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為什麼有能力在二十年內發起兩次世界大戰?

這個問題的主要是想了解在一戰結束後到二戰開始,這段時間裡德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謝謝知友,謝謝知乎。


經濟是戰爭的基礎
1.一戰的主戰場並沒有在德國本土,所以德國保存著良好的工業基礎,一戰過程中德國重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在戰後德國的重工業也是世界一流的,工業基礎的保留和重工業的發展,以及自身國民的素質原因,使德國在戰後經濟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十幾年的世界就成為歐洲第一經濟強國,在二戰後德國經濟恢復依舊迅速,可見國民素質的重要性。
2.一戰後,由於英國在歐洲大陸牽製法國的需要,並沒有消弱德國,並且由於美帝平衡歐洲大陸的需要對德國進行援助,所以戰後的德國實力依舊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
3.納粹的發展,刺激德國國民民族感情,國民希望洗刷戰敗恥辱,所以。。。。


來來來,這個問題我要答!!!

首先先糾正一下樓上的小錯誤,希特勒不是德國民眾選出來的,而是1933年德國總統馮·辛登堡(Von Hindenburg)欽點的。

而且,雖然說納粹是幫助德國有能力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主要推進力,但是從1934年希特勒當上總統一攬獨權到1939年德國進軍波蘭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五年里如果德國還是在一戰剛結束後的經濟條件下,是絕不可能恢復到二戰開始時的軍事以及經濟實力的。所以有一部分的功勞還是在於德國一戰之後的恢復,也就是魏瑪共和國。而德國能夠重建如此之快最應該感謝的不僅僅是希特勒,還有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總理---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Gustav
Stresemann)。

一戰之後,德國的經濟可謂是千瘡百孔。德國需要支付一大筆戰爭賠款(根據凡爾賽條約,這筆賠款是沒有結束時期的,也就是說是永遠都要賠下去的),而德國在一戰時經濟已經完全被英國的阻擋補給戰術而全面拖垮。事實上,德國一戰會輸,也就是因為國內國力不支所致。投降時德軍的軍隊還在法國境內。所以國內的飢餓率居高不下,當時真的算是民不聊生,不過這也反而在後來幫助了德國的重建(後來會說到)。在1923年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Gustav
Stresemann)當上總理之後,由於他的外交政策(減少一戰後的戰爭賠款,並且通過外交手段使賠款有了個期限。並且使西英國同意德國增加軍事力量以及返還部分被割讓的土地)以及減少稅款等一系列的措施,使德國的經濟已經開始大面積復甦,並且以他的經濟手段阻止了惡性通貨膨脹。而他最厲害的一點,就是在1929年經濟大蕭條時期,是德國的損失減少到最小,而其他歐洲國家都遭到了重創,這也使得德國與其他歐洲國家的經濟實力一下子縮小了許多。如果施特雷澤曼繼續當選總理的話,德國也許會恢復成世界強國,而且絕不會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施特雷澤曼在1929年在任期間英年早逝。

希特勒當權的經歷我就不說了,就從1934年馮辛登堡死後,希特勒開始真正掌握實權之後開始說吧。

而納粹黨真正能夠創造出一個那麼強的德國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民心。之前已經說過,德國民眾在一戰結束時期是民不聊生的,而造成這個後果的,是一戰以及凡爾賽條約。而挑起一戰的是英國和法國(當時德國是這麼宣傳的),壓榨德國的凡爾賽條約,也是英法聯手簽訂的(美國雖然也是簽訂國,但是它的主張是減少德國的賠償)。德國的民眾自然而然對英法就有一種仇恨的情緒,而希特勒非常聰明的抓住了這一點。他先找了猶太人當做德國當年一戰國力失敗的替罪羊,稱他們在戰爭期間賺德國人民的錢導致德國經濟崩潰,俗稱背後捅刀論(stab in the back)。接著又通過演講來激勵德國人民努力工作為一戰的失敗報仇,並且承諾要將德國變成世界上最強的國家,然後實現德國人世代以來的夢想(像東邊擴進,爭取更多的土地)。

網上有許多希特勒演講的視頻,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有許多人以此嘲笑希特勒動作誇張滑稽,但是如果你仔細看字幕你會發現,希特勒真的是一個演講天才。他憤慨激昂的將德國的民憤發展到了極限,他對民眾承諾「我保證讓每一個人都吃飽!每個人都有車開!西方國家再也不敢其辱我們!雅利安人種是最高尚的人種!」這種激昂的講話怎麼會不讓底下幾萬名民眾激動呢?遍地餓死的屍體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引以為傲的國家曾經隨意令人踩踏,而眼前這個人可以使德國人再次站在強國之列。民眾當然會一邊倒的支持希特勒的決定。而希特勒也沒有食言,他保證了德國人民的糧食,也配給給了德國家庭車輛(大眾就是當時創立的,名字叫做Volkswagen,意思是人民的汽車)。他斷然無視凡爾賽條約,瘋狂增兵,並且強行進入被劃分給法國的土地還霸佔了捷克斯洛伐克。而英國和法國,由於在大蕭條中尚未恢復,只能眼睜睜的向德國妥協。而德國的民眾更加增強了信心,就是這種信心和報仇的慾望使得德國人拚命工作,將德國的經濟瞬間提上去了幾個檔次,重新回到了世界最強國之列。(我覺得二戰後的日本和這裡的德國有點像,都是通過戰敗國的報仇以及屈辱心理而使得國人拚命工作是自己的國家迅猛發展)。

總而言之,德國之所以能夠在20年內恢復到世界強國水平,靠的是之前魏瑪共和國打下的基礎,以及後來納粹黨領導下德國人民團結一致的心理。當然納粹黨的政策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個樓上的人已經說過了,我就不詳述了。

===============================分割線==================================
我寫這個答案並沒有任何崇拜納粹或者希特勒的意思,只是羅列出了這20年發展的一些情況。納粹對猶太人以及世界的打擊還是不可原諒的。我以前親身聽過一個猶太老人回憶自己在集中營的故事,真的是非常觸目驚心。但就德國當時而言,希特勒和施特雷澤曼無疑是幫助德國回到世界強列的最大功臣。


即使沒有希特勒,德國也必然會發動二次大戰。
納粹黨的上台,實質是德國國內大資產階級、容克地主和小資產階級達成妥協的平衡產物。透支國家財政給重工業(其中三分之一還是軍工)砸錢,雖然重整了社會組織、滿足了民族虛榮,但無非是靠增稅或者超發貨幣來買單,歸根結底還是抽取民脂。而過高的工業產能無從消化,出口高但資源進口更高,在全球蕭條的格局下收支相抵給社會帶不來多少收益,同時既要保證國內財閥的利益,又不敢分容克地主的家產,勞工再也壓榨不動,結果就只能在靠集權體制強化統治的同時從政治乃至軍事上為經濟尋找突破口——這一系列做法說白了就是寅吃卯糧。發展到二戰前夕,德國社會已經到了不出門搶劫就會總破產的局面。
於是很好理解德國為什麼根本沒有組織起佔領區的生產:德國人跟著納粹東征西討是為了搶劫發財當上等人,只有不積累、不生產、第一時間搶來分掉的破壞性掠奪才能滿足這種要求,否則德國人自己就會推翻納粹政權——然後換上更能搶的。
也很好理解德國為什麼直到1943年才轉入了戰時經濟:無非是戰局的發展讓忙著發大財的大資產階級和忙著收福利的小資產階級發現好事到頭了,才從搶劫致富的迷夢中驚醒過來,匆匆達成了一致,開始為了保住戰爭紅利乃至為了生存而勒緊褲腰帶。
還很好理解德軍的裝備發展思路和兵器構成為什麼那麼奇葩:對於財閥來說,不斷推出高新裝備要比批量生產夠用的舊裝備更有賺頭,生產飛機坦克飛彈比生產卡車更有賺頭。結果呢,43年到44年谷出了4萬架飛機,國土防空時卻湊不出一千架上天——沒人開2333,新手飛行經驗只有200小時,其中實戰機型飛行時25小時……對於任何一個正常點的國家來說,這過剩的產能和消耗的資源用來幹啥不好?這是打仗還是玩小清新?然後……然後小清新德國跑去玩噴氣戰鬥機了,結果當然是——更沒人、更沒油……
面臨類似的經濟問題,美國有大市場和較多資源,用基礎建設消化重工業產能,踏踏實實緩慢積累;蘇聯直接革命,國內社會洗牌重來;德國沒市場沒資源,更沒耐心和革壟斷資本容克地主命的覺悟,就搶。搶還不會搶,仗著煤鐵產量3倍、勞動力1.5至2倍、專業技術教育獨步全球的實力,突襲把蘇聯拖入一場其準備嚴重不足的戰爭,結果硬是被人家谷出多得多的兵力兵器反推回來。人家怎麼干到的?
Words carefully chosen:納粹德國就是一表面光鮮,內里無恥、臃腫、扯皮、低效、無能的垃圾政權。
另,不妨參考這本——這還基本是個把責任推給凡爾賽和約來給德國洗地的,但也能看出德國經濟政策有多操蛋了:二十世紀德國經濟史 (德)卡爾?哈達赫


有種說法是一站後簽訂的條約完全是一邊倒得偏向戰勝國,對戰敗國剝削過狠,也沒有有效得調節戰爭各方的矛盾,所以二戰等於是一戰的延續


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驕傲的日耳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提供了條件。結果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除了工業基礎(主要是人員和技術)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德國人選出了希特勒

希特勒上台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大幅提賑了德國經濟,令其得以迅速走出30年代全球經濟危機的陰影,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的GDP增長了102%——當然,現在許多人都將這一系列「功績」歸功於當時納粹德國的經濟部長,被稱為天才的亞爾馬·沙赫特。

納粹德國在這一時期具體的經濟政策及其評價網上有很多,隨便轉兩篇過來:
希特勒的經濟政策與羅斯福新政
希特勒的經濟學

老實講,從經濟政策來看,二戰前的德國其實很像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啊……


在20世紀上半葉,和平遠不是世界的主流,全球各地都爆發了各種各樣的戰爭,國家間的,國內的,似乎感覺那個時候的人們傾向於用戰爭來解決問題
一方面是德國在一戰後受到了極大的削弱,甚至可以說是屈辱,這對於德國來說是下一場大戰爆發的誘因,另一方面對於英法來說,多多少少也有些補償心理,他們受經濟危機的影響,不願意再發生一次大戰,對於德國戰後一點點破壞凡爾賽條約,一點點在調低自己的底限。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以上都沒有提到,就是俄國的社會主義化。假如俄國還是資本主義的話,這一場大戰幾乎可以斷定是打不起來的。英法俄如果還是結盟的化,德國的復仇也只能是在心裡默念CNM了。但是俄國的社會主義化,逼迫英法不願過分刺激德國,一但德俄聯手,歐洲又要有的忙了。所以英法是一心想把德國給穩定住。這也是英法綏靖政策的一個現實基礎。而1939的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於德國來說是多麼寶貴了。


戰爭需要資源集中,而集權最容易讓資源最大化集中。

一戰的德國、奧匈帝國,二戰前的德國義大利都是完全集權的狀態。這也是二戰後,尤其是蘇東劇變後,我們有一種全面戰爭在離我們逐漸遠去的感覺——除非有一天,阿拉伯帝國得以重建。


因為一戰後有美國的輸血,包括技術轉讓。最後德國完美地把英法拉下馬,為美國登頂開闢了道路。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二戰之後至今沒有發生過世界性的大規模戰爭呢?

TAG:德國 | 世界大戰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第一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