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相聲小段「逗你玩」?
這段單口笑話是馬三立先生晚年的作品,根據一些資料說這小段一般演員拿不動,那麼馬先生的這段《逗你玩》的難點在何處?為什麼很多演員都拿不動這塊活?而馬三立先生為何會說出這句耐人尋味的「逗你玩兒」呢?
謝邀。夏花和田師兄金玉在前,我再補充一點自己的看法。
馬老叱吒曲壇一生,從解放前最好的五檔相聲之一(相聲五檔的說法,類似於後來的全國十大笑星)到2001年轟動全城的告別舞台演出,從藝了大半個世紀。同行公認的巔峰時期是和趙佩老合作時期,那時小蘑菇犧牲,趙佩老這麼大的角兒甘願傍著馬老,雙方雖然小有嫌隙,但終歸是珠聯璧合,留下一大批清晰的現場版錄音,不僅是馬老的,也是中國相聲藝術史的一段輝煌時期。對於馬老各個時期階段的狀態和代表作,大家討論得已經太多了,這裡就不贅述了。
馬老晚年的《逗你玩》,既比不上他和趙佩老合作時期的《對春聯》,也比不上和張慶森合作的《開會迷》,甚至趕不上和他歷任搭檔里狀態最不好的王鳳山合作的《十點鐘開始》。
這段彷彿毫不起眼的單口相聲,實際上符合了社會各屆人士對晚年馬三立老人的人生價值判斷。
晚年馬老留給觀眾們的印象,不是出口一套一套但敗絮其中的馬善人和馬三芋,也不是冒冒失失笑話連連的馬大哈,更不是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的馬雅可夫斯基。晚年的馬三立,丟掉了父親、師父和大哥這些偶像包袱,丟掉了趙佩茹張慶森王鳳山等搭檔的影子,丟掉了自己巔峰時期的貫口腿子活,丟掉了自己成功塑造的無數個形象。他熱衷於帶上紅箍,參與交通巡邏,深入到津門老百姓的生活中,開始自己編小笑話,塑造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小角色,破除氣功迷信,弘揚健身鍛煉,勸人心態平和。每次一上台講小笑話,謙虛卑恭地先說要向年輕同志們學習,調侃調侃自己的長壽和體重,絲毫沒有什麼「相聲泰斗」的架子,反而像一個街坊鄰居的老大爺一樣親切地跟觀眾聊天互動。
因而他最後留給老觀眾們的形象,就是這麼一位慈祥和善,冷麵幽默,三觀正直又熱心於社會公益的「逗你玩兒」的老人。很多的媒體(電視、電台、報紙、網路)把這段《逗你玩》宣傳成馬三立的代表作。
怕是馬三立自己都會不太同意吧……
馬三立晚年錄的小笑話太多了,尤其是紅扇子布景的那一批。真的不知道電視台錄那些的初衷是什麼,老頭身體那麼硬朗也犯不上留資料吖……
但是藝術最好的馬三立,還得說是跟趙佩如合作的時候,換王鳳山都不行。
他自己恐怕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王鳳山告別舞台之後,馬三立就再也不找搭檔了。
也許這就是這個小段的成因吧。能把偷論使到紅遍全國的程度,也是沒誰了。
瀉藥
1、這段來自《笑林廣記》,小笑話改的。(經東東槍提醒,發現我記錯了,應該是《賊說話》是笑林廣記上的,是我記錯了,就不改了,也算給有同樣誤會的朋友提個醒。)
再補充:
寫完上面的更正,總記得原來在某本書中見過類似逗你玩的故事,回去翻書,終於找到,在《古今騙術揭秘-古代卷》卷四頭一篇《騙幼女銅爐》記載了差不多一個古代騙術,只是賊稱自己為「華白相」,而「話白相」在吳地就是「戲言」的意思,讓賊人得逞,我腦子一糊塗就記成《笑林廣記》了。
2、在相聲演員嘴裡必然會添枝加葉,更加完整。
3、之所以說別的演員拿不動,一是因為馬三立先生這段太有名,以至於人人都知道底,包袱就底上那一個,換誰來說都太難了。
4、別人也不是不能說,要說就得改,得有新鮮東西。
這段原是《偷論》的一番兒
最近聽出個疑問,李文林說「他拿咱褂子啦」,老娘們幹嘛非得問誰拿的呢
推薦閱讀:
※為什麼曲藝愛好者們手裡有很多好東西,卻不舍的往外發?
※沒有吳方言基礎的人如何欣賞評彈、越劇等地方曲藝?
※大型文藝晚會上的京劇節目是否普遍有撒狗血的現象?
※如果讓郭德綱跟王佩瑜搭夥唱京劇,是不是可以振興國粹!?
※劉寶瑞先生的單口相聲好在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