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日復一日的浮躁生活中每天堅持讀書?


我自己是一個大量閱讀的受益者,所以我經常建議周圍的人多讀書。但是大多數人的反饋是「看不進去」或者「一本書看了兩個月」。當然,這裡的書是指那些可以拓展認知的「非虛構類書籍」。


可是你想一下,在正常情況下,你有過「吃不進去飯」或者「一碗飯吃了兩個月」的情況么?


吃飯是因為你有「餓」的感覺,所以對飯有強烈的需求。那麼就不存在「今天好累啊,就不吃飯了!」這樣的情況。「吃飯」這件事,已經不需要浪費大腦去判斷是否應該做或者什麼時候去做了。它已經完全內化成一個無需大腦思考的習慣。


那麼讀書呢?你的腦袋有「餓」的感覺么?據我觀察,那些能保持大量閱讀的人,腦袋是時刻處於飢餓的狀態的。他們會到處找書讀,閱讀的時候如饑似渴,讀過之後會感覺酣暢淋漓,幸福感十足……所以,這些人對閱讀這件事,已經不需要再去思考「要不要做了」。


可見把書比作「精神食糧」是真的很恰當的。飯可以飽腹,書可以飽腦。所以讀書壓根不存在「堅持」這個概念,就像不存在「堅持吃飯」這個概念一樣。

那麼如何讓讀書成為像吃飯、喝水、睡覺一樣不需要堅持的事情?我認為要有以下三點認知:

首先,第一點認知就是你要從心底認同「讀書有益」這件事。就像你從來不會懷疑吃飯是件有益的事情一樣。只有當你從心底認可了它的價值,才會不顧一切地做下去。


讀書有益,這不是廢話嗎?誰都相信啊!慢著,那還真不是誰都從心底相信的


我經常聽有人跟我講:「我知道讀書有好處,但是就是看不下去」,但是很少聽見這樣的聲音:「我知道考上大學有好處,但是就是學不下去。」你還記自己高三的時候那個拼搏的樣子么?那是因為你更願意從心底相信上大學比多讀書有用。畢竟上大學得到的文憑是可控的資產而大量的閱讀書籍得到的是不可控的資產。因為沒人能給你開一個「讀書1000本」的證明。「更相信可控的資產」是人類生存的本能,存在於你的「遠古大腦」里很難改變。


所以,每當你晚上回到家,在沙發或床上「葛優癱」的時候,不想讀書的心態總會佔上風。拿起書隨便翻了翻然後心裡想:「誒,多看一個小時書又不會讓我立刻升職加薪,我還是去看會電視休息一下吧……」


如何讓自己真的相信讀書有益?這就是要說的第二點認知了:要多去實踐書中得來的知識。吃過飯後你發現自己有了力氣,所以你更加相信吃飯有益。所以只有讀過書以後發現自己的改變,才會相信讀書有益。讀書因為你的踐行而變得有了價值。有了價值以後你就會更篤信讀書的價值,所以會更下力氣讀書……這個良性循環就會產生了。


那麼如何實踐書中的知識呢?那就是有效的輸出了。輸出可以通過寫出來或者說出來的方式。比如可以寫文章、寫書評……還可以和別人討論、辯論甚至做演講……但是要注意的是輸出要有效。有效的輸出就是將讀到的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和整理後再輸出。如果只是單純摘抄書中的句子段落或者只是「將目錄拓展一下」的話,那就沒有多少意義了。經歷持續的有效輸出後,你會明顯發現自己的成長,甚至能聽見骨骼嘎嘣嘎嘣的響聲……


最後一點認知,就是要時刻保持自己的好奇心。我平時喜歡玩些小魔術,經常變給身邊的人看。而我有個明顯的感知:那些好學的人通常更急於知道魔術的秘密。因為他們時刻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對於自己未知的事物會有很強的慾望搞懂它。


那些大量閱讀的人從來不是漫無目的的讀書,而是帶著自己的疑問,以尋找問題的答案或線索的方式來閱讀。這種狀態更像是尋寶,即使走進沙漠中,也會因為心中的那個「寶貝」而忘記一切艱難險阻奮勇前進。那麼漫無目的的讀書就更像是走失在沙漠中,讓你忍飢挨餓漫無目的地行走,那肯定是分分鐘想放棄的。


有了以上三點認知,並且去大量踐行,慢慢的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把讀書這件事內化成一個習慣了。一天不讀書就會感覺腦子餓,甚至餓得難受,餓得到處找書讀……這個時候的你,還用刻意去堅持讀書么?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Glax,將繼續寫一些有關讀書的文章」


拓展閱讀:乾貨 | 讀書真的不一定能讓你成長 - Glax的文章 - 知乎專欄


生活並不浮躁,搖搖欲墜的也不是世界,而是人心,讀書這事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真心喜愛閱讀並不需要刻意去堅持。


首先要了解自己喜歡讀什麼類型的書,明確閱讀目的是為了吸取信息 or 解決問題 or 消磨時光;然後制訂每日閱讀計劃,用打怪升級一樣的熱情去完成計劃,閱讀過程中,用豆瓣筆記、evernote等工具輔助作讀書筆記,或把閱讀感受寫到blog上去。在浮躁生活中,我們更應該做好個人的財務管理、時間管理和知識管理。


通過一年多的試驗,看來用Kindle看書是最佳方法。

PS:無利益相關。


只要熱愛,就會堅持。

以前的時候想畫畫,於是買彩鉛,買畫本顏料自己搗鼓,沒事畫個畫,畫什麼畫的怎麼樣不重要,只要自己開心,享受過程就覺得很棒的,即使把手沾滿顏料,桌子亂七八糟也覺得很有成就感。

後來喜歡做手工,特別是看到衍紙藝術,覺得太歷害了,於是又買了衍紙套裝,晚上沒事就拿出來不停的卷,不停的粘,後來設計出來的還挺好看的,內心滿心歡喜啊。

還有之前在一家青旅的時候,晚上大廳里一個男生彈吉他唱歌我們聽,正好彈唱的都是我喜歡的民謠,看著他手指在指板和琴弦上飛快的跳躍旋轉著,內心也變得蠢蠢欲動,我也想某一天興趣來了彈琴唱歌給陌生的人聽,於是回到自己的城市,買了把吉他,自學簡直不知所云,也許是自己太笨的原因了,沒辦法,又去報了個補習班。

後來的時候某天頭腦靈光一現,想寫毛筆字,於是又去買筆墨紙硯,沒事寫練練書法,寫寫古詩,雖然寫的還是蠻難看的,但是最起碼自己動手了,聞著不是很好聞的墨水味,看著歪歪扭扭的字體,還是像個小孩子一樣拍照拿出去發朋友圈炫耀。

可是後來了,這些都安安靜靜的躺在柜子里,偶爾閒情逸緻拿出來寫寫,吉他已經好久沒有彈了,還是沒有達到之前信誓旦旦說的自彈自唱的境界,看著自己蹉跎的內心,仰天長嘆一口氣吧。連我爸爸都笑著對我說,興趣愛好特別多,無一精通。果然爸爸還是了解自己的女兒,知道我幾斤幾兩,淚目。

可是我又立刻安慰自己,我才不是三分鐘熱度了,我所堅持的東西也有很多,例如讀書這件事。

從小到大一直都喜歡看書,不管是科普,文學,藝術,建築,旅行,小說等等我都喜歡翻上兩翻,到了大學後,學校的圖書館對於我來說簡直是個寶庫,周末休息都泡在圖書館,沒課的時候也在圖書館,上課的時候有時也在看從圖書館借的書,甚至晚自習逃課也要跑去圖書館,圖書證借滿了就拿同學的證借書,就這樣,最後我的圖書證借閱量排全校第四,我看了下第一名的,如果算上同學的證借閱量,我就是全校第一。然而,這個排名並沒有什麼用。

在圖書館看書的過程,不僅僅收穫了知識,也打開了我的世界,讓我享受孤獨與繁華,同時也讓我感嘆,這個世界如此之大。

後來畢業以後,也因為喜歡書,認識了城市獨立書店的老闆,由此也認識了很多書友,雖然如今實體書店舉步維艱,但是還是有一批共同熱愛紙質書籍,實體書店的在人在堅守,我覺得也挺開心的,好多朋友對我買書存在疑問,如今電子書,網路資源這麼發達,花個幾十塊錢,大幾十塊錢買本書划算嗎?可是我卻不以為然,依然樂此不疲,這簡直太值了,幾十塊就能把一個人的一年,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思想結晶買下來並且擁有,這不是賺大了嗎!書本在手中觸摸的真實溫度,是有熱血的。未來的某個晴朗午後,我可能白髮鬢鬢,滿屋的書籍陪伴著我每個時光,想起來就美美的。

輸入就會有輸出,閱讀多了,積累多了,你就想要個地方傾瀉出來,要不然堵著慌。零零散散寫了些日記,讀書筆記,摘抄。後來發了些文,賺了些打賞的零花錢,後來想,既然這麼喜歡,那就繼續寫吧,我想把自己所感受所經歷所開心所難過所真實所虛構所等等記錄下來,讓我足夠回味一生??? ??

我覺得堅持讀書就是因為熱愛,純粹的喜歡,所以可以從感興趣的書籍開始,一定要靜下心來,慢慢的感受書籍的魅力,循序漸進,多讀多寫多記錄,一定可以堅持下去的


每天起床默念5遍:不讀閑書變成豬,不讀閑書變成豬,不讀閑書變成豬,不讀閑書變成豬,不讀閑書變成豬....
p.s.: 閑書不包括什麼奇幻非主流文藝小清新的書。。


斷網絕對是唯一出路。或許可以每天斷那麼一下,但是要狠下心斷


一開始要強迫自己去讀,時間一長就會非常自然地去讀了


從心底去熱愛閱讀


讀書可以清潔內心,不讀書的時候我們都是在做些什麼呢。大部分人經常抱怨無聊,卻又無心讀書,在我看來,讀書是與世界的交流。讀書不一定非要讀名著,讀那些能吸引你的。什麼是吸引你的,讀了才知道。是堅持也是不斷地尋找,發現。


用21天養成習慣,無論是閱讀還是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過程的。
推薦題主去看看2014年5月15日的《鏘鏘三人行》,對題主問題的解答會很有幫助。


畢業後就一直看不進什麼書。而且我只喜歡看小說,其它完全看不進去啊。


我是一個圖書管理員


你喜歡讀書嗎?喜歡——&>不會來問這個問題;不喜歡——&>問這個問題幹嘛,開心的過吧。


才寫的答案好像更符合這裡。。。
如何一輩子耐得住寂寞、不浮躁,如何修鍊?


天天買書,一到讀書時總拖拖拉拉。
於是我和幾個小夥伴建立了個微信讀書打卡群
同學們每日在群里讀書打卡,擺脫閱讀拖延症良方,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而且每周都有優秀的書單推薦

------------來看看我們的讀書微信群日常吧-------------

每日同學們的打卡記錄,總能發現棒棒的書單,自成體系的書單推薦以及經典書摘

我們的讀書微信群里小夥伴讀書完成情況
收集一大堆書單推薦有啥用,更重要的是能不能讀完。
群里的小夥伴,至少每周一本書的速度在前進。

我們的讀書微信群內的小夥伴推薦書單-讀書會

看到這裡還不快來加入我們的讀書微信群-瞅瞅大家的推薦書單

讀書打卡微信群掃碼加入

想一起讀書打卡的小夥伴,快來加群喲。
加群後,每周至少保持三天打卡,如果不讀書會被請出群的。加群視為同意。


以前有買書的習慣,但卻沒養成讀書的習慣,我從今年9月份讀書以來,感覺自己由內而外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人也開朗活潑多了,不再自我了,也經常能發現別人的優點了!讀書讓自己更能專註的做事情,效率也提高多了。世界一下子變得大多了。
貴在堅持,加油!


定時定量讀書,比如每天一百頁,多了少了都不讀


讀字戀愛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並舉辦讀書會的團隊,在某次北京讀書會上聊到了怎樣合理安排讀書時間的問題,讀書如何自律的問題。

最後,我們談到了用「他律來提升自律」這個辦法,制定出【一周一書】的打卡讀書計劃,現此計劃已經實行了兩周,令我們沒有想到的是,大家反饋【一周一書】的打卡讀書計劃,帶來的效果驚人的好,這也是我們做這個活動時沒有想到的,大大超出我們的預期。

不禁感嘆,一個好的讀書社區,一個可以激勵你讀書的工具,對我們的督促作用多麼大!

在讀書上,具體運用場景如下:

  • 我自己制定了一個閱讀計劃是每周讀一本書(這裡可以代替為練習英語、練字、健身、減肥等等),剛開始幾周還能靠著新鮮勁兒和自律嚴格執行,但是後來就變成一個月執行一次,再往後就不了了之了。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你去找別人傾訴,Ta會告訴你你的自律性太差了,並危言這是病,得治。於是乎,臉色蒼白的你開始發奮提升自律能力,(小伙不錯,加油!)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咬咬牙,努把力,終於,你還是放棄了。這是個詛咒嗎?我想的確如此,古人云「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在那個沒有手機電腦分散注意力的時代古人也還修復不了人性功能上的這個Bug,難道今天你就行了?

  • 我們故而我想我們需要"他律"——讓別人來監督你,當然不是《1984》里的老大哥無處不在的監視,而是志同道合者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為了共同進步而形成的團體自律。

有些人會說,為什麼必須是一周讀一本書呢?當然不必須這樣,這只是他律的規則設置罷了,同樣可以設置為一個月讀一本書。畢竟讀書不在乎數量,在乎從一本書中收穫的多寡。一周一本是為了保證每天都能抽出時間翻看一下書籍,讓思維保持在思考狀態,這才是實質。


畫張餅

如果你能夠一周一本書這麼讀下來,一年就能讀52本書,到時候你看問題的境界一定會提升不少。


機制設計:

  • 報名方式:添加群主微信(13260470706)【請一定註明來自知乎】


    群主會邀請報名者加入【一周一書】的微信群;

  • 打卡機制:

  1. 你如何打卡?——加入微信群後,會告知你打卡方式。基本形式為發布讀書動態或者回復他人動態(可參考其他人的打卡記錄),最有效的打卡是在當天的閱讀之後有所思有所想的情況下完成,當然打卡形式並不做要求。

  2. 你需要做什麼?——無他,你更多的時間需要投入到閱讀中『比如一天閱讀兩個小時』,打卡也許只會佔據你一天中5分鐘的時間。

  3. 我需要做什麼?——為了和大家一起養成閱讀和思考的好習慣,才有了『一周一書』這個活動。大家參與一周一書,大抵都是為著這個目標而來。因此,我要做的其實就是給大家提供一個堅持下去的外部激勵,對我來說並不難,也花費不了太多時間,如下:每天上午我會將前一天每個人的打卡記錄公布至微信群;每周從大家的打卡記錄里挑選10本好書和好的短評;每個月進行一次總結,根據本月的打卡情況統計,挑選5名讀書達人,每人贈送一本紙質書籍。

  4. 關於退群的聲明——一周一書閱讀計劃更多的是給我們提供堅持閱讀下去的動力,但規則也需要一個底線,這樣才能保證這個活動有效有質。若加入微信群一個月內沒有一次打卡記錄,那麼我會直接予以退群,我想一個月是一個足夠寬泛的時期了吧。

  5. 溫馨提示:為避免影響正常生活,加入微信群者可設置群消息不提醒。打卡記錄一般會在第二天早上發至微信群,大家每天查看一次即可。此外原則上群內不聊無關痛癢之話題,望大家知悉。

活動周期及開始時間:一周為一個周期,如此循環往複。開始時間是2015年4月20日(周一),第一期的時間是4月20日至4月26日。


照例要上FAQ:

1. Q:一本書如果一周讀不完怎麼辦?

A:很多書一周都讀不完,如資治通鑒。但是大多數還是可以的。對於一周讀不完的書,可以多花一些時間來讀或者多讀幾遍,這個都是OK的,只要保證每天閱讀之後能夠有所思考,我想就是我們的目的了。


2. Q:讀書非得互相監督嗎?讀書不是一件很自由的事情嘛?

A:我想這並不衝突。讀書是很自由的一件事,因而我才喜歡讀書,在你怎麼讀書,讀什麼書等方面我們是不會替你選擇的,也不會監督你的。但是針對大多數人並非能夠很好的自律,我們才希望通過一周一書來監督讀書進度,自我督促每日的讀書和思考。當有一天你很肯定的說自己完全能夠自律的時候,一周一書就不適合你了。


如果你還是懷疑【一周一書】的效果,來看看我們整理摘錄的小夥伴們的反饋吧。

『一周一書』閱讀計劃已踐行兩周,這篇文的目的是把這兩周大家讀的一些好書和好的短評整理出來,我想可以算作是一個優質內容的沉澱和更加有效的展示,希望能夠於大家有所裨益。


限於人力,我挑選出來的10本書及短評難免帶有個人偏見和遺漏掉很多好的內容(比如第一周的打卡內容),請大家不要介懷。此文謹與大家共勉。

『以下排序不分先後』


第一本書:

《巨流河》/ 齊邦媛 著

短評(飯飯):

幾十年心目中的張學良也許將因此書而得以改觀~歷史果然是個小姑娘任由他人去裝扮~要想看到她的真實面目不容易,唯有多角度的觀察~感謝作者。

看歷史擔心枯燥,光看小說又覺得不客觀,《巨流河》的文字優美大氣,歷史的影子卻一直還在還在...而且是從另一個角度,那個我們多年來都很少觸碰的角度娓娓道來。

書讀到1/3處,愈加吸引我。分明一直在講抗戰的困苦和民眾團結的決心,卻同時還是被大飛哥藍色的信紙、朱光潛先生課堂上的灑淚和雪萊濟慈的詩文所感動。那個從長江哭到岷江的下女孩,已經成長為敢於直面恐懼的大姑娘了。

第二本書:

《原諒不美好》/韓梅梅著


短評(熊熊):

浮躁是一種可以傳染的病,不知不覺就蔓延開來。很多時候,自己莫名其妙就開始浮躁了!書中說,戒驕戒躁,是需要和自己深入溝通的!一個人學會把自己管理起來,不要讓自己太舒服了,才會更加冷靜與理智~~浮躁的人要學會安靜,寡言~~適當地遠離熱鬧~~內心的平衡,來自你自己的不爭!

每一天,真的很容易被荒廢。要做的事情很多,行動力卻奇慢。每天泡在網上的時間超出自己的想像,或者這裡摸摸,那裡搞搞,就是不願意碰正事兒一下。人就是這樣一天天地把自己荒廢掉的……明天就是五月了,一年的二分之一又快沒有了~~心裡會有恐懼,到沒有方向,沒有行動力~~人一邊恨著虛度的感覺,一邊又似乎莫名地迷戀著它~~因為它很隨意,很舒服~~有時候,人需要逼一下自己!專註於當下,專註於你要做的事。一個小目標一個小目標地去實現,相信最終結果肯定不會差的~~

和朋友閑聊。她說,很多時候她對不認識的人充滿同情,對朋友完全理解寬容,但是到面對家人的時候,她會比較急躁沒有耐性~~是的,很多時候我們能理解寬容原諒別人、輕言細語,但對自己至親至愛的人卻是口不擇言、大動肝火~~一輩子不長,對愛自己及自己愛的人好些……

第三本書:

《從0到1》/彼得蒂爾


短評(Yuer):

是本周的第二本書,還沒有讀完,目前在第48頁找到內心的共鳴。"競爭"並不完全是一個好東西,它往往讓人產生幻覺。教育體系鼓勵競爭,成績就是學生競爭力的體現,成績好的學生得到地位又得到證書,好像得不到高分就會低人一等。但是高度的競爭往往讓他們過度關注競爭對手,而忽視了真正重要的東西,比如自己的天賦和興趣,這些考試和作業上一直出類拔萃的孩子最終大多在與現實世界沒有交集的學術界找到個人定位,而原本他們可以有更多、更好的可能性。在商業上也是一樣,競爭使人們瘋狂的去追逐一些並不存在的「機會」,那些過度競爭的企業可能都忽視了真正重要的問題--該不該涉足這個領域?勝利肯定比失敗好,但是如果這場戰役不值得打,那每個參與者就都是輸家。哈姆雷特說:真正的英雄把他們的個人榮譽看的更重要,即使事情不重要,他們也會一爭到底。這個扭曲的邏輯是人的天性,但用在人生上是致命的錯誤。理智的做法是學會看出競爭是否能帶來價值,以清醒的頭腦投入人生這場戰爭。

第四本書:

《責任與判斷》/ 漢娜·阿倫特


短評(淺羽):

新的一周,選了一本非虛構類,其實本來加入活動就是來督促自己看非虛構類書籍。今天看了導讀,導言,序言,基本上介紹了全書內容,感覺有點混亂。另外,真是看不下去翻譯了,這都已經是修訂版了。。

獨裁統治下的個人責任。阿倫特提出了很多問題,也作出了一些解釋,但問題與問題之間聯繫有點不是很緊密。

論道德哲學的若干問題。還是與二戰戰犯的處理有關,其關注的核心在於那些既非納粹黨員也非布爾什維克黨員的普通人,這些普通人有的服從了,有的卻沒有,是什麼決定了他們的不同選擇。順便了解了康德關於星空和道德律的誤解。

第五本書:

《世界現代建築史》/王受之


短評(謝冰瑩):

之前在淘寶拍的 建築形式與邏輯 和外部空間設計,店家要了高價卻只提供復刻本,好生氣索性退款。回學校圖書館搜想看的幾本,均顯示在館,但是把整排書架找遍了也找不到...不過無意中發現了王受之寫的這本大部頭,還不錯,可以稍詳細地了解現代和當代建築,是前一本的擴充。有之前幾本打基礎,這本看著也不枯燥,一拿到手就先奔包豪斯和幾個日本建築師去了,看他們所在的地方。以及發現他對Michael Graves評價很高,買了一套Graves設計的木質收納件,看了對他建築的點評,才明白為什麼要把其中一個小收納盒頂部設計成古典的樣式。

王受之的書翻完了,還有一些後現代的不感興趣略過。算是不錯的入門讀物,能幫助了解脈絡和形成框架。豆瓣幾乎清一色的差評,不過不合格的史實和解釋在這個階段倒是無足輕重,

之前想要看的書還是找不到,卻發現了文丘里的那本《建築的複雜性與矛盾性》,是文丘裡帶有強烈個人理念的建築點評。直覺告訴我在這個階段看這本書不合適,但只瞟一眼他對約翰遜 minimalism 風格住宅和幾個日本宅子的點評就已經相當過癮了,接下來看這本。這周培爸媽奶奶游深圳,估計不會來打卡了,讀書倒是會繼續,手頭上還有源氏物語和殺死知更鳥的英文版,慢慢看。

第六本書:

《金枝》/弗雷澤


短評(阿布):

《金枝》,其實這書我已經看了有一兩個星期了,剛開始還挺有意思,最後就是逼著自己看了。弗雷澤最後的說理段很有邏輯,往往把表層的儀式說出深一層的內涵,讓我這種讀書不多,人生閱歷貧乏的人獲益匪淺。

真的非常佩服古人的想像力,令人驚奇的是,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都有相似的習俗。那時人類還沒有足夠的能力遠距離遷徙,交流不多,但對於農作物的收貨的願望是一致的,這也許可以解釋習俗的相似。

第七本書:

《苦妓回憶錄》/加西亞·馬爾克斯


短評(魚小兔):

我們這一代人年輕的時候對生活都太貪婪,以致身體和靈魂都忘記了對未來的期盼,直到現實告訴我們未來和我們曾經的夢想不一樣,便又開始懷念舊日。

一個人的年齡並不是他有多少歲,而是他感覺自己有多少歲。

我唯一的解釋是,就像那些真實發生過的事會被忘記一樣,有些未曾發生過的事也可能留在記憶里,彷佛真實發生過一般。

當我整理自己那乾枯的紙張、墨水瓶和鵝毛筆時,太陽在公園的巴旦杏樹林與內河郵政船間爆射出了光芒,那艘船因乾旱而遲到了一個星期,正咆哮著駛入港口的水道。終於,真正的生活開始了,我的心安然無恙,註定會在百歲之後的某日,在幸福的彌留之際死於美好的愛情。

第八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莫提默·J. 艾德勒


短評(芳芳/木棉)

之前已經讀了幾十頁,今天是接著來的,20頁。任何事情都可以運用系統的方法,之前的讀書太過隨意想讀就讀,而思考不足,收穫也就大打折扣。開始讀這本書,頗有腦(耳)洞(目)大(一)開(新)的感覺。讀書是為了增進理解力,所以更要「主動」讀書。「在書上做筆記,其實就是在表達你跟作者之間相異或相同的觀點。這是你對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敬意。

分析閱讀算重點吧,主題閱讀確實像書中說的是個大工程,展開起來就很大了。閱讀一本書,它講了什麼,有什麼細節,有沒有道理,跟我有什麼關係。這算是讀完這本書後記憶深一點的概念吧,讀完能提的問題很少,是不是因為只是在接受,而並沒有深入的理解?閱讀是一個孤獨事,思考是否伴隨,心智是否成長?

第九本書:

《一個人的朝聖》/喬伊斯·蕾秋


短評(Blake/Deb胡)

我大概對這一類書是有些反感的,事實上,我是抱有某種偏見的,越是被多數人所推崇的書,我越是警惕。這本書是閑暇時候,在每晚睡覺前看的一本,今天看完了。我們聽過很多道理,可終究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這是我不喜心靈雞湯的一個原因。每個人的路都是無可複製的,怎樣走好自己的路,展現自己旺盛的生命力,這太重要了。每天都留給自己一定的反思時間,修身養性,在這個鋼筋水泥橫衝直撞的社會,堅持自己的初心是尤為可貴的。一生我們大概會犯許多錯誤,有一部分,無法彌補。有的時候,恰恰是因為愛和在乎,原諒才變得艱難。太多的時候,願意裝傻,裝單純,只是想讓自己變得簡單,留住那些快樂。讀每一本書,其實往往都在尋找共鳴點,這是特別不對的地方,應該接受作者給出的差異化,可現在卻是選擇性的接收。好好內省,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要對某些言論或者話語保持驚醒的態度,尋找並堅持自己的信仰。

非常喜歡這本書,所以真心想跟它發生點關係。哈羅德在我心中就是英雄,即使有很多缺點,但依然勇敢地走出去,也讓世界走進來。晚上讀書的效率總是不高,以後早些回來,能不做的盡量省掉,多讀些書。對於喜歡的事情,不要僅僅是熱愛,更要專註!很多人羞於把愛說出口,這不要緊,只要你的言行舉止中能夠讓對方明白你的愛和關心,但如果對方感覺不到呢?所以,盡情地愛吧,向親人和朋友真誠地表達內心的感恩和關心,享受在一起的時光,用心道別。

第十本書:

《劍橋中國史》/費正清


短評(萬磊):

一次大學的寒假。是一個溫暖的午後,幾個衣著得體的中年女子到我家門口,看見了我奶奶,大聲地說:「這不是村東頭的……?」我奶奶也回憶起了什麼,驚喜地迎了出來。後來,奶奶告訴我,她們是當年下放到農村的知青,經常到我們家吃飯(當然那時候我還沒有出來/調皮)。這次偶遇,讓我起了一個願望,想真實地去理解這段歷史。因為一直以來,都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是來自於官方,說這段歷史不過把著方向盤的人認識錯誤,走錯了路,雖然也磕磕碰碰,但是沒有什麼大損害,但是最終還是走回正路。另一種則來自於在野的文化學者,他們把這段歷史描述為中國有史以來最為黑暗的一段,幾千萬人死於非命,文明規則全部斷絕。這不是走錯路,簡直就是滾下山崖,車廂里全部是血污和傷疤。於是我有了兩個疑問:一、一個人的意志是否可以凌駕到整個集體上,病造成全車人巨大的災難,如果真的可以,那為什麼沒有遭遇其他乘客的反抗呢?二、假如災難真的是某個人的失誤,但是當今社會依然還是在繼續為他遮掩,為什麼?比如前陣子的老畢事件。

我們時常會說某個時代造就了一群人,比如80後,90後。好像時代的分界線,決定了我們將會成為什麼人一樣。不過,反過來想想,我們究竟是時代的主人,還是時代流水線上的製成品?《劍橋中國史》也許就解答了這個問題,在那個要求整齊劃一的時代,怎麼樣去尋找一個人?以前的歷史都是寫一群一群的人,但這本書里,是一個一個的人。

讀那段歷史時,我發現「團結」這個好詞也可以展現出惡的一面。比如為了團結,就會去打擊持有異議的人,比如反右運動批判知識分子;為了團結,可以要求某部分人做出犧牲,比如一直以來,都要求農民低價出售糧食以支持國家工業計劃。

後記:


做一件事不難,難的是怎麼認準一件事並持續不斷的做下去,通過不斷地改善方法,工具去更加高效的完成這件事。我們讀書是這樣,一周一書活動也是這樣。


『一周一書』閱讀計劃需要規則,但是規則是為大家服務的,以激勵為主要目的,而非懲罰。每日公示大家的打卡進度、每月做一次全面的統計、每天抽5到10分鐘打卡或者在社區和他人討論都是一種外在的正向激勵。


但是,任何事最終都繞不過你自己。大家一起加油吧。歡迎大家加入我們,一起讀書進步。


我們的征途將是星辰大海——眼裡有星辰,心裡有大海。共勉。

修改


因為你不是計算機,你不可能一直專註在一個書,一個領域,多買點書,或者多上網看看,多樣性很重要,那麼多種類的書,總有一款適合您


主要是喜歡讀書 我一般把讀後感寫進日記


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讓自己不浮躁,腳踏實地呢?
浮躁,浮躁,非常浮躁,無法靜心,沒有耐心,荒蕪歲月?
最近做數理化題感覺不在狀態怎麼辦?
聰明的人一定浮躁嗎?
心情浮躁怎麼調節?

TAG:閱讀 | 生活 | 堅持 | 浮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