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或攝影愛好者為什麼要掃街?
單反論壇中,常有掃街貼,整體圖片質量低下,容易讓人產生疑惑:為什麼要掃街?所謂的掃街原本的意義為何,以及現在國內對掃街的認識存在哪些誤區?
「攝影並不是為了製造一張美麗的藝術作品,而是為了發現世界的片段與自己生命間的某種關係。攝影師在街頭無休止地穿梭,並非旁觀生活,而是作為一個體驗者尋求與某個事物精神上的突然邂逅。而這正是街拍的樂趣所在」——森山大道。
掃街提高自己觀察、構圖、預判和快速反應(對場景和相機快速設置)的能力,是人文攝影的重要題材。
網上的掃街帖拍的不好,那更應該去多加練習,而不是質疑掃街的意義。
掃街的大師們:Richard Kalvar、Siegfried Hansen、唐城
掃街記錄社會民生
還原突發事件
尋找趣味一幕
展示獨特的觀察角度
講述故事
引人思索
這張,是我的一位女同事拍的
也許有一天,你也會象布列松一樣,拍到一張記入史冊的照片
棚拍讓你學會打光
外拍讓你熟悉透視
街拍讓你懂得發現
說那些個神馬意義啊,總覺得有些虛浮,當然攝影展,藝術史上一堆街頭照片,不能否認那是藝術的記錄,
但是當一種行為被無數人賦予神話一般意義的時候。最終太容易膚淺,甚至普遍成裝逼道具。
以下勿噴
其實老子也掃街,但是真的不是裝逼,也不想賦予任何意義,就是在對自己進行一種觀察力執行力的基礎訓練。
掃街就好比達芬奇畫雞蛋。 一種攝影技術的基本訓練模式而已。
如果你開始掃街,你會訓練自己觀察,訓練自己熟練掌握相機的各種模式, 控制光圈,快門速度,ISO,對焦點,以各種企圖在最大變化的環境下觀察並且捕捉到某些人,某些場景,某些視覺上可以提供的素材而已。
街頭攝影說白了是最快速最簡單的抓拍能力訓練手法。
基本無需成本(比如模特,攝影棚,和燈光)
基本無需時間,任何碎片時間帶好相機即可開始。
很多紀實攝影師 婚禮攝影師需要鍛煉這樣的抓拍能力,而且這個方式確實有效。
於是沒有模特,不懂燈光,會玩暗角,買個膠片機的,無數千千萬萬的國人都拿起相機在街頭裝腔了。。。這樣真的好么?
我覺得不錯,起碼一萬人里能出一個大師,每一個掃街愛好者都會覺得自己在創造藝術,紀錄歷史。。。總比讓男人們去東莞,讓女人們去K王有營養吧。。。
這將會是我在知乎上的第一個長答案。
為什麼要掃街?
因為在平凡普通看似紋絲不動的生活之下還有些波瀾壯闊、山呼海嘯、無法言說的情感或時刻,這些片段是值得被記錄與書寫的。有人選擇了詩歌,有人選擇鏡頭,有人選擇了小說……
用我的男神四爺的話來說,就是「在尋常的地方,尋找有趣的東西」
至於因為逛論壇看見大量質量低下的掃街貼就懷疑掃街的意義何在?
我是完全無法理解這種邏輯。
正如我不能因為我自己沒有甄別優劣而看了很多糟糕的網路小說,就質疑網路小說存在的意義,甚至質疑小說存在的意義?
為了展示掃街還是能掃出很多優秀的作品的,我決定來舉一些例子:
首先,可以看看大名鼎鼎的布列松:
這圖很好地再現了用報紙這雨的男人的窘境;
接著,在看看一個神奇的人物何藩:
構圖、光影、內容是不是都很有味道;
是不是很有童趣?
嗯,接著來說說我的男神四爺:
四爺的圖蟲:-阿四-的圖蟲主頁;網易:阿四_網易攝影;
生老病死?美人遲暮?是不是很值得品味?
隨處散落的花瓣也是可以這麼美的!
陰影是不是很像希區柯克?生活總是有意外的驚喜!
除了四爺以外,韓沖也是很好的:Han的圖蟲主頁;
當然,還有諸如羅伯特弗蘭克、森山大道這些充滿主觀情緒的作品,就比較讓人難理解了。
這恐怕要看作者更多的作品,了解他生活的時代和個人經歷才比較容易解讀了。
最後,說說我等菜鳥掃街的樂趣:
雖然在掃街的時候,我經常會不知道該拍什麼?不能直面我的拍攝者?構圖不佳、光影糟糕,主題不突出等等問題;
但掃街還是會讓我發現美好的有趣的東西。
嗯,對攝影者來說,拍過才能說知道,也才能體會得到。
這個會讓我想到廣島之戀。
我就愛掃街,不愛拍別的。不是我瞧不起拍風光拍妹子的,而是我懶。我就好好拿著相機和自然光和路上的景象鬥智斗勇就行。
多好玩啊。
單……反……論……壇……
換個地方逛吧,別在沒意思的地方浪費時間。建議是,如果你突然發覺自己常待常看的圈子很不好看,水平不高,說明你的水平,至少是審美水平已經高出該地平均線了。若想提高,必須換地方。
所謂的單反論壇除了說些說明書上就有的內容以外,基本上對於脫離了操作學習階段的新人沒什麼價值了。
簡單的講一講吧。
攝影師門類太多了,我覺得你指的是那些常愛上街,小巷老街色達西藏印尼美帝到處跑的『人文』狗。
為什麼要掃街?
1、內容
關於掃街片區別於別的片的內容問題就不多提及,人像狗風光狗人文狗等等狗之間都存在互相鄙夷,個人選擇不必多談,拍的人覺得有內容就是有內容。
2、技術上的鍛煉
掃街拍的片基本上都是轉瞬即逝,無論是對內容表達的景深控制,對預想場景的鏡頭選擇,還是特殊效果的快門調節,亦或是整體畫面的曝光需要,都必須在一瞬間做出反應,拍的到就是拍的到,沒拍到就是沒拍到,一瞬間的事。個人覺得這並不簡單。
3、看待事物方式的鍛煉
不要老是說意義是被強行賦予的,被你們這麼一說,畫面內容什麼都不值了,美感也超級主觀毫無價值是么。簡單不負責地說,熱度和喜歡就是代表了大眾的認可,被載入史冊流傳,就是人類社會的認可。
為什麼你會覺得沒有意義?
因為掃街門檻很低啊,你上街,手機卡片單反無反都能開。弄個什麼復古黑白就發,大把的片是無視構圖和內容的。你說這個無意義,我支持。
那如何區別於隨便拍拍?這就要和各種構圖啊色彩啊拍攝技巧結合在一起了。片的好壞每家各執己見,就不說了。但是你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一瞬間看到,區別於路過,你能拍下一張好片,你能發現其中的美,你能賦予其不同於平常的『意義』。這就是你看待事物的獨到之處,區別於每一個走過去什麼都沒發現的人的獨特之處,記錄下社會每個角落應該被記錄下的東西。
我覺得掃街才應該是最廣泛的攝影形式之一。
照相機自從被發明得越來越小,都是為了輕便攜帶方便記錄。
你去拍風光也好人文也罷。
能貫穿一生用自己的視角和畫面語言去記錄生命中的事物,才是相機賦予我們的『天賦』。
這個世界發生的一切都應該被拍下,都可以被拍下。
這裡沒有華麗的照片,只有我。攝影的門外漢,現實的大Loser。隨便按的快門,看心情後得期。
在照片之外,保持緘默。
1.掃街只是因為呆家裡太無聊了。
2.拍的爛是因為腦子不好,整天在「發現美麗」」表達情感「,忽視了對自己智商的鍛煉。
13年感恩節前夕入手了個35mm f1.4的鏡頭,於是感恩節當天興匆匆地跑去丹佛的16街,傳說中的小清新聚集地。作為攝影新人,我就把我第一次的掃街經歷說一下。
到了之後發現街上只有肥鴿子在閑庭信步,冬日的陽光透過光禿禿的樹枝灑在街上,行人稀少,店鋪也都基本打烊了,這才意識到老外感恩節當天可能都在家孝敬父母,「媽媽~洗腳~」。既然來了,總不能空手而歸,還是尋覓下吧。
午後的氣氛總是慵懶的,老太太悠閑地坐在石階上抽煙,氤氳的煙在丹佛乾燥的空氣中瀰漫開來,跟老太太雪白的頭髮融為一體;戴墨鏡的老兄靠著石桌邊上的椅子酣然入睡;老大爺坐在櫥窗外,盯著地上,久久沒動手上的煙。
16街中間擺放著很多老式的鋼琴,供遷客騷人消遣。每架琴都經過精心塗繪,給當天寂靜的街道增添了靈動的色彩。當舉起鏡頭的時候,彈琴的人都會抬頭對我微笑一下,唯有一位衣衫單薄的黑大叔一直埋頭彈琴,眼睛空洞無神,耷拉著眼角,興許有什麼煩心事兒。
在學校的時候,感覺老外穿著都很樸素,衣服以運動服為主,背的書包大都是登山包,有些破了好幾個洞但仍然被使用著。再看看中國孩子們,披金戴銀,有潮范兒十足的,也有土氣衝天的。16街上,本地的男靚女還是挺多的,穿著大都不花哨,但跟稜角分明的臉搭配得很好。
不管是街上還是學校,板仔到處可見,不過國內的校園甚是稀少。現在想想要是本人多了這項技能,騷氣值或許可以再提升一點。這位板仔腳上的NB鞋本人甚是歡喜,可惜搜尋好久沒找到。
跟「愛」有關的畫面,總是最能激起我興趣的。這對牽著手逛街爺爺奶奶遠遠地就促使我端著相機準備了,老爺爺笑眯眯地看著我,老奶奶在他耳邊細語,一切都顯得那麼溫暖。
接下來是三張父女圖,也是我最歡喜、讓我最感動的三張。看到她們,我就情不自禁想到在國內的五歲的妹妹。多希望她也在這裡,我給她買漂亮的頭花,潮潮的小裙子,然後拍照發到微信圈炫耀。
小姑娘的眼鏡里有我哦!
《浮士德》里有一句話,「美啊,請為我停留」,這是我拍完後挑選照片時的感悟。如果不是端著相機,我根本不會注意到人來人往中還有這麼多感動。街拍,讓你愛上生活,也讓美永遠停留在你的膠片上。
我之掃街觀
從2012年底開始真正對攝影有些開竅到現在大概一年半了,其間在2013年耗了一萬多的快門,2014年開始以富士X100s為主力後掃街方便多了,半年功夫快門就突破了7000,於是想對掃街這件事情有些理論的總結,算是整理下自己的思路。構思了幾天,實在難以下筆,於是就寫點散文,一段一段的寫吧。
什麼是掃街?
掃街,就是環衛工人在工作——開玩笑的,掃街就是拿著相機在街頭隨意走動,遇見什麼就拍到什麼。
紀實,掃街,題材及吐槽
紀實和掃街算是有不同的,紀實要求的是「慢」,攝影者要與被拍攝者建立某種聯繫,對被拍攝者有充分的了解,拍出的組照深刻反映了被拍攝者的狀態,並從中發掘出其中的社會意義。因此紀實者往往有採訪的背景,要花費很多的時間。而且由於中國傳統文以載道的社會責任感,紀實題材往往是社會的最底層,一些「不正常」的,邊緣的生存狀態。
就如同中國的小說,九十年代以前的小說更多的是在關注農村的生活,後來慢慢的出現了從農村到城市的生活,直到2000年以後城市題材的越發增加,這都是中國城市化的反映。掃街恐怕是近些年相機大眾化和城市化的結果,所謂掃街必須有「街」,於是就不可避免的成為城市化物質載體在文化上的代言。在各攝影論壇可以看到,掃街者的年齡會直接影響到掃接題材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年紀偏大,有一定「協范」的會將關注點放在底層市民,而年輕的掃街者會更加關注城市生活的點滴以及情緒感受。
其實對於題材也沒什麼好吐槽的,因為不同的題材各有各自存在的價值,都是對這個世界的反映。但至少在我看來,主流的看法仍然對掃街是存在著輕視的,如果同時有兩張掃街片,一張是關注社會底層,一張是反映現實生活,往往前者會得到更多的關注與讚揚。但在我看來,這並不是一種好的狀態,這就像主流界一定要要求相聲「教育人」一樣,總是希望文藝是治病的良藥,不肯承認文藝只是現實的反映。
我見過有攝影者旅行至山區鄉村,看見當地兩三歲的孩子在自己用海碗吃飯,就拍了一組照片,感嘆窮人孩子之不易,城市孩子多麼幸福云云——我是很不以為然的,因為至少那組只能算一種生活狀態,談不上不幸。許多以拍攝鄉村貧苦為題材的片子在我看來與那些去西藏「凈化」自己的一些攝影者其實是一樣的,獵奇,無病呻吟,偽關懷。這是我所反對的。
我也見過有拍出非常好紀實片的大神,因為自己較為激烈的政治看法,所以在對自己掃街片子進行命題和評論的時候有著過於強烈的主觀臆斷,完全不顧客觀內容。這也是我所反對的。
掃街的幾種狀態
本來自己還是覺得掃街的幾種狀態是有高下之分的,但後來想想覺得這樣過於武斷,只能說自己所追求的高下之分,因此下面歸納了幾種狀態所說的高下只是自己個人的追求了。
在公交車站,街頭隨意拍攝,沒有事件,沒有主體,甚至只有一堆背影,這是掃街的初學狀態。
把相機架在步行街,大長焦拍美女經過,此事現在據說居然還成了氣候,專業攝影師專在換季時拍攝這樣的片子賣給媒體發在報端。這種狀態我相當無語,我不認為這是掃街。
街頭各種人經過,面對面拍攝對方的臉,或背影,或回眸,或憤怒等等,技巧相當專業,國外掃街片最近也相當推崇這種。有些攝影大師據說也如此成名——然而以我拙劣的智商實在是無法理解這種狀態,至少不是我要去的地方。最近流行的去歐洲,尼泊爾等等和去西藏獵奇在我看來也沒什麼區別。
行走在田子坊、南鑼鼓巷、鼓浪嶼,各種漂亮的小店,這也是一種狀態,不過也不是我要去的地方。
像幽默畫,漫畫(不是卡通)一樣,一個片段,一個瞬間,一個故事,或反映社會側影,或給你會心一笑,這是目前正在走的路,至少是試圖走的路。
故事不簡單,故事後面有思考。電影《梅龍鎮》里如此形容,好的菜肴不是被誇好吃,而是吃的人一句話說不出來,只能挑大拇指的份。我相信好的掃街就是一種小情緒,觀者看見故事會心一笑,或感受到自己曾經相同的情緒,如同啞巴吃蜜,卻無處評論。——這是我未來要去的地方。
我覺得怎樣是好的掃街
掃街很容易,伸手就是一張。但是好的掃街其實真的很難,有以下幾個不易的因素:
相對於紀實,掃街一般不會與被拍攝者有交流,因此是純粹的旁觀者,甚至於掃街者所理解的會與實際情況有較大偏差。
掃街不僅僅不能擺拍,而且還要瞬間抓住那個場景,在這樣的一個瞬間,構圖,色彩,場景,人物表情都要到位,但經常就會有在發生故事的瞬間站位不對,構圖不行的,甚至於無法保證拍攝的清楚。所謂天時(遇到故事),地利(站位正確),人和(技術)都要佔全。
儘管只是瞬間的場景,可是卻要提煉出社會的典型性,給人以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感覺,這就需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對生活深刻的理解,還有很好的歸納能力。
紀實一組會有多張片子來說明思想,同時還有文字來表達。但對於掃街,很多時候往往就是一張流,而且無法有太多的文字,這時需要有一個好的題目或配文,從而對作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甚至可以大幅度提升作品的深度。
掃街的主觀性很強,但同時又要客觀的反映現實,因此需要在這兩種之間找到平衡。
綜合以上,我覺得一個好的掃街作品,一定是有著「令人驚艷的戲劇性瞬間」,而且一定要有人的因素(有時候無人勝有人也是有的,但那其實也仍然有著「人」在)才會鮮活。這個瞬間可能是一個故事,給觀眾共鳴,也可能是一種情緒,一種感覺,另觀眾身臨其境,並且似曾相識。只有這樣才可以成為好的掃街作品。
關於掃街的後期
有一種觀點,是紀實(掃街)重要的是記錄,是內容,不需要去後期。這是我不同意的。我認為這是只抓一點,不計其餘的做法。掃街誠然內容是最重要的,但如果有適當的後期,作品一定會更上一層樓。什麼叫適當?就是不能形式大於內容,而是為內容服務。過度的形式很可能會搶走觀眾對內容的關注。
我們都是拍照的貓貓
記得國外有對夫妻養了只貓,他們很想了解貓貓在做什麼,於是就給它脖子掛了個可以自動拍照的相機,半分鐘一張。每天他們會回收上千張照片,裡面會選出有價值的幾張,貓貓視角的攝影很受歡迎。於是人和貓都出名了。
如果有台打字機,有隻猴子在隨機敲鍵盤,只要有足夠的時間,猴子也可以打出莎士比亞的名句。
我現在沾沾自喜的拍照,與那隻貓貓並沒什麼本質的不同。從偶遇中按動快門,然後從無數廢片中挑一張。這張無論我拍或不拍,都在那裡。賦予照片的含義其實都是事後的想法,當時也顧不上想許多。但是掃街就真的只是如此嗎?是否有可以跳出來的境界?至少我現在還回答不了自己。那你可以回答嗎?
原因有2個:一是題材多,二是難度大。
題材多:攝影門類很多,風光、動物、建築、靜物、工業、產品等等這些攝影雖然人不是主角,但是在其表達的內涵中,或多或少會帶有人類的文明痕迹又或者是人文的思考。除了這些題材以外,絕大部分的攝影,歸根到底無非是記錄或者表達人類的社會和社會的人。理所當然的,你要去到社會中,要去人多的地方,城市、街道等等就是一個比較好的場合。掃街最能體現一個城市各個層次的深度和廣度,你可以帶著目的,也可以漫無目的,只要有自己的態度或者想法,總能找到掃街的切入點。
難度大:掃街意味著在拍攝過程中和大量的未知以及陌生邂逅,陌生的街道、陌生的人、陌生的瞬間、陌生的時間和光線…開放性的環境讓你有巨大的自由度進行發揮,但是也很容易摸不著北。掃街一般而言是很難有套路的,並沒有類似商業攝影或者簡單的風光靜物的那種套路可以遵循。陌生和自由意味著要求有好的畫面掌控力,好的圖片內容表現能力,好的構圖能力。掃街的難度決定了它既是適合練習的地方,也是出作品的戰場。很多人架著腳架或者擺弄模特拍出來的照片美輪美奐,但是一旦是掃街片,往往容易平庸,因為一般來說,掃街是最能夠體現內功的。
我記得以前學畫畫的時候,老師說看一個畫家功力,別看他精心雕琢多時的大作品,反而要看平時隨手的塗鴉速寫,信手拈來的東西是最能看出水平的,掃街大概也就是這樣。我現在不是攝影師,以後也許也不是。
但是我走上街頭拍照沒有什麼高深的動機和科學的原理,我只是想按快門啊。
有人掃街是為了滿足個人虛榮心——看,那有個攝影家!
——其實那就是個扛長槍招搖的器材黨而已。
論壇、社交網路、博客上的業餘攝影作品,都是以分享和交流的目的發布的。
反過來看的話,也可以說,這些作品沒有其他去處。
為什麼要掃街?練習和交流是必經之路。每個人都是。大師曾經也是。
至於掃的質量如何,不該強求。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要 go pro。有的人為了進步而交流,有的人為了分享自己的見聞,也有的人為了展示一下自己的境界。都有。
題主想看有質量保障的好圖,可以去馬格南之類的地方看。我不是說論壇、社交網路和博客這種地方就沒有好作品,但不是每個都好。馬格南等等是每個都好。
題主問掃街有那些誤區。我感覺一個誤區就是,不考慮觀眾的解讀。比如並不是那麼自然的眼神,或者抓拍出來很一般的表情,攝影者自己可能覺得 「很有感覺」、「很霎那間」,但其實整張照片沒有任何特別的含義。掃街貼,整體圖片質量低下。。。
掃街質量底下的人,拍掃街以外的會拍的好?
你只是看到了幾個入門愛好者的練習貼而已。
看我餃子掃街。
所謂掃街,我個人更傾向於理解為「行攝」,及一邊行走一邊拍照
攝影師都有旅行的情懷,這個不用我多解釋
而在行走中看到任何感興趣的東西,想要拍下來,為了記錄,為了留念,為了一種心情,這也不難理解。
我覺得掃街現在這個詞被濫用了,扛著相機走上街頭,瞎拍一氣,各種爛照片發到論壇上,甚至是各種偷拍讓人極其反感。
所以,掃街,關鍵看你是什麼人,怎麼掃……
每一種愛好都是熱愛生活的方式。業餘攝影里,掃街比拍模特更接地氣更能詮釋第一句話。
其實街頭攝影在所有攝影門類中算是最自私的一種了,不同風光人像,拍出來的東西一方面取悅自己,另一方面也想在一定程度上取悅他人的審美。
掃街其中最大的樂趣就在於能真正的把攝影變成私人的娛樂,不用考慮他人的審美,不用考慮符不符合攝影的基本準則,不管構圖曝光焦沒焦到,只是單純的體現了自己拿起相機時眼裡的和腦里的東西,這比一般的風光攝影或人像更加純粹。
其次就是街頭環境的不確定性,不管生活在哪裡,周邊是怎麼樣的環境,有什麼樣的人,一旦拿起相機,就好像比平時走在街上無聊的玩手機時多了一雙敏銳的眼睛,而掃街時能突然遇到眼前一亮的畫面,就像是有中了彩票一樣的快感。
你眼中的那些粗糙的照片,垃圾的構圖,或者連焦都沒對上,或者一堆噪點的照片,不是你的眼光刻薄,也不是他人的技術審美不行,只是你沒法get到人家的點而已,如之前所說,掃街的片是最自私的,懂的人自然就懂。
不求成為傳世的紀實大師,只是想拍得自己開心,這才是街頭攝影的本質罷~
不掃街去哪裡拍呢?不是人人都是天天週遊世界的土豪,也不是人人都能把到女明星拍艷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