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倫勃朗的《夜巡》?
排第一的答案這位朋友非常認真,但......我實在忍不住想說...您選的圖(特別是局部的大圖)幾乎都是複製品(後人臨摹的),而且說實話...臨的非常業餘,和原作天壤之別,形都跑了,顏色和整個氣息更是無法直視,如果無法對比原作,可以網上搜一下,非常明顯。別的專業的之類的不說了,如果願意從故事之類的角度去欣賞一幅畫也沒什麼問題,但一定要找一些原作的圖。請原諒我說話比較直,得罪處多多包涵,因為我學生時代最喜歡的大師就是倫勃朗,看到如此誇獎這些水平差別太遠的仿製品,有些不忍......
=====================================================================
夜巡是倫勃朗最重要的作品,是荷蘭國寶,荷蘭藝術登峰造極的代表之作,更是西方藝術的瑰寶。
【已更新圖片,望各位爺滿意】
- 概述
這幅畫雖然被叫做「夜巡」 ( De Nachtwacht ),但實際上它應該叫 The Company of Captain Frans Banning Cocq and Lieutenant Willem van Ruytenburch 。現在它被叫做「夜巡」,但是它畫的並不是夜巡,而是日間舉行的慶典活動。
「夜巡」最初並沒有名字,之所以現在被稱為「夜巡」,一方面是因為畫作本身就很暗,經過數百年本身的亮光褪去,變得更暗,另一方面也有認為是為其定名時已經沒有日漸巡邏的形式,但卻有夜間巡邏。1940年時夜巡進行了一次清理,這時也有人建議為其更改一個更符合實際的名字。有人建議叫「日巡」,或者叫「民兵隊大遊行」,但總是感覺不是那個味道(有點喜感)。
它尺寸也是相當的驚人的363 cm × 437 cm,重300多公斤。而即使這樣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依然不是倫勃朗最初所想讓我們看到的夜巡,畫成時它比現在還要大,在中途被裁剪過,被刀划過,被水泡過,被酸液潑過,可謂命運多舛。
就這麼大↑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4/Nachtwacht-kopie-van-voor-1712.jpg
原尺寸和現存尺寸對比。僅僅是尺寸
- 創作背景和畫中人物
夜巡畫的主角是民兵隊(civil guards )。這種團體肖像畫大約始於十六世紀,當時對於這種畫已經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固定的形式,一般是畫中人在巨大的幕布一字排開,正如我們現在的大合照一樣,領導的展位,姿態,衣著,場景,都是有相對不成文的規矩的。
大概這種感覺
1630年,民兵隊聚會所擴建,加建的大廳也一度成為當時城市最大的室內空間,為了填滿空蕩的牆壁,托阿姆斯特丹的一些知名畫家來創造畫作。而倫勃朗即受託創作此畫,在他接到委託時便決定不按傳統的集體肖像畫來創作,他要打破傳統。他把民兵隊的主題視為取材於聖經或者古典神話一樣,也就是像歷史畫一樣創作,而不是簡單的為民兵隊簡單的畫一幅肖像。構圖即賦予了畫作濃重的戲劇意味,豐富的變化,生動的採光,而不是僵硬不自然的集體畫。
他的手法在當時無疑是充滿革命性的,倫勃朗刻意拜託了當時團體畫的格局,將畫中人物增加了一倍以達到成群結隊的效果。所以夜巡中的人物我們能看到他一個非常生動的互動,而不是傳統的僵硬擺姿勢。
夜巡這幅畫是一幅眾籌作品,每人都付給倫勃朗一樣的價格,當然也許畫面中心兩位付的會稍多一些。畫里的每個人都是真實的,充滿野心的 Captain Frans Banning Cocq 穿著和他身份相符的黑色軍裝,身上披著紅色的綬帶。後來他也成為了阿姆斯特丹的市長。
在他身邊的是副官 Capiteijn Willem van Ruijtenburch van Vlaerdingen,他的穿著則花哨許多,左手持與身份相稱的戟(?應該叫戟吧,對兵器不是很懂望各位指教......)
在右邊的是士官長Rombout Kemp
左邊的士官長Reijnier Engelen
舉起旗幟的少尉Jan Visscher Cornelisen(此處wiki百科應為誤)是一名為了書籍和藝術散盡家財的年輕人,而這些都是居住在十七世紀最富裕城市之一的有錢人。
倫勃朗26歲時候來到阿姆斯特丹,那時候他已經是以肖像畫著名的畫家,收入極高,抵達阿姆斯特丹即聲名遠播。他來到阿姆斯特丹的第一幅代表作是描繪外科醫生教授解剖學的,從這幅畫我們也能看出他日後繪製夜巡時的創意。倫勃朗對光線的處理震撼人心,前所未聞。
Doctor Nicolaes Tulp"s Demonstration of the Anatomy of the Arm. 1632. Oil on canvas. Mauritshuis Museum, The Hague, Holland.
在繪製夜巡之時,倫勃朗在阿姆斯特丹春風得意,再加上迎娶了繼承龐大家業的妻子,和其他藝術家比起來可謂名利雙收,他本人也更是野心勃勃。所以在創作夜巡的時候才會如此的不走尋常路,用巴神的話說就是:because I can.
- 作品細節
不過反應出倫勃朗的野心的並不僅僅是夜巡的驚人尺寸,我們現在說夜巡是倫勃朗最偉大的作品,因為他將靜止的畫面畫為一副充滿動感的作品(action movement),畫中每個人都盛裝打扮仿若參加節日慶典,這幅畫捕捉了Captain Frans 下令手下出發的那一刻。隊長雙唇微張,他身後的民兵隊整裝待發,隊長一聲令下,少尉高舉旗幟,鼓手開始擊鼓,一旁的狗開始狂吠,男孩奔跑起來。你會覺得自己來的恰如其時,正好目睹了這一場景,彷彿晚一刻這幅畫面就會亂作一團。由於畫作極大,在1885年移至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時在中心專門展出這幅畫,遊客表示從遠處過來,好像走進了這幅畫所營造的氛圍里。甚至可以說,國立博物館就是圍繞著夜巡而建立的。
隊長雙唇微張
鼓手開始擊鼓
狂吠的狗
奔跑的男孩
畫中的構圖可以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是整體構圖的動作,中間的人正要出發,後面的人跟了上來。左右的人也各有動作,讓整幅畫面顯得生機勃勃。而在畫的主體部分,沒有任何靜止的元素,所以即是前文提到的「action movement」。
還是由於畫的尺寸非常大,在最初看過去會有目不暇接的感覺,所以就會忽視掉一些小的細節。比如Captain Frans 腳邊的飾帶,他是正在飄動的。掌旗少尉的領巾,也是飄動的。藉由這些小的細節,更好的凸顯了畫作的動感。而隊長與副隊長腿部微微抬起,隊長伸出的手在副隊長的衣服上形成一道強烈的陰影。這種巧意的安排,給人一種畫中人即將走出畫框的錯覺。通過夜巡的X光掃描可以看出倫勃朗繪製過程中修改過很多次,對細節不斷精益求精的刻畫只為了營造驚人的裸眼3D立體效果。
隊長的飾帶
少尉領巾
手部陰影
微抬的腿
民兵隊的主要武器是毛瑟槍,其中兩位士兵擺出了典型的演習姿勢。一名在裝填火藥,一名在對著槍膛吹氣。(此處評論區有指正彼時毛瑟槍尚未發明,應為火槍,感謝指正)
裝火藥
吹槍膛。有意思的是在看這幅畫的X光片時會發現倫勃朗為了展現當時精妙先進的武器,改動了幾次作為主要人物的副隊長的肩膀,最後是副隊長為了槍支妥協,削掉了一部分肩膀.....
其他人的表情也很生動,並沒有死氣沉沉的集體肖像畫感覺。
進一步發揮創意,加入了幾名不速之客。這些人可是沒有付給倫勃朗酬勞的人,也讓這幅畫平添了幾分即興意味,展現了倫勃朗想要跳出傳統束縛的企圖。比如填補背景增加宏大感的路人,奔跑的小男孩,並不存在的鼓手。而後人最為樂道的,還是著金色裙子的小女孩。她的存在並不自然,和這幅充滿陽剛之氣的畫形成了鮮明對比,讓人始料未及。我們會情不自禁的注意到這個小女孩——她變成了這幅畫的另一個焦點。當然她也肩負了很多象徵意義,她的腰帶上掛了一隻雞,倒著的雞爪清晰可辨。鳥爪是民兵隊的標誌或者是象徵,由中世紀的鷹爪演變而來。這個小女孩是誰?至今沒有答案,關於小女孩的含義眾說紛紜,有興趣可以搜索下。
女孩
雞
填補背景的路人
再說隊長的手在副隊長衣服上形成的陰影,也是以微小的細節象徵了民兵隊的標誌。手的陰影部分卻包住了副隊長衣服上的持有城市徽章的獅子紋飾。獅子的意味不用多說,而這一動作也可以說是握住了整個城市。
手部的陰影
上面這個圖的戟的部分也可以看到修改的痕迹,X光片顯示僅這一部分就修改了三次,也是為了凸顯立體感。
現在許多人認為完成這幅畫之後民兵隊不買賬。在民間的一陣子以訛傳訛之後,夜巡更是變成了一幅諷刺畫中人的作品。然而實際上,這些人都付清了尾款,也將這幅畫掛在了大廳中,也有說一些次要人物對排序不滿,希望倫勃朗能更好的處理下細節,光線也不夠明亮。畢竟這幅畫和同期掛在大廳的其他畫作相比,人物的臉孔沒有那麼清晰逼真。考慮到這種集體肖像畫很大的意義之一就是老兵領著孫子去看的時候說:你看畫里正襟危坐的人就是老子當年啊。顯然排排坐的肖像畫是比夜巡更能滿足這種需求的。畢竟孫子問起這裡卻黑的哪個是你啊,只能踮著腳指著上面的角落說,那兒寫的你老子我的名字啊!然後心中暗想,多虧後來在畫上添了名字,不然這麼黑能看清誰啊。難保又激起對倫勃朗的恨意。
當然,隊長還是很滿意的,所以在此之後他又邀人臨摹了一幅1/36的縮小版。還請人畫了一幅水彩版本,以放在家族「相冊」中。
這幅畫在大廳懸掛了七十多年,隨後被移入市政廳,也就是荷蘭皇宮。而原定的懸掛位置空間不夠,當時的市議會做出了駭人聽聞的破壞之舉——像裁剪壁紙一樣對夜巡進行了破壞。還好當時的隊長找人複製了一份,我們才能見到這幅畫的原本構圖,而現在的畫上,原作的拱頂上部和隊長腳下的空間都被裁掉了,右邊也少了一塊,但是左邊的破壞最為嚴重。士官長頭盔上的羽飾都不見了,兩名民兵被裁掉,原本畫作穿越對角線的欄杆也被裁掉,破壞了倫勃朗想要營造的奇妙的空間感。
這幅畫對於荷蘭人民也是意義非凡,從未出國展出過。在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最初展出的時候燈光是從上面打的,而另一些意見則應該是側面打光。為了改善夜巡的布光,博物館落成僅僅十幾年,荷蘭人就不惜斥資擴建。(現在又改成上面打光了)
後人向夜巡致敬的作品不計其數,除了各種介質的藝術作品和畫作以外還有電影夜巡 (豆瓣),音樂The Shooting Company of Captain Frans B. Cocq-Ayreon, The Shooting Company of Captain Frans B. CocqMP3下載,歌詞下載
等等。
參考:
The Night Watch
Willem van Ruytenburch
Rijksmuseum
File:The Nightwatch by Rembrandt.jpg
Gerrit Lundens (after Rembrandt)
"Rembrandt"s Night Watch Unravelled: Identity of All the Militiamen Are Finally Revealed". ArtDaily.
The Rape of Europa: The Fate of Europe"s Treasures in the Third Reich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New York City: Vintage Books. ISBN978-0-679-40069-1.OCLC32531154
"Rembrandt"s "Night Watch" Painting Vandalized".
"Philips sheds new light on Night Watch"
"About NW3D".
"Onze helden zijn terug!".
The Nightwatch
------
8.30更新說明:
部分旁友指出圖片問題,之前因為懶惰一直沒找高清大圖,此次戒除懶癌怒找79M大圖,故替換答案部分圖片。
另一部分強迫症旁友指出錯別字和部分版式問題,此次更新也一併修改。歡迎大家提出問題討論。
本篇回答所引用的文獻和檔案在參考部分均有列出。
--寫完上文準備傳圖發現知乎不許傳5M以上的圖
--
這次應該成功了,貼圖比寫還累…有沒有被圖片清晰到!XD
--
@崔慫包@安文淵@王小虎@張雩@陳諾@Henry DeTamble
已更新清晰圖片,望各位爺滿意。
知乎圖片服務恢復正常,圖大慢慢載吧
首先說,這是一張典型的群像,以當時的繪畫技巧來說,相當優秀了,因為一旦要畫群像就必須認真對待畫面里每一個人物的造型,尤其是相貌的描繪。群像本身就是人物畫中具有相當難度的門類,能畫好群像的人物畫家也不是很多。倫勃朗這張作品中人物面部角度各異,表情神色也有不同,已經很能顯示畫家的造型技巧;
畫面中間兩人各有原型(主要是中間兩人,分別為「隊長」和「副隊長」)。將這張畫作為肖像畫來看,群像肖像畫能畫成如此,足見作者對型的掌握。特別是倫勃朗在此畫的構思,突破了常見的「集體照」式群像肖像畫模式,有意將場面設定為整個隊伍正準備出發進行巡邏任務,畫面上人物各有不同動態,組成一個整體,這種畫面設計很有獨創性,看出作者出色的藝術創意(對於這張畫的由來,BBC有檔節目中曾有一集專門介紹過,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搜);
畫面左下人物間有個看熱鬧的小姑娘,據說是倫勃朗由於並不喜歡自己所繪製的主要人物,為了與這些不討人喜歡的隊員做對比,有意加上了這個看起來比較純真的小女孩,用以反襯隊員的冷漠、粗野、傲慢等個性。對於畫面上所有的道具,倫勃朗也做了細緻的描繪,比如隊員手中的長槍、刀劍、火槍,以及人們身後的建築物門口;
針對「夜巡」,據一件軼事所言,這幅作品早先並非所謂「夜」,而是描繪的大白天,但這張畫被訂購者買回後似乎因為不喜歡而輾轉放在廚房,天長日久被熏黑,最終演變成「夜」,才被後人稱為《夜巡》。不過這個說法不太有實據,更可能只是因為畫家故意將畫面處理成昏暗的光線,而被後人誤解;
從技巧看,倫勃朗最擅長透明厚塗畫法,就是先用灰白色以厚塗法畫出畫面整體的素描效果,再用透明油彩一層層敷在亮部,使亮部的色彩呈現非常深沉且豐富的色彩變化。這種技巧在他作品《戴金盔的人》中得到很大發揮(雖然有人利用現代科技鑒定研究,認為這幅畫極有可能並非倫勃朗所做,但這幅畫所使用的厚塗法一直被認為是倫勃朗的「專利」)。加上人物造型刻畫地認真精到,這幅作品可以說是十七世紀的油畫精品。不懂就問:目前排名第一這位答主(@猴云云)的答案和 BBC的紀錄片《曠世傑作的秘密(Private Life of a Masterpiece)》的第十一集旁白幾乎是完全一樣的,這種回答方式在知乎是被允許的嗎?
我本來想截圖划出重點然後跟視頻原文對比的,後來發現兩者吻合度實在高得沒這個必要,答主的內容裡面幾乎沒有一句話是紀錄片裡面沒有的_(:з」∠)_,對於細節部分的評價、甚至連整個的敘述時間順序都跟視頻里是一模一樣的。
答主在文章末尾給出了參考內容(不知道是評論區里出現「和紀錄片里一樣」的評論之前寫的還是之後寫的)我看了 好像也並沒有提到這部紀錄片……不像是從這些參考裡面整理出來的答案,倒像是把紀錄片里的旁白用自己的話講一遍 之後再去找和的相關內容……
評論區也有人提出這個問題,答主沒有直接回復,因為設置了只有關注的人才能評論所以只好在回答區里發了。
視頻地址:曠世傑作的秘密第1集:倫勃朗《夜巡》[BBC-紀錄片] 歷史紀錄片 行者物語網
堵車中怒答!!
爪機黨,手打排版渣,望見諒!!
多圖預警,歪樓高度預警!!
《夜巡》(the night watch)1642
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Mona Lisa)1517、委拉斯開茲的《宮娥》(Las Meninas)1656,並稱為世界三大名畫。
現藏於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這是一幅無價的珍品。
也是倫勃朗一生中最經典最據代表最戲劇性,稱作其人生轉折點的作品。
談到夜巡這幅畫的時候,人們常常聯想起倫勃朗的後期經歷,為之嘆息,因為這幅畫讓倫勃朗陷入窘境。說到底畫家再怎麼棒也還是苦逼的乙方啊m(_ _)m
在聊這幅畫之前,先來簡單介紹一下大神倫勃朗:
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茵,來自17世紀的荷蘭,傳說中的——在荷蘭巔峰時期站在巔峰的男人!
聽起來很虎的樣子呢Σ(?□?;)
據說,此人年少成名。且那個時期「所有」重要畫家都是倫勃朗的徒弟!
能成「所有」(對,你沒有看錯)重要畫家(私以為是17世紀有影響力能擠入史冊的畫家們,可能實際徒弟數量會更多)當然得有兩把刷子!
那professor倫到底厲害在哪兒呢?
倫勃朗的技能:
?首先,要帥吧,臉不帥何以征服世界?
上小鮮肉自畫像:
1629年,倫勃朗23歲。
穩重中還略帶點年少得意的樣子。
(吐槽:但最終大神也逃不脫歲月這把殺豬刀啊………)
1660年,54歲,生活潦倒,飽經滄桑。(原因除了他那有錢的老婆去世了,更多是因《夜巡》而官司纏身。我怎麼會告訴你其實好多畫家都是靠老婆吃飯的啦,笑~)
好么,嚴肅點(ノ_<)
?倫導不屑於只做一個「人肉照相機」,他能直逼人物心靈!通過描繪人物的表情和動作表達出人物的內心,也就是說他的畫中的人物是有靈魂的!這一點在他的歷史畫中表現為能做到吸引人們的眼睛與心去感受歷史,而不是止於表現歷史。
?其次,他創造了倫勃朗光這種布光法,配合其精美入微的細節描繪,倫勃朗的肖像畫堪稱流弊!
還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光影他獨創的倫勃朗光,沿襲至今,影響深遠,如今被廣泛運用於肖像攝影甚至妹子們的自拍中-_-#
(拍人像時,在被拍的人一側臉上方45度角處打燈,會出現這樣的效果:不受光的那邊臉上會出現一個倒三角,剛好上面兩圖他的自畫像都展示了這一光影效果,這樣一來,被攝者的兩側臉被分開,看上去個不相同,更有感覺。如果均勻光照明兩側臉就對稱相同了)
說回《夜巡》,倫導畫的是阿姆斯特丹的民兵連火槍手隊,(對,就是一幅團體肖像畫,比不了貴族們花大價錢買一幅個人肖像畫,他們只好選擇更划算的團購啦~)
當時的荷蘭群體肖像畫有一種固定的模式,就是俗稱的排排站。就像大家從小到大拍畢業照那樣。
但是倫導改變了這種單調枯燥的構圖模式,在團體肖像畫加入了故事性,讓畫面變的更加生動有趣了。於是倫勃朗更出名了,可以說是站在了荷蘭畫壇的巔峰,也就是在他事業巔峰期,他畫了《夜巡》。
這幅畫中,倫勃朗光的光影效果和有趣的故事性構圖被充分發揮。
在構圖上,倫導把每個人的位置安排得錯落有致,塑造出一個緊張動感戰士出征場面。暗色調基底更給畫面增添一種神秘感。倫導不愧是光影大師,讓兩個隊長處於照明中心,其他小角色都被安排在了暗色調的陰影中與背景融合,明暗對比強烈,人物主次分明。至於那個腰間系著一隻雞的女孩為何會出現在畫面中且佔有一個如此重要的位置,她是誰?一直是一個謎……不過私以為這個亂入進來的路人正好能突出出征前的緊張氣氛。
你看女孩那驚慌失措的樣子:
隊長張著嘴似乎正在和副隊長下達命令,伸出去的手的影子印在副隊長的白衣上,非常生動:
正邁出去的腳,似乎要跨出畫面外了,給人一種緊迫逼人感:
旗手舉著旗子:
槍手正在裝火藥(?)
鼓手敲響戰鼓:
你看,後排這哥們雖然只露了一雙眼睛,但那嚴(蛋)肅(疼)的眼神,皺起的眉頭也顯示出
——要上啦ヽ( ̄д ̄;)ノ
其實這幅畫畫的是白天,因長期煙熏變成了黑的…反而更添神秘…後被誤稱為"night" watch……這幅畫命運多舛,在1715年被鋸過。原畫四邊都做了裁剪,最左邊
兩個人直接被切掉,隊長腳前面的空白也被切掉,看起來怪怪的,如圖:
為什麼這樣一幅傑作會讓倫勃朗跪了呢?
民兵們按照AA制每人出一百弗羅侖,同樣的錢卻得到相差庭徑的待遇,那仨也太搶鏡了吧啊喂(╯°□°)╯︵ ┻━┻
憑什麼哥這麼帥卻把哥的臉擋住了,畫得只看得到一雙眼睛?!(樓上那位小哥吐槽到)
民兵們找倫導算賬:給我們改!
倫導作為一名大藝術家,顯然堅持自己的審美要創新,於是骨氣地say no!
於是倫導被告上了法庭,這倒霉孩子最終輸了官司,這一沉重的打擊讓他從此名譽掃地。果然就算是最有才華的乙方也承受不住無理取鬧的甲方摧殘吶……
想起一句話,畫家的偉大之處就是能將養家糊口的手藝變成流芳百世的傑作。倫勃朗能堅持己見保留夜巡,這一點上,他已經做到了。
————
趕腳樓已歪,努力朝著正題在碼齊了…sorry
這兩天老是想偏題……失眠的人不開心就是愛偏題……
如何欣賞,先看排名第一的答案,接著看張公子的書《倫勃朗1642》,然後看Martin Freeman演的那部《夜巡》,最後去Amsterdam的Rijkmuseum(不要錯過同層的Vermeer!)。完了以後不過癮可以去倫勃朗故居(Amsterdam就這麼大,我直接走著去的)。
(我把圖片調好了可是一貼上去就歪了怎麼辦……心累……麻煩大家把手機歪一歪O(∩_∩)O)我就是這樣乾的,畢生難忘。打算下學期論文寫這幅畫。
雖然和怎麼欣賞沒有太大關係TUT
不過關於《夜巡》的創作Martin Freeman演過一個話劇(電影),可以一邊了解倫勃朗創作的過程一邊欣賞潮爺的肚子。
這只是一個小粉乘機的安利而已
夜巡 (豆瓣)
倫勃朗《夜巡》主要是光的運用。
所謂倫勃朗光是從側上方光源斜照,不均勻的照度使人臉分成明暗兩個區域,由於燈光角度,在人物正臉部分形成一個三角型的光斑,故也稱作三角光;分別由:眉骨和鼻樑的投影,及顴骨暗區包圍形成。
一般這種布光不太容易在時尚雜誌中見到,因為相對於展示細節的正面平光系來說,倫勃朗光是一種情緒光,容易喧賓奪主,畢竟時尚雜誌主要是為了賣產品而不是賣模特,但是在塑造人物為主要目的的影視作品中反而恰如其分,並且還有很多衍生的表現形式。
倫勃朗式用光就需要考慮整個光場的分配,產生一系列的環境光來烘托。這種明暗技法和同為巴洛克風格標誌的卡拉瓦喬差異是巨大的,最顯著的就是光不再成為一種造型手段而成為主體的一部分。
倫勃朗之前畫家們的人像畫中,朝向觀賞者一面的臉被照明,遠離觀賞者一面的臉處於陰影位,要麼從眼睛到嘴角的臉部區域有一塊三角狀光斑,要麼全部為陰影,這樣的用光方式使得人物肖像立體豐滿。(如委拉斯開茲的自畫像)
而倫勃朗的人像畫作里,大量使用了相反的用光方式,朝向觀賞者一面的臉處於陰影位,遠離觀賞者一面的臉被照亮這種技法是之前的人像畫中少見的,是倫勃朗在技法上的特別之處,而此類用光法也被稱為倫勃朗式用光。
當然!不是所有的側方高光都叫做倫勃朗光,哪怕你說側光是從倫勃朗或者卡拉瓦喬那裡衍生的都沒有錯,但是攝影講究精確布光,中間的差異是巨大的。
提香的光影
卡拉瓦喬的光陰
韋拉斯貴之的光影
以上內容為藏嘉Linda原創
轉載請標明出處
有看過《小顧聊繪畫》么 ?裡面有介紹這幅畫(我真的不是托),我覺得介紹得比較好 又風趣
該解讀的樓上答主基本都涉及到,上一張國立博物館官方提供的觀畫指南。
重點可以看下對於掛雞女孩的解讀,高票答案中的鳥爪是民兵隊象徵有誤,是鳥爪與klover手槍合起來是正解。另外女孩身份是這家民兵隊的「吉祥物」
人畫比例
官方解讀
喜力博物館掛的致敬版本
我就說個無關的,好東西給大家分享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Q3MjQ5NDky.html?x
繪畫關鍵字:荷蘭小畫派 面部高光
倫勃朗命運轉折的畫作~推薦看彼得?格林納威導演的導演《夜巡》~講的就是畫夜巡的時候倫勃朗對權力集團審度不夠得罪權貴走下坡路的歷史~還有他的《倫勃朗之我控訴》也是解析畫作人物的電影~格林納威是倫勃朗粉~以前也是準備當一個畫家的~可以通過他的管道看倫勃朗~更專業
我們常常說怎麼欣賞藝術家的畫,那就一定要了解畫家所處時代背景和當時的思潮。
那個年代的畫家是為貴族和教廷服務的。大家大多都是規規矩矩的畫人像。
倫勃朗先生的作品,大大削減了當時為貴族定製肖像畫的木訥之處。在我看來,他更像是一個導演。每幅畫都像正在發生,他們有各自的故事。他為群肖像設定情景的構思,舞檯燈光般戲劇性的效果,都是獨樹一幟的。更不用說繪畫技巧上,對細節的把控。
另外想像一下,夜巡裡面的每一個士兵付的一樣的錢,他們本來只想要雄赳赳氣昂昂排排坐吃果果的全家福。而倫勃朗對藝術的再創作的信念是超越一切的,當然甚至包括僱主。這也是倫勃朗少年成名,後繼落魄的原因。
早期學畫受倫勃朗影響較深,至如今他都是我最喜歡的藝術家之一。
也許是因為他一生坎坷,晚期的作品,更有味道,在當時也是不被理解的,沒關係,偉大的藝術家總是不被理解的,因為他們超越那個時代太多太多。首先感謝顧爺,我也推薦《小顧聊繪畫》,有詳盡的介紹。
誠如Ruanruan Yang描述的一樣,該畫原本描繪的是白天,因為長期被煙熏,顏色變黑,後來才被人們誤稱為《夜巡》。在這幅畫中,倫勃朗將他戲劇性的光影效果發揮到了極致。
此畫與《蒙娜麗薩》和《宮娥》並稱為世界三大名畫,但倫勃朗在完成這幅傑作後卻未能像前兩幅畫的作者一樣名利雙收,反而境況是每況愈下。當時非常流行的團體肖像畫是由畫中人物平攤畫資的。可倫勃朗為了讓畫作充滿戲劇性,打破了陳規的團體肖像畫的藝術表現形式,即大家排排坐吃果果,每人的露臉機會皆均等的,類似於今天大家拍畢業集體照的那種表現形式。所以大家可以仔細觀察下,《夜巡》中人物設定分了主次,民兵的正副隊長位於畫作的聚光點,其他人有些能看出全貌,有些是猶抱琵琶半遮面,更有隻露出鋼盔的仁兄。民兵們就不高興啦,憑毛付一樣的錢,待遇如此不公啊。還有,畫作中的另一個聚光點是那個腰間掛雞的神秘女孩,她是誰啊?她付錢了嘛?還如此醒目,憑毛啊!於是,他們要討回畫資,倫勃朗當然不肯啦,因為這就是藝術啊!民兵們可不管你藝不藝術,我付了錢總得要看到正臉吧! 遂之,就將倫勃朗告上了法庭,並對他大肆攻擊,引起軒然大波,讓他名譽掃地,在他事業最巔峰之時,給了他一舉迎頭的痛擊 T-T 自此,倫勃朗的命運就開始跌宕了。。。。。。後來,他生命中的繆斯女神--他的愛妻去世了。。。。再後來,他的孩子及親人也一一離去了。。。。再再後來,1669年,63歲的倫勃朗在窮困潦倒中結束了他戲劇性的一生。。。。扼腕啊。。。。
現場欣賞?
上一張原作吧 今天剛去博物館拍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價值最貴的名畫中幾乎沒有風景畫?
※為什我我國沒有像獨立日 黑客帝國一類的科幻電影呢?
※為什麼這種高飽和度作品會給人壓抑黑暗的聯想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