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須有」應如何解釋?
- 不需要有;
- 也許有吧;
- 別急,有的(莫須,有。)
- 難道沒有么?
請問到底要如何解釋?
「莫須」二字是宋朝人的口語,是「難道不」或「難道沒」的意思。
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有「莫須召二三大將來」之語;
《寶真齋法書贊》有「莫須與他明辯」之語;
《曲淆舊聞》有「莫須待介甫參告否」之語;
《鐵圍山叢談》有「莫須問他否」之語;
《思陵錄》有「莫須批出」之語;
《後村大全集》有「莫須有人」之語;
《分類夷堅志》有「莫須謝尚書否」之語。
紹興十年宋高宗下達《御札》:「……據(今來)事勢,莫須重兵持守、輕兵擇利;其設施之方,則委任卿,朕不可以遙度也。」《宋史》原文:「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可解釋為「難道沒有罪嗎?」
清代的《資治通鑒後編》表示「莫須有」三字是弄錯了,《續資治通鑒·考異》引《中興記事本末》的旁證,認為是「必須有」,朱彝尊亦同意此說。
呂叔湘引用俞正燮《癸巳存稿》標點做「莫,須有」的說法,解釋為「或許有」,「世忠截其語而合之,以詆檜之妄。」
台灣作家李敖曾考證「莫須有」的正確解釋應該為「莫須,有」,「莫須」是宋朝的口頭語,後來失傳,是「難道沒」的意思,「莫須有」意為「難道沒有嗎?」所以李敖認為,歷史真相是韓世忠問秦檜岳飛是否有罪?秦檜反問:「難道沒有嗎?」秦檜作為一位大臣,不可能只以「不必要有罪」這種理由就可以殺害岳飛這樣的名將,不合情理。
=================
以上來自維基百科。
歷史教科書的解釋是也許有,這也是當代莫須有一詞的語意。
但從小就有疑惑:
1 莫須有三個字從字面意思解讀,很難聯繫上也許有。
2 秦檜用也許有三個字回應韓世忠不合理。當時情境下秦檜必然是強勢的回應。
更合理的解釋是難道沒有嗎?或者不需要有。
可以解作「或許有」。
詳見秦檜陷害岳飛。
當年歷史課本有教。
另外求解釋你不把原文放出來你求個毛線。應該這樣念:莫須,有。
翻譯是,難道沒有嗎?是有的。
欲加之罪 何患無辭
不需要有
一般認為是2 也許有的意思,但是有些史學家認為是4 難道沒有的 意思。
根本就沒有
沒必要有,不覺得這樣解釋更好嘛?想殺你就殺,要什麼理由。是不是比解釋為可能有更好些。
這件事源於岳飛入獄,韓世忠為其鳴不平,質問秦檜,估計是說著張憲被誣一節的疑點,秦檜說:「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歷史課本解釋為:或許有。個人認為這種解釋並不通,把「或許有」代入原文語境,會有一種秦檜被質問下囁嚅無詞,勉強答之的既視感,這是一種心虛的表現。當時秦檜深恨韓世忠,曾經陷害過他,韓世忠是跑去跟趙構哭訴,才逃過此難的。故面對韓世忠,秦檜是不太可能用這種口吻跟他說話。
所以,怎麼解釋才通呢?個人認為歷史學家們解讀太過了,莫,不;須,需。莫須有,就是不需有,不用有。另外,張憲被誣這事,本來就是秦檜和張俊物色了一個走狗,誣告張憲,屬於無中生有的事,所以秦檜被質問下,也無證據可供反駁,就直認不諱了。是的,以秦檜的身份,當時他這樣說,完全合理,而且這事是與趙構同謀的,天子在背後撐腰,要什麼證據?他更加敢這樣肆無忌憚,近乎斥:「這事體不用有!(岳飛也要死)。」
這個詞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隨便選擇解釋
推薦閱讀:
※辦公室,用古文怎麼表達比較恰當?盡量是一個字!?
※《赤壁賦》里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麼?
※出門遊玩時從一座清代的牌坊上面抄下來的,求斷句和翻譯?
※為什麼直到離開學校後,才發現當年厭惡的文言文真的很美?
※想用文言文的话祝福朋友在新的一年取得成功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