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至近至遠東西」的詩人知道地球是圓的嗎?
詩句出自唐代女詩人李冶的《八至》
第一,唐代這位女詩人是叫李冶,唐朝著名女詩人;而李治是唐朝非著名男詩人,也就是唐高宗,存詩八首。
第二,李冶應該不知道地球是圓的,唐朝的地理科學還沒那麼先進,該詩全文為: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我個人是這麼理解的:
【東】和【西】是兩個方位,說近也近,兩個人坐在一起,相隔0.01公分,但那也是一個東一個西(當然南北極點沒有東西之分,不過李冶應該也不知道這個知識);說遠也遠,兩個人相隔一萬公里,海峽兩岸,還是一個東一個西,故而【至近至遠東西】。最近的是東與西,最遠的也是東與西。
清溪也是如此,說淺也淺,淺到可以一眼望底;然而說深也是深的,因為溪水可以倒映星辰日月,雲鳥峰蝶,那麼此時又無疑是遠的,遠到深不可測,故而【至深至淺清溪】。
日月高不可測,一個白天,一個黑夜,都給世間帶來光明,故而【至高至明日月】——不知道這句的【明】可否理解為【人情世故】之中的【明】。
然而最讓人感慨的莫過於【至親至疏夫妻】,夫妻感情至深之時,親密地就如同一個人;然而一旦貌合神離——【心別久,人情疏】,夫與妻也就成為了最遙遠的陌生人,形同陌路。
夫與妻當然也能理解為戀愛中的男女。
辛棄疾木蘭花慢:
中秋飲酒將,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謝邀,這個問題為啥要這麼問?或者說,為啥要問?
福爾摩斯都不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可這有意義么?對他來說沒有,
地球是否圓的,對詩人來說也沒意義。
何況,即便有意義,也有浪漫派詩人,比如「黃河之水天上來」,李白可能真的知道黃河水不是天上來,但這樣聽起來不是更優氣魄么?
沒必要跟一句詩較真科學性吧~這畢竟是文學作品。我覺得,說「南轅北轍」的那個更屌一點。
想想看,那時才戰國,這是多牛逼啊。
其實前面幾句只是為了押韻,同時引出核心的最後一句「至親至疏夫妻」。最後一句才是詩眼啊親!就像三句半和相聲,你糾結前面的鋪墊做什麼,關鍵在於最後的包袱。
先瀉藥吧
這個問題還是很有意思的,可以從兩方面答。首先,唐朝人認為世界是什麼樣的。其次,這首《八至》詩涉及到世界樣貌了嗎?
中國古代佔主流地位的學說有渾天說和蓋天說。
渾天說: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其兩端謂之南北極。北極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則北極上規徑七十二度﹐常見不隱。南極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規七十二度常伏不見。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強半。天轉如車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
這個模型我們還算熟悉。
而蓋天說就是所謂的「天圓地方」之說了。
古人大概還是知道我們腳下的大地是個球的。但這點,對他們而言,沒什麼屁用,一般並不理睬。就如同我們,誰管宇宙是個什麼樣子的?!儘管我們大概都聽說過弦論。
因此,說詩人李治知道地球是個球嗎?我估計她聽說過這方面的理論。但是關我吊事,她想……
至於這首詩,還是有瑕疵的。
這首詩的結構很簡單,三個類比+一個主旨。前三句是類比,第四句是真想說的。
然而,第一二四句中是用反義詞,遠近深淺和親疏,而第三句卻是高明,不是一類詞。
……待續,困了π_π睡覺……
推薦閱讀:
※三國時荊州的州治在哪裡?
※大禹因遲到斬防風氏,是否合理?
※如何評價三國志11的地圖地理環境?
※為什麼西藏降水量不高卻有眾多湖泊?
※假如沒有青藏高原,中國西部的氣候會變濕潤還是更加乾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