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對藝術有什麼影響?
原先的提問被系統刪除了,現在重新補上。
大數據時代對藝術領域會有哪些影響?
藝術(及相關領域)工作者們在面臨大數據時代時的最佳策略應是什麼樣的?
藝術應如何藉助大數據時代的浪潮?下面這篇文章對不知道什麼是大數據的朋友理解大數據可能會有一些啟發作用。
大數據最核心的價值是什麼?我想,之前的問題範圍太狹窄,無法吸引很多人的回答興趣。
現在改了一下提問。歡迎各位的修改與補充。
就目前國內的發展情況來講,大數據始終是和互聯網分不開的,或者說我們能夠做所謂大數據應用的場景多是建立在互聯網為基礎的情況下。
所以,在談藝術行業如何應用大數據之前,可能先要做好藝術行業如何在互聯網的道路上走的更深更遠一些,畢竟大數據的真正應用是需要龐大的數據基礎。
大數據的三種格式:Traditional enterprise data、Machine-generated date、Social data。除了稍有的Social data,目前在藝術行業幾乎屬於空白階段,現在著手,更多的需要採集以及整理歷史數據。誰先起步,誰贏在起點。
很巧的,作者之前曾就職於國內頂尖的藝術服務集團,在藝術行業內算是相當有權威的一家媒體以及平台性質的公司。現在也恰巧在做數據諮詢類的產品經理。答主的問題我曾經也和之前的同事討論設想過,您看是否有參考性。
首先,我將大數據真正的價值核心歸納為一句話
利用已有的歷史數據作為分析和剖析的根本,在實際的過程中不斷驗證以及調整數據基礎以及演算法模型等利用場景,最終目標為利用成型的模型以及大數據基礎對未來的價值和趨勢做出穩定的可信賴的預測。
在實際應用中,大數據的應用在這三個階段均可以有著成型的產品以及可利用價值,但最終的實現目標均是對行業價值的預測。
相比藝術行業,最特殊的一點在於藝術的價值是無法用現有其他行業的方式方法去評估的,說的俗一點,藝術品是不能用錢衡量的(當然這句話在真實的藝術行業並不適用)。
藝術的真正價值幾乎可以等同於收藏和投資,所以,藝術行業的大數據價值,可能唯一在於,價值預測。
之前的老東家確實有著手進行這個概念化的操作,集團旗下有一個藝術市場監測中心專門以數據分析作為基礎來提供參考指數以及價值走勢和報告等產品。但至今大數據的概念已經風起雲湧,我始終沒看到他們能夠走到預測這一步,一方面我相信是實際操作的難度以及問題導致,沒有龐大的基礎樣本數據很難做到預測。另外一方面,作為利益相關人士,我深知這個數據分析的實際操作情況有多麼的不科學不嚴謹以及蒼白無力……。
那麼,如果當真要利用大數據作為藝術行業的扶持我們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我提一個美好的設想,在大數據對於藝術行業的扶持已經完善之後。我們可以對任意藝術家、藝術品、藝術行業進行預測。在2014年秋拍結束之後,我們就可以預測在2015年的春拍價格會環比上升什麼地步,可握持價值為多少,未來的某個時間區間內的價格走勢如何。藝術行業成為可量化的標準,國畫在未來大環境的影響下會是什麼樣的生存狀況,鼻煙壺在未來幾年內是否會成為收藏投資的熱門,從事某個藝術品製作的藝術家是否有可投資價值。
均在掌握之中。
這是一個看起來很美好,也很可怕,也實際價值可怖的設想。但實際的情況是,這樣的設想,我們只能起於初步,路途相當的遙遠。
大數據這個概念本身就是在和行業經驗做鬥爭,將之前的只有經營了幾十年畫廊或者在拍行混跡多年的老師傅才有的眼光和經驗來權衡的信息通過大數據成為了量化的價值標準,這足以改變這個行業,也足以改變對於藝術品什麼是美的概念。
那麼,如果當真要利用大數據作為藝術行業的扶持,達到我們這個美好的設想,我們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是什麼?
1.歷史數據缺失。
前面有提到,對於大數據的三種格式,藝術行業天生匱乏,現在著手於大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要面臨著極大的人工以及時間投入成本。
首先,社交數據我們可以通過目前已有的論壇、貼吧、微薄等媒體平台採集整理,歷史數據仍可以獲得。但真實價值最大的行業數據幾乎屬於空白。
現在著手,可能需要去聯繫整合國內所有大型的或者資格夠老的畫廊、排行、經紀人等存有數據的機構,重新整理編排錄入。或者,這一方面的問題只涉及到淺層,只獲取已有的線上數據,通過藝術品在線交易的機構,這一方面的數據應該還算易於獲取。
2.演算法模型的建立
任何大數據的價值利用都會需要在預測和分析過程中建立演算法模型,類似央視那種什麼大數據說春運,哪回家的人最多,哪外出打工的最多,什麼交通工具最受歡迎等等屬於第二階段的大數據利用,幾乎不涉及演算法模型等概念,但可利用價值較低。藝術行業如果在第二階段的價值利用,可以發布一些指數可評級,作為線下的藝術家評測或者論壇、頒獎的依據也是可行的,不過需要主辦方本身一定的行業威信。
而如果涉及到第三階段的預測,大數據的建立就必須要涉及到演算法模型。之前看過一篇介紹日本的迪士尼樂園在預測人流量上的大數據模型,參考維度細緻入微,在以歷史數據分析為輔的情況下,把天氣、周邊交通情況、市內其他活動的舉辦周期、節假日信息、城市常住人口的生日以及年齡信息等等均通過演算法模型建立考慮其中,最終得出對未來幾天內的人流量預測。
而藝術行業如果能夠做到預測一步,藝術品消費人群的主流意向、行業發展情況、國家扶植政策、品類收藏熱度、藝術家從業品類分布、各大拍行春拍秋拍情況、小拍行的藝術品流向和交易量、畫廊和投資自購投資偏導、市場飽和容量等等都是即便不深究也是一眼就能看出會影響到最終結果的因素。這其中的演算法和邏輯關係,要通過長時間的驗證以及自身的從業人士才能去揣摩的東西。
3.行業排斥性
這個是很多其他行業不會遇到的問題,但是卻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像前文所說,大數據的利用可能會徹底改變藝術行業的現狀和生存,尤其是藝術行業本身就是一個不能用基礎價值去衡量的產業鏈,行業的排斥性會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試想,如果真的由一個權威機構發布一份報告給拍行告訴他們未來五年內,紫砂壺的收藏價值會逐漸下降衰落,建議不接拍或不投資,以現有的行業環境來看,拍行會有多大可能相信這份報告?要知道行業的價值很大程度上正是存在於拍行的手中,藝術品真正表現出來的價值是炒出來的。拍行大力作價,導向結果不是一件太難的事。再說,就算拍行信任這個預測結果,行業的接納程度又會有多少,紫砂壺行業的從業藝術家會如何看待?藝術行業的大數據價值利用,與傳統互聯網行業的差別在於,互聯網行業的大數據是挖掘大家都看不到的東西給大家用,而藝術行業的大數據挖掘分析的結果會損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且是巨大的利益。
4.誰先吃這個螃蟹
誰先吃這個螃蟹?誰都知道這個規劃有價值有利用的可能,但面對初期沒有任何收益的情況下就需要大資本的投入,誰會先去吃?
5.大數據是否真的適合藝術行業?
經常有人說,大數據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前文有提到過,大數據如果真的在藝術行業完善起來,改變的不僅僅是藝術這個行業,可能最終會改變人審美的價值。
現在我們去花錢買一副畫,可能是因為它會升值會有投資價值,但更多的還是因為我喜歡這幅畫,或者我喜歡這個風格的畫。未來呢?可能由於標準的量化,任何藝術品都變得透明無趣,變成了普通的商品,人們樂於投資的是那些明顯有收益回報的,如果你看到一幅畫,行業經過大數據分析預計他在未來幾年內的價值會不斷下滑,即便你很喜歡這幅畫,你會買回家收藏嗎?人們不再為了美而去對待藝術品。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悲哀的事情。
所以,綜上所述,藝術行業對於大數據的利用,其實最理想也相對而言最有價值的地方我希望會是在大數據價值利用的第二階段,在採集分析歷史數據的同時能夠基於現狀在行業大環境下發布相關的報告、行業現狀、趨勢,並對從業的公司個人提供偏導意見及部分建議,而不是真正把藝術行業量化,把美的概念量化。
我又來知乎冒泡了:)
在做了3年的系統架構和數據分析工作後,我去年開始在藝術領域創業,信誓旦旦地進入了「藝術」這個讓我熟悉又陌生的行業,加上之前的工作背景,我很巧合地初步具備了「藝術」和「大數據」兩個領域的些許經驗和知識。讓我來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按照慣例,從問題所涉獵的概念開始談起。關於這個問題裡面提到的大數據、藝術這兩個概念,我想引入著名的互聯網傳教士凱文?凱利(KK)的「技術元素」理論來加以詮釋,希望這樣能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
在KK的《技術元素》那本書裡面,他提到了一種思考和認識人類各種發明創造的思路,那就是把它們都視作「技術元素」(Technium)。這是他專門創造出來的詞語,書中他說:「技術元素不僅僅包括一些具象的技術(例如汽車、雷達和計算機等),它還包括文化、法律、社會機構和所有的智能創造物。」簡而言之,技術元素就是從人的意識中湧現出來的一切。KK把這種科技的延伸面看成一個能產生自我動力的整體。
依此類推,藝術當然也可以視作人類智能的創造物。藝術──作為一種技術元素──大約和語言一樣,形成於人類智力的早期階段,它是人類──作為一種有靈性的生物──最早的特徵之一。而大數據當然也是一種技術元素,它是由統計學、數學、經濟學、圖形學和計算機技術等技術元素所共同衍生出來的新一代技術元素。
由於大數據是一種新技術,所以它最終會有什麼用現在還很難預測。雖然人類的智能產生的目的似乎就是進行有效的、周期更長的準確預測,但幾乎人們關於未來的預測總是失敗的,所以,我也不敢說我能準確地預測大數據在藝術領域的最終影響,但我可以試著猜一猜。
藝術和藝術品
說到這裡,我必須界定一下藝術和藝術品的差別,因為後面我所談的影響大部分是指對藝術品的,而不是對藝術這個整體而言的。
前面已經提到,藝術是誕生於人類啟蒙早期的一些創造性的活動,比如早期的繪畫體現為在洞窟牆壁等各種表面上的塗鴉,早期的音樂或許就是狩獵或勞作時有節奏的哼唱等等,它是人類的一種天性,只要這種天性沒有被阻礙或破壞,人人身上都具備這種藝術天性,人人都可以創造藝術也同樣可以欣賞藝術。藝術──作為一種技術元素──是一個起源非常古老的「底層技術元素」,它幾乎無處不在,和語言一樣是我們生活中自然而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依照這種技術元素的推理,可以順便類比一個問題:「大數據這種新技術元素對語言這種古老的技術元素有什麼影響呢?」
整體來看,可以說影響並不多,只是在各種語言裡面增加了一些新的定義罷了,而且這些定義幾乎都是由過去的定義──「大」、「數據」──組合而成的。從藝術或者藝術創作的角度說,大數據確實有影響,比如產生了Ryoji Ikeda這樣以數據為靈感的藝術家,但整體而言,大數據對藝術創作者的影響並不大。
那麼,問題回答到這裡就完了?當然不是,那太無趣了。
如果我們把問題裡面的藝術這個詞換成「藝術品」或者「藝術行業」,那麼馬上就可以接近問題的要點了。
藝術品──作為一種技術元素──是一項近幾千年來才有的造物,它是人們把藝術作品作為一種商品進行買賣交換後逐步形成的事物。藝術活動的成果成為了交換品──藝術品,於是它才具有收藏、保值、升值等後續價值。藝術品作為一種技術元素,將藝術從一種抽象的、普世的概念和沒有價值(換句好聽的也可以說成「價值難以衡量」)的抽象事物變成了實體的物品。因為「藝術品」這種技術元素的產生,藝術得以實體的形式進行廣泛的傳播併產生更大的影響。
這種影響持續到了今天,就成為了藝術行業。
信息和情報技術對藝術行業的影響史
藝術行業就是經營藝術品的行業,裡面最初就是藝術作者和作品買家(被尊稱為收藏家、贊助人之類的名字,但實質相似)。
這裡我想插一句,我建議大家用日本漢語裡面常用的「作者」這個詞來稱呼藝術創作者,而不要跟著國內圈裡隨意地把所有作者都稱為「藝術家」,這既是一種禮貌同時也更準確地表明他們現在的身份。我覺得Artist這個詞在英文裡面的意思更接近「有藝術才華的人」這樣的中性概念,而不是中文「藝術家」這個詞所表露的「有成就的藝術創作者」這個概念。
隨著藝術品交易技術的不斷發展,為了保證交易雙方的利益,慢慢發展出了經紀人、畫廊、評論人、媒體、策展人、出版商、拍賣商、鑒定師等圍繞藝術交易買賣的一系列相關角色,並且慢慢形成了近現代以培養這些環節為目標的高等教育體系。這些角色共同構成了藝術行業這個全球只有區區幾百萬人的小圈子。
但就是這麼個小圈子,每年經營著價值幾百億美元的藝術商品。
藝術品與普通商品相比,有一個顯著的區別,就是獨一無二性,每個藝術品通常世界上只有一件。常言說得好,「物以稀為貴」,生活用品往往具有複製性並依託各種科學技術進行大規模的生產從而物美價廉,而奢侈品則限量生產、手工生產以便保證單價更高獲得利潤,藝術則是最誇張的──每件通常只有一個(當然後來也有版畫和攝影作品,但通常也是嚴格限量的,「物以稀為貴」的規律從來沒有變過。)。我所提的這三個行業都是商業,只是他們商品的屬性不同,所以商業運作方法不同。
讓我們說回數據的問題,日用品、奢侈品和藝術品,恰好代表了實物商品的三大類,那麼他們的信息化程度分別如何呢?這個問題似乎不好說,但你用常識簡單地推理一下就能明白我類比的意思:
- 如果你早上花了50元買了雞蛋、黃瓜、茄子和一些調料,那麼你會把購買這些商品的信息(收據或者你自己的記錄)保存多久?保留的數據你會一直留著嗎?
- 如果你上個月花費50000元買了一塊做工優良的手工機械錶,商家發給你一張榮譽證明,還有相關的收據等,你會如何保存這些收據?保存多久?
- 如果你買了一幅價值50萬元的畫,賣家給你提供了收據、鑒定證明等,你又會如何保存這些資料呢?
顯而易見,在賣家那邊也是一樣的,他們也會同樣重視這些信息的收集整理,而且要做得更加專業。藝術品行業的經營者們很早就有收集數據的習慣,要不然我們為什麼今天還能讀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的故事?不是因為當時藝術圈裡有人注意整理嗎?這個行業從古至今都非常地重視數據,從藝術品價格、藝術作者和買家的情報的收集、整理到交易數據的保留,等等。其中很多東西都成了文物。
當然,藝術行業這些一手的數據可不會自己長腿滿街跑,相反一手數據從來都被價值連城地作為商業機密或者個人機密常年保存,只有其中很少一部分能完全公開。藝術行業至今都採用所謂的「權威」模式,就是只有少數獲得大型機構認同的人來給藝術品做最終價格鑒定的「獨裁」機制。理由很簡單,如果對藝術品的真偽、價值幾何爭來爭去的話,交易就沒法進行了,時間緊迫,只能聽一兩個人的了。那麼這一兩個人靠什麼來鑒別藝術品的價值和真偽呢?
你說對了,當然是大數據!
權威們會通過圖書、獨立研究、公開資料以及在行業內的實踐,形成一個獨立的判斷標準,用時髦的話說,這就是一種「演算法」,並使用這種演算法來做出各種最終判斷。
大數據與藝術品
很顯然,大數據對藝術行業必然會產生影響,而且從技術元素的角度來看,這種影響早就已經開始產生了。
通過獲得數據,買方可以擺脫信息完全不對稱的不利局面,避免只聽一面之詞。另一方面,藝術經營者通過獲取數據也可以了解行業,進行合理的預測。
以我實際考察的產品來說,起碼老牌網站 http://artnet.com 就是通過銷售藝術家和藝術品方面的情報獲利,而我自己也已經成了法國老牌藝術數據網站 http://artprice.com 的用戶,它們通過非常傳統的人工整理方式聚合了數十萬藝術作者和數以千萬記的拍賣數據,雖然主要就是價格方面的數據,但幾乎是必不可少的。此外,更有 http://curiator.com 這樣的網站使用各種圖像技術來從新的維度挖掘藝術領域的社交價值。
大數據與藝術行業結合的趨勢是非常明顯的,在中國的具體路徑還需要探索,這也是特別讓我興奮的方面,我正在開始嘗試。
互聯網與藝術圈
提點額外的,說到大數據,就得提到互聯網。
在國內,資本們正嘗試快馬加鞭趕出幾個藝術電商平台來,以免馬雲連這個最後的陣地都給佔領掉。其實,在易趣上面各個畫廊早就把新銳藝術品拍賣玩得很High了,這算不上一塊新陣地,而且它對真正的藝術品交易很難構成影響。
很多剛剛進入這個行業的人,都認為似乎一些互聯網成功經驗可以馬上套用到藝術行業。其實,我去年剛剛進入這個行業探索的時候,也感慨於為什麼藝術作者們都不怎麼善於使用互聯網呢?我到去年12月的時候,大體思考出了一個讓我滿意的理由,實際上的原因是,每個人都是社會性的,因為這種社會性而需要處於某一個網路之中,如果藝術作者想要售出自己的作品,就必然要依賴一個網路。
那麼,為什麼他們看起來對互聯網不那麼感冒呢?很簡單,他們有一個由真人組成的、有效的實體社交網路,對於大部分藝術人來說,沒有必要進入到更大也效率更低的網路中去。事實上他們這個小圈子裡面也在每天使用微信、微博這些網路產品,並不存在藝術與互聯網天生絕緣這種事情。
在宋庄,如果一個藝術作者遇到了困難,很快就能通過這個高速的社交網路讓整個群體產生共鳴。
這是個小圈子,但它也是一個高速信息網路,一般的企業並不具備進入這個領域搭建平台的天然優勢。
商業的可能性
任何商業,都基於信息的不對稱,以及由此產生的交換雙方對物品價值的判斷差異。
藝術品,由於單價普遍很高,因此必然是一個信息高度不對稱的行業。這也就是大家經常說的,這個行業水很深。
互聯網的確有巨大潛力改變這個行業,但其商業的邏輯基礎,都是在打破一種信息不對稱的同時,建立另外一種信息的不對稱結構。
至於這種商業上的真知灼見,我也還剛剛開始探索,但願我可以通過今年的努力帶給各位一些好消息:)大數據的作用在於了解多數人們或者細分領域人群的需求,目的只有一個——賺更多的錢。這是藝術的結果之一,不是藝術產生的原因,藝術還有另一個結果:使人們建立起需求。
大數據是眾多人的共同點的分析綜合 這樣的話我們找到的藝術作品都是我們挑不出來錯的 但是戳中我們靈魂的就很難
藝術的範疇,我說下我的看法,我的理解有幾點:
1、內容創作。相信大家都看過《紙牌屋》,小汪也愛看,很棒的一部美劇,要拍第四部了,整個情節都是很流暢。好吧,扯遠了。但是這不片子應該是大數據和文化產業靠得最近的一部之一。它成功很大部分是因為有一個資料庫,是是從3000萬付費用戶的數據中總結收視習慣得來的,這樣就為並根據對用戶喜好的精準分析進行創作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每個用戶都是編輯了,所以片子有市場可想而知。
2、邏輯凸顯。一直以來我們都強調感受、情懷和創意的嗎,所以很多做事情的方式也都是天馬行空的,尤其藝術當然就是天天飄啦。但是如果商業化一點的話,要面對市場,大數據應該是給藝術多了一些參考不是嗎,在藝術創作的時候也是可以更有邏輯思維和踩點的。
3、可視化。這個是我最近比較感興趣的點,其實我是一個不愛看錶格的人,但是看了百度的春節大遷徙覺得整個動態圖好漂亮。上次有幸去鵝廠參觀,看到展覽廳有個微信實時在線的屏幕,還真的是挺震撼的。所以大數據不是一堆枯燥的表格了,用現在的可視化的工具都可以做出很漂亮的工具我覺得也是很贊。數據再「大」,目的還是為了呈現事實。討論「大數據」對某個領域的影響時,我們可以這麼思考:如果人們對這個領域的事實有更準確的了解,那會如何?
這個問題的答案一般來說是樂觀的。大家想想科學史,尤其是近現代以來的科學史:我們通過無數次的實驗收集這個世界的數據,這些數據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原子、宇宙、細胞、心理乃至經濟。這個過程不僅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也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物質利益。
具體到「藝術」這個領域,問題的關鍵就變成,我們到底需要了解什麼?
最容易想到的情況是,我們希望了解受眾。
比如希望迎合某些特定類型的受眾,意味著需要通過數據了解這些受眾的喜好、審美、行為習慣等諸多事實,然後再根據這些事實來調整作品內容或者分發方式,以便產生更好的迎合效果。
這在商業化比較徹底的遊戲、小說、電影等領域已經發生了。通過數據來調整作品的一個例子是遊戲。現在很多遊戲都會通過觀察大量玩家的行為來調整系統數值,而系統數值就是作品的一部分。一些連載小說和美劇也會根據觀眾的反饋來調整後續的劇情。分發對數據的依賴也很常見。比如我做個音樂電台,綜合考量你本人的過往喜好、當前的流行趨勢、你所在地區的季節和天氣等諸多情況來為你推薦音樂,我甚至可以學習大部分聽眾尋找新歌的模式,並根據這個為你推薦你從來不聽的音樂類型。
當然,最後的效果取決於方方面面的因素,現在的各種實際操作也不見得很完美,但你可以說數據的樣本量越大、有效變數越多、樣本越乾淨,對事實的呈現就越準確,對創作和分發的參考價值就越大。
很多時候藝術是一種自我表達,和受眾的關係不大。李安在一次演講中說:「最重要的,還是要拍我想拍的,很真誠地表現我原來想要做的,大家的反應也要注意,但到了某個程度,我就放棄了,我不可能討好他們,我也不需要討好他們。」這話講得很清楚,對他來說創造的驅動力不是迎合市場,而是表達自我。在這種情況下,上面所說的「對受眾的了解」不是特別有意義。
但這不是說數據沒有意義。有句話叫藝術源於生活,這話換個說法就是藝術源於數據,只是這時候的數據不是大規模的市場調查或者資料庫里的幾百萬行記錄,而是藝術家從自己的生活或者他人的生活,乃至他人的作品裡所汲取來的信息,這時候負責分析的不是一種叫做神經網路演算法,而是你大腦里真實的神經網路。所謂的自我,那也是長年累月積累起來的。
也就是說,我們希望了解他人的生活和作品。
據說蒲松齡寫《聊齋志異》,設茶館款待路人,要他們講故事,「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雖然不知真假,但大概是這麼個意思。假設說你現在要寫個穿越文,那你得去查閱一手二手的各種資料,或者去看看別人怎麼寫的,這些東西都是數據啊對吧,因此這也是一種可能的影響。
總結一下:人們通過數據了解這個世界,藝術領域也只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因此,數據其對藝術領域的影響可以是「更好的了解市場」和「更好的了解素材」等方面。拋磚引玉,敬候補充。大數據只對藝術的商業化有影響,對藝術本身沒有影響。
抄襲更容易被發現。
轉一段
4. 電子美學與《黑客帝國》
該圖為95劇場版OP的第一幕,很明顯是受到漫畫版第一卷開頭的影響而生成的圖景。
圖片來自:馬桶里的襪子的百度相冊
圖為漫畫第一卷開頭。單就複雜度與尺度感來講,這種美學超越了一般形象的範圍,更像是在虛擬世界中或是在做城鄉規劃。當然,土狼老賊不是笨蛋。定不會忘記在自己設計的城市裡搞上一點高級的玩意。
細心的大家會注意到,上一張對於神經晶片的圖,完全當成這張圖片中城市的平面圖不會有任何違和感,這也應該是土狼老賊在配色上和構成上玩的一個花樣。
在這點上押守井不如土狼高明,95劇場版OP的圖片僅僅是簡單的電路板美學,跟土狼玩的分形級別的轉換還差了一個台階。OP的這一幕可以說是比較失敗的,本人也難以想像在攻殼的世界裡電路板美學還會流行。
而且該種電路板美學在全片中只出現了一次,若是貫穿全片,就是《創戰記》的效果。
圖片來自:馬桶里的襪子的百度相冊
但電子美學的成功應用並不妨礙《創戰記》是一部爛片。
當然押守井老賊一定沒有忽視這一點,並在無罪與SSS中將電子美學以另一種方式近乎復仇一樣地做到淋漓盡致。
圖片來自:馬桶里的襪子的百度相冊
片尾入侵戰艦就是在炫耀自己電子美學的能力已經不再局限於電路板了。自此攻殼的美學徹底歪樓(誤),從撕裂肢體的機械美轉向了入侵敵人之時的電子美。(我承認你很牛但是我看煩了)
圖片來自:馬桶里的襪子的百度相冊
圖為SSS中的3D「電路板」,押守井在此將電子美學正確地運用到了電子戰中。
令說一句,大家應該記得95劇場版中的電子腦入侵沒那麼華麗。
當然後來的OVA同樣依照此種美學製作,並改變了塔奇克馬的形象,將其虛擬化。
圖片來自:馬桶里的襪子的百度相冊
《個別的十一人》中的塔奇克馬。其實塔奇克馬機械身出現頻率的逐級減少與虛擬形象出現頻率的逐級增加很好地反映了《攻殼機動隊》的主打美學從機械美向電子美的過渡。轉自豆瓣 馬桶里的襪子 在攻殼機動隊貼吧發的,和題主問的問題似乎有點關聯
全文:[原創 ] 攻殼機動隊
我認為大數據促使審美觀一致化。實際上,由於數據總是掌握在寡頭手中,所以一切都將趨同。這是社會進步的悲哀。
看到大家都是說商業的影響,普遍認為只有人會藝術,大數據人工智慧不會影響藝術生產,但是我恰恰認為會嚴重的影響藝術生產,通過最近AlphaGo的例子,感覺到藝術也許不像我們原來美學上的定義,簡單的可以認為,藝術本質上就是人腦對大數據的模糊處理方式。在處理數據量達不到的時候,我們就認為圍棋是藝術,好看有味道等等藝術化的評價標準經常在棋評中出現,一旦數據處理量達到,圍棋就從藝術變成了科學,其他藝術也是類似,隨著數據處理量的提高會逐漸蠶食藝術的領地。
最近看AlphaGo Zero的相關分析,有一點感悟,很多的研究都是為了找到原因和結果之間的關係,比如圍棋所有棋子的分布是原因,最後的勝負關係是結果,研究圍棋就是為找到原因和結果的對應關係,簡單的用函數表示f(x)=y,x代表原因,y代表結果,可以把這個推廣到對因果律的一般研究。
對科學研究來說,x的取值範圍在一個可控可觀測的範圍,並且可以和y建立一一對應的關係,如果對應關係長期出現偏差,那可以修正計算方式來趨近,這個過程就是科學的發展。
還有一種學問,x的取值範圍巨大,超出了可以處理的極限,同時對結果的要求相對簡單,類似於圍棋,在傳統上琴棋書畫並稱,把這樣的事情歸類到藝術的範疇。圍棋雖然計算量是天文數字,但是在藝術領域仍然屬於變化範圍小的,繪畫中每個筆觸的變化,音樂中每個音符的變化,都會對表達效果帶來直接的影響,人類不能窮盡所有變化所以用藝術的方式模糊處理。所以按照這個想法,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的發展,最擔心的不是熟練工人,而是跑不贏數據處理量的藝術家。
再接下來,x的取值範圍小,但是結果的變化巨大,也就是做簡單的幾件事情就可以影響複雜的生命,甚至世界,比如念經,比如禱告,這個就是宗教的範疇,
如果x和y的變化同時巨大,那就是哲學。
最後還有一種特殊的學問,x和y對應關係是隨意的,解釋權在規則制定者手裡,這個人就掌握了因果律武器,這個學問獨屬於我們的戰乎局張局座。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可以歸歸類,看看中醫、××主義等都屬於什麼學問。
可以讀一下車品覺最近寫的那本書,決戰大數據。他是用阿里的案列做分析的。我最認同的一句話是——先數據化運營,才能獲得數據,才能運營數據,把數據用來服務。目前來看,如果大數據能夠對藝術產生影響的話,首先得做到藝術的數字化運營吧,而且如果在中國的話,考慮到體制等問題,這些數據是不是應該是基於國內的?目前,在中國的大數據方面,有很多問題的,比如很大一部分的數據收集,數據建模,數據使用這三方面是斷層的,沒有成為一個體系,互相不知道這些數據的最終目的。所以,我覺得,目前看來,大數據如果對藝術的相對大的領域能產生影響的話,還要等,不會立竿見影的。
大眾藝術的最基本的功能和目的是什麼?是拿來賺錢吃飯的手藝。
理解這點就知道了?比如說你是個寫網路小說的或者你是個出版商或者書商,那麼你很容易就能知道,市面上的讀者喜歡什麼。那麼也許你真的不能創造奇蹟,變成開天闢地的一派始祖,但是起碼你能跟風弄些暢銷小說。
大數據用 廣度和深度 說明真相
藝術美,的直接經濟價值的體現。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