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光原盤的位深度只有8BIT 為什麼可以壓製成10BIT視頻呢?
8bit的藍光壓成10bit,為了充分發揮10bit特性需要這樣的過程,
1,讀取8bit,內部處理精度提高成16bit。
2,降噪,包括去掉隨機躁點,去點狀躁點。然後下一步才有用。
3,deblock deband,也就是去色塊,去色帶,這個過程會讓一些容易有色塊的地方以16bit的精度更加平滑,比如8bit是 8 12 16, 16bit就 8,9,10, 8bit和16bit精度差距比我演示的大。
4,16bit-&>10bit的抖動。
5,送x264,x265壓製成品。
我們看到這個處理過程提高了精度,減少了所需要的抖動,片源是8bit的抖動甚至沒有做夠8bit下的抖動就會產生色塊色帶,10bit後則是10bit級別的抖動,最終播放則會再次抖動到顯示器的色深,將抖動放到最後端,如果你有4k顯示器,那麼細節就很多了。如果你不對畫面做處理,那麼10bit的作用就小多了。
抖動:
比如你需要記錄大面積的色彩3寫作: 333333, 然而8bit精度不夠沒有3,最接近的只有 1和5,於是視頻就是大面積的 151515來代替大面積的333333,10bit就像是有了更接近的 242424,12bit乃至更高就直接333333。
解析度低就相當於 11551155 解析度高就相當於 151515。這是解析度的作用,幀率的作用也是類似,不過用幀率來抖動的貌似比較少,所以抖動放到播放端配合更好的播放渲染效果更好。。
大面積的顏色過渡記作 1111122222333334444455555,8bit不做抖動就砍成 111111111115555555555,做抖動就是1111151515151515555555。原視頻不管是多少解析度多少位深,都可以壓製成任意解析度任意位深的視頻。只是不管壓製成什麼樣,只要不做插值處理,壓制後的視頻畫質相比原始視頻都不會有提升(更多時候是下降)。
網路上的壓制組之所以將8bit的視頻壓製為10bit並不是為了提升原始視頻的畫質,而是為了提升壓制後視頻的畫質。藍光原視頻的碼率一般在25Mbps以上,壓製為5-10Mbps的視頻後畫質會損失很多。經過驗證,在常用的壓制碼率區間,10bit編碼的視頻的畫質要好於8bit編碼(也就是更接近原始視頻的質量)。於是壓制組就傾向於選擇10bit編碼來轉碼藍光視頻了。用x264壓片的都知道,如果碼率給的不是很高,在暗場或色彩漸變地帶,會出現色塊以及色帶。x264-10bit相比8bit,提升了編碼精度,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即在相同碼率下,獲得更好的畫質,在明亮畫面可能不大明顯,在暗場是顯而易見的。
藍光原盤也是8bit,為什麼沒有色塊和色帶的問題,因為原盤的碼率給足了。
當然,10bit視頻目前的缺陷是:1、壓片耗時增加;2、兼容性差,很多高清播放機不支持;3、不支持顯卡硬解,PC機播放時,需要一顆中等偏上的CPU來解碼。
一幅16色彩筆畫的風景,也可以用256色彩筆去臨摹。
----------------------------------
這個我懂的不多,把我的理解說說。
一句話的解釋是:10bit編碼效率高,同畫質文件體積小。
同意王強說的
原視頻不管是多少解析度多少位深,都可以壓製成任意解析度任意位深的視頻。
製作組壓制藍光原盤就是為了提供不同體積的文件,1080p的和720p的都明顯比原盤小很多。幾乎都採用有損壓縮,沒見過用zip或者rar來無損壓視頻發布的……
這種有損壓縮的基本思路是,視頻里連續的N幀很相似,記錄每張圖很占空間,記錄其中一張I,然後把前後的幾張與I的區別記錄下來,區別一般都很小,這樣一來,總共需要的空間就小。
8bit和10bit的區別,除了畫質上的差距,就是10bit可以表示的誤差更加精細,細微的誤差8bit表示不了,拋棄的話,畫質損失了;不拋棄的話,需要記錄畫面本身而非和某個基準的誤差了,數據量大。
我不壓視頻,我看PT站里發布小組的說明裡面提到,他們實驗下來,10bit提高的編碼效率,足以彌補多2bit的增加的數據量。
推薦閱讀:
※如果研究生階段方向是音視頻編解碼,本科期間應該打好哪些基礎?
※能否傳個視頻,分享一下那些讓你難以忘懷的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段?
※怎麼能拍出【一人食】這種風格的視頻?
※有沒有辦法在上傳視頻的時候進行一些處理,以抵消視頻網站的水印?
※PC端有什麼好用的倍速播放的軟體?
TAG: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