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來說,康熙年間,十三阿哥允祥到底是犯了什麼事情才造成其在康熙晚年的政治上基本真空?

十分困惑。一說是雍正乾隆年間修改史料,刪去了允祥大部分的資料,才造成這樣的空白。但是各方筆記也是這樣就令人感到困惑。

如果可以,能具體講授一下一廢前後的政治情況和幾件大事嗎?謝過。

求解答,推論也好。拜謝。


謝邀。不好意思,回答的有些晚了。其實沒什麼新料,僅作歸納總結吧。

(關於康熙諸子名諱,除引文保留原樣外,本文於雍正繼位前之事則一律作胤,繼位後則一律書作允。)

1、關於胤祥在一廢太子時期因為何時獲罪,眾說紛紜。官方的說法,目前所見最早的是出自於雍正元年十一月的起居注。

全文如下:

二十五日,辛丑寅時,以冬至大祀天於圜丘,奉聖祖仁皇帝配享,上親捧聖祖仁皇帝神位,奉安於上帝神位之右,太宗文皇帝神位之次,禮畢回宮。是日,奉硃筆上諭

諭宗人府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九卿等:怡親王前因二阿哥之事,無辜牽連,一時得罪皇考,隨即鑒宥。數年以來,王敬謹持身,廉潔立品,未嘗圖利干預一事,糾黨邀結一人,所屬人員略無擾累,不似朕之無知弟輩,種種致煩皇考聖心,安分自守,家計空乏,舉國皆知。朕頗崇獎焉。自朕御極以來,一心戴朕,克盡臣弟之道,所交事務悉効公忠亦眾所共知也。查從前朕弟兄分家之例,總計各得錢糧二十三萬兩,朕欲援此例賜之,王以十萬盡足,奏辭不已。朕勉增三萬,王僅受銀十三萬兩而已。再照裕親王例令支官物六年,王又摺奏,朕不準所請,王叩首固辭,極其懇切。朕實不忍,殊難裁奪。較之朕弟輩中數人,罔知自愛,在皇考時不知恩,不知足,干違法紀,多計盜取國帑者,眾當作何分別也?朕欲以王之善表揚於眾,以愧無知諸弟,且為後日子孫模範,故特諭諸王大臣。今不允王之所請,既不可得,允王所請則超軼尋常,實心為國宣力之弟反不得以諸弟兄應得之分賜之?朕心實有不忍。著諸王大臣議奏。

雍正帝因怡親王屢辭恩賞之故,故有此諭,大抵因胤祥在熙朝未得爵位,而地位恩寵遠逾眾弟之上,是以屢作謙辭,恐有礙影響,而帝卻不以為然,並提及當年緣由,乃是因二阿哥之事被牽連所致。有人認為雍正言而不實,然需注意的是,此諭為冬至祭天,聖祖配天大祀禮成當日所發,出於誠天敬畏之意,倘言作偽飾,何必急於回宮後立即發出?

且若言作偽,公開上諭出於粉飾之意尚有可說,然而另一份並未明發的滿文諭旨亦有同樣的說法又作何解?且該諭為雍正帝令年羹堯審問宗札布時,問其口供前令人宣示於他的,所訓之人為安郡王府王府長史,又經由安郡王華玘曾央求八阿哥,八阿哥再轉求十四阿哥多加關照,後被被胤禵保舉為將軍之人,如此焉有作假之必要?

帝因其為允禩允禵黨人,且又詆毀怡王無知,故諭中怒意顯然:

惟有爾之神奇廉王,有何效力之處,僅毀朕之諸事,給朕取以惡名為能事,眾人皆知此事也。今爾言怡王為平常之人,無所知識,卻將國事交付於彼,何以能治理好? 爾之此言,是否言及於今? 是否詛咒國家? 若言怡王,自幼強健聰慧,人才優良, 皇父優加恩寵,此事舉國皆知。怡王並非膽大妄為之人,無非分之念。怡王對皇父盡以子道, 對二阿哥盡以臣道。由於與二阿哥好,橫遭大阿哥之妒忌、陷害,因而株連於二阿哥。自被株連之後,多年來惟感激皇父之恩,而對允禵等人胡鬧之事,從不過問,亦不敢越雷池一步。怡王從不使皇父擔憂,此事眾人亦皆知,當允禔、允禩、允禟、允禵等朋黨結夥,不念君父之大義, 懷有非分之念,為私為己使皇父多有擔憂。若以此事而言,怡王不及伊等者是實焉。自朕登極委用至今, 凡有交付之事皆能勉竭血誠,王本無所經歷之人,而辦戶部繁亂流弊,俱為井井有條。然而, 爾卻言怡王為無知平常之人, 而尊祟允禵等結為梁山賊伙, 所行小義, 酗酒迷色, 貪贓之徒為顯貴乎? 以朕之見,怡王實為行大義, 明事理,盡忠誠,利國家,多知識之人,殊異於爾之所見。若與朋黨鑽營, 央渙好事,沉滋酒色, 圖賊小久,蠱惑世人,收買人心者相比, 怡王無知者是實也。

論中言怡親王自幼為聖祖所寵愛,此言確實,康熙三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康熙帝南巡途中如是評價皇三子及皇十三子:

朕皇子內,三皇子字學已造佳境矣,其數學亦精。朕觀十三皇子學問殊有望,異日必將大成。

對虛齡年僅十三的十三阿哥評價頗高。

當然胤祥不但學問好,騎射益精,次月十三日,帝又令「直郡王、誠郡王、五貝勒、七貝勒、八貝勒、十三阿哥」,當眾「射馬步箭」,群臣見之,對於「正在沖齡"的十三阿哥的出色表現,「尤為嘆服」。他年紀雖小,卻各方面均拿的出手,讓皇父倍感驕傲,所以常被康熙帝帶在身邊,並經常展示他的各項才能。

除了上訴所述,皇十三子還經常在群臣面前展現其書法技藝:

如康熙四十一年十月初五日,皇四子與年方十七的皇十三子在「諸臣環立諦視」下各書一聯。

再比如四十二年二月,又令皇太子、皇四子、皇十三子當眾演示書法。

胤祥之早慧,連胤禩的老師何焯亦有所耳聞,康熙四十一年,伊評價十六歲的胤祥云:「楊君國維已分與十三殿下處讀書,亦如向日山侖李公之局。昨選新庶常為各邸伴讀,聖明謂詩論文皆無出楊君右,殿下又鍾愛者,將來遭際不可知。用九則適當其窮已無所及。」

此皆可證明雍正帝對於胤祥的評價非虛。

有人認為雍正帝將康熙帝指斥胤祥的上諭盡皆銷毀,篡改史料,未免猜測過度,如胤祥之善,皇四子與皇十三子當眾書聯,因起居注有所記載,故而實錄照書,且將過分溢美之詞稍有斧削,而起居注未載的,實錄亦未收錄。

康熙帝處事,對於臣下、兄弟、子侄皆留有餘地,痛罵處置以及私下裡奏摺批諭發泄不滿是一回事,是否明發上諭公示天下又是另外一回事。實錄很多內容僅錄上諭,而並未」欲蓋彌彰」將諸事緣由一一釐清,不然何至於至今仍難解恭親王常寧何以得罪伊兄?雍正帝不至於為其叔常寧刪改史料吧?又如胤禩痛責御史雍泰,康熙帝將胤禩奶公雅齊布發遣,當時皆未見公開記載,皆是事後胤禩獲罪,康熙怒而斥責時,方得知的。


2、胤祥是不是反太子黨?

首先明確胤祥是反太子黨觀點的基本來源。關於此觀點本源不外乎兩個,一個是高陽,一個是楊珍。

先談談高陽說:

高陽為小說家,《清朝的皇帝》以其自證小說考據用力,符合歷史之作。很多學者不屑卻不可不讀,須知由於小說影響廣泛,迷惑性甚大。

關於胤祥為反太子黨人,替雍正頂罪的說法即出自高陽杜撰。我先前曾經專門撰文評述過,所以部分文字照搬:

胤祥因替雍正頂罪而被圈禁之說由來已久,最早是出自台灣小說家高陽的推論,而1989年中央電視台播出的劉信義版《雍正皇帝》顯然受高陽的影響頗深,通過銀幕特有的表現方式,將這個推測演繹了出來。而這幾年隨著清史熱,不斷有人撰文寫胤祥之所以受寵於雍正皇帝,乃是因其替胤禛頂罪,將牢底坐穿,所以胤禛繼位之後才會以種種非同一般的禮遇厚待胤祥。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專門從事史學研究的學者。但這一觀點,最初是如何炮製出來的,我想可能他們自己也未必清楚,這也就導致了三人成虎,以訛傳訛,傳到後來則變成胤祥被圈禁是出自野史記載云云。

事實上高陽最初之所以有這個觀點,是因為胤祉告發胤褆用巴漢格隆魘鎮廢太子,而太子被廢康熙令胤褆和胤禛共同監守胤礽,高陽就此就產生疑問「魘術事發,同負監守之責的胤禛,何得無失察之咎?」進而他在毫無任何資料佐證的前提下,自問自答的,對自己的疑問進行了解釋,他說:「事實上是胤褆及胤禛同謀,及至事敗,由皇十三子胤祥為胤禛頂罪;或者胤祥亦為同謀,及至事敗,事敗絕不牽涉胤禛。」當然,高陽也知這種說法未必符合事實,末了一句則說「這當然是推論。」而這個推論又是據胤祥未曾被封爵而推斷出來的。但胤祥未被封爵,只能說明他有得罪聖祖之處,何以就此而得出他為雍正頂罪的觀點來?

我也不禁要問,胤褆魘鎮皇太子之時是何時?是太子未廢之先,還是太子被廢之後?竊以為當是太子被廢之先,胤褆等人巴不得伊早死,方得取而代之,故而魘鎮咒其早死,並與張明德等策劃暗殺胤礽。及至太子已廢,目的已成,彼時擔心張明德一事知者甚多,恐被他人告發,又怎會再生是非,授人以柄?

即便胤褆欲斬草除根,當不會於此時行魘鎮之術,畢竟這樣不知行之是否有效的笨法子,大抵因己無力改變事實,遂求精神寄託,尋旁門左道圖之。然胤礽境遇今非昔比,身陷囹圄,又為胤禵看守,欲奪其命,方法甚多,胤褆不是曾謀以借刀殺人,欲借皇父之手而除去宿敵么?

況且胤禛和胤祥何許人也,竟會如此愚不可及癲狂痴傻採取魘鎮這種不知是否有效,何時有效的手段對付政敵?

而各種史料皆未指向胤禛與魘鎮有涉,單憑猜測而定人之罪可乎?

而治史者往往並不清楚這一觀點是怎樣得來的,是否有根據,就攘為己有,並且在此基礎上大加發揮豈不更可笑?

須知此種觀點各種清史筆記之中皆不見記載,乃是高陽個人的猜測,而一經出爐,人們早已不記得高陽何以得出此種結論,而只記住了他猜測的主體內容,而眾人對此觀點卻偏偏津津樂道,認為大有道理,而他們之所以會認為這種說法無不道理,往往就一個理由,乃是胤禛對胤祥種種恩遇實不尋常,這種邏輯似乎和田文鏡受寵必為雍府庄頭、李衛、鄂爾泰倍受恩遇則必為藩邸舊人,張廷玉配享太廟則必為幫雍正篡改實錄遮掩篡位之實如出一轍。此實乃不知雍正為人之秉性,先存定見,不管三七二之一,拿來就用,未免疑鄰盜斧之嫌。

我們不妨退一萬步來說,即便胤祥不是因為魘鎮一事為胤禛頂罪,那麼有沒有因為其他事情而為胤禛頂罪的道理。我認為絕對沒有!

其一,太子被廢的時候胤禛並不在熱河。

其二,胤祥之受寵不在胤禛之下,甚至有過之無不及,犧牲胤祥保住胤禛,本身就不合理。

其三,胤祥如果要為胤禛頂罪,那麼其餘兄弟知曉後能不訴之於皇父之前,將胤禛和胤祥一起扳倒?冒險之前難道沒有深思熟慮預估風險,一旦行之,二人均可能折損。輕重利弊怎會不知?

再者說,胤祥本身在這期間並未失蹤,只是因為患有鶴膝風而未能像先前那麼頻繁的隨扈在康熙皇帝身邊,而康熙六十一年二月、五月康熙巡視畿甸塞外,胤祥亦隨往,可見不待雍正繼位,即是自由之身,不存在長期圈禁一說。

綜上所述,高陽的論證本就是一個假命題,其論證過程就顯失說服力,而其他人脫離了高陽的論證過程,直接拿過他的結論來用,就更是錯上加錯。


接下來我們再談談楊珍的說法。

她首先排除了雍正帝的說法,理由如下:

A、先證明胤禛是反太子黨,然後說如果胤祥真的胤礽關係比較好,和胤禛立場相反,「他們兩人絕不會自幼如此要好,平日居京『晨夕聚處』,扈從塞外『形影相依』。」

此論令人絕倒。我頭一次知道人生而即有立場,自幼相交必要先站隊。

先證胤禛為反太子黨人,以二人關係交好,論證胤祥參與謀劃致使太子被廢,繼而反證胤禛之心機頗深為人狡詐,這種以猜測論猜測,進而反證一己猜測之真實,如此邏輯實令人難以捉摸。有實據參涉其事者不乏嘉語撇清,將莽撞愚蠢視作光明磊落,而無實據指摘卻單憑猜測被定罪者則謂之陰險,此是何道理?論史不應書生意氣,何以不通政治仕途之道若此?

楊珍如何認定胤禛是反太子黨呢?康熙帝賜地與諸皇子修建花園,諸皇子實地勘測後胤祉嫌擁擠,又奏請另外再尋地建房,而胤禛並未如胤祉一般,而是就在所賜之地建園,與胤禩花園相連,遂認為胤禛必定與胤禩等一黨。且不說彼時皇子矛盾尚未公開,尚存兄友弟恭之溫情,單就說此地滿文奏摺上白紙黑字寫明是康熙帝所賜,胤禛不挑肥揀瘦,即認定胤禛與胤禩一黨?

其二,胤禩被逮之時,胤禵是胤禛的同母弟,這個時候想要拉攏自己的親哥幫忙出面保舉胤禩,人之常情否?以此論胤禛為反太子黨人可乎?且不說這層血緣關係,我頭一次聽說某一派在政治鬥爭中,想要通過遊說獲得中立者的支持,即可證明中立者必然於先前已然是其一黨之人的論斷。我社會閱歷淺,也不是那麼好誆的啊。

第三,楊珍認為胤禛「心胸狹窄、瑕疵必報」,所以必然是反太子黨人。對於其主觀好惡,不作評論。

若果如楊珍猜測的一樣,胤禛與胤祥同是反太子黨人,且胤祥參與對皇太子的詆毀,致使康熙帝將伊廢黜,那何以在胤礽進退維谷之際,帝明令禁止上奏其事之時,胤禛卻要為其出頭,代其上奏「只是弒逆的事我實無此心」呢?若如楊之猜測,胤禛此舉是在證明胤祥構陷太子乎?相善之人互相坑害對方,這樣又符合邏輯么?

B、據現有史料可知,從康熙四十年,胤祥十五歲開始,但凡隨扈,胤祥必然和太子一起(此前兩年,太子不在隨扈之列),甚至有很多次帝出巡皆僅攜伊二人。而與太子不和的八阿哥,康熙帝則極少帶其外出,除非隨眾皇子出行,否則絕不會出現在與太子同行隨扈之列。至於大阿哥亦和皇太子矛盾頗深,若隨扈也必隨眾,只有一次是他、太子和胤祥在一起,卻不曾有單獨和太子在一起的情況出現。如此,竟被曲解為康熙帝固定攜皇長子及皇十三子與太子同行,以為「暗中監視、牽制皇太子, 加強對自己的護衛之意」,未免武斷。


C、以胤祥未得封爵而認定伊為反太子黨,卻不知胤禩之事動靜之大,朝野皆知,伊為反太子黨者卻得復爵,此又當何論?康熙帝大封諸子,乃分批而行,是以雖然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對胤祥之考語極高,然此前一年第一次冊封伊未滿十五,亦終未能受封,此後十餘年皆未再有封典,而第二次冊封,又正值皇父盛怒,亦錯過,而在這十餘年裡,也未有其他皇子獲得爵位的晉封。胤祥與十二阿哥於康熙五十年分戶,所得同於八貝勒、九阿哥、十阿哥,榮寵不再,日子卻依然過得。


3、胤祥的人脈關係

胤祥的連襟伊都立索額圖外孫(伊都立為原任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伊桑阿第三子,伊桑阿是索額圖之婿,又是該黨重要成員,幸見形勢不好,於四十一年乞休,終獲保全),胤祥後來又將其嫡女許配給伊都立之子富僧額,結為親家,親上加親。

怡親王之子弘晈的《菊譜》是索額圖女婿李鍇作序,二人可以算作忘年之交了,他亦曾為胤禛的門人傅鼐寫過家傳。

況且胤礽長子弘晳與怡親王之子弘昌、弘晈關係亦好,若伊父因被胤褆胤祥聯合構陷,致使被廢,胤礽復立後權威不復,惶惑不安至有後來之事,而弘晳原本可繼位為君,亦因之失去機會,如此何得與仇人之子相善?而胤祥與其子交遊對象,皆和廢太子關係密切,此絕非偶然,如果胤禛胤祥參與構陷太子,雖然時過境遷,其親人未必有多少怨懟,但總不至於相交密切吧。


4、對胤祥失寵原因的猜測

按照雍正帝所述,胤祥獲罪是為大阿哥所陷。而康熙對胤祥有「並非勤學忠孝之人,爾等若不行約束,必將生事,不可不防」之考語,可見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是以猜測,康熙帝培養胤祥為輔弼之臣,希望其輔佐太子,並為其二人培養感情。(有時間的話會另外開貼寫史料筆記中關於胤祥和胤礽關係的記載,此處就不贅述了,主要是好多看過後沒有做筆記,還得重新找,工程比較浩大 %&>_&<%)

當然康熙帝的要求是胤祥先忠於自己,然後再與胤礽行臣子之道,主次不可顛倒。而胤褆的構陷,讓康熙帝覺的胤祥非但沒有對太子進行勸諫,反而為了維護他而做出忤逆自己的事情。(參考康熙對趙申喬、噶禮的態度)

關於胤祥之事,朝鮮李朝實錄中曾經語焉不詳的提到過,讀之難解其意,我本人亦曾查閱李頤命燕行錄相關著述,惜之無果,是以附錄於下,僅供參考,留待他日發現新文獻或可解惑,文中十三王指的是胤祥,第三王指胤祉:

丙寅,藥房入診。以水剌未復常,更進湯劑。上與提調李頤命、趙泰耉,論康熙太子處置事。頤命曰: 「聞太子性甚悖戾,每言:『古今天下,豈有四十年太子乎?』其性行可知。十三王第三王,又稱以撫軍監國,此致亂之道也。」泰耉曰:「太子無狀,多受賄賂,且諸王互相樹黨,康熙若死,則國事可知。我國亦有慮矣,宜有預備之道。」上然其言。


《肅宗實錄》五十四卷,三十九年(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丙寅)


比較懶,直接貼一段我書中的內容,比我還懶的可以直接看黑體字部分:


在九龍奪嫡的過程中,如果說胤禛是低調的話,那麼還有一個皇子則幾乎隱形,他就是十三阿哥胤祥。大家如果足夠細心的話,會發現我在上一部《九龍奪嫡》中詳細介紹了全部參與爭位的皇子,但卻對十三阿哥只言未提。

十三阿哥到底何許人也?他是參與奪位的九子之一,卻又為何幾乎隱形不見?他和四阿哥又有著怎樣的關係?

康熙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康熙帝的第二十二個兒子出生。因為此前幾個兒子去世,按照序齒,這個孩子成了皇十三子。康熙給他取名胤祥,取平安吉祥之意。

胤祥的生母章佳氏來自一個普通的滿族中級軍官之家,家族之中並無背景。在看重出身的滿人社會,章佳氏地位並不高,入宮之時僅為最低賤的庶妃。二月河說章佳氏是喀爾喀蒙古公主,是毫無根據的。章佳氏深得康熙寵愛,除十三阿哥之外,她還給康熙生下過兩個女兒。

康熙三十八年,章佳氏在宮中去世。對章佳氏來說,皇宮的深宅大院囚禁了她一生。雖然康熙很喜歡她,但她並不快樂,她得不到一絲一毫被尊重的感覺。在生前,康熙沒有給她任何封號,死後也只是象徵性的追封她為敏妃。

這就是後宮之後女人一生的命運,只換來皇帝一個簡單的封號和史官短短的幾行記載。

章佳氏死前,含著極強的牽掛和深深的眷戀之情。因為她的孩子們,當時都還小。年紀最大的胤祥不過十三歲,兩個女兒只有十二歲和八歲。作為母親,他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們。

從小聽一首歌,世上只有媽媽好。其中兩句歌詞記憶尤新: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社會是如此的苛責,除了母親,誰又會一次又一次的為自己孩子放下的錯誤承擔責任了,誰又能在孩子犯錯之後一再寬容,笑著說一句:「他只是而已孩子嘛」!

章佳氏的早逝是一次殘忍的打擊,三個孩子哭的凄慘無比,從此在那見不得光的地方沒人再值得信任。

章佳氏的三個孩子很快就遭到了各自的不幸,命運和社會張開了向他們張開了自己的獠牙。

胤祥天資聰穎,在南書房讀書之時,便是眾皇子中的佼佼者。在儒家典籍和滿、蒙文字的學習上都有著不錯的表現,更是寫的一首好書法。此外,他還是一個文武全才,騎射頗為了得。有一次,在狩獵的時候,叢林之中忽然衝出來一隻老虎,胤祥面不改色,等到老虎衝到身前,他拔出匕首「手刃之」!當時看到這一幕的人,全都驚呆了,直直感嘆十三阿哥神勇。

康熙當時非常喜歡胤祥這個孩子,幾乎每一次出巡都會將他帶在身邊。光六次南巡,胤祥就隨行過四次。可以這麼說,在當時胤祥是除了太子之外,康熙最為鍾愛的孩子,他陪伴康熙身邊時間之長其他皇子萬不能及。就連八阿哥的老師何焯在寫給別人的信中都酸溜溜的說:「十三殿下乃康熙帝所鍾愛者。」最搞笑的還是朝鮮使臣的讖語「十三王第三王」,認為胤祥很可能會成為清朝入關之後第三個皇帝。

在當時的政壇上,年輕的十三阿哥意氣風發,前途看似無限。

但誰也沒想到,危機突然降臨。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廢,眾皇子面對儲君之位蠢蠢欲動,康熙不得不強勢打壓。大阿哥被囚禁,八阿哥被嚴重警告,九阿哥挨了一頓臭罵,十四阿哥被打個半死,胤祥也被波及,削去爵位。但不久之後,太子復立,皆大歡喜,胤祥的爵位也被恢復。但在這之後,胤祥失去康熙寵愛,老皇帝似乎對他很失望。在三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聯名上奏的請安折中,康熙不留情面的批示道:

「胤祥乃不大勤學忠孝之人,爾等若讓任之,必在一處遇著他,不可不防。」

從康熙五十年開始,胤祥再無一次出現在康熙扈從名單中,再無陪伴康熙出巡記錄。康熙幾次封爵,也不涉及到胤祥。康熙五十一年,康熙過六十大壽,眾皇子人人有賞,還是沒胤祥的份。

胤祥的兩個妹妹更是凄慘。一個下嫁三年之後,因為難產而死去。一個下嫁蒙古之後不到一年,回來探親之後不久就死了。死的時候,一個二十二歲,一個十八歲,都是如花的年紀。

毫無疑問,二十二歲那年是胤祥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在這之前,他是得寵的皇子,雄心萬丈,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在這之後,他是落魄的阿哥,情緒低迷,最後的親人也離他而去。

康熙四十八年底,胤祥發現自己是如此的孤單。他看著地下自己消瘦的影子,感受著瑟瑟的飛雪,他感到茫然無措。

他還是個孩子啊!卻已經面對的這麼多他本不該面對的東西。

胤祥自己都不知道他到底做錯了什麼,竟然惹得康熙如此生氣。外人更是看不懂,十三阿哥的遭遇實在他具有戲劇性了。

於是,陰謀論隨之產生。

坊間紛紛猜測胤祥應該是犯了大錯,惹惱了康熙,因此失寵。小說家更是杜撰出所謂「十年圈禁」的說法,說胤祥不在正史中出現是因為被康熙禁足十年。

但胤祥對外的形象一直非常好,有才華又正直,在眾皇子中口碑也非常好。如果說他做下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得罪了康熙,一般人也實在難以接受。直到今天,歷史學者在評價胤祥的時候仍然褒獎為主,很少非議之辭。

於是,陰謀論者就將胤祥的失寵和胤禛關聯在一起。據說,當年一廢太子之時,眾皇子全都受罰。在處理完大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之後,康熙也發現了胤禛似乎又結黨爭位之心,也準備將他圈禁。就在這一時刻,平時和四阿哥關係極好的十三阿哥出頭,在康熙面前頂下了全部罪名,保得四阿哥無事。

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十三阿哥至於為四阿哥扛下如此罪責嗎?

答案是否定的,事情的真相完全不是這個樣子的。

一來,胤祥根本沒被康熙禁足,他之後他也多次給康熙上請安折。雖然康熙罵他居心不良,但那不過是氣話而已,那個皇子沒被他罵過,即使是「高大上」如雍正不也是被罵心浮氣躁。再說,一個做父親的,罵罵兒子這再正常不過了。

二來,一廢太子之時,時局敏感,如果胤禛真的有什麼把柄被康熙抓住的話,胤祥絕無頂罪的可能。就像當時十四阿哥想替八阿哥開脫,結果兩人都沒能倖免。這一點胤祥應該也很清楚,就算他和胤禛關係再好,恐怕也不會傻到去頂罪的程度。

胤祥突然從公眾視野中消失,完全是他個人原因。

胤祥病了,他的右腿上生了一塊白瘡。這瘡非常奇怪,破了之後化膿竟然很長時間沒有癒合,一開始還劇痛,之後也不是陣痛。即使在癒合之後,也很快複發。從當時隻言片語的描述中,我們也無從得知這是一種什麼病,但確是頑症。康熙在批示中也對胤祥病感嘆道:「看來情況並不太好啊」!

胤祥腿上有病,自然不便陪同皇帝出巡,也就逐漸淡出公眾視野了。

胤祥雖然接近隱形,但他仍然積极參与儲君之爭。他定期給康熙上請安奏摺,希望得到康熙的關注。同時,他也和積極經營自己的小勢力,拉攏眾人,收買人心。但應該在二廢太子之後不久,胤祥清楚地意識到因為身體原因儲君之位應該和他無緣了。於是,胤祥便轉而支持四阿哥,和胤禛來往密切。

胤祥自小和胤禛關係就很好。據胤禛自己後來回憶說,當年讀書的時候胤祥有什麼問題都會請教他,他還教胤禛算數。等到胤祥稍微年長一些,兩人又經常陪同康熙出巡,影形不離,無話不談。即使偶爾兩人不再一起,也會相互寫信,詩歌唱和(後來雍正還專門編了一本詩集收錄這些詩歌)。

因此,胤祥支持四阿哥也順利成章。

低調的胤禛和隱形的胤祥結黨,幾乎無人知道,完全是一種秘密狀態。

雍正繼位,胤祥一掃此前低調,他的人生迎來第二次轉折點。

雍正繼位後的第二天,胤祥就從原來一個連爵位都沒有的皇子晉陞成為了世襲罔替的怡親王。在政壇上,他也從原來的無一閑職一躍成為四大總理事務大臣之一。

胤祥的母親章佳氏也連帶著沾光,被雍正追封為皇貴妃,特允許其附葬在康熙景陵旁,開創了清代皇貴妃陪葬的先例。章佳氏的家族也被除去包衣身份,批准入旗。

胤祥迅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皇子,成為了當時政壇上炙手可熱的實權人物。

正是雍正這種異乎尋常的重用,才讓陰謀論者覺得胤祥曾經替胤禛定過罪。胤禛事後是有愧於胤祥,才會如此厚報於他。

當胤禛成為雍正,他需要胤祥。孤掌難鳴,和年羹堯隆科多相比,胤祥更能在宗室中說上話。

更重要的原因是,雍正需要胤祥來給他烘托出一幅兄弟和睦的假象。因為,從登上帝位的那一刻起,雍正就在盤算著如何除去那些和他作對的兄弟。

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

危機正在逼近,這一次誰都無法倖免!

更多內容請參閱:《這也是清朝》——最後一個王朝故事(第一部已出版)


關於十三阿哥一廢以後為何失寵,或者說是不是如他人所說只是為了維護二阿哥而得罪父皇,又是不是像雍正本人所說「十三阿哥被大阿哥陷害,但隨即父皇就寬宥」,因史料嚴重缺乏,我不下結論,只是總結一下十三阿哥一廢后康熙帝對他的態度。至於他是不是只是得罪了父皇,或者康熙帝隨即寬宥了他,大家自己判斷吧。


一、一廢時,隨康熙帝在塞外的成年阿哥,只有大阿哥,太子和十三阿哥三人。因為帳殿夜警等事,導致一廢皇太子。從一廢的處理結果來看,大阿哥被圈禁,皇太子被廢,十三阿哥終康熙朝失寵,可以看出一廢的事情,這三位阿哥都卷了進去。


二、一廢后,康熙帝復立太子,同時給十四阿哥以上的成年皇子封賞爵位,四阿哥因為曾為太子奏事,不但封為親王,還獲得了康熙帝的誇獎。但這次只有十三阿哥被排除在外,沒有被封爵位,且終康熙朝十三阿哥無爵位。


三、一廢后康熙帝曾給十四阿哥以上的皇子封賞銀,這次又只有十三阿哥被排除在外。


四、一廢后,康熙帝在給三阿哥和十四阿哥的聯名奏摺上,曾批語道:胤祥乃不大勤學忠孝之人,爾等若放任之,必在一處遇著他,不可不防。如果說十三阿哥只是因為在一廢時為了維護二阿哥而得罪於康熙帝,可以說是忠於二阿哥或者說兄友弟恭,這樣的舉動則恰與康熙帝叮囑三阿哥與十四阿哥「防著十三」的評語截然相反。在兄弟危難時不論對錯挺身維護,像是應該得到「提防對方」的結論嗎?何況"需防著他「這種評價竟出自一位父親對自己兒子。

再看四阿哥在一廢時,由於為二阿哥奏報冤情,他不但得到康熙帝誇獎,還獲得了親王的爵位。十三反而因為維護了二阿哥失寵於父皇?


五、康熙六十年,康熙帝用硃筆挑選出可以代替他參加祭天,地,祖宗等重大祭祀的皇子人選,成年阿哥皆在人選內,僅有十三阿哥不得參與此類祭祀,十三再次被排除在外。康熙帝的決定反映了他對十三的態度。


君王都是神經病,你看看歷史上有多少太子被廢的。康熙自己是非常幸運的,年少就即位,沒有經歷過當太子儲君那種難熬的日子。他的兒子們就沒那麼幸運了,太子做了幾十年,兩度被廢。草清裡面說得很好,非太子不賢,分君權爾!作為滿清那種集權統治的君王,哪怕是自己的兒子分權也必須弄死才行!
十三子早年喪母,而且他母親身份估計也不高貴,註定了他跟皇位無緣。八子跟他很相似,結果八子沒有他的覺悟。我覺得十三跟雍正在康熙晚年應該都是屬於韜光養晦的狀態,不過十三是站在了雍正一邊,他早年站太子一邊,可惜太子沒有出頭之日,其實就算是八子或者十四子上位,他估計也會受到重用。


推薦閱讀:

為什麼《雍正王朝》里鄔思道在雍正繼位後要跑?
為什麼雍正能在眾多皇子中脫穎而出,獲得帝位?
請問孝恭仁皇后是整個清宮出身最低的皇后嗎?

TAG:歷史 | 清朝 | 清朝歷史 | 康熙帝 | 雍正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