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和地方戲會消亡嗎?
很多專家學者又極力維護,短時間有他們的道理,但是未來是不是會無可奈何的消亡呢?
你說的對。
不是已經消亡了么?難道只有我一個人知道?
謝邀!
最終會,和大部分事物一樣。任何藝術都有完成歷史使命和沒有完成歷史使命的存在和不存在性
——語出:張衛東
啊知乎首答真是有些小激動呢(≧▽≦)/
交代下背景:
1.上大學前從未接觸京劇,中文專業,目前學院有幾名京劇大將(相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有一個角!角角角!
2.學院的眾多選修之中有節課,這節課每年的固定環節是,老師在台上完完整整地放電影《霸王別姬》,學生在台下完完整整地哭夠兩個多小時,回家抱著CCTV紀錄片狠補京劇常識。
在這種條件下:
首先學院的京劇社團開始興起。
其次學生會的成員們(因為有老師會京劇)開始看戲,雖然鐵定不會用心鑽研,但至少能了解些基本常識。
接著不少人選大創課題時把目光轉向傳統京劇(雖然不一定能全部獲批…畢竟申請人的水平良莠不齊)
最後寫學年論文的時候,同學們也都對著這個角度和題材蠢蠢欲動。
暮然回首發現偏成斜塔…哎,其實上述僅想表達一個觀點:
京劇是傳統文化,是與現代文明明顯產生了距離的需要保護的傳統文化,也許當你看到歪果仁對著飄飄水袖瘋狂地手舞足蹈的場面時,你才能真正意識到它的價值有多遠偉大,它的存在有多炫目。
這樣的偉大通常會給人一種自卑的錯覺,那就是我無法做到學會它/傳承它/欣賞它。於是你自然而然地把它放到了幾十年開外的過去,在你的心中,你已經把它當做歷史了。你不搭理它,它必然也拍屁股走的乾脆利落。哦,忘了說,你是萬千中國人的其中之一,剩下的其中之九九九九九們,偶有「另類」,其餘跟你想的也都差不多。
於是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這樣下去用不了幾十年,BBC就會捧著攝像機顛顛跑來我朝:「我們此行的任務,是要記錄下即將滅絕的中國古典戲劇!哦真是可惜,在政府…人民…文化…傳統…抨擊…」借著嚴重瀕危的京劇,又明槍暗箭一頓黑。
但是這就是這個答案的終結嗎?難道BE的發生無可避免嗎?當然不。
根據一開始那一通雜亂的交代,大家真的不難看出,京劇很好欣賞,很好接觸。
只要你的身邊有幾個人學,你十有八九也會被帶動起來。
再或者,你自己心癢難耐開始學戲,於是,你的父母總得了解了解吧,你的舍友總得了解了解吧(或許是被動了解),你的基友肯定的了解了解吧。一十百下來,不敢說學京劇的人,至少票友(會唱戲而不以專業演戲為生的愛好者)大把大把地有了吧。
讓我們做一個樂觀的假設:
假設你身邊有兩個京劇大神,耳濡目染之下,你成了京劇愛好者,時不時也能唱一段上口的,丁字步一站,舉手投足盡顯風雅。
假設你人緣不錯,身邊有五六個趕都趕不走的基友,耳濡目染之下,你的基友至少掌握了大部分的京劇常識,侃侃而談不敢,答疑解惑總可以了。
假設你的基友還有其他的好友,耳濡目染之下,其他的好友至少起了接觸京劇的念頭,邁開了歷史性的一步…
怎麼樣,是不是看到了光明。
或許有人可能會質疑這樣烏托邦的假設太過理想化,這樣,我可以舉一個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小例子,證實一下這種「傳播」的可行性與真實性。
「壓軸」這個概念長久以來的理解誤區,是我的專業課老師講課時痛心疾首地向我們慨嘆出來的,那堂課後他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基本上都記住了壓軸大軸的本義。
嗯當然我也記住啦(*/ω\*)
於是周末回家,我媽也記住了,
和高中姬友們每月一次小聚,她們也記住了,
高中同學微信群,大家聊天時,偶爾提及「某某節目是壓軸」,我就把這截圖發了,保守一點,算15個人記住了吧,
刷渣浪,看到有的公眾號還是誤用,於是我就在底下評論,
嗯……公眾號直接給我把評論刪了…
咳咳歪了!不過上述絕對可以證明人身傳播的可行性了吧!細數一下,真是不少人呢!
一種文化會不會滅亡,全看一個民族的態度。
京劇文化現在來說還算是在繼續發展著,我曾在學校聽過兩次講座,一次是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的《藝術文化報告》,一次是台灣國光劇團的講座。聽完之後,所有的言語都成了灰色,不得不說,京劇真的太美了,一個動作就能攝人心魄。《藝術文化報告》那場結束後,我的朋友圈幾乎被「京劇」二字刷爆,同學沸騰了,文藝少女們沸騰了,學生們的京劇魂終於有了起色。
京劇是一門藝術,不會那麼容易滅亡。
京劇不是一門純粹的藝術,不像歐洲古典音樂那樣嚴謹,而是包含了大量流行的元素,例如京劇唱腔的旋律非常流行化,很適合傳唱,但也很容易過時。
但京劇畢竟包含了藝術的東西,還以唱腔而論,它的唱腔並沒有完全限制住演員的發揮,演員還是可以自由唱的 。
對,沒您不聖明的,咱這破玩意就是不如洋大人的東西高雅。要我說啊也別未來了,現在就完算了,省的總有人惦記。
可以肯定的說: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以京劇、崑曲為代表的中國戲劇不會消亡。
本人並非戲曲專業,
純屬業餘,吼吼~但是俗話說得好:旁觀者清。
這還得從我常常去我姨夫家蹭吃喝說起~~
本人姨夫是戲曲作曲大家(一級作曲,國務院津貼),此處就不炫耀啦(點贊過百考慮一下~),強烈推薦《赤壁》《下魯城》,謝謝~~~
家裡經常有戲曲界人士到訪,比如某某團長啊,某某角啊,偶爾唱幾句,還是很不錯的~比較有趣的還是聽大家講八卦,小調侃,比如:哎呀,最近于魁智老是嗓子不行啦,一氣兒差點兒沒過去,得虧經驗足,不然這戲就砸了,云云。
言歸正傳,之所以說戲曲不死,主要在於文化界的領導對戲曲的扶持力度非常大,比如一部省級立項的戲曲吧,經費就有幾十到幾百萬。另外,戲曲的各個行當,不單是生旦凈末,包括唱腔設計、舞美設計和道具設計,都在不斷創新,生命力還是比較旺盛的。
總結一下:
1.
國家扶持力度大(有錢);
2.
有項目、有比賽、有場次(有時間和空間);
3.
各個行當推陳出新,新戲不斷(有亮點);
4.
戲曲學院和戲麴院團有一定發展(有人才);
總而言之統而言之,戲曲還是很有韻味和魅力的,謝謝點贊哦~~
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建議題主您報考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院的碩士生或者博士生,形成您自己的判斷。
個人覺得不回消失。但是會無限的減少規模。
推薦閱讀:
※如何用一句詩或詞來評價李煜??
※為什麼中國把全球首家孔子學院開在韓國?
※國家部門以及古代宅院門前所供奉的神獸雕像有何講究?
※為什麼都說人不可貌相,卻在生活中大部分情況下相面識人是準確的呢?
※為什麼本命年要穿紅、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