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格和卡農有什麼區別?


卡農和賦格都是復調音樂的形式,既有曲式結構、體裁的意義,也說明了手法的特徵。先說一下二者的概念與特點。
卡農先於賦格產生。卡農出現於十二十三世紀,就是前後出現同一曲調的復調音樂,從一個旋律開始,數個音或者數小節後另一完全相同的旋律開始,與前一個旋律重疊,形成對位法。卡農有二部、三部、四部,甚至有更多聲部。一般常見的有直接模仿式的卡農(answer與subject之間通常音程距離八度,節奏距離數小節)、無終卡農(結束小節重複第一小節,沒完沒了)、有終卡農(結束時加了coda)、復卡農(兩個subject兩個answer)等等。
賦格是用模仿和對比的復調手法來揭示音樂形象(主題,有時也包括對題)的一種固定聲部數目的復調樂曲。——段平泰 賦格一般按照主題材料分單主題和多主題兩類。按聲部數目可以分二部、三部、四部等。賦格的一般結構分為呈示部分(包括exposition、subject、answer、counter subject、episode或codetta)——中間部分(包括subject、episode、stretto、pedal等)——再現部分(subject)——結束部(coda)。
卡農和賦格在16c前沒有嚴格區分,17c以後才分開發展。卡農只用了模仿手法,無論擴大、縮小、倒影、逆行,都必須保持精準的模仿,而賦格除了精準的模仿還必須用對比的復調手法,這就是二者根本的區別。


卸 @喵Cc 腰
之前好像也有過相似的問題,不過當時寫了半天也找不到一個用文字就可以描述清楚的方法,就放棄了。看到這貼樓上有盆友用了圖標的方式來說明,頓時大受啟發,所以我也畫了兩個。不過事先說明:凡是嫌我字難看的一律拉黑!哼!

兩者均是以三聲部來舉例。
先是卡農:

卡農的結構,最簡單地說來就是完全一樣的材料,在不同的聲部錯開幾拍進行重複。再以大家最熟悉的帕海貝爾的D大調卡農來舉例子:

上方三個小提琴聲部,都是同樣旋律,交錯兩小節進行原樣反覆。這就是最簡單最常見的一種卡農形式了。

然後是賦格:

圖示中,A算是主題。A『算是答題,或者主題是在其他調上的呈示。虛線代表自由對位。上面有盆友說到賦格其實是奏鳴曲的前身,因為它含有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其實在理論界,賦格有沒有再現部一直沒有定論。我這裡的圖示傾向於認為賦格是沒有再現部的。不過這樣一是為了更簡潔地介紹它的結構,另外,也不代表我否認你的看法。途中的ENTRY之前,是主題在三個聲部上的依次呈現。所以那個部分算是呈示部。三個聲部主題呈示完了之後就進入了展開部。展開部就是由ENTRY和EPISODE交替組成的。ENTRY就是含有主題的段落。主題在各個聲部交替出現發展。EPISODE是不含有主題的段落。然後二者交替幾次後,就進入尾聲了。尾聲會在主調主和弦上結束。小調的賦格可能會結束在Picardy Third上。以上是卡農和賦格最簡單的結構的呈示。當然,實際音樂作品中,會有相當一部分的卡農和賦格是有更加複雜的結構,或者細節上不是百分之百符合以上結構的。那些要是講起來,就太複雜了。


樂理方面不再重複,看到過這麼一個比喻,希望有助於理解

打個比方,賦格有點像打籃球。想像一下,場上每個籃球運動員就是一個聲部,主題就是球。球在不同的運動員手中傳遞,主題也在各聲部之間傳遞。持球隊員固然重要,然而無球隊員同樣重要――也許更重要。同理,主題所在的聲部固然重要,然而其他的當前聲部同樣重要――也許更重要。任何一個運動員與場上其他人的關係或者是對手,或者是隊友;賦格的聲部之間也存在著協作,合作,競爭與對抗等各種關係。然而籃球場上對手就是對手,隊友就是隊友,前鋒,中鋒,後衛各司其職。賦格卻不然,隊友變對手,對手變隊友,也沒有固定的位置。所有的聲部通力合作為主題服務。只是結局幾乎總是達成一致,升華!――想像一下那是一場什麼樣的比賽吧!
http://www.douban.com/note/93411901/


手邊正好有一本《集異璧》,雖不是音樂專著,我也不懂樂理,但導言中恰有一節名為「卡農與賦格」。這一節基本圍繞著巴赫《音樂的奉獻》展開,對於卡農和賦格的解釋也清晰明了,通俗易懂。是以整理補充。

----

首先,卡農與賦格有相當的共通之處:

(卡農與賦格)通常也是建立在一個主題上,以不同的聲部、不同的調子、偶爾也用不同的速度或上下顛倒或從後往前地進行演奏。

賦格的特點是:

賦格的概念遠不如卡農那麼嚴格,因而允許有更多的情感或藝術的表現。賦格的識別標誌是它的開始方式:單獨的一個聲部唱出它的主題,唱完後,第二個聲部或移高五度或降低四度進入。與此同時,第一個聲部繼續唱「對應主題」,也叫第二主題,用來在節奏、和聲、及旋律方面與主題形成對比。每個聲部依次唱出主題,常常是另一個聲部伴唱對應主題,其它的聲部所起的作用隨作曲家的想像而定。當所有的聲部都「到齊」了,就不再有什麼規則了。當然,還是有一些標準的手法,但它沒有嚴格到只能夠按照某個公式去創作賦格。《音樂的奉獻》中的兩首賦格曲就是傑出例子,它們決不可能「照公式創造出來」。這兩首曲子都具有遠比賦格的性質更為深刻的東西。

而卡農的解釋是:

卡農的基本點是一個單一的主題與它自己相伴而奏。由加入的各個不同聲部分別唱出主題的「副本」。但做這種事可以有許多種方式。卡農中最簡單的是輪唱,像《保衛黃河》,第一個聲部先唱出主題,相隔規定的某段時間之後,這一主題的「副本」在完全一樣的調上進入。在這第二個聲部進行到規定的同樣長的時間之後,第三個聲部進入,唱出這個主題,以此類推。對大部分的主題來說,這樣演唱是無法與它本身相和諧的。為了使一個主題能成為一支卡農的主題,它的每個音符必須能起兩種(三種 ,或四種)作用:首先它得是旋律的一部分,其次它必須是這同一旋律的和聲的一個部分。比如說,在包含有三個卡農式聲部的曲子里,主題的每一個音符除了要構成曲調,還必須在兩種不同的方式上構成和聲。這樣,在卡農曲中,每個音符都有著一個以上的音樂意義,而聽者的耳朵和大腦根據前後的音調自動地領會其確切的意義。

當然還有更複雜的卡農。按由簡入繁的順序,第一種更複雜的卡農是:主題的種種「副本」不僅在時間上,而且在音高上互相交錯。也就是說,第一聲部可能是在 C 調上唱出主題,同第一聲部相交錯的第二聲部可能是在比 C 調高五度的 G 調上唱出同一主題。與前兩個聲部相交錯的第三聲部可能在比 G 調高五度的 D 調上唱出,以此類推。下一種更複雜的卡農是:各個聲部的速度不同,比如說,第二個聲部的速度可能是第一聲部的二倍或一半。前者叫做減值,後者叫做增值(因為主題好像是在收縮或者擴展)。

這還不算完。卡農構成中下一個更複雜的階段是主題轉位,意思是產生這樣一個旋律,每當原來的主題跳上時,它就跳下,兩者所越過的半音數目相同。這是種相當奇特的旋律轉換,但是,如果一個人聽過很多轉位的主題,就會覺得這種事挺自然了。巴赫就特別喜歡轉位,井經常在他的作品中使用——《音樂的奉獻》也不例外。作為轉位的一個簡單例子,可以試著唱唱《好國王溫賽拉斯》〔Good King Wenceslas〕這支曲子。當它的原主題和轉位主題一起唱出時,高低相差八度,前後相差兩拍,這就是一支相當悅耳的卡農曲了。最後,這些「副本」中最玄奧的是逆行——主題依一定時間從後往前奏出。使用了這種技巧的卡農,俗稱為「螃蟹卡農」,這是因為螃蟹那奇特的運動方式。不用說,巴赫《音樂的奉獻》中也包含有一支螃蟹卡農。注意,不論是哪一種「副本」,都保持有原主題的所有信息,也就是說,從任何一種副本中都可以完全恢復原主題。這種保存信息的轉換經常被稱作同構。在本書中,我們將經常談到同構。

有時候需要放鬆這種很嚴格的卡農形式。一種辦法是允許稍稍偏離完全的反覆,以取得更流暢的和聲。也有的卡農有「自由」聲部——這種聲部不使用該卡農的主題,只是和該卡農中的各個聲部和諧一致。


「賦格曲」則是一種發展更寬廣、而結構自由的卡農曲。
——朗多米爾《西方音樂史》

僅作為其它答案的補充。


賦格有點像拔地而起、正在生長的教堂,向上不停旋轉,間或生出一個又一個帶窗的塔樓;卡農像旋轉木馬。


復調首先是一個聲部作為引導,然後另一個聲部效仿第一聲部

卡農:一個聲部從頭到尾完全效仿另一個聲部 輪唱 相對嚴格模仿復調

賦格:主旋律出現後所有部分便各自為政 從而產生旋律配合 他們並不完全相同和完全複製,引導聲部和節奏的音高 不相對嚴格模仿
視頻封面第13講:賦格:巴赫,比才和伯恩斯坦視頻


賦格的結構確實是呈示,展開,再現。可以說是奏鳴曲基本結構的開始(原來某老師提過)?
@牛一的答案很贊。頭回彈賦格時,只把所謂的主題突出了,老師說你這個不對,不是只要主題其他的都是附屬品。想像一下巴洛克時期的建築,要有立體感。單突出主題是做不到的,要面面俱到。
卡農就純模仿吧……旋律完全模仿,或者上下平移進行模仿。不過我覺得難得是什麼時候開始模仿……


卡農比賦格更嚴格。
卡農最大的特點是音符不僅僅是只有一個作用,一個音符扮演好幾個角色。
賦格的特點是重複,各個聲部循環表現主題。
關於卡農和賦格,巴赫表現的特別突出,可以多聽聽。推薦《賦格的藝術》,《音樂的奉獻》。


區別在卡農大多數為兩聲部,賦格大多數為三,四聲部。
卡農一般一個聲部先出,然後後出的聲部模仿先出的。
賦格有一或多個主題,一般先由各個聲部輪流展示一遍,然後發展。


推薦閱讀:

有哪些史詩性的電影/遊戲配樂值得推薦?
聽不懂外語,卻十分喜歡聽外國歌。這種情況下對外語歌的理解是否會隔了一層?
選秀節目中為什麼很少人翻唱周杰倫的歌?
為什麼實驗音樂在音樂中的地位不像裝置,抽象畫派等在當代藝術中那樣普及呢?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樂理 | 曲式 | 卡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