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徹底打敗了匈奴人了嗎?

剛在一個答案里看到有人這麼回:
整個漢朝受盡屈辱,漢朝定期給匈奴上貢,匈奴王冒頓甚至寫國書公開調戲漢朝皇后呂后,呂后雖氣憤,也只能必恭必敬地回書對匈奴王說:「賤妾已老,不能侍奉單于。」漢武帝窮兵黷武,殺敵3百自損8千,全國損失了一半多以上人口,國庫空虛,民不聊生

漢武不得不下詔罪己。然後繼續給匈奴送錢送女人。匈奴繼續為患數百年,南匈奴被鮮卑打得半殘,但還是輕鬆滅掉了西晉。北匈奴西遷是由於鮮卑和烏恆的崛起可愣是被瓷器國人吹成是給漢朝趕跑的

所以,也就是說漢武帝根本就配不上武這個號?

還有答主說:
入侵羅馬帝國的,是匈人,不是匈奴人。塔西佗首次記載了這個達西亞民族(達西亞位於羅馬尼亞匈牙利一帶,此處為東歐大草原)該民族不斷在高加索與東歐之間活動運動,91ADHuns向東遷徙到了裏海地區,150AD遷徙到高加索,370AD回遷入侵歐洲(匈人王阿提拉入侵)。這個套路就和希臘人向北軍事移民於黑暗時代回頭入侵本土一樣(造就了斯巴達)。
「匈奴人被漢人趕到歐洲入侵羅馬帝國」這種說法到底還要持續多久?

如果結論真的是上面說的?五胡亂華的罪魁禍首其實就是漢武帝?因為他殺敵3百自損8千,全國損失了一半多以上人口,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導致漢朝從此一闋不振,慢慢走向滅亡。請大v解惑!

之說以提問是因為長久概念里覺得漢武帝是可比肩秦皇唐宗的,可是如果結論是上面說的這樣的話,那就完全顛倒我的觀念了。。。


漢武帝登基於公元前141年,五胡亂華開始於公元304年,中間隔了445年,你這個問題相當於:明朝沒有在萬曆年間徹底征服日本是否是導致八年抗戰的主要原因


1、漢武帝真的打垮了匈奴,此前的匈奴是每天堵你家門口訛錢的混混,漢武帝之後的匈奴就是趁你不在在你家門口吐痰的小屁孩。
2、入侵羅馬的的確不是匈奴,是比匈奴政治組織更落後,戰鬥力更渣的東歐遊牧民族。阿提拉一死,匈人帝國就淡出歷史舞台了,匈奴會在鼎盛時期因為死了個單于而分崩離析嗎?
3、五胡亂華的罪魁禍首是司馬家的不肖子孫。全家人打高烈度的內戰,你家的保姆趁機叫了幾個窮親戚賴在你家白吃白喝,你全家都被自己人砍傷無法反抗只好合作,僅此而已。
4、西晉和羅馬亡於蠻族,不是文明帝國無能,也不是蠻族兇悍。而是他們自己內訌玩的很大。
5、匈奴人被漢人趕到歐洲欺負羅馬是臆斷的結果,不過漢朝壓迫匈奴,匈奴西遷壓迫中亞和東歐遊牧民族西遷,造成多米諾骨牌一樣的效應,在邏輯上是成立的。羅馬人被匈人欺負,不代表羅馬人比漢朝衰,而是匈人正好趕上好機會了。


什麼邏輯。
首先,五胡亂華髮生在西晉,與漢武帝相差不只是時間遠的問題,而是好幾個時代的問題。漢武帝之後有昭宣之治,又是一個漢朝的盛世。西漢結束後還有光武中興,西晉還有時間短暫的太康之治,這些時代足夠漢民族恢復。相關的作證可以參考漢書匈奴傳。
其次,漢武帝對匈奴的作戰確實摧毀了匈奴。雖然具體戰役失利或者匈奴小的入侵,但對漢王朝已構不成威脅。之後雖然還和親,但方向變了,原來是匈奴居高臨下盛氣凌人地欺負漢王朝,我要打你了,你看著辦。漢王朝說別介有事好商量,女人大大的有。漢武帝之後就是匈奴求著漢王朝,大哥,啊不丈人,給個老婆吧,我願意當你女婿。於是王昭君就去了。
第三,東漢時期曾經大規模反擊北匈奴。這充分代表了漢武帝時期真正打擊了匈奴,東漢一戰以致匈奴遠遁。如果漢武帝打擊匈奴造成了所謂的五胡亂華,那麼為什麼在五胡亂華之前東漢還打擊了北匈奴?
第四,五胡亂華的根本原因是晉室的內鬥與司馬氏的無能。同樣是亂世,曹操時代匈奴怎麼沒有入侵?
爪機無力,有待補充。
繼續補充
仔細看了看題主對於問題的描述,發現題主是被一個人給迷惑了。
首先我想針對題主所說的那個人說一句話:沒事多翻翻原始史料,不要斷章取義,嘩眾取寵。
在漢書的匈奴傳中記載的非常清楚,自漢武帝大規模反擊匈奴後,匈奴就再也沒有力量去大規模入侵中原王朝。就算是和親,也是匈奴主動提出來,而漢這邊曾經對匈奴說,和親可以,把匈奴太子送到長安當人質就和親。當然匈奴沒答應,但也沒辦法。如果漢武帝反擊匈奴不力,漢使者是不會說這話的,而匈奴也不會善罷甘休的。
後來匈奴發生內亂,五單于爭立,搞得匈奴徹底衰落。於是呼韓邪單于請求內附漢朝,漢朝劃給了呼韓邪單于一塊地,從此那一部匈奴便在那裡住了下來,與漢人雜處。晉初又有幾部匈奴來降,與晉人雜處。就是這些前前後後的匈奴人構成了五胡亂華的一部分。
這裡有一點需要大家注意,這些匈奴的存在形式已經不是之前與漢武帝對壘的匈奴的存在形式了。不再有大一統的匈奴帝國,而是成為了分散的各部落,這代表什麼?這代表自漢武帝、匈奴五單于爭立後,統一的匈奴帝國再也沒有出現過。有的內附中原王朝,變成了中原王朝的羈靡部落,有的則在原來的大草原上繼續游牧。可見漢武帝對於匈奴的巨大打擊。
其次就是,五胡亂華中的五胡不是分別存在的,而是組合在一起的。在史籍很容易找到匈奴人將領帶著別的胡族去打仗。跟著匈奴人劉淵起家的石勒則是羯族人。跟著石氏起家的蒲洪,就是後來的苻洪則是氐族人。可見五胡亂華首先起事的雖然是匈奴人,但消滅西晉卻非匈奴一族之力,所以所謂的被鮮卑打的半死的匈奴,但是消滅西晉,絕非匈奴一族。


前面 @關毛 說了不少東西了。補充一點:打垮西晉的,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匈奴人」(尤其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南匈奴」)。最後一任南匈奴單于(呼廚泉的某一位子侄,姓名不詳)估計在西晉初年已經謝世,此後南匈奴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領袖了。劉淵、靳准等人都是出自屠各,是所謂的「雜胡」。雖然屠各和匈奴的關係非常複雜,但可以確信的是,他們並非東漢時期確定族群邊界的「南匈奴」。

可參考唐長孺《魏晉雜胡考》一文。


好問題。

提到漢武帝的功績,很多人就會想到對匈奴的戰爭。但漢武帝在位期間並沒有徹底打敗匈奴。
漢匈戰爭從138BC的馬邑之圍一直到151AD漢朝將匈奴勢力從西域徹底驅逐為止,一共持續了近300年。可以說兩漢大部分時期,漢朝的對外政策都是圍繞如何打擊匈進行的。匈奴勢力消失後,鮮卑取代了匈奴成為了蒙古高原新的霸主。

漢武帝對匈奴的作戰大約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期(從138BC馬邑之戰到119BC年漠北之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吞併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大大擴展了疆域,取得了對匈奴的戰略優勢;後期的作戰主要在漠北進行,希望徹底消滅或降服匈奴,(從119BC以後一直到87BC漢武帝去世)勞民傷財,與匈奴互有勝負,沒有達到戰略目的。
漢武帝去世後,漢宣帝通過打擊、和談和和親等政策,和匈奴取得了一定時間的和平。此時漢朝和匈奴的主要矛盾在於爭奪對西域的控制權,最終以60BC漢朝建立西域都護府告終。

西漢末年,王莽破壞中央和西域的關係,中原戰亂不已,導致西域再次被匈奴控制。

東漢建立後,繼續把打擊匈奴作為國策。班超重新從匈奴手中奪取了西域,被封為定遠候。大將軍竇憲於73AD、89AD、91AD三次打擊北匈奴,刻石燕然,迫使北匈奴西遷。

此後東漢繼續與北匈奴爭奪西域。班超去世後,107AD,東漢放棄西域都護府,西遷後的北匈奴趁機重新控制西域。班超的兒子班勇重新被任命為西域長史,在126AD擊敗北匈奴,從匈奴手中再次奪取西域。班勇死後東漢又於137AD和151AD兩次在西域擊敗北匈奴。此後北匈奴西遷康居,從中國的史料(也從世界歷史記載)中消失了。


-------------------------------------------
打擊匈奴,把匈奴逐出漠南只是漢武帝的武功之一。漢武帝開疆擴土,在119BC漠北大戰決定性擊敗匈奴以後,繼續向東南、西南、東北出擊,滅了滇國(在今雲南),招降西南夷;收復秦朝末年獨立的南越國(在今天的兩廣);滅亡衛滿朝鮮,在今天的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漢四郡;滅亡東甌、閩越,加強了對今天浙江、福建的控制。(由於西漢時期的農業技術還無法對今天的福建進行有效開發,漢武帝就把閩越人遷徙到江淮一代)

整個漢朝疆土,有一半都是漢武帝時期新打下的。

最後說一下,不論匈人和匈奴有沒有關係(目前沒有證據證明有),匈牙利人和匈奴、匈人是都沒有關係的。匈牙利這個地名是從匈人來的,但今天的匈牙利人是九世紀才到達中歐的馬扎爾人的後代,和匈奴、匈人都沒關係。


看一下漢匈百年戰爭的過程,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也明白南北匈奴究竟和漢朝什麼關係

匈奴優勢時期:
公元前200年:平城之戰
劉邦被冒頓30w大軍圍困,最後求和,從此拉開了和親的序幕,一直到漢武帝時期
公元前133年:馬邑之戰
漢武帝不滿一直被匈奴欺壓,決定洗刷漢朝恥辱,布置了三十萬大軍埋伏在馬邑,計劃殲滅匈奴主力,被匈奴看破,從此雙方斷交,正式開戰
公元前129年:河南之役
四路大軍出擊,公孫賀部迷路;公孫敖損失7000;李廣全軍覆滅,被俘後逃走;衛青攻入龍城,斬首俘敵七百,算是漢匈戰爭第一次大捷,可以看出之前漢朝被匈奴壓得有多慘,這一戰更多的應該是象徵意義,和抗日戰爭時期平型關大捷差不多。
公元前128年:雁門之戰
匈奴報復性攻擊遼陽郡、漁陽郡、雁門郡一帶。殺遼西太守並擄去兩千餘人;又擊敗漁陽郡太守軍千餘人;,匈奴本部進攻雁門,擊敗雁門郡太守,斬殺千餘人。
武帝派衛青率領三萬騎兵出雁門郡,李息出代郡聲援漁陽,一起反擊匈奴。
衛青斬獲數千,匈奴敗走。

雙方僵持時期:
公元前127年:河南之戰
西漢的河南地,即今黃河河套地區,這裡水草豐美,宜於農牧,其地又有直道與西漢首都長安相連,漢武帝決定用全力收復河南地(河套平原),以消除匈奴的威脅。
衛青與將軍李息等領兵四萬北出雲中,採用「迂迴側擊」的戰術,西繞到匈奴軍的後方,奪取牲畜一百多萬頭,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區。
這一戰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勝,從這個時候開始,漢朝和匈奴才進入勢均力敵的僵持。
公元前127-125年:朔方之役
軍臣單于死,伊稚斜篡奪了王位。為了報復漢朝以及重奪河南地區,與右賢王各領數萬騎兵南下,,
衛青反擊,夜襲右賢王,衛青擄獲裨王十餘人、男女共1.5萬人及生畜數十萬,此戰過後衛青聲望達到頂峰。
公元前123年:出擊漠南單于大本營
衛青春、夏兩次率六將軍、十餘萬騎出定襄擊漠南單于大本營,殲萬餘人。這一戰霍去病登場,帶著800精銳脫離大隊,獨立跑出很遠,殺敵兩千餘人。

總結:這期間雖然經過幾次勝仗,但匈奴實力並沒有根本性損失,同時漢軍戰損也很大,損失也有十幾萬人

漢朝取得戰略優勢階段:
如果說衛青扭轉了漢匈戰爭的頹勢,進入僵持階段,那麼霍去病就是徹底讓勝利向漢朝傾斜的人。
公元前121年 兩次河西之戰:
春:霍去病率一萬驃騎,六天中轉戰河西走廊五國,越過焉支山一千多里後給匈奴右臂以重創,殲敵近九千人,獲取匈奴祭天金人。
夏:霍去病孤軍深入,到達祁連山,殺敵三萬餘。
此戰的意義在於:
1、殺敵數可以趕得上之前所有漢匈之戰的總和,徹底讓匈奴膽寒;
2、漢人第一次將河西走廊併入了中國版圖;
3、連通了西域諸國,這時才有機會使用縱橫捭闔之術,聯合西域諸國,這期間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基本上處於真空;
4、更關鍵的是此戰讓匈奴產生了內訌,導致渾邪王率4w人降漢
「單于怒渾邪王、休屠王居西方為漢所殺虜數萬人,欲召誅之。渾邪王與休屠王恐,謀降漢,漢使驃騎將軍往迎之。渾邪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降漢。凡四萬餘人,號十萬。「
5、清除了西邊威脅,漢朝得以減北地以西戍卒半,大大緩解了財政壓力(註:這幾年戰爭,漢武帝已經用了所有辦法賺錢,甚至公開賣官鬻爵,花錢贖罪之類的,可依然撐不住,連渾邪王投降時政府馬都找不出來幾匹像樣的,還得向民間借)

公元前119年漠北決戰:
衛青、霍去病各率5萬精銳騎兵,步兵數十萬,出定襄奔襲匈奴,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封狼居胥
匈奴遠遁漠北,從此漠南無王庭,勢力可謂衰退到極點。

匈奴漸漸搬回劣勢:
漠北決戰後,沒多久霍去病病逝,幾年後衛青也死了
這期間漢武帝要對西南、東北、東南各個地方用兵,沒有功夫搭理匈奴,匈奴經過休養生息,又開始漸漸強大起來。

公元前104年,匈奴左大都尉欲降漢朝。武帝令趙破奴率二萬騎出朔方2000里接應,被匈奴大軍團團包圍,全軍覆沒,標誌著第二輪漢匈戰爭再次打響
公元前99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率3萬騎出酒泉,死傷十分之六、七,突圍返回,李陵被俘。
公元前97年,李廣利率騎兵六萬、步兵七萬出朔方擊匈奴,強弩將軍路博德率萬餘騎出居延,協同李廣利作戰;游擊將軍韓說率步兵三萬,因桿將軍公孫敖率騎兵萬餘、步兵三萬分別出五原、雁門擊匈奴。
匈奴單于親率十萬騎迎戰李廣利於余吾水南,雙方平手撤軍。
公元前90年,,李廣利率軍七萬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率軍二萬出西河;重河侯馬通率四萬騎出酒泉。漢軍大敗,李廣利降匈奴。
四場大戰,漢朝3負1平,損失數十萬,國內經濟趨於崩潰,民怨沸騰,漢武帝無奈之下停止了對匈奴用兵,下詔罪己,發展生產,恢復國力。

匈奴內亂
公元前90年,李廣利投降匈奴後,匈奴同樣忌憚漢朝,單于狐鹿姑趁機與漢武帝約定邊界,之後雖有小摩擦,但雙方沒有大的征戰
公元前85年,狐鹿姑死,壺衍鞮即單于位,匈奴內亂。
公元前81年,匈奴與漢議和,釋蘇武歸。
這期間匈奴因為內亂,實力也漸漸衰弱,另一隻游牧民族烏桓漸漸崛起,雙方經常有戰爭

漢朝聯合西域諸國

漢宣帝、霍光時期,並沒有效仿漢武帝與匈奴那樣硬碰硬,而是對匈奴採取分化以及羈縻的同時,與西域諸國聯姻,藉助西域諸國力量制衡匈奴。

(註:兩種策略是不同時期的必然選擇,沒有高下之分,漢武帝時期匈奴強盛,漢朝想用這種方法也不可能,西域各國更是臣服於匈奴,只有通過一次次勝仗,打得匈奴內部出問題,西域諸國見識到漢朝的強盛,外交政策方才有發揮的餘地。)

公元前72年,匈奴見漢朝在西域的影響越來越大,便率大軍攻打與漢朝和親的烏孫國,漢朝5路大軍加烏孫國士兵擊匈奴。不過此時匈奴戰力已經衰弱到被單獨一路烏孫國士兵打得打敗,損失四萬餘士兵,人畜死亡不計其數。

接下來十年間漢匈在西域反覆拉鋸爭奪,最終以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宣告匈奴失敗,西漢朝設西域都護府,完全控制了西域。

五單于並立
因為內憂外患,匈奴內亂更加嚴重,到了公元前57年7月,出現五單于並立
為了打敗對手,這幾個單于爭相跪舔漢朝,尋求幫助
經過十幾年爭鬥,弱小的單于被消滅,只剩下呼韓邪、郅支兩股勢力
呼韓邪地盤在南,與漢朝交好,四大美女的王昭君就是嫁給了她。
郅支地盤在北,與漢朝交惡。
公元前36年秋,漢西域都護甘延壽、陳湯發西域兵攻入康居,殺郅支,匈奴隨郅支西遷者幾盡,留下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千古名言。
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韓邪朝漢。漢以王嬙嫁之。呼韓邪為漢保塞。
這之後幾十年,匈奴都是保持朝見漢的姿態。

匈奴反叛
公元10年左右,王莽篡漢過後,企圖用武力樹立威信,分匈奴居地為15部,強立呼韓邪子孫十五人俱為單于,以削弱匈奴的勢力,激起了匈奴的不滿,連年侵擾北方邊塞,西域諸國先後重新淪入匈奴勢力範圍。
在中原大亂之際,匈奴也扶持了自己的代言人盧芳與劉秀爭奪天下,後失敗。
光武帝劉秀登基過後企圖通好,可惜匈奴不買賬,雙方關係依然緊張,之後三十年,雙方處於對峙階段,戰爭互有勝負。

分裂為南北匈奴
46年前後,匈奴國內連年天災,高層內鬥日趨激烈,
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為單于,與蒲奴單于分庭抗禮,匈奴分裂為兩部。後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安置在漢朝的河套地區。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北匈奴連年遭受嚴重天災,又受到南匈奴、烏桓、鮮卑的攻擊,勢力越來越弱
73年-76年,漢朝先後派竇固、班超、耿恭等名將與北匈奴爭奪西域控制權
87年鮮卑從東部猛攻北匈奴,殺死優留單于,北匈奴大亂
89年,東漢趁機聯合南匈奴,派竇憲、耿秉率大軍攻打北匈奴,北匈奴大敗,被迫西遷,之後北匈奴勢力雖然偶有迴光返照,但大勢已去。
之後經過幾十年打擊,北匈奴連西域也呆不住了,大約在160左右進入歐洲

匈奴消失
南匈奴依附東漢作為藩屬,後來三國鼎立,曹操將匈奴分為5部,徹底宣告了匈奴單于王朝的終結。
之後八王之亂,匈奴人劉淵趁機攻佔北方大部分地區,滅了西晉,建立漢國,後改國號為趙,
最後趙國被石勒所滅,再加上百十年來匈奴人與鮮卑人通婚,最終匈奴這個民族漸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葉微香,作為秦漢史方向的學姐(我不是THU的,只是相同專業),還請斧正。
班固在漢書(卷六 武帝紀第六)中有關匈奴是這麼記載的:

  • 春,詔問公卿曰:「朕飾子女以配單于,金幣文綉賂之甚厚,單于待命加曼,侵盜亡已。邊境被害,朕甚閔之。今欲舉兵攻之,何如?」大行王恢建議宜擊。主

    孫賀夏六月,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將三十萬眾屯馬邑谷中,誘致單于,欲襲擊之。單于入塞,覺之,走出。六月,軍罷。將軍王恢坐首謀不進,下獄死。

  • 匈奴入上谷,殺略吏民。遣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出代,輕車將軍公孫賀出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青至龍城,獲首虜七百級。廣、敖失師而還。詔曰:「夷狄無義,所從來久。間者匈奴數寇邊境,故遣將撫師。古者治兵振旅,因遭虜之方入,將吏新會,上下未輯。代郡將軍敖、雁門將軍廣所任不肖,校尉又背義妄行,棄軍而北,少吏犯禁。用兵之法:不勤不教,將率之過也;教令宣明,不能儘力,士卒之罪也。將軍已下廷尉,使理正之,而又加法於士卒,二者並行,非仁聖之心。朕閔眾庶陷害,欲刷恥改行,復奉正義,厥路亡由。其赦雁門、代郡軍士不循法者。」齋

  • 秋,匈奴入遼西,殺太守;入漁陽、雁門,敗都尉,殺略三千餘人。遣將軍衛青出雁門,將軍李息出代,獲首虜數千級。

  • 匈奴入上谷、漁陽、殺略吏民千餘人。遣將軍衛青、李息出雲中,至高闕,遂西至符離,獲首虜數千級。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 夏,匈奴入代,殺太守;入雁門,殺略千餘人。
  • 夏,匈奴入代、定襄、上郡,殺略數千人。
  • 五年春,大旱。大將軍衛青將六將軍兵十餘萬人出朔方、高闕,獲首虜萬五千級。
  • 秋,匈奴入代,殺都尉。
  • 六年春二月,大將軍衛青將六將軍兵十餘萬騎出定襄,斬首三千餘級。還,休士馬於定襄、雲中、雁門。赦天下。
  • 夏四月,衛青復將六將軍絕幕,大克獲。前將軍趙信軍敗,降匈奴。右將軍蘇建亡軍,獨自脫還,贖為庶人。
  • 六月,詔曰:「朕聞五帝不相復禮,三代不同法,所由殊路而建德一也。蓋孔子對定公以徠遠,哀公以論臣,景公以節用,非期不同,所急異務也。今中國一統而北邊未安,朕甚悼之。日者大將軍巡朔方,征匈奴,斬首虜萬八千級,諸禁錮及有過者,咸蒙厚賞,得免、減罪。今大將軍仍復克獲,斬首虜萬九千級,受爵賞而欲移賣者,無所流貤。其議為令。」有司奏請置武功賞官,以寵戰士。
  • 匈奴入上谷,殺數百人。

  • 遣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西,至皋蘭,斬首八千餘級。

  • 將軍去病、公孫敖出北地二千餘里,過居延,斬首虜三萬餘級。

  • 匈奴入雁門,殺略數百人。遣衛尉張騫、郎中令李廣皆出右北平。廣殺匈奴三千餘人,盡亡其軍四千人,獨身脫還,及公孫敖、張騫皆後期,當斬,贖為庶人。

  • 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合四萬餘人來降,置五屬國以處之。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

  • 秋,匈奴入右北平、定襄,殺略千餘人。

  • 大將軍衛青將四將軍出定襄,將軍去病出代,各將五萬騎。步兵踵軍後數十萬人。青至幕北圍單于,斬首萬九千級,至闐顏山乃還。去病與左賢王戰,斬獲首虜七萬餘級,封狼居胥山乃還。兩軍士死者數萬人。前將軍廣、後將軍食其皆後期。廣自殺,食其贖死。

  • 西羌眾十萬人反,與匈奴通使,攻故安,圍枹。匈奴入五原,殺太守。

  • 元封元年冬十月,詔曰:「南越、東甌咸伏其辜,西蠻、北夷頗未輯睦。朕將巡邊垂,擇兵振旅,躬秉武節,置十二部將軍,親帥師焉。」行自雲陽,北歷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北登單于台,至朔方,臨北河。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徑千餘里,威震匈奴。遣使者告單于曰:「南越王頭已縣於漢北闕矣。單于能戰,天子自將待邊;不能,亟來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為!」匈奴詟焉。還,祠黃帝於橋山,乃歸甘泉。

  • 秋,以匈奴弱,可遂臣服,乃遣使說之。單于使來,死京師。匈奴寇邊,遣拔胡將軍郭昌屯朔方。

  • 秋,蝗。遣浚稽將軍趙破奴二萬騎出朔方擊匈奴,不還。

  • 秋,匈奴人定襄、雲中,殺略數千人,行壞光祿諸亭、障;又入張掖、酒泉,殺都尉。

  • 匈奴歸漢使者,使使來獻

可是之後也有:

  • 匈奴入上谷、五原,殺略吏民。
  • 三年春正月,行幸雍,至安定、北地。匈奴入五原、酒泉,殺兩都尉。

而整個漢匈百年戰爭的過程是這樣的:

漢高祖時期

平城之戰

漢高祖六年(西元前201年)秋,匈奴發兵圍韓王信於馬邑(今山西朔縣),韓王信恐不敵,遂數度遣使通匈奴以謀和,同時亦求救於漢朝,漢朝一方面發兵解其圍,一方面譴責其數使匈奴謀和之舉,韓王信益懼,恐見誅於漢高祖,乃欲以馬邑降匈奴。

漢高祖遂於七年(西元前200年),親自將兵三十萬,往擊之,破韓王信軍於銅鞮(今山西沁縣西南),此時冒頓亦以輕騎馳助韓王信,兩軍甫戰,韓王信及匈奴輕騎皆敗,其將王喜且為漢高祖所殺,於是韓王信逃奔匈奴,而冒頓單于乃引兵過句注(山名,地當今雁門西三十里),攻太原郡,至晉陽邊(故城即今山西太原縣治);當韓王信敗亡時,有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擁立故趙國苗裔趙利為趙王,收聚韓王信之散兵,並與匈奴合謀攻漢。

時漢高祖居晉陽率軍追擊,時值隆冬,雨雪紛飛,漢朝士卒不能耐寒而凍傷指頭者,十之二三,冒頓佯敗走,故示老弱羸瘠以誘漢軍;伺劉邦抵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後續部隊猶未盡達之際,冒頓率精兵四十萬騎圍漢軍於白登(今山西大同東,一名陽高台)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

漢高祖用陳平秘計,遣使厚貴閼氏使說冒頓,冒頓又見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不至,疑其與漢有謀,乃解圍一角,漢高祖因而得出。

平城之役是漢與匈奴間發生的最早、最大的一次戰役;雖然雙方並無大的爭戰,卻以漢敗,高祖被圍而結束。

此後,劉邦為了全力對付內部地方割據政權,對匈奴採取了「和親」政策。把宗室女子嫁給匈奴首領,每年送去一定數量的黃金、絹、絮,米、酒,允許漢朝和匈奴雙方人民往來買賣。

以後幾代皇帝,雖然一度注意加強邊防制度並修築漢長城,實行屯田墾荒,但都沒能扭轉這個屈辱和親的局面。

漢武帝時期

馬邑之戰
起因
就在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雁門郡(山西省右玉縣)馬邑縣(山西省朔州市)土豪聶壹,透過大行令(外籍官民接待總監)王恢,上書漢武帝說:「匈奴單于剛跟我們和解,正在和平相處的狀況,我們可以用重大利益誘惑他,使他們深入中國國境,伏兵攻擊,給他們一個決定性的致命創傷。」
所以當年夏季六月,武帝就命令御史大夫(最高監察長)韓安國當護軍將軍、命太中大夫(中級國務官)李息當材官將軍、命衛尉李廣當驍騎將軍、命太僕公孫賀當輕車將軍、命大行令王恢當將屯將軍,率領步兵、騎兵、戰車部隊三十餘萬人,在馬邑(山西省州市)附近山谷中埋伏,只等匈奴單于進入馬邑,馬上就要將他們團團圍住。
然後,秘密派聶壹當間諜,假裝逃亡匈奴,向單于報告,說:「我可以殺掉馬邑縣長(令)跟主任秘書(丞),舉城投降,城內的人民和財產,你們都可以全部擄掠回來!」
單于聽了之後大為興奮,立刻准許他的建議。聶壹回馬邑後,處決兩個死囚,把人頭懸掛城上,告訴匈奴單于派來的使節,說:「我已擊斬馬邑縣長和主任秘書,你們要快來。」
過程
軍臣單于收到消息後非常高興,立刻率領十萬騎兵,強行穿過漢長城,直撲武州塞(山西省左雲縣。與馬邑航空距離七十公里),將到馬邑一百餘華里(一漢里等於今415米),看到遍地牛羊,卻看不到人煙,引起軍臣單于懷疑,於是攻擊附近亭堡,生擒該亭堡亭尉,就要處斬。那位亭尉因害怕砍頭而據實報告,並指出漢軍在哪些地方埋伏。
單于一聽,嚇得魂飛天外,下令迅速撤退。等到出了長城,才喘過氣後來封那位小官當「天王」。
軍臣單于出塞後,中國的埋伏大軍才得到消息,趕到長城。計算時間,已不可能追及,只好班師。王恢本來的任務是從代郡(河北省蔚縣)攔擊匈奴兵團輜重。可是情報說軍臣單于大軍已經撤回。反客為主的十萬鐵騎兵團,不容易對付,王恢不敢貿然出兵。
結果
自此之後,匈奴單于拒絕和解,不斷侵擾邊郡關卡,往往深入邊郡,次數不可勝計。但是,仍然貪圖邊關的自由交易市場(關市),喜愛中國財物。而西漢朝廷也不封閉邊關市場,用以滿足匈奴汗國的需要。
河南之役
元光六年(前129年)公孫賀出雲中郡(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由於戰情偵查不悉未遇匈奴軍,無所獲;公孫敖出代郡(今河北蔚縣西南),被匈奴打敗,損失七千人;名將李廣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由於飛將軍李廣的戰鬥力和指揮才能,匈奴伊稚斜單于集中三支主力騎兵合圍李廣所部,李广部寡不敵眾全軍覆沒後即被匈奴生俘,在押運途中憑機智才隻身逃回。
唯有衛青一路,率兵出上谷(今河北懷來),長驅直入直抵龍城(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西側和碩柴達木湖附近),斬首俘敵七百,後封關內侯。
雁門之戰
元朔元年(前一二八年)秋,匈奴兩萬騎兵攻擊遼陽郡、漁陽郡、雁門郡一帶。殺遼西太守並擄去兩千餘人。又擊敗漁陽郡太守軍千餘人,圍攻韓安國;漢軍幾乎戰死,還好援軍及時趕到,漁陽才未被攻破。同時,匈奴本部進攻雁門,擊敗雁門郡太守,斬殺千餘人。
武帝派衛青率領三萬騎兵出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境),李息出代郡聲援漁陽,一起反擊匈奴。
衛青斬獲數千,匈奴敗走。
河南之戰
元朔二年(前一二七年)匈奴騎兵又侵入上谷、漁陽,殺掠吏民數千人。漢武帝決定用全力收復河南地(河套平原),以消除匈奴的威脅。西漢的河南地,即今黃河河套地區,這裡水草豐美,宜於農牧,其地又有直道與西漢首都長安相連,無論在經濟和軍事上,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衛青與將軍李息等領兵四萬北出雲中(今呼和浩特西南),沿黃河西進,採用「迂迴側擊」的戰術,西繞到匈奴軍的後方,迅速攻佔石水門和高闕(今內蒙古臨河西北),切斷了駐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同單于王廷的聯繫。再折向南,圍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兩部。
匈奴白羊王、樓煩王見勢不好,倉惶率兵逃走。漢軍殲敵數千人,奪取牲畜一百多萬頭,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區,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開闢其後出擊匈奴單于庭的基地,受封長平侯食邑3800戶。
朔方之役
元朔二年(前127年)冬軍臣單于死,伊稚斜打敗了王位合法繼承人、軍臣單于的兒子於單,篡奪了王位。後來於單向漢朝投降,被封為陟安侯,不過在數月之後病逝。
元朔三年(西元前126年)夏,伊稚斜單于遣數萬騎侵代郡,斬代郡太守及其部下千餘人。秋天,又攻雁門郡,殺千餘人揚長而去。
元朔四年(前126年)夏天更大舉進犯,各以三萬騎攻代郡,定襄郡(綏遠省和林格爾縣以南)及上郡(陝西省綏德縣東南五十里);右賢王欲奪回河南地亦進攻朔方郡。
元朔五年(前125年)春天,漢朝軍隊大舉反擊,大行李息、岸頭侯張次公出右北平郡,攻匈奴之左部做為牽制;衛青率領騎兵3萬出朔方、高闕。下轄衛尉蘇建為游擊將軍,左內史李沮為強弩將軍,太僕公孫賀為騎將軍,代相李蔡為輕車將軍
衛青得悉右賢王不備,於是秘密自朔方渡河,至五原郡。又於夜間潛軍出高闕六、七百里,急夜襲右賢王。
當時右賢王正醉卧幕中,在驚恐中與愛妾一人及親騎數百緊急突圍而去。衛青擄獲裨王十餘人、男女共1.5萬人及生畜數十萬。
漢武帝接到戰報,喜出望外,派特使捧著印信,到軍中拜衛青為大將軍,加封食邑8700戶,所有將領歸他指揮。衛青的三個兒子都還在襁褓之中,也被漢武帝封為列侯。衛青非常謙虛,堅決推辭於是漢武帝改封賞了隨衛青作戰的公孫敖、韓說、公孫賀、李蔡、李朔、趙不虞、公孫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人。
漠南大戰
雖然經過幾次戰役,但匈奴實力並未受損多少,依然猖撅。入代地,攻雁門,劫掠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上郡(今陝西綏德縣東南)。
元朔六年(西元前前123年)二月,漢武帝又命衛青攻打匈奴。公孫敖為中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信為前將軍,蘇建為右將軍,李廣為後將軍,李沮為強弩將軍,分領六路大軍,統歸大將軍衛青指揮,從定襄出發,北進數百里。春、夏兩次率六將軍、十餘萬騎出定襄(今和林格爾西北)擊漠南單于大本營,殲萬餘人。與之前的朔方戰役加起來漢軍共損失十餘萬人。
霍去病帶著800精銳脫離大隊,獨立跑出很遠,殺敵兩千餘人。在外輾轉十三年才回到長安的張騫也因為知水草地理得以封侯。
河西之戰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夏,漢武帝任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發動了兩次對匈奴的河西戰役,大勝而回。
春天的作戰中霍去病率一萬驃騎,六天中轉戰河西走廊五國,越過焉支山一千多里後給匈奴右臂以重創,殲敵近九千人,獲取匈奴祭天金人。
夏天的戰役成果更大,在與共同出擊,作為與霍去病的另外一支夾擊部隊的公孫敖與霍去病失去聯繫的情況下,霍去病孤軍深入,到達祁連山,殺敵三萬餘,讓匈奴的實力受到一次非常大的打擊。
漠北大戰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命令衛青、霍去病各率5萬精銳騎兵出定襄奔襲匈奴。
攻佔單于庭,追至掣顏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面支脈)趙信城,燒匈奴積粟而還。
兩軍共斬獲近九萬人,給匈奴以沉重打擊
浚稽山之役
太和元年(公元前104年),匈奴左大都尉欲降漢朝。
武帝令趙破奴率二萬騎出朔方2000里(一漢里=415米),欲至浚稽山(今蒙古國圖音河之南)接應。
左大都尉事泄被殺,趙破奴撤軍途中不幸被匈奴大軍團團包圍,全軍覆沒。
酒泉之役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五月,貳師將軍李廣利率3萬騎出酒泉(郡治祿福,今甘肅酒泉市),進擊右賢王於天山(今新疆天山)。
初戰獲勝,撤軍途中,不幸遭匈奴大軍包圍,乏食數日,死傷十分之六、七,突圍返回,李陵被俘。
余吾水之役
天漢四年(前97年),李廣利率騎兵六萬、步兵七萬出朔方擊匈奴;強弩將軍路博德率萬餘騎出居延,協同李廣利作戰;游擊將軍韓說率步兵三萬,因桿將軍公孫敖率騎兵萬餘、步兵三萬分別出五原、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縣城南)擊匈奴。
匈奴單于將輜重遠徙余吾水(今蒙古土拉河)以北,親率十萬騎迎戰李廣利於余吾水南。
李廣利與單于交戰十餘日,未能取勝而返。其餘各路軍亦無功。
燕然山之役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三月,李廣利率軍七萬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率軍二萬出西河(郡治平定,在今內蒙古東勝境);重河侯馬通率四萬騎出酒泉。
匈奴單于知漢朝大軍至的消息,將輜重北徙至郅居水(今蒙古色楞格河),自率主力南渡姑且水(今蒙古巴彥洪格爾省南部圖音河)以待漢軍。
李廣利出塞後,擊敗匈奴左大都尉衛律,乘勝追擊至郅居水,匈奴退走。李廣利以二萬騎渡郅居水,擊敗左賢王,殺左大將。
漢軍撤退時,單于知李廣利疲憊,以五萬騎圍擊漢軍於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漢軍大敗,李廣利降匈奴(參見燕然山之戰)。馬通、商丘成兩路,亦未有斬獲。
燕然山之敗後,漢武帝在經濟困難,人民疲憊的情況下,停止了對匈奴用兵,並下詔罪己,採取一些「思富養民」的措施,發展生產,恢復國力。

漢宣帝時期

本始二年之役

漢宣帝劉詢時,西漢國力逐漸恢復,又開始對犯邊之匈奴進行反擊。

本始二年(前72年),宣帝以祁連將軍田廣明等五將軍和校尉常惠監烏孫兵,六路擊匈奴。五將軍少有斬,唯常惠監烏孫兵擊破右谷蠡王庭,殲匈奴四萬餘。匈奴避戰遠遁,人畜死亡不計其數。

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內部爭鬥更甚;西漢朝設西域都護府。完全控制了西域。

甘露元年(前53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呼韓邪單于率南匈奴附漢,郅支單于率北匈奴西遷至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東部築城而居。

漢元帝時期

建昭三年之役

建昭三年(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詔發屯田吏士和西域諸國兵四萬人分兩路攻殺郅支單于,滅北匈奴,從而結束西漢與匈奴的百年大戰。

所以漢匈戰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沒有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戰爭,就不會有後來的宣帝設西域都護府,也不會有元帝時的擊滅北匈奴。

漢武時期對整個漢匈戰爭的影響舉足輕重。

如果沒有漢武北擊匈奴,那麼西漢也就不是我們熟悉的那個西漢了。

PS很多人引用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其實出自宣帝時期陳湯的上疏。不是漢武帝講的。


關於劉徹的謚號:

「武」字不是平謚,它是上謚。

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威強睿德曰武;除偽寧真曰武;威強恢遠曰武;帥眾以順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剛強以順曰武;闢土斥境曰武;折衝禦侮曰武;除奸靖難曰武;拓地開封曰武;肅將天威曰武;安民和眾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殺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敵無避曰武;德威遐暢曰武。

班固在《漢書》(卷六 武帝紀第六)中言:

贊曰: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畤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曆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礻亶,禮百神,紹周后,號令文章,煥焉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司馬貞在《史記索引》言:

「孝武纂極,四海承平。志尚奢麗,尤敬神明。壇開八道,接通五城。朝親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傳聲。迎年祀日,改歷定正。疲秏中土,事彼邊兵。日不暇給,人無聊生。俯觀嬴政,幾欲齊衡。」

PS這是司馬貞不是司馬遷,是《史記索隱》不是《史記》啊,我無數次發現有很多人將他們搞混。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言:

「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官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罰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李世民:

  •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漢武驕奢,國祚幾絕。」
  • 「漢武帝窮兵三十餘年,疲弊中國,所獲無幾。」

孫中山:

「秦皇漢武、元世祖、拿破崙,或數百年,數十年而斬,亦可謂有志之士矣。拿破崙興法典,漢武帝紀贊,不言武功,又有千年之志者。」

劉徹不管是在現在,還是在當時都是一個很受爭議的人物。

私認為」武「是最適合他的謚號。


關於廟號:

參見:西漢本始二年的廟樂之爭。

宣帝二年,要為武帝上廟號,並要在武帝生前所巡幸郡國都建立世宗廟。

而有的大臣則反對。

夏侯勝言:「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境之功,然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泰無度,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半,蝗蟲大起,赤地數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積至今未復;無德澤於民,不宜為立廟樂。」

但是最後還是實行了。

劉詢為什麼這麼執著於此事呢?

彰顯其執政及血統的合法性。

劉徹——&>劉據——&>劉病已(劉詢)

詳情參見:巫蠱之禍。


此外,世宗有世系轉移之意。

劉榮——&>劉徹。


參考:

維基百科

《漢書》(卷六 武帝紀第六)


漢武帝:我實在是不會想到,我一個西漢的皇帝,怎麼就要為晉朝的事背鍋了呢?然而知乎大神已經研究決定了……

曹操:原來漢武帝以後中國就被北方蠻子吊打,那我吊打蠻子那些光榮事迹都不算數了咯?

眾司馬氏:這個鍋甩得真是好,什麼八王之亂我們根本沒聽說過


五胡亂華都能賴到漢武帝,題主你學習成績不好,是不是得怪你太爺爺沒中進士?


1.漢武帝:世宗孝武皇帝。
漢武一朝確實打垮了匈奴,匈奴本身內部也四分五裂。但是農耕民族對游牧民族的作戰註定耗時耗力不可持續。而且漢武當時不光對匈奴連年用兵,也經常對西域用兵。
漢武末年下《輪台罪己詔》:「朕即位以來,所行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而「武」這個謚號很有意思:
a.剛彊直理曰武。剛無欲,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
b.威彊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
c.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d.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e.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
f.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a、c、d、f跟武帝都不太挨著。只有b-威彊敵德曰武和e-誇志多窮曰武兩個都挨著,至於哪一個還是兩個兼而有之。
乃們自己感受。
2.漢武並沒有動搖國本,相反,除窮兵黷武,好豪奢,求長生等狂悖事外,漢武頗有建樹,最有代表性的是進行了第一次全國範圍內的人口統計。中古社會的朝代更替有自己的邏輯,除非土地兼并到了一定程度,國家的持續還是比較容易的,而漢武在進一步成功削蕃後建立起了強大的中央政府,並一次做出的種種舉措,是遏制土地兼并的,並為其後的昭宣中興打下基礎。
3.漢武以前的和親,始於高祖被冒頓單于圍於白登,彼時的匈奴在冒頓單于的領導下統一而且強大,大漢不光是戰亂後的滿目瘡痍,還要著手解決幾個實力強大的異姓王(對楚漢戰爭了解的人都知道)。作為城下之盟,彼時的和親確實帶有很大的屈辱性質,呂后也確實被調戲過,火都發不起來。但是漢武以後的和親,就主要是匈奴的某支求著來和親了,此時的匈奴已經分崩離析,相比於用兵遠征大漠,拉一支打一支明顯更經濟高效。我們熟悉的昭君出塞就是呼韓邪單于打不過他哥哥郅支單于,就南遷到長城邊下請求和親,人家可是親自來覲見。
4.匈奴那點實力滅不了西晉,西晉的滅亡主因是八王之亂。自己把自己打得身上都沒塊好肉了。西晉初期中央王朝非常強大,當時正處在氣候大寒的小間冰期,西北和東北的塞在的環境承載力嚴重下降,少數民族紛紛內附。西晉在民族關係上有點種姓制度的意思,除了漢族是最優等民族之外,其他民族根據漢化程度、血統關係分成三六九等,舉幾個例子,羯這個民族在當時被稱為「兩腿豬」,基本上就是當牲口用的,後趙開國君主羯人石勒在組建「追風十八騎」落草之前是個奴隸,天天被買來買去;南匈奴的一支鐵弗氏(大夏王赫連勃勃)因為是匈奴、烏桓、鮮卑等族的雜居後代,又被稱為「雜胡」(鐵弗是赫連勃勃拉起政權以後取的,意為「堅韌如鐵,可以征伐」,赫連勃勃的姓氏也很有意思,他原來的姓氏是我的本家姓,後來覺得金寶刀已經不足以顯示其武功,於是給自己取了一個Armstrong的N次方威力的阿姆斯特朗回旋加速噴氣式阿姆斯特朗炮一樣的姓氏——赫連,意思是其威赫可與天相連),地位更加不堪。而劉淵族人為南匈奴的一支,漢化較早,漢化程度也比較高,社會地位也不錯。聽他的姓氏你就知道,因為和親的關係跟了漢朝皇族的姓。而劉淵遊學於長安,頗受士大夫階層待見。所以八王之亂後,劉淵才能帶領族人以攘亂的名義起兵。並以漢室後裔自居建立了漢國(史稱後漢)。


其他的我不說,這是什麼鬼:

入侵羅馬帝國的,是匈人,不是匈奴人。塔西佗首次記載了這個達西亞民族(達西亞位於羅馬尼亞匈牙利一帶,此處為東歐大草原)該民族不斷在高加索與東歐之間活動運動,91ADHuns向東遷徙到了裏海地區,150AD遷徙到高加索,370AD回遷入侵歐洲(匈人王阿提拉入侵)。這個套路就和希臘人向北軍事移民於黑暗時代回頭入侵本土一樣(造就了斯巴達)。
「匈奴人被漢人趕到歐洲入侵羅馬帝國」這種說法到底還要持續多久?

日耳曼部族、歐羅巴人種的達契亞人出門去裏海逛了200年,回來就變成了矮小粗壯蒙古人種的匈人?還來回遷移?羅馬尼亞到裏海之間多少有蠻族分布知道嗎?這達契亞人真是牛逼啊,不僅衝破重重阻攔東遷到裏海,而且不過癮又往回遷,反覆碾壓東歐大草原各路游牧民族。怪不得羅馬有200年和平時期沒有游牧民族入侵呢,原來都是達契亞人的功勞啊失敬失敬。這位答主的歐洲歷史是跟何新學的吧?

達契亞早在圖拉真時期就被羅馬征服,並變成了一個行省,達契亞人也早就融入了羅馬人中,跟200多年後的匈人完全沒有關係。


這個問題我想認真回答一下。我個人對這段歷史比較感興趣,曾經仔細地思考過這個問題。

我寫了一篇很長的回答,或許有些地方不夠嚴謹、不夠專業。但我確實是認真寫的,至少可以給自己一個交代吧。

很久以前我在天涯上看到過一篇文章
匈奴究竟輸在了哪---------漢武帝伐大宛探析
雖然文章中的很多觀點我並不完全贊成,但我依然認為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我的答案2~5節很大程度上參考了這篇文章。

1.匈奴為什麼不好打?

匈奴是一個游牧民族。他們長期騷擾漢朝的北境。
然而,只是騷擾而已。
雖然有時候是幾萬人的大騷擾,但終究還是騷擾。游牧民族的戰爭思路,和中原人征服與擴張的戰爭思路是不一樣的。
匈奴人什麼時候有膽子往南推?如果真的在漢朝的主場跟漢軍決戰是必敗無疑的,他們心裡清楚的很(劉邦被冒頓單于圍了的那次怪他自己作死,而且那已經不算主場作戰了)。匈奴軍隊總共才多少人?大漢隨便拉起一支正規軍人都比你多。更重要的是,漢軍的裝備比你好——漢人有金屬冶煉技術,還有一個叫弩的大殺器。
游牧民族的入侵打的是時間差。邊境線那麼長,你不可能每個地方都囤著足夠抵擋我的邊防軍。我幾千(乃至上萬)人騎著馬來,遇見你幾百幾千人的小規模抵抗,直接收人頭。一路深入,沿途劫掠。在你能組織起足夠大規模的反擊以前,我就騎著馬跑了。

之前好幾次遠征匈奴,都已失敗告終。直到衛青霍去病帶隊才打了大勝仗。大家是不是以為這是因為馬背上的匈奴人很能打?
不是!
如霍去病為什麼每次都能精確定位打擊匈奴? - 歷史這一問題中所說,霍去病最厲害的地方不是能打勝仗,而是能打上仗
匈奴一個游牧民族,專業偷人頭,何必跟你漢朝軍隊剛正面?你漢族一個農耕民族,組織起一支龐大的北征軍,長途行軍來打我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我跑的比你快,何不躲著你,等著你自己被後勤給養的問題耗死?然後在你饑渴難耐、人困馬乏、士氣低落的時候來偷一波?
李廣、公孫敖等人,征匈奴都迷路過很多次。李廣最後一次迷路,更是直接悲憤交加地自盡了。
驃騎將軍霍去病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他不迷路,總能逼著匈奴主力跟他決戰。
而衛青的思路是:你的部隊能跑,女人牛羊奴隸可不能跑,我去找到你的基地收農民行不行啊。

衛青
漠南之戰:遂略河南地,至於隴西,捕首虜數千,畜數十萬,走白羊、樓煩王。封長平侯。
河朔之戰:得右賢裨王十餘人,眾男女萬五千餘人,畜數千百萬,於是引兵而還。拜大將軍。
霍去病
河西之戰:(春季)殺折蘭王,斬盧胡王,誅全甲,執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首虜八千余級。(夏季)逾居延,攻祁連山,得酋塗王,以眾降者二千五百人,斬首虜三萬二百。戰前,拜驃騎將軍。
漠北之戰: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瀚海,執虜獲丑七萬四百四十三,取食於敵,卓行殊遠而糧不絕。加大司馬。

來自鏈接:霍去病為什麼每次都能精確定位打擊匈奴? - 君子玉的回答

2.打贏了匈奴有用嗎?

這幾場仗打得確實漂亮。但是,面對匈奴這樣的敵人,在正面戰場上打敗他一兩次,真的就能把他打服,以後再也不來騷擾嗎?
我覺得不可能。

如剛才所說,對大漢而言,組織一次遠征是成本很高的,是需要花幾年時間蓄力才能放出的一個大招。在衛青和霍去病的時代,有幾下大招打中了,打得匈奴人很疼。
但是,對匈奴人來說:
只要騷擾對他們來說是有利可圖的,只要你國內現在蓄不起力放不出大,只要我賭你大招打不中我。
這種騷擾是沒理由停的。

你漢武帝厲害,你霍去病厲害。我惹不起,我老實幾年。
但是霍去病會死的,漢武帝也會死的。你下一個將軍還能保證打贏我嗎?下一個皇帝還會舉全國之力來征我嗎?
因此,憑一個強勢的皇帝,打幾場勝仗,本就不可能指望徹底打服匈奴。最多只能帶來一代人的和平。
打游牧民族,是不可能在正面戰場一勞永逸地解決的。

3.為什麼要征西域?

電視劇《漢武大帝》是在我很小的時候播出的,我特別喜歡這部劇。我始終覺得這部電視劇是中國最優秀的歷史劇之一。
然而,小時候很多東西我看不懂。
衛青打河朔之戰,霍去病封狼居胥,看得人熱血沸騰。那時候的漢武帝簡直站在人生巔峰,大漢也簡直處在歷史至高點。
但是,後來怎麼漸漸變成這樣了?
漢武帝晚年怎麼就變成了一個玩星座玩丹藥的玄學家?
大漢,通過文景之治恢復過來,剛剛打敗匈奴站上巔峰,怎麼就落了一個「海內虛耗,戶口減半」的下場?

漢武帝一意孤行決定西征是這一切衰落的開端。
為了汗血馬。
在這之前,漢武帝用純金鑄造一匹金馬,命使臣送去大宛,換汗血馬。
按理說,這買賣不虧。可是大宛國王不領情,還把使臣殺了。
漢武帝怒了,集結大軍千里征大宛。

漢武帝真的有那麼想要汗血馬,以至於不惜打仗也要得到嗎?
誠然,汗血馬很重要。重要的不是這一兩匹供皇帝賞玩的馬,而是馬種。有了好馬的種,中原才能培育自己的好馬。有了好馬,未來的騎兵戰鬥力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增強。
但,再好的馬也不值得千里遠征,死這麼多兵去換。
武帝雖然喜怒無常,但絕不是一個意氣用事的人。他難道會不懂得這個道理嗎?
這一仗為什麼要打?看起來是為了馬,其實,是出於更深遠的考慮。
使臣被殺,只是一個借口。
甚至,那個可憐的使臣,可能漢武帝把他送出去時就是想讓他當炮灰,以身死換一個開戰的由頭的。

曾經,冒頓單于時期,匈奴跟月氏國打過一大仗。

以滅夷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

匈奴人攻打月氏國。月氏人投降了。
這一仗給匈奴帶來的是,樓蘭、烏孫、呼揭及周邊26個小國全都認匈奴做大哥。
漢朝往西域派了好多使臣,但是那些國家一開始都不太願意和大漢交朋友。為啥?因為人家的大哥是匈奴啊。
漢朝比匈奴強。但是,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內。人家憑什麼要通過你的一兩句嘴炮就背棄自己的大哥,相信一個遠在千里之外的國家呢?
因此,漢武帝需要打一仗來證明自己的威信。

但是,這跟匈奴有什麼關係?
漢武帝有開拓西域的雄心,但現在北邊的匈奴還沒平定就急著開西域,是不是顯得不務正業呢?
其實,漢武帝比你我都要深謀遠慮。他正是看到了在正面戰場上無法徹底消滅匈奴這一點,才把重心放在西域上的。這是對匈奴人的戰略打擊。

4.兩次西征

剛才說到,漢武帝怒了,讓李廣利帶六萬兵去教訓一下大宛。
結果,李廣利TMD竟然大敗而歸。
漢武帝更怒了。又集結了六萬兵,後勤工作做好更充足的準備,讓李廣利再打一次。
這次總算贏了。
這故事講起來就這麼簡單。但真實的歷史是血淋林的啊。

李廣利真的有那麼廢物嗎?帶著幾萬大軍,連一個總人口也不過十幾萬的小國家都打不過?
這個問題很現實:沿著河西走廊,一路上大軍吃什麼?
李廣利不是個好將軍——軍紀不好。他縱容他的士兵搶掠周邊村莊。
因為不搶就餓死了。
李廣利需要帶著幾萬人步行到土庫曼。
霍去病的軍紀不錯,因為皇帝陛下給他的資源待遇好啊。士兵全都吃飽喝足了,當然不需要搶了。
李廣利其實也很無奈。
饒是一路走一路搶,李廣利的第一次西征仍然:

兵未戰而物故其半。

結果是:

引兵而還。往來二歲,還至敦煌,士不過十一二。

太慘了。這比之前打匈奴的任何一仗都慘。
最慘的是,大多士兵根本不是戰死的,而是餓死的。
當然,我並不是在給李廣利開脫,我也沒說他不是個廢物。我想說的是,這樣的仗沒打贏,其實真的不全是他的鍋。

武帝咽不下這口氣,又準備了一支6萬人的大軍。告訴李廣利,你別進京城,直接掉頭回去再打一場,這次再打不贏就別回來了。
這一仗太勞民傷財了,沒有人支持。
但漢武帝一意孤行。
事實上,在第一仗輸了以後,第二仗其實是不得不打的。
試想,如果讓西域諸國發現,大漢原來是個紙老虎。以後的外交形勢會變成什麼樣?

第二次西征的後勤準備:

牛十萬,馬三萬,驢、橐駝以萬數

即使是這樣的準備,也只夠把6萬大軍送到絲路中段,再往西走就得喝西北風了。
幸好,周邊的小國家比較識相,看見這麼多兵,老老實實花糧食買條命。
也有不識相的小國家,比如輪台。
新疆的肥地不多。輪台算是比較肥的一塊地。這樣一個國家雖然不大,但人口應該也是不少的。
李廣利的做法是:

功數日,屠之。

屠之。
所以,這次李廣利的大軍走到土庫曼,非戰鬥減員沒有上次那麼多。
所以,大宛國在被教做人以後老老實實投降了。
特別的,大宛周邊有一個叫郁成的小國家,不識相地伏擊了漢軍。
於是,後世的史書再沒出現過郁成這個名字。

兩次西征。
第一次出發六萬人,回來的不到十分之一。
第二次出發六萬人,雖然打贏了,但回來的也就一萬多人。
第一次,慘敗。
第二次,慘勝
李廣利兩次走的總路程比兩萬五千里長征還長。後勤消耗無算。
戰果是,輪台、郁成、大宛三個國家幾乎被屠滅。
然而沒啥實際收益。

5.西征的真正效果

在李廣利帶著兵游西域的時候,匈奴人又在北方鬧騰了。
這回,漢武帝一點辦法都沒有——實在是蓄不起力去抵抗匈奴人了。
這就是分不清輕重緩急的代價。
看起來,兩次西征絕對是漢武帝決策的大失誤了。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西域一戰,屠滅三國。其它國家都嚇怕了。以烏孫為首的西域各國,老老實實從服於漢。
匈奴在西邊一個小弟都沒有了。那些本來給他進貢的國家,現在都給漢進貢。
後來,公元前71年,烏孫和漢組織了一次對匈奴的聯合進攻

斬匈奴名王以四萬級,獲牛羊七十萬。匈奴民眾死傷而去者不計其數。

這是烏孫國的戰果。
來自烏孫的背後一刀是匈奴人沒想到的。他們怒了。

單于自將萬騎攻烏孫,會大雨雪,還者不能十一。

然後匈奴人驚訝地發現漢和漢的盟國在南方形成了一整條屏障。
本來西域是匈奴的大後方,現在他們一下子陷入了四面受敵的境地。

諸國羈屬者皆瓦解,攻盜不能理……匈奴大虛弱。又重以餓死,人民死者十三。

這一切,發生在漢武帝去世17年後。

之後,匈奴才真的衰弱了。
公元前60年,匈奴爆發內亂。掌管西域勢力的日逐王降漢。剛剛上任沒多久的單于屠耆堂在內訌中兵敗自殺,匈奴爆髮長達十幾年的「五王之戰」,史稱「五單于爭立」。
從此,匈奴真的失去了擾漢的力量了。
這一切,發生在漢武帝去世28年後。

這些,其實都是漢武帝拿下西域的戰略效果。

6.戶口減半?

漢武帝活著的時候沒能享受到征服西域的戰略作用。
李陵投降後,武帝又遣李廣利帶七萬人征過一次匈奴,大敗。
說起漢武帝晚年打的這些仗,大家只會記得:「海內虛耗,戶口減半」。
這是不是武帝的罪過?當然是的。
這罪大不大?其實沒有聽起來那麼大。
「戶口減半」,其實並沒有死那麼多人。而是,多了那麼多黑戶......
當然,跑的人也不少。
後世《唐書·北史·高昌書》中記載,高昌國的大部分人口,都是漢人後裔。想必是武帝時期跑過去的吧。跑過去的漢人都比本地人還多了。這還僅僅是高昌一個國家。

但,「戶口減半」的主要原因其實是,大家都不上戶口了......
為啥?大家打仗打怕了。上了戶口就要服兵役啊。
每個新建立的朝代,休養生息幾年,國內戶口都會暴漲。你真的以為是大家在太平日子下都忙著造人了?
當然不是了!只不過是原先的大批黑戶,在新朝代的人口普查下全都登記在冊了而已。

漢朝在武帝時期,全國人口是以千萬計的。
漢武帝就算再窮兵黷武,連死傷帶遷徙,全國人口減少最多不過以百萬計。
人口銳減百萬,這樣的事情在中國歷史上其實著實不少。
所以說啊,你們不要看見「戶口減半」就想搞個大新聞,說什麼全國人少了一半,再把劉徹批判一番。

7.後來的故事

漢武帝的故事很風光,以至於大家都以為武帝時期是西漢王朝的頂峰。
其實差得遠呢。
真正的頂峰大概是漢宣帝的時候,孝宣之治時期。
漢武帝看起來窮兵黷武,敗光了家底,還沒能徹底消滅匈奴,簡直是個不折不扣的盧瑟。
其實,武帝做的是一些後人乘涼的事情。
一個王朝剛剛開始的那幾代皇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文景之時的使命,就是休養生息,與民休息,為後人攢下一點家底。
武帝的使命,就是靠著前人攢下的家底南征北戰,消除國內國外的威脅,為後人留下一個和平帝國。
藩王也削了,西域也通了,匈奴也弱了,後人才可以安心搞經濟。

從種種意義上來講,漢武帝絕對都是一個在歷史上可以和秦皇唐宗比肩的人物。
他把天下弄得一團糟,沒能像唐太宗一樣帶出一個貞觀之治。這是因為,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相比李世民的大唐,劉徹接盤時的大漢真的是內憂外患的hard模式。
而他留給後人的,已經是一個可以安心玩種田流的國家了。
我覺得,這樣已經夠偉大了。

至於題目中說的「匈奴繼續為禍幾百年」,根據漢書的記載:

初,北邊自宣帝以來,數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熾盛,牛馬布野。

如果你真的覺得「數世不見煙火之警」完全是靠王昭君一個女子實現的。
那你開心就好。

幾百年不好說,起碼西漢後來的幾十年,匈奴是一直老老實實的。
西漢末年和新朝時期,匈奴為啥又開始鬧騰了,那是因為漢朝自己虛了,而且王莽這個理想主義者在外交上表現得太中二。
至於東漢之後的事情,無論如何也怪不著漢武帝了。東漢和西漢名義上是同一個漢王朝,實際上已經天差地別了。
就算是神仙也預測不了後來的變化啊。如果連這都能背鍋,如 上面@lu lu 的答案所說,是不是抗日戰爭應該怪萬曆皇帝呢?

關於五胡亂華時匈奴的那些事兒,我還想多說一句。
那個匈奴左賢王,名字叫劉淵。是的你沒有聽錯,一個姓劉的匈奴人。
他既是劉邦之後,也是冒頓單于之後。
他並沒有輕鬆滅掉西晉。他只是自立為王,國號為
感受一下吧。


友好度就是這樣的東西:允許有人胡說八道浪費別人時間,不許你評論一句逗比。


漢武帝即位時,劉氏江山經過前面幾輩老祖宗的努力,尤其是在文帝的節儉和景帝的治理下開創了文景之治,給漢武帝留下了一大筆遺產,但這筆遺產在武帝手裡還沒捂熱乎就已經被其用完了。

漢武的種種武功的基礎便是強大的經濟作為支撐。武帝被後世讚揚的功績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討伐匈奴,匈奴對漢的威脅由來已久,解決方針要麼是和要麼是戰,顯而易見對匈奴採取和的方針才是最好的策略。這樣成本低,也不至於勞民傷財,於國於民都是百利而無一害。反之採取戰爭那就會事倍功半,想滅掉匈奴在當時基本難以完成,可是好大喜功的武帝卻採取了刀戈討之。結果是前期在衛青、霍去病的征討下取得了局部性的勝利,但並沒有滅掉匈奴。由於戰線拉長導致運輸成本高的嚇人,按照沈括演算法,前線十萬人作戰就需要三十萬人運輸糧食,並且到達前線的物資只有初運時的數十分之一。這樣下來匈奴未滅,反而大漢帝國的國力卻大為降低,文景時期遺留下來的財富就在這樣的沒有結果的戰爭中為之一空。

由於對匈奴戰事的繼續,然國庫已經捉襟見肘,為了籌集資金和防止國內暴動開始啟用法家人物如桑弘羊、張湯等,這些人大都具有過人的才力,辦事果斷凌厲,是漢武帝決策的堅定執行者。

為防止國內暴動 :武帝啟用酷吏並命張湯等制定嚴刑峻法,並且在某種程度上復活苛刻的秦法。其在位期間大案迭興,這些酷吏有時創下一日殺數百人甚至千餘家的紀錄。冤案泛濫,下至平民百姓上達王侯將相人人自危。大臣宰相因細小之事被殺,至於普通大臣被殺者更是不計其數(歷史上能與之相比也就朱元璋了)

為了籌集資金;先是賣官鬻爵,導致吏治敗壞,貪污橫行。其二是採取國家資本主義,鹽鐵國營。其三、橫徵暴斂,對商人加稅。這些措施使得國庫大大增加,卻極大地損害了百姓的利益,富了國庫官差,窮了百姓生民。

在嚴酷的刑法和橫徵暴斂的雙重擠壓之下,人民生活困苦。本來這兩項措施都是為討伐匈奴而出,結果卻是後期討伐匈奴失利,七萬戰士全軍覆沒,導致國力過分浪費,漢帝國國內呈現一片饑饉盜賊橫行的局面。

武帝末年人口由初年的3600萬降低到3200萬,這中間相距53年,按正常的人口增長率百分之七來算,四十年可增加到百分之三十點一八,也就是到末年人口應當有四千七百五十九萬,但實際上損失人口卻達一千五百五十九萬,拋去出生率低的原因以及一些非正常死亡的原因,那麼死亡的人數也多達七百多萬。相對於一個只有三千多萬人口的國家來說,死亡人數超過國家的百分之二十,

無論這個統治者武功有多麼極盛,才略是多麼為人稱道,但其本身來講仍舊是一個失敗並且暴虐的國君。

當國庫充盈,前方戰事繼續,稍有成績便歌功頌德。

至於萬千生民之生存狀況絕口不問,黃河決堤若不是萬不得已亦不輕言築堤救災。

當匈奴被小創,王國問題削弱,驕奢長生之心遂起。於是乎仿效始皇開始四方巡遊、求仙、封禪慶功、大肆修建行宮別苑、宮殿樓宇,寵幸方士,國庫枯竭、遂至家變,太子見殺,皇后衛氏自盡。劉氏江山飄搖。

好在由於戰事的失敗,國內政局的動蕩、以及家庭的劇變,使漢武帝在晚年終於認知其過,於是遣散方士、回歸原本,下輪台罪己詔,終究在晚年清醒了一次挽救了漢帝國這棟將傾之大廈。下面附有司馬光對漢武帝的評論,覺得其評論較班固而言更為中肯。

附: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武帝的評論:「孝武帝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資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

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愛忠直之言卻惡人欺蔽。好貴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皇權的成熟與潰敗 西漢 東漢時期

秦國一統天下,依靠的類20世紀的軍國主義體制,雖然高效,但是傳統對社會的和諧破壞性太大,全天下的反抗力量極大,一下子把秦王朝就推翻了,在建立新的天下統治核心過程中,項羽的霸業值得深思。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羋姓,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項羽是傳統貴族之後,還是受到【周天子】為核心的禮制思想影響,還是堅持天下各國的分封制度理想,希望達到天下的各國共同和平相處、共謀發展的理想,根本沒有天下皇權思想。這也是項羽悲劇的總的原因。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秦軍主力。

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項羽在得到楚懷王的同意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魏王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等十八個諸侯王。

項羽的分封制已完全不適應天下的思想變化!

秦始皇的一統天下的成功,刺激了天下人的野心與願望,各國的新君主們看到了新的目標------天下可以是一個人的!你不殺死他人,你就可能被他人殺死,叢林法則就是最高原則。

至於分封制的禮制,就是女人的物污,早已發臭,可以丟了。大家又重新進行你死我活的殺掠,已經完全沒有正義與邪惡之分了。

項羽分封完諸侯,諸侯各前往封國,項羽將義帝遷往長沙郴縣,暗中令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於途中將義帝殺死。

公元前206年(漢元年)八月,齊、趙諸侯叛亂,項羽率軍前往平亂

公元前205年(漢二年)冬,項羽北至城陽,田榮引兵會戰,被項羽擊敗,田榮逃往平原,被平原民殺死。

漢王劉邦從漢中進攻項羽,項羽與劉邦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

項羽最後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劉邦得到了天下!劉邦得天下,有許多偶然因素起作用,但是劉邦殺凈異性王,確實他獨立的豐功偉業,有歷史其必然,為中國皇權真正鞏固立下了不休的功勞,適應了歷史的趨勢。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沛豐邑中陽里人,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 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擊敗項羽後, 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 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劉邦出身於社會底層,他不是貴族,因此他的思想就是認同叢林法則,為了自己的生存與利益,可以捨去一切,包括父母、妻女。

楚漢滎陽對峙時,項羽欲烹劉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劉邦竟說:我們已約為兄弟,我父親即你父親,如果要烹你父親,則幸分我一杯羹這話!沒有任何力量與規則可以制約劉邦,劉邦可以不講任何道德,在這一點上西毒歐陽峰、楊康都要輸於劉邦!

劉邦知人善任,《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在總結奪取天下的經驗時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任何讀這段文字的人,都會對張良、蕭何、韓信的文韜武略佩服得五體投地。其實真正值得崇敬和景仰的,當首推漢高祖劉邦。

但是,劉邦的天下以後,知道【天下可以是一個人的!你不殺死他人,你就可能被他人殺死,叢林法則就是最高原則。】真實不虛,他殺異性王,就不有任何道德顧忌、正義的考量,為了大漢皇權的持續,殺!殺!殺!

在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兌現了先前的諾言,封韓信為楚王,彭越為梁王。 受封的韓信和彭越聯合原來的燕王臧荼、趙王張敖以及長沙王吳芮共同上書劉邦,請他即位稱帝。

劉邦登基後,第一個讓他不放心的就是在各地的異姓王。他們有兵將,有的還有三心二意。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異姓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

漢初異姓王的封地總面積超過了漢郡,他們擁有武裝,行政自主,名為漢臣,實為漢廷不能控制的獨立王國。漢高祖及其統治集團先後鏟滅韓信彭越英布,其他幾個異姓王也相繼被殺、被廢,僅存勢力最小的長沙王吳芮,解除了異姓王對漢朝的威脅

從前202年十月至前196年十月,先後解決了燕王臧荼、楚王韓信、趙王張敖、代相國陽夏侯陳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異姓王中唯有長沙王吳芮因勢小不構成威脅而得以保存。

燕王臧荼本為項羽所封,其降漢只是迫於形勢。在楚漢戰爭,臧荼亦沒出什麼力。漢滅項羽後,令各地捕項羽舊部,使臧荼心不自安,於是先下手為強。於漢五年(前202年)七月起兵反漢。劉邦率軍親征,漢六年十月(前202年十月)滅燕,虜臧荼。臧荼從起兵到敗亡為時僅三個多月。

漢六年十月,有人告韓信謀反。漢高祖採納陳平之計,偽游雲夢,十二月,會諸侯於陳,擒獲韓信,帶回洛陽後貶為淮陰侯。韓信被貶後,恥於與其他功臣為同列,對自己受此待遇不滿,心生怨望。又與陳豨交好,而陳豨於漢十一年(前196年反代地,劉邦親征。舍人樂說告韓信欲攻皇后與太子以應陳豨,呂后採納蕭何之計殺掉韓信,夷三族

陳豨反代地,劉邦親征,派人徵兵梁地。彭越稱病不從。劉邦怒,派人責彭越。彭越部將扈輒勸其起兵反,彭越不聽。劉邦派使者到梁國,使者趁梁王不備,逮捕梁王,囚之洛陽,並召有司治彭越之罪。

後劉邦赦免彭越,貶為庶人,發配於蜀。然彭越命中該死,在於去蜀道中遇見呂后。彭越向呂后道其冤屈,求呂后為他求情不去蜀中而留在故鄉昌邑。呂后佯應所求,帶彭越回洛陽。呂后一到洛陽,就勸劉邦立即殺掉彭越,並令其舍人再告彭越謀反。於是彭越被殺,族三族

關於丞相的過大權力,劉邦通過把蕭何下獄來打擊削弱相權。在劉邦平定了黥布叛亂回到長安後,蕭何提議把上林苑開放,讓百姓去耕種,因為上林苑基本上已經荒蕪,並不是養獸供皇帝狩獵的地方。劉邦一聽就惱了,硬說蕭何拿了商人的賄賂,所以才替他們說話,借百姓之名為商人牟利。劉邦將蕭何關進了監獄。

劉邦從做了皇帝,到最後病死,中間有八年時間,基本上都用在了解決這些讓他不放心的問題。

劉邦為了自己家族的皇權的穩固,不計任何手段,沒有任何道德底線,這與秦始皇的做法不同,因為秦王是有法統的地位,劉邦沒有!他有的只是社會底層的知識、黑社會大佬的做派、沒有任何道德底線就是它的優勢!

但是劉邦的做法,客觀的適應了歷史發展,就是黑格爾說的【絕對精神】!劉邦的適應,不是他的主觀思想認知了【客觀精神】,是叢林法則使然,是偶然的適應,沒有必然性!這點不是又可以大大的打20世紀物理主義者的耳光!

-------------------------------------------------------------

劉邦由於是社會底層的平民,自然不懂秦王朝推行徹底的郡縣制,貴族沒有封地、不能干預地方管理的緣由,以及處於動物的本能,血緣關係在外斗中是皇族的天然盟友的支持者,在消滅異性王的同時,分封了許多同姓王,為以後的皇權的穩定有立下了定時炸彈。

這也可以看出,劉邦沒有秦王的戰略思想與視角,畢竟劉邦沒文化嘛。這就是歷史的詭異之處,拆定時炸彈的是劉邦,殺凈了異性王;放定時炸彈的也是劉邦,劉邦跳不出歷史的業力,逃不出人性的輪迴法則。分封制,劉邦又在走項羽走過的路!

漢初劉邦分封的劉氏子弟封國國王,共有淮南淮陽九個。1.漢齊王2.漢楚王

3.漢荊王賈4.漢淮南王5.漢燕王6.漢趙王7.漢梁王8.漢代王9.漢淮陽王。

劉邦認為,秦國之所以會亡,主要是在地方上缺乏同姓王侯來屏衛。由於有春秋戰國500年的分裂史,所以各地舊貴族的離心傾向還是很大,因此需要建藩,來加強統治.防止內亂,一旦朝局變動,各地藩王可以護衛皇室.在起初這個政策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但隨著時間推移,藩王反而又成為了內亂的禍根。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稱帝後,實行郡國並行制,諸侯國的政治地位遠遠高於郡。漢初的同姓諸侯國,土地遼闊,戶口眾多,但由於同姓諸王與高祖血統親近,效忠漢朝,起著拱衛中央的作用,所以這時中央政權與地方諸侯國的矛盾並不突出。

漢文帝以漢高祖庶子繼統,漢初所封諸侯王,與漢文帝的血統關係逐漸疏遠,政治上已不那麼可靠,因而一再發生叛亂。

濟北王劉興居於文帝三年(前177年),起兵叛亂,濟北國被除。

文帝六年(前174年),淮南王劉長謀反,事發被貶至蜀地。這些事件預示著王國與中央政權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亂的先兆。

漢景帝劉啟即位後,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諸侯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漢景帝謀劃削藩。漢景帝的削藩之舉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動,吳王劉濞,就想進行謀反,與膠西王劉昂約定反漢事成,吳與膠西分天下而治。吳王劉濞同時還派人前往楚、趙、淮南諸國,通謀相約起兵。

七國之亂,西漢中央政權獲得了絕對勝利。這次叛亂,從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開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參加叛亂的七國,除保存楚國另立新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除。

七國之亂平息後,同姓諸侯王的勢力受到致命打擊。漢景帝削弱諸侯王的權力,以加強中央集權,先後分封了諸皇子為諸侯王;取消諸侯王任免封國官吏和徵收賦稅的權力,諸侯王不得繼續治理封國,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諸侯國的官制,改丞相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諸侯王失去了政治權力;規定諸侯王不能自治其國,無權過問封國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規定的數額收取該國的租稅作為俸祿。

至此,中央政權的權力大大加強,諸侯王的力量大大削弱。諸侯國雖仍然存在,但由於諸侯王失去了政治權力,其實際地位已與漢郡無異,已經不再具有同中央對抗的物質條件。

西漢的皇權鞏固的第一輪危機就圓滿度過去了。

-------------------------------------------------------------------

漢武帝 皇權高峰與獨大 天下危機與游牧民族

文景之治後,漢武帝時期,皇權得到的天下高度的認同,儒家思想也達到了頂點,實現了獨尊儒術。儒家在公共場所,廟堂之上,社會各層看似戰勝了法家。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 -公元前87年),西漢第七位皇帝,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竇太后去世,漢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權。 他進一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頒布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王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王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推恩令目的是要諸王的土地自行分散,不再有嫡長子一人獨自繼承爵位。

漢武帝中央設置中朝,漢武帝時,為加強皇權,選用一些親信侍從如尚書、常侍等組成宮中的決策班子,稱為「中朝」或「內朝」。相對與「外朝」而言,「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中、外是相對皇帝居住的宮禁而言,中朝(內朝)官員享有較大的出入宮禁的自由,可以隨侍皇帝左右且能在宮中辦公,外朝官員則無此特權。由皇帝近臣如侍中、常侍、給事中、尚書等組成的,在宮中皇帝左右聽候意旨辦事,稱「中朝」,屬於宮廷官系統。

皇帝用「中朝官」牽制丞相等外朝大臣,以保證政權的鞏固!但是漢武帝以後,外戚、宦官多操縱中朝大權,以挾制外朝丞相等外朝大臣,甚至皇權完全操與內朝的外戚、宦官之手。

【中朝】或【內朝】制度,開創了,中原政權2000年【離又離不開、一直被天下詬罵的外戚、宦官閹黨專權獨大,愚弄天下的歷史故事】。漢武帝是外戚、宦官之禍的始作俑者!

丞相為首的行政機構為「外朝」,衙署在宮外,屬於政府官系統,正式之詔令則由此頒發。外朝系統,是國家的對外的正式行政體系,從中央直到地方。外朝系統,漢武帝還設立刺史,監察地方,為鞏固皇權,為加強對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察,在地方設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級別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級別的郡國守相。

漢武帝為了皇權的安全性,對宰相為首的外朝【外臣】的全國行政體系,極度不放心,一切都要大權獨攬。這也是中國2000年歷史中,皇帝與宰相、內閣矛盾的開始!

漢武帝加強中央財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

漢武帝加強思想與意識形態的建設,採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為儒學教育在中國古代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在長安創立專門的儒學教育——太學,是當時的最高學府,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始於此。

漢武帝時期,漢朝亦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採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漢學家認為這更應該是以儒為主以法為輔,內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而對政府內部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大臣。

漢武帝時期,皇權以高度發達,高度穩固,在國內穩定的基礎上,漢武帝把目標對準邊疆地區,他就開始了武功的時期!

西漢王朝經文景之治,國力已蒸蒸日上。漢武帝在承襲這些政策同時,積極準備軍事力量的發展。漢武帝開始著手以高成本的軍事手段,代替低成本的和親政策,希望徹底解決北方的匈奴的威脅。派名將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收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將當時漢朝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漠北。

漢武帝對匈奴用兵可分為三個時期:

1.從馬邑之謀到前119年的漠北決戰,漢軍頻繁出擊匈奴;

2.前118-104年間的停戰與政治和談階段,雙方要麼無戰事,要麼也是低烈度衝突;

3.前103年之後武帝再度大規模出擊。

漠北決戰雖然取勝,但卻是一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慘勝。實際上西漢和匈奴都元氣大傷,此後七年雙方几無戰事。漠北決戰既是武帝對匈奴作戰的頂點也是關鍵轉折點,其慘重的軍事和經濟代價多半要由他「好大喜功」的性格負責。在征討驅逐匈奴的偉業中,漢武帝所謂的「雄才大略」也止於漠北決戰。

前90年,漢武帝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匈奴。是役,李廣利的主力戰敗,李廣利得知妻兒因「巫蠱之禍」被抓,遂率大軍投降匈奴。

漠北之戰後匈奴的戰略,一方面主動政治談判、爭取時間恢復實力,另一方面漢軍主力強盛時,匈奴隱遁軍隊,令深入敵境的漢軍找不到對手無功而返;漢軍孤軍深入時,匈奴則以優勢兵力圍殲。

匈奴也使用「間接」戰略手段,利用西域諸國的反覆無常,令西漢軍力長期消耗於西域地區,從而減輕漢軍對匈奴的正面壓力。

戰爭的代價:「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漢武帝對匈奴作戰在前期取得不少重要勝利,但後期連遭挫敗,三十多年的戰爭付出了極高的代價。僅僅在前期14年的戰爭中,西漢軍民傷亡十多萬,損失幾十萬匹戰馬,並耗盡了「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

當時西漢人口最多四千餘萬,漢武帝幾十年窮兵黷武(對匈奴,西域,朝鮮和嶺南等地)最嚴重的一個後果就是「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在武帝末年,由於常年征戰,民不聊生,起義暴動此起彼伏。朱熹對後期武帝的評價就是「去秦始皇無幾」。

漢宣帝一朝匈奴國力大衰,直到漢元帝時匈奴之患才得到徹底解決。

但匈奴敗亡,主要原因並非西漢用兵。

從武帝晚期的前104年到漢宣帝在位的前68年,匈奴至少遭遇了四次罕見的天災,後兩次尤為嚴重——前71年冬,匈奴單于率數萬騎遇大雪,人員、牲畜生還者不足一成;前68年,大饑荒造成人員畜產死亡十之六七。匈奴人口不足百萬,幾萬甚或十幾萬的人口損失,對其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打擊非常致命。

大災之後匈奴又陷入分裂。前57年出現五單于爭位的亂局,數萬人死於此次內亂,畜產損失十之八九。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呼韓邪單于率南部支持者投靠漢朝。前36年北匈奴郅支單于的殘餘勢力被平滅。

司馬遷評價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於亡秦之禍」,西漢未亡既是漢武帝的運氣,也是西漢前幾十年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打下了良好基礎。漢武帝雖耗盡國力卻沒有平定匈奴邊患,匈奴人最終對西漢構不成威脅,更大程度上是因為自然災害打擊下的脆弱人口經濟結構以及部分由此導致的內亂與分裂。

----------------------------------------------------

皇權逐步潰敗 外戚、宦官閹黨專權獨大

漢武帝的重臣霍去病,將異母弟弟霍光一起帶到長安照顧。霍光當時年僅十多歲,在霍去病的幫助下,先任郎官,隨後遷任各曹官,侍中等。[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去世。霍光升任奉車都尉、光祿大夫等職位,侍奉漢武帝左右,前後出入宮禁二十多年,未曾犯一次錯誤。因此得到漢武帝的信任。

後元二年(前87年),漢武帝臨終之時,明確指定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和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一同輔佐時年八歲的漢昭帝。

霍光與同為輔政大臣的金日磾和上官安都有聯姻關係。上官桀等人發動政變,意圖殺霍光,廢黜昭帝,立燕王為帝。但計劃泄漏,霍光族滅上官桀父子和桑弘羊,蓋長公主和燕王旦自殺。此後霍光成為朝政實際上的決策者。

元平元年(前74年),漢昭帝駕崩,他沒有兒子。霍光迎立漢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位,但二十七日之後就以淫亂無道的理由報請上官太后廢除了他。這就是2016年轟動一時的考古大發現,漢昏帝的由來,可見,霍光把持國家的權柄,生殺予奪皆在其手中。

後元二年漢昭帝即位起,至劉賀在位(史稱漢廢帝)的27天,再到漢宣帝劉詢即位之初,朝政幾乎全部掌握在霍光手裡。百官以下只事奉霍光的家奴馮子都、王子方等人,根本不把丞相放在眼裡。霍氏黨派親族連成一體,盤根錯節地佔據了朝廷 。

霍光,已成為漢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直到漢宣帝登基以後,才歸還朝政。

劉賀被廢皇帝位後,霍光同群臣商議後,決定從民間迎接武帝曾孫劉病已(後改名劉詢)繼承帝位。這就是漢宣帝。霍光與伊尹效法殷商伊尹,行廢立天子之事,從此後人合稱為「伊霍」。

漢宣帝即位初,霍光表示要歸政於帝,但宣帝沒有接受。宣帝對霍光表面上很信任,但內心十分忌憚。

漢宣帝即位後,沒有立霍光之女霍成君為皇后,而是立自己的元配妻子許平君為皇后。霍光的妻子對女兒沒有成為皇后不滿,背著霍光,買通醫生淳于衍毒死了許皇后。霍成君最終被立為後。

漢宣帝即位後的第六年,(前68年)霍光去世。漢宣帝開始親理朝政 ,逐漸把權力收歸己手。霍顯毒殺許皇后的真相也開始慢慢泄露出去。漢宣帝首先採取行動,削奪霍家把持的權力。霍家掌握的實權被剝奪殆盡,權力逐漸集中在漢宣帝的手中。

面對漢宣帝全面奪權的行動,霍家集團內部先是不滿,霍氏欲圖借上官太后之手殺死宣帝親信、罷除天子而立霍禹為帝 。叛亂很快瓦解了。漢宣帝,廢霍皇后。在西漢朝廷中霍家勢力一朝覆滅,漢宣帝最終確立了他的絕對統治。

霍光,是漢武帝親自栽下的外戚獨大的惡果,漢武帝以後,西漢東漢王朝,多次有外戚獨大,外戚可以自立新皇帝,皇帝在外戚重臣手裡,可以成為一個稻草人,西漢王朝最後也滅於外戚王莽之手!

面對外戚的強大,皇帝往往會選擇身邊的太監宦官以為依靠力量,東漢王朝的故事,大多於宦官有關,連曹操也是宦官的後代!

漢元帝劉奭(前74年—前33年),漢宣帝劉詢與嫡妻許平君所生之子,西漢第十一位皇帝。其母許平君被霍光妻子霍顯毒死。(前49年)十月,劉奭繼位。在位期間,元帝特別寵信宦官,主要基於一種天真的想法,認為宦官沒有家室,不會締結「外黨」,導致皇權式微,朝政混亂不堪,西漢由此走向衰落

漢成帝時期,太后王氏一族勢力不斷壯大,成為最後的勝利者。太后王政君的七個兄弟都被封侯,老大王鳳官位高至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王政君的侄子王莽也開始嶄露頭角。

劉欣於公元前1年病死後,王莽迎立年僅9歲的劉衎為帝。次年改元元始。共在位6年。公元6年,漢平帝劉衎病死。王莽挑選了年僅兩歲的劉嬰。王莽自稱「攝皇帝」,封自己為安漢公,並完全攝政,以周公伊尹自居,改元「居攝」。初始元年(公元8年)臘月,王莽便強迫皇太子劉嬰禪位給他,改國號為「新」,王莽即新始祖高皇帝。至此,立國214年的西漢帝國滅亡。

西漢的皇權終於失控,落於外戚王家---王莽之手,劉邦殺凈異姓王,文景二帝滅劉家的七王,漢武帝的推恩令瓦解外地諸王的勢力,可是來自皇帝的舅舅體系的外戚,皇帝是根本無法抵抗的,皇權最後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母親、舅舅體系的外戚1

皇權的第二輪危機,來自於母系的外戚,這是歷史的詭異與黑暗!

--------------------------------------------------------------------

T_Nmp?NYb?s??KNKb?


卧槽題主你看了什麼史料竟然得出這種論點。。。
==============
來寫,劉邦呂后那段不說了,中原定居群體與游牧群體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交手,敗了就敗了,打架嘛,挨揍沒啥,如果沒那段後來劉徹不至於把匈奴揍成那樣。
至於西晉五胡亂華,題主也別把那屎盆子到處亂扣了,除了司馬家,你扣誰,誰的粉都得罵你。作為漢武粉,竟然聽說劉野豬是五胡亂華的始作俑者,我只想說「放學別走,我保證不打死你。」~[手動doge]
好了,只說劉徹,他打匈奴打的那麼牛逼為什麼會有人覺得他「殺敵三百自損八千」,連出了名的漢武黑(司馬遷)在《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里也沒敢這麼說好不?
至於依舊跟匈奴和親,應該注意一下前後匈奴的立場了,近的參考劉邦呂后文景兩帝時匈奴跟大漢兩者關係,遠的可以參考北宋跟契丹的關係。主動與被動是有天壤之別的。
再者,說「被迫」休戰,「不得不」輪台罪己,這個動詞和雙重否定詞用的好啊,你語文老師表示欣慰。但是你歷史老師不高興了啊。休戰很關鍵的一點是,匈奴已經對大漢夠不成威脅了,連漠北之戰都以大漢的完勝告終,就算李廣利的失敗有些糟心,但是匈奴有餘力反攻么?沒有!所以談不上「被迫」,被誰「迫」?至於輪台罪己,我覺得題主不了解劉徹這個人,不論對朝臣還是後宮還是匈奴,這麼明顯的「不服死里揍」的性格,他會「不得不」認錯?除了他自己想這麼做,別的沒可能啊!所以罪己詔只是為了昭示他改變國策的決心而已,就像元光元年決定打匈奴那場馬邑之圍。
至於南匈奴後來滅西晉,西晉那個時候,說好聽了叫「木朽蟲生牆罅蟻入」,說不好聽叫「牆倒眾人推,鼓破萬人捶」。沒有可比性。


如題,武帝並沒有徹底打敗匈奴人。
就跟樓上所說,武帝之前,匈奴人更像是地球村中西漢的流氓鄰居。趁著漢家裡的分家內訌,跑到漢家裡搶劫打人。漢剛剛生了一場大病,沒辦法和匈奴剛正面,但是也不是絕對打不過他(平城之戰並不是劉邦完全失敗,你可以去看一下相關的解讀,更像是漢佔下風的平手之勢)只好先養病,繼續干那些分家分子(漢前期還是有很多諸侯國以及外姓割據,比如南越趙佗)。其實漢景帝時期,身子骨差不多就恢復的很好了,雖然他也想對匈奴用兵,但是他沒活到那天(在為16年)。武帝的馬邑之戰,是漢對匈奴用兵的起始。
武帝時期狂揍了匈奴N次,匈奴只好搬家了,搬到了漢家不好動手的漠北。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漢家也不好追到匈奴家裡再揍他,而且,也追不上他。
從武帝之後,匈奴從原來經常跑到漢家搶劫殺人裝B的地痞流氓,變成了趁著漢家人回屋休息跑到門口偷東西的小偷,偶爾膽肥了翻牆頭搶東西。
後來,漢家的管家(王莽)搶權,雖然搶成功了,但是很快就被漢家的有如神助的一旁支(劉秀)干翻,這就到了東漢。匈奴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家裡邊內訌,西漢有時候還去揍他們,於是匈奴就分家了,分成北匈奴南匈奴。南匈奴打不過北匈奴,只好跑到漢家裡認乾爹,就住在漢家房子的北邊。
這時候,另外一個原來匈奴的小弟鮮卑人開始起來了,認漢家人當粑粑,幫著漢家人打前乾爹匈奴,北匈奴就悲劇了,只好向西邊跑了,然後就消失不見了。

個人認為匈奴人西遷的過程可能是一部,民族融合史,不可能保有原有種族不變,可能在西遷的過程中不斷接收新血液,形成一個血統分雜的部落聯合體,匈奴人可能前期是主體民族,但是慢慢的退居二線,或者被其他民族雀占鳩巢,但是主題文化保留了絕大部分。世界上只有寥寥幾個國家是名在後姓在前,中國、越南、朝鮮、韓國、日本以及歐洲的匈牙利。匈牙利人有很多人擁有深色發色,黑色或者棕色,眼球顏色也與周遭民族略有不同,極有可能是匈奴人的後裔。

至於南匈奴,緊抱漢朝爸爸的大腿,但是,漢朝爸爸也沒怎麼給他好臉色看。
到了漢末,202年,南匈奴老大認老曹當粑粑。曹操為了北方的穩定,將南匈奴分為五部,每部選一貴族為帥,另選漢人為司馬對其進行監督。同時,老曹還把并州的中下層匈奴人編入漢族。釜底抽薪啊。
很糾結,雖然漢朝爸爸把匈奴人打的不要不要的,但是匈奴人骨子裡邊崇拜強大,於是就有了匈奴王改姓為劉,劉淵起兵時,以漢朝正朔自居,認劉禪當爸爸,雖然有政治意味,但是不得不說,可有漢朝劉姓皇族改成匈奴姓氏跪舔匈奴的?
後來一個叫劉勃勃的覺得他的功績很屌,要改姓,就改成了赫連,國號夏,因為他們認為匈奴人是夏朝的後裔。赫連勃勃的種族被成為鐵弗匈奴,鐵弗的含義就是老娘是匈奴人,老爹是鮮卑人,所以被成為鐵弗人。但是沒人承認他們匈奴人的身份,匈奴人看不起鐵弗人,鮮卑人也蔑視鐵弗人,就成了爹不疼娘不愛的部落。
在赫連勃勃大放異彩的時代,被認為是純血統的匈奴人已經消失於史料,只有鐵弗人還支撐著匈奴人這一名號,等到鮮卑人拓拔氏滅掉胡夏,最後一支匈奴人從此正式消失於歷史長河中。

雖然武帝並沒有徹底打敗匈奴人,但是武帝在漢民族和匈奴人數百年的恩怨糾葛中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武帝功績第一。

另外,武是上謚,這時候,可不是後世爛大街的隨隨便便都能拿到好謚的時代,還有,西漢只有4位皇帝有廟號。
劉邦:漢太祖高皇帝
劉恆:漢太宗孝文皇帝
劉徹:漢世宗孝武皇帝
劉詢:漢中宗孝宣皇帝
最重要的一點,因為他,國號成了一個民族的名字。


給題主提供一個名詞:護匈奴中郎將
牛逼哄哄的吊打漢朝的匈奴人對這個職位不知有何感想


貼幾張圖 可以通過幾張圖不同的作戰地域理解下漢武帝在前期與後期的作戰地點,進而理解控制範圍。
P1 漢武帝反擊匈奴第一戰 馬邑之圍

P2 漢軍四路出擊 也就是衛青揚名,李廣被俘逃亡這一戰

P3 漢武帝衛青霍去病與匈奴的漠北決戰(李廣失期)

武帝與匈奴對戰前期,匈奴的控制範圍達到了北京北部,河套平原這裡。尤其是河套平原,可以作為農耕區。擁有農耕區的游牧民族是非常可怕的,其彪悍的戰鬥力加穩定的生產,參見後期遼、金等。
後期匈奴的活動範圍被壓縮到今外蒙古烏蘭巴托那裡。
越往北,游牧民族的生存能力、過冬能力、人口數量是衰減的。我曾經在與烏蘭巴托相近維度的 喀納斯 過十一,那時候的寒冷讓我非常難忘。房屋中,兩層棉被+衝鋒衣,我是被凍醒的,很難想像游牧民族怎麼過冬。
漢武帝派軍隊每次出擊都挑在春季,即牲畜過冬之後急需補充食物的時候。躲得過敵軍殺傷,也逃不過饑荒。


問題無關,我就看不下去有些人補充說明都看不清楚,就開始噴題主。
「剛在一個答案里看到有人這麼回:」
「還有答主說:」
人家說得很明白了,這是轉載,不是題主自己的意思。總盯著題主不放作甚。
這是拿知乎搜索一下就出來的東西……

補充說明中,上面一段話來自:
長城這麼矮究竟能攔住什麼? - 西風獨自涼的回答
長城在冷兵器時代的作用如何? - 西風獨自涼的回答
為什麼中國在歷史上作為農耕文明為主的國家戰鬥力卻很強,甚至多次擊敗北方外族? - 西風獨自涼的回答
核心內容大致相同:

匈奴人從戰國時代起,到漢初圍困平城險些俘虜漢高祖,其間不斷掠雲中、雁門、代郡、後又殲滅降服趙破奴、李陵、李廣利、再到五胡亂華、滅西晉,一直到南北朝,不斷侵入中國,在近千年的時間裡面,中國都活在匈奴的陰影下

整個漢朝受盡屈辱,漢朝定期給匈奴上貢,匈奴王冒頓甚至寫國書公開調戲漢朝皇后呂后,呂后雖氣憤,也只能必恭必敬地回書對匈奴王說:「賤妾已老,不能侍奉單于。」漢武帝窮兵黷武,殺敵3百自損8千,全國損失了一半多以上人口,國庫空虛,民不聊生

漢武不得不下詔罪己。然後繼續給匈奴送錢送女人。匈奴繼續為患數百年,南匈奴被鮮卑打得半殘,但還是輕鬆滅掉了西晉。北匈奴西遷是由於鮮卑和烏恆的崛起可愣是被瓷器國人吹成是給漢朝趕跑的

後面一段話來自:
長城這麼矮究竟能攔住什麼? - 吉利吉利的回答

寫到這兒 @劉鑫,入侵羅馬帝國的,是匈人,不是匈奴人。塔西佗首次記載了這個達西亞民族(達西亞位於羅馬尼亞匈牙利一帶,此處為東歐大草原),該民族不斷在高加索與東歐之間活動運動,91ADHuns向東遷徙到了裏海地區,150AD遷徙到高加索,370AD回遷入侵歐洲(匈人王阿提拉入侵)。這個套路就和希臘人向北軍事移民於黑暗時代回頭入侵本土一樣(造就了斯巴達)。
「匈奴人被漢人趕到歐洲入侵羅馬帝國」這種說法到底還要持續多久?

是這位答主反駁某知友觀點的話。

……咱先看清楚了再開炮行不。


多去看書,多思考,別看網上的段子,那就是個笑話。


推薦閱讀:

中國最大的罪人是漢武帝嗎?
汉武帝为什么迷信鬼神?
如何評價漢武帝的輪台罪己詔?
漢武帝為什麼一開始不殺王恢,而得知其賄賂田蚡後要殺他,真的就是簡單的賄賂嗎?

TAG:歷史 | 匈奴 | 中國古代歷史 | 漢朝 | 漢武帝劉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