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9 中的 News 對蘋果有何戰略意義?
不了解蘋果內部的情況,只是猜測。
iOS 9 的測試版出來一段時間後,大家已經看到它在做推薦:比如你每天早上第一時間打開的 app 是什麼,它會記錄下來,然後直接推薦給你。比如你去哪兒附近,它會給你一些餐飲、購物信息。
那,人最需要推薦的信息有哪些?
地理位置相關的,出行、消費相關的——已經做了 passbook
音樂、新聞,閱讀相關的——重做了 music,新做了 news,還有瀏覽器里的閱讀功能
健康相關的——已經做了 Health 和 apple watch
應用相關——iOS 9 和 App Store 的推薦(不是很成功)
朋友的朋友、朋友的同事、同事的合作夥伴,社交相關的——還沒做
至此,雅虎(Yahoo News Digest)、FB(Paper、Instant Articles)、Apple(News)全部涉足新聞資訊領域,我覺得對於媒體(甚至數字出版)轉型的意義更大於iOS9添加News的意義。
雅虎|Yahoo News Digest 從技術層面上嘗試突破140字的限制,FB|Instant Articles 站在社交關係的層面從內容呈現(對於短視頻、圖片、播客、GPS、重力感應、文本的多元輸出)與合作(紐約時報、國家地理雜誌……)上嘗試突破。
國內而言,微信公眾號的成功也是印證了社群化的信息聚合消費必定是下一個信息資源的發展節點,各種新聞客戶端(網易、頭條、zaker……)的成功在從側面反映了「量-質」的用戶定製個性化閱讀的需求。
甚至當我們發現打車軟體都有遊戲分發渠道的時候,也就不需要詫異,O2O服務商也開始慢慢變成我們獲取本地信息的渠道。
結構上,信息量從少到多,獲取方式從單一到豐富,碎片化到索引化,都會以某種產品形態存在。傳統媒體的產品化之路,或許才起步不久,卻已經有人皆為刀俎,而我為魚肉的趕腳了。
但是重構傳統媒體的生產資料與提高生產力是要花時間打磨出成熟的產品,重塑精準的廣告投放策略與廣告投放系統也要花時間,處理盤根錯節的關係更是千頭萬緒,而且國內某些媒體成立的文化基金已然開始玩砸概率的節奏了,所以誠如 @熊金雷 回答中提到的,越踏實的產品越會在後面出現,媒體轉型引發的數字出版轉型都需要在產品突破上以點帶面,鳳凰的一點資訊,上海的澎拜、界面都在嘗試,但是對於富媒體形態的產品結構化梳理,我覺得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畢竟致力於內容出版的產品人中有我最喜歡的Mike Matas。
@聖狗子 關於傳統媒體不會沒落,我相信好的內容永遠不會落寞,它必然來源於非體制化的團隊。在社會化傳播的信息消費中,UGC的內容很重要,但在整個信息流中,PGC的意義更大,畢竟它們需要內容分發、資源整合和利益分享策略上的迭代,以及對行業深刻的理解和熱愛。資訊突出的是快消費,內容看重的的是體驗,在這個全行業皆服務性行業的大背景下。
或許,News不過是蘋果這種後發制人來推出產品的又一成功,抑或是迭代下的犧牲品。但我卻希望多一些波折,好讓重視體驗的內容輸出產品和那群桀傲的人能產品不一樣的化學反應。優秀的英國永遠會存活下去,他們得驕傲的就像Aaron Sorkin借在Newsroom中的那些掙扎中喊出理想化的台詞時激動的樣子。
利益相關,數字出版、新媒體領域產品汪一枚。
謝邀。有深遠的意義,否則不會單拿出來說好幾分鐘。
其實現在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巨頭,都在有關 News Digest 的方面進行努力,這代表著一件非常激動人心的事情:新媒介終於和傳統新聞媒體終於找到了最合適的互利共存的方法。
一切開始於 Yahoo! 收購一個叫做 Summly 的 app。這款由天才 Nick D"Aloisio 16歲時(2011年)開發的應用,可以通過其演算法將任何新聞濃縮成400字的摘要。它接受過李嘉誠和小野洋子的投資,最終在2013年以3000萬美金的價格被雅虎收購。
Yahoo! 和 Nick D"Aloisio 以 Summly 為基礎,於2014年推出了更加優秀 Yahoo News Digest,而其他巨頭,比如社交領域的 Facebook,也在去年推出了類似的產品 Instant Paper。
巨頭們已經發現了:「傳統媒體將死」是個偽命題,尤其是傳統新聞媒體。儘管已經被唱衰很多年了,但這些年裡真正死掉的傳統新聞媒體,要麼本來就是劣質內容的製造者被大浪淘沙,要麼就是自己經營方式(《世界新聞報》)作死。只要傳統媒體建立起了自己的網站和快速的更新機制,就會繼續在這個市場上生存。因為它們優秀的內容和資源,以及對傳媒行業深刻的理解,是大部分 IT 精英們不具備的。而這些年新興的互聯網媒體,比如 The Huffington Post,也不過在做和《紐約時報》官網類似的事情。
優秀新聞媒體始終都是一樣的。
但不得不承認,這同時也是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不僅僅是因為人們沒有耐心坐下來閱讀一篇長篇報道,更因為這種方式的不合理和低效:如果花時間閱讀一篇長文不符合自己的需求怎麼辦,同時長文章也無法與移動互聯網完美兼容。傳統媒體的確不能靠維持以前的商業模式生存了。
互聯網巨頭們也一直有一個深植於心中的同點:包括 Facebook 和新浪微博在內,現在很多的內容,尤其是每條新聞微博,依然在後面附著一個長鏈接,點擊後可以跳轉進源頁面閱讀全文。這種方式對新浪微博和內容提供者都不夠完美,首先微博因此損失了很多流量,而內容製造者儘管獲得了流量,但更多時候也因此而損失了很多本來願意閱讀的讀者,優秀的內容得不到完全的展示。收入增長緩慢。這在英文世界尤其令人頭疼:140個字母的 Twitter 攜帶的信息量本來就少,每平方英寸內的信息量也遠小於中文。
所以140字是最適合手機屏幕的,但只夠敘述大概,3000字能講清楚一切,但太長放不進時間線,不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也許新聞的最佳長度,是400字。
那麼。最佳的交互方式也許是,點擊一條感興趣的新聞微博後,那條微博被展開(就像朋友圈文字過長時那樣展開),顯示出400字的摘要,把用戶留在微博,而微博則根據點擊量與內容提供商分享利潤。
這就是 Facebook 在今年宣布的與《紐約時報》等多家媒體合作的大致內容。
在內容摘要的技術上,Yahoo! 依然更加優秀,但 Facebook 卻憑藉自己強大的流量,在這個市場上更地開始和各大媒體深入合作。
一方有技術,一方有流量,而 Apple 則把持著大量的設備。庫克和他的高管們看出了這個市場的前景,他們也不會重蹈類似於 map 發力過晚的覆轍。
這件事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商業價值,對於整個社會來說,也許也有深遠的意義。 Twitter 出現之後為了流量,轉發和速度,不惜放棄質量,準確性,真實性甚至價值觀的新聞界,也許會被從慘烈的競爭中解救出來,做出更好也更有影響力的新聞。這對於做新聞的他們,和讀新聞的的我們,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對傳統媒體富含時代拐點意味的問題,當然這個拐點裡不止News,起碼還要加上Facebook的Instant Articles | Facebook
-傳統媒體輸了
主流媒體的大範圍認同和加入(不用特意去比較fb和Apple的出版商數量,紐約時報,WSJ和CondeNast這些就是地標,一定會有更多更多),很大程度上,是對之前長時間「數字化」努力的失敗承認。為什麼,因為犧牲了自有入口的流量,更重要的是放棄了那一部分來自SNS(此處將Apple News也視為社交媒體)的用戶行為數據甚至是聯絡信息。這個「失敗」的界定,當然首先是收入的「大潰敗」,各個集團都做了不少數字遊戲,但都無法否認嚴重的入不敷出。繼而是用戶的流失,中國就更明顯了,大多數的發行去年都創了新低,這當然也是收入減少的原因之一。再而,數字流量增長慢於泛媒體的平均數量,加上廣告CPM價格這幾年也並沒有大漲,這下更要命了,數字收入等於不斷被攤平,完全沒有出頭天啊。
於是口袋很深的4大們GAFA(apple, google, fb, amazon)只要掏錢,媒體們很難說不,於是更好的設計開發團隊,省了做網路維護的成本,誘人的不合理的廣告分成比例(Apple和fb都是是媒體自售廣告0抽成,Apple和fb銷售廣告抽30%,比有些4A的返點還低),大家全部投誠。
-Apple不一定贏
Apple做媒體是有失敗案例的,Daily掛了,Newsstand只能算一般。
從產品來說,現在這個版本的News,遠遠遜於fb的Mike Matas團隊的產品(尤其他們用Paper | Stories from Facebook做的赤裸裸的炫耀),當然這個不是特別重要。
Apple不會賣廣告,在4大里更是最差的「廣告公司」,iAd從產品到業績都與AdMob和fb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系統平台商本身是桎梏,讀者是不區別設備和操作系統的。
-有人會輸的更難看
一系列的NewsDigest都很危險,甚至是RSS閱讀(如果現在還沒有死的話)。
中國不好說,xx新聞客戶端們其實產品和用戶場景都不太一樣,微信(也只有微信)應該會做類似的產品,不過要自己革了「公眾號」的命(雖然已經加入了打賞和廣告等功能),但很可能大勝利。
以上是Flipboard中國負責人的朋友圈Po文,用過這些被提及的產品的讀者們應該能讀出來很多信息。
-未來會怎樣
當然不會有人知道,我認為傳統媒體和SNS們在這個問題上就是對立的關係,也就是PK不過,現在就完全是John Gruber所說的如同「Lando和Vader做買賣」,會被玩的很痛苦。很可能,記者和編輯們也許將在這個變革中被打散,回到原始的作坊狀態中。也可能,我們重新開始上街賣2塊錢一份報紙看,就為了躲開互聯網巨頭們牛逼炸天的"Filter bubble"。
如一開始說的,這是一個特別值得討論的大問題,答得草率,致歉。另外,極其推薦讀Gruber那篇文章,還有Ben Thompson的這篇。
別的不是很確定 不過我們的project可能會被誤傷吧
利益相關 NewsLoop作者之一對蘋果的意義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作為普通iPhone使用者會經歷:
卧槽這啥
卧槽
卧槽好棒
魅族做閱讀的時候怎麼沒有這麼多人分析呢?明明就是一樣的東西
微軟捆綁個IE,被罰得底褲都不剩。
我倒想看看歐洲法院會怎麼對付蘋果。
嗯,拋個磚,求補充吧。
大家都知道谷歌個廣告公司做了手機,也要知道蘋果這個公司也能轉到廣告呀。
事實上,iAD很早之前就成立了,並且緊隨著谷歌收購Admob,蘋果也收購了Quattro,但是了?
Admob做的風生水起,儼然和FB瓜分了全球的移動廣告市場。
iAD了?不見起色呀!
同樣擁有大量數據的FB和谷歌早就來拿賺錢了,蘋果坐擁那麼大的數據,卻鮮有變現的途徑呀。
一方面是不想影響用戶的體驗,一方面是不想觸碰用戶的隱私。
但是這畢竟不是個事兒呀。連微軟大爺都免費升級win10,用廣告掙錢了。
這一直免費的IOS和McOX,也該掙錢了呀。
所以,Instant Articles對於FB來說是增加了內容,News對於蘋果來說,是有了想廣告位置呀,而且這不會太影響用戶體驗呀。要知道以前iPhone的廣告位置,只有music和radio,這倆還不是說每天都用。可是news可是強需求呀,每天給你推個掃黃打非現場照,推個不孝兒媳驅老漢,殲28首飛,黃曉明熱吻XXX,不知道你要打開多少次。(關於打開一次多掙錢可參見,我們看一眼廣告值多少錢?創造了多少價值?)
就這啦。。
就是以前第三方的東西 現在第一方做了 第三方哭了(飯碗被搶)很多第三方宿命
iOS9介紹在國內版本沒有news這個app,而蘋果美國官網關於iOS9的介紹就有news這個app。估計國內不會引進。應該是閹割掉了。
並不是所有人都要用新聞應用的,也並不是所有人都用蘋果的新聞應用的。生生加上了還卸載不了什麼鬼?同理於什麼健康應用。
推薦閱讀:
※Apple 用 140 億美元回購 3% 自己的股票,這是筆好的投資嗎?
※Apple 股價第一次突破 700 元,是不是已經到頂了?
TAG:新聞 | 產品設計 | 蘋果公司AppleInc | 數字出版 | iOS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