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到底愛不愛聽京劇?
今晚聊京劇,提前看看能有多少人來捧場?
我算是年輕人,96年生,目前本科。會唱樣板戲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會唱京劇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蘇三起解,會唱豫劇穆桂英挂帥,花木蘭,還稍微會一點京韻大鼓,曾經嘗試過蘇州評彈,雖然最後沒學會蘇杭一代方言作罷了。
所以呢?年輕人愛聽戲?開玩笑,我一個人就能代表所有年輕人了?我只能代表我自己。而年輕人普遍還是不愛聽這玩意兒,從各種音樂軟體的流量和排行以及推送就可見一斑。既然你問的是「年輕人」這個籠統的群體,而不是某個個體,那我只能遺憾的告訴你,不愛聽,而且普遍不愛聽。
我們能聽到很多諸如帶有戲曲色彩的現代流行歌曲,但是對於純正的傳統戲曲,不得不說其生命力正在流失。這不是哪個答主現身說法說他愛聽就能改變的,也不是一句「我有個朋友balabala」就能證明的,年輕人要是真的愛聽,戲曲何至於落到今天這種邊緣化的地步?
新一代人不愛聽就是不愛聽嘛,有啥不好意思講的。
我個人對此的態度比較淡定,因為結合我在國外的觀感,我認為這是年輕人普遍的心態,這並不是中國的獨有現象。即使是歐美歌劇在西方社會也是在慢慢淡出年輕人視野,同理,日本的島歌唱法和原汁原味的和樂文化也在逐漸衰落,歐洲阿爾卑斯山一帶特有的約德爾唱法現在也是退守到學院派這個犄角疙瘩,而新一代蒙古人,會呼麥的千里挑一。放眼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傳統藝術都在慢慢衰落,不必心裡不平衡。
我們普遍意義上認為「對傳統文化保留較好」的日語音樂,在傳統和樂研究者眼裡已經是面目全非。跟真正的傳統日本民族樂曲更是大相徑庭。無非是中國人本身不知道日本傳統和樂是什麼樣子,稍微有點辨識度就認為其傳統藝術得到了完好的傳承,其實根本不是。參考很多日語歌里夾帶的傳統和樂和島歌元素,這些都是現代流行音樂,即使夾雜了再多傳統藝術的元素,它依然是現代流行音樂。正如李玉剛的貴妃醉酒戲腔再明顯,也不是戲曲。
不要以為維也納金色大廳里經常有美聲歌劇演出就代表歐洲的古典藝術得到了年輕人的青睞,歐洲的美聲歌劇早就掉出了「大眾藝術」的梯隊,成為了某種文化符號和小眾藝術消費品。今天,歐洲的年輕人日常生活中都不會經常聽的,更別說唱了。戲曲也是一樣,它最後的結局一定是像今天的美聲歌劇一樣進入學院派成為中國古典唱法的一個分支,進而脫離大眾藝術消費的範疇,然後退守到專門的古典藝術劇場等場所,成為某種愛好者的小眾文化和專門從業者的表演藝術。
我算是比較特殊的那類年輕人,在文學和音樂口味上可以跨好幾代人,所以有時候我能感覺到好處,比如有長輩在KTV的時候,他們唱什麼我基本上都能跟他們合一段,而跟00後小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也唱得了他們的流行歌曲和動畫op啥的,所以很容易跟長輩有共同話題可以聊,而不會陷入「我覺得他們老掉牙,他們覺得我啥都不懂」的尷尬境地。
然而道理歸道理,舊時代的東西還是會衰落的。傳統戲曲無論怎麼傳承,在可預見的將來它必定是一個越來越式微的命運,想要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同時傳承它是幾乎不可能的。唯有把它融入更為現代的文化藝術形式才能保存它。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沒有必要對此扼腕嘆息。
傳統藝術的「與時俱進」,和一些人主張的「原汁原味」本來就是相互矛盾的。又想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哪有這種道理。陳丹青總愛說「中國兩千年文脈已斷」這種酸腐氣息濃重的話,我倒覺得是他們的時代正在逝去,說難聽點就是小布爾喬亞式的無病呻吟。當然,也許將來某個時間點,傳統戲曲會以懷舊的形式重新被人撿起來作為文化消費品消費,也未可知。不過就當下而言,年輕人確實普遍對此無感。
我一個尚能唱不少傳統戲曲的人都對這心知肚明,而很多固執得要守護傳統藝術的人,大多連一齣戲曲都不會唱。只是對「復興傳統藝術」這一宏大命題的隨波逐流罷了。
不過也別誤會,戲曲不會消失聽不見了。愛好戲曲的人群比例雖小,但是社會體量決定了其需求會一直存在,所以戲曲依然會保留在學院派音樂教育系統內,而各種商業性戲曲班子也不會絕跡。只是想讓戲曲成為和流行音樂比肩的大眾消費品,絕對不可能。世界上也沒有一個國家做得到。
任何藝術和傳統都有自己的歷史適用性和局限性,在社會進入新階段後其局限性就會不可避免的顯露出來,進入逐漸衰落沉淪。至於這跟文化傳承和文化復興有什麼關係,我的回答是,沒有關係。否則就是跟漢服黨一個路數,太形而上了。
我一向不喜歡發這種無病呻吟的牢騷,也建議你不要過多糾結這種事情。
不愛,不要聽難聽的歌曲。西皮二黃開門原板慢板四平調點絳唇的統統不知道。大鼓書更不愛了,半天不打鼓。什麼梅花、樂亭、京韻、京東…都不聽!聯珠快書單弦什麼的唱的神馬玩意,太平年年太平的,咿呀么落蓮花還!崑曲更不愛了!什麼雄城壯,江山無恙,什麼想古今立勛業,以為自己寫網文呢?!我作為96狗(劃掉)96後的優秀代表,呼籲大家都不要聽這些封建藝術,大家和我一起聽聽大口落子、蓮花落、數來寶等等優秀民間藝術。鹿叼靈芝口內含你懂不懂?
另外:我愛趙國祝老師!
就我自己來說,作為天津人,大概也算是個曲藝愛好者,稍微懂一點兒京劇,可以聽,但不愛聽。最喜歡的戲是《鎖麟囊》,但也不想再聽了——看劇更多地還是去看故事和人物,而非唱腔。唱腔什麼的,我實在不懂……表達故事不如電影、電視劇之類,這是當然。不過個人感覺京劇的有些旋律還是不錯的,比如《大宅門》的配樂,好多用上京劇,很好聽。
白面書生金榜題名虛受職,紅顏女子洞房花燭假成親。為公子關王廟內把香進,又誰知一馬叼奔到洪洞的玉堂春。怕流水年華春去渺,一樣的心情別樣嬌的薛湘靈。少年子弟江湖老,紅粉佳人兩鬢斑的王寶釧。只悔未生於民國,我要死在戲園子里
愛聽啊 就是他們不讓我唱.....
愛聽,愛聽,愛聽!!!
年齡的話,畢竟剛滿十七,無論如何還算年輕?
手機屏保,各種頭像……凡是代表個人身份認同的,總是和京劇掛鉤……
當然,也非常理解不愛這門藝術的人,畢竟沒有任何一種藝術形式是被所有人喜愛的,王佩瑜的「天下只有喜歡京劇和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其實不盡然……還不許人家了解之後說、不喜歡?京劇就是門藝術,自然有其博大精深魅力無窮的地方,也有歷史原因陳舊的地方,辯證看吧……聽戲而已,沒有那麼多家國情懷,就是這麼個樂兒!
最後罵一句閑街:京劇板塊下面的「民藝」(民科延伸出來的)和反智主義者,可以說是知乎上我見過僅次於相聲板塊的了……
相聲反智主義盛行,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因為誰都聽得明白,聽了某人某場某塊活的某些私貨,就覺得自己看破了相聲二百年的一切秘密了……
而京劇反智主義盛行可能是因為ip太大?畢竟中國人不可能沒聽說過這倆字兒,也不可能沒見過春晚上六個黃忠唱幾句自有定軍山這戲就沒人聽說過的詞兒吧?一看,花了這麼多錢弄出這麼個玩意兒,我還看不懂,頓時覺得果真京劇藥丸,你國藥丸……
其實啊,不懂這事兒不丟人,丟人的是沒有敬畏心。在哪兒說過,最反感「我不懂京劇啊,可是我覺得如何如何……」你死不死?!不懂可以學,不懂可以問,不懂還覺得自己懂,就不好了哈~
反正吶,不了解一種藝術形式,乃至於完全沒有興趣了解一種藝術形式,這都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不愛,也請尊重~【我就從來不說「雖然我不懂喊麥,可是如何如何……」不懂就是不懂,不評論沒人把我當啞巴啊~
不愛聽。
什麼李軍的數太保啊,李軍的武家坡啊,李軍的三家店啊……
像這樣的唱段,我是一概不聽!
不愛。
看到回答大部分都是感興趣的,不感興趣的就說一個不感興趣,字數不多也沒多少個贊,或者直接不點進問題來,這樣的調查並不能反映客觀實際。
講道理你要了解才能感興趣,現在不是依靠感興趣來推廣京劇,要用體驗才行,京劇曲目背景故事好多人都不了解,看下來都是這人是誰?那個人是誰?他們在幹什麼?更別提不帶字幕根本聽不懂唱的是什麼。
要讓年輕人能夠得到基礎的知識灌輸,才能夠談感不感興趣。
我看見這個問題時,這道題共有145個答案。即便所有的答案都是喜歡,也才145個人。即便是「年輕人」的定義嚴格點,分母也得是百萬或者千萬級的吧。而分子,保守估計也就1000。也就是說,在這道題下面大概會有1000人說喜歡。或者以知乎的用戶數量來估算,依然是一個很小的數字。
我二十五歲,以下是我的網易雲音樂本地文件截圖:
跟崑曲相比,喜歡京劇的年齡是偏大點。
我來答一個偏題的。
本人女,23歲,不管是京劇,豫劇,黃梅戲等等我都喜歡,雖然暫時聽不懂,但是我還是喜歡,因為我覺得他們的那個旋律很美。
以前我也是不喜歡的,因為聽不懂,而且不能理解一句話明明可以很快就說完的,硬是要咿咿呀呀的說那麼久,真是讓人著急啊。直到今年某一次看電視時,沒有什麼好看的,就放著戲曲頻道,聽他們在那裡唱感覺挺好聽的其實,後來有時間我就會放著戲曲頻道聽他們名家的專場梨園闖關我挂帥的節目,或者是在手機下載了聽,這是我下載下來的五女拜壽和女駙馬。
只是我下載下來的五女拜壽還沒有歌詞,女駙馬還是有的,所以我剛開始邊聽邊看,慢慢的記住歌詞,不過還好我現在開始能夠聽的懂一些歌詞以及一些代表著悲傷或者喜慶高興的音樂了,不過我相信我總有一天能全部聽懂的。
我不聽,但是我覺得有些京劇的唱段,我不懂叫什麼,不是那種咿咿呀呀的拉長音很慢的那種,是節奏很快,一大段,聽著很好聽很過癮,求望告知並推薦幾個唱段。
另外還有戲歌很好聽。
還是二人轉最好,不用自欺欺人,不用當稅金小偷。
樣板戲如果繼續搞下去,京劇還有個活,可惜啊……因為這東西一個月就能學會,是不是這塊料子一個月就能看出來,不用假學假教……
二十八,算年輕么?自認馬派還是拿得起來。
為什麼喜歡呢?除了家庭熏陶之外,可能,我這人內心深處不太合群吧。大多數年輕人喜歡的東西,像追綜藝啊、追劇什麼的,我談不上討厭,但也不可能把這個當興趣。
欣賞京劇,不需要你有多高的藝術素養才聽的懂;需要的就一樣——坐的住,聽的下去。放心,只要你沉的下心去聽,你絕對能聽懂。慢慢地,你自然就會喜歡甚至愛上京劇,不再需要個理由。然而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說,有幾個能做到的呢?
我就做得到。我可以忍受孤獨,可以不被人理解,可以成為他人眼中的「怪鳥」——可那又怎麼樣?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喜歡京劇就等於沒有社交圈。恰恰相反,我也聽流行,但是耳朵很「挑食」——除非旋律能觸動我,不然我絕不聽,髒了我的耳朵。我不會為了社交去學一些什麼歌。
怪鳥吧!你就說這麼怪鳥的人,他怎麼就不願意改呢?
自己愛聽就能代表現在的年輕人愛聽? 何必自己騙自己,年輕人喜歡什麼看看身邊的人就知道了嘛,在這個崇洋媚外的年代,戲曲就是,low的代表, 這我是深有體會,以前上學的時候我聽古風歌曲都被班裡同學鄙視了,更何況是戲曲,年輕人都好面子, 為了顯示自己很潮很時尚寧願去聽那些聽不懂的英文歌,為裝比而活的人在年輕人群體本來就是重災區。
坐標廣東,傳統戲劇還是聽的,不過是粵劇。
其他的傳統戲劇就只聽過崑曲牡丹亭。
我覺得黃梅戲比京劇好聽
鄧麗君早年是唱黃梅調的
我是貨真價實的不請自來了。
因為涉及一些個人背景介紹,反正也是沒人關注的小透明,所以匿了。
下面先說結論:
年輕人未必愛聽京劇,但年輕人總會有老的那天。
京劇是一種有門檻的藝術形式,相對而言並不適合年輕人。
(希望評論區不要出現「我就是年輕人啊,我就很喜歡京劇」這種話,這裡說的是個普遍情況)
----------------------------------------下面是理由----------------------------------
我在大學以前,和絕大多數的年輕人一樣,對京劇基本上是厭惡和嫌棄的。覺得咿咿呀呀很沒意思,講的故事都大同小異,聽不懂,視覺效果也一般(那時候還沒看過現場)。
上大學不久,偶然聽到流行音樂里插入了《鍘美案》的一部分,好奇歌詞,就去看了一下,覺得挺有意思,挺酷,念白語速非常快,很難跟上,一氣呵成,很痛快,簡單學了一下,產生了一定的好感。
家裡人知道以後,建議我去聽《甘露寺》《鎖五龍》《野豬林》,還有樣板戲裡的《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從此有了興趣,並且也會跟人說京劇其實有一些還是非常不錯的。
後來和家裡人去看了一次戲,梅蘭芳京劇團的,當晚有梅葆玖先生親自唱《貴妃醉酒》,老人喜歡,我陪著去聽,然後有幸在結束以後和劇團的人一起吃飯。
(很有趣,大部分都是光頭,你能想像三個大桌,上上下下四五十號人,除了零星幾個女的之外,剩下全是光頭嗎?我這輩子看到的光頭都沒那麼多)
那是我第一次在現場看一本正經的京劇,才知道真正在舞台下面看戲的視覺效果。
用四個字形容就是:非常震撼。
是非常耀眼的,非常華麗,精緻,細膩的美。
非常非常美,和電視上有相當相當大的差別。
毫不客氣的說,在電視上看到的京劇舞台效果,比現場的效果,可能差了十倍百倍。
(後來我有很多朋友在我的威逼利誘下去看了現場的京劇,也被震撼,從此喜歡上了京劇)
在喜歡上了京劇以後,我開始在學校里找機會跟其他的同學介紹和推薦京劇。
其實做我們這個專業的,大家見到的「國粹」級的藝術實在是太多了,相比之下,京劇的知名度太高,大家都不太有好奇心,而且潛意識裡都是排斥的。
因為從小就聽說過京劇,所以大家都自以為對京劇很了解,於是在長大以後,大家都不願意花心思去重新認識京劇。然而其實那些幼兒時期留下的印象,根本連冰山一角都算不上。
說一個比較武斷的個人看法:對現在的兒童來說,過早聽京劇,很可能反而會對京劇產生厭惡。
後來我有了一個機會,在校內做一次關於某產業的介紹演講,由於是跨年級的,加上老師比較支持,所以當天來了大約三四百人(在我們這個比較冷門的專業里,算是人很多的了)
所以我抓住了這個機會,跟大家介紹京劇,並且很認真的準備,厚著臉皮找了很多當時認識的京劇藝術家,問了很多相關的問題(當然了,也有打著演講的旗號問的一些個人好奇的問題)其中我問的比較詳細的是一位姓陳的先生,陳老闆給了我很多回答,總結下來,很多答案讓我非常意外。
在真正的從業人士眼中,京劇是這樣的:
1.對京劇及其產業的現狀怎麼看?
我非常意外,陳老闆對京劇和相關產業的現狀很滿意。
首先是經常有出國演出的任務和機會,非常多。
其次是商業演出越來越多,甚至有很多堂會一樣的包演,比如企業員工福利,老闆生日。
最後是土豪票友相當多,其忠實程度,遠超所謂明星們的腦殘粉。
也就是說,國家重視,商業價值上升,粉絲多。
而且是個越來越好的情況,正處於抬頭期,這和我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陳老闆笑著和我說,你們覺得京劇衰落,無人問津,只是因為你們不在這個圈子裡。
2.現在的年輕人普遍不喜歡京劇,這是什麼原因?以後怎麼辦?
我說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喜歡京劇的了,都喜歡聽流行音樂,歐美動次打次,京劇以後怎麼辦?現在有很多土豪票友,可年齡都不小了,以後怎麼辦?
陳老闆也很淡定:
京劇的受眾根本不是年輕人,年輕人不喜歡京劇很正常,但年輕人是會老的。
因為京劇是一種有門檻的藝術形式,想聽懂京劇,首先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閱歷,還需要有一定的歷史基礎。
拿非常有名的一些選段舉例:《鎖五龍》需要有一定的隋唐歷史基礎,《甘露寺》需要對三國演義有一定的認識,《秦香蓮》則需要知道包拯的故事。更別說《二進宮》《四進士》《五人義》《九江口》這些故事了。
對於很多只在教科書上學過歷史的年輕人來說,單雄信、喬玄、陳世美等人的名字,都是非常陌生的,更別說背後錯綜複雜,帶有演繹性質的背景和人物關係了。
在知乎,很多歷史知識是非常基礎入門知識的,但是在日常生活里,很多人的歷史水平並沒有知乎這麼好。
在沒有歷史基礎的情況下,想聽懂信手拈來的一段京劇,是非常困難的。雲里霧裡的聽一段,不知道講的什麼事,不知道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於是就很難真正喜歡上京劇了。
除了歷史門檻之外,文學門檻也比較高,需要有對於半文半白的戲詞有一定的欣賞能力和理解能力,看慣了「我愛你你卻愛著他」「江山如畫怎敵你眉間一點硃砂」這種簡單清晰明了的歌詞的人,一時間對於
「講甚麼雄心欲把星河挽,空懷雪刃未除奸, 嘆英雄生死離別遭危難,滿懷激憤問蒼天」 這類的唱詞,是不太容易吃得消的。
同時,在人生經驗比較少,社會經驗不足的情況下,也很難理解京劇人物的一些想法和做事風格,比如對於十幾歲的人來說,《趙氏孤兒》這種精神是很容易讓人覺得費解的。
另外,京劇作為比較傳統的藝術,對於很多感情是很含蓄內斂的。這和年輕人的本性相違背。在喜歡快意恩仇,血氣方剛的年齡,聽到「猛抬頭、見碧落,月色清明」,是會覺得很沒意思,很無聊的。在喜歡情情愛愛的年齡,充滿家國忠義的京劇,是另一個次元的東西。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會慢慢變得成熟,不再去喜歡那些浮躁虛無的消遣,更多的去追求更有深意,更有內涵的精神文化需求。對於人生、社會、歷史、國家、忠義的看法都會默默改變,藝術鑒賞水平也會得到提升。到了這個時候,人們自然而然會開始喜歡上京劇這種複合式的藝術形式。
這也是為什麼年輕人普遍不喜歡京劇,中老年人則普遍比較能夠接受京劇,票友平均年齡較高的原因。
(反過來看,喜歡京劇的年輕人普遍是歷史和文學水平比較好,相對成熟,對人性和社會都比較有看法的人)
--------------------------------------------------------------------分割線----------------------------------
藝術有一定的鑒賞門檻,而京劇則是門檻比較高的一種。許多年輕人推不開這扇門,而年齡大了,這扇門卻會自然而然的打開。
年輕人普遍不喜歡京劇,喜歡京劇的年輕人普遍不好意思承認自己喜歡京劇,這都無所謂。
京劇和明星文化不一樣,主要的生力軍並不是年輕人,真正推動整個產業發展和前進的,是那些中老年人。而所有的年輕人,終於有一天也會成為中老年人。
當你問一群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喜不喜歡吃辣椒的時候,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會說:我不喜歡。
但你不能因此而覺得辣椒是一種討人厭,以後會被世界拋棄的佐料。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
三歲的時候,你不愛吃辣椒,不愛吃薄荷;不要緊,等你三十歲的時候,也許你就喜歡了。
-------------------------------------------------------------一些補充----------------------------------------
年輕人喜歡不喜歡京劇個人以為首先取決於家庭,如果父輩們喜歡從小帶進帶齣劇院看戲,平時家庭聚會以戲為娛,小孩子想不喜歡都不太可能。
我不贊成。
首先,40多年前,小孩子可選的娛樂項目少之又少,京劇這種熱鬧的表演形式當然會讓小朋友喜歡。但是在40年後的今天,小孩子可以看電視,玩電腦,可以看動畫片,可以看兒童劇,京劇早已不是最有趣,最吸引兒童的選擇了。
另外,打開電視或者電腦給小朋友找一段視頻的成本,可比買票,帶小朋友去看戲要低得多了,加上許多劇院不建議嬰幼兒入場,所以「從小帶進帶齣劇院看戲」這個建議的可行性是很低的。
本人並非孤例,四十多年來交往的同好中絕大部分亦是如此,從小不接觸京劇而至十幾二十突然喜歡上不能說沒有,那樣的基本倒是孤例。而且京劇這樣東西很有趣的地方是,年輕時不喜歡的話,很少有中年後突然喜歡上的,其實大多戲曲都是如此。這玩意喜歡了四十多年,也結交不少戲友,成長軌跡基本相同,我想,我對此還算是有一定發言權的吧 。
很遺憾,您的同好和您一樣,我的同好也和我一樣。不知您的同好是否與您同齡,但我的同好是與我同齡的(90後)。
從小不接觸談不上,畢竟京劇早就進了小學,每年春節晚會也是必有節目,沒聽過京劇是不現實的。
而我身邊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從小不喜歡京劇,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拋棄了對京劇原有的刻板印象,慢慢產生興趣的。
並且您如果看了我的回答,也會發現我並不是「突然」喜歡上京劇的,而是跨越了高中和大學,將近7年的時間。一直討厭某種東西,一覺睡醒了突然喜歡了,這是不可能的。我的回答中也從未有過這個意思。
您不是孤例,我也不是。更不是天方夜譚。
京劇是一種漫長的修養,雖然其實她一點不高深也沒那麼優雅(現在把她抬到了不恰當的地位而已),曾幾何時,只不過是最流行的娛樂罷了,但若要說三十四十會開竅突然喜歡上京劇,那是天方夜譚,不否認可能會有,但絕對只能是個別現象。
在先秦時期,甲骨文也不是什麼高深的東西,古希臘時代,歌劇也並不優雅。許多今天的高雅藝術,昔日都曾經是最流行的娛樂罷了。
在我看來,京劇並不是被「抬」到了某個不恰當的位置,而是由於自身的發展,合情合理的到了如今這個恰當的位置。
京劇和相聲,都曾經是最普通的平民娛樂,然而隨著長期不斷的發展完善,他們從難登大雅之堂的田間曲藝成為了擁有自己獨特藝術魅力,鮮明藝術特徵,悠久歷史淵源的藝術表演形式。
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京劇也一樣,他在變化,也在發展。
推薦閱讀:
※本人168男,感覺知乎上關於關於這個身高的裝扮方法以及髮型方面還不夠全面。希望有更多補充?
?
※體重150斤以上的女胖子是什麼心態?
※月生活費1200女大學生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和穿衣品味?
※如何選擇百搭、有品、顯瘦又舒服的牛仔褲?
※女生怎樣才能找准自己的【風格】?不管是穿衣打扮或是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