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 Ivo Pogorelich 應該先聽哪幾張專輯或單曲?
* 舒曼的托卡他。
* 巴赫英國組曲第二和第三。
* Prokofiev 第六鋼琴奏鳴曲(尤其第二樂章)。
* YouTube 上的一個 1980 年代和小澤征爾合作的 Prokofiev 第三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bootle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P_c0YrybJ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5OkSfbsQfI
Ivo Pogorelich 目前公開發行的唱片共18張,請參考其官方網站 Discography。Diskografie Ivo Pogorelich Ivo Pogorelich
其中兩張有兩張專輯給我印象最深,雖然這兩張不是他成就最高的作品,但我覺得挺適合初聽他的作品。
Tschaikowsky – Piano Concerto n°1
這張專輯的主打曲目是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這部已經被彈爛的曲子 Ivo Pogorelich 讓我第一次聽直接聽哭了:第一樂章末尾華彩樂段演繹得沉鬱黑暗;到了第二樂章,Pogorelich 的第一個觸鍵溫暖人心,就像一個走失的孩子突然看見媽媽一樣——就是那一瞬間,我直接哭了。
Liszt – Piano Sonata n°2 in B minor
Scriabin – Piano Sonata n°2
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和斯克里亞賓《第二鋼琴奏鳴曲(幻想奏鳴曲)》都是非常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
Pogorelich 的音色如「流星划過夜空」,如斯克里亞賓《第二鋼琴奏鳴曲(幻想奏鳴曲)》的這一段:
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的這一段美得幾乎想去死:
前言:摘掉標籤
在談波哥雷里奇的音樂之前,我們先要談一談對他本人應如何定位。
一說起波哥,我們大概都會想到他在1980年肖邦國際鋼琴大賽里的故事:演奏引發爭議,未能晉級決賽,評委阿格里奇憤而離席。結果是,波哥在知名的同時,「叛逆」、「怪傑」一類的詞也幾乎成了他摘不掉的標籤。可實際呢?2014年末,波哥來中國舉辦音樂會,曾有記者對他進行了簡短的採訪。當然,「叛逆」是離不開的話題,但波哥的回答中卻是這樣的:我的演奏都是有根據的。類似的回答,在他先前接受的其它採訪中,也都多多少少被說過。
如果我們會讀譜,邊看譜邊去聽他的演奏,則更能發現,他的每一處看似的「大不同」,其實都有著對樂譜的深入解讀,都有其自身的道理。
因此我們不妨這樣理解:他的音樂,是充分建立在樂譜之上的,是對原曲有著充分尊重的,而他的音樂中的「任性」,也都是基於演奏者自身對樂譜、作曲家等多方面的理解。我們只有在這一基礎上,摘掉他頭上「叛逆」等等的帽子,不再去評判他的音樂有如何不同,而去欣賞它,才能進一步地了解波哥。
一、聽的順序
對於先聽哪些後聽哪些的問題,大的原則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即便如此,我仍有一點建議。
雖說波哥「叛逆」的標籤要摘掉,但是有一點不得不認識到,那就是他的演奏風格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隨年齡變得越來越「任性」,對樂曲的解讀不斷突破思維的極限,個性越來越鮮明。因此,為了能漸漸品味出他的「任性」風格,我們不妨依時間順序來聽,至少也要先聽聽他早年(1980年代初)的演奏。為此我真情推薦先聽他的那兩張大禾花專輯(曲目來自1981、1982、1984年的三張專輯)。至於其它的CD專輯,都很值得去聽,目錄也可以很方便搜索到,在這裡不贅述了。聽之前留意一下錄音時間。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波哥從1998年後至今就未錄過新CD專輯了,之後的DVD專輯似乎也沒了。對於波哥在這之後的演奏,大家只能去網上搜羅「布特萊格」了。
二、聽的方法
你也許聽說過,聽音樂分泛聽和精聽。那麼對於波哥的音樂來說呢?答案是通通值得精聽。
先看波哥本人的一段話:
「……之所以一年只舉行一次這樣的演奏會是因為:如果我希望舉行兩次,我就不可能演奏得非常好。
「我覺得時間始終是不夠的。這是一種投資。你不可能不停地演奏。在已經過去的這個夏天裡我完全沒有任何演出上的預約。我一直在潛心研習在下一演出季節(而不是即將到來的這個演出季節)里將要演奏的曲目。這些樂曲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在我心裡慢慢成熟。當然,我本來也可以在這個季度里演奏它們,但我並不希望這樣做。我已決定從一開始就壓縮自己演奏的曲目。我對自己說:如果我不得不在一個月之內演奏三首不同的小協奏曲和舉行兩場節目不同的獨奏音樂會,那麼到頭來,我將玩玩全全地乾涸和枯竭,不再有任何內在的感情和表現力……」
此外,鄧泰山也曾說過,波哥會比別人用更多時間去鑽研一首樂曲。
正因為波哥對待樂曲如此認真和精細,他所出品的音樂便都具有了精聽的價值。
至於如何精聽,這又是一個大問題,在此就先不談了。
後話:波哥對於古琴的意義
對我而言,波哥的音樂在本人的另一個專註領域古琴里,有著不一樣的意義。我一直主張在古琴曲記譜方面吸納五線譜記譜的長處。可長期以來,古琴領域裡總有一種聲音,說「西洋樂」的記譜法如何死板,古琴的減字記譜法如何靈活。「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萬人彈的貝多芬肖邦都是一個樣?又看古琴曲的打譜如何如何……」其實,但凡多聽過幾首古典音樂的朋友,都不難注意到古典音樂具有著豐富的二度創造空間。精確的五線記譜法,不但尊重了原曲,而且在本質上並不存在所謂的扼殺演奏者個人空間的問題。波哥的音樂對於古琴的重要意義在於,由於它個性太鮮明,「任性」味道十足,很能說明上面那句話。想必,排外的聲音可能又說,「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波哥雷里奇也只是一個『西洋樂』的『例外』『叛逆者』」。我——
我們還是靜靜地欣賞波哥的音樂吧。
早年有一張 DG 出的肖邦現場。他的海頓也非常贊。
先聽他在肖賽上的曲目。
再聽這張他很出色的,還有他的Scarlatti
其實先聽什麼都無所謂。
Ravel Gaspard de la nuit and Chopin sonata in b flat minor 非常的精彩!
必須這張啊,他的斯克里亞賓和李斯特簡直超神。
推薦閱讀:
※你最欣賞的鋼琴家是哪位?
※彈鋼琴的高手 玩勁樂團au 這類需要手速的遊戲是什麼感覺?
※為什麼各種國際大賽很少有人用莫扎特的作品?
※郎朗是不是中國水平最高的鋼琴家?
※好的鋼琴老師必須具備 24 個大小調隨意轉調的即興伴奏能力嗎?
TAG:鋼琴家 | 波哥萊里奇IvoPogoreli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