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後期的話,有沒有可能用單反拍出比實物更美的照片?


可以,暫且限定你指的單反是現在常用的數碼單反。

其實題主的問題,我覺得大概是很淺顯的想知道怎麼把一個想拍的場景直接拍出來就比肉眼所見好看,而普通人對後期的理解大部分限定在處理一下顏色、貼上或者拿掉某些東西(合成及處理修整瑕疵)。但實際上無論是前期拍攝還是後期處理,照片與實景差別大是可以通過很多技術手段達成的,並不僅僅是「看到一個蔚藍的湖很好看能不能把這藍色拍出來」這樣簡單的事情。

而大部分情況則是「肉眼根本看不到照片中的這種效果」。


「比實物更美」,或者不管美不美,只能說明是與肉眼所見的實際場景不同,不同會由色彩、視線範圍、測光判定的寬容度、物距焦距光圈景深、器材設備的特殊效果等很多種拍攝設備與肉眼的差別產生。

給你幾張我的圖例,均為原圖。

一般最常見的操作基本上是這幾種方式:

1 操作機身設置 —— 前期調整相機參數設置,用機身設置來控制直出的JPG效果,就是機內PS,前期做好預設直接完成部分後期需調整的工作,要熟練操作自己的設備。

可以控制色彩
大理洱海湖景,調好設置的直出JPG原圖。

用相機直接拍黑白效果和各種濾鏡效果、色彩模式也都一樣,都算機內修圖。

可以控制某些效果
多重曝光的路燈

慢速快門的延時效果及高速快門的瞬間定格就不列舉了,這是機身方面最直接的與肉眼所見的效果區別。

2 視線範圍及景深效果 —— 由於鏡頭視角與人眼視角不同產生的構圖取景不同,這是最顯而易見的區別,主要由物距焦距和光圈決定。人眼的視線範圍是很廣的,因此長焦視角是肉眼獲取不了的構圖。光圈不同造成的景深效果不同也能直接體現這些差別。

100mm的焦距拍的小花,肉眼是沒法獲得這樣窄的視線範圍的,長焦拍遠處被攝體更不用說了。光圈造成的景深薄厚也不用在這裡說。

3 對光線的吸收處理效果 —— 人眼對光的處理是極其強大的,再加上大腦的參與,肉眼所見的很多場景是同時混合了不同畫面局部的光效處理的。窗邊逆光人像就能說明問題,肉眼可以直接看到位於屋裡窗邊逆光下的人臉(只要屋裡不是特別黑)及屋外明亮的室外場景,但相機最多只能做到評價測光來儘可能讓亮暗部更平衡,更不要說點測光帶來的局部過亮或過暗,目前解決這點也只能通過HDR效果來平衡亮暗部關係。但也因為相機測光判定更嚴謹和單純,才能拍出「剪影」的效果。肉眼想直接看到較亮背景下純黑被攝主體的場景,需要實際場景很配合才行,遠不如相機的單純測光更方便。

相機很容易實現的剪影效果。

4 特殊器材帶來的特殊效果 —— 由不同設備或周邊產生的不同拍攝結果。比如因鏡頭特點造成的移軸效果、光圈光斑形狀及特點等。以及外設燈光對被攝體的處理,閃光燈或常明光這些照明設備對畫面的影響,這些都是因設備產生的畫面效果,肉眼是看不到的。

某些鏡頭會造成的漩渦焦外效果。

高速閃光燈輔助定格的水珠。

包括並不限於以上各種情況,這些都是肉眼看不到的場景,這些圖都是未後期的原片,那這些肉眼看不到的東西,是不是「比實物更美」的範圍??


要不您直接從佳能的那塊屏幕上看?


不後期?所有數碼照片就會是這樣的。
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
小清新的膠捲負片就會這樣。這次是我拍的膠捲了。

在ps里反轉去色罩,再微調。

補充:
一些人好像不懂,後期是一個攝影師的責任和義務。負責人的攝影師,不管是膠片還是數碼都要親自後期處理的。當你把膠捲送去店沖店掃的時候,沒親自做後期,只是把後期工作交給了暗房的工人。數碼同理,交給了機內處理,都說富士直出色彩好,也是機內演算法的後期效果好。
為什麼一個不負責任的行為,讓某些人這麼推崇,還引以為榮?
再補充:
照片拍風景,記錄的不是風景本身,也不可能記錄風景本身,我們要記錄的是我們自己看到風景時候的感覺,用照片把感覺傳遞出去。所以我們就需要一些方法來表達我們的感受。這就是為什麼都要後期處理的原因,我們每個人的感覺是不同的,不能讓相機傻瓜的去自動記錄。相機不能思考,人才能思考,每個人的個性在這個時候會展開。
這些問題畫家早就遇到過,很久以前肯定有人指責印象派野獸派抽象派的畫家怎麼畫得不像?藝術沒有必要為真實負責,只為自己的心負責就好了。
再再補充:
有這麼一套書9本,《柯達攝影叢書》,不會後期,少了右邊的兩本書就少掙了2/9的錢呢----配合郭德綱口氣。我本來不想回答的,可是看有人在@雪白的狐狸認真的回答下面亂噴,就忍不住了。

更新一下,一些即時成像的相機里撕拉片受溫度和撕開時間影響比較大,會影響曝光。可以不按照說明書來撕開,也有藝術家在撕開之前在上面亂畫的,撕開之後就有痕迹。但是富士的拍立得不改裝的話直接出來就是那張照片了,雖然要等三分鐘,天冷了還要用體溫保暖,我認為這個是沒有我的後期成分在,不過還是有廠家預設的色彩風格在的,跟其他膠捲一樣。


題主應該是想問相機能否拍出比肉眼看到的更美的圖片?當然可以。其實大部分比較好看的照片都是肉眼無法看到的,只要包含了以下屬性之一:長曝光、高速快門、長焦淺景深、鏡頭光暈、移軸、剪影、廣角畸變......

相機的感光元件動態範圍遠比不上人眼,但是人眼的局限性也很大,無法完成上面提到的成像效果。再加上人的視野中心10°以外成像質量就開始顯著下降以及無法長期留存在記憶中等局限,人眼在很多時候還是比不上相機的。

另外,嚴格的「」不後期處理」也是難以實現的,因為從感測器的RAW數據到顯示出來,這其中已經經過了很多不可避免的曲線、白平衡之類的調節,才能夠讓RAW數據的相對高動態範圍顯示在低動態範圍的顯示器上。所謂的"JPEG直出",也只是指沒有再對數據進行進一步加工,而不是還原了被攝場景的本色。用不同的相機"JPEG直出"得到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這驗證了前面這句話。

最後,可能有些反直覺的是,未經恰當的後期處理的照片,往往比經過一定程度的後期處理的照片相比眼睛看到的場景更為失真。以白平衡為例,大腦會根據現場光源的顏色來對人眼感知到的顏色進行調節,以維持色彩恆常性(Color constancy),而相機在這一點上往往做的不好,所以需要後期人工進行白平衡的調節,才能讓照片和實景看起來更為接近。


謝邀。

在CMOS成像後,機身根據演算法產生RAW並運算丟棄一部分數據生成JPG的年代,什麼是「原圖」,什麼又是「後期」呢?


美食


雖然問題沒有詳細說明,但我覺得題主問題的側重點應該在「不後期」上。

後期其實是攝影這門技術一直都有的一個環節,只不過膠片時代暗房技術的門檻比較高,離一般大眾的距離比較遠,所以讓很多人有種膠片時代無後期的錯覺。其實我們把膠捲送去洗相片的店裡什麼特殊要求都沒(那會還不知道能有什麼要求)直接洗相其實跟如今的機內支出是一個道理。

數碼時代的到來大幅的拉低了攝影后期的門檻,一台家家都有的電腦就足夠了,跟構築化學實驗室一樣的膠片暗房比起來基本可以理解為無門檻。且由於數碼後期可對照片影響的範圍極高,久而久之大家形成了固定思維,認為一些看起來明顯與自己用眼看到景象不同的照片一定是後期過的。

這裡先糾正一點,數碼相機直出的jpg等格式的照片其實也是相機利用機內程序「後期」過的,一般我們可以認為raw才是原片,raw直接看的色彩明艷度等方面明顯比jpg差一些。不過根據我對問題的理解機內直出應該就符合題主「不後期」的要求了。

說到「不後期」的美照(指人眼無法直接撲捉到的美),首先可以利用光圈、快門、鏡頭來實現,大光圈的虛化,長快門把水流拍出綢緞感(不知道這裡怎麼表述好),大廣角的開闊感和微距對細小事物的表現,這些都是可以實現超越人眼直接觀察的美。

其次是透視關係,這跟前面提到的鏡頭有很大關係,人眼的焦段是固定的,透視效果也基本固定,但相機鏡頭的焦段卻有很大的選擇空間。在入坑以前我一直以為一個人身後是個超大月亮的照片全都是p的,當知道是靠長焦鏡頭和透視關係實現的時候確實驚艷到了,具體實現題主可以自行百度「超大月亮」。

最後,很多美圖軟體會有「濾鏡效果」,這個效果的名稱來源於攝影器材里的濾鏡,通過種類繁多的濾鏡的獨立或組合使用,可以在前期實現很多美輪美奐的效果,甚至個別濾鏡的作用至今也無法靠後期技術完美替代。

以上。


夜裡長爆直出難道不比一片漆黑美么


最簡單的栗子: 長曝.

(上傳好慢...就先發一張好了補充說明 這張圖拍攝的時候肉眼幾乎不可見(只能看到地平線稍微明亮了一點點 都以為是一百公里以外的小鎮燈光) 直到有人偶然對著北邊長曝了一張之後吃瓜群眾們才知道有極光 jpg直出未後期


單反的色彩空間最好也就是adobe rgb,後期也是這個色彩空間,即便後期,色彩也不能還原自然色彩。原片使用高飽和確實會漂亮,單單反的動態範圍不夠用,很多細節還有明暗沒有實物自然,所以不一定比實物漂亮。所以這個問題一半成立一半不成立。


隨手放兩張圖吧,拍攝於北宮森林公園,jpg直出(其實相機也是有後期的),相機為d5100+狗頭18 55


這種圖片網上一搜一大堆 (圖片全部來源網路,侵刪)手動滑稽


相機無法記錄下所有的信息,也無法創造出原本不存在的東西,所以不可能比實物更美。但基本上一個合格的攝影師拍出的照片,會讓你覺得比實物更漂亮。因為用光、構圖、瞬間捕捉、光線積累甚至局部驚人的細節……全都因為我們的肉眼所見有限,所以總會有驚艷和意想不到。


鏡頭+CCD的成像原理和人眼是不一樣的。知道了這一點,善加運營的話,拍出人眼看不到的效果那真是輕而易舉。

首先視角是不一樣的

其次透視是不一樣的

然後寬容度是不一樣的。

然後色彩表現力是不一樣的

這還只是幾張手機隨便拍拍的片子。如果你在現場的話,會看到肉眼看到的效果跟拍出來是不一樣的。如果是單反的話,可玩兒的就更多了。延長曝光能拍到肉眼看不見的。微距或者長焦也能拍的肉眼看不見的,廣角鏡頭也能拍到肉眼看不見的,特寫大光圈也能拍到肉眼看不見的。相機能拍到,裸眼看不到的東西太多了


試試過期膠片啊


我覺得這個問題不是一個技術的問題,而是一個哲學的問題


很難比作者看到的美 很容易比多數人看到的美


去遊樂園玩的時候用手機抓拍的 並沒有加後期


不做後期的合理情況只有一種:不會。


當晚霞來臨的時候,恰好光線特別好的時候。
朋友拍的我(?????)
by iPhone6 原圖


推薦閱讀:

如何欣賞倫勃朗的《夜巡》?
為什麼價值最貴的名畫中幾乎沒有風景畫?
為什我我國沒有像獨立日 黑客帝國一類的科幻電影呢?
為什麼這種高飽和度作品會給人壓抑黑暗的聯想體驗?

TAG:藝術 | 攝影 | 單反相機 | 攝影后期技術 | 美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