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日本物派藝術?可以介紹一下其中的代表大師嗎?

日本物派在當代藝術是一個什麼樣的範疇,核心藝術價值是什麼?


胡亂地說:

物派關注「物際關係」。
物派藝術家探究自然物體(如石頭、木頭)與工業物體(如燈泡、海綿)之間的邂逅,以及這些物體與他們所處的時空的關係;並且致力以原初、無累贅的狀態呈現物體。

可以參考一下藝術評論家峯村敏明的說法,在1986年的一次物派展上他做了一次講話,認為物派藝術家根據學術背景與智性交流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派系:
1.李+多摩系(Lee+Tamabi connection),主要藝術家有多摩美術大學的関根伸夫、菅木志雄,以及李禹煥。
2.藝大系(Geidai connection),主要藝術家有東京藝術大學(藝大)的榎倉康二。
3.日大系(Nichidai connection),主要藝術家有日本大學藝術系的原口典之。由於原口典之在橫須賀引起的騷動,日大系又被稱為橫須賀派。

関根伸夫1968年的「位相-大地母親(phase-mother earth)」是物派最早的裝置藝術作品,後來又在08、12年重新創作過。

這件作品可以看做是他對自己關於位相的思考的一次實驗。搬運一段wiki:

He further elaborates as follows: "If you dig a hole in the earth and keep digging forever, eventually the earth will be like an eggshell, and if you go on to pull out all the earth, it will be reversed into a negative version of itself. "
Phase—Mother Earth was an early manifestation of Sekine』s engagement with the concept of 「phase」 (位相) in topology (位相幾何學), a branch of mathematics concerned with abstract space and connectedness—specifically the properties that are preserved under continuous deformations. Through this discipline, Sekine perceives form, matter, and space as infinitely malleable.

1968年還出過一個「位相-海綿」,這次用到的拓撲思想是(依舊搬wiki):

One can understand from this work that structure remains the same even if there are changes in form, and that what is deformed can be restored to its original shape.

関根伸夫在1970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了「空相(phase of emptiness)",獲得了成功,之後又在1978年推出了」空相-黑「,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

他說自己是坐在海島的沙子上看日落時得到靈感的

I realized that however irregular the islands were, they would always be completely divided horizontally by the sea, creating bountiful nature. The form of the islands reflected in the sea was always changing according to the weather and the time, the landscape becoming complete by its horizontal segmentation.

What if the floor of the exhibition room was the sea and was thought of as a completely horizontal surface?

這不就是一種當代的枯山水嗎23333


這件作品偏離了関根伸夫對於原初材料與延展性的重視,也有一點點偏離了物派對累贅的問題化。可以看做是一種新的物派作品吧。


其他幾位物派藝術家,先貼一下作品吧,有時間再詳細說了。


菅木志雄

Law of Multitude 1975

In the State of Equal Dimension 1973

李禹煥

Relatum with four stones and four irons 1978

榎倉康二
Intervention No.1 1987

原口典之
A-7 E Corsair II 2011


提到物派(Mono-ha)首先想到的是李禹煥,菅木志雄,高松次郎等人

對於其的了解基於一本法語版的李禹煥寫得書《La résonance de l"art》,確實為自己打開不少視野。李禹煥其人本身即兼具兩個民族思想上的融合,對於將當代藝術如何至於東方的語境,有不少的思考。

對於物派的解讀,以及幾個重要藝術家的介紹,潘力老師寫過幾篇文章,分析得相當到位,且有李禹煥等人的訪談,直接與物派現存最重要藝術家之一的對話想來也更能讓人方便理解,我就不妄自加上自己對物派的解讀了,題主可以看看這幾篇文章,鏈接如下:

「物派」檔案(之一)
走近「物派」(之二)——李禹煥訪談錄
走近「物派」(之三)——李禹煥訪談錄(續)
走近「物派」(之四)——菅木志雄訪談錄
走近「物派」(之五)——菅木志雄訪談錄(續)

另外,潘力老師致力於研究日本藝術,寫過不少與日本藝術相關的文章,博客中都可以看到,且出版過一些日本藝術及藝術家的書籍,感興趣的話,可以用以參考,便於理清日本藝術中的脈絡。

《浮世繪》潘力 著
《和風藝志》潘力 著
《藝術巨匠?藤田嗣治》潘力 著


推薦閱讀:

如何製作手繪地圖?
自己做網路電台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不後期的話,有沒有可能用單反拍出比實物更美的照片?
如何欣賞倫勃朗的《夜巡》?
為什麼價值最貴的名畫中幾乎沒有風景畫?

TAG:藝術 | 日本 | 日本文化 | 當代藝術 | 藝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