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中「我」字為什麼會這樣寫?
看了下甲骨文和隸書的,都沒有一點草書寫法的痕迹,那麼第一個這麼寫的人是誰呢?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呢?
我來說說這個問題啊,免責聲明,書法外行中,請勿打臉!
大體上,本帖內的認識是大概有這麼一個異體字或者古字吧,比如匿名用戶提出可能是這個字
比如王路也婉轉的提出可能是某種古寫法的遺留。
總之,大家是傾向於認為如果我字僅僅只有一種寫法的話,是應該寫成
而不是
但是,這種說法解釋不了含有我部的漢字為什麼也要我部也要寫作這個像「豕」一樣的形狀。
比如,王羲之的羲字,孫過庭在書譜里就寫作
紅圈裡的部分是「丂」這部分,羲里像我的部分還是這麼寫!
同樣書譜里還寫到「義」字,孫過庭一樣寫作
所以說,異體字或者古字說恐怕是有問題的,因為這些含我部的漢字沒有相同的異體字或者我字,而是從小篆開始就是這麼寫的,為啥草書也要寫成像「豕」一樣的形狀,為啥這麼寫會成為「我字」的草書通用寫法?
練草書必看的那個帖子是草決百韻歌,裡面的我是這麼個情況,紅圈是我,方框是成字,有相近的部分哦
其實,你要真練過這個字,次數夠多,揣摩的夠多,還是可以大致了解為什麼這個我字要這麼寫的
草書運筆根據書寫直覺常常變更楷書或行書的筆順和筆勢。
我做了個草圖各位看看
1中,這個千字頭,新書中我用紅筆畫出了相應的部分
2中左邊這一彎鉤,其實是行書中一勾上挑然後8字形寫豎鉤的變筆,即應該向左上挑然後向右連接寫豎鉤的筆畫,在草書中直接省為向右向下的彎鉤(類似8字形的運筆被省略了)。
3中這兩點,其實是禾字左右兩點,請參考上面草決百韻歌中楷書我字,行書中這兩點應該在步驟2以前書寫,草書中把這兩點的筆順調後了。
4點和撇,這個其實常見,和上面草決百韻歌里「成」字右邊的兩點是一回事
「我」字古文作「 康熙字典 的解釋」,草書或由此字演化而來。
題主貼的是祝允明的寫法。
以下是諸名家草書。
東晉 王羲之 《旃罽胡桃帖》
隋 智永 《真草千字文》
宋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卷》
元 趙孟頫《天冠山詩帖》
東晉之前的草書,是章草和今草,但我一時沒找到張芝的「我」字,不過,以下是趙孟頫書《章草千字文》,第一個字即是「我」。可見,草書中的「我」,在章草里,就這麼寫了。
這個,是馬王堆帛書。以上,大概可以看出淵源了。
勿+戈=別開槍,是我~
推薦閱讀:
※毛筆字寫得很漂亮的人為什麼鋼筆字寫得不好看呢?
※請問如何評價陳忠建的書法?
※練楷書應該先練筆畫還是先練結構章法?
※硬筆字請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