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學會愛自己,才能好好愛別人」這句話有什麼道理?
還遇到一句話:「你遇不到懂得愛你的人,是因為你不愛自己,換句話說,如果你懂得愛自己,就會遇到愛你的人!」這又該如何理解呢?
請你愛我之前先愛你自己
愛我的同時也愛著你自己
你若不愛你自己
你便無法來愛我
這是愛的法則
因為
你不可能給出
你沒有的東西
你的愛
只能經由你而流向我
若你是乾涸的
我便不能被你滋養
若因滋養我而乾涸你
本質上無法成立
因為
剝削你並不能讓我得到滋養
把你碗里的飯倒進我的碗里
看著你拿著空碗去乞討
並不能讓我受到滋養
犧牲你自己來滿足我的需要
那並不能讓我幸福快樂
那就像
你給我戴上王冠
卻將它嵌進我的肉里
疼痛我的靈魂
宣稱自我犧牲是偉大的
那是一個古老的謊言
你貶低自己
並不能使我高貴
我只能從你那裡學到「我不值得」
自我犧牲里沒有滋養
有的是期待、壓力和負擔
若我沒有符合你的期望
我從你那裡拿來的
便不再是營養
而是毒藥
它製造了內疚、怨恨,甚至仇恨
我願你的愛像陽光
我感受到溫暖、自在、豐盛喜悅
我在你的愛里滋養、成長
我從你那裡學會無條件的給予
因為你讓我知曉我的富足
與那愛的源頭連接,永不枯竭
永遠照耀
請愛你自己吧
在愛他人之前先愛自己
愛自己不是自私
犧牲自己並不是愛的表達方式
愛的源頭就在那裡
然而,除非你讓自己成為管道
愛不能經由你而流向我
你若連接
愛會滋養你我雙方
你若斷開連接
愛便不能經由你而流向我
你的愛便不是真愛
而是自我犧牲
然而,那不是我想要的
愛自己,是生命的法則
除非愛自己
你不可能滋養到別人
我願意看到充滿愛和滋養的你
而不是自我犧牲的你
因為,我也愛你
我愛你
必先愛我自己
否則,我無法愛你
而你,亦當如此
生命的本質是生生不息的流動
生命如此,愛如此
請藉此機會好好愛自己
我們會去愛一個什麼樣的人? 熱愛生活、積極向上並且有些特質吸引了我們。
那麼,愛自己,你會努力去取悅自己,熱愛生活、追求生活品質、這樣你的全身自然會散發出自信的魅力。你對生活追求,你對很多問題的看法,都容易找到共鳴的人,也容易擦出愛情的火花。
「你怎麼對待自己,你就會怎麼對待別人。」
其實我覺得這麼說吧,和人的思維方式有關係,在最初我們都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所以會有一個現象,因為生長環境的不同,兩個人對「好」的認知就不同,你覺得好的東西,他不一定覺得好,有時甚至會很彆扭,雖然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在對別人好的時候既去愛對方的時候,會下意識的去做自己認為好的事。所以這個時候如果價值觀比較接近,那就比較容易相處,但是如果價值觀不一樣,那就很難走到一塊,因為你給的並不是他想要的。 學會愛自己是從被愛的角度來感受愛,這時候才會一點點的發現,被愛是什麼感覺,才會明白怎麼樣被愛才舒服,才會明白怎麼去愛別人.... 這也解釋了樂觀的人為什麼什麼事都無憂,悲觀的人看什麼都倒霉,因為沒有學會從其他角度去看問題,所以我們都要學會認清現實,現實就是現實,有好的有壞的,你要從多個角度來觀察才能確定,數學不也是要正著證來,反著證才能確定的嗎
弗洛姆提出了自己對愛的一些根本性的要素:認識、關心、尊重、責任心。我試著從這幾個要素中反省自己。最後發現原來我真的不夠愛自己,從這幾個要素出發我開始學習著去愛自己。
*我是否了解自己?
我發現自己總是根據頭腦中「應該」的標準對自己提出不切實際的期待,然後消極怠工,遲遲不敢開始。後來我才明白自己習慣性的尊崇頭腦中「應該」的標準而迴避去傾聽自己內心對於這件事情的判斷,從實際上對自己估計。這種了解不是不能而是習慣性的不去了解。於是我活在一種「拖延症」的循環當中:事到臨頭故態復萌,事後一切拋到腦後。
*我是否關心自己?
我有一個朋友她總是會對自己的生活有提前的預計和安排。她知道自己將要面臨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應該怎麼處理而不像我事到臨頭才想到然後忙忙亂亂丟三落四。她懂得關心自己關注自己真實的需要,然後最大限度的利用資源去滿足自己。這樣看來關心其實是了解的動力,只有關心自己才會真的想要去了解。反觀自己對自己都不要去了解,都不去關心真的不曉得要如何關心他人。不會愛自己要怎麼去愛別人。
*我是否尊重自己?
尊重建立在從關心出發充分了解一個人的前提下,知道自己的特性不去拿別人的標準要求自己這就是一種尊重。蛋殼在《如何心安理得做一隻「懶貓」》里說的:「在一個生態系統中,你一定能說烏龜就比老虎低級么?其實不是的只是不同而已,不同的物種構成了這個豐富的生態系統,接受這一點我們就更能接受自己,接受自己不像機器那樣高效完美,但卻可以悠閑走向你理想的狀態進發的路上。」反觀自己一直處在用頭腦中機械標準苛責自己當中,覺得自己懶惰,因為自己懶惰自卑害怕卻無力改變。懶惰只是一個懶惰的標籤,我需要的傾聽自己,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節奏。那個不完美卻穩步向前的節奏。粗暴的標籤背後是對自己了解和尊重的缺乏。而了解是尊重的前提。
*我對自己是否有責任感?
關心是了解的動力,了解是尊重的基礎。一個了解自己尊重自己的人自然可以擔負起對自己的責任。因為他們充分認識自己的價值,知道自己的長處和局限所在,能夠放棄對自己不切實際的期許,腳踏實地的實現自己的所為。在心理學中這種狀態被稱為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3.愛與愛無能都是人性的可能
寫到這裡我發現愛自己和愛別人從某種程度上是一樣的事情。我們對自己的態度一定程度上是內化童年撫養人對自己的態度。我們對他人的態度也是對自己態度的體現。心理學的魅力在於超越世俗「道德」、「能力」的簡單化標籤,從不同的視角解構問題,最終深入到事情的本質從人性的層面去看待問題。這裡面不懂得愛不是「自私」也不是「無能」。我們可以從過去的視角,看待對待自己的方式是如何受環境影響形成;可以從未來的視角,從自我潛能實現的角度看這個人受到哪些限制;可以從個體主觀能動性的視角,看看這個人在過去重要事件中自我對話和選擇;可以從文化的視角,看一個社會形態中的個體自我疏離的狀態和同他人謀求一致的努力。我們從這些視角中深入最終發現,不懂得去愛不是一個人的缺陷,它最終復歸為人類的一種集體性癥候。最終一個人自我實現的做為是人類潛能的體現,一個人的缺陷也是人性不足的體現。
了解自己幫助我們認識人性,認識人性最終會領悟到,原來困住我們的讓我們一次次循環碰壁的不是什麼不可逾越的深淵不可企及的高度。有時候我們冷靜下來退後幾步看到它才會發現一切不過如此。
小時候解題目時發現,真的把問題弄清楚解答的思路就在其中。心理治療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只是深處其中雲深不知處的彷徨和焦慮會使我們習得性無助。
德爾斐的箴言「認識你自己」體現了心理學的魅力所在。心理學提供了許多認識自己,認識人性的視角和路徑。充分的認識背後,出路就在其中。出路不是創造的,它固在。甚至不難。難的是認識。
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
每個人都是廣袤大地的一個部分。
最終你會愛是人類的本能,你無法愛是人類共同的迷失。
當你還沒有能力把自己照顧好,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心理狀態、快樂的心情、一份好的工作或者事業,怎會有心情或者能力去愛別人呢。先愛自己再愛別人,正是這樣。一個得了癌症的人該如何有幽默的心情去開玩笑呢,假如有,那麼他一定是一個內心非常強大的人。沒有健康的身體,是很難去幽默的。愛自己,好好對自己,穿上喜歡的衣服,吃喜歡吃的東西,不要在意錢,做喜歡做的事,在你做這些的時候,在你自己變優秀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可以那麼美好。原來善良的人很多,愛自己的人也多了,自信也多了,由於自信了,喜歡自己的人更多了,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有句話老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反而言就是己之所欲施予於人,那麼這個時候愛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因為按照這樣的邏輯,只有愛自己,才能夠愛別人,但是如果恨呢?恨自己的時候也會恨別人,如果傷害自己呢?也就會傷害別人,如果漠視自己的生命呢?也會漠視別人的生命,推之最後的時候,就會發現很恐怖,因為歷史中無數的案例都有這樣的一種潛在的邏輯,所以宣揚愛就顯得非常重要,並且在愛別人之前,要先愛自己。
其實沒有回答問題= =
答非所問了。。。
人總是自私的 對自己不好,對別人也不會
但是很奇怪,既然是愛自己的才會去愛他人,可是為什麼又會有願為了救自己所愛的人犧牲自己呢,犧牲自己放棄生命怎麼又稱得上愛自己呢?甚至為什麼還會有為了救路人而犧牲自己的人呢?怎麼從愛自己到愛他人又會到為他人犧牲自己呢?既然是因為愛自己才會愛他人……難道甘願犧牲也是一種愛自己的表現嗎?不懂……
愛自己是修鍊,愛別人是分享,孤單時用來積點德以避免直面N神時自己拿不出來乾貨無力感。
同是人,愛自己,才能感同身受懂他人,才能慈悲,才能愛他人。自愛並非自私,而是對生而為生命,為人的愛。
那那些只會愛自己、極度自私的人呢?還會贏得別人的愛嗎?想想吧
推薦閱讀:
※一個渣男對你的影響?
※過年回家倍受家人壓力,如何能不通過相親找到靠譜的男友?
※女友身高太矮,怎麼辦?
※這裡不適合問情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