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編輯室》這部美劇為什麼受這麼多人追捧?

美劇 信念 新聞的力量


Aaron Sorkin在他負責編劇的很多劇中,都刻畫了很多以自己的內心世界為原型的角色。而在The Newsroom第一季中,McKenzie對前男友說的一番話足以概括所有這些角色的核心特質:「你知道我喜歡Will哪一點嗎?他從來不會對任何事情100%地確信。他內心永遠都在掙扎著。」

——————————————————————————————————————————

單從「Good TV」的角度來說,The Newsroom有很多的看點:新聞背後的製作過程,年薪千萬的新聞主播的幕後生活,各個現實中的重大新聞事件,穿插著劇中各色人物狗血的情感糾葛。聽上去已經具備了一部讓人願意一看的劇的基本條件了。

Aaron Sorkin以他的寫作風格和技巧為這部劇注入了更多的東西。Sorkin招牌式的快速對白,緊湊的敘事節奏(尤其第二季和第三季中燒腦式的多線並行發展),Sorkin式的機智與幽默。此外選角導演也功不可沒。如果少了McKenzie和Sloan這兩個女人,此劇大概會失色一大半。很多人都聲稱非常喜歡Emily Mortimer的口音,但相信他們也不會否認,Mortimer扮演的McKenzie所特有的那種聰明與逗逼,強悍與嫵媚,正直與狡猾等對立元素混合的氣質具有一種無法抵擋的魅力。(順便一說,McKenzie一開始的選角是Marisa Tomei,沒談攏才找了Mortimer,大概是此劇最大的幸事。)

當然,因為是Sorkin,當然不會止步於此。很多人對《社交網路》中開場的長篇快速獨白無法忘懷,很多人為The Newsroom中常出現的飽含激情的吶喊與宣告所震撼,包括我自己,在S01E04結尾Coldplay的Fix You響起,Will向Don大喊「Don,你他媽的是個貨真價實的新聞人。以後我再說你不是,你他媽的就給我臉上來一拳」時感動得稀里嘩啦的。理想主義,精英主義,專業精神,這些提到Sorkin便不得不提的辭彙,在The Newsroom中同樣無一遺漏。

大部分對於Sorkin,以及他的作品,無論是The West Wing還是The Newsroom,所做出的的評論,大致也就到此為止了。或者接下來就話鋒一轉進入批評階段:「雖然Sorkin的理想主義確實值得敬佩,但是仍然過於單純,幼稚,美化現實,blablabla……。」與劇中第一季結尾雜誌記者對於Will的批評如出一轍。但是,何不換個角度來看?

——————————————————————————————————————————

於是又回到篇首所提到的,對於Sorkin所有角色的核心概括。「自我掙扎」與「辯論」,這是Sorkin劇永恆的兩個主旋律。

不錯,在The Newsroom中,Will是自詡堂吉訶德,「執行著教化的使命」,甘願當一個「bigger fool」,但是他一刻也沒有停止拷問過自己,受眾所需要的究竟是什麼,應該以何種形式展現給他們,新聞的道德究竟是什麼?也因此,Sorkin同樣熱衷於為他劇中的核心人物安排心理諮詢來點出他們的內心掙扎,The West Wing中的總統Bartlet和副幕僚長Josh,The Newsroom中的Will。

Sorkin不僅讓他的角色們自我拷問,也讓他們接受來自各樣的其他角色的拷問。一個反同性戀的總統競選者的非裔同性戀職員拷問他:「你憑什麼光通過我的膚色和性取向就定義我的人生?」Lisa拷問他:「即使一個女性並不想要這個孩子,也沒有能力撫養這個孩子,仍然要拒絕她的墮胎權,道德嗎?」Genoa的事件拷問他:「新聞道德和國家安全你選擇哪個?」

當然Will做得最多的還是拷問他人。The Newsroom中的人物無時不刻在尋求著高水準的辯論:Will和McKenzie在非法移民問題上由於Maggie未能邀請到州長只能讓一群笨人參加辯論而產生的憤怒;Jim在Romney隨行採訪中無休止的追問;Will對於一場嚴肅的共和黨總統初選辯論的執著追求;Will對於佔領華爾街運動沒有有效的領導者和論點論據支撐所產生的怒其不爭。

一個曾經以通過法庭辯論為罪犯定罪為職業的現任新聞主播,一個將職業生涯的大部分精力用於攻擊茶黨的共和黨人,一個在新聞正直性和收視率間猶豫不定的新聞人。Sorkin對Will這個角色的設定最徹底地體現了「自我掙扎」與「辯論」的兩個主題。

Sorkin也不避諱展現自己思想中的矛盾性。在從第二季延續到第三季的新聞正直性和國家安全的辯論中,他無法給出終極答案;他讓Will成為新聞精英主義的代表者,他抨擊互聯網嚴肅性的缺失,卻又無力否認互聯網與眾包給傳統新聞業帶來的顛覆性的在時效性和信息量上的變革;在The West Wing中也從來不乏他讓對立的共和黨的觀點在辯論中取勝的例子。

So,No!我不認為Sorkin是一個天真幼稚,一味地「厚顏無恥」地美化著現實的理想主義者。他「從來不會對任何事情100%地確信。他內心永遠都在掙扎著」,但他從來沒有放棄過自我反思與辯論。他時而肯定自己,時而否定自己。他不懼怕將自己裝扮得充滿侵略性,只要這樣能激起對手反擊的鬥志。他相信高水準的思辨才是真正有益於民主的。他將像喬布斯所說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永遠孜孜不倦地追求著那個永遠不會得到的終極答案。

這,才是為什麼The Newsroom是最好的劇集,Aaron Sorkin是最偉大的編劇的原因。


《新聞編輯室》中有一段我在所有影視劇中最喜歡的台詞,在今天看來,更加能夠體現出編劇眼界和格局之廣。
劇中主人公來到一所大學出席座談會,觀眾提問環節,一名學生問台上嘉賓們「為什麼美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
一名教授首先發言,說美國因為自由而偉大。主人公沉吟半晌,然後開口了:
」It"s NOT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professor. That"s my answer.「
」它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這是我的答案「
主持人愣了一下,問他為什麼
(省略一些批評美國廣電總局的內容)
「With a straight face, you"re gonna tell students that America"s so star-spangled awesome, that we"re the only ones in the world who have freedom? Canada has freedom, Japan has freedom, the UK, France, Italy, Germany, Spain, Australia, Belgium has freedom. [laughs] So 207 sovereign states in the world, like 180 of them have freedom.」
「難道你們可以一本正經地告訴學生,說美國如此出類拔萃,說我們是世界上唯一有自由的國家嗎?加拿大有自由,日本有自由,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西班牙,澳大利亞,比利時都有自由。世界上207個主權國家裡,大概有180個都有自由。」

「And yeah, you, sorority girl. Just in case you accidentally wander into a voting booth one day, there"s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nd one of them is, there"s absolutely no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statement that we"re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We"re 7th in literacy, 27th in math, 22nd in science, 49th in life expectancy, 178th in infant mortality, 3rd in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number 4 in labor force, and number 4 in exports. We lead the world in only 3 categories: number of incarcerated citizens per capita, number of adults who believe angels are real, and defense spending, where we spend more than the next 26 countries combined. 25 of whom are allies. Now, none of this is the fault of a 20 year old college student. But you, nonetheless, are without a doubt a member of the worst, period, generation, period, ever, period, so when you ask, "What makes us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I dunno know what the fuck you"re talking about! Yosemite?」
「對,就是你(指著提問的學生),那位姐妹會女孩。萬一有一天你誤打誤撞走進了一個投票站,有些事情你得知道,其中之一就是,絕對沒有證據表明我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我們識字率排世界第7,數學能力第27, 科技水平第22, 人均預期壽命第49, 嬰兒死亡率第178, 家庭收入中位數第3, 勞動力人數第4,出口值第4。僅僅有三樣,我們是排世界第一的:獄中服刑人數佔總人口比例,相信存在天使的成年人人數,和軍事開銷。我們花的軍費比接下來26名的國家加起來都多,其中25個還是我們的盟友。現在來說...這都不是你一個20歲學生的錯。儘管如此,毫無疑問,你是歷史上最-差-的-一-代-人-之-一。 當你問『是什麼讓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時,我不知道你tm的在說什麼呢,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嗎?

It sure used to be. We stood up for what was right. We fought for moral reasons, we passed laws, struck down laws for moral reasons, we waged wars on poverty, not poor people. We sacrificed, we cared about our neighbors. We put our money where our mouths were, and we never beat our chest. We built great big things, made ungodly technological advances, explored the universe, cured diseases, and we cultivated the world"s greatest artists and the world"s greatest economy. We reached for the stars, acted like men. We aspired to intelligence, we didn"t belittle it, it didn"t make us feel inferior. We didn"t identify ourselves by who we voted for in our last election, and we didn"t [sighs] we didn"t scare so easy... First step in solving any problem is recognizing there is one. America is not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anymore. Enough?
」它曾經是最偉大的。我們為了正義的事業挺身而出,我們為了原則而鬥爭,我們基於道德準則制定或廢除法律,我們向貧困宣戰,而不是向窮人宣戰。我們敢於犧牲,我們關心四鄰,我們餵飽人民的肚子,而不是拍著胸脯空談。我們建立了偉大的功業,取得神明都難以想像的技術飛躍,探索宇宙,治癒疾病,培養了世界上最出色的藝術家,建成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我們身為凡人,卻有志於伸手摘星,我們渴望智慧,而非嘲弄知識。我們不因為自己在大選里給誰投票就給自己貼上標籤,我們也不會...(嘆氣)輕易地屈服於恐懼...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要承認問題。美國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轉向主持人)這些夠了嗎?「

--
有道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國家有難了,要去叫醒沉睡的人 -- 《新聞編輯室》就是這樣一個故事,這是一個美國版「士人」的故事。


首先,我要向因為我之前火線那個答案關注我的朋友們道聲歉,在那之後(和之前)幾乎沒有寫其他美劇相關的答案。

今天來講講The Newsroom (新聞編輯室)這部獨特但在美國評價兩極分化的美劇。還是先從作者說起,他是Aaron Sorkin,和之前介紹的David Simon一樣,也是一位熱心於以創作手法展現現實生活中政治問題的劇作家。

內容根據維基百科自行整理,侵刪。

參加第8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的Aaron Sorkin

Aaron Sorkin出生於紐約曼哈頓,中學起就參與到了學校的戲劇創作中,曾上台表演過音樂劇Lil" Abner。因為受到曾在《驅魔人》中扮演精神科醫生的演員兼導演Arthur Storch教授的吸引,Aaron進入雪城大學就讀,並於1983年獲得音樂戲劇文憑畢業。

1989年,他的成名作A Few Good Men(官譯:好人寥寥)被David Brown搬上了百老匯的舞台,並於1992年被Rob Reiner拍成了由Tom Cruise主演的電影。這部名氣不小的作品靈感來自於Aaron和他姐姐剛剛成為律師的姐姐Deborah的一個對話。在對話中姐姐告訴他,她即將要去關塔那摩海軍基地為一群因為上級長官的命令差點把戰友活活打死的士兵辯護。參考著這些信息,當時在劇院酒吧打工的Aaron把故事的構思寫在餐巾紙上,回到家再把故事寫到他跟室友共同購買的蘋果電腦上,就這樣,一部描述軍隊內部所發生的Hazing(欺凌)以及軍隊內部司法體系的作品誕生了——

舞台劇結尾的經典場景

舞台劇海報

電影海報

電影中法庭場景劇照

又一邊兼職改劇本,一邊在Castle Rock Entertainment(城堡石娛樂公司)的合同下工作了幾年後,Aaron終於在1998年獲得了將自己的想法以電視劇的形式搬上銀幕的第一個機會。而這最初的嘗試,就是Aaron在受到ESPN頻道SportsCenter節目啟發所創作的,講述電視體育新聞幕後故事的 Sports Night——

Sports Night劇照

在Sports Night中可以看到Aaron獨特的幽默感和在West Wing當中大量採用的「邊走邊說」的拍攝手法。而這部劇的整個題材很顯然地體現出了Aaron對新聞報道行業幕後故事的興趣,說是The Newsroom的前身也不為過。只播放2季就因為收視率低迷而被取消的這部電視劇斬獲了三項艾美將,為Aaron今後的影視創作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13年,在美國《電視指南》雜誌所整理的「被過早取消」的電視劇排行榜中,Sports Night名列第十。

Aaron接下來的作品就是著名的The West Wing(官譯:白宮群英/白宮西翼)。這部拿過3個金球獎,26個艾美獎的作品不但是Aaron的代表作,也是他在影視製作生涯中的最高成就。如果說題材上Sports Night是The Newsroom的前身,那麼West Wing則是在政治內容上成為了Newsroom的前身。

West Wing劇照

眾所周知,Aaron在The West Wing中描繪了一個美國左翼的烏托邦,故事裡雖然對美國政治體系有著準確的表現,但在事件發展的安排上和一些政治信息的傳達上卻有些理想主義,特別是作為主人公的民主黨總統和他的內閣的一些台詞充滿了青澀的自由主義偏見。Aaron毫不忌諱地在片中展現自己的自由主義價值觀,而這部作品恰恰就是以這群心懷自由主義野心的總統和他手下的官僚們吸引了觀眾。這些主人公們振振有詞地念著那些具有Aaron特色的大段台詞,試圖把這個世界往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方向推動的形象鮮明有力,令人印象深刻。而雖然有著明顯的政治傾向,The West Wing當中也能夠看到Aaron在不斷給主人公們安排挫折,反思自己的政治信仰,這是許多持不同政見的觀眾也樂於見到的。

West Wing主人公們

而West Wing片中的政治事件很多都取材於現實,並且這些諸如憲法隱私權、種族問題、仇恨犯罪、同性婚姻、槍支管理之類的問題在十幾年過後的今天仍然是美國政壇的重要議題。有些片中發生的事情上可以看到現實中的事件的影子。比如第一季中,總統考慮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時發現第一人選在過去寫過表示不認為美國憲法保護個人隱私權的文章,在與他面談之後決定更換提名人選。這很有可能是參考了1987年Robert Bork的提名因為他對Roe v. Wade案判決中隱私權相關的釋憲原則持反對態度而被占參議院多數的民主黨議員否決的事件。此外,片中的古巴難民問題、對恐怖主義宣戰、總統暗殺、機密外泄等問題均在現實中可以找到類似的事件。

在West Wing之後闊別六年,Aaron再次進行電視劇創作,把The Newsroom搬上了HBO。這部像是保留了West Wing的政治精神,再把主人公換成Sports Night裡面那樣的電視新聞工作者的電視劇繼承了Aaron一貫的風格,並且採取了完全按照現實中事發時間還原真實新聞事件的方針。而這次Aaron創造的主人公Will McAvoy所標榜的理想新聞主播形象也來自於現實——傳奇新聞主播Walter Cronkite

Will McAvoy

Walter Cronkite

Walter Cronkite是冷戰時期最出名的新聞主播,被譽為是最值得信賴的美國人。他是一個「有觀點」的媒體人,在次節目結尾都會說"And that"s the way it is...(事情就是這樣)」,除了在他以主觀評語結束節目的時候。他在1968年2月27日節目結束前對美國的冷戰策略做出質疑,提出美國應當儘快脫離泥沼一般的越南戰場,被認為是導致時任總統Lyndon Johnson宣布放棄連任的原因之一。他還曾在直播1968年民主黨全國大會的時候看著會場上打成一團的與會者和保安,在電視上對同事說道:「這是一群暴徒。」

而Aaron無疑是看著今天報道手段和信息來源日益多元化,但迫於商業競爭壓力導致報道方針越來越嘩眾取寵的電視新聞網路感到有些著急。The Newsroom是他創造的另一個理想主義烏托邦——劇中一個對自己政治見解毫不避諱的主播,在拒絕報道收視率高的花邊新聞,一心挑選並呈現最能夠教育選民的政治信息的情況下。。居然收視率居高不下!

The Newsroom在美國的評價褒貶不一,只拿到一個艾美獎(最佳男主角)。這次在The Newsroom中體現出來的,比West Wing還要嚴重的政治說教意味,劇中自我慶祝的語調,和Aaron作品一貫的高中生一般的感情戲令許多影評人士不滿。特別是在要求媒體保持中立性已經成為常態,以及這部作品中批判的茶黨運動和一些共和黨政治策略在美國相當受歡迎的情況下,這部作品的價值觀似乎並沒有能讓那麼多人接受。

當然,The Newsroom也有著不少愛好者。和Aaron過往的作品一樣,The Newsroom對政治舞台上媒體應當扮演的角色所進行的討論是深入且獨到的。雖然劇中的故事情節可能永遠不會在現實中發生,但卻展現了一些吸引人的可能性。從墨西哥灣石油泄漏到本拉登被擊斃,The Newsroom中Will McAvoy和Mac McHale的團隊本著優秀媒體人的自負和良知,做出了許多與現在主流媒體不同的判斷,其中不乏各種錯誤的決策。而這些具有爭議的做法都是值得現在的媒體行業審視並探討的。我想正是這種巧妙的構思使得The Newsroom在對美國政治和媒體行業感興趣的國內外觀眾當中找到了自己的忠實愛好者。

The Newsroom有很多瑕疵,在很多人看來並不是一部值得追捧的電視劇。但它背後基於現實的政治思考之深,以及Aaron一貫的角色對話風格使得它成為了近幾年來美國電視劇當中獨一無二的一部優秀作品。就算是與Aaron持不同政見的人,如果放下預設思考,也能夠從這部作品中得到不少啟發。


木心老師說:理想主義,是表示耐性較好的意思。而理想主義,都帶有傷感的情調。
在Will表現起來,理想主義不過是逃避現實的完美借口。逃避自己成為了愚蠢的那一幫人的事實,逃避自己是討人厭的事實,在逃避自己已經不紅的事實。在煙草、酒精、大麻已經無法幫助自己逃避的時候,那就用理想主義的大旗,躲在商業社會的背後,露出仇視的眼神。
Will的檢察官生涯里,判罪率是90%+,Guilt、guilt、guilt,不符合舊有道義的行為,都有罪。茶黨有罪,因為不符合Will對於黨派政治的認知,他並不認為所謂的右翼民粹可以拯救腐朽的美國,他相信精英主義。他認為報道Casey Anthony是有罪的,因為新聞時段的意義並不是拿來播出真實版本的肥皂劇。他認為八卦新聞是有罪的,他們不能稱之為記者,八卦記者是下作的是沒有職業精神的是違背新聞主義的。他認為Twitter是有罪的,他們沒有權力去發布新聞去告知社會進展,所以他堅持不宣布議員的死亡。
堂吉訶德首先是一個瘋子,其次才是一個騎士。Will並不能教化世界,只是他認為他可以。或許他曾經可以,只是McKenzie不斷重複地告訴他,我們有能力教化這個國家5%的精英,而這5%足以讓這個國家有所不同。
Will是悲情的大人物,他趕上了新聞業最好的時候,成為了全美最紅的幾個新聞主播之一。他趕上了信息爆炸的時代,經歷著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被破案。
他被Charlie拉著去跟Leona理論收視率在理想主義面前是無關緊要的,他酗酒抽煙地去思考著在商業社會裡,他還能否用理想主義的大旗存活下來。
直至後來劇情讓他存活了下來。

以上,就是新聞編輯室為什麼能在中國火得一塌糊塗,豆瓣評分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
因為Will就是中國80後、90后里,絕大多數的獨生子女的真實寫照。
張內咸導演在微電影《草莓百分百》中關於青春是什麼的命題里,有一個男生說出了這樣的答案:

「每天啤酒加羊肉串把自己喝暈了,然後醒來發現自己什麼也改變不了。」

我們這兩代人在小時候受到的教育與社會告知我們的事實,是嚴重脫節的。我們從小學習著共產主義的偉大精神,裡面是雷鋒和賴寧的奉獻主義,是黃繼光和董存瑞的捨身為人,唱著團結就是力量長大。直到長大後我們看見的是,是另一個世界:

那現實呢?
你們已經讓我只能暫住在自己的國家
難道我們精神上的家園
連暫住在自己的國家,都不行嗎?
拜你們這些磚家叫獸所賜
現在的讚歌、粉脂、麻藥還不夠多嗎?
你們除了每天無所事事,養尊處優
就只會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我們指手畫腳
你們想過500萬玩家一起「吸毒」的客觀情況
和這背後所掩蓋的深層次社會原因嗎?
我知道,他們殺油土鱉的時候,你沒舉
他們封推特的時候,你沒舉
他們殺飯否的時候,你也沒舉
現在,我們連魔獸世界也可能失去
我也知道,我們都是屁民
在老太碰瓷、撈屍賣錢、飛車撞人、釣魚執法面前
我們做什麼,也救不了心愛的遊戲

我們把Will的行為稱之為理想主義,是因為到了這個時代他做什麼都無法回到他奉行的精英主義時代。我們去追捧Will的理想主義,是因為到了這個時代我們做什麼都無法得到自己小時候所暢想的那些自由和榮耀。所以我們喜歡Will,他在熒幕前,做到了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敢去做的堅持,他舉起了手,去彙集能量,向商業社會發送了精英新聞工作者所彙集起來的元氣彈。
截止至2017年,我翻來覆去地看了12遍的新聞編輯室,基本在每次覺得迷茫和困頓的時候,我都為自己打這樣一針精神麻藥,直到今天特師在微博里寫了這樣的一段話:

好多人都死了,年紀輕輕的,我混過的許多論壇,經常有壇友突然死掉,他們的帖子每隔一段時間被頂上來,你看了一下,好像沒什麼差別,有些人以前經常和你互動,但他們已經死了,你把世俗的生活歸類為當代,但實際上當你這麼做的時候,沒有當代,當代消失了,偉大的時代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某種教育如果具有一種世俗化的目的,即使不那麼急赤白咧的,那宗教又何嘗不是,當你把自己微博頭像固定在每天八點半粉絲頭條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人們可能會跳過去這一欄目。

資深錘粉們嗷的一聲又哭了,在上次《甲方乙方》的回答之後,錘粉們又揮舞著230元的支票,嗷的一聲哭了。因為他們都已經死了,或者,準備死了。
而這些死人們,跟我一樣,在臨死之前,看著Leona揮舞著蒼老的拳頭喊出「GET IT BACK」的那一刻,看著Will彈唱《That"s How I Got To Memphis》的那一刻,看著Don在飛機上對著同伴說「I do the news」的時候,在豆瓣點下了10分的評分。
那些人物,都是我們想成為的人啊。


上企鵝視頻,跳到新聞編輯室第三季第一集,把最後一個場景看下去。關於這部劇有多了不起就基本可以得出結論了。

三條明線:
1、will等人堅持「謹慎」的做正確無誤的新聞,結果換來收視率第四,導致will心灰意冷——理想主義的墜落
2、尼爾獲得加密文件,並不經意犯下間諜罪,有了大麻煩
3、斯隆巧破雙關語,識破ACN正被人惡意收購

兩條暗線:
1、MAC說的歐里庇得斯英雄被誤解被追打最後真相大白的寓言——既暗諷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期間社交媒體和部分媒體的瞎攪和,又暗地裡形容了新聞團隊的現狀(MAC以為他們要到真相大白的第三階段了)
2、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中,「公民媒體」和「公民偵探」們屢次三番「協助調查」,實則破壞警方和各大安全局追逐真兇的努力。後來will因為收視率問題大發雷霆,其他三家收視率高的媒體都有盲從社交媒體的嫌疑,這讓will很氣憤。但後來will決定承擔「責任」,也就是結尾,他給團隊指出出路,他是團隊的「老大哥」(參見第一季心理醫生那集)。

三條明線和兩條暗線在最後一個場景互相交叉,互相打招呼,然後在will這個角色身上爆發再熄滅最後翻轉。就這一集,這種處理(實際這劇每季第一集都是相當高的劇作水準),在任何神劇身上,都是少之又少的。

新聞編輯室這部劇,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無法被取代的神劇。
講的是一幫堅守職業素養的新聞人,努力去做正確、公正的新聞,試著履行教化的自我使命,以及實現當代正義。但是,現實一次次嘲諷、打擊他們。
在劇集之外,這部劇自開播以來,奧斯卡金牌編劇首次擔當製作人,就吃了鱉,收視率超低。媒體嘲諷阿倫索金,自大狂妄;普通觀眾不想看電視時看到鏡子裡面真實的自己有多愚蠢。

第三季查理之死,老查理作為新船的幕後掌舵人,不得不在劇終時失去性命。就像這部被砍的劇。
不過,查理的子弟門生個個深得真傳,打算繼續照著查理的航線揚帆。
在遙遠的中國,許許多多劇迷頂著風暴式英語,硬生生啃完新聞編輯室里發生的二三事。


教化眾生的時代過去了

美劇迷都知道,要想在艾倫·索金的筆下做主角不是一件容易事兒,他必須得是一個熱血沸騰、思維敏捷、出口成章、邏輯清晰、正義感爆棚,且總是肩負著教化眾生義務的「理想主義戰士」。

在艾倫·索金與HBO合作的電視劇《新聞編輯室》行將結束之際,不僅有前面提到的不滅的理想主義,還瀰漫著對一個逝去時代的緬懷情緒,以及對互聯網技術衝擊帶來的新聞製作理念的懷疑,甚至深深的不認同。

在最後這一季的劇情中,艾倫·索金將故事放在傳統媒體數字化網路化變革的大背景下,主打嚴肅新聞的ACN電視新聞網眼看著已成明日黃花:被新老闆收購後,被迫放棄之前秉持的新聞製作理念,所有的選題都必須是娛樂的,充滿感官刺激的,廉價消費主義式的。這些昔日里的傳統精英認為,這樣做新聞是對他們的侮辱,試圖做出最後的抗爭。

在第三季第五集里,身陷囹圄的新聞主播威爾幻想著與自己的酒鬼父親談話,父親問道,你教化眾生的使命是什麼呢?威爾說他就像唐吉坷德一樣與這個日益敗壞的世界鬥爭,結果也如這個小說人物一樣,被人整慘了。

傳統媒體精英在某種程度上總覺得對這個社會有著一種強烈的道德感召義務,所以當他們製作的新聞不再有好的收視率,他們不會及時敏銳的察覺技術驅動帶來的觀念更新,不會對自身認知產生懷疑,而是以一種「知識精英」的身份居高臨下批判那些逃離他們電視頻道的觀眾正在走向墮落,哀嘆美好價值的失落,「這是最壞的時代」!

互聯網新聞製作理念的「去中心化」讓昔日的媒體精英迷失了,就像片中的女主播,儘管她可以以三寸不爛之舌抨擊ACN旗下的一款App侵犯名人隱私,把製作產品的IT男駁斥的體無完膚,但下載了這款App的人卻對這樣嚴肅的辯駁喪失了興趣。人們喜歡沉浸在這款App帶來的八卦消息中,至於消息的真假,Who cares?

已故美國學者艾倫·布魯姆在其名作《美國精神的封閉》中談到,社會科學的輝煌年代顯然已經過去了,對於談論蘇格拉底,馬克思·韋伯,弗洛伊德,人們早就沒了興趣,「自然科學將在人類科學中發展到頂峰」。雖然艾倫·布魯姆是基於大學的通識教育展開這一話題論述的,但筆者以為,它同樣適用於互聯網時代泛濫的海量信息背景下。

走齣電視劇,我們同樣可以看到現實傳統媒體所面臨的巨大困境。近一年來,紐約時報發布的App沒有受到用戶歡迎;貝佐斯以「拯救者」的姿態對已收入麾下的《華盛頓郵報》數字化網路化改造,以期得以復生;流媒體的繁榮,Netflix等網路視頻站點的崛起,讓美國電視的收視率猛跌,今年第三年季度美國電視收視率下降了4%。基於大數據思維製作的各類新聞產品越來越走紅,成了人們看新聞的首選。

互聯網產品的去中心化的確讓人們越來越自由的選擇「心之所愛」,想看什麼,不想看什麼,一機在手,在方寸之間輕輕觸動即可輕鬆實現。

艾倫·索金的擔心或者對這一理念的批評完全是僵化保守的一家之言嗎?開放的互聯網時代,對於受眾而言,造就的很有可能是一種封閉的互聯網思維:你為技術帶來的便利所沾沾自喜之時,你也在你的周圍樹起了一道高牆,這道高牆隔絕了你對這個「開放」世界的好奇和求知慾,屏蔽了你接受新鮮事物的信號,同時讓你津津樂道於「圈子」中的虛幻的滿足感,長久之後,你覺得這就是你所生活的世界,在一個充滿著多元可能性的互聯網內,每一個圈子都像是一扇後窗,每一間窗戶內的人都不知道鄰居在做些什麼。

由此,艾倫·索金在這個媒體變革時代發出的聲音,還是充滿了警世意味的。即使你覺得他的調子高高在上,也不妨放下偏見,聽聽他的主人公長篇大論告訴你一些他們慎重思考的結論,因為未來這樣的思考,說不定真會越來越少!

註:本文首發iDoNews 專欄,轉載請註明來源和出處。


誰也不會想到,《新聞編輯室》會出現牆內開花牆外香的情形,美國本土收視人數僅有210萬,第一季還沒播到一半,《紐約客》已忍無可忍:「這部劇如此迅速地跌入爛片的深淵,真是不可思議。」

搞了半天,《新聞編輯室》的知音在中國:豆瓣評分一度高達9.4(比《兄弟連》還高0.1),貫穿全劇的理想主義激情,令中國傳媒人熱血沸騰,不遺餘力地在網上鼎力推薦。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景象,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考察,讓人感慨萬千。

美國新聞人既有口無遮攔的一面,也有為了收視率、追求絕對的政治正確以避免法律糾紛、非常保守的一面。CAN的王牌主播威爾,擅長太極功夫,在參加一檔現場直播的談話節目時,面對「你支持哪個黨派」、「你是右派還是左派」等問題,總是用插科打諢的方式予以化解,拒不流露自己的政治傾向。主持人受夠了他的模稜兩可、空空蕩蕩,要求他必須正面回答「為什麼美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威爾突然來了一個大爆發,痛斥美國的墮落:

「在世界上207個國家中,美國識字率排第7、數學排第27、科學排第22、嬰兒死亡率排178、人均壽命排第49。只有三個數據我們排名榜首,監獄服刑人員占成年人口比重,相信天使存在的成年人總數和軍備預算,其中軍備預算是後26個國家的綜合,其中25個是我們的盟國。我們生活在美國歷史上最糟糕最悲劇的年代。」甚至對提問的女孩暴粗口:

「你問我是什麼造就了這個最偉大的國度,我真不懂你他媽的在放什麼狗屁!你只會逛公園?」

有理有據地數落美國,對於新聞人來說,屬於毋庸置疑的政治正確。但是,這段無數中國觀眾為之叫好的激情段落,又有政治不正確的一面:一位經驗豐富、年薪上千萬美圓的王牌主播毫無教養地當眾羞辱一個處於絕對弱勢的小女孩,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概率恐怕比火星撞地球還要小。為了增加戲劇性和話題性,編導畫蛇添足,可信度大打折扣。

國人追捧的是理想主義、新聞自由,而美國觀眾要求更高,劇中人物過於平面,缺乏微妙而複雜的立體感,註定了它在本土的命運。

個人感覺片子一般,毫無觸及真正問題的勇氣、銳氣.罵美國太落伍太不酷了.美國已經偉大到在任何地方罵它都屬於政治正確,美國人自己罵得最狠.但你見過比老美更愛國的人嗎?他們愛的是捍衛、鼓勵他們追求自由的共同體,這是美國偉大和強大的根源。


台詞寫得好
印象最深的一幕,某參議員被槍擊,生死未卜其他新聞台均報道人已死,唯獨男主角不肯,說醫院聲明還沒出來
老闆急了,說你拖著,觀眾就不斷流失到其他台
邊上有人來了一句,she is a person. a doctor pronounce her dead. not the news
寫出這台詞的編輯,牛


現實不能給予我的,新聞編輯室滿足了我
永遠心嚮往之,永遠達不到的狀態,看劇如同精神麻痹,跟劇中人一起掙扎,好像自己也實現了遙不可及的新聞夢
雖然還在象牙塔,已經感知到制度對自由新聞的限制,選題言論都不可過激;個人能力有限,做稿子也總是不痛不癢…

他們給了我做夢的機會
年輕人就還有點理想主義啊,這時候不做夢還要等老了再昂揚激越一場嗎
以及,Jim和Neal完全理想型,對己對工作對社會都極具責任心,思維敏捷執行力強,還有很多外掛技能…

不管有多少缺點,理想主義還是精英主義,不可否認這一切就是我的夢啊,所以永遠沒有劇可以超過它在我心中的地位了


一共有幾點吧。
很重要的一點是新聞編輯室是講述一個專業領域的故事。這是部帶著信念的正劇言情,它不是doctor who,也不是歡樂系列的《老友記》和《生活大爆炸》,更不是奢華的《八卦天后》,和《吸血鬼日記》,超能力也搭不上關係。但是這些劇都有一定的人喜歡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講述了一個圈子內部或真或假的生活狀態。曼哈頓上流社會,科學小怪人,吸血鬼,超人都是大部分人接觸不到的,新聞編輯室用它的視角告訴我們新聞工作者是如何工作的,一接地氣,二有專業圈子,讓觀眾有慾望去了解。

第二個就是信念。一部劇要麼劇情狗血糾結,要麼有一條主線。在新聞編輯室這部美劇里,這條主線應該就是理想不該被現實打倒。為什麼大家都愛說「不相信愛情了」「夢想和現實距離好遠」,其實是因為即使如今社會看起來浮華,我們內心還是嚮往那種單純的有夢有愛的人生的,而且比過去更甚。主角們在劇里的表現總是激動人心,讓觀眾有一起奮鬥的衝動,並且可以在電視劇里實現夢想,完成自己心中的願望吧。

第三個就是團結友愛。這話說起來像是官腔,但讓我們看看為什麼很多觀眾那麼喜歡以下的劇(不喜勿噴)《北京愛情故事》,《老友記》,《愛情公寓》(不得不承認確實有市場,雖然抄襲),《八卦天后》,《生活大爆炸》,《奮鬥》等,五六人以上的友情讓人十分羨慕。友情中的一對或兩對戀人更讓人覺得是絕配。人們喜歡這種單純的,為了朋友兩肋插刀,愛情世界日久生情的感覺,並也渴望自己的生活也會如此。朋友之間相親相愛的氛圍讓觀眾心裡很溫暖。

第四個就是沒有勾心鬥角。這樣的劇情其實俗套但也少見。男主和女主 男二和女二,很快都已經確定了感情,只是一直沒有袒露。長情的一對又一對,當然令大家喜愛了。《我可能不會愛你》成功也有這部分原因。

嗯。


半路出家學新聞,不少老師都有在英美從業多年的經驗,和他們不長時間的相處讓我覺得這部劇很假,很傲慢,且很討好。

它美化了美國的新聞環境,把美國的政治和新聞簡化成了黑和白的兩個簡單正營,然後用正義的一方鞭撻反方,這種簡單的煽情方法別說在政治新聞價值觀單一的中國有效,在美國一樣很多人喜歡。但是你看美國的媒體反應就瞭解了,很多有話語權一些的媒體對這部劇無情地唱衰。


和看紙牌屋一樣,羨慕我們沒有的東西。

新聞是新的事情,人們喜歡新的東西。將新聞和美劇整合起來的帶入感也是這部戲吸引人的理由。


個人認為,這部劇比較容易引起極端的喜歡或是厭惡。而愛它和厭它的原因,卻可能是同一點。
前幾日在知乎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薦《新聞編輯室》,剛好手頭劇荒。恰逢人人影視和射手關閉,感謝天天美劇,還能下載到。

目前第一季已經看完。

看完第一集就覺得很棒,順手搜索了一下相關的信息。大概了解到的是,這劇曾在微博上炒的很火,然後出現大批負面評論,批評該劇的「煽情,理想主義,精英主義,演技浮誇,人物性格扁平」等等。曾經該劇在豆瓣評分高達9.4,現在是8.9,不出意外應該還會小小的跌一點,因為目前的最新影評和短評都是大批的一星二星,內容也大概都是「都說是神劇為什麼我覺得很爛」,總覺得這場景似曾相識,不知道是不是所謂捧殺。

不管觀者贊不贊同這劇中像機關槍一樣掃射的價值觀,新聞職業道德等等,大多數人應該會覺得看得很爽。大段的如同演講一樣的台詞,大呼小叫肢體語言誇張且神經質的演員,肯定是有人愛,有人煩。
但我私以為,因為該劇中的新聞工作者過於「理想主義」去指責它,真的是無情無恥無理取鬧。尤其是以「我作為一個新聞從業者來告訴你們真實情況是怎樣的blablabla」這樣的開頭,將這部劇里所有值得稱讚的神來之筆痛批的一無是處。沒錯啊,有個豆瓣評論說的對,新聞又不是兩年後站在上帝視角來看當初應該怎樣做,可兩年後你都不反思一下當時應該怎樣做,還準備當鴕鳥到什麼時候呢。每一個行業都需要理想主義者,他們的理想就是燈塔一樣的存在,尤其是新聞行業,尤其是我國國情下的新聞行業,難道就非要把每個人那些不現實的、脫離實際的、幼稚可笑的想法通通抹殺掉,大家認清現實,才能做好工作么。
何況理想主義和腳踏實地並不衝突。索金的這部劇里,哪個人不是拼了命的在工作。

堂吉訶德最後被塞萬提斯寫輸了。
但他的故事值得被書寫。


牆內太黑暗的時候,牆外的烏鴉都是美麗的天使。
牆內太寂靜的時候,牆外的狗叫都是動人的旋律。


總有人覺得:靠,這人物,這台詞,這情節,夠做作!
但是對於一個在國內學了四年新聞學的我來說,這他媽就是我理想中的新聞世界啊。

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想和鹹魚有什麼不同。

在如今體制內的新聞工作中,不得不說,工作內容是枯燥的。學了四年的新聞,大部分同學都沒有選擇新聞媒體相關的行業,有的也只是在官媒的社科文娛部「打個雜」,更多的進入企業變成新媒體的宣傳小幹事,每天不遺餘力的發個朋友圈平台進行軟式推銷。

四年的培養,一腔的熱血無處釋放,突然當Newsroom出現在我眼前的時候,陳放已久的新聞理想崩然爆發,明明都二十好幾的人了,每集看的像個淚人。

讓我去報道戰爭的前線,讓我去揭露社會醜陋的黑幕,讓我為冤屈的百姓翻案,讓我去調查事實背後的真相........

肉體已死,理想還在。Newsroom就是為各位還保存著新聞理想主義的人們催化劑,人們寄予希望的烏托邦。


第三季倒數第二集看完來刷下滿腔憤恨。

AARON SORKIN個臭流氓,果然老騎士還是沖向了風車。

話說就特么一個電視劇敢不敢不拍的這麼意識流,尼瑪就三秒鐘的特寫誰知道原來丫一直住單間呢卧槽。


下周開始又特么沒得看了。。。


因為它是精神鴉片.

每個人物都是我想成為的樣子.

每次被操蛋的現實折磨得頹靡的時候看一集就是打一針雞血.

他們有對理想主義的堅持, 有和世界博弈的勇氣, 還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惺惺相惜, 整個設定簡直是我想逃去的遠方.


喜歡這部劇的應該都有點精英主義和理想主義


沒看過這麼做作的美劇。


那些說《新聞編輯室》不受歡迎的人,自己可以去IMDB上看看,好評的人也是很多,全劇8.7分,比行屍走肉和摩登家庭都高。評論十星的長評到處都是。
是的,美國媒體比我們自由,但他們新聞播報的質量並不覺得比我們好很多。
比如說某燈塔國電視台打斷了議員對國家監控的重要話題,轉去播報「JB超速行駛」的「重要」新聞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神盾局特工》第四季大結局以及整季?試暢想第五季的劇情?
有沒有適合練習聽力的,並且可以反覆多次看的優秀歐美電影或美劇?
達芬奇的惡魔,第二季第九集,和光頭公爵打架時利用他的獨眼擊敗了他,是什麼原理?
如果給你3億美元(約21億人民幣)的純製作預算(不包括髮型和營銷)拍電影,你會拍一部什麼片子?
《權力的遊戲》被全線引進,預示著美劇迷們未來的追劇之路將有怎樣的變化?

TAG:新聞 | 美劇 | 編劇 | 製片人 | 新聞編輯室TheNewsro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