關於2015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新一代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樂迷,可能已經不太熟悉那個略顯遙遠的「3M」年代——自1993-2000年,由於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錄音發行權被Philips、SONY、BMG/RCA以及EMI等錄音巨頭輪流把持,因此唱片公司各自的王牌馬澤爾(SONY和BMG)、梅塔(SONY)以及穆蒂(Philips和EMI)輪流出現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指揮台上。儘管這幾位的名頭比不上之前的卡廚、小克以及紅太陽,但在維新會的「明星效應」逐漸黯淡下去之後,正是通過這幾位大師的努力將維新會的風格、選曲等逐漸固定為當前看到的模式。而且較之前後的指揮,3M的指揮風格均與傳統經典的維也納式的風格比較接近(這可能也和3位長期和VPO合作的原因有關),其在彈性節奏掌控和樂隊編排上的安排也較為令人滿意,且老馬在噱頭上的安排、梅塔「節慶大師」的地位以及穆蒂發掘施特勞斯家族曲目的能力和頗高的顏值都為樂迷們津津樂道。不過,由於2000年維新不太成功的合作(這次合作為什麼不成功,無論是穆蒂還是樂團方面都沒有給出任何解釋,連這個表態本身究竟說明什麼都值得懷疑),樂團方面在翌年請來了哈農、小澤,後來又有了蔥絲、巴倫的加盟……3M時代走向解體。隨著三位大師於04、05和07年再度登台,3M時代正式謝幕。
而在這三位大師中,梅塔無疑是「特別的一個」——早在1990年他就臨時接替無法應約的恩師伯恩斯坦指揮了他的第一屆維新,打響了3M的「頭炮」,而25年之後,馬澤爾業已仙逝,穆蒂繼續在大洋彼岸風生水起,有些「老來瘦」的梅塔反而又一次出現在了維新的指揮台上,不得不讓人有些感慨。在CD內頁中,愛樂樂團方面對樂團與梅塔長達50餘年的合作不吝溢美之詞。由於這是新的樂團經理上任以來的第一次維新會,把梅塔請來的舉動或許也是為了保險起見,但無論如何,梅塔又一次出現在維新指揮台本身就已經充滿了象徵和意義(而06年之後兩位首席庫謝爾和亨涅克的同時出現似乎也象徵著樂團方面的力挺態度),相比之下,他和VPO具體是如何詮釋這些曲目的反而成了稍顯次要的內容。而此番VPO破天荒的提前三個月公布曲目,似乎也在向人們傳達著某種不一樣的訊號。看著當年生猛無比的梅塔已經變成一個有些仙氣的老者,而下面的樂手比起25年之前業已幾乎「整體迭代更新」,不過整場音樂會下來,這種以老帶新的組合似乎依然說服力十足,令人在感慨的同時,又不得不耐著「特修斯之船」的悖論而承認,眼前的這支樂隊,依然是那個傳承了維也納精神的VPO。
================我是憂傷的分界線=========================
從曲目上看,本年度維新會的曲目較之往年(呃……沒錯,主要就是指的蔥絲,就是你!)有了大幅度縮減。事實上梅塔的五次音樂會,單場曲目均未到21首以上。正如筆者在之前的預測中提到的,較少的曲目可以讓樂團的演奏較為從容,可以生髮出一些樂團和樂手內生的趣味,而不是一味求全求快。不過在不多的曲目中,圓舞曲的數量竟然達到了五首(與往常的分析一樣,所有有關曲目部分的分析均不包括固定加演的藍色多瑙河和拉德茨基,下同)。儘管最終結果是這五首圓舞曲的演繹質量參差不齊,但這似乎又稱為了新時期維新會曲目選曲的一個趨勢。而前幾年一直打醬油的快速波爾卡(相比之下蔥絲的快速波爾卡熱鬧有餘韻味不足,莫斯特的快速波爾卡使不上勁,而巴倫的快速波爾卡總是出現一些很奇怪的點,詳見去年的分析)在本年度終於大放異彩,佔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不得不承認梅塔在演繹快速波爾卡以及進行曲上確有獨到之處。試詳細分析如下:
1、維也納的早中晚序曲
原作弗朗茨·馮·蘇佩,可參照版本為1990梅塔,2000穆蒂,本次配器略有變動
這首氣派十足的序曲就是在1990年由梅塔搬上維新會的,25年之後再次演奏該曲,對於樂團和指揮家而言顯然都有著不一樣的韻味。與25年前相比,本次的演繹在氣勢上顯然略欠一籌(同2000年穆蒂那種氣勢如虹當然就更沒法比了)。如果單論大提琴獨奏,似乎和1990年那位戴眼鏡的老首席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可以說這首作品的紀念意義更大一些。唯一讓人印象深刻地可能就是發展部那一段大提琴配器的修正了。
2、東方童話圓舞曲
原作小約翰·施特勞斯,作品第444號。可參照版本為2009年巴倫
大多數樂迷對2009年巴倫首登維新會指揮台的印象可能正來源於這首作品。巴倫對於阿拉伯地區文化的興趣和東西方合作的執著很可能在這首作品中得到了較為明顯的體現。但相比之下,反倒是真正具備東方血統的梅塔的演繹卻清湯寡水——這可能與他在20多歲之後就已經長期生活在維也納,後來又常年生活在美國有關係。因此,儘管樂團方面是想以這首樂曲獻給指揮家傳奇的經曆本身,但很顯然指揮家和作曲家在這一首曲目上並沒有達成太多的共識,本曲中梅塔和樂團的表現也似乎更像是完成任務。
3、維也納的生活法蘭西波爾卡
原作約瑟夫·施特勞斯,作品第218號,新曲,維新首演。
這幾年請的指揮當中,除了蔥絲和巴倫以外,普萊特和莫斯特都堪稱是演繹波爾卡舞曲的好手。普老的「巔峰之作」即是08年的《火花法蘭西波爾卡》,和97年穆蒂的版本對照一下就會發現簡直可以說是面目全非。而莫斯特棒下諸如《女戰士波爾卡》以及《紡織女工波爾卡》這種平庸之作竟然都能顯得熠熠生輝。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正是這種旋律簡單、節奏呆板的作品反而越能顯出指揮「四兩撥千斤」的功力。如果說普老是以強悍的彈性節奏控制刷存在感,而莫斯特則是以相對精緻的音色控制讓人印象深刻,那麼梅塔則可以稱之為典型的「意識流做法」,基本上隨著樂隊的節奏往前走。這樣做的好處在於,本來就已經把維也納式連德勒舞曲(波爾卡的前身)融化於胸的樂手們可以顯得更自如,而不像蔥絲和巴倫,如果自身的意圖不能和樂隊很好的銜接,演繹出來的波爾卡舞曲就像「夾生飯」,搞的格局很小氣魄很大,放在人身上就是鼻子大耳朵小,會經常長痘痘的。
4、我們的生活是愛與歡笑快速波爾卡
原作愛德華·施特勞斯,作品第108號,新曲,維新首演。
這首作品可以稱之為近年來快速波爾卡中難得的佳作。早在數年前筆者聽MarcoPolo版施特勞斯家族全集的時候就發現過這首旋律短小精悍卻昂揚向上的作品,印象深刻。沒想到數年之後就能夠聽到VPO的現場演繹,幸哉!而梅塔演繹快速波爾卡的功力自不待言(如98年的《為火車開路》以及90年的《飛奔》)。要補充一句的是,梅塔的快速波爾卡並不是一味求快(作為反例的是穆蒂和蔥絲),而是希望在相對快速的節奏中仍然凸顯維也納式音樂彈性和悠然。說的通俗一些,就是梅塔的快速波爾卡彷彿是坐一輛底盤穩定的轎車,雖然窗外斗轉星移車內卻依然悠閑自得,而穆蒂的快速波爾卡則是直接把人塞進一輛賽車,讓人血脈賁張,欲罷不能。
5、奧陸飛燕圓舞曲
原作約瑟夫·施特勞斯,作品第164號,可參照版本為92年小克、01年哈農、08年普萊特
這首作品作為約瑟夫「婉約派圓舞曲」的代表作,今年梅塔的演繹幾乎被黑得體無完膚。其實這一點想來梅塔還是挺冤的,作為這麼一首難度並不算太大的作品,以梅塔的水平完全是綽綽有餘,但問題在於可參照版本中的大神實在太多——92年的小克儘管筆者認為這首是當時音樂會中演繹最差的一首圓舞曲,但仍然披上小克的「聖光」而被多人膜拜;01年的哈農則更是以精益求精的音色和節奏控制讓人難忘;08年的普老則是繼續以超強的彈性節奏控制和在小道具上的新意讓人印象深刻,相比之下,今年的梅塔無非是沒有將「爆點」放在這裡而已(以梅塔往年新年音樂會的路數,一般來說會有一首超牛叉的圓舞曲演繹,搭配上一群平庸的演繹,如95年的《我的生平是愛與希望》、98年的《南國玫瑰》以及07年的《檸檬樹花開之處》都可稱名版,可同年度其他的圓舞曲就悲慘的成了炮灰……)
6、自多瑙河之濱快速波爾卡
原作小約翰·施特勞斯,作品第356號。可參照版本為2000年穆蒂
2000年穆蒂把這首快速波爾卡放在了加演的位置,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注意。但事實上,這首快速波爾卡的旋律很有特點,選擇小約翰的《羅馬狂歡節》,仔細聽這首作品的高潮部分的旋律,的確與男高音的詠嘆調很是類似……梅塔在這首曲目上的演繹和穆蒂可以說各有千秋,不相上下。
7、無窮動
原作小約翰·施特勞斯,作品第257號。參照版本……過多……不一一列舉
這首作品應該是維新歷史上除了固定加演兩首作品之外最受歡迎的作品了。在拉德茨基尚未被固定在最後一首加演之前,早期的維新會幾乎都是以本曲作為結束的。要說這寓意可能也確實不錯:讓音樂一直不間斷地演繹下去……按照CD內頁的介紹,這已經是本曲第25次出現在維新會上了。照理說本曲的結構相對簡單,節奏也較為固定,在演繹上說也沒有太多可以「加花兒」的地方。梅塔本人在95年維新會上也演過這首曲目,兩相對照,並無太大差別。可能每次的看點都在指揮最後的「收尾」上,常規動作無非是指揮操著各種口音念出那句德文或者英文的「請繼續……繼續……」或者(「等等」比如今年。)近二十幾年來可能唯一的例外就是80年的維新會上,馬澤爾突然來了一句「嗯……就這樣……」(That"s Right!),台下爆笑一片。ps. 以老馬的節奏,估計還有動作和表情,可惜沒有視頻資料,無法核實了。
8、加速圓舞曲
原作小約翰·施特勞斯,作品第234號。可參照版本為1989年小克、1994年馬澤爾、2004年穆蒂
這首作品(與後面一首一起)按照直播的介紹,是小約翰非常有特色的「利用樂曲模仿物理現象」的作品。不過老實說,本曲除了第一主題那個循環的音程之外,實在感覺和加速沒啥太多聯繫。在這一點上,像89年小克那樣一上來就祭出「快速」大法可能是非常合適的選擇。否則像1994年的馬澤爾那樣走了雄渾壯闊的路線,總顯得有點點怪異。這次的梅塔的版本可能更多地是強調了歌唱性和流暢性,而在節奏上並沒有太多獨到之處,也顯得有些平庸。
9、電磁波爾卡
原作小約翰·施特勞斯,作品第110號。可參照版本為2001年哈農
如上一首一樣,從作品本身來說可認為是平庸之作。可惜的是,01年的哈農至少留下了強力度對比和誇張的大眼睛,而本年度此曲的演繹可能很快就會被人所遺忘。
10、全蒸汽快速波爾卡
原作愛德華·施特勞斯,作品第70號。新曲,維新首演。可參照版本為孔澤爾「紅衫仔」系列III《維也納節慶》
似乎有證據證明,愛德華施特勞斯絕對是個火車迷。就從他留下的不少快速波爾卡中都能找到這般痕迹。事實上,自98年梅塔帶著列車員的帽子登上指揮台,帶領樂團演奏了那首膾炙人口的《為火車開路快速波爾卡》(又譯為《剪綵快速波爾卡》)以來,00年穆蒂的《特快郵車快速波爾卡》、07年梅塔的《連續不斷快速波爾卡》、11年莫斯特加演的《一路暢通快速波爾卡》以及12年蔥絲演的那首倫拜的作品都為眾多樂迷津津樂道。而今年度梅塔挑選的這首《全蒸汽》幾乎可以被認為是為愛德華施特勞斯的「火車系列」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和孔澤爾與辛辛那提通俗管弦樂團《維也納節慶》(這張專輯一直被誤譯為《快步中的維也納》,包括VeryCD上也一直用的是此譯,都快約定俗成了……是fest而不是fast啊親)中的版本相比,配器沒有那麼熱鬧,節奏也沒有那麼火爆。事實上這首作品完全可以放在正式曲目的最後一首而再鼓搗出一些噱頭來……不過可能梅塔確實有其他的考慮。當然,VPO無論是在節奏控制還是在細膩程度上都比辛辛那提通俗管弦樂團高出不只一個檔次,兩個版本相比雖然談不上「碾壓」,也基本說是高下立現了。
11、易北河畔圓舞曲
原作小約翰·施特勞斯,作品第477號,新曲,維新首演。可參照版本為2010年以及2011年德累斯頓除夕音樂會上蒂勒曼指揮樂團的加演。配曲略有變動
早在2010年德累斯頓除夕音樂會之後,這首作品就引發了不少樂迷的討論——大家不解的是,作為一首結構完整、旋律精彩且象徵著小施特勞斯圓舞曲創作水平極度成熟(本曲是小約翰所有作品中編號最大的一首圓舞曲)的作品,為什麼反而被SKD搶了「首發」?事實上,德累斯頓被稱為「易北河畔的佛羅倫薩」,因此德累斯頓除夕音樂會拿本曲來作為壓軸並不奇怪。不過詭異的是,連演兩年之後,本曲就在德累斯頓除夕音樂會上消聲匿跡了。那時候一些樂迷就猜測,可能VPO要出手了。果然6年之後,本曲終於名正言順地登上了維新的舞台。不過還是由不少樂迷還是擔心,梅塔的相對清淡的風格能否駕馭這首其實意蘊深厚的作品?幸運的是,可能梅塔和樂團同樣把今年的「爆點」押在了這首作品上。於是我們看到,幾乎於1998年如出一轍,梅塔和樂隊在演繹本曲時無比認真和投入,儘管全曲節奏偏慢,且在再現部之前的連接部分,管樂部明顯出現了走音(莫非又是「樂譜版本不同」?),但整曲無論是從完成度還是旋律性的展示上都可以說完勝大熊的版本。希望這首作品能像90年同樣是有梅塔首演的《多瑙河女妖》一樣,能夠成為曲目單上的常客。
12、香檳加洛普
原作漢斯·克里斯蒂安·倫拜。可參照版本為2010年普萊特以及2002年蔥絲的柏林森林音樂會
雖然被稱為「北國施特勞斯」,不過倫拜作品無論是從耐聽程度還是豐富程度上來說都和小約翰施特勞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2010年普老已經非常好地完成此作品之後,時隔5年就再次出現是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呢?這次的演繹梅塔和普老相比幾乎難分伯仲,毫無特點。連最後樂團工作人員端上香檳的噱頭,和04年的穆蒂也幾乎完全一致,反而不如10年普老在小約翰的《香檳波爾卡》中設置「打擊樂手偷偷開香檳慶祝而把指揮撂在一邊」的鏡頭更能讓人會心一笑。這種沒有任何進取心的「照章演出」,對於樂迷來說可是會審美疲勞的喲。
13、大學生波爾卡
原作小約翰·施特勞斯,作品第263號。新曲,維新首演。
好像自從11年莫斯特那一屆的《我的生平是愛與希望》之後,舞美導演每年都要在新年音樂會的芭蕾表演裡面夾帶一些「私貨」,具體表現為:衣著鄉土氣息嚴重,演員表情詭異而豐富,情節中存在明顯的不良暗示……今年此曲終於把「魔爪」伸向了「大學生」這樣一個群體。在電視轉播中,3男2女為如何形成完美的數學映射搭配開展了明爭暗鬥……最後,其中一位富(diao)帥(si)終於名(ni)正(xi)言(cheng)順(gong),成為模(ren)范(sheng)學(ying)生(jia)。這麼看來,這首作品的芭蕾舞明顯比作品本身要有趣得多嘛……
14、自由進行曲
原作老約翰·施特勞斯,作品第226號。新曲,維新首演。
維新會自進入80年代以來,在如此彆扭的位置上出現一首典型的進行曲(小約翰一系列「民族風進行曲」如《埃及進行曲》、《俄羅斯幻想進行曲》以及《波斯進行曲》之流不在此類,因為這類作品的重點分明是在「民族風」而非「進行曲」上),應該是第二次——在1985年那一屆石(da)破(die)天(yan)驚(jing)的音樂會上,老馬不僅「任性」地安排了柏遼茲的《羅馬狂歡節》序曲,還把小約翰施特勞斯的一首《皇帝進行曲》(注意不是99年老馬在下半場第一首演的《為拯救約瑟夫皇帝而歡呼的進行曲》)擱在了正式曲目的倒數第二首上。平心而論,梅塔被稱為「節慶大師」以及「進行曲大師」的確不是沒有來由的。90年的《入城式》、95年的《騎兵》以及98年的《旗幟飄揚》三首進行曲首首經典,幾乎分分鐘可以進維新「名曲堂」。但遺憾的是這兩次,梅塔不知為何沒有在此基礎上能夠更進一步。這首老約翰的作品沒有太多特點,放給梅塔來演繹基本上是「大材小用」。而梅塔似乎也無比輕鬆,又在指揮台上玩兒起了「轉指揮棒」的小把戲,他倒是輕鬆了,不過眾多電視機前的樂迷的腦海中自動回放的可都是97年柏林森林音樂會上的「悲劇時刻」……
15、安娜波爾卡
原作小約翰·施特勞斯,作品第117號。可參照版本為87年卡拉揚以及09年巴倫。98年梅塔指揮過童聲合唱版
這首作品在小約翰的眾多波爾卡作品中,在旋律的「莊重典雅」方面可謂無出其右。87年老卡用無與倫比君臨天下的氣勢演出此曲,即成經典。09年的巴倫也許是懷著對於恩師的崇敬之心向其致敬,同樣精彩。可今年梅塔用此曲來向夫人表達愛意,就……況且14年巴倫剛剛用《海倫四對舞》做過同樣的事情。要說此曲要想玩出一點新意來也不難,60年費城交響曾經與奧曼迪錄過一張小約翰施特勞斯的唱片,將這首作品配上了豐富的配器,頓時顯得精彩紛呈。如果梅塔膽子再大一些,也許在這首作品上推陳出新並非難事。
16、美酒女人和歌圓舞曲
原作小約翰·施特勞斯,作品第333號。可參照版本為2000年穆蒂以及2010年普萊特
和前面的奧陸飛燕圓舞曲正好相反,這一首序曲極長、為瓦格納所欣賞且可以大做文章的作品在先前的版本中都留下了些許的遺憾。穆蒂在2000年的版本氣勢宏大,但節奏太過機械,且樂團的音色過硬,讓人不太舒服、2010年的普萊特則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全曲節奏變換過頻,重心不穩。這樣梅塔這種相對中庸和清新的風格就佔了很大的便宜。在視頻直播時,由於是採用錄播的版本,梅塔和樂隊對本曲旋律和節奏的掌控都頗令人稱道。而在CD的現場版本中,儘管在節奏上顯得有些冒進,但整體完成度仍然尚佳。本曲可被視為是本年度新年音樂會圓舞曲中僅次於《易北河畔》的佳作。
17、瀟洒快速波爾卡
原作愛德華·施特勞斯,作品第221號。可參照版本為1994年馬澤爾
由於今年有紀念愛德華的主題,因此在曲目單中愛德華作品佔到的比重可謂近幾年之最。相比起小約翰那種比較四平八穩的快速波爾卡作品,愛德華的快速波爾卡在旋律上往往頗有新意,辨識度很高。這首作品也是如此。94年馬澤爾的演繹帶有一點點俏皮在其中,主觀聽感很舒服,唯一的遺憾是錄音音質過重,「瀟洒」不足。而今年的梅塔則克服了馬澤爾版本中這個幾乎是唯一的毛病,可謂佳品。
================我是逗比的分界線=========================
捎帶說一下今年的舞美,除了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的《大學生波爾卡》中的配舞,《美酒女人和歌》中的配舞可以說是中規中矩,值得一提的是,漸變色印染的衣服看上去色彩靈動,很有韻味。但除此以外也沒有太多值得稱道的地方了。事實上,一個讓人很困惑的地方在於,為什麼現在的攝像技術已經大大進步,但維新在舞美上的一些創意反而和之前相比有了很大退步?比如在90年《維也納的氣質圓舞曲》中出現的蒙太奇,女舞者代表化學實驗的分子這樣天馬行空的創意;88年《百萬擁抱》中,身著不同服裝的舞者代表「世界大同」在地球上跳舞;90年《閑聊波爾卡中》頗具舞台劇色彩的舞蹈等等絕妙的點子,在近年來反而銷聲匿跡,這實在是很遺憾的事情。
可能有人奇怪為什麼一直沒提返場的三首作品。先說後兩首——不客氣的講,這兩首作品從演繹上來說乏善可陳,沒有太多可圈可點之處。而如果從轉播效果來看,普萊特的兩屆《藍色多瑙河》都是經典,無論是08年芭蕾舞跳進金色大廳還是10年鏡頭從多瑙河發源地一直拍到入海口,都是精彩絕倫的編排。而最後的《拉德茨基》,梅塔無非是把07年靈光一現的被樂迷笑稱為「立體聲鼓掌」變為了全曲意義上的統籌編排而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選擇爆炸波爾卡,實在是很特別的一件事情。
排除克勞斯、博士以及老馬這種上過十屆以上維新的指揮,選擇同一首返場曲目的情況只出現過兩次。一次當然是桀驁不馴的小克,在89年和92年都固執的選擇了《騎手波爾卡》作為返場,但其實92年的返場並不算很理想,樂隊在剛超高速運行完《電閃雷鳴》之後,再次超高速演一遍《騎手》,幾乎有種「玩脫了」的感覺。而梅塔在25年之後重新選擇《爆炸波爾卡》作為返場表演,其時間跨度更大,意義當然也更為特別。而且更奇怪的是,這次的《爆炸》的配器做了很大調整,以致於再現部之前的旋律都被改掉了。90年的初登維新指揮台的梅塔,在面對加演曲目時也是兢兢業業,最後更是揚起如雄獅一般的頭顱大手一揮,示意「爆炸」啟動;而25年後的梅塔已變成一個和藹從容的老者,面對同樣一首曲目顯然已是繁華落盡,剩得菜根滋味悠長,在配器更改之處更是頷首微笑,最後尚不等弦樂終結即按下那個賣萌的小按鈕啟動爆炸裝置……其實如果仔細比較過早年維新會的DVD就會發現,自博士時代以來的那種熱鬧與喜慶,自進入新世紀以來的維新會之後已經越來越少。雖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可當維新會真正走向全球,成為了奧地利的一張國家名片,原本蘊涵在其中的「聯歡」氣氛又剩下多少?博士時代的那種熱鬧與親民的氣氛似已不可追,大家板起一張臉限傾危坐,聽著這些原本是非常歡樂的作品,本來就是一件看上去有些矛盾的事情。「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樣的梅塔,一樣的彩帶,卻訴說著完全不同的意味。新年的鐘聲敲響,梅塔瀟洒地離去,帶著那個曾經輝煌燦爛的3M時代,留給我們的,卻是咀嚼不盡的興味和回憶。①Johann Strauss, Jr.:Perpetuum mobile. Musikalischer Scherz, op. 257(無窮動之後梅塔充滿幽默感的自由發揮萌萌噠)
②Hans Christian Lumbye:Champagner-Galopp, op. 14(香檳加洛普最後直接端起了香檳)
③Johann Strauss, Jr.:Studenten-Polka Polka francaise, op. 263(學生波爾卡的芭蕾情節故事構思很有趣…Ps:但是真的不是在黑維大嗎。哈哈&>&<)
④Wein, Weib und Gesang Walzer, op. 333(醇酒,美女與歡歌圓舞曲部分跳芭蕾的美女們設計的非常有意思)
⑤Johann Strauss, Jr.:Explosions-Polka, op. 43(爆炸波爾卡的彩蛋~)
六不過個人看來最有意思的部分應該是中場休息時播放的那部短片。
每年新年音樂會有趣的事兒還挺多的。想到再補充吧~
附一張鮮花的圖,今年金廳的鮮花全部來自於奧地利本土喲:)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鳳凰傳奇音樂作品交響音樂會?
※如何評價許鏡清老師在12月4日和12月5日舉辦的「西遊記主題音樂會」?
※通常在演奏會上,鋼琴家面前都會擺上譜子,可他們真的會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