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要的交響樂團的水平如何?
中國主要的幾個交響樂團,如北京愛樂、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中國愛樂等,在世界上是屬於一流、二流、三流還是不入流水準?主要優點和缺點是什麼?
某指揮兩年前和我吐槽過,中國的團都差不多。國愛一年的經費是他們的數倍,但有著相似的缺點——音準和節奏,當然國愛比他們好一些。
這兩個問題極為基本,但中國團幾乎不會自己做好,需要一個耐心的指揮去帶著,修著。更糟糕的是,很多習慣的東西改不過來,今天糾正了,明天回去了還要糾正。今天的海頓100好了,下一次的海頓101再講一遍。
但是,那麼多的排練時間是不存在的。
更糟糕的是客座指揮,很多問題聽到了也懶著解決。
更更糟糕的是不怎麼會的客座指揮(他舉了個非常出名的指揮作為例子,我不敢說……),問題都聽不出來別提解決。
更更更糟糕的是這個不怎麼會的指揮不是客座,是常任。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指揮在國外不錯,來了中國就抓瞎。因為中國團有一些很讓他們無語的問題,沒時間解決只能不了了之,最後登台。
怎麼解決呢?短期的辦法是,不怎麼排古典主義的音樂。因為這類曲目音普遍比較少,音少就意味著對精細的要求高。「德國的社區樂團可以演好的海頓莫扎特,中國團演不出來」,這位指揮如是說。喜歡演音多的,比如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而且,中國觀眾也越來越喜歡編製大的——瓦格納,布魯克納,馬勒,理查,etc。上半場貝多芬,下半場馬勒,豈不美哉?演出這樣的曲目不是不會出問題,而是問題更容易被糊過去。
至於長期的辦法——「樂團不是學校,換人比培養人有效」。
嗯,我不是音樂界的,但是我覺得樓上給的評價還是有點低了
其實說起來,古典音樂界本來就不是一個很大的圈子,北美、歐洲、澳洲、加上日本,就已經包圓了。無論受眾還是生產者,大多都局限在以上地區的人群中。
中國是相當相當的後來者。而且因為建國後,古典音樂的定位是用來給外國人看的,就像芭蕾一樣,表示,我們也是很高雅的也是有藝術追求的。但是實際上,當時,甚至今天的中國,都沒有足夠多足夠廣泛的受眾。也就沒有大眾土壤。所以那時候的交響樂,就是無水栽培的觀賞植物。其實到今天也是。別忘了,我們國家絕大多數人在飢餓和死亡線上掙扎了幾百上千年,要有餘力去把玩和欣賞藝術,而且是一種舶來藝術,太難了。
歐洲無弱旅,也同樣適用於交響樂團。濃厚的氛圍和藝術土壤,民間愛好者眾多,很多時候簡直就像是無心插柳。有天賦的孩子很容易走上藝術的道路。歐洲的小鎮,經常有愛好者組成的小型樂隊(有時候就3個人啊)現場演出,其實就跟我們的大媽廣場舞扭秧歌一樣,是一種群眾自發的社區娛樂。只不過在這種良好的氛圍有助於藝術啟蒙。(廣場舞說不定也有但是目前看不出來)
以上有點跑題,其實就我目前聽下來,中國愛樂,國家交響這幾個是很不錯的,一流和頂級算不上,但是除掉超一流的柏林愛樂等等歐洲第一梯隊,日本和北美的一流陣容,我覺得列在二流強隊完全有資格,本身中愛國交友陣容里很多樂手也和國外一流乃至超一流樂團有簽約演出關係。
這幾年國家鐵了心要把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大上」,交響樂被捧成了排頭兵,完全是不計成本不遺餘力的投資。基本上現在國際上一流的。指揮家(活著的)都被來華巡演了一回,有的是帶著樂隊來的,後來經常是指揮中愛國交,有時候是大劇院交響團。
當然這種時候,就能感受到我們的本土樂團和世界一流的差距了,很多時候,外來大師指揮的氣勢完全壓倒了樂團,能清楚感覺到有的部分整個樂團配合的十分吃力,為了把指揮意圖中的細節表現出來,演奏的非常緊張,而到了宏大之處,又跟不上去。我有個朋友,每次都帶個鏡筒,就為了看指揮的動作。由此可見,光有政策扶持恐怕還是不行的啊。
我前幾年去日本,印象很深的一點,在大阪鄉下,竟然象歐洲小鎮一樣,也有古典音樂的民間音樂愛好者,本身是農民和醫生,組成一個「大阪XX三重奏」在附近的鄉鎮演出。甚至還有人演奏歐洲的古老樂器羽管琴。
總之,想要真的建成世界一流的樂團,絕對不是扔錢挖人短時間就能搞定的,這是土壤滋養涓涓細流,積幾代人之力,才有結果的。
另外,在上面所說的那些古典音樂源流地和興盛地區,大學的樂團也是水平極高的,應該說學校樂團和一流樂團之間通常都有輸送新鮮血液和培育的關係,所以拿來和中愛這種比不合適。
交響很突出,而整個古典音樂,雖然有各種評判的指標,但是我個人經驗來說,最可靠的指標莫過於地區是否有第一流的指揮大師。其他的提琴也好,鋼琴也好,反映的不過是個別人的天賦,只有偉大指揮家的出現,才能代表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在古典音樂上融會貫通,有所造詣,達到了能夠談得上」風格「的水準。
當時二戰後,德國雖然被打敗了,但是民眾仍然認為自己是比美國人英國人更優秀的民族,因為他們對自己國家的古典音樂十分驕傲。美國先是送去幾個音樂家(嗯各個品類都有),還有因為不容於納粹逃到美國的德籍作曲家,德國人不以為然啊,最後,美國人把伯恩斯坦送去了,他指揮了瓦格納歌劇,到場聽得德國人這次被徹底震撼了,民族優越感不復存在。這也算是二戰後美國不僅僅是經濟,更是文化雄起的一聲初啼。
而日本,是以小澤征爾為開端,才為傲慢的歐洲認可。韓國現在有了一個鄭明勛,也有了登堂入室的姿態。
嗯,我今天才在藝術專題下看到一個問題,問說朗朗李雲迪和王力宏周杰倫鋼琴水平誰更高?
知乎上都能有問出這種問題的人,以此來看,中國要想有個世界一流的交響樂團,恐怕還要挺長的時間呢。
我不是音樂專業,只是個愛好者,平時國內聽得最多的就是國家大劇院(因為我懶而且北京太大容易迷路),可能有偏頗,希望有專業的同學指正。
其實我挺想知道大家對呂嘉怎麼看,他偏重於歌劇交響指揮,感覺整體性很不錯,但是我看過他的履歷之後覺得根底不紮實我有個朋友很推崇鄭小瑛,可是我覺得她是出於政治需要被拔高了
樓上貼了余隆的視頻,那我也就不黑他了,陳佐湟人品很好,可是作為一個指揮,他不得不把大多數精力都拿來對抗官僚系統,也夠為難的~~他的努力的成果就是現在明顯國交在超越中愛了,有時候吧,不是所有問題都可以問責體制,但是體制改革好了,進步的勢頭真是噌噌噌啊
不請自來
就我常聽的杭州愛樂而言,2013年3月到現在的一年多的時間裡,真的是進步飛快。雖然弦樂組一直是國內樂團的軟肋,但是杭愛的弦樂配合度已經很不錯了。杭愛的強項管樂更不必說,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完整覆蓋不冒泡剛剛的。坐在台下看的每次都是那些面孔,但是音樂已經大不相同。
一定要給杭愛的小提首席點贊。
前面有知友說形成一支優秀的交響樂團需要幾代人的積澱,就這個速度推算,杭愛已經十分了不起了。
有個朋友去德國留學確實驚訝於當地學生團的水準,但他說裡面已經有一半是亞洲學生了。
說到底,我覺得作為觀眾評說一支樂團的水平高低無甚意義,只有陪著它一起走過,感受每一場演出它的進步所帶來的驚喜,真正地去支持它,愛它。
一個城市擁有一支交響樂團,本來就是一件幸福的事。作為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的前宣傳總監,在全國交響樂團界跌打滾爬了近十年,我可以告訴你,中國有60支樂團,但其中只有20支是職業樂團,也就是擁有演出季,設置有常任指揮和獨立管理人員的樂團。
在這20支中,只有6支擁有演出季套票的設置,也就是subscription season。所以中國的職業交響樂團的數量是6支。這裡對演出季的定義參考了美國樂團的定義,為不少於33周。
綜上所述,如下是這20支樂團的部分清單,也就是中國的職業樂團,為2013年數據
從預算級別來看,如下是從多到少的排名情況(2012-13,不含港澳台地區)
1 上海交響樂團
2 杭州愛樂樂團
3 中國國家交響樂團
4 中國愛樂樂團
5 深圳交響樂團
6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
7 廣州交響樂團
8 北京交響樂團
9 青島交響樂團
10 浙江交響樂團
從演出水準來看,基於我過去8年來所聽的幾十支樂團的數百場音樂會,從好開始
第一梯隊
中國愛樂樂團
杭州愛樂樂團
第二梯隊
上海交響樂團
中國國家交響樂團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
廣州交響樂團
第三梯隊
北京交響樂團
以及其他預算在1千萬至3千萬元的樂團
所有年度預算在1千萬元以下的樂團
國內樂團的缺陷是普遍而公認的,那就是銅管聲部!
即便是大家公認的,國內最好的,上海交響樂團銅管聲部,其水平和它的弦樂聲部一比都顯得差一截。尤其是在演繹肖斯塔科維奇,馬勒或者朱踐耳的作品時,缺陷顯得格外突出,甚至在錄音室錄音之中,都會表現欠佳。
我國目前主流的交響樂團,集中在東部地區和珠三角,內地則呈散花狀,星星點點的分布著幾個水平尚可的樂團。從演出水準,總監水平,邀演藝術家水平,以及樂團國際化來看,香港管弦樂團(港樂 HK Philharmoniker)和上海交響樂團無疑是領頭羊,中國國交則因商業化太低很難受到關注,中國愛樂正處於關鍵節點上,老舊的中山音樂堂音效不堪,這一問題可能會在愛樂樂團新音樂廳建成後得到極大改觀。
港樂一直是真正的國際水準,這當然和殖民地歷史有關,古典音樂文化在香港中產以上人群中比較受歡迎。港樂目前由梵志登(Jaap van Zweden)擔任總監,余隆則是經常來訪的客座。梵志登小提琴家出身,從他已有的不少指揮錄音來看,符合小提琴轉職指揮家的特點,對音色有著細膩的把握,他在港樂大膽的上演全套指環,並在Naxos發行了這套錄音。目前庫客音樂和Naxos Library上可以聽到。梵志登將在17年秋接棒Alan Gilbert,成為紐約愛樂的新總監。在這之前,他已指揮過香港管弦樂團、荷蘭廣播交響樂團(Netherland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上海交響樂團(Shanghai Symphony Orchestra),達拉斯交響樂團(Dallas Symphony Orchestra)和倫敦愛樂樂團(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等 。
上海交響樂團則是中國大陸歷史最悠久的樂團之一,起源於上海工部樂隊,梅帕器、冼星海、陸洪恩、李德倫都曾擔任樂團指揮。目前的上海交響樂團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商業化的樂季+Misa夏季音樂季的運營模式,還是上海之春音樂節的駐節樂團。目前由余隆擔任總監。和港樂一樣,上交也曾和梵志登合作,演出過馬勒第六交響曲,我還前去看過現場。今年八月,上交還將登上琉森夏季音樂節的舞台,由余隆帶領,演奏肖斯塔科維奇第五交響曲和斯特勞斯阿爾卑斯山交響曲。除外,上海交響樂團也對國內音樂家的作品舉行了若干次首演和首錄,陳燮陽和張國勇就曾帶領上交錄製了朱踐耳的九部交響曲和一部小交響曲。
除了上交和港樂外,大陸及港澳一、二流的樂團還有中國國家交響樂團(China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中國愛樂樂團(Chi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澳門樂團(Macau Orchestra)、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China NCPA Orchestra)、杭州愛樂樂團、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北京交響樂團、青島交響樂團、貴陽交響樂團、廈門愛樂樂團、西安交響樂團、上海愛樂樂團等。上述樂團,皆形成了完整的商業樂季,具有音樂總監。其中比較突出的當屬杭州愛樂樂團。論水平,它可能暫時無法和中國愛樂或者國交相抗衡,但其在短短八年間就躋身國內一流水平,演出了除第八、第十交響曲外全部的馬勒作品,且水平相較於國內一流的上交港樂都不顯得遜色。實在是難得。還有貴陽交響樂團,大西南最重要的一家商業樂團之一,聘請過陳佐湟,邀請過白建宇(後因Thaad事件更換為陳薩)。目前我還沒有聽過它的演出,但據可靠的音樂愛好者的評價,水平中檔。
我是青島土著,目前聽得最多的還是青島交響樂團(詳情見下表)。青交於1994年,在李德倫先生提一下創建,後來於05年經歷商業化重組,2010年開始樂季演出,演出了布魯克納第四交響曲。目前總監為張國勇,所以這幾年演出了大量的肖斯塔科維奇。張國勇師從Gennady Rozhdestvensky,是第一位在國內演出肖斯塔科維奇第七交響曲的指揮家,恐怕常聽國內樂團的同好都比較熟悉了。青交的弦樂聲部不錯,銅管差的多,演出肖七時從上海北京抽調了一批銅管演奏員。這幾年青交的樂季音樂會越來越多,曲目越來越大膽,肖斯塔科維奇、陳怡、周龍、譚盾都拿下。藝術家中:羅日傑斯特文斯基、古特曼、秦立巍、陳薩、譚盾等都曾來青交演出,樂團也多次出訪北京、上海,去年曾和華盛頓某合唱團合作在國內和華盛頓巡演布蘭詩歌等。但不得不承認,青交仍舊是國內二流偏上水平。由於新建成的大劇院託管給了保利院線,青交只能蝸居在老舊的人民會堂,有點凄慘。
雖說這幾年國內樂團水平普遍進步,但也有少數逆流,有的甚至已經銷聲匿跡。典型的破產團體包括EOC文獻樂團,由胡詠言擔任總監,曾和中央音樂學院合作,以演出當代作品為己任,樂團在15年之後就沒了樂季演出,胡詠言在國內的活動也越來越少,好像現在只在包頭交響樂團露面?還有東北的哈爾濱交響樂團,曾經是國內交響樂團的翹楚,如今水平也隨著東北三省一同沒落。天津交響樂團則有些眼高手低的意思,湯沐海(戲稱湯特文格勒)帶領這個羽翼未豐的樂團拚死演了一套貝馬全集,包括十八首交響曲,大賦格,大地之歌等。結果落了個被罵的境地,我聽過其中的部分風衣錄音,說多了都是淚啊……
下面是我聽過的全部國內樂團演出及錄音的紀錄,應該有些疏漏……
補充幾場青交:前一個是我剛剛聽到的,沒想到青交還演過比譚盾還先鋒的作品。最後的那場天方夜譚是最近去現場聽的,水平高的嚇人了,要是B乎上有人在場就好了,銅管全程高能無差錯,嚇到我了,感覺自己在家門口聽了場國交。
另外十月份的北京音樂節也快到了,交響樂馬拉松演出也開票了,今年邀請了國內九個樂團和北京音樂節節慶樂團演出,有時間又不太玻璃心的同志們可以去瞅瞅。
九個樂團包括:中國愛樂樂團(夏小湯),中國交響樂團(李心草),上海交響樂團(張潔敏),杭州愛樂樂團(楊洋),青島交響樂團(張國勇),深圳交響樂團(林大葉),廣州交響樂團(景煥),昆明聶耳交響樂團(黃屹),北京交響樂團(譚利華)
補充:HD HALL登陸蝦米了,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中國愛樂樂團 中國國家交響樂團 杭州愛樂樂團 都還不錯 個人感受大概能接近歐洲一流青年交響樂團(比如德國國家青年交響樂團)的水平 大劇院團(蛋交)水平不穩定 好的時候也是和前幾個差別不大的 上海兩個團不熟 只能聽聽視頻 感覺上交比上愛應該好些 能夠達到國內第一梯隊水平
下面說說個人了解到的 關於這幾個團的 一點極其有限的內容:
1.中國愛樂樂團
十幾年前就聽中國愛樂,00年剛成立之後無疑是國內最炙手可熱的交響樂團。96年陳佐湟先生改制老中央樂團搞得內部一片怨聲載道,國交的一些中堅力量,也從改制後的國交離開,到了新成立的中國愛樂(原中國廣播交響樂團),加上當年的財政扶持(得益於某位長者對文藝的厚愛),招來了一些水平尚可的外籍團員,使中國愛樂在成立的初期時段樂手平均水平傲視群雄,當年保利的一些演出水平也是很不錯的,個人現場聽過的包括德九,勃二,大地之歌等等。另外,與DG合作錄製了兩張大黃標CD,可謂國內交響樂史上的經典唱片。然而隨著後面幾年財政支持的乏力,加上國交及各地樂團的重新崛起,個人覺得愛樂在07 08年時段水平有所下滑,當然,隨著愛樂樂手的更新換代,以及新音樂廳建設帶來的新動力,這兩年愛樂的元氣已經有所恢復,有能力重新爭奪第一的寶座。
2.中國交響樂團
新中國成立的前期,國交前身,也就是中央樂團,恐怕應該是國內交響樂界毫無爭議的第一樂團,當年李德倫指揮的一些經典錄像,其整齊程度與音樂熱情(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熱情)恐怕今日的樂團都難以企及,不信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當年和殷承宗合作的黃河鋼協錄像。以那時候的經濟條件及政治氣氛,能夠有那樣一支高水平的西洋交響樂團,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從50年代為蘇聯小提琴大師奧伊斯特拉赫訪華演出伴奏,到70年代末與卡拉揚的柏林愛樂在首體聯合演出貝五,中央樂團的老一輩藝術家們總會津津樂道他們所經歷的絕無僅有的黃金年代。然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樂團也曾一度困難重重,1996年改制變身為「中國交響樂團」之後到00年樂團成員大規模離去,無疑是國交最艱難的一段時期。一段時間的沉寂後,隨著一批批音樂人才的歸國,國交的實力也得到了強力的補充,如今的國交已成功重回國內頂尖行列。
3.杭州愛樂樂團
作為「愛樂系」(余隆大師和他的朋友們)麾下的一支年輕樂團,杭州愛樂自09年一成立就充滿了青春活力,優厚的待遇與野心勃勃的節目單吸引了眾多新生代海歸音樂家,記得剛成立時候看到的報道,杭州愛樂樂手的平均年齡不過25、6歲。樂團歷史短,樂手年紀輕,這並不是樂團的劣勢,在同樣年紀不大的指揮家楊洋的帶領下,朝氣蓬勃的杭愛一直擁有著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看看他們每個樂季的節目單就知道,大部頭的交響作品之密集,無疑是國內各大樂團中含金量最高的節目單(或許沒有之一)。作為主要以年輕一代海歸樂手組成的樂團,他們擁有先進的個人技術實力與充沛的精力,再加上頻繁上演大型作品的磨礪,可以期待本就已經躋身國內頂尖行列的杭愛未來會更加精彩。
4.國家大劇院交響樂團
這個樂團是四個樂團里最年輕的,被樂迷們親切地稱為「蛋交」,它成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劇院的各種劇目需要一個擁有足夠實力的樂團作為伴奏,作為大劇院駐院團體,高強度的歌劇演出與自己音樂季的演出一起,讓這個團成立僅僅6、7年,就得到了其他友團所沒有的高強度的訓練。當然另一方面由於演出極多,排練時間必定被壓縮,有時候會導致演出質量不夠穩定,所以樂迷對蛋交的評價可能不是很統一,但是說實話國內這幾個一線團演奏員的平均個人水平不一定會有檔次上的差距。
說了這麼多廢話,有點離題萬里的意思,不過是想讓知乎上的初級樂迷或者非樂迷朋友簡單了解一下這些團的背景,讓大家知道,其實國內這些團可能有的年輕些,有的狀態穩定些,有的歷史光輝些,但是從這些樂團成員的平均演奏水平講,他們都是受到國內專業音樂教育(中央院、上海院、星海院等)或者海外專業音樂教育(美國、德國為主)的樂手,很多相同樂器的樂手都是同門師兄弟,從平均水平上講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甚至很多演出還會互相借樂手幫忙。真正對演出質量影響更大的,其實是指揮家、排練質量、樂手當晚的演奏狀態等其他因素,所以簡單地排哪個是第一沒有太大意義,還是希望第一梯隊的樂團們能夠攜手共進,畢竟現在這些團體大部分演出也只是歐洲青年交響樂團的水平,希望有朝一日我們國家也能出現與歐洲一流職業樂團相媲美的交響樂團,共勉。
首先,我先問各位,再不告訴你們的情況下,給你們聽中國一流樂隊和歐洲樂隊的錄音,你們能夠保證自己能區分這是誰演奏的嘛?不要過分貶低中國的樂隊啦!
管樂不太熟悉。我就說說弦樂吧
我想說中國一流樂隊的弦樂一直都具有相當的水準。至今為止已經有四位中國小提琴手獲得過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的金獎,你們造嘛!!除去潘寅林等老一輩小提琴家外,自八九十年代開始中國的小提琴界就一直不乏人才,呂思清,李傳韻,盛中國,黃蒙拉等等,演奏水準都是杠杠的!!真的不比國外大師差多少!!許多年輕人差的就是經驗和歷練了!
另外,我想說上海的古典音樂水準位於全國前茅是有原因的。二戰的時候有數萬名猶太人為了躲避納粹殺害而逃離歐洲,就來到了上海避難,猶太人的音樂家人數佔世界音樂家人數的比例世人皆知,高得嚇死你,所以來上海避難的猶太人中就包括許多音樂大師,而上海的音樂家啊,學生啊就藉此機會向這些大師求教(大師班啊!!)結果就是給上海日後的音樂發展打下堅定的基礎。
中國的一流樂隊,比如北愛,上愛,上交,在演奏一般的古典音樂作品已經有相當的水準,並不是如有些人說的多麼糟,這麼說的人多半是不聽古典音樂的!
雖然整體的樂隊實力肯定不能和老牌歐洲國家如德國相提並論,畢竟人家是古典音樂的發源地,但是能達到目前的水平也是相當不容易了,而且國內外的差距也一直在縮小
另外想瞎扯一點。。
關於郎朗,雖然很多人覺得他太高調,不過我想說郎朗是目前為止獲得國際認可度,國際影響力最高的中國音樂演奏家,尤其是在歐洲,連柏林愛樂的新年音樂會都特別請他擔任鋼琴獨奏呢。表情是誇張了點,這點我也不習慣,但是演奏真的棒,雖然經常炫技,但其實他彈肖邦也是不錯的!
第一次認真回答,求輕噴
作為一個非專業的音樂愛好者,在國內,知道水平,不如知道這個演出的性質,真心的。我覺得中國愛樂還是可以了,上次去聽歌劇帕斯瓦爾的中國首演,覺得除了剛開始有點不在狀態,後來的確實不錯了,最起碼在亞洲,比日本的頂尖樂團差一些,但是也可以了。那次演出規格很高,很重要,效果自然可以。中芭的樂團我覺得也不錯,偶爾有便宜票聽聽覺得也過得去,但有的真的不行,有一次因為當時經濟緊張拿的大學生贈票看的中國大劇院周日上午場的貝九,對,是貝九,我都快崩潰了,回家各種洗耳朵啊,指揮指到一半,走下台去批評管樂你就想想是什麼概念,是中國青年交響樂團。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很年輕的樂團,也聽過一些,最近一次是聽呂嘉指的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無功無過吧,當然,那會兒省錢坐的合唱座,管樂聲大了一點。還有,樂團表現和曲目以及合作者也有關係,上次去看王羽佳和倫敦樂團的演出,那個拉三彈的啊,樂隊配合的也很吃力,我的位置已經很好了,聽的樂團聲音是悶的,聽的我莫名其妙的,後悔在家聽了好幾個版本做了半天功課。但是緊接著下半場,換了彼得魯什卡的時候,我就覺得那天票值了。其實與其說水平,還不如說狀態,有的演出對於中國的樂團來說是任務,那真是演的很應付啊,比如要求去年,國家大劇院要把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樂都演了作為推廣,這種,我不會再去了。音樂是最誠實的了,偷懶,心不在焉,用心不用心,磨合的好不好其實都能聽出來,不過有的觀眾聽不出來。。。我覺得什麼時候中國的聽眾挑剔一些,別是個音樂會就爆滿,別人演出完,為了贏回票錢使勁鼓掌讓人家再來一首啊,說是陶冶情操,有的演出真沒在家聽CD強。好演出有時候靠運氣。
這個也要看曲目的,國內樂團演奏起俄國作曲家的曲目比較拿手,原因你懂的。。。但總體而言,實在不高的。國內一線樂團,比如上交、國交、中愛以及蛋交等,在指揮對路和曲目對路的情況下,偶爾也是可以觸碰到歐洲二線樂團的水準的嘛。
偶有神來之筆,可是你總趕不上。跺腳聲聲響,這個倒是能聽到
匿了,本人不是專業的音樂人士。樓上說的音準啦,節奏啦,真心不敢妄加點評。從一個小白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光是從儀態上來看國內的樂團和國外的樂團就差了很多,給人一種很隨意的感覺。可能是職業化程度的差距吧。昨天剛好去聽了杭愛的一場音樂會,讓我想起了之前在香港聽的學校的樂團組織的音樂會,十分相似,感覺很隨意。還沒到自己的部分時,演奏家都是放鬆地坐在椅子上,姿態很悠閑。
去年聽過德國交響樂團的一次巡演,每一位演奏家從頭到尾都是正襟危坐,不曾放鬆過。儀態十分優雅,這是對音樂和觀眾的尊重。
相當於世界一流的學生樂團水準
且不論藝術上的造詣,就問下基本功。國內有哪個團的弦樂聲部音準是完全有保障的?按體制排名下的老大國交也就是前中央樂團的水平來說,連錄音都可以聽到明顯的音準問題。。。。
專業樂團接觸不多,但是多年在中國准專業樂團和外國大學生樂團練習的經驗,加上幾位指揮家的總結還算比較了解?
總結下來管樂是真差了很多,而且原因至今成迷-_-||
弦樂的話就簡單多了,不夠有錢。弦樂這種拼童子功的中國人是不會輸的,至少一直到大學樂團中國學生樂團水準還是一流的。
不開玩笑,我認識的學生樂隊里的小提琴樂手,拿個10000刀以上的琴根本只是基本水準,國內能買2W人民幣的樂器的業餘樂手是真的不多的。
我以前一個專業老師經常參加一個國際青年交響樂團,他說他其實技術上反而在彌補和別人琴的差距。他的琴5W美金(十年前),但是跟人家日本樂手那20W的琴就是不能比。
好琴給音色帶來的補償可以彌補很多的技術缺陷。好多出國的音樂家就是買不起一把好琴進不了人家大樂團,因為人家對琴的價值甚至都有硬性要求。一般不到數十萬歐元是沒有機會的進的。
大家可以體會一下。
論創作就……額……還好還有個譚盾。話說他是中國籍不?
簡單介紹一下自己的經歷,管樂,中央院附中畢業,紐約某音樂學院本科畢業,現任北京某職業樂團,中字開頭。怕得罪人被認出來所以匿了。藉此題順便談一下這麼多年來對中國古典音樂的看法。
先答題吧
總體水平世界二流中上等
單就國內來講
1年輕團體強於老團體,因為上限高
2有錢的地方強於沒錢的地方,因為有錢聘大牛
3合同制強於鐵飯碗,因為競爭
4有個好指揮和總監太重要了
4有個好指揮和總監太重要了
4有個好指揮和總監太重要了
(指揮和總監的重要程度請參考於教練對於球隊的重要性。。。詳情請看弗格森在曼聯的最後一個賽季)
就目前來講,中國的古典音樂圈最大問題是,不成體系。說好聽點,叫諸侯爭霸,說不好聽了叫一盤散沙不成氣候。而且就古典音樂圈來說,目前的狀況同樣能反應出來一些別的問題,下面我會詳細解釋。前幾位答主的答案我看了,感覺各位回答的都有各自的道理,也的確像各位所說的一樣,每個團體都有自己的問題,很複雜,下面我說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觀念!!!
中國人自己的觀念以及體系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嚴重限制了自身能力發展!!!
第一,大環境方面
中國大部分人的觀念都是實用主義(絕對非詆貶)對見效快,來錢快的專業有著尤其高的熱愛,比如中國的工科(你看看中國的工科能力,從出口各式各樣的大型工具,技術型勞工輸出,高鐵等等等等。。。)而對一些單純的科學類,藝術類,文學類不溫不熱。但是!我們聰明的中國勞動人民呢,想出了一個能讓這種類型的專業也能迅速變錢的方法!在改革開放之後,讓廣大學者們通過當老師,來養活自己,畢竟中國的社會情況在這擺著,先別餓死再說別的,都餓死了還談什麼狗屁藝術。。。絕非批評,雖然這樣的體系能讓很多人都有了飯吃,但是個人認為這種模式是導致藝術類教育的質量下跌。因為藝術類教育的模式化,以及當時市場的大量需求,所以藝術類學生的數量猛漲,質量卻不見長高。
第二,業內環境方面
古典音樂首先來自於西方,他們有著本身就屬於自己規則,我們作為外族人,理應去努力靠近適應他們的規則,而非給予我們臆想出來的解釋,新中國對古典音樂的教育起步晚,初期學習環境困難,有好多不正確的解釋以及技術上的錯誤,可以理解,但是好多人有著濃重的階級概念,所謂排資論輩,新中國從建國以來,所經歷的專業類古典音樂教育無非最多4代人,有大部分人從外學習了先進的技術水平以及理念,因為利益牽扯,倒在了不讓說,不敢說的壓迫下,導致了所謂劣幣驅逐良幣,結果不言而喻。
第三,個人生活層面
如第一點所說,好多學習音樂的學者們只是為了既得利益而學習,由於市場上更新換代慢,資源少(你看看知乎這麼大個平台,古典音樂板塊我關注這麼久,有幾個正兒八經的問題,那一個個提的問題我都無力吐糟。。。你再看看那些釣魚板塊,都釣出花了)獲取資源難,劣幣多於良幣,導致很多中下層水平的學習者盲目學習,盲目從業,只是為了生存,同樣也間接導致了古典音樂的欣賞能力上不去。
第四,其他原因
老師個人原因(這個不多說,好老師壞老師什麼樣大家自己都應該清楚)學生個人原因(天賦?努力程度?)從業人員綜合水平不高(處理音樂模式化,對各個時期的作曲家風格不能準確理解,演奏風格混亂)國民生活水平差距過大(飯都沒得吃還聽什麼音樂會,沒人聽就沒需求,沒需求就沒得發展)業務水平臉譜化(一張學歷比啥都強,其實能力上狗屁不是)等等。。。
但是!!!!!!
以上所有的問題都在近些年的思想進步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好轉!
以上,是我一個從事古典音樂的圈內人士對圈內的一些見解,我希望各位從業者以及各位愛好者不要盲目自信,更不要盲目抨擊。希望各位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客觀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努力改正,畢竟我國古典音樂尚在起步階段。我相信,我中華泱泱大國,一定會有一天在世界古典音樂的舞台上綻放。
首先是演奏家個體的制約:
國內的音樂教育一直有重技巧、輕欣賞的問題。
演奏家能拉一手好琴,很多年輕人都可以拉帕格尼尼。但是,什麼是音樂的美?這個問題沒有深入的挖掘。當然,現在錄音技術發達,學員可以很容易聽到世界最頂尖的人演奏的曲目,然後按照專家的方式演奏出來。無非是複製一遍 -- 快慢、強弱、等等等等。獨奏,聽上去很不錯。協奏曲,我是主奏樂器,大家圍著我轉,也還行。
但是,為什麼要這麼拉?樂譜上的「不是太快的快板」究竟要如何理解?在一個樂章里,情緒應該如何分配?這些問題,下功夫不多。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在宏大的管弦樂排演中,就沒法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要發揮什麼作用,全憑指揮給予指導。
再從不同樂器組的合奏上看 -- 演奏家水平是參差不齊的:總體上,弦樂最好,管樂要差一些。從人才的角度,也承現這樣的分布。這就造成了在選擇出演團隊的時候同等水平的人湊不齊,只好將就。按照木桶理論,整場演出的水平就拉下來了。記得有一次聽國內一線的交響樂團,前面還行雲流水一般,到雙簧管獨奉的部分,冒出幾個音有瑕疵,整體感覺就不好了。
從西洋樂發展的脈絡,不同聲部的提琴合奏(弦樂四重奏,市內樂)歷史悠久,發展很成熟。管樂相對樂器種類(笛、號、管),演奏時的harmony不那麼容易。甚至直到十八世紀後期圓號出來之後,木管與銅管才有比較好的銜接。管樂組的樂器的聲音都是比較「出挑」的,而管弦樂、交響樂講究的是要有織體,要有多個樂器一起發聲時的整體效果。恰恰在多數時候是不需要「出挑」的。
接下來,要想樂團表演,指揮的水平極為關鍵。客座管得了一時,管不了一世啊。尤其是一些根子上的,要靠換人才能解決的問題,客座也就不管了 -- 適時出幾個好的演出曲目更重要。一個團的能力,還是要靠常駐指揮、音樂總監逐步培養出來。這個東西急不得的。
最後是沉澱 -- 這個東西比較虛,但它決定了一個團的氣質,是成為一流大團的主要門檻 -- 就象軍隊的靈魂一樣重要。只有經歷很長時間,樂團成員的能力(演奏能力,配合程度,音樂理解力)與曲目達到完美的平衡,這個樂團的表現力才能比較好地呈現出來,也才能達到好的演奏效果。
上面是與國外的團的橫向比較,整體上,比德奧大團、BBC、美國五大等差了一些。
但中國的西洋樂的全面大發展,也就這二三十年的事兒。現在(2017年)一線城市大都建立了自己的交響樂團,幾個重視藝術的城市能有五-六個管弦樂團,已經是個不錯的成績了。
還有一個東西很重要 -- 聽眾群體很重要。要是大家都不聽交響樂,沒有一個大的良性的市場,這些樂團光靠政府補貼,也生存不下去。期望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音樂廳,去聽現場。一方面是一場美的享受,同時也支持了音樂事業的發展,何樂而不為呢?
上交的管樂爛,銅管尤其爛。
蘇州剛成立了自己的交響樂團,南京的江蘇大劇院也馬上要投用。不出意外蘇州和江蘇交響樂團會投入不小,畢竟不差錢。
講真,川音交響還不錯,雖然銅管還是有問題,但弦樂部幾位首席蠻有實力的。
主要的團
沒有一個不是面向全球招聘的
沒有一個不是面向全球招聘的
沒有一個不是面向全球招聘的
國內學院藝術學院綜合大學
來,都考都可以考。
從上到下數數有幾個才是本科的,國外研究生,博士,海了去,本科也是國內非常拔尖的人了,再者還有一些國外演奏家,演奏員來。
現在的問題不是說技術上的,但凡是考出國的,基本上技術層面都比人家強,這個可以說是人家的東西,人家的民樂,不過其實問題也不出在這裡。
劃重點
問題:
1:對重奏不重視,或者說基本上形式主義比較大,現在也在改革,我母校天津院為例,重奏要求比我當年考重奏要求高了太多。
2:樂團經驗過少,且樂團程度過低,都說政策推什麼的,往往其實都是湊場,北京的活絕大多數都是湊人的「活」團,這個也挺好,但是基本上早上排,下午過場,晚上排,問題也不太大其實,但是問題其實出在這裡,一線團,一線演職人員完全沒問題,往往其實湊出來的有學生,有非科班(不說科班好或者不好),有一線團來幫忙的台柱子們,薪酬其實真的是不高,按勞取酬對吧,但勞和酬不成正比的時候,如何保證質量。
3:進校到出校門一直所學所練基本都是獨奏,再者其實最後選擇繼續做這行的不太多,就算做這行,樂團經驗,樂團能力也不會特別高。
以上均為個人所得,可以覺得我胡說。
其實現在改革也挺好,人員流動起來了嘛(雖然基本還是有就不招),但是比我剛進校的時候改變還是比較大的。
也有答主在說管樂阿銅管阿,弦樂阿,什麼的技術上什麼的,進團,真不靠演出費,排練費掙錢,畢竟要養活自己,要還以前學琴欠下的債,肯定要做些別的,就更別說別的問題了。
最後淺談下國交的體制,一年演夠多少場,就可以歇了,這個事情算是比較熟知的了,所以後來演的也就得借人去,話就說到這,反對臆斷說什麼水平高低的,不接受鍵盤俠。
利益相關匿了以上
聽過中愛,北交,芭交和國大,覺得最好的是中愛,最差是國大,芭蕉起碼用心,北交也挺驚喜,反正國大基本拉黑
通過幾個問題篩選一下:國內有幾個樂團能經常演歌劇?有幾個指揮能排歌劇?就算演了指了,有幾個敢說自己演的好?指的好?在全球溜一圈能不能拿得出手?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少見到交響樂團有鋼琴?
※當我們在聽古典音樂時候我們在聽什麼?
※一整個交響樂團成員打群架誰會贏?
※外行如何偽裝成一個大型管弦樂隊的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