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核舟記》是編造的嗎?
《核舟記》是上海初中語文課本中的一篇古文,描寫一隻用桃核雕成的小船模型。但桃核是空心的,我一直覺得一雕就沒了,所以此文完全是小說嗎?
微雕藝術在中國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遠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現過微型雕刻。
作為當時占卜用的文字,蕭艾的《甲骨文史話》中說:「甲骨文刻的技巧十分精妙,其字大者,徑愈半寸,小的細如芝麻」。在陝西周原出土的西周甲骨文殘片里,就有在5倍放大鏡下才能看得清的卜辭。最小的字長、寬都不足1毫米,可謂小如微塵,現在研究者都認為「甲骨文」是精微雕刻之始。[1]
民間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掛在身上作為「辟邪」。有製成佩件、扇墜、串珠等為核雕文人清玩。其藝術特點是在較小的果核上表現出複雜的題材,雕刻手法也細緻入微。所刻有詩文或漁家樂、百花籃、羅漢等題材。江蘇蘇州、揚州;山東濰坊、廣東等地均有核雕,較有特色。[2]
高濂《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記載:「我朝宣德年間,夏白眼所刻諸物,若烏橄欖核上,雕有十六娃娃,狀米半粒,眉目喜怒悉俱。又如荷花九鷥飛去作態成於方寸小核,可稱一代奇絕。
明·張應文《清秘藏》記載:「宣德間,夏白眼能於橄欖核上刻十六娃娃,狀米半粒,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螭,荷花九鷥,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成於方寸小核。」
可見史料中的記載是真實可靠的,並非一家之言。
參考內容:1.《甲骨文史話》
http://read.chaoxing.com/ebook/read_10319710.html
2.百度百科 」核雕「
http://baike.baidu.com/view/62357.htm
當然不是,核雕這門古老的技藝一直存在,還曾經被用作國家領導人出訪的禮品。
就像你說的,在很小的果核上雕出複雜的形態,是非常具有難度的事情。
網上找的圖
不是。原文中說明是桃核所作。這是我老師談棲楓所做的核舟。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啊~ 鄙人去看過。
感謝知友的指正~
圖2、3是橄欖核雕(經知友提醒)
原文中是桃核,因為它紋路複雜多變,對功底要求更高。有一部關於核雕的紀錄片(名字忘記了)老先生是雕桃核的藝人,也有核舟的作品。片中向大家展示窗戶如何自由開關的。
╮( ̄▽ ̄)╭圖源網路,侵刪。核舟記里的那個小船現在陳列在台灣故宮博物院,之前去的時候見過一次,非常非常小,而且那個船的窗戶是可以活動的,但似乎那個並不是一體雕成的,博物館裡的視頻有拆分圖,一共分為三個部分,船身和人物還有棋盤是一部分,窗戶是一部分,船蓬是一部分,分別雕好然後再組裝在一起的。
真實的,曾經在《鑒寶》里看過微雕,我也相信古人確實有這個本事……補充一點,有種寫作手法叫誇張……
樓主,現在省級博物館基本都免費了,有空可以去逛逛。核雕我在北京故宮台北故宮廣州某博物館和蘇州博物館見過,相信還有其他博物館有收藏。
是真實的 可惜存放在台北的故宮博物館,我見過,非常震撼,的確栩栩如生。
並不是編造的,不過文中所說的核舟可能並未流傳下來,至少並未有公開資料顯示這一枚核舟有過展出或收藏。
評論中提到台北故宮博物院中的那一枚核舟並不是《核舟記》中的那一枚。
請看下圖:
台北故宮的展品不能拍照,這是在台北故宮的紀念品商店買的核舟周邊商品的一部分,上面有台北故宮的這枚核舟的介紹。
可以看到,台北故宮所藏的這枚核舟是清朝陳祖章所雕的橄欖核雕,而《核舟記》的作者魏學洢是明朝人,並且文中有提及核舟雕刻者是王叔遠,雕刻材質是核桃。
材質、朝代和雕刻者均不相符。因此不是同一枚核舟。
不過兩枚核舟的主題到都是蘇軾游赤壁,但核舟上的人數、物件、上課的文字都不相同。
《核舟記》中有五人,每人均有出處,神態也細微可觀;而台北故宮所藏核舟有8人,除蘇軾外其餘均為無名人氏,且並未刻神態,更不用說看到佛印的彌勒狀了。
《核舟記》中的核舟核舟窗上有雕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等字;而台北故宮所藏核舟除底部有刻雕刻者信息等,窗戶上並無刻字。
以下是台北故宮紀念品商店的核舟周邊商品的實拍(藏品比這枚精緻多了),藏品核舟的大小與此相同,比一枚一角硬幣還小,展品前有置放大鏡供觀者細賞:
由此可見,清朝的橄欖核雕都如此精細,明朝的核雕是全盛期,其水平是公認的「鬼工技」,又在比橄欖核更大的核桃上雕刻,《核舟記》中所寫到的這些細節是完全可以雕刻出來的。P.S 台北故宮的核舟並不像翠玉白菜等是常展品,每隔一段時間需要入庫保養。曾在不同年份去過台北故宮兩次,最近的一次去時走遍幾層的展廳都沒找到,問了導覽員才知道是入庫保養並未展出。台北故宮的官網上也不會放出當下的展品信息。
因此要一睹核舟,還需要一點點運氣
來,看圖說話吧。加我微信交流交流13122733813
核雕藝術在現在依然很盛行,而且藝術家輩出,大部分作品主要出自舟山一代,在北京潘家園、天津瀋陽道都可以買到名家作品,價格不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