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存在筆法秘籍嗎?書法真的這麼神秘嗎?

看了一本書叫 書法之法,書里各種舉證筆法秘籍的存在,王羲之也是因為得到秘籍之後,水平大增成為一代書聖。
曾經在知乎上看過一個書友的提問,提過懷素,顏真卿也是得到筆法相傳並沒有臨過帖而成大家。
僅據我所知,現在有一批比較有實力的書法家也正在研究已經失傳的二王筆法,並且指出,雖然米芾的字多取法於王獻之,但並未真正得到筆法相傳。
曾經在一次書法培訓中,一位國展老師在示範《蘭亭》的時候,很多字的起筆甚至是兩筆做成(並不是描字),轉折處也不僅僅是轉筆這樣簡單(比較難贅述)
我的問題是,書法真的這麼神秘嗎?

以下為書中節選


首先,題主所謂的筆法秘籍,是存在的。
衛夫人的《筆陣圖》、王羲之的《題筆陣圖後》、蔡邕的《九勢》、王僧虔的《筆意贊》、李世民的《筆法決》、顏真卿的《述張旭筆法十二意》、黃庭堅的《學書論》、韓方明《授筆要說》......都是筆法秘籍。

但這些書道秘籍,比如「五勢九用」、「如錐畫沙」、「如印印泥」...這一類的技法,實在是非親授難掌握,於是,有了這種「說不透」的感覺,神秘感就來了。

加之,書法本是一種與個體結合緊密、非常私人化的能力。歷代書家多是私相傳授,不會通俗化地公開自己的筆法心得於天下。比如:張旭的筆法傳自其舅父陸彥遠、陸彥遠的筆法傳自乃父陸柬之、陸柬之的筆法受自於其舅父虞世南。這種私授的傳統,更增加了書法的神秘感。

再者,墨道之妙,在於用筆。也就是說,你字寫得好看,那叫書匠,頂多叫」善書者「。」古之善書者,往往不知筆法「。有了筆法,才有法度,才能稱為書家,才有生命。千古而下,不拘法度而成書家者,只有天才橫溢的蘇東坡一人而已,」我書意造本無法「。你看孫過庭的書譜:

...... 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簡單幾句話,把書法跟生命歷程糾結在一起了,玄而又玄,神秘得不得了。

書法的技法,除了用筆之外,還有結字。這二者誰更重要,歷來各有說法。
趙孟頫說: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康有為說:

書法之妙,全在運筆。該舉其要,盡於方圓......

啟功說:

用筆何如結字難,縱橫聚散最相關。一朝證得黃金律,頓覺全牛骨隙寬。

沈尹默先生是第一個致力於將用筆通俗化的書法教育家,有《執筆五字法底說明》、《總論用筆底方法》等通俗文章傳世;啟功先生則致力於將結字通俗化、科學化,總結出結字的「黃金律」。


實話講。有!但是並不是特別的玄妙高深,但是呢正好,沒人教,一輩子都搞不明白。其實也就是提按 翻折 推拉 聽著很簡單 需要老師一遍遍的示範 找到相應字例一遍遍的寫 這個技法一般對應行草書 因為是動態的 這個不是對著字帖寫就行 靜態的 篆隸楷 隨便瞎臨帖的 寫的久了 好不好且不說好像也能看 而且有人買賬 就這樣。


謝謝邀請。

關於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看法和理解都不一樣。很容易引起爭議。只談一點個人的見解,不當之處還望各位高手指正。

我認為,說到底,書法就是把字寫好看的技術。對於一個高手來說,用木棍在地上寫字也能寫得非常好看。為什麼好看呢?關鍵是結構寫對了。可是你能說,他這裡面存在棍法嗎?

筆法如同寫作秘訣之類的東西。客觀地講,筆法應該是對書法藝術共同規律的總結,即使一個人不追求筆法,只要善於把自己如何寫得更好看的方法與規律進行總結,也會與筆法暗合。

古代書法寫好了可以做官,可以出人頭地,所以被一些人故意神秘化了。任何東西,一旦神秘化,都可以獲得不菲的利益。而這種利益,會進一步促進其神秘化。

多看帖,多寫帖,自然而然就能掌握一些規律。無需在此問題上糾結。

(如您想了解更多的書法知識,請關注本人主頁或者微博:董敬民寫字的地方)


http://weibo.cn/qr/userinfo?uid=6230753309 (二維碼自動識別)


筆法有秘訣,但現在早已不是秘訣,因為神秘的原因是古代筆法沒有辦法大量普及
筆法,說穿了就是怎麼寫字好看,靠的是手口相傳的積累,即前人經驗的總結。
那麼,怎麼獲得這一前人的經驗的總結?一是靠老師演示,二是從前人留下的書法作品中琢磨,也就是臨摹。
先來看老師。書法水平和文化水平成正比,古代99%的人一輩子遇到文化程度最高的也就是私塾教師,即落地秀才,不排除個別書法水平較高的,但總體而言水平很低。
再看臨摹。臨摹就更難了,臨摹需要範本,範本不是貼(墨跡和根據墨跡刻成的貼),就是碑(以及拓片)。古代沒有影印技術,墨跡就不說了,基本是皇家門閥的專利,即使刻成貼,也不是一般人能搞到的,至於碑,大多存在於皇家園林、豪族墓地,普通人根本進不去,自然也看不見。由於無法複印,拓片也無法大規模複製,所以碑比貼還要珍貴。
綜上,在古代你想學書法,基本上唯一的可能就是照著秀才水平的老師學,範本就是你的老師寫的字,他怎麼寫你怎麼寫。
所以你看古代書法家都是些什麼人,基本上非富即貴,書法史上神一樣的存在,鍾張二王、顏柳歐趙、蘇黃米蔡,無不非富即貴,放到今天至少是省級以上幹部。貧困出身的懷素,也是投靠了佛門的大樹。
現代人學書法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找老師都不用花錢,網上電視上系統教程一大把,至少是書協主席水平。沈尹默、啟功、沙孟海級別的寫字視頻也可以找到。
新華書店裡碑帖20塊錢一本,至少有滿滿一個書架的碑帖讓你選。注意,你花20塊錢買到的是古人千金難求的頂級範本。
所以,只要你肯下功夫仔細觀察,努力練習,書法還哪裡有什麼秘訣可言?


用筆千古不易,這裡主要是哲學上的思辨。
沒有說得那麼神秘,但也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書讀多了,字寫多了,就能明白,沒有足夠的閱讀,沒有寫足夠多,比較難理解。


推薦您看一下孫曉雲老師的《書法有法》。
筆法也不是有傳授就行啊。傳授的筆法只是原則,要想應用到每字每篇,還是要靠個人的揣摩。
鍾繇掘韋誕墓得蔡邕筆法,之後也是靠自己每天「以指書空」,手指把衣服坐具都畫穿了,才自成一家的。


書法不神秘。

1.「書友的提問,提過懷素,顏真卿也是得到筆法相傳並沒有臨過帖而成大家」,這個問題本身就有bug,可能沒「臨過帖」、卻遍臨諸碑,碑和帖還是有區別的。請自行百度這兩位書家的學書歷程,特別是顏真卿,不說他家裡的書法氛圍濃厚吧,就說他所處的盛唐,「唐代尚法」,真、草書的影響最甚,從統治階級到社會各階層,書風的繼承和創新不斷。最簡單的,你可以從顏真卿早期作品裡看到歐字的影子。

2.「現在有一批比較有實力的書法家也正在研究已經失傳的二王筆法,並且指出,雖然米芾的字多取法於王獻之,但並未真正得到筆法相傳。」 從二王以後的古至今,一直有無數書法家以及書法愛好者從僅存的字帖、摹本、集字里研究二王筆法,有的也從中變法寫出了自己的風格。

古代很多書論都將筆法形容得很神秘,可以隨便翻翻《歷代書法論文選》這類書,看完估計暈暈乎乎的。由於古代的書法碑帖資料不像現在這麼容易多渠道的獲得,除了歷代帝王有得天獨厚的壟斷優勢,芸芸書法愛好者一旦得到真跡、拓本等,那是美得不要不要的。且古代的有些書家對多年所得的筆法心得很是愛惜,非子孫、親戚、嫡傳弟子不外傳,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很多的書學文章談筆法筆性談到最後都形而上了。不可否認,書法寫到一定境界,用筆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攻克了技術層、自然就往高階奔了。但筆法並不神秘,只是基礎的技術訓練而已。

安利題主一本書,你可以看看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協副主席、江蘇省美術館館長孫曉雲女士的《書法有法》這本書(網上有免費的pdf可以下載),講真的這本書里乾貨不少,大實話大白話的文字,有深入淺出的談筆法的系列文章,可以幫助你建立起對筆法較理性的認識。

筆法這件事,可以意會,也可口授(口才好的)。你可以在網上多找些書家寫書法的視頻,這裡的書家不是當代的國展老師、培訓班老師之類的視頻,而是像啟功、林散之、蕭嫻、孫伯翔、李剛田、王鏞等先生的視頻來看,看這些書法大牛們寫各種字體時的筆法,領悟用筆之道,這樣寫書法的路子才不歪。

題主說的看國展老師示範《蘭亭》的起筆和轉折運筆,相較於篆隸楷,行書在起收、提按、轉折、疾馳等方面更豐富, 更有變化。作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用筆千姿百態,酣暢流美,筆勢連綿,引帶顧盼靈動,所以就有如題主所說的「比較難贅述」。且臨書分為對臨和意臨,好的書寫者會在(多次)臨習中加入自己對此碑/帖的理解,筆畫中也自然流露累積多年的學書軌跡風格以及書學內涵。再者,不同的人寫《蘭亭》等行書的行氣、節奏也不盡相同。

最重要的事最後說,學書法沒別的,只有多練、多琢磨,路子要走正,才不會繞彎路,祝進步。


筆法注意兩點就行了。一是用毛筆筆尖寫字。二是推著筆走,也就是筆桿垂直於紙面向筆畫運行的反方向傾斜。這樣就能做到中鋒運筆。


所謂筆法秘籍也不過是量變引起質變,還有對細節的把握。


至於是否有書中說的那麼玄乎,也無從考證,畢竟秘籍是不能輕易流傳的。

我還是認為只有幾年如一日的苦練和心境上的提高才能在書法造詣上有大的突破。


百家講壇有個系列是講古今筆法的,但主要談得是古時候的毛筆似乎與今天不同,個人也相信書法存在筆法和心經,可能已失傳已久。


就自己練的感受而言。練王羲之的字多中峰鋪毫,立峰起筆。練米芾則是多裹峰起筆,彎折處常常用角轉處理。


筆法不神秘,但要能達到看到任何人的字(包括古帖、今人作品),就能琢磨出如何用筆(是中鋒、側鋒、頓、挫......等)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也需要經常琢磨和不斷的練習。網上《黃簡講書法》視頻可以看看,另外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用筆多變,包含筆法較豐富,可以多看多臨。


且看顏真卿如何回答:
張公乃當堂踞床而坐,命仆居於小榻而曰:「筆法玄微,難妄傳授。非志士高人,詎可與言要妙也。書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之,可須思妙」。


有, 但是知道了也沒亂用!

知道不知道是一回事, 做到做不到是另一回事.


提筆
筆鋒在書寫點畫時不可能一樣粗細,當點畫要求變細時毛筆就要提起。因此,提與頓是相對而言的,互為依存的。提筆大多用於橫畫的中間及字的轉折連接處、露鋒出鋒時。即前人所說:「密處險處用提」。注意提不要過虛、過細。

頓筆
線條點畫要求變粗變特出時,用力下按,所謂「力透紙背者為頓」。字的收筆處或轉折處常用頓筆,其頓的力度大於「蹲筆」與「駐筆」。在書寫過程中提與頓時常交錯使用,有時提在前、頓在後,有時是先頓後提,所以要注意協調性,提按頓筆在行草中交互使用更是密切,正是由於提與頓的交互使用才形成了點畫線條的輕重粗細變化。而在楷書中,提頓表現是很明顯的,如一橫與一豎就是兩頭都用提頓法。頓筆用的好,可使點畫堅實有力,筆力充盈,但不要頓的太重,形成墨團。

蹲筆
運筆方法象頓筆,但按下力度可輕些。在點畫的輕重粗細之間有一個過渡性的動作,即是用蹲筆法,所以唐·張懷灌在用筆中說蹲筆是:「緩毫蹲節,輕重有準是也。」蹲筆和頓筆常用於筆畫的轉換過渡處。因此,起著調節換筆的作用。

駐筆
用筆力量小於「頓」與「蹲」。是用於上一個運筆動作結束,下一個運筆動作開始,為時很短的轉換間隙,即「稍停」,力到紙面即可。這樣駐筆一下,是為了準備下個筆勢的開展。如橫劃的起筆、收筆之前都要頓,在頓之前先要稍停駐一下筆,然後再鋪毫按頓。其它如轉折處頓筆前,捺筆頓筆出捺前都要駐筆,以蓄勢為頓筆作先導。清·蔣和曾說:「駐,不可頓,不可蹲,而行筆又疾不得,住不得,遲澀審顧則為駐」。

衄筆
即是運筆時既下行又往上,在寫鉤和點時,原來頓筆後挫鋒下行的筆,突然地又逆轉而上,即為衄筆。由於衄筆取逆勢,增加了筆鋒與紙面的摩擦力,充實加強了筆力,使點畫線條更加蒼勁。如顏真卿的楷書多「鵝頭鉤」,就是把鉤衄回到一個鵝頭形的勢態後,再出鉤。

挫筆
就是運筆時突然停住,以改變方向的筆勢,大都是在轉角處,先頓筆,然後把筆略提起,使筆鋒轉動,從而變換方向。可見挫筆就是頓筆後又有一個微小位置移動,使筆法表現的更加完美,以彌補頓按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如寫鉤或轉折處,頓按完筆後還不足完成筆姿,這時把筆鋒微微提起挫動一下,既可作調整,又可作轉換筆勢以利於行筆。注意挫鋒要有分寸,過分則做作,太微小又不便表現筆姿和轉換運筆。搶筆
是指提筆入紙時,空中先落筆起勢,或提筆離紙時在空中的回力動作。搶筆與折筆有相似之處,但折筆速度慢,而搶筆是快速的瞬間動作。如寫橫時,一般在起筆處先豎下再折筆向上,即橫畫直落筆,向右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內折線,而採用搶筆時,即可臨空作成這一折筆動作,而後迅速落紙,即「虛搶」。寫行草時,行筆較快,運轉幅度增大,就可用搶筆起筆或收筆。

轉筆
有二層含義,一是與「折筆」相對而言,圓筆多用之。即寫字運筆時左右圓轉運行,在點畫中行動時,是一線連續又略帶停頓,連斷之間似可分又不可分。所以,漢蔡邕在《九勢》中說:「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這樣運筆寫出的線條點畫渾而厚實。二是指字中轉角屈折之處,用圓轉法寫之成圓勢。注意圓轉的時候,運筆不要太慢,形成臃腫之病。

折筆
是對「轉筆」而言,方筆多用此法。折筆時筆鋒從陽面翻向陰面,即「方筆用翻」,從而顯出稜角方正,以折筆這一動作來帶出方勢。折筆的速度要比轉筆快些,這樣才形成方勁剛健,痛快遒勁之勢。


這種東西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就相當於小學生看微積分!確實存在的,但是不是我們能明白的!比如說,屋漏痕之類的,所以唯一捷徑,還是專一的臨帖吧,不斷比較,不斷改正,做到形似,這才是重點!


看再多筆法,還不如——練


高級教程,幫助你更好地領悟字怎麼寫,要練才能物盡其用啊!


1、確實有筆法存在的。
2、推薦陳吉安《筆法正源》,講到筆法、心法,可備一觀。
3、孫曉雲的書法視頻,及其《書法有法》,有真實的用筆、寫字體悟。


書法當然神秘
從你所說的那個國展老師的用筆可以看出來,他的筆法根本就是錯誤的,而現在書法界基本上是這樣的。你以為像某些答主所說的臨摹看視頻什麼的能領悟到書法,那就是開開玩笑或者說他們根本不懂。
筆法這種東西是很重要的,筆法失傳,臨摹個幾十年幾百年也未必能夠得到其精髓,走偏那是極其容易的,我不敢說現今書法界真正的筆法不存在(我怕會被人掐死),但是這也是有可能的,難道不是嗎?
我懂得不多,但是我知道什麼是錯誤的,我的篆書老師說,沒必要爭。


因為別人寫的太好,感覺自己怎麼也達不到那個水平,只好意淫一個什麼秘籍,就跟說某某某有個乾爹才做到這個成就一樣,都是安慰自己的。呵呵呵呵!


推薦閱讀:

草書中「我」字為什麼會這樣寫?
毛筆字寫得很漂亮的人為什麼鋼筆字寫得不好看呢?
請問如何評價陳忠建的書法?
練楷書應該先練筆畫還是先練結構章法?

TAG:書法 | 練字 | 秘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