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穿越》中,枯萎病的設定是不是有欠妥當?

如果是一種傳染病,那麼人類移民到新的空間站後,是怎麼避免把病毒帶上空間站的?電影中並沒有解釋病因,也沒有獲得治病的辦法。
以下為本人為諾蘭洗地的推測:
1、如果是因為人類的活動導致地球環境惡劣,引起的癥狀,創造新的環境就可以自然去除,還可以勉強說得過去。
2、如果本身是因為病毒引起,導致植物大批量死亡,致使地球陷入環境危機的話,就很難理解了。
請各位大神幫忙洗地!
-------------------------------------------11月19日補充--------------------------------------------------------------
首先感謝大家的回答,我個人也非常喜歡諾蘭,我並不是質疑枯萎病的科學性,科幻電影要用科學去鑽牛角尖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洗地才有意思。
對於一部電影,提出的問題,要麼解決,要麼給出一定的線索,拋給觀眾去思考。《星際穿越》中,人類要逃離地球是為了解決兩個問題:環境惡化(沙塵暴)、食物短缺(枯萎病)。電影中的解決方案有兩個:創建新的環境、尋找新的環境。但是創建新環境只能解決環境惡化問題,如何解決食物短缺(枯萎病)問題,電影中好像並沒有交代(我也只是一刷,細節可能有所忽略),只強調了枯萎病的可怕,渲染逃離地球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這是我比較鬱悶的地方。


枯萎病導致地球行將滅絕是《星際穿越》中被吐槽或質疑較多的設定。

我介紹一下Kip Thorne在《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這本書(http://www.amazon.com/Science-Interstellar-Kip-Thorne-ebook/dp/B00NUB4EVC/)中寫過的詳細解釋,至於觀眾是否接受,就看你們自己的了。

2007年,編劇喬納森·諾蘭、製片人Lynda Obst以及Kip Thorne一起在為故事的環境設定傷腦筋。怎麼樣讓人類文明處於明顯的衰退中,但看上去在許多方面還能維持正常的運作?枯萎病害死所有可供食用的莊稼,這科學嗎?

Thorne首先承認了自己並非生物和環境方面的專家,所以他求助於自己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同事。2008年的一天,上述三人邀請了四位生物和農業專業的教授,其中包括一名諾貝爾獎得主,一起吃了頓飯,集思廣益。

劇本最後的設定很大程度上是基於那次餐會的討論。那麼他們聊了些什麼呢?下面是大致內容。

******

喬納森·諾蘭先介紹了自己構思中的地球:北美人口縮減十倍以上,其他大陸情況差不多。人類退回到農業社會,為溫飽而奮鬥。但那又不是一個反烏托邦的世界,生活還是能夠忍受的,某些方面也能讓人感到幸福。很少的娛樂設施還在繼續運轉,比如棒球比賽。但人類失去了向前發展的希望,只求活下去。枯萎病從一種莊稼蔓延到另一種莊稼,到庫珀的孫子輩也許人類就將滅亡。

那到底什麼樣的災難會達到這種效果呢?專家們提供了一些頭腦風暴,這些事件在理論上有可能發生,但真正出現的概率並不高。

專家一:今天大多數人都不用親自種糧食了,而是依賴一個全球性的糧食種植和分配系統。可以設想這個系統因為某些生物或地球物理上的災難崩潰了。在很小的尺度上,內華達山脈如果幾年不降雪,洛杉磯就會失去飲用水,上千萬人面臨遷居,加州農業就會崩盤。可以把類似的災難擴大很多倍,就是庫珀所處的世界了。

專家二:另一種可能。人類歷史就是和各種病原體抗爭的歷史,我們有非常複雜的免疫系統去和病原體鬥爭。但是病原體也在演化,人類總是落後半步。所以某種情況下如果病原體演化得過於迅猛,人類來不及響應,就會出現災難。

專家三:比方說,如果艾滋進化成更容易傳染而不限於性接觸的方式,那就將是災難。

專家二:全球變暖造成冰蓋融化,很有可能釋放出從上一次冰河時期就潛伏的致命病原體。

專家一:另一種情況:人們對二氧化碳排放升高造成的全球變暖感到恐慌,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於是在海洋里大量種植海藻,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於是海洋里被排入大量的鐵元素。但這可能造成副作用,某些釋放毒氣的海藻因此大量繁殖,毒死了魚和植物。人類非常依賴海洋,如果海洋環境惡化,人類也會遭殃。這完全不可能嗎?並非如此,科學家做過類似局部實驗,的確培養出了一些前所未見的海藻,幸運的是它們無毒,但萬一有毒呢?

專家四:太陽紫外線可能讓你說的海藻出現變異,然後產生新的病原體,滅掉所有海洋植物,再延伸到陸地上,殺死所有莊稼。

專家三:面臨災難的時候,我們唯一的希望是科技的進步。但如果政治原因導致科學研究得不到資金投入,否認進化論之類的反科學思想流行的話,科研陷入癱瘓,也可能使得我們沒有好的辦法去處理危機。

關於枯萎病:

專家三:如果你們想找什麼東西來滅掉人類的話,攻擊農作物的枯萎病最合適了。我們是可以吃動物,但動物吃植物啊。

專家四:枯萎病只需要幹掉禾本科植物就行了,這是農業的根基:大米、玉米、大麥、高粱、小麥。事實上這個世界上50%的莊稼已經被病原體幹掉了,在非洲這個比例更高。各種細菌、真菌、病毒……美國東海岸以前都是栗樹,現在全沒了,都被枯萎病搞死了。大部分人十八世紀吃的那種香蕉今天也沒有了,枯萎病是元兇。今天作為替代的一種香蕉品種,其實也正面臨枯萎病的威脅。

Kip Thorne:我原以為枯萎病只是針對某種特定的植物,不會擴散。

專家一:也有普遍的枯萎病。但專門型和普遍型有個區別,專門型危害非常大,可以把一種作物99%都殺死,而普遍型攻擊面雖廣,但危害程度就低一點。

Lynda Obst:是否有一種普遍型的枯萎病,又變得非常厲害呢?

專家四:這也是發生過的。地球早期歷史上,當藍藻剛開始製造氧氣時,它極大地改變了地球的大氣成分,於是殺死了當時地球上大多數生物。

專家一:不過藍藻生成的氧氣作為致命的副產物,並不是一種普遍的病原體呀?

專家三:我們可能沒見過,但我可以想像有某種很致命的專門型枯萎病,演變成致命的普遍型。只要有昆蟲的幫助,它可以在物種之間傳播。比如說,有種日本甲蟲,靠吃幾百種植物維生,它們可以把病原體四處傳染,病原體也會演化適應,攻擊更多的物種。

專家四:我可以設想某種致命的普遍型枯萎病:一種攻擊葉綠體的病原體。所有植物都有葉綠體,沒有葉綠體植物就會死。假設某些海洋里的病原體可以攻擊葉綠體,那麼就可以滅掉所有海藻和海洋植物,然後登陸,再滅掉所有陸地植物。這是有可能的。我覺得沒法防止這種災難。但這可能性不大,不太可能真實發生,只是可以把它作為庫珀世界的一個設定。

******

這個怎麼花樣殺死人類的餐會開到這裡就結束了,Kip Thorne最後總結說,《星際穿越》的主要災難是一種普遍型的枯萎病襲擊了整個地球。但此外還有另一件可怕的事:地球上的氧氣越來越少。

Brand教授在電影中有這麼一番話:「地球上的空氣80%是氮氣,我們不呼吸氮氣,但枯萎病會。隨著枯萎病的蔓延,氧氣會越來越少。最後餓著的人將會是最先被憋死的人。」

這在科學上是否有足夠根據呢?Kip Thorne繼續拜訪了幾位加州理工學院的專家,得到如下的結論。

假設某種破壞葉綠素的病原體真的出現,光合作用就隨著植物的死亡慢慢停止。不再有氧氣生成,但人們對它的消耗卻不會停止,最終二氧化碳越來越多,氧氣越來越少。

這個毀滅的過程會在三十年內結束,氧氣會被用掉1%。所以庫珀的後代似乎還是有足夠的氧氣供呼吸,當然前提是他們還有東西吃的話。

但是,那1%的氧氣將會轉化成二氧化碳,這意味著大氣中有0.2%的二氧化碳,這足夠讓敏感的人呼吸不暢了,更可怕的是,因為溫室效應,這足以令地球平均溫度升高10攝氏度,幾乎沒人受得了這個!

如果要讓每個人都呼吸不暢並昏昏欲睡,需要有更多十倍的氧氣轉化為二氧化碳;如果要讓每個人都死於二氧化碳中毒,還得在這基礎上再乘五倍。換句話說,一半的氧氣轉化成二氧化碳,才會讓所有人中毒而死。Thorne說他還沒有為此找到一個合適的設定方案。

所以Brand教授錯了嗎?有可能。Brand教授正確的前提,是地球物理學家對海底的認識有嚴重錯誤。

地球物理學家估計海底有機物數量是陸地上的二十分之一,如果這個數字錯了,如果海底有機物是比陸地上多五十倍呢?而且如果它們剛好被從海底翻到海面,那二氧化碳的生成速度就會大大提高。

原理是這樣的:每隔幾千年,海洋就會被翻轉一遍,表面的水沉下去,海底的水浮上來,所以有可能剛好在庫珀的那個時代,海底的水浮上來,攜帶了那些有機物。突然暴露在空氣中,那些有機物會迅速腐爛,將氧氣轉化為二氧化碳。

當然這種情況是基於兩種不太靠譜的假說:1、海底有機物有那麼多;2、剛好劇烈的海水運動將它們帶到洋面。

最後是Kip Thorne的結論:

不管怎麼說,《星際穿越》中的地球就是要死了就是要死了就是要死了,人類必須找個新家!


質疑成本太低,洗地才有意思。

枯萎病是個很「電影」的設定,確實不夠「科幻」,可何必如此較真?

枯萎病設定的好處羅列下:

第一,視覺表現,既省錢又不失宏大,比如追飛機那場戲,皮卡,飛機,玉米地,輕鬆構建起了一場大戲。

第二,這是一部情感內核的電影,在一個農家院里建立親情的代入感比環境複雜的城市容易得多。

第三,沒有什麼比農業更能體現人類與地球最原始、最根深蒂固的情感維繫,以土地為依託、載體、標籤符號的農耕,在地球文明史上的重要性,是最根本、最根源、最無可替代的。

在糧食上出問題,比什麼戰爭、外星人、地質災害,都更讓人絕望——必須剝離母體,必須割裂情感最根本的維繫,必須絕望繼而義無反顧。

不是不可以有別的末日,但糧食危機最省錢且最能達到情緒的代入感。

天大的妙筆,可笑自大的宵小忒多了。


一隻穿雲箭,千萬諾粉來相見。

我從另一個維度來討論這個問題,然後以維度攻擊的方式為諾蘭洗地。

其實這個答案原本是為另外一個問題寫的。有個哥們是諾蘭的腦殘粉,遇到一個腦殘黑指出了《星際穿越》里大量邏輯不合理的地方,他辯論不過,就來知乎搬救兵了。等我寫完答案卻找不到那個問題了。這種情況就好像要小便找不到廁所一樣難受。

不過在知乎,關於這部電影的細節真實性和邏輯完美性的討論已經滿大街了。而我想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討論一下關於這兩個問題存在的合理性。

關於這個問題,我要點上一根煙,深沉地說:「這個問題啊,完美要從古典主義作品往現代派作品發展的歷程講起……」

不好意思裝了逼……

咳咳。

首先,在討論這個的時候,大家把「真實」和「藝術的真實」弄混淆了。

余華說他看過一則新聞報道,一個人跳樓自殺,因為衝擊力很大,結實的牛仔褲都爆開了。他說,一個人跳樓自殺死了,這是真實,自殺的時候因為衝擊力很大,牛仔褲都爆開了,這是文學的真實。

一直以來諾蘭都是一個非常不注重「現實真實性」而非常在意「藝術真實性」的作者。

不嚴謹、故事根基存在問題、荒誕情節其實在諾蘭的作品中經常可以看見。

我們來回憶一下,《盜夢》里那個沒有任何原理介紹,外形是手提箱的連夢機器,很bug吧?;《蝙蝠俠:黑暗騎士》這部電影簡直能得「奧斯卡最佳荒誕劇本獎」,小丑被描述的神乎其神,我只舉一個例子:小丑神不知鬼不覺的在兩艘游輪上安裝了大量炸藥,還做了遠程可以使得船停電,機器停機的工具;還安裝了遠程控制廣播的裝置,這居然沒被人發現!這TM也太荒誕了。

大家有這樣的質疑,基本上是因為並不明白諾蘭是什麼類型的創作者。

諾蘭不是沒有發現這些問題,而是他根本不在乎。因為這屬於「現實的真實」。在文學界,有個叫卡夫卡的肺癆鬼,寫了一篇《變形記》,成了現代派的鼻祖。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有個人早上起來發現自己變成了甲蟲。這個故事毫不在意「現實的真實性」,而極其注重「文學的真實性」,那些生活的細節,生活和工作以及婚姻帶來的苦惱和家人的反應,刻畫的不能再真實了。這種表現方式後來被馬爾克斯發揚光大成為「魔幻現實主義」,再後來影響了余華、莫言等一大批中國作家。

諾蘭就是一個典型的現代派作者。他的標誌性的非線性敘事方式和電影中魔幻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立刻讓我明白他是卡夫卡和馬爾克斯的傳人。

魔幻現實主義就是這個樣子,不現實的事情和極度的現實一起被表現出來,所以他鏡頭下的蝙蝠俠成了史上最接地氣的超級英雄;所以他在《星際穿越》中極其注重真空下聲音的傳播效果;黑洞的樣子等科學原理。因為這是「藝術的真實」,它會使得故事非常有代入感和震撼力。創造出藝術的魅力。

因為諾蘭對這些細節精益求精的追求,使得人們以評價古典主義作品的態度去評價他的作品。

古典主義作者非常注重細節的真實性,他們會討論「壁爐的環境不適合壁虎的生存,因此在小說里寫一隻壁虎生活在壁爐旁,這樣的描述是錯誤的」,這樣的細節現代派作家根本不在乎。用這種態度去平價諾蘭的作品,其實是不懂諾蘭的。就好像一群古典主義作家這樣評論卡夫卡的變形記:「一個人居然變成了甲蟲!這一點也不科學,這樣的描述是錯誤的!」這就是屬於把平價的事物放錯了評價的維度你想啊,如果沒有人變甲蟲這種荒誕的基礎,變形記的主題的傳達還能這樣震撼嗎?它頂多是個苦逼屌絲被社會傷害的故事。如果小丑不是那麼萬能的話,蝙蝠俠這部電影還會這麼震撼嗎?如果沒有植物枯萎病這種世界觀的設定,整個故事還如何發展?

你一思考這些「細節的真實」,現代派的作者就發笑。

這些極度的荒誕不靠譜極度的追求真實質感原因也很簡單,為了使得主題突出,為了使得主題讓人更加有震撼力。

所以能,我要默默地點上一根煙,深沉地說:「關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古典主義作品往現代派作品發展的歷程講起……」


去看看LUCY,然後會覺得枯萎病真TM是良心設定


欠妥當,不過可以編個前傳來圓嘛。

搬運下之前寫的另外一個答案:如何看待《星際穿越》中空間技術和生物技術的差距? - 宗智敏的回答

假設前傳的時代背景一開始和現在的世界差不多,要最終演化成電影里給出的大環境(總結為以下三點:
1.政府仍在運作,沒有發展到很有可能的大災變後的無政府狀態。
2.軍隊已解散,工業衰退,資源重心轉向農業,社會對工程學的認同降到最低。
3.人口大規模減少。)
需要一個導火索和一系列大事件。

導火索可以是三戰,人工病毒作為戰略武器被用來破壞敵方農業基礎;也可以說轉基因實驗失敗,在重要經濟體內造成措手不及的饑荒……總之,必須是突然,而且規模巨大無法短時間控制。

一系列大事件可以包括因為饑荒來的突然,科學屆沒有足夠的反應時間就被捲入了政治和戰爭里,錯失了控制饑荒的黃金期。然後因為糧食資源的驟減,戰爭爆發/升級成了全面爭奪資源的黑暗森林狀態。死於戰火,饑荒,瘟疫等各種原因的人口數十億。終於在兩敗俱傷之後,一場無人勝利的戰爭結束,各國政府規模縮小,不得不廢除剩餘的軍隊。

而戰爭的直接影響是對環境破壞的加劇,倖存的社會對工業認同跌入冰點,根據人類矯枉過正的尿性,民眾很容易認為科技的發展和技術的武器化才是造成這場浩劫的真兇。而生物技術和軍事研究肯定首當其衝。於是政府開始編寫新的教科書來掩蓋阿波羅登月計劃等人類技術發展的里程碑,呼籲民眾安心於農耕,求個苟延殘喘。潛移默化中過渡到了電影開始的階段,即政府按照希望通過星際移民來延續人類文明,而Cooper這樣有著科學信仰的人,不再是社會的主流,只好轉行當個農民,等著未來的自己發來信號,踏上拯救世界的征途。

編了那麼個三流故事,就是想借大劉一句話來提升逼格,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如果不是一系列的決策失誤,這個末日故事是不會發生的。


個人認為除了枯萎病,還有一個原因:土地沙漠化!電影說的最多的不是枯萎病,而是沙塵暴。一個輔助一個主攻,人類無法大規模種植樹木或其他的方式阻止土地沙漠化,有很大部分是枯萎病。同時枯萎病不能直接導致人類死亡,沙塵暴帶來的病症可以。只關注枯萎病而忽略土地沙漠化是因為枯萎病是科幻,而沙塵暴是現實,人力無法對抗所以閉口不談嗎?
另外一點,除了上面的原因,應該還有一個原因,戰爭!資源的短缺自古都是戰爭的主因。從時代來說,星際的未來並不是很遙遠,也就是幾十年的未來。光是枯萎病讓人口少十分之九的過程太緩慢了,而且當出現大規模的枯萎病時,肯定就會研究對策了。不至於幾十年內就能導致科技的停步和人類的大規模死亡。唯一能快速的應該是沒有有效的對應枯萎病時,大國搶奪資源導致的戰爭!


感覺如果借用劉慈欣《流浪地球》裡面太陽「氦閃」的設定會更好一些,人類星際移民急迫性也更強。電影裡面人類還有山有水有藍天,生活也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確實感覺沒有什麼說服力。農作物出了問題就要整個人類星際殖民,感覺太小題大做,就跟家裡發現一隻蟑螂就要移民去南極一樣不科學……


不太好,但是不完全不可解。
枯萎病會幹掉幾乎所有的禾本科植物,不過人類還有第五大主糧,土豆,並且土豆在南美州還有所有主糧作物中最大的基因庫,所以培植出抗枯萎病的土豆是可能的,就是產量會很難看 養活不了幾十億人口。
另外,planA的成功可以給公眾以信心愿意忍受眼下的痛苦生活投入更多資源用於技術進步,在空間站上轉基因可以製造出抗枯萎病的禾本植物重建人類生存的基礎。
畢竟片子里沒說這空間站運行了多少年,但是從最後開走的飛行器來看,空間站的技術比男主跑路的時候進步了好幾代了。沒有理由認為生物技術的進步會比空間飛行技術小。


不是傳染病

不是病毒引起的

是環境惡化引起的

叫」枯萎症「也許更加準確一些


今天突然想起來人類吃香蕉的故事,你們知道現在人類吃的香蕉是第幾代了嗎,知道前面已經有香蕉品種在和黃葉病的鬥爭中犧牲了嗎?
所以說現在種的商業作物都是單一品種,很容易被疾病打擊到的
原文載於果殼網:多年以後,我們還有香蕉吃嗎?


我覺得這是很棒的一個設定,有很強的宿命感。

追根溯源,人類現在的一切都始於農業,我記得在席德梅爾的文明系列,農業是科技樹的起點。幾千年後,樹已參天,根卻爛了,樹要倒了。

始於此,終於此,毅種循環


非常欠妥當。無論如何也無法自圓其說。
道理很簡單——如果能夠通過建立太空城解決人類生存問題,地面建立封閉生態圈將更簡單且成本更低。


我也覺得這設定無法理解,到最後男主女兒帶著地球人建立空間站來維持生存,話說你費那麼大勁去建立空間站,能容納多少人?!在太空中建立封閉的環境,其花費的代價會比在地球上建立同樣的封閉環境代價和難度小?!我覺得無論如何,除非地球要爆炸了,否則就算要以建立太空站的形式移民也不會選擇浮在太空中,有個可以依靠的實體星球怎麼說難度都會降低很多,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不選擇月球,為什麼不選擇火星,土星木星那麼多衛星,為什麼不選擇,偏偏選擇難度最大的一種,還是在人類科技最落後的時候。
再者,在空間站類營造一個新的生態系統容易嗎?在地球上尚且不能解決枯萎病的困境,不能滿足眾多人口的糧食問題,到空間站就能解決了?!簡直荒唐,去空間站解決糧食問題的難度要遠比在地球上治癒枯萎病的難度大。
還有,我想不到任何理由人類社會要放棄發展科技,只種植莊稼,還在莊稼得枯萎病的時候,這可能嗎?人類文明發展那麼長時間難道意識不到要解決糧食危機不能靠純粹農民嗎,科技應當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途徑,放棄發展科學技術,這是何等荒謬?!就算政治家們腦子不好使,那麼企業家呢,我相信未來社會企業對於社會發展的主導作用是要遠大於政府和國家政權的,政府放棄了未來,企業一定不會放棄,地球上那些高科技公司絕對不會死絕。
設想未來,真的發生這樣的枯萎病危機,但是以正常發展的生命科學技術,解決這種問題絕對不成問題,更何況,傳染必須要有媒介,不說未來,就是現在,人類也已經學會無土培植、封閉溫室等封閉環境類種植作物,人類面臨如此危機,居然沒有人搞封閉種植,怎麼想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啊。

總之,一句話,地球再怎麼破,如果不是要爆炸了,我們有什麼理由拋棄這片生育人類文明的土地去一個沒有水源,沒有空氣源,沒有土壤的太空建造太空城?!

這個設定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


我是覺得這個設定超級贊的,恰恰因為它與人類自身的活動無關。

在地球上人類競爭不過另一個物種(枯萎病的病原體),被自然選擇淘汰了。還有什麼比這更能揭示出人類的脆弱呢?

至於plan B如何解決枯萎病,很簡單啊,病原體無法感染種子,不帶成體植株,到了新世界再重新開始種糧食就好了。


我覺得最不合理的是由這個枯萎病引起的社會學問題:
試想真有一場枯萎病導致的全球性糧荒爆發,人類很快就會爆發戰爭爭奪糧食了吧?在面對生存危機時,搶掠和殘殺完全就是人類本能。怎麼可能大家連軍隊都解散了,老老實實回家種田去了?


枯萎病,可以的啊,有個理由去星際就好;但男主大口大口喝啤酒就有點.............


美國農業不發達,為何不用金坷垃?


我幫你們問了,為什麼不能是殭屍,不能是外星人?為什麼是枯萎病?憑什麼?


印象中電影好像有提到枯萎病和重力異常有關?


應該是不錯的電影,能發人深省吧,有空會去看看,也會注意樓主說的情節的


推薦閱讀:

森林裡噼里啪啦轟隆轟隆的聲音是什麼?
顏色種類有上限么?
花兒不知道時間,為什麼會不約而同的開花?
太陽下山之後,向日葵怎麼回頭?
怎樣保留桂花的香氣?

TAG:電影 | 植物 | 科幻電影 | 硬科幻 | 星際穿越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