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像黑澤明的《七武士》、《亂》、《影子武士》這類表現武將武士階層生活狀態的電影嗎?


從社會分層角度而言,武士在日本是作為天皇(大部時間無實權,但有地位)、將軍、大名、武士、平民這樣劃分出來的一個社會階層,並不只是「習武之士」這種字面意義上理解的意思。

從具體形態、群體習慣而言,武士有自身獨特的道德觀、價值觀以及能力上評價標準,作為一種社會地位,並不是輕鬆簡單就能獲得的。

從文化而言,雖然是在和歐洲式的分封建制(這才是「封建」的意思,大陸語境下99%的「封建」都用錯了)下形成的,但還是獨此一家。

所以,從根本上講,這樣一個「武士階層「在中國基本找不到可以類比的對象,所以中國根本上講,沒有武士電影。

如果擴展到表現武將的,這麼說吧,表現單個武將的影視劇是有的(趙文卓還演過鄭成功、黃曉明還演過岳飛呢),但表現這一階層幾乎不存在。雖然中國不乏武將世家,不乏職業軍人,但歸根到底武將在中國還是職業而非階層——了不起做了軍閥,」武將「身份也要讓位於政治身份。

階層不存,又何來表現該階層的影視作品呢?


下級武士的話,要提的應該是《黃昏清兵衛》、《隱劍鬼爪》這些吧。


《西夏路迢迢》


日本武士和歐洲中世紀的騎士一樣是封建社會中的一個主要階層,效忠於封建領主,同時擁有自己的較高的社會政治經濟地位。中國短暫的封建社會(西周)貌似沒有這麼明顯的一個階層,或者是我孤陋寡聞。之後文人當政的中央集權時代(就是我們歷史書中的封建社會時期),更沒有這麼個佔據一小塊領地,只向自己老闆(封建領主)負責的階層,所有人都只向一個人也就是皇帝負責。 所以命題基本不成立。我們的特色是什麼林沖張飛程咬金之類的,從電影題材的角度,倒也值得挖掘,就是跟武士相距甚遠。


《雙旗鎮刀客》


沒有足夠牛逼的導演和編劇


中國的武士有好下場的么...
武將最好的下場是告老還鄉病死在床上
其他的就是各種被殺,被對面殺,被隊友殺,被無間道殺,自己蠢死(普遍呆)
而作為民間武士的俠客很多情況與社會高位的人是對立的
總結起來就是很多情況下中國武士在高位眼中就是工具和假想敵
"你就是我殺人的工具,今天我能用,明天別人也能用."
普遍短命又何來傳承?

而真正為朝廷做事而且還會武功的不是太監(東廠)就是走狗(錦衣衛)
都是朝廷培養用來無腦完成任務的
任務失敗都不用你自己切腹,你要敢回來就絕對殺頭
總結就是中國古代武士要不叛逆要不愚忠,而皇帝這種絕對的權利是打壓自由鄙視奴才的
所以叛逆的宣揚是不被允許的,就算真的有文人寫下歌頌俠客的小說,放在明清應該也會被文字獄坑掉燒掉吧

所以中國武士哪裡會有日本武士被賞識的激動,誓忠的熱血,切腹自盡的悲憤,下克上的糾結和決斷
中國俠客大概就只有憤,恨,怨,愁,江湖恩怨.
國讎應該也說不上,大概就是村恨或者鎮恨吧.

所以的所以,中國武士文化自身是不行的,因為高位只想著控制住,文人也宣傳不出個所以然來(李白什麼的能文能武最討厭了),而且日本拍得的確是好,有意境有歷史,反觀中國近現代文人自己YY營造的這十幾年俠文化要和日本武士文化比,不就中國人吐槽美國人沒有歷史一樣么.


《倭寇的蹤跡》


這麼沒人提《黃河大俠》


中國的豪俠文化基本上在漢代就被扼殺掉了,後期的「俠」更多的是一種藝術作品中的產物,而不再是現實生活中真正的的豪俠了。在中國古代絕大部分的王朝對於民間的武裝、習武等行為一直是高度警惕,比如說對鎧甲、武器、弓箭、馬匹的嚴格管制,甚至一些皇子親王喜好武俠的話也常常不能如願,更不用說在民間了。因此從社會環境上在民間絕大部分時期(除了朝代更替的亂世)是沒有問題中那種武士文化孕育的土壤的。另一方面我國古代所崇尚的是文而不是武,很多朝代對於對外侵略和征服是持否定態度的(比如後世皇帝對漢武帝的批判、唐太宗對於與周圍小國相處的價值觀),因此通過戰爭所能帶來的武士文化也遠遠比不上好戰民族。由於這兩方面的原因,我們武士階層文藝作品的原始素材是相對缺乏的,於是乎我們如果想拍出真正優秀的這方面電影也不是一件易事了。


其實七武士之類是虛構的日本武士形態。基本上是受美國西部片影響的產物,孤膽槍手的形象轉化為理想中的日本武士的形象。有意思的是,黑澤明的武士片又反過去影響了美國西部片的進化形態。中國的雙旗鎮刀客走的就是日本武士片開初模仿西部片的路子,將裡面的刀改成槍的話,活脫脫就是典型西部片了。另外,要澄清的是,不論日本還是中國,其實都沒有個人決鬥的風氣的,比武或者打擂台什麼的有,但是儀式性的個人決鬥是沒有的,打架都是打群架,小說、電影里那種儀式性的個人決鬥都是模仿的西方文化產物。比如服裝大師山本耀司在回憶錄里講自己年輕時,看到當時佔領日本的美軍,有兩個人喝酒起了矛盾,雖然都有各自隊友在身邊,但那兩人還是一對一街上決鬥,等等,給他造成了極大的文化衝擊,從而對美國人產生景仰之情。因為他見到的日本人打架都是一窩蜂,而且即便對方只是一個人,假如惹了己方的某個人,一樣還是多打一,很猥瑣,很無賴,等等。從他對於西方個人決鬥傳統的巨大文化衝擊可以看出,實際的日本社會,缺乏我們現在看到的日本文化產品里看到的個人決鬥風氣,其實是自己創造出的一種偽文化傳統。其實不管是日本武士片還是中國武俠片,裡面的所謂儀式化的個人決鬥,都是模仿西方文化而製造出的偽文化傳統,即便日本所謂武士國家,除了競技比武,真要是有仇怨的打鬥其實都是拉幫結派依靠集體一窩蜂亂戰,更不會把以多欺少之類當作羞恥。崇尚集體的民族都是這樣的


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最能代表中國俠客(魅力屬性上與武士屬同一類人群)的影視作品,我認為是「英雄」。


日本武士對三國演義是極為推崇的。
但是日本的客觀環境讓他們完成不了這樣的夢想。
亂這樣的電影中國還是有可能完成的。
七武士這樣的,只能在武俠片里尋了。


中國也有,只不過中國古代重文輕武,所以中國的士更偏重於文士,而日本,更偏重於武士!


英雄、七劍、天地英雄,大概這些吧


其實《東周列國志》中有很多

--------------------------------------------------

衛二公子爭死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願言思子,中心養養。」這是《詩經?邶風》中的名篇《二子乘舟》。這首詩的背後,有一個流傳千古的悲壯故事。

春秋時的衛宣公荒淫無度。他為自己的兒子急子從齊國選了一個媳婦宣姜,但在媳婦踏上本國國土之際,衛宣公卻貪戀兒媳宣姜的美色而將其據為己有。宣姜委身給衛宣公後,為衛宣公生了兩個兒子公子壽和公子朔。按繼承法,宣姜原來的未婚夫急子才是王位的合法繼承人,但宣姜想立自己的小兒子公子朔為太子,於是便在急子出使齊國時,派人在半路暗殺急子。宣姜的大兒子公子壽知道後,連忙找到了哥哥急子,將急子灌醉後送到安全的地方,並以急子的旌旗假扮急子,等待殺手的到來。殺手來到後見到使用急子旌旗的公子壽,便將他當作急子殺死。太子急子酒醒後知道了一切,不禁痛哭嚎啕,他快馬加鞭追上了殺手,喊道:「你們殺錯人了!你們殺的是我的弟弟。其實你們要殺的是我!」於是,一夜之間,急子和公子壽雙雙殉難。

這是一個讓人心碎的故事。這個故事的悲劇性不僅在於這對同父異母兄弟彼此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對方,而且在於他們本來可以選擇逃避,卻最終選擇了有尊嚴地犧牲。這則《左傳》里的故事被後人概括為「衛二公子爭死」,「爭死」一詞很好地點出了這則故事的悲劇性:並不是出於意外的非自然死亡,而是如海德格爾所說的「站出來生存」那樣,站出來獻身。這不僅只是一出人倫慘劇,更是一出性格悲劇。親情與尊嚴是這個悲劇的核心。


必須是《天地英雄》啊


牽強附會的話,還是有的:

1:《水滸傳》和《七武士》差不多。反正都是大家湊到一起,然後去剿匪,最後死了一大堆人。

2:和《亂》比較接近的題材還是挺多的,而且大多都拍爛了。唐朝初年那點破事兒……各種片子不少吧?

3:《三國演義》用來對應《影武者》比較合適:抬出一個諸葛亮的木像也能退敵……但是這個劇情相對於全本來說,太短了,微不足道。單獨拿出來拍也沒人愛看,畢竟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司馬懿被嚇尿,蜀軍順利退回漢中。


哈哈 很早之前有個李雪健演的 叫 劍客春秋。看有沒有老司機知道這個片。


刺馬


有啊,描寫八旗子弟的《煙壺》,《那五》等等


試試 綉春刀?還有卧虎藏龍


中國人的階層分士農工商,不存在武士這個特定的階層。而士農工商的影視作品貌似都不少……


中國拍出的「武士」電影可是夠俗的


推薦閱讀:

東京電影節上,北野武為什麼說討厭動畫,討厭宮崎駿?
《七武士》在電影史的地位如何?
如何評價電影《編舟記》?
如何評價電影《殘穢》?
電影《愛的成人式》到底是誰的成人禮?

TAG:日本電影 | 黑澤明 | 電影拍攝 | 日本武士 | 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