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理性的人?

昨天晚上在北大聽了@李松蔚 老師關於拖延的講座,李老師說傳統「戰托」方法(如時間管理,自制力等)的核心思想是「工具理性」。而李老師建議我們接納現狀,停止對明天的幻想,著手行動,追求內心的平靜等。我覺得他說的這個過程也是需要一些「理性」的,認清現狀是理性,對未來合理的期許是理性,目標之外追求內心的平靜(增加收益)也是一種理性。我猛然醒悟到,拖延是一種非理性的策略。它是由非理性的認知+非理性的決策過程,導致的非理性結果。舉一個同樣非理性行為的例子:買彩票。由於買彩票的期望收益小於成本,所以真正理性的人應該是從來不買彩票的。但是如果我們出現了非理性的認知,就可能開始買彩票。比如:1.過於宏大的目標 要掙個幾百萬,別的方法行不通,只能買彩票;2.對現狀的低估 明明手頭有幾百塊錢,可以做別的投資,但自己總覺得這點錢太少了,只能買彩票;3.過度自戀 覺得自己很特殊,自己中獎的幾率比別人大,於是開始買彩票;4.過度擔憂 覺得其他投資是自己不擅長的,或者過度看衰投資市場,於是開始買彩票。雖然這個例子簡單的幾近荒誕,但我們可以看出這些非理性的認知或決策和引發拖延的因素是如出一轍的。所以我認為拖延就是由非理性因素造成的。那麼我們如何克服自身的非理性因素,成為盡量理性的人呢?


認識過程中有兩個飛躍:第一次飛躍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第二次飛躍是從 理論認識 落實到 生活實踐。

第二個階段涉及的因素很多,與人的環境、性格、習慣、家庭、教育等等都有關係,暫且不談,這裡主要說說第一個階段——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一、理性的方向是什麼?
我見過好多人,剛破除一個迷信,又生另一個迷信。從一個坑出來,又掉另一個坑。
何故?
他的思考沒有方向,沒有主心骨。總是在各種極端和謬誤中循環往複。
理性的方向的就是儘可能追求客觀事實。
所謂真理,就是人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其標準是主觀與客觀的一致。

二、Assume nothing (不做預設)
分析問題時,儘可能地少做假設,越少越好。
只有這樣,思想才會被解放,眼睛才不會被蒙蔽。
有的人迷信權威、有的人食古(外)不化、有的人太想當然……皆是因為心中的潛在假設太多了,作繭自縛。
金剛經有一句話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本意是指對佛法教義的領悟。
這裡我們借用一下,指:在分析問題階段,心中不要有任何傾向和預設,任憑證據去訴說事實。

永遠不要讓自己被自己所更願意相信的,或者認為人們相信了,會對社會更加有益的東西所影響,只是單單地去審視,什麼才是事實,這是我想說的關乎智慧的一點。
——伯特蘭·羅素

(大眾最常見的非理性思考就是太想當然。完全不看事實,只看自己心中的那個主觀臆斷。)

三、嚴密地思考
明確了思考的方向,掃除了思考的障礙之後,剩下的就是儘可能嚴密地思考。

思考的過程主要是由條件 推導 結論的過程,因此,嚴密的思考有三個要素:

  • 你說的是什麼意思?
  • 你有什麼證據?
  • 你的推理合乎邏輯嗎?

如果對方語義清楚,證據充實,推導合理,則結論一定準確。

……

(了解更多,點擊:https://zhuanlan.zhihu.com/p/23484025)


我想(最善意的)提醒題主: @李松蔚 老師反對的正是題主在聽完李老師講課後反思得到的——工具理性。因為工具理性的核心恰恰就是崇拜理性,將理性視作是解釋,解決一切問題的源泉。

但其實,工具理性恰恰是拖延和焦慮的來源!

這是因為,工具理性是對未來的計算,是通過強調理性思考,渴望收穫最大回報的思維模式。

可是:越是運用理性對未來的收益有所期待,越會在遭遇挫折和失敗時,產生焦慮,沮喪,和畏懼的心理。當未來巨大到超出理性所認知的自己能夠完成的可能時,拖延就成了最迅速的出路。

我想說的是:

  1. 拖延不是非理性的,不能夠靠理性來解決。拖延是不作為,只能通過作為,也就是行動解決。
  2. 追求內心的平靜並不是增加收益,追求內心的平衡應該是排他的第一目標。內心平衡是因,不是果;不是額外收益,是獲得收益的基礎。
  3. 賭博同樣不是非理性的,特別是從你的分析來看,賭徒們恰恰都是理性的,只不過他們陷入了錯誤的理性認知當中。
  4. 理性是錯誤的,思考(沉思/反思/體會)是正確的。這是因為理性的目的是對未來收穫的預期,思考(沉思/反思/體會)既專註於探索問題本身,同時專註於探索自己。理性會增加慾望和焦慮,思考則會幫助接受自己,接受現狀。

所以,我非常贊同 @羅文益 和 @悠然自得晨光 的答案:接納現狀,接納自己,從最點滴的部分開始行動是內心平衡的源泉,是深刻的思考的結果,也是放棄理性,放棄理性帶來的不滿和焦慮的最佳途徑。

最後的最後:

開始行動,在行動中沉思;
不期待美好的結果,也不畏懼糟糕的結果;
用心體會行動的過程,體會沉思的快樂,體會由此而來的結果。

這是我的親身經歷,是我從拖延和焦慮中重新開始認識自己的心路。


一、不要對立感性和理性。
感性是本能的一部分,至今仍然是決定大部分行為的源動力。崇尚理性而貶低感性,不單單是沒有可行性,而且會帶來不必要的痛苦

一輛前進的馬車,馬能自己躲避障礙物,但可能貪吃或走進死胡同。這個時候需要馬夫糾正,但是馬夫不能自己拉車。

純理性人是不存在的,理性作為晚進化的能力,還不能掌控所有行為。這與理性思考對人類進步的巨大貢獻並不矛盾。

所以對理性更加恰當的定位是作為感性(本能)行為的監督和修正,當感性(本能)能夠很好的適應周圍各種刺激的時候,就沒有必要用理性至上去干擾——全心的去愛,任性的虛榮,庸俗的取悅自己。當感性(本能)失靈的時候,比如憤怒引發暴力將要觸犯法律,演講前的緊張逃避,不停地製造賢者時間,那麼就要清晰堅定的使用理性進行糾正。(和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原則類似)

二、維持理性,需要第三人稱視角,和對事物本質原因的探究。
第三人稱視角,就是創造分身,扮作上帝,脫離自我束縛從而客觀審視自身行為的原因。例子:問自己為什麼敵視一個人,第一反應通常是列舉對方的缺點和粗劣。但跳出自身的情緒防禦,可能會意識到,看對方礙眼是因為他和自己心儀的妹子撩閑,或者影響了自己裝逼。第三人稱的自我審視需要一些情緒、行為影響因素的專業知識,從分析其他人開始,會容易一點。
大多數自我剖析都相當於對自身正面評價的攻擊,過程並不愉快。但正是這樣一個去死皮的過程,讓人保持真實和敏感。通常也不會去選擇道德制高點這種攻擊手段,相比較「我是有道德的」這種陶醉,自我審視下暴露出的虛偽更讓人難以忍受。

至於拖延,完美主義是原因之一——因為害怕破壞自身正面評價而不去做。建立並維持自身正面評價是社會人行為的強大動力,顯然無法用理性去克服。當引導這種動力去正確的方向之後(在過程而不是結果,自我進步而不是與人比較中獲得成就感),當初造成拖延的原因反而成了克服拖延的武器。

可能「理性」和「感性」的定義範圍會帶來思考上的混亂,最差的情況就是「帶來好處的行為就是理性,引發麻煩的就是感性,所以理性好於感性,應該用理性壓制感性」。這種論述對指導行為毫無幫助。如果拋開定義,那這個答案就可以描述成:試圖在紛繁的大腦活動中,通過盡量少的調整,而使整個人的思維和行為達到預想的效果。

預想的來源,就是我所謂的第三人稱分身、理性。

所以推崇理性是因為理性超脫的難能可貴,不是理性可以包攬一切。


只針對題目不針對內容的回答:
其實也只是提供一種思路,你們在想怎麼理性,其實可以換一個角度,思考決策如何不受太多情感因素影響

記得知乎上有如何看出回答的是不是寫手,還有如何發現有價值的回答。我思考了一下,通過調動讀者情感共鳴而削弱讀者理性思考的回答,大部分都是存在問題的。

所以,想要理性,該對自己的情感系統有足夠的自知。最好設定一個警戒線,當情緒波動超過線時,就需要對情緒進行收束。
--------------------------------------------------------------------------------------------------------------------------------------------
也想問一下大家我的另一個思路是否有可能性:
1.弄明白理性系統和感性系統在做出分析判斷時的協同關係模式以及兩種系統的結合方式。
2.構造出理性-感性決策系統的更好的模型。
3.目標是足夠理性的判斷(非無感性,有時候感性能做出超出理性效果的判斷,類似直覺。思考了一下可能是受限於大腦計算力or其它資源調動,感性判斷有時候也許是一種省資源的判斷方式),同時還能有更好的情感體驗(理性同樣不會再沒有必要的時候干涉情感體驗)。
-------------------------------------------------------------------------------------------------------------------------------------------


題主問的是【廣義理性】,很多回答說的是【狹義理性】。

狹義理性通常指的就是【工具理性】,即基於現有的資源條件達成給定目標的最優策略。所以工具理性當然是每個人都需要的。

理性還有一種更狹義的理解,即邏輯思維能力。其實對於工具理性,邏輯並不一定就是必須的——如果不講邏輯能更好地實現某些目標,那麼(從實現這些目標來說)不講邏輯就是符合工具理性的;而某些時候依賴直覺能更快地實現某些目標,那麼(從實現這些目標來說)依賴直覺也是符合工具理性的所以有時候不講邏輯的純感性行為,很可能恰恰是符合工具理性的理性行為(進化心理學最喜歡整這類解釋了)。

但工具理性不會質疑目標是否合理,而如果目標不合理,那麼實現該目標的理性行為長期來看反而是非理性的

【廣義理性】則包含了對各種目標本身的質疑和反思(重新評估所追求目標的合理性),甚至包括對理性自身的批判和調整(元理性,meta rationality),從而有助於選擇更有益於自己的目標和策略。

所謂「內心平靜」就是一種目標,而「活在當下」就是一種策略。這正是(廣義)理性思考的一些結果,而不是庸俗幼稚的「跟著感覺走」、「相信直覺」就能領悟和實現的。

而我認為包括「內心平靜」和「活在當下」在內的各種建議和方法都需要經過每個人(廣義)理性的批判:是否符合自己的長期利益,是否滿足自己的根本需要,是否有助於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以及有沒有更好的選擇。而這些又依賴於自己更深層次的理性思考:什麼是自己的長期利益,什麼是自己的根本需要,什麼是自己的人生目標。這些問題又引出最根本的問題:「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即「我是誰?」。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為了發現意義(或創造意義)和實現意義,都需要對世界有更深入的認識。

如何成為一個(廣義)理性的人?
工具理性里的一些知識和方法論當然是必須學習掌握並為我們所用的(工具理性是且只是工具)。
但工具理性的不足需要特別引起我們的重視。工具理性是以現有資源和給定目標為前提的有限理性,而它的前提就是它的局限。
突破這個局限首先需要我們有探索、質疑和反思的精神和勇氣,需要更真實、更客觀、更具體、更全面地認識世界和自己。我們是工具理性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隸,不能被它控制來排斥其他特質和可能。我們不是任何事物的奴隸,我們是自己的主人。


很贊同排名前幾位的回答。多看書,所思考,從點滴開始行動都是很好的建議。
但是,像 @喬智 的回答,似乎沒有先對理性本身的概念做一個探討(工具理性並不一定等同於理性),而直接得出結論:「理性是錯誤的」,答主想並不是十分合適。
第二, @羅文益回答中的方法提到思考自己,思考人生,固然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向,但是範圍貌似太大,僅僅以幾百個字,很難說出十分便於實踐,以逐漸趨向理性的方法。

故答主想嘗試縮小和精鍊本話題探討的範圍,用自己一個實際的小案例,結合「 幸福課」的內容,從非常實踐的層面來做一點點補充。同時,只針對題目本身和題目內容最後一句「如何克服非理性因素」來回答。

一、討論範圍(概念)
引用亞里士多德的一個定義:「在理性的部分中,我們把一部分稱為認知,把另一部分稱為推算,推算和考慮是一回事。」
同時,再加上我們如何能更加客觀地看待事物,我們便可以展開以下討論。

二、個人小案例與分析

記得在高三某日下課去打水,走廊上碰到舊友,向他打了聲招呼。但是他看也沒看我一眼,冷漠地從身旁走過。心裡像是被潑了一盆冷水,悶悶不樂地回到課室。除了情緒上的低落,思緒也不免雜亂紛飛。「我是不是也冷漠地對待過他?」「以往我是不是做了什麼事讓他反感?」「以前我還幫過他什麼忙,怎麼就這樣面對我?」……最後再加上聯想到別的一些事情,腦中念頭演變成了「我是不是一個令人討厭的人?」「我到底哪裡出了問題?」以至於一節數學課一點沒聽進去。


有意思的是,第二天在走廊上又碰到他,他笑著主動跟我打了聲招呼。再回頭想想,自己那一節數學課上所想是多麼可笑。為什麼我沒考慮到別的情況:」他是不是在想著什麼事情,就沒有看到我?「;」是不是遠方有個美女,他直接看呆了?「」是不是我聲音太小了,他沒有聽到?「……

但是,這一件事是自己內心成長的重要里程碑。它打開了內心一個反思的維度,當自己陷入痛苦的思維漩渦時,是否可以平復自己的情緒,來檢視和挑戰一下內心的想法?是否可以從一個更加客觀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再回頭看看那節課內心所想,發現其邏輯十分荒謬:跟朋友打招呼,他沒理我→→ 我做錯了什麼事情 →→ 我是一個令人討厭的人。就因為那麼一件小小的事,把自己給否定了,這多可笑。不過,推理和歸納的能力是人本能的一部分,只是有時候是非理性的,需要我們去反思和檢視。而且對於某些事情的解釋,若不加以檢視和修正,還會自動不斷加強而形成一種慣性。比如說傾向於消極解釋別人對待自己的態度,可能總是會因為小小的事情別人對待自己不好,或者交往中別人一些點滴言語,就會解釋為自己不好,進而感覺自己整個人都不好。

另外,幸福課中還用了幾個實驗來解釋:我們對於一件事的認知情況,會影響我們做這件事情的過程和結果。其中一個實驗是:兩組同等人數學生玩同一個遊戲,他們中都有競爭性較強與合作性較強的成員。A組被告知他們玩的遊戲名稱為」華爾街遊戲「,而B組被告知遊戲名稱為」社區遊戲「。最後顯示出在遊戲過程中,A組成員競爭性明顯強於B組。僅僅因為遊戲名稱的不同,整個遊戲的合作過程竟然有著天壤之別。


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結論:對事物的正確或積極認知與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態度與幸福程度。以下討論如何才能從更加積極、客觀的角度來認知事物。換句話說,我們如何能回歸理性


三、如何回歸理性

前文提到在思維和情緒的層面都會影響我們對於事物的認知,那麼自然我們就可以從這兩方面來入手去修正偏見

思維層面來說,幸福課里提到的3M反思法是一項很有力的工具。當我們陷入某些思維陷當中,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反思,我們是不是產生了某些偏見。
1. Magnifying:我們有沒有誇大了某些事實。(例子:一次考試沒考好→→我是個笨蛋。下次可以考好?我在別的方面有優勢?
2. Minimizing:我們是否陷入了隧道化的視野(Tunnel vision),只是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例子:舉辦一場講座,有620人參加。只有2人睡覺。→→我講的不好,非常無聊。我是不是忽略其他的事實?
3. Making up:我們是否編造了某些事實。(我此次考試考差了→→老媽沒有送湯給我喝。Are you just kidding me?

情緒層面來說,圖2列舉的是筆者認為能夠調節與平復情緒最好的方式。太極、瑜伽、冥想與站樁都強調觀照呼吸,觀照自己的情緒和念頭。持之以恆地去做這樣的練習,能讓我們在生氣、沮喪、痛苦等情感浮出水面之時,很快地意識到它。當我們能夠意識到這些情緒,它的能量就已經開始消退,進而也能減弱它對於我們客觀認識事物的影響。


作為一個健全的人,想要成為理性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正視感性。對感性的貶低本身就是感性的,而嘗試完全抹消感性的影響更是愚蠢的。正確的做法並非單純的壓抑感性(因為很多時候難以壓抑,而被壓抑的感情也會在多個方面對人的能力產生負面影響),而是有理性的方法去控制感性,知道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方法去發泄感情,或去利用感情。
想變得理性首先就要對自己熟悉,知道自己的性格特點在哪裡。內向還是外向,是一個務實的人還是一個浪漫的人。在了解自己之後才能找到合適自己的方式,而非聽別人說該怎樣生活而盲從。由思考到判斷,再由判斷進行計劃,都應該是由自己的思考得出。
此外,對自己的行為和動機再進行分析。如果自己做得好,如何重現;如果自己做得不好,如何避免。與此同時,這種判斷進行的越多,你就對自己的行為和結果就越了解,從而減少甚至消滅了無益的恐慌和自卑。
顯然,成為一個理性的人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有能力深入思考,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持自己對思考能力的自信。沒有深思的能力或不相信思考的力量是無法成為真正理性的人的。


首先,我非常贊同 @羅文益對理性的比較全面的答覆。但針對題主的問題,我還是想補充一下自己的想法。

理性,通俗一點說,就是講道理,就是在你得出一個觀點的時候,你要有邏輯支撐,是由你的邏輯支撐這個原因,才得出了你的這個觀點。

當然我們很多人在得出觀點的時候,也是有支撐的,例如「***說的」,「爸媽說的」,「老師說的」,「**權威說的」,「**專家說的」,「別人都這麼說」,這是一些最常見的理由,但這是邏輯支撐么,通過這個能得出相對合理的結論么?

其實這種邏輯支撐背後的原因基本可以歸納為2點,1)被廣泛認同的就是合理的觀點(羊群效應),2)你認可的人、對你能產生影響力的人、你崇拜的人說的話,就是合理的觀點。

之所以有這樣的認知,會有這樣的反應,有複雜的原因,但其中有一點原因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這種方式是肯定是最省事的,滿足了思想上的懶惰這個需求。

我們是否經常在生活中聽到這樣的一種表達:

「想那麼多幹嘛,就這樣干不就行了」,就和「瘋狂石頭」裡面黑皮一樣:

「整那麼多事幹嘛,我拿個鎚子,哐嘰一下給它砸開算逑了,撒開腿就跑」。

怕麻煩,怕思考的麻煩。這個可以理解。

所以怕麻煩,懶得動腦經、費心思,願意先幹了再說的人,是很難敦促自己去思考,很難去獲得理性的。但我想說的是,這類人,不是說幹不成事,或不能成功,他們中的某些人正是因為這一點(情緒化),同時還具備了某些其他特質,往往還能幹成大事,具體原因很複雜,這裡就不解釋了。

理性可以很複雜,理性也可以很簡單,無論簡單還是複雜,都需要我們自身去觀察和思考,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你會因為某些事情生氣,這就是最典型的情緒上的反應,是一種不理性的表現。為什麼?

1)生氣傷身體,你體內的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速,血壓升高,長期如此(身體偏離正常狀態太多),必然導致問題。

2)生氣壞事,由於情緒影響,你已經不能正常思考,你只覺得血氣上涌,突然平時你不敢幹的事情,不敢說的話,你這時候都敢幹了,敢說了,這時候就最容易壞事,出岔子。因為你平時不敢幹,不敢說,是有原因的,你平時還會判斷一下,有些規則能夠約束你。

3)部分人長期生氣,而對情緒形成持續影響,這就更嚴重了。

那麼生氣諸多對你的不利,你為什麼還要生氣呢?有兩類,有兩個不同的階段。

一類是你從來就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你沒有考慮過,當然就是由著情緒辦事了,你認為這再正常不過了,大家不都這樣嗎?

這類就是缺乏理性的認知了。但是題主的表達的意思是有了理性的認知,你就可以改變,你的行為也就理性了。我的認知是,不一定,大大的不一定。

這就是第二類或者說第二階段,有很多道理,大家是知道的,比如生氣這是個事情對人身體不好,這一點很多人都知道啊,但是他們控制不住啊,遇到讓他生氣的事情,他該生氣還要生氣啊。

也就是說,認知相對於不認知是一個進步,但並不等於你的行為就能夠與你的認知一致,而且往往不一致。

這就是為什麼王陽明那麼強調「知行合一」了,能做到知行合一的人有哪些呢?王陽明、曾國藩這些人。

你看,這類人相當少吧,這是一個相當有難度的事情。

就生氣這個事情,還沒說完,接著說,如果你再理性一點,你會發現,生氣還是有作用的,不完全是副作用。

那它的作用(對你而言)在什麼地方呢?

你生氣的狀態有時候會給你帶來利益,比如你買了一個商品,發現有質量問題,你跑去找店家退貨,一開始你好言相談,擺事實,講道理,但對方見你溫文爾雅,就各種忽悠+抵賴,這時候,你一股怒火油然而生,提高了音調和嗓門,大喝一聲「你搞***啊,再不換我找你領導」,其實這話你之前也說過,但對方就當你是放了屁,而當你怒目圓睜,語氣、語調、音量、表情都發生變化的時候,給對方帶來了相當的震懾,他從你的這些表現當中,看出你是跟他來真的了,如果再敷衍,就會有大麻煩,他就趕緊給你換了。

你看,這就是生氣的作用吧,給他人帶來了一定的威懾力,表明了你的態度,表明了這個事情對你的重要性。

那你會問,你到底應不應該生氣呢?^_^

我想回答的是,看情況,用一句最常用的話說,就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能行得更高明,那就分內用和外用了,因為畢竟你要發揮「生氣」的威懾力,你展現給對方的是你的外在,而不是你的心理。

理性認知是理性行為的基礎,但不必然導致你的理性行為。


1.理性邏輯思維的提升:
學生時代,學好數學、物理。無論男女,無論男女!如何女生實在有困難,起碼要認真學數學!一定要努力學、努力學、努力學,學好學透自然是最好的。然後,理性的邏輯思維逐漸提高。

2.做一個有深度的人:
擴寬見識,只有了解更多,才會發現自己的無知。就可減少沾沾自喜、嫉妒、自戀等不良情緒。

3.做一個會獨立思考的人:
別人的話及其行為,請勿盲從。


康德說過:「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於自己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運用自己的理智可以說是真正甄別人與動物的標準。就好比這個世界上有男人、雄性動物、連自己有沒有活著都不知道的生物。
一個可以獨立運用自己理智的人首先是理性的。它可以用自己理性的力量來壓制住內心的獸性,一種人類無法屏除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衝動。他的理智足夠強大以至於他能夠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有判斷能力的獨立思考的個體,這裡我們所提到的判斷力指的是一種能夠對信息做出自主判斷並且將其收入自己的知識體系的一種能力,從而她對他人的判斷無需依照流言蜚語,以至於他不需要人云亦云,而是應用自己的感官對他人形成系統的認識。同時,也可以對五花八門的信息也可以加以妥善處理並分類。
但光有理性是不夠的,正如計算機沒有感情一般,一個理性的人沒有浪漫主義情懷是不完整的。
建立在理性之上的浪漫主義是對理智的升華,正如《哈姆雷特》與《十日談》關係一般,浪漫主義帶領著理性走向了高雅精緻。因為只有理性還難以對問題進行準確的分析和應對,浪漫的力量在於賦予了人喜怒哀樂,愛恨情愁的能力。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些被賦予的能力只有在結合理性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最佳的發揮。理性主導了人的感情,反過來感情也主導了人的理性,這麼說是因為一個沒有感情而只有理性的人是一個冷冰冰的人,或者可以說是內心毫無憐憫、毫無同情、毫無憤慨的人,這就是絕對理性的弊端所在。在感情的主導下並加以理性來調節,一個人才會真正擁有正義感,擁有愛。這樣的人才算是一個大寫的人,算是一個君子。也唯有在理性的協調之下,感情才會是真感情,而不是發展為極端主義的情緒,如沙文主義、恐怖主義。
而看看現在,又有多少人可以算是人呢?我們應該懂得如何去運用自己的理性,而不是去為他人所擺布,所束縛。並且我們還要吃到,擁有知識並不代表著擁有理性,只有一個人能夠成功地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並用之加以約束自己、協調自己、提升自己的時候,我們也許才可以說這一個人是一個擁有理性的人了。也只有這樣知識對我們才有益的。從而能使我們堂堂正正的做為人,讓我們大智大勇、襟懷磊落,仁民愛物。


最近在努力培養的習慣就是決定開始完成一件事時,進入「機器」狀態,最大化的縮小情緒,感性上的影響,就像機器執行程序一樣把所有的行動思維集中到一個點,直到達到設定的階段/時間。 所以在我看來,理性就是百分之百關注事物/目標本身,想像自己是一台設定好程序的機器,然後按一旦決定好,就無所顧慮地執行吧。
當然這是對做事工作的態度,生活中隨時保持過於理性的話會降低太多幸福感,划不來。


[一段對「腦殘」的翻譯:Your brain has two parts: left right. Your left brain has nothing right, your right brain has nothing left……對問題的看法,最好是「理性的思考,幽默感性的表達」,其次是「理性思考,理性表達」,再次是「感性思考,感性表達」,最可怕的是「感性思考,理性表達」。
馬雲翻譯的微博段子


老闆評價我的全公司最理性的,雖然是個姑娘。


年輕人為什麼容易做錯事?因為衝動。衝動之下,人的理智被甩在腦後,也常做出後悔事。


自己的故事。大約前年的八九月份,我還是個小傻逼。那會在星巴克打工,一個人租房住。房東是對老夫婦,人很好,交定金時,老阿姨說「你就當這兒是自己家,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找我。」世界超級美好,有沒有。


只是,安穩的日子並沒過太久,遭遇了個極度糟糕的事,讓我再不敢住下去。恰好,事發前兩天剛交了兩個月的房租。心裡期待的是跟伯伯阿姨說清楚情況,我幫他找好下家,該退我多少退多少。


現實總比願望要殘酷,打電話過去,老伯伯立刻翻臉,說只退600(月租金1200,三個月房租在他們手上)。好說歹說,他同意只要找到下家就給退。找了好幾個,甚至有個已經把錢都帶來了,當場要付,他愣是各種不滿意,不願租給人家。或許他是真心不滿意,但當時我的想法就是他在有意刁難,想多賺點錢。我乾脆不找了,也不肯把東西收拾乾淨。阿姨打電話來,說給我1200,讓我走。當時除了憤怒就是憤怒,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自己虧了,也不許他們賺。過了兩個月,才把東西搬走。


回想這事,覺得特不值。談判的最終目的是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更何況當時也沒有寬裕到無所謂1200。在看到已經快到他們的底線時,就應該退一步。畢竟年少,只想爭口氣,但這口氣算個屁,虧的還是自己,不如先硬後軟,最後大家還好好說話。因為這事,活明白很多。


左右事情結果的就是一個人的理性。現在的老闆評價我是全公司最理性的,儘管是個姑娘。女性的感性神經通常發達,情緒化嚴重,完全不受邏輯思維的限制,經常讓男性摸不著頭腦,被嫌棄不理解女性。適度的感性是好事兒,人需要情緒的發泄口,需要靈感迸發。只是,讓感性肆意,那就是不成熟了。


如何變得理性一些?答案:看見。這是鬼腳七寫得關於情緒的文章裡面,提出的解決方法。確實,當處於負面情緒時,告訴自己「當你生氣時,你只需要看著它,看著它生氣。」一遍一遍告訴自己,你會從旁觀者的角度看自己,看到自己因為一句話、一個念頭所產生的情緒變化。如果你再試圖去想想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想,很可能得到一個可笑的結果。


假設,你是因為看到女朋友發的一條微信「你在哪裡」而生氣。那如果你是個文盲,不識字,那是不是就不會生氣了。但你並不是文盲,那為什麼會因為一句話生氣呢?因為他讓你覺得自己又被懷疑或是又被監控了,你需要自由!還有上次上上次都是這樣。你越是煩躁,越是搪塞,女生就越是懷疑。最後,本只是句簡單的問候,也從誤讀變成了事實。其實,這不過是你自己在YY罷了。但念頭常轉得比光速還快,很可能你還沒來得及看見自己,就已經一個電話飛過去,吵起來了。

再舉個例子,大學做校園超市,失敗例子無數,但當時覺得自己做就能成。知道之前失敗主要是因為物流,也沒想好解決辦法,就莽撞去做了。最後,在同個坑跌跟頭。為什麼?如果當時問我,你覺得某某某做校園超市能不能成。我會想到物流是個很大的問題,成功幾率比較小。但換成自己做,覺得可以控制這件事,對成功率的預判會大大增加。自己看問題是內部視角,考慮的是「我有多大決心」,別人看問題是外部視角,考慮的是「別人做這個能不能成」。切換看問題的視角,從內部視角切換為外部視角,依然需要看見自己。


那怎樣鍛煉自己看見的能力?答案:多看、多聽、多思考。我們回望小時候所謂的煩惱,會覺得不值一提,但在當時簡直是天大的事。見得多了,聽得多了,會發現很多煩惱很多遭遇就不是個事兒。多經歷之外,建議看一些鍛煉邏輯思維能力的書,例如《圖解思考術》《打開餐巾紙》,再層次深點的就啃啃《金字塔原理》《麥肯錫方法》。


偶爾的小脾氣讓人覺得可愛,一直折騰沒人受得了。記住,要看見自己。


更多文章在我的公眾號「走在奔3的小路上」


敢於正視未知的恐懼
敢於認清自身的缺陷
敢於違背錯誤的諾言


為什麼會存在拖延,為什麼明知道該做什麼卻不去做,為什麼這一秒鐘你可以做的事你放下了去做不該做的。
個人覺得如果只是針對拖延,並不僅僅是理性或者非理性的事。人本身就是感性的動物,想的問題很多,受到的誘惑也很多。其根本是個人對問題重要性的看待以及自己對完成這件事的清楚認知和渴望。
內心安靜寧和,思維清晰,條理通順,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然後在碰到其他誘惑時自然心裡會有聲音告訴你,不要這樣那樣做。至於去讓自己變得理性的一些工具,那樣只會讓自己更加焦慮。
再說人生本來有些時光就是用來浪費的。


真正的理性只有一句話,負面情緒亳無意義而正面情緒也不能改變現實。


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


價值觀,自己選擇,自己承擔結果,自己不要後悔,


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運用正確的技巧來克服潛意識幼稚的暗示從而理性起來,甚至改變潛意識的內容,都是完全可以的。只要你開始因為某件事感到懊悔,而你的理智告訴你這件事其實並不壞,此時,你就應分析之所以懊悔的理由所在,並清清楚楚的查明這種懊悔心理的荒謬之處。讓信念生動、強烈起來,以至於它們能給你的潛意識留下強烈印象,強烈到足以與嬰兒時期保姆或者母親給你留下的印象抗衡。深入觀察不理性的一面,下決心不去看重它,不讓它支配你。無論何時,只要它將愚蠢的想法和情緒灌輸到你的意識當中,都要對其斬草除根,分析它們,然後拒之門外。不要聽任自己當一個優柔寡斷的傀儡,一會兒被理智搖到這邊,一會兒被幼稚的愚行搖到那邊........
多數人在表面上扔掉童年時代的盲目崇拜之後,總認為事情已經完結,不必再做什麼,卻沒有意識到這些盲目崇拜的影子仍然隱藏在看不見的地方。一個合理的信念到達時,我們應該仔細觀察它、堅持它,直到最終結果出現,去查明與這一新信念不一致的信念是怎樣存活的.......
我的建議是:一個人應該著重記住自己在理性狀態下信奉什麼,永不允許相反的不理性信念順利通過,或者聽憑這些不理性信念的支配他(無論這樣的信念是什麼)。其實,這表示當他經不住誘惑而變得幼稚時,必須努力說服自己理性起來。


正如題主所說,我是一個從來沒買過彩票的理性的人,可是成為理性的人,未必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對食物的不放心,我放棄了享用街頭小吃的快樂。因為覺得美女只不過是優秀基因的排序,對美女從來無感。其實我覺得人生活中還是需要些感性的。


推薦閱讀:

哪個瞬間什麼時候你覺得最孤獨?
如何做到「念起即覺,覺已不隨」?為什麼有時候控制自己的意念那麼難?
為什麼有的人可以放任自己胖下去而不做任何措施?
怎樣找到理性和感性之間平衡點?

TAG:心理學 | 理性 | 感性 | 思維方式 | 理性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