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羔羊》為何被稱為經典之作?


《沉默的羔羊》和續作《漢尼拔》之間的區別,就是藝術與平庸的區別。從表現手法上說,《羔羊》的恐怖不是鮮血、腦漿、人肝堆砌出來的,而是用大量的細節雕琢出來的:貫穿全片的若有若無的呼吸聲、深入地下的牢房、兇手視角;從主題上說,《羔羊》的恐怖其實不是「食人」這種三流老梗,而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真實恐懼——從社會底層往上爬的阻力、女性遭遇的歧視和威脅、壓倒性的暴力、無法反抗的束縛、絕對孤獨。整部片子象徵意味非常強,每一個細節都有寓意。這才是真正優秀的恐怖片,它直指你的內心。

朱迪.福斯特和安東尼.霍普金斯的表演就沒啥可說的了,不朽之作。這兩個演員完全理解各自角色的精髓,並且表達的無懈可擊。福斯特在野牛比爾地下室的黑暗中終於露出脆弱無助的一面,這是全片最恐怖的一刻,可以和《老人與海》的結尾媲美。霍普金斯的舞台劇功底在這部片子里發揮的淋漓盡至,那種bigger than life的誇張風格正適合表現Lector。順便推薦他演的《奧賽羅》,BBC1981年版,演技能把你看瘋。

轉一篇美國影評人羅傑.伊伯特(Roger Ebert)的影評,收於影評集《偉大的電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

沉默的羔羊

《沉默的羔羊》與續作《漢尼拔》之間有一個根本性的區別,那就是前者不僅恐怖,而且引人入勝,令人心悸,而後者只是令人心悸而已。一部以食人魔開場的獵奇片並不稀奇,《沉默的羔羊》的秘密就在於它沒有以食人魔開場,而是通過一個年輕女人的視線和思考逐漸接近食人魔。《沉默的羔羊》的主人公是朱迪·福斯特扮演的美國聯邦調查局特工克拉麗絲·史達林,整個故事一直跟隨她展開,中間沒有硬性的切換。潛藏在故事中心的則是漢尼拔·柯萊特博士,這個人物雖然兇殘狠毒,卻仍能引起我們的好感,我們對他有好感是因為他喜歡克拉麗絲,並且幫助了她。安東尼·霍普金斯扮演的萊克特只是陪襯,站在舞台中央的則是克拉麗絲。

只要恐怖片還有市場,喬納森·戴米(Jonathan Demme)這部作品大概就會繼續受到追捧。正如《諾斯費拉圖》、《驚魂記》、《月光光心慌慌》一樣,《沉默的羔羊》證明了優秀的驚悚片不會過時。恐懼是一種普遍情感,不受時間限制。然而,《沉默的羔羊》不僅僅是一出驚悚戲,它表現的是電影史上最令人難忘的兩個角色——克拉麗絲和漢尼拔,以及他們之間劍拔弩張的奇特關係。

克拉麗絲與萊克特之間的共同之處太多了。他們都被他們所嚮往的世界所摒棄——萊克特作為一個連續殺人兼食人魔被人類所摒棄,而克拉麗絲作為一個女人被警界所摒棄。兩人都被無力感所折磨——萊克特感到無力是因為他被關在一所最高級別的監獄裡,轉移時還要像《金剛》中的大猩猩一樣被五花大綁、戴上口罩,而克拉麗絲感到無力是因為她陷在一群男人的包圍之中,不但處處矮他們一截,更要時時忍受他們猥褻的視線。兩人都善於通過說服他人為自己解決困難——萊克特一番挑唆便使討厭的獄友咬舌自盡,而克拉麗絲說服萊克特幫他追查連續殺人狂魔「野牛比爾」。此外,兩人都背負著相似的童年創傷。克拉麗絲是個沒人疼愛的孤兒,年幼時便失去了父母,被送到親戚家寄養;萊克特得知克拉麗斯的悲慘經歷後深受觸動,因為他自己小時候也受到虐待。(在DVD評論軌中,戴米表示他應該更加強調萊克特的背景)

影片的視覺設計中存在幾個固定的模式,與上面提到的幾個平行主題形成照應。注意史達林接近囚室中的萊克特和地下室的野牛比爾時都要爬下一層層樓梯,穿過一重重大門,這象徵著萊克特和野牛比爾都身處地獄。注意影片的畫面彷彿始終在看著克拉麗絲,這是因為攝影機在模仿她周圍的男人們審視的目光;而當她進入危險的場所時,攝影機往往在場所內部等著她,而不是跟在她身後。注意影片對紅色、白色與藍色的反覆使用:聯邦調查局裡多處出現這三種顏色,倉庫里的汽車上蓋著紅白相間的旗子,比爾的巢穴里也散落著同樣顏色的旗子,就連影片結尾處的畢業蛋糕也是紅白藍三色的(蛋糕上做成美國鷹型的糖霜讓人想起萊克特將一個保安釘在囚室牆上的畫面,保安手臂張開的可怕造型正如老鷹展翅)。

影片的聲軌同樣自始至終與主題相呼應。片中不時響起呼吸聲,例如驗屍官從比爾的第一個受害者的喉嚨里取出舞毒蛾繭的時候:關鍵情節往往伴有彷彿來自地下的隆隆聲和遙遠的哭嚎聲,低得幾不可聞;有時還有心臟監護器的聲音。霍華德·肖(Howard Shore)創作的音樂沉重而哀傷,具有葬禮的氛圍。有時影片的聲軌有意製造恐怖感,例如克拉麗絲身處比爾的地下室時,她驚恐的喘息聲、比爾粗重的呼吸聲和被比爾囚禁的姑娘的尖叫聲混合在一起,隨後又加入了小狗的狂吠,那刺耳的犬吠聲所產生的心理效果比其他任何聲音都要深刻。接著又響起了那副綠色夜視鏡的電流聲,比爾帶上夜視鏡就能在黑暗中看見克拉麗絲。

朱迪·福斯特和安東尼·霍普金斯憑藉本片嶄獲奧斯卡最佳男女主角獎。此外,《沉默的羔羊》還奪得了當屆最佳電影獎,導演德米獲得最佳導演獎,編劇泰德·塔里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獎,影片另外獲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獎兩項提名。這部早在頒獎儀式之前十三個月發行的影片不但沒有被學院獎遺忘還拔得頭籌,實屬難得。要知道,奧斯卡通常只選仍在影院或電視上放映的影片。然而,《沉默的羔羊》顯然是一部獨一無二的電影,令奧斯卡無法忽視。

儘管霍普金斯的正面戲份遠遠少於福特斯,但他的表演卻給觀眾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的出場鏡頭便令人難以忘懷:克拉麗絲走下一層層樓梯、穿過一重重吱呀作響的大門小門,終於見到了囚室里的萊克特。此時,攝影機展示了他的視角。他是如此的……平靜。萊克特身著連褲囚服,站得筆挺,看起來不像真人,倒像一座蠟像。克拉麗絲第二次到訪時,他筆挺的身體先是微微一縮,然後才張開了嘴。這個動作讓我聯想到一條眼鏡蛇。霍普斯金本人在評論軌中透露,他對萊克特性格的詮釋受到《2011:太空漫遊》中哈爾9000的啟發:他是一部冷靜客觀而又聰明絕頂的機器,精於邏輯運算,感情方面則是一片空白。

福斯特演繹的克拉麗絲不僅是個孤兒,還是一個來自偏遠地區的弱勢女子,全靠拚命工作才爬到了如今的位置。她儘力裝出一幅充滿自信的樣子,實際上卻極其自卑。她注意到比爾的受害者之一塗著指甲油,便猜測這個姑娘是「城裡人」,而只有不是「城裡人」的人才會使用這個字眼。她最勇敢的一刻或許是在殯儀館將那群冒瀆死者的警官趕出房間的時候(「你們給我聽好了!」)。

《沉默的羔羊》大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觀眾們喜歡漢尼拔·萊克特,這一方面是因為萊克特喜歡史達林,我們感到他不會傷害她;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幫助史達林追捕野牛比爾,並幫助她救出了被囚禁的少女。此外,觀眾對萊克特的喜愛也要歸功於霍普斯金那低調而又高明的演技,這個角色被他飾演的睿智過人、個性十足。他或許有食人的癖好,但仍然不失為一位值得邀請的晚宴嘉賓(只要主菜不是你)。他幽默風趣,愛憎分明,而且是片中最聰明的人。

萊克特這個角色完全可以和諾斯費拉圖、弗蘭克坦斯、大猩猩金剛以及諾曼·貝茨(希區柯克《驚魂記》)等經典恐怖形象相提並論。這些銀幕上的怪物具有兩大共同點:第一,他們都是依照自己的本能行事,第二,他們得不到理解。從傳統的道德觀的角度來看,這些怪物所做的一切談不上「邪惡」,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道德觀念。他們命中注定要做他們所做的事,除此之外別無選擇;在有選擇的情況下,他們往往儘力去做正確的事(諾斯費拉圖是一個例外,因為他從來就沒有選擇)。金剛想救費蕾,諾曼·貝茨想和客人愉快地拉拉家常、想聽媽媽的話,而萊克特博士幫助了克拉麗絲,因為她沒有侮辱他的智商,並且喚起了他的同情。

儘管「沉默的羔羊」具有以上種種優點,但要保證在電影史上長期佔據一席之地,影片本身還得足夠恐怖。《沉默的羔羊》的恐怖首先來自漢尼拔·萊克特初次登場的場景及登場前的鋪墊,其次是來自驗屍官發現屍體喉嚨里的蟲繭並將其取出的畫面,第三是大批警察等待電梯從頂樓降下的那一幕,第四是警察在卡呂美特市撲了個空的情景與克拉麗絲在俄亥俄州的貝爾福迪爾進入野牛比爾真正的巢穴;第五是接下來發生在野牛比爾房內的片段,在這一幕中泰勒·勒文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令人厭惡無比的瘋子(注意史達林先估量一下他的體格並迅速判斷局面,隨即才大喊「不許動」,時間把握的恰到好處)。我們感到恐懼不僅是因為影片對情節和畫面的處理極其高明,更是因為我們喜歡克拉麗絲,不由自主地替她擔心。而萊克特也是如此。


《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是我最喜愛的電影。

如果說在人的行為中,有什麼是電影難以表現的,那絕不是瘋狂的行為,也不是產生這些行為的心靈之意識,而是這些心靈深處無法被其自身意識到的潛在的部分,以及這些潛在部分之所建基的個體與社群活動的歷史性和其模式。

Clarice Starling(朱迪.福斯特 BTW LL)自然可以被演繹成剛柔並濟、在男權社會中努力向上的女警探,正如朱利安尼.摩爾在《漢尼拔》中表現的那樣,然而倘若僅僅如此,這就並沒有實現那「難以表現」的部分:普通的個體在技術時代的世界圖景里,對徹底的技術化(或者,物化),以及隱藏其中的失控的危險,所作出的拚死的抗拒:羔羊被視為屠宰加工的材料,正如野牛比爾對待那些女孩一樣:服裝材料。而更為諷刺的是,這種可控與物化,恰是Starling所在社會的根基:規則、可控、可靠,對確定性(物質與地位的)嚮往,有序的晉陞路徑,FBI的考試。

因而在朱迪福斯特那裡,你不太能看到朱利安尼摩爾似的堅毅和鎮定,更多的是緊張與焦慮,是對於不可預計的他人精神世界的恐慌,是對於自己內心深處夢魘失控的隱憂;而這一切又顯得並不自覺,僅僅是在某些剎那出現在朱迪福斯特的眼角、嘴邊和手指尖上。這才是活生生的Starling。

硬幣的另一面呢?

漢尼拔博士,全然地瘋狂,但如果考慮到「瘋癲」或許只是那套根本上不太牢靠的社會規則里,用來區分囚禁限制認識到真相的個體的方式,又當如何呢?至少漢尼拔是這麼認為的,他是自己世界的設計師與主宰,是尼采筆下的超人。那些為規則所困,無法認識自身困境的常人,如果觸犯了漢尼拔的規則(用他自己的話說,失禮),則將被漢尼拔用最直接的方式告知這些規則確實存在:吃掉。通過吃掉某樣東西,將這樣東西確立為自身之外的他者,而正因他者的確立從而意識到自身與之有所區別。因而漢尼拔是常人理解之外的東西,就連Dr.Chilton也不得不承認,漢尼拔高深莫測,無法用常規方法分析。

因此安東尼.霍普金斯扮演的漢尼拔,展現出的不是《Manhunter》(根據《紅龍》改編,1986年上映)中那種囚室中的漠然,反而是一種高度的自由與狂熱。而Starling雖然身處牢籠之外,在其面前卻處處拘謹、無助。在朱迪福斯特的台詞里,到處能感受一種受到逼迫時的急促,而霍普金斯則每一句都是那麼的舒緩,優雅,絲毫沒有讓人不適的地方,「然而,他早已經洞察了一切」。

朱迪.福斯特與安東尼.霍普金斯的表演,將電影中這些難以表現的部分成功展現了出來,而且不是通過《七宗罪》里那樣大段的台詞與旁白,僅僅是通過劇情之內的對話,與肢體面部的細節。這是這部電影成為經典的最關鍵原因。

當然,和劇情展開無縫貼合的音樂(永遠記得恐怖被揭露時反而轉為高亢的旋律),以及通過側面描寫揭露血腥事實的拍攝手法,都非常了不起,但這始終不能與兩位偉大演員的表現相提並論。

「值得我們敬畏的,是頭頂的星空,與內心的道德律令」

低頭看看,是么?


謝邀。

很多人居然是把漢尼拔系列,也就是《紅龍》,《沉默的羔羊》,《漢尼拔人魔》,《漢尼拔崛起》四部曲,當做恐怖片和警匪片在看的,這令我拔感到詫異。

原著作者托馬斯·哈里斯,明明是一名資深記者,在歐美的小說和電影分類裡面,這明明是懸疑片和劇情片。

於是,本來是一部深刻批判美國社會問題,引起終極哲學思考的巨著,到了一些媒體和觀眾手裡形成的刻板印象居然是——
變態食人魔吃人啦!小帥哥搞基啦!有錢人秀西裝傢具啦!

漢尼拔分小說,電影,電視劇,我最喜歡電影,其次是小說,最後才是電視劇。
建議拔絲們看小說,不要看電視劇,電視劇的浮淺和粗俗,是令我感到驚訝的。

說實話,漢尼拔電影每一部都各有亮點,看得人酣暢淋漓,無論是表演,劇本,場景,動作,還是節奏,都是完美無瑕,而電視劇每一季都看得人打瞌睡。
看電視劇就是看廚師做飯,看電影是看霍普金斯大爺令人如痴如醉的表演,看小說原著是看一個當代浮士德。

如果一定要問我,如何理解《沉默的羔羊》,小朋友們請搬起小板凳坐好,聽漢尼拔講漢尼拔。


首先要糾正很多人一點,《漢尼拔》這個系列作品,無論是小說,電影,還是電視劇並不是提倡恐怖黃色暴力的藝術或者商業作品,因此它的相關小說、電影、影碟才可能被引進、翻譯、出版。而一向弘揚正能量,美國主流文化的奧委會才會給它發小金人。
很多人看都沒看過原著,只是看了點美劇,就帶著強烈的刻板印象,認為漢尼拔這個人物角色,就是個心理扭曲變態、冷血、見到人和人都想吃之,沒事就要犯罪的惡魔,而他的一生就活在對暴力犯罪和吃的追求之中。進而認為羔羊就是女警官大戰兩個變態;紅龍是男警官智斗兩個變態,漢尼拔崛起是一個變態報復若干變態,而漢尼拔人魔是女警官和變態烤腦花......
很多人甚至把這個作品以及這個人物當做犯罪教材,頂禮膜拜。

這,是極端錯誤的!拔叔我很不喜歡你們這樣不禮貌!

漢尼拔,只不過是當代美國著名作家、編劇、推理及恐怖小說家托馬斯·哈里斯筆下特徵鮮明的一個人物,由英國戲骨安東尼·霍普金斯爵士演活,繼而成為一個在觀眾心中留下陰影的角色,並且經過無量商家包裝,讓麥叔來借屍還魂,狗尾續貂的一個商業產品。
四部電影最忠實於原著。其中紅龍和崛起只能算是外傳,沉默的羔羊是女神本紀,漢尼拔人魔是男神本紀。

而無論是藝術還是商業,這個漢尼拔不是諾斯費拉圖、哥斯拉、異型、恐怖病毒、殭屍、霸王龍、大白鯊這一類只知道張著嘴嚇唬人的銀幕怪獸,而是一個反映美帝社會問題,衡量人心善惡、嘲諷調侃正邪天平,照射「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的陰暗角落的一面鏡子,是敲打那些衣著光鮮的議員政客以及每一個公民的一隻荊條。發揮著文藝監督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你們不要一天到晚就吃啊殺啊的了,這樣下去,光腚腫菊遲早有一天把一切封光光,以後連街頭夜排擋的烤腦花都要成為敏感詞!

人家一賣燒烤的,得罪誰了呀?你說是吧?


關於作者

托馬斯·哈里斯(Thomas Harris,1940.4.11-),美國著名作家、編劇,以撰寫系列懸疑小說而聞名,其筆下最出名的角色就是食人魔漢尼拔·萊克特(Hannibal Lecter)。他所有的小說均被改編成電影,其中最傑出的是贏得多項奧斯卡金像獎的《沉默的羔羊》,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三部囊括所有重要獎項的影片。

這個萌大叔就是漢尼拔之父。

哈里斯1940年4月11日出生於美國田納西州傑克遜縣,童年時隨父母移居至密西西比州。初中時期,這是個十分內向的書獃子,上高中後才開始活潑起來,後進入位於得克薩斯州韋科的貝勒大學主修英語。1964年畢業,大學期間,哈里斯還做過當地報紙《韋科先驅論壇報》的記者。1968年,他搬到紐約市為美聯社工作,直到1974年他開始撰寫《黑色星期日》。1977年,根據其作品改編由約翰·弗蘭克海默導演、羅伯特·肖、布魯斯·鄧恩主演、派拉蒙出品的同名電影風靡全球。從此打開他的創作之路並形成獨特的風格。

此後哈爺爺創作了《紅龍》,而作為其延續,《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榮獲《紐約時報》、《出版家周刊》排行榜的雙料冠軍,進榜達數十周之久。1991年被改編拍攝成同名電影,由喬納森·黛米導演、安東尼·霍普金斯,朱迪·福斯特主演,榮獲1992年第6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等五項大獎,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三部囊括四項主要獎項的影片。
在全球讀者期待多年後,經過精雕細琢,神作,也是巔峰之作,《漢尼拔》誕生了,一出版立即轟動歐美,躍居暢銷排行榜前茅,電影人再次請來霍普金斯,改編拍成電影后,也同樣締造傲人的票房佳績。

最後於2006年,續寫了食人魔的前傳--《少年漢尼拔》(Hannibal Rising) 。將漢尼拔人格內外都塑造完整。


關於把漢尼拔演活的人

看過原著的觀眾會知道,漢尼拔是個具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貴族血統的,從小受過良好教育,也經歷過摧殘折磨的人物,他最大的特點是知識淵博、思想深邃叛逆,優雅禮貌,風度翩翩,但同時又冷酷殘忍,狡猾奸詐。這是一個很難用一言兩語和簡單的標籤來歸納概括的豐富而多變的角色,因此也帶給人無盡魅力。

在塑造漢尼拔這個成功的人物形象的過程中,特別是在他從文字走上銀幕的過程中,英國演員安東尼·霍普金斯是功不可沒的。

霍普金斯不是靠臉吃飯的演員,卻是靠演技出彩的大師。在肖恩康納利這樣的帥哥如雲的英國風騷界,霍爺一直被埋沒,直到羔羊。

《沉默的羔羊》可以說是一部事先沒有被青睞,完全靠實力爆冷的佳作,其小成本投入博得的回報和榮譽至今無人能比。儘管當時負責發行該片的Orion公司已經宣告破產,但仍斥資20萬美元將該片送選奧斯卡。
安東尼·霍普金斯在該片只出現了16分鐘,然而憑藉他精湛的演技,使得漢尼拔這個人物形象成為無數人童年揮之不去的陰影,他也打破了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的表演者表演時間最短的紀錄。


關於作品內容

漢尼拔·萊克特是歐洲貴族,他的家庭毀於一場戰亂,然而,貴族的血脈不是那麼容易滅絕的,所以身邊的父母家人全部去世以後,漢尼拔可以逃跑到法國的姨媽家,接受最好的教育。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醫學可是非常吃香的,供一個小孩無憂無慮讀書到畢業,說明這個家族還是可以的。
所以一開始漢尼拔就不是什麼屌絲逆襲,這樣一個像浮士德一樣的人物,是出身名門的。只不過,他的聰明敏銳以及從小的經歷,讓他明白了人性本惡的道理,使他在未來成為了一個玩世不恭的,挑戰現行社會制度和人類社會約定俗成的法則的「犯罪分子」,用自己的智商和犯罪手段,來諷刺這個社會。
漢尼拔學的是醫學和心理學,為什麼不安排他學核物理,最後成為鋼鐵俠?學化學,最後成為綠巨人?學生物學,最後成為蜘蛛俠?為什麼偏偏是醫學加心理學?

是的,作者要他來全面修理西方文明中那些罪惡的身心。

《漢尼拔崛起》講了這麼樣一個故事,一群中歐的匪兵,在天下大亂的時候,做了外敵,納粹軍隊的走狗,幫助他們屠殺同胞,當蘇軍取得壓倒性勝利的時候,他們又趁火打劫叛變納粹,成了抵抗外敵的英雄,在大雪封山的時候,他們吃了漢尼拔的妹妹,在戰爭結束後,他們又搖身一變,成為了英雄,士紳,官員,成為了當時那個社會的中流砥柱。
在這裡,妹妹是一個象徵,是漢尼拔兒時心中最美好的東西,最希望呵護和捍衛的東西,這個象徵就被人當著漢尼拔的面扒光了煮來吃了,關鍵是,為了生存,漢尼拔自己也吃了.....然後這個BUG將伴隨他一生。
當今社會誰又沒有類似的體驗呢?
這個妹妹可以是上天賜予你的土地,還有這上面的物產。有一天,一群匪徒殺進你的家,拿槍抵著你的頭,告訴你,這一切都要由他們來分配,於是,他們吃了大頭,你吃了一點殘羹,勉強維持生存。
然而誰計較過他們?誰懲罰過他們?沒有人。這個世界就是個成王敗寇的世界。你活下來了,你有錢,你贏了,那麼你說了算。你曾經為了活下來,為了勝利做的一切,沒有人計較,沒有人可以計較。這就是現實。
然而,拔叔計較,拔叔出來了,把他們都煮來吃了,所以這樣的情節很反動,說得太直接、太現實、太血淋淋了。
拔叔本來是和妹妹在自己花園裡撈魚,想無憂無慮地安安靜靜地長大的美男子,是一場什麼樣的戰爭,毀滅了他的生活?是一場資本主義狗咬狗的爭奪霸權的戰爭,尤其又是在戰爭末期,是蘇聯和英美聯軍之間打殘兵搶地盤如吃豆一般展開競賽的時候,在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浩劫的尾聲里,漢尼拔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和自己最心愛的妹妹。所以,對於它來講,這個世界上那些強權所伸張的正義,就是它們作威作福,禍亂人間的遮羞布而已。
接下來,拔叔流躥到了美國,沒想到美國也是一樣的。
我們來到《紅龍》,在這裡,漢尼拔是美國FBI,警察的座上賓,要不是因為小茶杯天賦秉異,可能沒有人能發現他竟然是那麼頑皮。請注意,在原著中,小茶杯是憑藉敏銳直覺偶然發現漢尼拔的蛛絲馬跡的,他去漢尼拔家,是為了獲得漢尼拔的幫助,來破獲另外一個案件。這諷刺什麼,諷刺美帝所謂的法制、科技、偵查技術的平均水平爛得掉渣,只唬得住小屁孩,對於精英和雜碎這兩個極端根本就形同虛設。說明我們生存的世界漏洞百出,居然要靠超級英雄和天才兒童來維護,說明那些西裝革履,循規蹈矩的官僚們愚蠢之極,形同虛設。
接下來來到《沉默的羔羊》。資本主義社會造就了野牛比爾這樣的變態狂,殺了那麼多人,做了那麼多惡,這個社會在乎嗎?不在乎。那些變成了一張張人皮的鮮活生命,只不過就是FBI失蹤人口調查文件上的一個數字!直到議員的女兒被綁架了,警察才開始打雞血。這是什麼?這是屬於權貴,屬於統治階級的社會。法制?平等?正義?算了吧,當漢尼拔在調侃議員咪咪的時候,簡直就是對這個社會的「正義的遊戲規則」最大的諷刺——一個議員,為了救自己的女兒,求助於罪犯,最後玩脫了,罪犯跑了,這就是劇情。為什麼議員就可以壞規矩呢?如果是隔壁老王的女兒被水牛比爾綁架了,有沒有人管呢?如果不是出生平民的克拉麗絲探員冒險堅持,最後又救不救得出人質呢?
最精彩的當屬《人魔》,簡直就是畫龍點睛,小說的結局是,當克拉麗絲髮現她所為之奮鬥終身的體制本質上就是邪惡的的時候,在漢尼拔的點化和幫助下,把這個體制的代言人克倫德勒的大腦吃掉了,然後神仙眷侶攜手私奔——多麼地解恨!
而電影就溫和多了,為了審核通過,還是保留了克拉麗絲正義的形象,一直在反抗,導致漢尼拔英雄斷臂。這個改編其實非常之失敗,比較原著的思想精髓真是大為失色。但是沒有辦法,因為在新聞界混了幾十年的狡猾的托馬斯·哈里斯老爺子這一下真的捅到了這個社會的最見不得人的菊花,衣冠禽獸們道貌岸然地站出來告訴他:「是這個理,但是你娃不要說這麼透好不好?」
即使這樣,作品要表達的核心思想是沒變的——在某些時期,某些社會結構下,上流的人最下流,下流的人不擇手段上位成功就成為了統治階級,而統治階級的利益大於一切,他們是一切罪惡的始作俑者,都該受到審判而沒有受到審判。最後只有YY,只有讓一個」神「來吃掉你們這些豬腰子牛胰臟一樣的爛雜碎。
梅森、克倫德勒這些雜碎操縱著這個國家的司法、刑偵、輿論,甚至正義的價值觀,什麼克勞福德、克拉麗絲這些稍微有點正義感的公務員,只不過是背黑鍋的。他們很無力。小說中魚市後一章停職克拉麗絲的時候,專門描述了克勞福德老頭子,他本來要保護自己的部下,結果被支到圖書館去喝茶,最後竟然在那裡心臟病發作。
克拉麗絲選擇的是在體制內,用自己的努力來改變這個體制,最後的結果是,作為一個平民,他只不過是一個棋子而已,最後竟然連守住自己名譽和尊的基本底線都無法做到。
漢尼拔是在體制外的,用自己的暴力來改變這個體制,最後的結果是理想化的,因為在現實里,這樣的人最終會分化為兩種——革命者和犯罪分子,王和寇。作者讓漢尼拔成為了隱藏在市井之中的革命者,這簡直就是浪漫主義,因為在當今社會,互聯網時代,敢這麼囂張的人,是不存在的。

更加升華一層,漢尼拔更是代表了一個階級——知識分子階級,甚至可以代替一類人——猶太人的處境。
越是落後的社會越是被流氓統治的,他們通過家族世襲或者暴力巧取豪奪了政權,但是維護一個政權,那些只會暴力的紈絝子弟是搞不定的,他們需要在有法理的情況下努力薅羊毛,一般情況下都是少精英剝削多數傻x。統治階級薅窮苦大眾的羊毛,如果薅厲害了,窮苦大眾就會揭竿而起,推翻統治階級,如果不薅,龐大的國家機器又難以運行,因此為了合理化自己的統治與剝削,最需要知識分子來貢獻薅羊毛的方法和迷惑群羊的說辭。
知識分子是不具備土地、資本、手藝、甚至勞動力的一個階層,他們有的生產要素是知識,他們必須依靠自己的知識去尋租,《漢尼拔》電視劇最突出的就是,擁有大量資源,代表統治階層的探員拜訪幼年時就失去了土地和資本,僅僅擁有知識和手藝的漢尼拔,向他請教,取得經驗和靈感。
擁有知識的階層最看得清楚這個社會得問題和本質,說出口的大多都是令人折服的真理,他們是最厲害的一個階層,也是防禦力最低的一個階層,相當於大法師只能放魔法,砍人就不行了。因此無論是哪個國家,知識分子對於統治階層來說,是最重要的謀士,也是最危險,隨時需要被提防的,古有秦始皇焚書坑儒,今有納粹迫害猶太科學家。
從一定角度上來說,知識分子就像猶太人一樣,一群地痞流氓需要用你的時候,就薅羊毛,不需要的時候,就送集中營。
漢尼拔作為一個高級知識分子,他完全是反傳統反結構的,他沒有成為一隻小綿羊任人宰割,而是成為了狡猾的老狐狸,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在改造統治階級。這一點,也很像對今天猶太人的隱喻,如今美國社會前200的精英,大多數是那些曾經受到各種利用、迫害、排擠、流離失所,四處流浪的猶太人。


最後作品告訴我們什麼呢?

我們生活在一個罪惡的,成王敗寇的世界。
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他們因為血脈的緣故高高在上,他們以及他們的家族制定了法律,制定了規矩來約束芸芸眾生,自己卻在大莊園里玩papa,割臉,在辦公室里調戲下屬。
那些理想化的人,被這個體制物化的人,希望成為忠犬,迫切希望改變自己的階級,或者得到體制的接納和認可,然而,自己只不過是隨時可以犧牲掉的工具而已。
那些和體製作對的人,分為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水牛比爾,紅龍都是無意識的,自己玩得HIGH的小朋友,都是因為觸及了體制(一個是得罪了議員,一個是得罪了FBI),然後很快就被搞掉了。而漢尼拔這種了解體制,智商又超越凡人,並且有意識的壞蛋,體制拿他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有時候,還一起同流合污(喝茶吃飯)。

這本書的前3/4是反人類的,是在教人用暴力反抗強權,用血來澆灌自由,這本書是在教人做世界上最危險的事——GM,推翻一個舊的世界,創造一個新的世界。
然而,這本書之所以能夠被推廣,
第一,因為它誕生於相對民主的資本主義國家,誕生在美帝,可以作為一種對現行制度漏洞和社會問題的批判和諷刺而存在。
第二,作者沒有將反動的思想推而廣之,拔叔和克拉麗絲最後解放的是自己,而不是這個社會,他們最後隱了,兩個人跑到美國法律干涉不到的地方去過神仙日子了,而沒有傻不拉幾的去白宮討個公道正義什麼的,因為他們知道,沒有公道和正義,他們的智商和能力再高,也只能勉強碰運氣搞定個別人,而面對國家機器,一定是分分鐘被消滅。
第三,正義最終戰勝了邪惡,這裡給大家一個彩蛋,你們可能覺得在漢尼拔系列裡,克拉麗絲就是一個花瓶,拔叔才是最牛逼的,吃遍天下。

你們錯了,說了多少次了,要看原著!

最後一部分,克拉麗絲像媽媽一樣把拔叔治了,拔叔吸了奶,就再也不瞎折騰了——

「......她的眼睛和耳墜在火光里閃耀。火光邊有一聲嘆息,爐火的溫暖透進了她的晚禮服。史達琳心裡閃過一個瞬息即逝的回憶——很久以前萊克特博士問過馬丁參議員,她是否給她的女兒哺乳。一個閃著珠寶光芒的動作在史達琳不自然的平靜里翻騰:瞬息之間她心靈的窗戶開啟了好幾扇,讓她遠遠望出了自己的經歷以外。她說:「漢尼拔·萊克特,你媽媽喂你奶嗎?」

  「喂的。」

  「你有過非把Rx房放棄給米沙不可的感覺嗎?你曾經覺得非放棄給她不可嗎?」

  好一會兒。「我想不起來,克拉麗絲。如果我放棄了的話,也是高高興興地放棄了的。」

  克拉麗絲·史達琳將手攏成杯狀伸進她長袍領口的深處,把Rx房解放了出來。「這個Rx房你就不用放棄了。」她說。她一直望著他的眼睛,用扣扳機的指頭從唇邊拿開了溫暖的依甘堡酒。一滴香而濃的酒掛到她乳頭上,像一枚金色的耳墜,在隨著她的呼吸顫動。

  他飛速離開椅子向她跑去,在她的椅前一條腿跪下,向那珊瑚紅與奶油白俯過身去;他那帥氣黑亮的頭映著火光。"


引自《漢尼拔》第六部 長勺 第一百零一章
作者:托馬斯·哈里斯
翻譯:孫法理

這TM才是這個劇的精華!善良、正義、堅持、智慧的克拉麗絲,最後選擇了墮落為惡魔,來完成對惡魔的救贖。是她最後用母性撫平了漢尼拔被這個邪惡社會深深傷害的內心,用正義的乳汁澆灌他,超度他,讓他重新變回一個乖孩子,收斂住自己的獸性和魔性,在自己的懷裡乖乖伏法。

有人性、有哲學、有女權、有正義。


關於漢尼拔這個人物設定

首先,出身名門。
父母都屬於中歐貴族,他和妹妹從小住莊園,無憂無慮,家族最早的歷史可以追述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可以參見美國老記者托馬斯 哈里斯寫的《人魔》。實際上,要不是因為帕契督查那個冒失鬼,他還真的是想定居於那個人才輩出的老城去好好考證一番關於祖先的歷史,以此安度晚年。

接受過良好的教育
拜毛子和納粹鬼子所賜,雖然家庭敗落,流離失所,但是在姨媽的資助下,有幸於法國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主修醫學、心理學。
學醫當然是為了報仇了,而學習心理學自然是為了與內心的魔鬼抗衡。
醫生和律師在西方社會屬於相當有錢的職業,漢尼拔是外科加心理雙料學歷,吸金的能力毋庸置疑。
從事心理學診療工作,這個是按小時收美刀的,在《紅龍》中,漢尼拔被捕以前,還在和小茶杯談笑風生。
當漢尼拔離開孟菲斯以後,由於受到姨媽的熏陶,從小就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所以當然就選擇了義大利,化名費爾博士到烏菲齊博物館去研究研究拉丁文獻,順便尋找自己的祖先。那些佛羅倫薩的自以為是老朽們,自詡為華萊士,漢尼拔不知道比他們高到哪裡去了,應付一場演講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遭受過嚴重心理創傷
被現實摧殘過後的心靈需要通過強烈刺激誘導釋放多巴胺來保持精力,因此具有超級明銳的洞察力,感受能力。有人叫這強迫症,可以用來解釋他對粗鄙沒有禮貌的排斥。

面對黑暗無能為力
因為曾經弱小,面對黑暗無能為力,所以多少回表現出對世俗的蔑視,對骯髒行徑,對陰謀上位,裝模作樣的無恥之徒充滿仇恨。畢竟,腐朽墮落的統治階層差漢尼拔一個妹妹。


關於電影系列和電視劇系列的比較

紅龍,漢尼拔,沉默的羔羊,漢尼拔崛起是一個完整的系列。
小說、電影、電視劇雖然都基於同一個題材,但是表現力和藝術價值大大不同。
小說不受時間限制,可以腦補,所以永遠都是經典的。
電影只能在有限時間內遵照標準的敘事結構來布局,表現出最精華的東西,所以說是濃縮的,極其富有藝術氣息的。
電視劇要考慮每一集的收視率,和觀眾互動的效果,所以在講故事的方式上,娛樂性上必須力求上游。
同樣一個《漢尼拔》,其小說版,電影版,電視劇版差別很大。

於娛樂而言,美劇《漢尼拔》是非常成功的,雖然說有電影《漢尼拔》珠玉在前,如果模仿,便很難超越,可是它同樣也受惠於電影版《漢尼拔》的影響力。比如說我就是先看電影《漢尼拔》系列,再追美劇《漢尼拔》的,因為那電影就像一塊很小,但是很美味的糕點,我吃完以後,非常滿意,可是發現,它就那麼多,盤子都舔乾淨了,卻再也吃不到了。所以多麼希望美劇里,能夠多一些電影里不曾展現的細節,無論是重口味也好,還是高智商也好。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美劇《漢尼拔》做到了,基本保留了漢尼拔的精髓,那些讓人瞠目結舌的犯罪手法,腦洞大開的心理分析還有邏輯嚴密的偵查推理,仍然可以吸引我們的關注。
但同時它又沒做到,因為他完全顛覆了十多年前的漢尼拔的套路,適應了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比如克勞福德變成了黑人,小茶杯代替了凱瑟琳,美女與野獸的關係變成了老少賣腐的關係。應該說,它更吸引新一代年輕人。而那些炫酷的敘事技巧和道具、布景,都可以深深吸引觀眾,讓我們的腎上腺素不斷爆表。不知道這個算不算青出於藍。

綜上所述,首先我要說的是美劇《漢尼拔》作為一種文藝產品,算是跟上了時代,青出於藍了。因為它更好的把握住了流行元素,調和好了輕重口味。
但是和我們這個時代一樣,漢尼拔的電影相較於原著顯得浮淺和快餐化,而電視劇相較於電影就顯得更加浮淺和快餐化了。
也就是說,從藝術價值上來說,《漢尼拔》電視劇還是沒有電影經典,因為它更加偏離原著。


托馬斯?哈里斯《漢尼拔》這本小說,其本質上是反社會反人類的,對美國的司法、權威、憲政、競選,以及人性中的殘忍、自私、卑鄙、軟弱帶有強烈的諷刺。他塑造漢尼拔這樣一個浮士德或者福滿州式的人物,具有強大的力量,就是用KB和暴力,當然還要加智慧來挑戰這個社會上種種扭曲和不公。只是這種挑戰選擇的是一種非常直接、非人性、恐怖的方式,因此當年漢尼拔系列出《漢尼拔》、《紅龍》的時候,都受到了批評。
所以說,托馬斯?哈里斯寫的並不是一本簡單的推理、懸疑、偵探、恐怖小說,而是一部帶有一些哲學和政治意味的小說。哲學方面是在拷問人性,政治方面是在批判現實。這是這部作品最大的價值所在。
我們來看電影,它恰如其分的表現了漢尼拔?萊克特完整的心理和生理的成長經歷,講述了一個高智商罪犯形成的過程,也就是說,他不是從天上掉下來就是個「變態狂魔」的,而是歷史原因,是一個病態的社會造就了他。他首先是病人,然後變成醫生,然後他需要病人,不是克拉麗絲·史達琳,就是小茶杯,在和他們的交鋒或者繾綣中,解決他們的心病和問題,同時也和自己和解。
然而電視劇(第一季)中這方面表現得不充分,焦點集中在小茶杯身上。或者說,主角已經成為了小茶杯。這是必然的,因為原本的漢尼拔?萊克特博士太令人恐懼了,直接影響收視率。因此電視劇中的漢尼拔?萊克特也變得優雅,乾淨,彬彬有禮,冷靜,他滿足了大多數人的期待。也就是說,原味意式濃縮咖啡味道太重了,換成一杯調淡了的美式咖啡,更多的人才能接受。


霍普金斯老爺子和麥叔的比較

安東尼?霍普金斯,他屬於是大氣晚成的演員,他不帥,但是很優雅,很有深度和內涵。在《漢尼拔》里,厚積薄發,演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讓人想到就會顫慄的變態博士,給我們童年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陰影。

在《沉默的羔羊》中,他以表現狡詐,冷酷,嗜血,殘暴,乖張的高智商罪犯而令觀眾銘記,可以說他那優雅的英式英語,高貴又有些頑皮的腔調,還有那深邃的眼睛和令人捉摸不透的眼神,幾乎是後人無法超越的。
比如,僅僅這個站立的動作,微笑的表情就可以讓人發抖——

你完全可以把能想到的一切類似於變態、惡魔、恐怖、混蛋等單詞一下子全部傾瀉到這個形象上,霍普金斯只用了不到24格膠片的一個表情就做到了。

然而最大的轉型還是在《漢尼拔人魔》中,他所展現出來的對克拉麗絲·史達琳的柔情,使得這個人物變得更加立體豐滿。也讓人對他從懼怕轉變為一絲迷戀。

尤其是在佛羅倫薩的那段戲,在這個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在舊城廣場,烏菲齊博物館面前,在阿諾河邊,在小豬噴泉,在圖書館,舉手投足之間,他充分表現了一個極具文化內涵又有豐富人生經歷的角色的一切特點——

寫信

喝完咖啡優雅的抖一下衣襟

喝酒時一飲而盡,抓住杯腳而不是杯身,用手帕擋住手指避免留下指紋。

在河邊

還有最後抱起凱瑟琳的那一瞬間——

在《紅龍》中,因為有拉爾夫?費因斯和愛德華?諾頓這樣受廣大青少年追捧的大帥哥在,霍普金斯退居綠葉襯紅花的配角,戲份不多,基本上是一出來就被小帥哥叉翻了,這幾乎極大滿足了廣大年輕人的口味。但是在不多的戲份中,他很好的襯託了正面角色,恰如其分地表現了足夠的兇殘和狡詐。

漢尼拔本身是不完美的,是一個因為社會造成的,心理上有極大缺陷的複雜的人物,他的作用是報復和諷刺「愚蠢的人類」。所以不應該以一種偶像的形象出現,而老、丑、殘這些特徵,也應該被展現。
正式因為因為霍普金斯演的太好了,太像了,太傳神了,把一個複雜的惡魔的一切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以至於使這個角色壞到讓人不能接受。

再來看麥德斯?米克爾森,作為「丹麥最帥的男人「,他詮釋的是一個更年輕,更乾淨,更帥,更冷俊的漢尼拔,總結起來就是——高帥富。

對於帥到不行的演員來說,只要帥就夠了,整個美劇《漢尼拔》裡面,名牌西裝,豪華巢穴,勞斯萊斯轎車,華麗餐具,無不在烘托一個帥到爆的漢尼拔。這又能賺到大量眼球。這更加貼近生活,親近觀眾。
同時,那種外顯的獸性被剪除了,更多的被理性和節制所代替。這也很符合主流審美的要求。

美劇《漢尼拔》基本上是在展示一種暴力美學,幾乎所有的場景,連弄個屍體都是唯美的,什麼鹿角啊,切片啊,搞的來完全不像兇案,像行為藝術。極大程度的剝離了原著想表達的血腥和暴力,或者說將血腥和暴力用符號的隱喻重新包裝了。

美劇《漢尼拔》算是對電影《沉默的羔羊》系列三觀上全面的矯枉過正,電影《沉默的羔羊》系列是比較反動的,其中,所有的角色都是愚蠢的人類,高帥富二代Mason Verger被玩殘了,不是餵豬就是喂狗,帕奇督查笨得要死,小茶杯雖然戰勝了漢尼拔,但是說到他就頭大,躲得遠遠的,克拉麗絲·史達琳始終沒跳出體制,最後的贏家只有神一樣的漢尼拔·萊克特,他就是上天派下來懲罰虛偽、卑鄙、貪婪、驕傲和暴虐的。你弄個這樣的東西給人看,還怎麼宣揚主流文化,樹立真善美三觀了?
所以在美劇中,這些問題基本上都得到了嚴格的控制。也算是時代的進步。可是不是藝術的退步,就不知道了。


電影《沉默的羔羊》與電影《漢尼拔人魔》

羔羊突出的是正義的克拉麗絲警官利用惡魔的智慧戰勝邪惡,而惡魔藉此機會逃脫。
漢尼拔人魔講的是正義的克拉麗絲警官被愚蠢貪婪的人類構陷,不得不墮入地獄,最後與惡魔私奔,這才是整個漢尼拔系列的點睛之筆,當然如前文所述電影《漢尼拔人魔》在最後結尾部分沒有忠實於原著,兩人私奔的情節被改為了惡魔斷臂,逃之夭夭。
我們來看這兩部戲的情節,其實就是典型的希臘神話——墮落的神明,執著的英雄,愚蠢的人類,狡猾的惡魔,無私的愛,偉大的救贖。

從藝術手法上來說,《漢尼拔人魔》更為成熟。因為拍攝《沉默的羔羊》的時候,一切資源都是零時攢起來的,大家並沒有十足的準備和底氣,因為小說原著好,改編劇本好,演員表演好,橫空出世,一鳴驚人。當初在小成本的情況下,導演要尋找四兩撥千斤的辦法,自然是在劇情上下功夫,靠懸疑,驚悚取勝,監獄,地牢,密室,卡車,牢籠,隧道,這些令人窒息的場景,吃人,撕咬,割皮,這些血淋淋的場面,乖張的發音,壓抑的對話,無不給觀眾營造壓抑到令人窒息的氣氛。
而發展到《漢尼拔人魔》則算是底氣十足了,導演得以更好地去還原原著的精神——對古典美的嚮往和懷念。實際上原著里有大量對義大利歷史,文化,人物,典故的描寫,正是這些,決定了小說深受西方觀眾歡迎,蟬聯排行榜冠軍很久。電影盡最大努力還原了原著,佛羅倫薩的老橋與街巷,烏菲奇博物館的拱廊,傭兵長廊的暗影,小豬噴泉的流水......在《羔羊》帶來的劇烈而急促的恐懼過後,在聞過了腥膻的血液之後,到陽光明媚的義大利,放慢節奏,喝一杯懷舊的濃縮咖啡,寫幾封帶著龍眼香氣味的書信,那才是莫大的享受。


我最喜歡的,是《漢尼拔人魔》。這裡面給了霍普金斯老爺子全面表現的機會,而他,不負眾望。


羔羊們已經停止尖叫了。
Tata!

微博:http://www.weibo.com/u/2523764840?is_all=1(漢尼拔萊克特醫生)
專欄:外面的世界 - 知乎專欄 (外面的世界)


絕對理性的食人魔遇見企圖拯救羔羊的小女孩。已經對人性失望的智者突然發現人性中的閃光,一位經歷過與自己相似遭遇卻仍對美好抱有希望並為之努力的小女孩。

史達林是一個很標準的善:慈悲憐憫,聰明克制,禮貌努力。經管她出身卑微孤苦,卻一直心懷慈悲,她努力是為了忘卻自己的無力,是為了通過拯救他人彌補自己曾經的遺憾。

羔羊在沉默(午夜),可她卻能聽到尖叫。她試圖拯救羔羊,用盡全力哪怕失敗也不改初心。

她是唯一單純試圖拯救的,而其他人更多想的是立功(醫生最明顯)。所以被功利迷住雙眼的他們無法看穿醫生布置的迷霧。

單從《沉默的羔羊》無法得到醫生性格的成因。但醫生一直惡意揣摩史達琳,卻聽到了羔羊的故事。這個深深觸動醫生的故事給了醫生另一種感悟。

濃郁的宗教意味,人性的陰暗與閃光。

基督救贖的是世人還是上帝?

聖經最讓我細思極恐的情節就是耶穌的死,他用死亡救贖世人,難道是為了感化我們?他感化的是上帝,「這些羔羊的死活我在乎」。當時上帝是否就是一個漢拔尼?

約翰福音十章11節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

那麼之前的牧人是誰?正常的牧人是什麼樣子?

殺羊吃肉,不聽話的羊先殺。舊約說的不就是這些事么?

一個有著底線的瘋子,一個有著常人難及智慧的食人魔。他優雅,他智慧,他殘忍。他考驗善人(史達琳),他懲罰無禮(警衛),他藐視權貴(女議員),洞悉罪惡(水牛)。即使他被嚴密囚禁,也無法改變他超然的天性。

唯一可以改變他的就是那個慈悲善良的少女,她是願意為了上帝而放棄羔羊,還是願意為了羔羊放棄上帝。

這也是《漢尼拔》和原著的區別。畢竟醫生不是上帝,耶穌沒必要去天國陪伴。

另外
弗洛伊德有一本書——《少女杜拉的故事》。
少女杜拉居住在一個農場主家中,早上被羔羊的尖叫所吵醒。杜拉打開羊圈想讓羔羊們逃走,但羔羊卻一動不動。杜拉抱起羊圈中的一隻羊羔逃跑,但杜拉只有十多歲,而羊羔也很重,所以她沒跑多遠就被農場主抓了回來。在那一個早晨。當著杜拉的面將那隻小羊羔殺死了。從此以後杜拉對類似於羔羊的尖叫有所恐慌。


首先角色塑造的很成功,男女主角均奉獻了優秀的演技,尤其是霍普金斯,他是我最喜歡的兩名歐美男演員之一。他在《沉默的羔羊》中的演出,如果留心的話,你會發現,其實在整部電影中,他其實並沒有任何肢體語言,就只是在狹小的空間里或站立或坐下,但他所呈現出的人物性格之飽滿,讓我在看過多次影片之後才對此有所發覺。
漢尼拔是個矛盾體,他兇惡殘忍,又風度翩翩;他敏感聰慧,同時又錙銖必報;他充滿魅力,卻又讓人充滿恐懼,而這些複雜且矛盾的情緒卻僅僅是靠眼神與說話的神態來體現,霍普金斯僅憑這十幾分鐘極致的表演就足以成為英國最優秀的演員。

其次,電影故事本事很吸引人。《沉默的羔羊》是恐怖片與偵探片的結合,恐怖氛圍濃厚、希區柯克式的懸念手法使得劇情撲朔迷離、激烈的戲劇衝突等都讓影片充滿娛樂性。電影同時也運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探討人物的心理過程,男女主角內心都有尖叫的羔羊,都在追求內心的安寧。他們精神上的對抗與曖昧,以及其對話間流露的哲理,又使得影片充滿藝術性。

簡單的幾句話根本無法詳細闡述影片本身的迷人之處,電影的情節、電影語言、甚至配樂等,每一條展開都很多很多內容,我太懶啦,不寫了,就醬紫啦。


當初看電影,長鏡頭焦距下的漢尼拔淡然說著驚悚的話,如今再看多了份「可愛」,漢尼拔式的變態直憨。

言歸正傳,很長很長一段時間《沉默的羔羊》都被我打上了恐怖片的標籤,直至心理電影賞析課上老師作為素材提起時,我才開始正視這部電影。

[ 蝶 ]


海報上的那隻蝴蝶就像刻在電影的心臟上,成為記憶里永遠的符號。由此,每次想起它眼前總會接連浮現畫面里那些隱喻的蝴蝶。


蝴蝶是需要靜默等待破蛹蛻變的。比爾塞在被害女子口中的蠶蛹,符號化的解釋了比爾的暴虐訴求,漢尼拔說,是轉變,他渴望成為一個女性,而這源於童年缺少母愛。變態的聯想,精神扭曲為一種奇怪的形狀,塞滿了莽撞的戾氣。


漢尼拔優雅的殺死了兩個警察出逃之時,屍體也呼應似的擺成一個飛舞姿態的碟,血淋淋的肚皮並不美,背光的屋子,迎面闖進來的光像一把凌厲的劍刺透了欲飛的蝶。


還有,還有片尾比爾易裝披紗如蝶般笨拙起舞,他在完成有關殘缺童年的縫補,一束光打進窗來,像母親柔軟的輕撫,憾惜的過往在時光的沉默中轉變為另一種極端而強硬的力量,又在那一件「縫製中的新衣」和唇上的口紅里柔軟下來。

[ 漢尼拔 ]


說他看透人心,不妨說他的世界更原始而直接。他的眼睛剝去俗世的虛晃,直抵人類心底的慾望。由此,他又是一個嗜食人肉滿身罪惡的變態殺人狂。這似乎是矛盾不已,但細細一想,那看起來似乎「出神入化」的心理研究者和極端的精神變態好像也就一線之隔,人說:是神是魔,一念之間。在此套用似乎也解釋的通。


最有意思的是,漢尼拔和女主的第一次見面,異或說他們的第一次交談。


漢尼拔的眼神高冷自傲洞測人心,臉上的每一個紋路都在張揚自信叫囂試圖恐嚇女主這隻小羊羔,他對女主迅速清晰的側寫,字字攻心的評斷,殺的她渾身冷汗。這場心理的小切磋,漢尼拔當做一場屠殺白羊前的尖叫遊戲,贏的輕鬆優雅。那句「上個調查員的肝臟我配著蠶豆和酒吃了」,語氣稀平常松,卻讓女主與我們這些觀眾心臟皺縮。


這一次交談,就像中國古典水墨畫,寥寥數筆,大幅留白,人物儼然栩栩如生,從內而外,從氣質到相貌。那一刻我們真的相信了,他就是那個傳說中的漢尼拔。


如果非要說它單純是一部驚悚片,也沒得反駁,難得的是,它並沒有為了驚悚而驚悚。它像下棋,每一步都暗藏伏筆,高深莫測,自有它要講述的道理。

[ 治癒 ]


套路式的結尾,女主最後在漢尼拔的引導下,擊斃比爾,結束了案子,成為了英雄式的人物,這是成長的彌補和自我治癒。


十歲的傷痛結了痂卻固執的不肯癒合,在農場羊羔的尖叫聲中痛感持續的躁動著,挑捻著脆弱的感知神經。


終於,也許,漢尼拔知道「當羔羊安靜下來,你是否聽到心靈最深處的吶喊和低語」,那些過去不能拯救的羔羊被殺前的叫聲終於在另一場救贖中釋然、治癒,沉默了下去,碾碎在歲月的塵埃中。


也許啊也許,它早就沉默,湮滅在匆忙歲月,這多年的假性痛感也只不過是你的固執像光揚起了塵埃迷了眼。


微信號原創推送,所以,嗯,結尾套路——

歡迎來我的公眾號轉轉,「假如你是我」,有電影、音樂、旅行、有關生活,無關態度。


http://weixin.qq.com/r/VzpFXeXE1LirraE_929F (二維碼自動識別)


看了此劇一二部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可遲遲沒有下筆,應有的感受也漸漸模糊起來。
身邊的人都對劇中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的漢尼拔讚不絕口,我不知道自己是眼光有問題還是想標新立異,對於漢尼拔相當不感冒。相反,劇中(特指第一部)的女主角Clarice Starling,在我眼裡如此驚艷,傾盡所有的讚美詞也難描其一個眼神流轉。

第一部實在是精彩之作,人物性格設置恰到好處,故事情節遊刃有餘且讓人覺得意猶未盡,浮想聯翩。漢尼拔問到Starling的過去,Starling講到她在父母過世後被送到了一個農場生活,之後她逃離了農場。漢尼拔追問為什麼,Starling很掙扎的表情不願意講原因。我很邪惡,設想的理由基本上靠近rape一類的。而真正的原因是由於她在一個清晨,聽見了農場中被屠殺的羔羊的慘叫,Starling難以忍受,打開了羊圈,羔羊們卻只是困惑,不知道逃跑,於是善良的她抱起一隻羔羊就逃跑了,最後農場主生氣了,她被送到了孤兒院。這個故事讓我久久難以忘懷,一是深深地覺得,定式思維的羊,或者是人們,是多麼地難以救贖。這讓我想起了《千與千尋》,千尋以她的堅強聰明善良勇敢感化了包括下至蘿蔔大仙上至湯婆婆在內的各路人鬼蛇神,而未能感化她的父母,人才是世上最難救贖的。二是Starling的勇氣和善良,為此她付出了住孤兒院的代價,最amazing的是,她並未因為抱怨什麼,沒有由此成為一個膽小怕事的小姑娘,她當了一名警探,想盡自己的力量給予這個世界哪怕多一點正義,想keep更多的羔羊silent。知道救贖他人的困難,知道實施正義的艱辛,而不選擇逃避,勇敢地直面現實,堅持著理想。不知者無畏不算什麼,傻子也能抱了槍就沖前鋒,知者無畏那是聖人,知而畏而能克服自身恐懼的,是謂真正的勇士。最後一幕Starling隻身闖入了賊窩。她喘著粗氣,只有一把手槍,恐懼之情溢於言表,但她並沒有退縮,也來不及求救,從拔槍,安撫女人質,尋找罪犯,都沉著冷靜,同樣是女人,同樣的環境下,女人質的驚慌失措與歇斯底里讓身為男人的我也汗顏無地啊!

第一部的漢尼拔還不錯吧,很符合人物設置,逃出生天那一段酣暢淋漓。

第二部女主換人了,相當失望,而且明顯戲份偏向了漢尼拔,並且他愛上她了,或者說,他自己以為他愛上了。但我總覺得,他並不是真愛,如果是,他就應該考慮如何keep她腦中的羔羊們silent,而不是在她面前吃另一個警員的大腦,搞得她作嘔。像她如此善良的女子,怎麼會因為那個警員經常罵她stupid而懷恨在心,怎麼會願意他有如此的下場?是的,從此以後午夜夢回可能不再有那些羔羊的慘叫,取而代之的將是那個人吃人的猙獰晚宴。最後他和她銬在了一起,他把自己的手砍了逃了,沒有傷害她。看起來很無私,寧願傷害自己而不忍所愛的人受一點傷,事實是,他很享受自己為愛人犧牲的感覺,而不管自己的愛給對方帶來的困擾,說白了就是自私,說白了他只是愛上了自己的愛情,而不是愛上了Starling。

《阿甘正傳》里,阿甘跟Jenny說,I love you.Jenny回答,you don"t know what love is,Forrest.後來證明阿甘是知道的。而這句話我想轉送給第二部中的漢尼拔,you don"t know what love is.


《沉默的羔羊》。

經典台詞:
當沒有任何一個人信任你的時候,沉默和堅持就是最好的反擊和證明。

漢尼拔博士可能是電影史上最知名的大反派。
(加「可能」是出於對小丑的尊重!致敬希斯·萊傑先生!)

你可能看過《這個殺手不太冷》,
記住了其中殺人如麻的大反派諾曼·史丹菲爾。
也可能看過《七宗罪》,
記住了其中以上帝視角審判世人的大反派無名氏。
還有《無間道》中的倪永孝。
《電鋸驚魂》中的豎鋸。
《老無所依》中的安東奇古爾。
《飛躍瘋人院》中的護士長瑞秋。
……
沒錯,他們都是經典的反派形象。
但相較於小丑那虛無的世界觀和純粹的惡。
相較於漢尼拔博士那回歸本真的偽裝。
在境界上差了何止是一星半點!

想看經典反派表演的看這裡: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0790082/?from=searchseid=6182678470802396991 )

如果把電影史當成語文課本,
《漢尼拔》的地位就相當於魯迅的《阿Q正傳》!

足以載入史冊的演員表演。
深入潛意識的敘事方式。
教科書般的電影語言運用。
直擊社會根源的藝術價值。
開放式的結局再一次拉升電影的藝術層次。

事實上,在電影上映之前,
也沒有人能想到會出現如此驚世駭俗的作品。

奧斯卡最佳影片,
奧斯卡最佳男演員,
奧斯卡最佳女演員,
奧斯卡最佳導演,
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
五項最有價值獎項全部收入囊中。

在人類百年電影史中,
無數的經典一閃而過,
從第一部奧斯卡金獎影片《Wings》,
到偉大的奧斯卡金獎影片《教父》,
再到2016最佳奧斯卡影片《聚焦》。

超百萬部電影出現在世人眼中。
只有三部電影獲此殊榮:
1.1935年《一夜風流》。
2.1976年《飛躍瘋人院》。
3.1992年《沉默的羔羊》。

但電影的偉大之處並不在此,
這是一部反人類題材的電影!
這是一部反人類題材的電影!
這是一部反人類題材的電影!
看過的自然明白我在說什麼。

一部深刻批判人類社會問題的影片,
一部引起終極哲學思考的巨著,
一部包含人性、哲學、女權、正義的電影。
(放在中國絕對初審都過不了,畢竟guangdian總局是爸爸!)

無論是表演,劇本,還是電影節奏全都完美無瑕!

說再多,也表達不出我對漢尼拔博士萬分之一的敬意。
直接上精彩剪輯視頻鏈接了。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528815/?from=searchseid=8545907065231451092)


「真正的恐怖片不是靠殘酷血腥的畫面堆砌而成,而是靠對細節的深入雕琢。」這話真的是《沉默的羔羊》的真實描述。我在高中看完《沉默的羔羊》,懷著一種對血腥電影的又怕又愛的緊張感。過去多年,這些細節畫面依然歷歷在目。

從史警官去找漢尼拔求助開始,電影開始進入小高潮。當看見漢尼拔外表文質彬彬,很有紳士風度,談吐文雅的時候,我心裡一突!他並不像個窮凶極惡的食人狂魔,隨著他們的對話遞進,漢尼拔言語間、眼神交流間透露出陣陣寒意。

在獄中有個罪犯猥褻史警官,卻在第二次到牢中的時候被漢尼拔告知:他永遠不會出現了。後來據監獄那邊介紹他是咬舌自盡的,由此可見漢尼拔的確很可怕(僅憑言語就能殺掉一個人)。

再如,漢尼拔是個極端危險、極端聰明的人物,任何細小尖銳的東西都可能被轉換為殺人的武器。監獄長和漢尼拔談話的時候把自己的筆落在漢尼拔的床上。熱愛驚悚片的夥伴們都知道要出事了!!!結果真的出事了,漢尼拔成功越獄,又要開始殺人了!!

《沉默的羔羊》之所以被稱為經典,我想大概就是因為這些出乎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的驚悚,讓觀眾一直處於緊張的氛圍中,久久不能回神,沉迷其中。

這是我的公眾號玩轉殭屍世界,重口味、喪屍文化、末日生存啥都有,隨手掃一下唄_(:зゝ∠)_愛你思密達!!


想當年教育心理學老師專門用兩節課的時間給我們展示這部鼎鼎有名的大片。
明明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不知為何我們都在拉上窗帘的教室里瑟瑟發抖。


作為托馬斯·哈里斯的擁躉,我得站出來說,論小說原著,《漢尼拔》要比《沉默的羔羊》好的多,當然孫法理先生的翻譯有很大加成,那是難得的優雅流暢的文字,又不失神韻,這本書值得反覆玩味。

可作為電影就是另一回事了,《沉默的羔羊》更精彩,無非是因為劇本和演員,《沉》講了一個完整的懸疑故事,從視覺和感官層面更適宜於改編成電影(《漢尼拔》更著重於人物的微妙心理細節描寫,不易表現)。選擇的演員也是天作之合,安東尼霍普金斯和朱迪福斯特,都在最好的年紀,霍普金斯塑造的萊克特博士,完全再現了書中角色的神采,在銀幕上帶來前所未有的壓迫感;而朱迪福斯特適合史達琳,是因為她內心有著同樣的自強和生命力,法國人稱之為「膽氣」的特質,好劇本遇上好演員,風雲際會,遂成佳作。


記得在那裡看過,沉默的羔羊的海報,蝴蝶上面是蟲繭,繭子上的圖案源自一個罪惡油畫的縮影,在看整個海報,感覺有不一樣了。

影片其實並沒有太血腥的東西,但是仔細想來會很恐怖,漢尼拔逃出監獄的時候警察在地上看到同事還有呼吸,並沒有死,臉部受傷嚴重,直到後來在救護車上他揭掉臉上的面具殺了警員,再回想,他為什麼沒有被警察認出來,因為漢尼拔把那個警察的臉扒了下來貼在臉上,越想越覺得殘忍,恐怖, ?不得不佩服他真的太聰明。


沉默的羔羊,女警察,水牛,嗯~
越發覺得zootopia是神作了。
還有一樓補充的:兔子叫朱蒂!


說兩個關於安東尼霍普金斯和朱迪福斯特的逸事吧,手動跑題:

演過沉默的羔羊以後的一天,安東尼霍普金斯老頭有一次開車追尾了。他下車微笑著走向前車想道歉。結果前車車主馬上報警稱漢尼拔博士要來吃他……

一位富家公子的追求者為了向朱迪福斯特展示自己的「男子氣概」,竟然去刺殺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里根表示,你泡妞管我啥事!)老頭身中數槍僥倖未死,那個中二小伙被判終身監禁(有個有錢的老爹多重要!)之後沒多久……茱迪福斯特宣布出櫃……


我看完這部電影,又再看書,真的特別特別喜歡《沉默的羔羊》。
很多人都說書比電影精彩,我看了看書,發現裡面的確有些細節是電影沒有的。我先說,這本書為什麼吸引我吧。其實本人特別害怕一個人看恐怖片、驚悚片等這類的片子,因為現在的恐怖片總是各種赤裸裸的血腥和暴力,我心臟承受不住啊,太TM嚇人了,有時候我就在想,人的大腦為什麼這麼變態,什麼樣的死法都能想到。所以偶爾衝破膽子眯著眼,在朋友的陪伴下看完的恐怖片,腦海里就留下兩個字,噁心。
回到話題,《沉默的羔羊》拍那時候離現在也有幾十年了,特效確實不如現在的影片這樣真實,這也是我為什麼敢自己一個人看的原因,但並不影響對這個電影的欣賞。
貫穿整部電影或者說整部書的兩個字,我覺得就是兩個字「人性」,所以我一直覺得這是一部值得人思考的片子,也是它絕對可以區別於其他恐怖片的重要點。
人性,兩個字可能說著有點廣,但你細看這部影片的時候,你會發現裡面的男女主角包括野牛比爾,他們身上都透露著濃濃的悲劇色彩。(有劇透哈~)
先說女主吧,女主家庭其實並不富裕,以至於她第一次被派來和男主和談的時候,就被男主說她雖然背著昂貴的包包,卻穿著一身廉價的衣服。但女主其實挺優秀的,學習什麼的,都很厲害,但她心中依舊是鬱悶的。因為這個社會本來就對女性存在歧視,而她卻想當一個警察。所以她既自信又自卑。
而她為什麼這麼執著於野牛比爾的案子呢?在電影中,在男主的循循善誘下,女主說是因為想到了小時候的經歷。小時候住在哪個親戚家吧,忘了,然後晚上睡覺的時候聽到了羊的叫聲,叫得很凄慘,於是她很害怕地尋聲而去,發現了羊圈裡顫抖的小羊們。這些小羊似乎預知了自己要死的命運,所以很絕望的樣子刺痛了女主的心。女生打開羊圈,想放它們走,然而它們卻不走,當她抱著小羊準備離開的時候,被親戚發現了,然後被狠狠訓斥了,她沒有挽救得了這些小羊,小羊最後還是被屠殺了。以至於女主經常會做這樣的夢,夢裡依舊是這群絕望的羊。
而野牛比爾卻一直不停殺害無辜的女性,剝掉她們的皮,那些無辜的女性就像女主群所遇到的那群她無能為力拯救的小羊一樣。所以女主非常用心對待這個案子,哪怕被鄙視被調戲被看不起,她都想拯救她們。
其實女主拯救的還有自己,那種無能為力的深深的自責感和內疚感一直折磨著她。
而男主,其實命運也很悲慘的,在第二部《漢尼拔》就說了男主的經歷,他迫不得已吃了自己最愛的妹妹的肉,後來知道了,他也自責也內疚,但是卻深深迷戀上人肉的味道。所以為什麼他總是會吃那些對他不尊重的人的肉,也是因為這樣。其實仔細一想,也許男主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停地折磨自己,救贖自己,不停去回想吃妹妹肉的感受,他的內心其實承載很大的痛苦。但這些不為人知,不被理解,人們只是驚訝於一個厲害的精神科以及心理醫生怎麼會變成食人惡魔。
野牛比爾也是一個可憐的人,身體殘疾,從小被繼母打罵,所以他憎惡像繼母那樣的女性(所有的受害者跟她繼母形體相似),但又崇拜繼母那種女性,這是一個時常壓抑自己的人,但當他渴望變成女性,醫院卻拒絕給他做變性手術,變成女人才變為了一半,他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完整的女人,所以走投無路的他,只能自己給自己做一張女人的皮,他就想這樣自己就可以變成一個完整真正的女人。
這三個人身上都有濃厚的悲劇色彩,正是一條線使三個人聯繫在了一起。
女主想抓野牛比爾完成自己想拯救那些無辜女人的想法,男主幫助女主因為他在她身上看到了妹妹的影子想救贖自己,野牛比爾則是猖狂地殺人割皮完成自己做女人的夢。
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做事,但有的事卻不能做,因為它違背了人類社會的道德與法律,誰看到這樣的影片不唏噓不已呢?而在影片里所反映的很多問題就是當代社會的縮影,每個人幾乎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被歧視被不理解,內心自責愧疚甚至還有罪孽,這些不為人知的黑暗面,都可以在《沉默的羔羊》找到共鳴。
所以這一部影片跟其他恐怖片驚悚片比,是經典中的經典,很多恐怖片驚悚片都可以直接地袒露血腥暴力甚至不公和噁心,但它們對於人性的反思始終沒有《沉默的羔羊》這樣深刻。
到影片末,我們都知道哪怕這樣恐怖的食人醫生內心卻深藏有對女主的愛,女主雖然看似弱小卻真的拯救了參議院的女兒,以及那些無辜的女人,並給了受害人家屬一個交代。而野牛比爾雖然可憐,但他的行為是不被道德和法律所允許的,一個人的私慾不能滿足於別人的痛苦之上。
看完這部影片的很多人肯定會說很喜歡醫生,很希望他能和女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現實畢竟是現實,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所付出責任,最終作者讓醫生逃跑了,女主終於當上了正式警察,這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愛情只能成為一種曖昧充斥在兩人之間。
醫生是罪犯,而女主是警察,警察的天職就是要抓違法犯罪的人,這是一個巨大的矛盾點,所以很多人都糾結了,內心更多希望醫生最好永遠不要被抓到。
《沉默的羔羊》需要不停地去觀察它甚至去理解它,從裡面發現自己的陰暗面,去了解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現實。其實如今回想《沉默的羔羊》這部影片,我的內心總是沉重而嘆息的,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更多在生活中對別人的行為去理解,因為也許正是別人經歷的不公委屈和憤怒讓他們有這樣的行為。多給他們以及自己一點寬恕和包容,讓自己也得到救贖吧!


明明是「羔羊的沉默」


以下僅是我作為一個普通大眾的觀感
1.安東尼霍普金斯和朱迪福斯特的演技挑大樑。特別是拔叔的神情刻畫,將這個尚活在平面世界的高智商罪犯徹底演活了。你可以仔細觀看查找兩人在面對面談話時各自的舉動神態,暗藏了很多心理學知識。
2.故事的巧妙性。沉默的羔羊一開始並沒有想刻意講述拔叔的犯罪,而是從另一樁犯罪事件側面反應進而才表現了拔叔的牛逼之處,其實拔叔在裡面出鏡率並不高,但正是他的高智商和對心理的掌控技巧讓觀眾毫無防備的愛上了他。
3.社會的壓力和觀眾的普遍層面。沉默的羔羊毫無疑問是一部高智商犯罪驚悚片的經典,我們大家都處在這個講求秩序和規則的世界裡,人類內心最深處最原始的獸性,早就被我們受到的教育和文化道德建設壓制住了。甚至不單單是沉默的羔羊,我們也可以想一下,是不是所有關於高智商犯罪的故事幾乎都會受到廣泛好評呢?這就是我們回歸本我潛意識裡的一種偏移。沉默的羔羊可以說是激發了我們的部分臆想,讓我們在觀影的同時從內心深處的本能為它加了分。


我一直覺得,在我看這本小說的十五年前,天朝人民和美帝國民的一個最大的差別。


就是天朝人民聽不到「無聲羔羊在被屠戮前的最後一聲尖叫。」。
或者聽到了選擇性無視,甚至幸災樂禍。

「反正殺死的不是我。」


心有猛虎,細嗅薇薔,審視我的心靈吧,你應感到戰慄,因為那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


它描繪的是人而不是角色


推薦閱讀:

當漢尼拔遇上福爾摩斯,是漢尼拔先被抓住還是福爾摩斯先被吃掉?
《沉默的羔羊》中史達林和漢尼拔之間有愛情嗎?

TAG:電影 | 心理學 | 文化 | 影視 | 沉默的羔羊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