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周杰倫的《上海一九四三》?

在周杰倫每張專輯中,每首中國風的歌曲都可圈可點,但只有第二張專輯《范特西》中的《上海一九四三》這首歌很少被人提及,如何評價這首歌?一首冷門的中國風的歌曲——《上海一九四三》?


上海一九四三

作者:方文山

今天(2009.4.21)新聞媒體報導,由余光中教授指導的台北縣中小學韻文讀本補充教材,歷經一年的編輯昨正式出版,共六冊,計收錄一百六十篇韻文,收納的韻文來自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以及元曲等,甚至還有崑曲牡丹亭都在教材選取範圍內,相當的多元,這其中令人訝異與欣喜的是,我與杰倫創作的「上海一九四三」也在裡面,被選取的理由之一是「內容經《文史考證》又押韻」。《文史考證》這句話對我的激勵真是很大,因為當初我還真的是下過一番功夫去了解屬於那時代的上海較為人熟知並且具代表性的文字元號為何?譬如外灘、百樂門、十里洋場,青幫洪門跟杜月笙等辭彙便很具代表性。但我這首歌是抒情慢歌,詞意內容是為人子女在憑弔父執輩的愛情後心有感觸的故事,以上一些詞句並不完全適用,所以除保留「外灘」外我又將春聯、米缸、豆瓣醬、黑白照片、吳儂軟語、弄堂、老唱盤、舊皮箱,還有明信片等具懷舊色彩的辭彙溶入詞意中,這其中外灘、吳儂軟語跟弄堂這三個辭彙,更是等同上海這個城市的文字識別詞。
此次中小學的韻文讀本補充教材,將流行歌詞納入教材內,個人持相當正面的看法,可說是樂觀其成。順帶說明的是,並非是因為教材里用了我與杰倫寫的歌,我才如此推崇,這未免也太狗腿了,而是編輯委員此舉起碼錶明教育體系沒有忽略與漠視流行音樂的通俗影響力。

而且現今音樂與文字如此緊密結合的文字創作,已被歌詞壟斷早己是不爭的事實,新詩作為純文學的文字創作,跟音樂的互動幾近於零,除非創作當下刻意以詩歌的形式併兼顧韻腳的元素去創作,否則絕大多數的新詩都很難譜成曲,既然此次中小學的補充教材為韻文,那麼豈能對現今唯一具韻文形式的文字創作─「歌詞」視而不見,而只收錄離現代人幾百幾千年前的傳統韻文(詩詞)呢?所幸編輯委員們並沒有與時代脫節,雖不能說是重視,但起碼沒有忽略歌詞做為近代韻文的傳承事實與貢獻,在此謹代表流行音樂工作者向編輯委員們致敬一下(這樣又好像太正式了!呵~),不過此套韻文教材如能再將我以下這篇文章納入,再詳加批註歌詞里相關辭彙的出處與典故則會更完美,更具教育意義!呵呵…(開心)

上海一九四三  詞/方文山 曲/周杰倫 

泛黃的春聯還殘留在牆上
依稀可見幾個字歲歲平安
在我沒回去過的老家米缸
爺爺用楷書寫一個滿

黃金葛爬滿了雕花的門窗
夕陽斜斜映在斑駁的磚牆
鋪著櫸木板的屋內還瀰漫
姥姥當年釀的豆瓣醬

我對著黑白照片開始想像
爸和媽當年的模樣
說著一口吳儂軟語的姑娘緩緩走過外灘

消失的 舊時光 一九四三
在回憶 的路上 時間變好慢
老街坊 小弄堂 是屬於那年代白牆黑瓦的淡淡的憂傷

消失的 舊時光 一九四三
回頭看 的片段 有一些風霜

老唱盤 舊皮箱 裝滿了明信片的鐵盒裡藏著一片玫瑰花瓣

一九四三,一個充滿魅力的年代!】

「消失的,舊時光,一九四三。在回憶,的路上,時間變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屬於那年代白牆黑瓦的淡淡的憂傷。」這是一段《上海一九四三》的副歌歌詞。當初之所以選用一九四三的這個年份來做為歌詞故事的時空背景,是有其原因的。一九四三年,也就是民國三十二年,時值二次大戰(1939年-1945年)與對日八年抗戰的期間,那是一個時局混亂、動蕩不安的大時代。在這兵荒馬亂的戰爭中失去親人與至愛,是很理所當然的常態。但我全篇歌詞卻沒有提及戰爭,也沒有任何的硝煙味與流離失所的場景描述,有的只是一段段關於回憶的倒述畫面,甚至還有點小溫馨,如「泛黃的春聯還殘留在牆上,依稀可見幾個字歲歲平安,在我沒回去過的老家米缸,爺爺用楷書寫一個滿。」因為我主要描述的並非主角的親身經歷,而是一段關於上一代的愛情,而且當初上海為租界地,受到租借列國的保護,反而免去了戰火的荼毒。所以雖然歌詞的時空背景架構在動蕩不安的上海一九四三,但卻完全沒有任何關於戰爭畫面的描述。

「我對著黑白照片開始想像,爸和媽當年的模樣,說著一口吳儂軟語的姑娘緩緩走過外灘。」故事的主角一路走過爸媽當年走過的地方──外灘!然後腦海中開始運轉關於那個時代的一切想像。上海外灘是上海最著名的城市地標與觀光資產。外灘,是整個外黃浦灘的簡稱。一般我們所熟知的上海外灘即今中山東一路一帶,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邊臨著黃浦江,西面可說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一八四○年代後期,英法等列強向清廷租藉此地做為通商口岸,英國人率先在外灘設置碼頭,開設最早的一批洋行,其中最具實力者為怡和洋行。此處是整個上海租界地的商業中心,洋行林立,工商繁榮,人稱「十里洋場」。外灘租界地上這些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群」的宏偉建築,同時也象徵著中國近代悲慘不堪的侵略史。不過,堪值玩味的是,一個弔詭的歷史反諷現象在這裡出現,那就是當初上海若非成為各國的租界區,工商業絕不會這麼發達,也不會留下這麼多宏偉的西式古典建築。這些建築增添了上海這個國際大都會的氣派與格局,以及一種自然孕育而出的歷史質感。這些見證過上海某段時空所遺留下來的歷史建物,對照起現今上海到處都是新式速成的玻璃帷幕大樓,更顯其彌足珍貴!因為它們具象的代表著上海歷史的某一時期,就像一個人的某個成長階段一樣,不管你願不願意,它都是你記憶里無法被抽離的一部份。

一九四三是個很特別的年份,這一年除了是公元一九四三年外,同時也是日本昭和十八年、滿洲國康德十年,以及民國三十二年。這一年在中國政治版圖內出現了六個不同的政權,分別是英國所租借的殖民地「香港」,一個是不受中國政府統治而由西方列強管轄的「上海租界區」,一是尚處在日本割據統治下的「台灣」,另一個則以清朝遜帝愛新覺羅溥儀為傀儡政權,受日人操控的「滿州國」,此外還有抗戰時期遷都重慶的「國民政府」,以及在日軍扶持下南京的「汪精衛政權」等。

一九四三年對上海這個城市而言更是歷史上很重要的年份,因為就在這一年,代表當時中國合法政府的汪精衛政權經過對日的談判交涉,收回了所有上海的租界,這歷時近百年(1845年-1943年)的上海租界宣告結束。

一九四三,距今已六十五年,當初二十啷噹歲的年輕人,轉眼間也已八十幾歲垂垂老矣了!因時代背景特殊,一九四三年時期的上海租界地齊聚了眾多不同的勢力,他們盤據一方,各懷目的,這裡面有猶太商人、滿州遺族、日本浪人、印度巡捕、也有國民黨特務、共產黨員、還有租界區的英法統治階層,甚至青幫洪門等民間幫派,以及梨園戲子、販夫走卒等等。當時上海租界地可謂三教九流,龍蛇雜處,中國歷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在如此小的範圍內有如此不同種族與勢力彙集於一地。也因此,上海一九四三,對我而言,極富戲劇張力,與無限延伸想像的魅力!

【一九四三】

一九四三年,民國三十二年,歲次癸未年,同時也是滿洲國康德十年,日本昭和十八年。這一年中國政治版圖內出現六個政權,分別是英國所租借管轄的「香港」,一個是不受中國政府統治而由西方列強管轄的「上海租借地」,一個是尚處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另一個則以清朝遜帝愛新覺羅·溥儀為國家元首受日人操控的傀儡政權「滿州國」,此外還有日軍扶持下的南京「汪精衛政權」,以及抗戰時期遷都重慶的「國民政府」等。一九四三年對上海這個城市而言是個歷史上很重要的年分,因為在這一年,代表當時中國政府的汪精衛政權經過對日交涉,收回所有上海的租界,歷時近百年(1845年-1943年止)的上海租界宣告結束。一九四三年,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與對日八年抗戰期間所謂兵荒馬亂、動蕩不安的年代。

【楷書】 相傳是東漢王次仲將隸書去掉筆畫尾部挑法後,端正工整的楷書才於焉成形。魏晉以後,楷書成為我國文字之正體,鍾繇《賀捷表》為楷書法式之完備者;唐《開成石經》所作的標準楷書成為後世規範。唐歐陽詢、唐顏真卿、唐柳公權、元趙孟俯,被尊稱為「楷書四大家」。楷書也是漢字自甲骨文、金文以後,在篆、隸、楷、行、草中相當重要的一段演變過程,因字型已發展至成熟完備,故時至今日計算機的字體中均有標楷體、楷書體等字形為現代人所選用。

【吳儂軟語】 吳儂軟語就是吳語之一的蘇州方言,特點是「軟」,話音溫軟輕柔,語調平和,速度適中。徐志摩有篇隨筆《吳語》,就點到了吳儂軟語的精神:「吳儂軟語,傾藉一時,蓋柔轉如環,令人意消也。」基本上吳語是種很古老的方言,漢代揚雄《方言》和許慎《說文解字》就已有相關記載。而蘇州話加上寧波話與蘇北話則揉合成了上海話,成為現代吳語的代表。順道一提的是,吳儂軟語中的「儂」也是上海話的「你」,「謝謝儂」,也就是「謝謝你」。
【外灘】 外灘是上海外黃浦灘的簡稱,東臨黃浦江,西面可說是中國的金融中心。一八四○年代後期,英法等國搶佔外灘,在此建立租界,洋行林立,商業繁榮,進而陸續蓋起象徵權力的建築,因此外灘面積雖不大,卻集中了二十餘幢不同時期與風格的建築,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但這上海租界和外灘建築群卻也象徵了中國近代悲慘不堪的侵略史。不過,歷史在這裡出現一個弔詭的反諷現象,那就是上海當初若非成為了各國租界,也不會留下宏偉的西式建築,這些建築全面取代了黃浦江邊原本低矮狹小的明清時期的屋宇。如此一來,竟反而增添了上海國際都會的氣派與格局。外灘上租借時期的西式建築,早已成為上海最重要的城市地標與觀光資產。

【春聯】 春聯最早是由避邪驅鬼的桃木所做的桃符演變而來。最早的桃符上原本畫著「神荼」、「鬱壘」兩位鬼王的畫像,後來改以兩者的名字替代。根據普遍流傳的說法,最早的春聯文字是蜀後主孟昶於歲末除夕前寫的「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當時的春聯仍叫桃符;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命人在門邊貼上寫在紅紙上的對聯,春聯的名稱才正式確定。春聯除了左右對聯外,尚有橫批。另外,將「福」及「春」字倒過來貼,象徵「福到」、「春到」,也蔚為風氣。春聯也是漢字文化里獨特的庶民文化之一,因為唯有方塊漢字才具備文字對仗的美感,以及書法字形字義上的美學藝術。

【弄堂】 弄堂為巷弄的俗稱,是上海的特色建築,和北平「衚衕」一樣是住宅俗話,型態為鄰裡間的小巷子狹窄而門戶相接、雞犬相聞。也作「衖堂」。在繁華的上海大城,有著無數隱蔽冗雜的弄堂,常出現在描寫老上海的文學作品之中,其中以張愛玲最具代表性,她筆下人物故事,多發生在弄堂公寓里,弄堂因而被賦予了老上海的時代風情。另外上海還有一種特色建築為「石庫門」。但「石庫門」並非傳統的中國建築,它與衚衕、弄堂不同之處在於「石庫門」的建築形式只存在於上海此一租借地,它基本上是上海列強租借期,因應當初地狹人稠所採用的一種中西合壁的建築形式。二○○○年的落成的「上海新天地」商業區即為大量保留「石庫門」的特色建築。
本文隸屬於 《完全結構周杰倫·單曲》如何評價周杰倫? - 范翔宇的回答
范翔宇,娛樂 Not Just for Fun !


從沒料到,一首歌竟然只用一個滾鑔(或者說,是反轉的吊鑔)的音色就開始主歌,而我更沒料到,它的編曲竟是如此的簡單,比這一個簡短的開頭還簡單——但,這又有何妨?周杰倫的音樂不會是應付了事的。

從音樂上講,這首歌是優秀的。吉他分解和弦,弦樂貝斯鋪底,電子鼓打節奏,伴奏僅此而已,但是它卻把旋律襯托的淋漓盡致。主歌前兩句低沉反覆的玩轉12345五個音,壓抑而含蓄;第三句有了些許提升,然而還是在下一句滑了下來。且不論音符的排列多麼精巧,就單論抑揚處理,就是如此信手拈來。
第二段主歌我真的每次聽到「爸和媽,當年的,模樣」的時候都虎軀一震。節奏的安排恰到好處,以至於我第一次聽就在這一句和杰倫唱到一起(意思就是看著歌詞自己YY旋律然後神同步)。
副歌之前那一句高音之後,副歌的第一句卻從低處開始,整段副歌都不算很高。類似的作曲手法還存在於《你聽得到》。副歌雖然沒有具備穿透力的音符,卻有著具備穿透力的歌詞,硬生生把人拉入那個年代。(準確的講,從第一個字就有這個魔力了)

從和聲的編配來講,看的出杰倫的用心,我印象中到最後副歌至少有四軌人聲同時演唱。交織在一起又不顯得雜亂的編配風格很有周杰倫的味道。像《以父之名》《夜的第七章》都這樣處理最後的「最厚」的地方。

總之,這是一個優秀的不可多得的作品。


6/8拍的歌,在流行歌曲里不多見哦。


李榮浩得老街敢說沒有吸取杰倫得靈感


一度是我最喜歡的周杰倫歌曲,每次聽腦中都能回憶起高四那年的某一瞬間,實在很有魔力


消失的舊時光,依舊是傷。


不算冷門吧 整首歌一股懷舊的味道 特別耐聽


其實這首歌應該不算太冷門吧,這首歌給我的感覺就是那種老上海的感覺,只是去聽那種曲子就會是老上海的感覺,有那種舊時光的感覺,這首歌算是對老上海的一種回憶吧。


很喜歡裡面的幾個懷舊意像 有一種苦咖啡的醇厚感


這首不算冷門吧 畢竟這麼好聽的一首歌


這首歌聽一次哭一次,那個吳儂軟語的姑娘啊~


推薦閱讀:

TAG:流行音樂 | 華語流行音樂 | 周杰倫人物 | 中國風 | 《范特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