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為何那麼容易結拜兄弟或者拜為父子,而且一經結拜便願為對方赴湯蹈火?
例如《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劉、關、張拜為弟兄
一旦結拜便赴湯蹈火的說法不對
應該反過來說,其實結拜沒幾天就為了兄弟連命都不要不屬於常態,而劉關張作為特例中的特例才會被大家傳頌。
事實上這種關係其實很不穩定,「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個是美好的願景,結拜完以後因為利益和女人互相反目的絕對比為了兄弟兩肋插刀的要多很多。
說起來孫悟空和牛魔王。。好吧這個不算。。。那項羽和劉邦也結拜過《史記·項羽本紀第七》、呂布也拜董卓為義父、安祿山是楊玉環的義子、魏忠賢幾十個乾兒子,老蔣也有不少結拜兄弟。。。《三國演義》里劉關張那是特例中的特例,《投名狀》里的才是常例……
最近重溫金庸的《笑傲江湖》,群雄集聚五霸崗只因為任盈盈喜歡上了令狐沖,然後黃河老祖將自己女兒救命藥物給令狐沖喝,令狐沖為了還了這份情,割脈放血。內功全無只因看向問天喝酒喝的爽快又有多人圍攻於是冒著生死之交去救他。可是五嶽劍派只因為劉正風要金盆洗手為了阻止他就殺了他全家。嵩山派為了勸說恆山派答應合併,明裡暗裡痛下殺手。一開始的青城派更加是弄得林家家破人亡。這部小說是完全諷刺所謂得正道和俠義的。你應該去這裡看看所謂的兄弟和道義。
我兄弟很少。不過還好。都是患難之交。不過,人世還長,希望我不會辜負他們。
不贊成其他回答中比較現實主義的觀點。
起碼從春秋到秦漢,中國人對義字看的還是很重的。那時的人驟成忽敗,禍福難料,唯一可以憑藉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忠義情節。
現在搞創業是為了一起奔個用理想包裝過的錢景,那時搞事業是為了跟著我看得上的人,發揮我的才幹。實現自己的諾言和他的夢想。
時代不同,我們很難理解單純的"死於義"是什麼樣一種情懷。
我相信古代真是有很多人把義看成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
對朋友的義換一個場景,就是對君主對國家的忠,對父母對長輩的孝,這構成了古代中國人的行為規範,行為規則。
不錯,肯定古代也有很多人利用這些當時人人認可的社會道德規則來騙取別人的忠義,讓今天的我們看起來覺得那些真正忠義的人多少有點愚蠢可笑。
但不代表我們可以否認忠義仁孝在他們心裡的存在。藝術作品,永遠是高於生活的。
那個時代都有忠誠者和背叛者,另外,我個人覺得這裡面總有被誇張的成分!
推薦閱讀:
※顏良、文丑到底有多厲害?
※先開腦洞然後回答:三國時代有綜藝節目的話會是一種怎樣的觀看體驗?
※姜維偷渡陰平死守劍閣,是什麼讓他採用這樣的作戰方略,再求解讀最後防禦戰的過程?
※趙雲、霍去病、陳慶之三個人誰更擅長帶兵打仗?
※諸葛亮說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