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羅大佑?
想要真正熟悉了解羅大佑,定要懷抱著廣闊的歷史觀。
- 七十年代,還在做醫學院生的他開始商業音樂創作,這一時期,多是《痴痴地等》《風兒你再輕輕地吹》這樣漂亮的情歌;當然也有《閃亮的日子》、《我們曾經年輕》這樣文藝氣息濃厚的作品。
-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當台灣文化運動如火如荼時,他拿出了《之乎者也》,拿出了《將進酒》,拿出了《亞細亞的孤兒》;為文化運動的蔓延在音樂領域添了最強大的火焰。1982~1985年,棄醫從樂,三張專輯《之乎者也》、《未來的主人翁》和《家》全都精彩萬分,在台灣流行音樂百大專輯中,《之乎者也》位列第一,《未來的主人翁》位列第九,《家》第五十。而排第二的《搭錯車》,排第四的《天天天藍》,裡面也全都是羅大佑(以及李壽全)的身影。(實際上這個榜單里,羅大佑幾乎所有的唱片都入選了!)
- 1985年暫別台灣樂壇後,於次年赴華人娛樂中心香港繼續發展,陸續推出《愛人同志》、電影音樂專輯《衣錦還鄉》,情歌選集《閃亮的日子》。不得不提羅大佑為電影創作音樂的能力,實際上我們最熟悉的那些作品《酒干倘賣無》、《一樣的月光》和《是否》是《搭錯車》的插曲,《戀曲1990》和《你的樣子》是《阿郎的故事》的插曲,《野百合也有春天》是《野雀高飛》的插曲,《愛人同志》和《不變的結局》是《棋王》的插曲。
- 1990年代,在香港創立「音樂工廠」,專註於音樂開發和電影配樂製作,核心人物包括羅大佑、林夕、黃耀明以及花比傲等。這一時期發行粵語合輯《皇后大道東》,台語專輯《原鄉》,粵語專輯《首都》;聯繫同期大陸和香港的政治 氛圍,此時的羅大佑更為深沉,作品中也多了更多政治意味。但在政治味道的作品中跳脫出時代限制,創造出傑作的音樂人,華語樂壇目前獨羅大佑一家。
- 1995年~2000年,羅大佑隻身赴美定居,從華語樂壇中缺席。由於某些原因,他在台灣和大陸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抵制。
- 2000年以後,羅大佑重回華語樂壇,始自他在大陸解禁後的一系列巡迴演唱會。其後他先後整理了早年的創作,進行了再度編曲和革新。直至2005年,發行了暌違10年之後的新作《美麗島》。這張專輯回到起點,既有故鄉的關切和憤怒,也有人生沉澱的感悟,不忘送上濃烈的情歌。
- 2008年以後,縱貫線的故事離大家很近,暫且不表。
縱觀羅大佑的音樂人生,總是緊密的和時代結合在一起,卻又不乏關注人心的經典作品。
今年在中國最強音做評委的時候,羅大佑說到:「舞台的起源是用於祭天的,那就是說,中國最強音儘管只是一個真人秀的舞台,它依舊需要一顆虔誠之心去對待,需要一種對天而明誓的真心。」我覺得這是羅大佑一生的寫照!補充一個小細節,1982年,在四月份滾石發行《之乎者也》之前,羅大佑和張艾嘉創辦的果實音樂,發行了一張限量2000張的黑膠唱片,名作《羅大佑作品選》。要知道在那個年代,華人流行音樂將自己的唱片稱為「作品」的並不多見,在那個年代除了羅大佑,應該只有侯德健如此做。而這一稱呼上的小突破,其中擁有的認真、自信和決心,如今的我們並不容易體會到。
討論音樂的時候,人們常提到的兩個形容詞,「媚俗」和「媚雅」。商業化的音樂被稱之為「媚俗」,只管藝術的音樂被稱之為「媚雅」。後者可能比前者造詣高超,技法嫻熟;但須知,這世上最好的音樂,不是為人而設,而是真正做給天看的。前一陣知乎上有一個題目,關於「什麼是音樂夢想」;這其中自然是吐槽的佔大多數,認真的答案少數。其中最好的答案是說,音樂的目的是提供給人做情感共鳴的。對這答案我不置可否;因為音樂從來不分級別門類,也不是為特定的人群所設;本著「對天明誓」的真心,做出來的音樂才能打動最多的人。
所以你看,羅大佑寫得出《童年》這樣充滿野趣和童真的小品,作得出戀曲系列這樣通透雋永的情歌,唱的出《亞細亞的孤兒》這樣的訴盡鄉緒的情懷,也吼的出《綠色恐怖分子》這樣的憤怒辛辣的諷刺。但是在他的心裡,這些憤怒也好,情懷也罷,應當都是做給天公看的才對。因此他作詞的水平,並不亞於才子詩人的大作;甚至他那公鴨嗓的唱腔,因著這份執念,在歌里總是恰如其分。陳淑樺的《滾滾紅塵》大氣精巧已是上佳之作,羅大佑唱著,雖然失了匠氣,但語氣聲調情緒卻更讓人沉浸。
我願意把羅大佑成為華語樂壇真正的(可能是唯一的)大師。我不清楚真正的音樂大師應該怎麼定義。但是好比鮑勃-迪倫,他們首先是屬於這個時代的;你能從他的音樂裡面捕捉到時代的脈絡,人文的氣息以及歷史的思考;但又是超出時代的,即使過了數十年,上百年,人們仍然能夠反覆頌唱他們的歌謠。而後是私人化的,聽得到人生感悟,感受得到歲月流逝,體會得到愛恨情仇,否則如何能引起情感共鳴;同時他們還得是公眾化的,不僅關心愛情和人生,也關心蔬菜和社會。
羅大佑毫無疑問是這樣的人。華語樂壇其他的屬於一個時代的扛鼎人物,崔健有些符號化,李宗盛少了點時代感,周杰倫略傾向於炫技,還沒領悟到大巧無功的味道;至於其他人,在詞曲唱制以致社會影響上,很難找到和羅大佑比肩的。
六零、七零和八零年代出生的華人是幸運的,趕上了華語音樂最黃金的時代。在百花齊放的年代裡,羅大佑未必是最賣座的,卻是最出挑的那個。當代華人音樂的領軍人物,周杰倫是這樣評價羅大佑的:我覺得羅大佑是個時代性的歌手。什麼歌能流傳超過三年的?很少,但羅大佑的歌可以。做歌手就是要成為歷史,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言人物」,讓大家在想到這個時代的時候就想起他。我的目標就是像羅大佑一樣成為一個時代的「音樂教父」。
我無比贊同他的話。說真的,如果一個人提到自己的音樂夢想,說是想成名賺大錢,雖然真誠,卻多少會令人鄙夷;如果說是想變成王力宏、孫燕姿或者蔡依林,可能會被「智者」認為淺薄;說是以李宗盛和周杰倫為目標,難免被人看做不自量力;但如果說想像羅大佑一樣,雖然別人不盡然相信,但我會立馬肅然起敬。要知道,連周杰倫都是以羅大佑為目標啊!
而且,我相信,但凡一個音樂人能夠學到羅大佑那對音樂的虔誠之心,以及對天明誓的志向,多半不會做出太差的作品!
PS:@garhom G爺,說到做到,這算是來交差了!
上周末去看了「假如我是羅大佑」上海演唱會。
雖然羅大佑只唱了三首歌,其餘時間都由一眾實力歌手包攬;雖然全場稀稀拉拉的上座率,目測勉強過半;雖然連《之乎者也》和《愛人同志》,觀眾都已經面面相覷神色漠然,可是當輕盈的旋律和撩人的詞句逐漸在空中飄散,羅大佑筆下的家國情懷和曼妙詩心,像是穿越了時光的塵埃,洶湧地滲進每個毛孔。
身上一凜,心頭一顫,「如此這般的深情若飄逝轉眼成雲煙,搞不懂為什麼滄海會變成桑田」。
羅大佑已經63歲了。在瞬息萬變繁複蕪雜的娛樂時代,他更像是一個遙遠的身影,一個縹緲的符號,一個令年輕樂迷說著「我怎麼會不知道他」,卻時常驚覺「原來這首歌是他寫的啊」的江湖傳說。
聽者習以為常的善忘,遮蔽了羅大佑巨細靡遺的技巧和包羅萬象的野心。回首舊事,才會理解羅大佑給華語流行音樂留下了什麼,又給我們的心靈注入了哪些關懷與力量。
21歲那年,羅大佑已經是林懷民雲門舞集的曲作者。年輕的他寫下《鄉愁四韻》,用余光中的詩,紓解自己不止於小情小愛的胸襟。
戀曲1980(Live) - 騰訊視頻視頻
1979年,他發表《痴痴的等》和《戀曲1980》。一個26歲的年輕人,關於愛情,關於人生,已經有「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的疑問,也萌發出「你不屬於我,我也不擁有你」的感慨。在郎情妾意你儂我儂的大環境里,這樣的格格不入的「戀曲」,或許是石破天驚的先聲。
1980年,大學畢業之後,羅大佑進入台北一家醫院的放射科工作。可因為對音樂難以割捨,很快又辭職,專註創作。
電影《搭錯車》是一個里程碑。吳念真、李壽全和羅大佑這些後來如雷貫耳的名字,通力合作,填詞譜曲,留下了《酒干倘賣無》《一樣的月光》和《是否》。
《一樣的月光》發出了羅大佑經典的詰問:「什麼時候蛙鳴蟬聲都成了記憶,什麼時候家鄉變得如此的擁擠,高樓大廈到處聳立,七彩霓虹把夜空染得如此的俗氣,誰能告訴我,誰能告訴我,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這番對城鄉遞遷的反思,在《未來的主人翁》里也有動人的詮釋。
鄧紫棋《是否》 - 羅大佑40年作品選 - 騰訊視頻視頻
而《是否》,奠定了羅大佑關於愛情的通調:「是否這次我已真的離開你,是否淚水已干不再流,是否應驗了我曾說的那句話,情到深處人孤獨。」
出道之初,羅大佑就是一個心懷大事的創作者。1982年發行的首張個人專輯《之乎者也》里,收錄了《鹿港小鎮》《戀曲1980》《童年》《之乎者也》《將進酒》《光陰的故事》這樣膾炙人口的佳作。
且不說「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直抒胸臆的呼喊,哪怕是《童年》這樣明快輕捷的作品,也暗藏著無數「為什麼」,和身後那個「多少的日子裡總是,一個人面對著天空發獃」的永葆好奇的羅大佑。
哪怕再通俗淺顯的話題,他都不放棄思考與批判的權利。或許,這是羅大佑之所以成為羅大佑的根本所系。
戴佩妮《將進酒》(2016假如我是羅大佑演唱會上海站) - LiveMusic 2016 - 騰訊視頻視頻
詩人羅大佑的內心收納著山川河流。《將進酒》寫「攤開地圖,飛出了一條龍,故國回首月明中。」「莫再提起那人世間的是非,今宵有酒今朝醉。」逶迤連綿的曲調,並不罕見的意象,經由羅大佑的手眼,串聯起的,是悠遠的悵惘與恆久的感動。
從流行音樂的創作角度來說,羅大佑革新了填詞的方法。最典型的是相似段落的遞進使用。
光陰的故事 現場版 - 縱貫線 - 騰訊視頻視頻
《光陰的故事》副歌第一段,「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第二段寫「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兩個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淚的青春」。尾聲寫「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憶的青春。」
從「一個人」到「兩個人」再到「我們」,從「初次等待」到「初次流淚」到「初次回憶」,幾乎相同的旋律,只是幾個辭彙的變動,就把光陰的流轉和用情的深摯,勾勒得惟妙惟肖。而因其普世,經歷過愛情的人,自然會有所共鳴。
原唱:羅大佑《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 - 天籟之戰 - 騰訊視頻視頻
《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里,關於「手」與「眼」的遞進異曲同工。
「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穿過你的心情的我的眼」,「牽著我無助的雙手的你的手,照亮我灰暗的雙眼的你的眼」,「留不住你的身影的我的手,留不住你的背影的我的眼」,深情消逝,白雲蒼狗,愛是同心結,亦是煙雲字,結局難測,好在還有回憶可供憑弔。
羅大佑的多情,不像李宗盛,不斷向人心的深處挖掘,把愛的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剖解得乾乾淨淨。羅大佑的深刻,不像林夕,始終嘗試跳脫出個人的經驗,站在俯瞰眾生的高處,笑這蒼蒼茫茫的人世間情慾里或者徒勞或者無力的來來往往奔奔波波。
羅大佑的才華是典型的理科生似的,所言即所見,所說即所想,連疑竇和困惑都透著犀利的樸直。
殘酷就殘酷,沒有矯飾,像《光陰的故事》里寫的,「過去的誓言就像那課本里繽紛的書籤,刻畫著多少美麗的詩可是終究是一陣煙。」溫暖就溫暖,不加遮掩,像《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里寫的,「如果我們生存的冰冷的世界依然難改變,至少我還擁有你化解冰雪的容顏。」
除了「春風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沒見過你的人不會明了」,這是我見過最動聽的情話。沒有廣博的愛,不會寫出這樣的詞句。
羅大佑寫過很多命題作文。
雪山飛狐片尾曲-追夢人_標清 - 騰訊視頻視頻
《天若有情》和《雪山飛狐》的主題曲《追夢人》里,有絕美的詞句:「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紅紅心中藍藍的天是個生命的開始,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獨眠的日子。」
羅大佑《海上花》 - LiveMusic 2016 - 騰訊視頻視頻
《海上花》的同名主題曲里,有撩人的感傷,「是這般奇情的你,粉碎我的夢想,彷彿像水面泡沫的短暫光亮,是我的一生。」
「來易來去難去,數十載的人世游,分易分聚難聚,愛與恨的千古愁。」則是《滾滾紅塵》的寫照。
為公益而作的《明天會更好》,書寫香港的《東方之珠》,都是羅大佑包辦詞曲。與林夕合作《似是故人來》《皇后大道東》,與黃霑共同製作《笑傲江湖》主題曲《滄海一聲笑》,也是羅大佑幕後生涯的重要足跡。
我時常會想,如何為包羅萬象的羅大佑做一個準確的概括。迄今為止,最滿意的答案或許是「赤子」。
羅大佑永遠真摯地面對所見,永遠熱切地表達所想。無論天地洪荒、城鄉更迭還是柔情蜜意,他都飽含赤子的誠實與雋永。而這種歷久彌新的東西,其實就是詩。
鄧麗君《愛的箴言》 - 羅大佑40年作品選 - 騰訊視頻視頻
替鄧麗君寫《愛的箴言》,「我將春天付給了你,將冬天留給我自己,我將你的背影留給我自己,卻將自己給了你。」情情愛愛背後,是奉獻與成全。
劉文正 - 閃亮的日子 - 騰訊視頻視頻
替劉文正寫《閃亮的日子》,「你我為了理想,歷盡了艱苦,我們曾經哭泣,也曾共同歡笑。」縱然情感再日常不過,也浸潤著生命延展出的無限感動。
「假如我是羅大佑」演唱會的尾聲,羅大佑抱著吉他升上舞台。一曲《思念》唱罷,開始了並不流利的講述。
他說:「歌曲從廣大的意義上面來講,不過就是感情。在微信,在facebook都來不及看的時代,我們還會回去唱歌,因為歌是有感情的。我們也希望把這種感情傳承給下一代。」
你的樣子 - 騰訊視頻視頻
這一幕,眼前是橙色西裝火紅頭髮的羅大佑,在我耳邊響起的是《你的樣子》:「不變的你,佇立在茫茫的塵世中,聰明的孩子提著易碎的燈籠,瀟洒的你將心事化進塵緣中,孤獨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寵。」
人世間總不能溶解的,何止是你的樣子。遲來的命運的預言里,又哪裡是我的心情。
因為有了羅大佑,每個人的青春,才是一首不老的歌。
羅大佑《野百合也有春天》 - LiveMusic 2016 - 騰訊視頻視頻
更多音樂故事,關注微信公眾號「傅踢踢」(ID:futeetee)
五年前@羅大佑羅大佑五十九歲生日,在香港舉行派對,現場除了歌壇影壇的老友記,尚有好些政壇身影,果然是「搖滾教父」,果然是「異議歌手」,看一個人的交遊人脈即可念知他的眼界視野,批判力向來強大的羅先生,活動場面的貴賓如果過於單一,那就太不像話了。
香港之後,在台北,也有一場慶生會,朋友數十人前來歡度溫暖的夜晚,除了歌壇影壇朋友如鈕承澤,亦有文化人如羅智成如韓良露如夏宇,夏宇還特地以詩為禮,讓羅先生大聲讀出,其中隱含「花甲」二字,是朋友之間的捉狹玩笑。政壇當然也有人,是施明德,是趙少康,是陳文茜,藍綠大佬大姐,再一次展現羅先生的人脈幅度。
慶生會上,羅先生唱歌抒懷,不僅獨唱,更找來四十一年前一起組成樂隊的老友合唱,有鼓手有和唱有結他手,其中兩人早就轉行了,賣保險賣房子,各有江湖;另一位仍在音樂界,一直有演出。至於羅大佑本人,更是數十年不倒,邁向明年的六十歲,如歐美世界的搖滾歌手,憤怒伴隨年齡增加,永遠在求取生命和社會的理想狀況。
坐在現場,看著羅大佑和他的老友投入唱歌,等於看了一場精緻的演唱會。現場聆聽向來是沒法被取代的藝術欣賞感受,如同到畫館看畫,站在真跡面前細察畫家筆觸,不一定看得懂,甚至不一定聽過畫家的名字,但真跡確有一股原始的感染力把人懾住,邀你進入藝術家最初的創作時刻,跟他分享類近的喜怒哀樂。當本雅明寫&<複製時代的藝術創作&>經典文章時,當他唇乾舌燥地反覆強調authenticity的神聖氛圍(aura)時,他想到的恐怕亦便是這些。
忽又想起前年聽的「縱貫線」音樂會。那樂隊四人皆是專業歌手,準確演繹每個舞台上的每個細節,而眼前四人雖然只是即興玩票,卻仍動人,唱出了閑話家常的感情,是樸素的力量。
當夜四人唱的都是情歌,尤其羅大佑,唱自己的別人的,沙啞的嗓門把你牽著拉著,讓你沒法逃脫他的歌聲氛圍。那年看「縱貫線」後我曾這樣描述舞台上的男子:當他抱著結他、皺著眉頭獨唱情歌,漢子老了,但當有這樣的漢子在這樣的氣氛下對你唱歌,所有女人都會原諒他的所有傷害,甚至倒過來施予同情憐憫,很想把他抱在懷裡讓他痛哭,彷彿受傷的原來是他。只是他。會唱情歌的男人是最危險的男人。你欠了他,在他的歌聲,你討不了債,唯有繼續付出。
當羅大佑唱情歌,你註定做個輸家。
五年過去,羅大佑再出專輯,題為&<家&>。這時候的「家」,之於他,必比五年前十年前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新意義新意思。人夫人父,親情愛情,他在新曲新詞里唱出了全新的生命味道。而這時候,再沒有人是輸家。有了一個溫暖而包容的家,作為聽眾,這一回,我們終於陪伴羅大佑一起做生命的全新的勝利者。
記得有次金曲獎頒獎典禮,
後台報幕:有請XX次金曲獎獲得者,國民王子,華語樂壇大哥周華健,華哥上來後很謙虛,連忙鞠躬感謝不敢當,隨後說:終於媳婦熬成婆,但是每一個大哥上面都有一個大大哥,有請我的老師,我的朋友,我的大大哥,李宗盛!
後台報幕:有請華語樂壇大哥級人物,台灣音樂教父,XXX各種頭銜,老李背個吉他樂呵呵的就上來了,周華健上前還去攙扶,觀眾看了一陣掌聲歡笑,李宗盛:哎呀,現在都是大場面啊,不過我也有見過大場面,因為周華健今年要來開演唱會,關鍵是我要來當嘉賓,這就厲害了,哈哈哈!李宗盛:別說太多,每個大哥上面都有一個大哥,我的上面也有一個大大大哥,有請羅大佑!!全場人起立鼓掌!!
羅大佑直接從台下上來了,說你們這幫人說那麼久,我在下面等那麼長時間,急死我了!說著往鋼琴走,周和李健步過去擦凳子和擦鋼琴,又是捶肩捶背!羅大佑說:前些天打電話給林夕,說最近很多人講都叫你夕爺啊,林夕說:哎呀,亂講啦,你最近怎麼樣啊,羅公!
羅大佑的偉大,不在於他之乎者也的嬉笑怒罵,也不在於他對愛人同志的款款深情,而在於,他身後的整整一代,尚配得上中華民國四個字的千萬張面孔。
羅大佑,正是這代台灣人的文化代表。
他能夠唱出橫跨三十載的戀曲,也能為京城初夏的千百亡靈呼號
他能夠把東方之珠的滄桑和踟躇寫在筆下,又能拾起一枚印著英國女王的硬幣把玩
他能在台灣在聯合國失去代表中國機會的時候,訴盡一代中華兒女成為亞細亞孤兒的無奈,委屈,與對中華文明認同感的矛盾思索和彷徨,又能一個人在西門町閑逛,看所謂文明在馬路上橫撞直衝,想蘋果的價格和味道
他寫台灣的歷史,寫台灣的文明,寫一代人閃亮的日子
也罵,罵文明的碎片,罵愚昧與無知,甚至罵到南台灣的水蓮槍擊騙子,彼時高居廟堂的阿扁
當然,他會懷念諸葛四郎和魔鬼黨的鏖戰,想起藏在初戀課本內的書籤
他的歌詞,他的情懷,他的音樂
也許從樂理分析,會顯得那麼一點點簡單
但當我們,我們的後代回顧到曾經的流行文化,至少,能看到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之外的,更為宏大的東西
宏達之中,只見一個人背著吉他,帶著墨鏡,孑立在歷史的洪流和流行的喧囂的交界點
他,就是羅大佑本來遊戲界面壓著知乎頁面的。不經意間看到這個題目,瞬間內心澎湃了下。遂換成有手感的鍵盤,怒答一發。
---------------------------------------------------------------------------------------------------------------
羅大佑光他自己演唱的上乘之作就不一而足,更別提這些年來給這個給那個寫的各種散落在天涯了,比如我之前就不知道《野百合也有春天》是他寫的(我90後,莫怪)。看流行音樂曲譜的時候,一首歌好聽到想要給作詞作曲者行注目禮,看看右上角發現是羅大佑,內心就會有一種「原來是你、竟然是你、也只有你」的合理且必然的感覺。既然明知自己聽過的羅大佑數目就只是滄海一粟,那我就索性只挑我喜歡的、並且有感情的來說說。
1. 能《東方之珠》,又能《皇后大道東》,能《現象七十二變》又能《明天會更好》。寫社會,寫政治,寫公益。不激進,不諂媚,不卑微。有內容,有深度,有理性。最愛《明天會更好》(群星版)。「能不顧自己的家園,拋開記憶中的童年。」——這一句可以堵「能出國就出國,別在國內呆著」的嘴;「讓我們的笑容充滿著青春的驕傲,為明天獻出虔誠的祈禱。」——勵志的歌詞也可以異常溫暖。自己把政治任務完成得如此漂亮,也讓我們唱《明天會更好》唱到熱淚盈眶。
2. 能《光陰的故事》又能《你的樣子》。能《戀曲》綿延一個世紀不重樣。有詩意,有文藝,有遠方。有感傷,有哀愁,有韶華不為少年留。《你的樣子》在副歌升半調,遂碉堡。《戀曲1980》,「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現在你說的話都只是你的勇氣」以及「姑娘世上沒有人有佔有的權利」。諄諄教導就響徹在耳畔,開導你的時候順帶安慰你。
3.《追夢人》。歌詞沒什麼好說的,字字珠璣。高曉松說羅大佑開創了「言之有物」以及「長長長歌詞風」,無比贊同。這首歌要想唱好都不容易,但最令人驚艷的是它和聲的編配——每一筆都如天外來客,你以為是C,但其實是Em, 接下來就是各種精綵排山倒海,朝你撲面而來又把你掀翻在地。屬於「當抱著吉他的時候一定要撓幾下」的歌曲之一。
--------------------------------------------------------------------------------------------------------------
題外話:當我抱著電腦斟酌著敲以上這些字的時候,我麻麻經過我身旁,掃了眼屏幕——「如何評價羅大佑?干你什麼事~」 我瞬間T^T了……說的也是……賦予華語流行樂靈魂的創作者,撞開大時代大門的歌手,華語流行樂第一位可以稱為「豐碑」的教父。
◎之乎者也(滾石, RR-009/1982)
和CD相比,黑膠多出了一張大佑坐在山頂,背後是台北的照片。在這張照片上端有這樣的文字:
觀音靜卧
淡水輕流
三百年來台北的天空
依然向下凝視
三十年來一江水
依然東淌
在該誕生的已經誕生之後
該消逝的尚未消逝
遠處似乎傳來朦朧似的呻吟
而有人視而不見
有人呼而不應
有人聽而不聞
倒也相安無事
於是歌曰:
知乎者也之
呼者也知之
折也知夫者
也之乎者也
觀音依然靜卧
淡水依然輕流
◎家(滾石, RR-111/1984)
大佑的第三張專輯。編號為RR111,滾石的第111張唱片了。此時的滾石和飛碟已經逐漸取代新格,海山,歌林而成為台島最大的唱片公司,所以唱片的製作也日見精良了。在唱片的中間不再是滾石以前特有的黃底黑字標籤,改用了專輯的封面,配著黑而亮的唱片流轉,格外好看,歌詞採用的是手感非常好的紙質,用深褐色作底,配上一些兒童描繪的房屋,樹木,鞦韆,河流。拿在手上,真的透出家的暖意。唱片的正反面也被頗具用心的分成東面和西面——整張唱片,真的像一件工藝品。
這是我收藏到的大佑的第一張台灣版唱片。兩年前認識了一位台灣南投縣的退役軍官,他家中四千張黑膠的收藏讓我瞠目。也正是受他的影響,讓我也重拾黑膠。這位朋友贈送了十張黑膠給我,其中包括黃舒駿《馬不停蹄的憂傷》文章《望天》崔健《浪子歸》費玉清《夢駝鈴》齊豫《祝福》黃鶯鶯《雪在燒》等,當然還有這張《家》。收到郵包的那一天,最先聽的就是《家》了。看著唱臂輕撫碟面,流淌出吾鄉印象,我知道我又多了一種聆聽大佑的方式,而且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的一種方式。
◎青春舞曲(滾石, RR-115/1984)
記不清是十七還是十八年前,班上一位交情不是很好,甚至是自己有點討厭的同學不知從哪裡搞來一盒中圖進口的錄音帶《青春舞曲》,讓我好一陣眼讒。甚至幾次想下手乘他不防佔為己有,但是一直沒有機會。只好硬著頭皮,請他玩了三盤撞球,他才答應借給我轉錄,而且同意我複印歌詞。但是所有的程序必須在他的監視下完成,看來他是早有防備我的劉備借荊州之計了。
複印店的小姐非常的漂亮,害得我只顧看她沒有注意到是否印得清楚,當時給她五毛錢,她有沒有找我兩毛錢已經無據可考了。只記得以後有事沒事就去複印,歌詞,複習題一類的,直到那間店拆遷。心裡好一陣惆悵——這是我的一小段青春舞曲了。
無奈,只好用盜版盜印聽青春舞曲了。因為印得不清楚,那位討厭的同學又捨不得再次借出原件,而大佑也偏偏同我做對似的唱得同樣含糊不清,讓我整天捧著那頁歌詞琢磨那如蝌蚪文一般的文字,真是辛苦啊!
五年前,買到CD《青春舞曲》,原版就是原版嘛,就算是蝌蚪文,點橫豎撇捺也是涇渭分明——瞧瞧,那個地方居然有個小逗號,哈哈!
一個月前,買到黑膠《青春舞曲》。好大一張歌詞,小蝌蚪終於變成青蛙了。
只是現在,就算來一場默寫考試,題目是《青春舞曲》,大佑都考不過我的。除非他得滿分,也只是和我並列第一罷了!
和CD相比,黑膠只是多出了唱片中間標籤上的一張大佑的黑白照片。
◎飛砂風中轉 (新藝寶, CP-3-0014/1989)
《之乎者也羅大佑》一書243頁有位叫曉非的佑迷寫到:1996年,曉非在一家唱片店以10元價格購得一張《我在黑社會的日子》原聲密紋唱片,欣喜若狂(放下唱針時的感覺遠非將CD推入卡座可比,而這種唱片似乎已停產多年,逐漸成為古董,遺憾!)。唱片一面是周潤發的獨唱,另一面是羅大佑和周潤發的國粵語合唱和演奏版。
我很喜歡羅大佑和周潤發的國粵語合唱版,而演奏版實際上只是一個伴奏版,根本沒有旋律出現,大家當卡拉OK練一下歌倒是很不錯的。
我是上個月花80元買到這張唱片的,比那位曉非朋友晚了八年,翻了八倍的價格。但是我想,我拿到唱片時的喜悅或許是他的八倍不止……
◎新樂園 (滾石, RR-232/1989)
大佑唯一一首自己作詞的台語歌《故鄉》收錄於《新樂園》。這張唱片九首歌,唱片的封套和歌詞非常精美,裡面還附送了滾石雜誌NO.105,而雜誌整個展開,反面又是新樂園的海報。可見當時唱片設計的用心。
關於大佑的部分是這樣的:
羅大佑/製作人.作家.歌手
15年前開始創作,早期作品四處碰壁,無人肯出版。1982年出版首張專輯《之乎者也》,內容形式切入人心,打破流行音樂既有格局,創造台灣史無前例的自省風潮。10年來,他的創作形態涉獵廣泛。情歌不朽,歌曲經典。橫跨10年流行音樂史,創造無數歡樂,思考與感情。曾出版專輯《之乎者也》《未來的主人翁》《家》《青春舞曲》《愛人同志》情歌羅大佑《閃亮的日子》《告別的年代》。文字作品《昨日遺書&>。
大佑自白:歌,是一種心情。她,是看得到的,人的心。所以不必多說。其實,如果你能找到這張唱片,我覺得A面第一首,張培仁唯一的一首歌——老情人——才是這張唱片中最動人的。
聽說視頻
本文隸屬於 《大佑,羅大佑》如何評價羅大佑? - 范翔宇的回答
范翔宇,娛樂 Not Just for Fun !
《未來的主人翁》
今天在聽這首歌時,覺得八三年的這張專輯是羅大佑那時候埋給我們的一個時空膠囊。
這種錯愕感在其他專輯裡多少都有。
蟹妖。
確實像@叢諺說的那樣,你永遠不知道還有哪些你耳熟能詳的歌曲是羅大佑的。
80後的男人,孩子時代是從崔健開始,直至Beyond到達一個巔峰,音樂生命里開始充斥著硬噹噹的感受。然後張楚、竇唯、黑豹、唐朝、鮑家街們,逐漸走向國際搖滾,或者流行。他們帶給男孩子的,是一種無端中就生出的痛苦和思索。
而羅大佑乍一開始聽,和鮑勃·迪倫一樣,千篇一律的感受更明顯一些,這意味著缺乏悸動。也意味著不會有人第一時間喜歡上他。
之後再過兩年再聽,卻直接勾動了你一些什麼,再之後才會去挖掘他。
挖掘他的皇后大道、挖掘他的侏儒之歌,直到大學了看著崔健們一個個磨去尖角喪失話語權,還能聽到他的綠色恐怖分子。挖掘他狷介直率的性情。挖掘台灣的劇變歷程。挖掘他鬥志昂揚20餘年從不停歇的心態。挖掘他不黨不群的處事理念。
宛如印章一樣不斷在70年代以後的每一年記憶里,在每一年都划下屬於他的時代的刻痕。
然後成為了一個符號。
羅大佑從來不是那種人云亦云的人,按相書說他的外貌,奴僕宮前短小後寬闊。
所以羅大佑不妥協不背叛,做為一個男人,這基本就是頂級的品格了。
主持人張越說她「到處打聽這位『思想家』羅老師長什麼樣兒。有人傳話過來,說是一身黑衣,長長的黑司捲髮,永遠戴墨鏡怎麼也看不著臉。一聽心中竊喜,挑戰者、叛逆者、孤臣孽子就該這樣!「
我不是很通音律和唱功的那種人,這需要邀請@大果和@梁歡老師——不過我確實覺得羅的唱功相當一般,就是那種沙啞和不合時宜的遲滯勾人魂魄,不能自拔而已。
單從做詞來看,羅大佑基本掌握了一個作詞者所需的一切技巧。然後隨隨便便的就把技巧放棄了。前者讓林夕在唯美和印象流孤獨求敗到了21世紀,後者則讓聽的人感覺直抒胸臆。
「讓我相信你的忠貞,愛人同志!」——我特別愛聽這句詞,聽了百千遍也不膩歪的那種愛。似乎是一個喬治·卡林甚至馬克·吐溫式樣的老者,嚴肅著臉在鬍子下微微翹起嘴角去諷刺那份年輕人盲目崇信的激情。
再見羅大佑的照片,也永遠是這樣一張墨鏡後看不清笑或鄙視的面孔。
如果真的有這麼一位在面前盯著你,你會立刻開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又做錯了什麼。
評價羅大佑的作品吧。在華語流行音樂里,羅大佑是少有的能雅俗共賞的歌手,而且他還有很強的文人氣。有朋友用「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來概括,也算說出了一些特點。
他的歌詞、曲調都比較美,有的較簡單,也算單純的美吧,伴奏有的精緻,有的比較普通。比如《鄉愁四韻》能用電琴摹擬古琴的韻味,頗有創意。《戀曲1990》流傳非常廣泛、被下流人唱爛了還是不俗。《我所不能了解的事》青春逼人、《母親》真摯、《追夢人》空靈、《鹿港小鎮》憤怒、《船歌》唯美、《彈唱詞》彷彿參透人生。
手機打字,回頭再補充。
20多年前有人拿齊秦、李宗盛和羅大佑比較,問我看法,我不屑一顧。20年後他親自告訴我還是我的判斷經得起時間考量。
總結:羅的歌曲「好聽」決定了他能流行,是下限;但真正讓其拔高的,是他的思辨和人文關懷,這決定了上限。
一,羅大佑最讓我動容的是他的思辨。他的歌有沉思,和鄭智化有點像,但是又沒有鄭智化那種普通民眾的血淚心酸和小強精神;反而是代表了中產階級對社會的責任感,和普度眾生的胸懷。很奇特,羅大佑似乎從二十幾歲就是開著「上帝視角」在俯視著人群的。這麼說也許不合適,但他是華語樂壇「理科男」特質最重的人,即使寫人性都是帶著手術刀式的精準。別說鄭智化,這哥們妥妥一邋遢工科男,哈。
二,就像他自己說的「這裡沒有不痛不癢的歌」,羅是我認識的華語流行樂里最嚴肅的那一位。這種反差是有天然優勢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的音樂和其餘的人相比,不是在 serve 同一個 purpose,也不是同一類歌。作為一個「跨級」的獨特存在,「吊打」其他人似乎是必然的。
三,自身的教育水平讓他能跳出自己的小格局, 時而悲憫, 時而憤青。有時候覺得他的音樂只是一個介質,用來表達他的一種想法或者構思。或者說,儘管他的音樂是優秀的,但背後想表達的東西才更讓我動容。這方面的代表是亞細亞的孤兒。
四,他的成功真的是要感謝台灣優渥的國語文化土壤,和台灣香港相對開放的文化風氣了。當然他剛出道的時候也是沒少看審查局的臉色,所以只能說是相對的。
當今華語樂壇當之無愧的教父!當代華語樂壇宇宙大爆炸的起點!
從小聽著《童年》《光陰的故事》《鹿港小鎮》《戀曲1980》等廣為傳唱的歌曲成長,直到長大後某一天,突然發現這些經典之作都來自於羅大佑1980年代初的一張專輯《之乎者也》——才找到了當年華語樂壇「洪荒世界開天闢地」的那個原點。
有人可能覺得羅主要是校園歌謠的首發者,大陸後來的高曉松、老狼等等都接受了他的傳教,其實現在華語樂壇的主要流派與風格,在羅出道的時候就已奠定了。
《明天會更好》的引吭高歌、朝氣蓬勃,《皇后大道東》的戲謔調侃、衝冠之怒,《亞細亞孤兒》的哀憐嘆息、低聲訴說,《童年》的天真爛漫、趣味橫生……
長大後漸漸發現聽羅的歌,其實需要時代視角、歷史感,乃至人文關懷:
《滾滾紅塵》為影射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同名電影而作,一句
來易來去難去,數十載的人世游
道出
分易分聚難聚,愛與恨的千古愁
《鹿港小鎮》在惆悵的歌聲中唱出了年輕人背井離鄉的無限鄉愁、挖掉了紅磚砌上了水泥牆的時代嘆息、他鄉非故鄉故鄉回不去的原鄉情結——除了羅教父的濃烈原唱,在此推薦彭佳慧翻唱的版本,醇厚的女中音讓《鹿港小鎮》發酵得更加濃郁;
《東方之珠》從
小河彎彎向南流
開始逐漸引出了滄海桑田的變幻,在緩緩道來的敘述中說出了東方之珠每一滴眼淚的尊嚴,唱出了百年滄桑的辛酸、執守與期盼
……
羅大佑是村上春樹所說的那種創作者
假如這裡有堅固的高牆和撞牆破碎的雞蛋,我總是站在雞蛋一邊
他的歌永遠為不公高聲吶喊,為弱者大聲疾呼
他是用歌唱戰鬥的當代魯迅
舞台的起源是用於祭天的,那就是說,中國最強音儘管只是一個真人秀的舞台,它依舊需要一顆虔誠之心去對待,需要一種對天而明誓的真心
一個看起來有些叛逆不羈的音樂人,真正踐行的卻是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地地道道傳統士人的信條。
羅大佑所寫所唱的,是一個頂立天地間大寫的人!
推薦對他作品感興趣的朋友,可搜他04年在香港開的《搞搞真意思演唱會》,差不多兩個半小時,獻唱了幾乎他所有的作品,其中《鹿港小鎮》那段Solo極為生猛,整場狀態極佳!倘若有生之年還能聽羅教父的現場,不知還能見識到他如此生龍活虎的狀態否。
以上對羅教父的評述首發在本人對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張震岳組成的Super Band縱貫線的評價中,主要是對四人的分別評述,歡迎大家前往賞評:如何評價縱貫線樂隊? - Chaos Super 的回答
專欄寫過一篇關於羅大佑的文章,直接搬過來吧 知乎專欄
不知不覺,一年一度的春運大戲已經徹底落下帷幕,但北上廣深的漂們對故鄉的思念卻才剛開始。近些年人們戲稱去北京發展的年輕人為「北漂」,但其實早在三十多年前的台灣,便早已有了「北漂」一族。
八十年代初,台灣經濟飛速發展,都市與小鎮逐漸形成斷層,年輕人紛紛背井離鄉前往台北等大都市尋求發展機會,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當時年輕而熱切的羅大佑寫下了這首《鹿港小鎮》。
「台北不是我想像的黃金天堂,都市裡沒有當初我的夢想」以幻滅的寫法道出各種漂們幾經掙扎最終仍是留不下也回不去的辛酸與無奈。
我們不知道他們當年離開家鄉時的心情如何,是懷著「黃沙萬里覓封侯」的雄心壯志?亦或是漂泊在外的辛酸?也許還有幾分有家歸不得的無奈。
而等到他們再次返鄉,也許一切依舊,也許早已物是人非。
35年前,當羅大佑在《鹿港小鎮》中詠唱「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時,想必沒有料到在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他歌中所唱的一切又開始在海峽的另一岸再次上演。
只不過,此時的「台北」變成了北京,變成了上海,變成了廣州,變成了深圳……
如今我們談起華語音樂史上的「鬥士」,羅大佑自認第二恐怕沒人敢自封第一。從《鹿港小鎮》、《亞細亞的孤兒》到《未來的主人翁》,羅大佑用三首政治意味極濃的歌曲道盡了台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崔健曾說:音樂不能有政治目的,但不能迴避政治責任。真正將這句話踐行到極致的,除了大陸的老崔,恐怕也只剩羅大佑了。
如果說《亞細亞的孤兒》是一首脫離人間煙火的純政治歌曲,羅大佑企圖透過這首歌來探尋台灣未來的道路,一句「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更是暗喻著當時台灣在國際上孤立無援的尷尬處境,那麼這首《鹿港小鎮》則透露出羅大佑人文關懷的另一面。
鹿港小鎮,其實更像是我們人生的起點,它是你生活數十年的四線縣城,是你拚命想要逃離的大山深處。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更迭,那些纏繞在你心中的「媽祖廟」和「雜貨店」,那些你難以忘懷的香火味和漁村,最終也逃不了「挖走紅磚砌上了水泥牆」的命運。
此時正在刷知乎的你可能正身處北京和上海,或是廣州和深圳。這裡有琳琅滿目的商品,有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有隨處可見的燈紅酒綠……
但有時你也會困惑:此處的繁華與你有何干係呢?你仍然在這裡找不到任何歸屬感,因為這裡始終不是你的家。
因此與其說羅大佑是一名音樂創作人,更不如說他像是一名士大夫。
從《鹿港小鎮》開始,羅大佑開始把中國傳統文人的批判精神帶入流行音樂中,作為一名鬥士,羅大佑始終是沉鬱孤傲的,他總是時刻把時代挑在肩上,批判前行,就連情歌也滿是是滄桑的傷痕。
「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寥寥數語訴盡愛情幻滅的無奈與悲愴;
「蒼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飄泊;尋尋覓覓長相守,是我的腳步」每個音符都是一封動人的情書。
寫情歌、搖滾、民謠、兒歌信手拈來,同時還能兼具政治性、商業性和藝術性,縱觀整個華語樂壇,能做到這一點的大概也只有羅大佑了。
1982年,28歲的羅大佑發行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這一趟音樂的路,走得好辛苦。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嚴肅與通俗間,我幾乎是一路跌跌撞撞摸索過來的。因為前面沒有足跡可尋。」
而《之乎者也》對華語樂壇的貢獻也無疑是開創性的,在台灣民歌運動如火如荼,文化高壓不斷以及國際環境變化萬千時,棄醫從文的羅大佑用這張唱片交出了一張最滿意的答卷。
這張被譽為「台灣百佳唱片之首的專輯涵蓋了羅大佑早期的大部分精品:
《光陰的故事》以行雲流水的敘事手法憑弔過往青春;《童年》生動地描畫出了少年人共同擁有的成長圖景;《鹿港小鎮》石破天驚地吶喊出對於現代都市文明無望的幻滅感;《戀曲1980》顛覆了傳統情歌的寫法,貌似洒脫飛揚,其實跡近殘酷凄涼……
而其中最特別的一首無疑是專輯同名歌曲《之乎者也》,「歌曲審查之,通不通過乎,歌曲通過者,翻版盜印也」以輕快的手法表達了盜版橫生的無奈。而受網路時代影響,在華語樂壇日漸凋敝的今天,我們再回頭看這首歌,才發現羅大佑原來還是一名出色的預言家。
80年代末,羅大佑前往香港發展並成立「音樂工廠」,專註於音樂開發和電影配樂製作,核心人物除了羅大佑本人外還有林夕、黃耀明等香港出色的音樂人。這一時期羅大佑佳作迭出,多為影視劇配音。
在《阿郎的故事》中,當周潤髮飾演的阿郎為了證明自己而死在車道上時,隨著那首《也許不易》(國語版是《你的樣子》)歌聲的響起,即便再冷酷無情的人也忍不住潸然淚下。
當《笑傲江湖》中豪情萬丈得演奏這首羅大佑與黃沾合作的《滄海一聲笑》時,你又怎能不為這二人的風采所折服?
當然,這一時期羅大佑最出名的作品當屬那首他與林夕合作的《皇后大道東》。
時值香港回歸前夕,香港樂壇人心惶惶不知前路在何方,而在這時用歌聲唱出香港人心中複雜情感的卻是一名來自台灣的友人,羅大佑的才能與人文底蘊由此可見一斑。
最後讓我們把時鐘撥回四十年前,在1978年羅大佑還未正式踏入歌壇時,他曾為劉文正寫過一首歌,歌名叫做《閃亮的日子》:
你我為了理想,歷盡了艱苦;
我們曾經哭泣,也曾共同歡笑;
但願你會記得,永遠地記著,
我們曾經擁有閃亮的日子。「
時光轉瞬即逝至如今,在鹿港小鎮的背後,還有著中國千千萬萬個小鎮,而羅大佑往後四十年,可還有人跡?
公眾號:柏拉圖的洞穴(Crossover1994)
詩人。才華橫溢的創作人(至少曾經是)。真的是教父級。你別說他唱功差,他不需要唱功。
把我的論文扒一節過來回答:
羅大佑是華語歌史上創新最鉅、影響最為深遠的創作歌手,他的歌曲在音樂上的完整及人文思考、社會批判的深度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1994年台灣大學新聞社的「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的歌詞評比上,羅大佑的《之乎者也》、《未來的主人翁》(1983)、《愛人同志》(1988)竟包辦了前三名;三十年來,也已有許多專著以及學術論文探討他的作品[1]。
時人因他在1982年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封面長髮、黑衣、墨鏡的形象,說他在台灣掀起了一股「黑色旋風」。羅大佑一方面對現代化、威權體制、國族認同等敏感問題有直接呈現(如〈鹿港小鎮〉、〈亞細亞的孤兒〉)、辛辣諷刺(如〈之乎者也〉、〈現象七十二變〉)或深沉感觸(如〈將進酒〉、〈黃色的臉〉),一方面對於愛情、青春有不同凡響的深浸離別之意的見解。民歌時代早不乏欲以歌曲承載知識份子精神的作者,然而到羅大佑才登上高峰。例如〈亞細亞的孤兒〉:
A1
A2
B1
亞細亞的孤兒[2]
詞曲:羅大佑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
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
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
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
多少人在深夜裏無奈的嘆息
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
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3]
歌名來自吳濁流的同名小說,當年出版時歌詞本加了一行「致中南半島難民」為煙幕彈,實則與小說一般是寫台灣。首段「黃色的臉孔」、「黑色的眼珠」寫人種特徵,而有象徵共產黨和國民黨白色恐怖的「紅色的污泥」、「白色的恐懼」(而且這兩句也是白描),極精練地在色彩與政治上帶出了對比,「西風」接著表現出西方文化、勢力在此的影響不及,便勾勒出了斯土斯民的孤懸圖像,此等手筆為前人所從未達到,極為震撼人心,以至多年來無人注意「西風」的指代不無可挑剔處。[4]之後A2段「平等的遊戲」「玩具」的譬喻進一步刻畫處境,B段層遞出對整個時代、世局的大問,而隱含著希冀同人尋求解答和翻身的期望,這便將歌詞的格局與思想性提升到了與古來士大夫諷喻詩歌(或曰「變雅」)同等的高度,而又富有當代的敏感性。
1988年的〈愛人同志〉更精熟地展現了這等運用敏感詞來連結個人情感與大時代的技藝:
A1
A2
B
A3
C(和聲)
愛人同志
詞曲:羅大佑
每一次閉上了眼就想到了你
你像一句美麗的口號揮不去
在這批判鬥爭的世界裡
每個人都要學習保護自己
讓我相信你的忠貞 愛人同志
也許我不是愛情的好樣板
怎麼分也分不清左右還向前看
是個未知力量的牽引
使你我迷失或者是找到自己
讓我擁抱你的身軀 愛人同志
喔 邊[5]個兩手牽
悲歡離合總有不變的結局 啦
喔 兩手牽 不變的臉
怎麼都不能明白我不後悔
即使付出我青春的血汗與眼淚
如果命運不再原諒我們
為了我靈魂進入了你的身體
讓我向你說聲抱歉 愛人同志
哦呵 永不後悔
付出的青春血汗永不後悔
哦呵 永遠愛你
天涯海角 海枯石爛 永遠愛你
當年正是「傷痕文學」風行兩岸三地時,羅大佑將「批判鬥爭」、「樣板」、「左右」等中共治下的常用詞融為情歌,即便是並未經歷文革者,亦能感到政治對個人情感的撕扯。如此歌曲,可以說是接續了五四以來「革命與愛情」的文學傳統,但我認為羅大佑還繼承了更古老的「美人家國」:《詩經》、《楚辭》,特別是屈原〈離騷〉,將男女之情與國家、民族、時代的愛恨情仇糾結到一起、難分彼此的感觸。
我們可以從少見分析的A3段來看。首句直可與〈離騷〉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相儔,接著「如果命運不再原諒我們 為了我靈魂進入了你的身體」的「你」,所指若只是情人,則只勉強可通,前半句亦難以索解;但若「你」指的是祖國,「你的身體」便是國土,我的青春、血汗、眼淚與靈魂融入了斯土斯民,這便完全通順了,「命運不再原諒」也因而可解:「命運」可解作主流的價值觀與政治氛圍,目前它對在政治浪潮中誤了身命的人們是原諒的,但時局和意識形態的變遷難以逆料,不久以後,甚至現在,我們多年的付出或許被否定,我們曾經的選擇或許會變成不被寬恕、原諒的錯誤,如之何?亦惟有「向你說聲抱歉」。「我」在這裡是差不多認命了,明白自己過去是錯了(否則「靈魂進入了你的身體」何須原諒?),但仍不甘心,於是再接到C段和聲,重覆吼出「永不後悔」、「永遠愛你」[6]。與其說永不後悔,不如說是拒絕後悔,不想忘記從前那些「美麗的口號」。羅大佑感知到了這種在當時相當普遍的糾結心理,將其張力以情歌的形式體現了出來。
同一時期在大陸,崔健的〈一無所有〉等歌也異曲同工地再現了「美人家國」;羅大佑後來又有將「我靈魂進入了你的身體」的意思推到更上一層,而益加凝煉的〈東方之珠〉:
A1
A2
B1
A3
東方之珠(1991)
詞曲:羅大佑
小河彎彎向南流
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東方之珠 我的愛人
你的風采是否浪漫依然
月兒彎彎的海港
夜色深深燈火閃亮
東方之珠 整夜未眠
守著滄海桑田變幻的諾言
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
每一滴淚珠彷彿都說出你的尊嚴
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
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
船兒彎彎入海港
回頭望望滄海茫茫
東方之珠 擁抱著我
讓我溫暖你那蒼涼的胸膛
東方之珠(1986)
詞:鄭國江(1941-)
回望過去 滄桑百年
有過幾多 淒風苦雨天
東方之珠 熬過鍛煉
遨過苦困 遍歷多少變遷
沉著應變 苦中有甜
笑聲哭聲 響於耳邊
東方之珠 贏過贊羨
贏過一串暗淡艱苦的挑戰
無言地幹 新績創不斷
無盡的勇氣無窮的鬥志永存不變
繁榮共創 刻苦永不倦
龍裔的貢獻能傳得更遠 光輝一片
迎面更有千千百年
這小海島 新績再展
東方之珠 誰也贊羨
猶似加上美麗璀璨的冠冕
此曲原作於1986年,由鄭國江填寫粵語歌詞,1991年羅大佑另填國語版,作為專輯《皇后大道東》的最後一首。其中特值闡發者,是B段的「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
唱歌的是人,怎麼能說我們凡人來「保佑」一個地方?稍微想想,這完全通順合理:香港原本只是一個荒島、漁村,因為歷史緣故,有了人文薈萃,才成就了百年風華。誰在保佑著它?比天神、地祇更可確知的,是人鬼,以及生人,也就是在彼處安身、過身的眾多凡人,以及縈迴中外的華夏之心。我們傳唱有關香港的歌,便是在保佑香港;而〈東方之珠〉這句歌詞更能讓我們在傳唱之中,賦予彼此神性、神格,我們的歌聲於是能溫暖這島嶼「蒼涼的胸膛」[7],建起一應人事時地物的尊嚴與感染力。
至此,羅大佑不但繼承了「美人家國」,且將華人祖先崇拜的傳統翻出了嶄新的覺悟:他以近在眼前、本我具足的「人道」立地成神,我們也可以成為這樣的神;或者說,他幫我們發現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神。這樣一種飽具主體意識的自覺,這樣一種對中國之性、中國之命的申述,不但是流行歌曲首見,在整部中國文學史上都可說是極大手筆的創發。相形之下,鄭國江的版本就只是普通的勵志之詞。
除了上列兩首,他亦有〈京城夜〉、〈黃色臉孔〉、〈東風〉、〈天雨〉、〈戀曲2000〉等歌詞較為幽晦費解,然而與時代氛圍有驚人契合度的歌曲,或亦是啟發自「我來保佑你」的眼界與懷抱。
過去談論羅大佑歌詞者,對其中國意識雖不乏探討,但未有如此與文學傳統、文明道統聯繫來察其端緒的解析。在諸多以家國民族為題的歌曲中,我從羅大佑作品感到的魅力與共鳴,遠超他人之作,大概也是因為我亦有這種欲以一己身命與整個華夏文明同行同在的情志。可惜,或許由於相關研究的不足,以及中國意識在台灣漸失認同,羅大佑的同輩及受他啟發的後輩如黃舒駿,似乎無有習得此一心法者,謹此特別講解,希能有助傳習。
除了思想觀念,羅大佑在作詞技藝上也多有創發。他特別注重詞曲咬合,早期有反覆琢磨三年而成的〈童年〉等例[8];日久功深,羅大佑以其包辦詞曲唱之能,練成了他一種獨特的「羅式長句」,善以連綴的詞語來遞進情意。例如:
穿過妳的黑髮的我的手 穿過妳的心情的我的眼
(〈穿過妳的黑髮的我的手〉,《家》,1985)
誰又在遠處的午夜裡想念著你/遠處的午夜的夢裡相偎依
(〈告別的年代〉,《告別的年代》,1989)
別忘了寂寞的山谷的角落裡/野百合也有春天
(〈野百合也有春天〉,《家》)
溶解我昨夜已悄悄凝固的冰冷的心
(〈思念〉,《告別的年代》)
開心的關心的真心的變心的 成敗未知的是誰
多虧在生命中化身做救主的禰[9]早已做了準備
歡心的傷心的痴心的負心的愛恨交織又是誰
多謝在生命中化身做知己的妳為我做個奉陪
(〈台北紅玫瑰〉,《戀曲2000》,1994)
旋轉的舞女的身體使音樂也忘了如何呼吸/
胸口的胸口的喘氣在雕刻著童年起躍的你
(〈舞女〉,《美麗島》,2004)
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
飛去飛來的滿天的飛絮是幻想你的笑臉……
飄去飄來的筆跡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語
(〈追夢人〉,鳳飛飛《浮世情懷》,1991)
是星星月亮是太陽或地球在運轉不休的天體
是分分鐘秒是歲月或日夜在寒來暑往的週期
(〈倒影〉,《戀曲2000》)
頻密的連接詞與迴環的旋律、跌宕的節奏緊密配合,一口氣唱完一句。少用連接詞的長句也有:
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
憂鬱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經無知地這麼想
(〈光陰的故事〉,《之乎者也》。這裡是排比,三個「的」字各歸一短句,不算是在一句裡多用連接詞)
每一滴淚珠、彷彿都說出、你的尊嚴
(〈東方之珠)
無緣就此分手、有緣將會再聚、美麗的上海
(〈上海之夜〉,《戀曲2000》)
這一類長句由三短句組成,上引文加上頓號隔開三部份;前兩短句相輔或相反,至第三短句而成,可視為「正反合」的示範。以往流行歌曲少見十二字以上的長句,至羅大佑以後,此等長句漸多。雖不宜斷言羅大佑是唯一的開創者(他人翻唱外國歌曲或從中學習,也可能作出類似長句),然而大佑作曲能為此等句式開出發揮空間,作詞能發展此等旋律的可能意蘊,可見他是有自覺地在完善此一格式。羅大佑作曲、林夕填詞的〈似是故人來〉(《皇后大道東》,1991)便通篇使用了這種「正反合長句」,深值觀摩[10]。
「羅式長句」和他處理愛情時常見的滄桑感也是一體的。他的情歌特別善於描寫離別之情和對無常的感慨,而歸諸於象徵歷史的「滄海桑田」。[11]也可以說,他有一種「後設」的知覺:他表述當下的感覺、或曰「今之視昔」時,即在尋思「後之視今」。例如:
今天的歡樂將是明天創痛[12]的回憶
(〈戀曲1980〉,《之乎者也》)
如此這般的深情若飄逝轉眼成雲煙
(〈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
於是不願走的妳 要告別已不見的我
至今世間仍有隱約的耳語 跟隨我倆的傳說
(〈滾滾紅塵〉,1990年同名電影歌曲)
明天我孤單的雙唇 今日刻上了你的吻……
往事在未來/往事在未來 在協定
(〈往事2000〉,《美麗島》,2004)
這也可以說是「美人家國」的另一面:用歷史的態度來觀照個人情感,而貢獻於我所與共的這個文明。尋常的情歌,或因為作者與聽眾自然、恰好具有相同的情感,漸而成為族群、地域與世代的共同記憶;羅大佑則是更加主動積極要將他由小及大的感觸,直接作成文化史的一章。此等意識在2004年的〈往事2000〉說透了,追溯回1990年的〈滾滾紅塵〉以至1984、82年的〈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戀曲1980〉,也已可見端倪。
羅大佑或許是早有感於無常,而欲寄託於可以「子子孫孫永寶用/世世代代長相守」(1982年〈鹿港小鎮〉歌詞引用的民家門聯)的歷史,更想通過作品為所有華人尋找方向,這既繼承了傳統士大夫的精神,又飽具當代民間知識份子的氣魄,是他對社會及創作者最具重量與魅力的啟發。他這種浪漫宏大的思想與敘事,可謂1980年代的表表者;1990年代後,兩岸三地政治、社會的分歧愈發複雜,藝文界的潮流也是作別「大言」(grand narrative),大佑就不免漸漸脫節,至2004年《美麗島》發為各種懷舊與空嘆後,便少再有新作了。然而,單論1980年代,他展現出的精熟技藝與驚天氣魄,已可永為式憑。
[1] 馬世芳、吳清聖於1995年為《羅大佑自選輯》撰寫的萬字文案〈解讀羅大佑〉是最早的對羅大佑前半生經歷及作品的總結;學術界較早全面論述羅大佑生平與影響的論文,則有傅舒汶:《從〈鹿港小鎮〉到〈東方之珠〉─論羅大佑的音樂創作與其在兩岸三地引發的文化效應》(台南: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2] 羅大佑:《未來的主人翁》(台北:滾石,1983年)。
[3] B2段作「這是什麼真理」。
[4] 此處「西風」當解為彼輩在西方思潮中成長的我們東方人,因現實處處違逆自由、平等之類理想而悲傷,然而「西風」在字面上並不直接指代吾人;如果純將西風作西方的視野來看,則持反帝反殖民立場者可抨擊其「悲傷」矯情,而為西風感到悲傷的作者更是自喪文化主體性,有失大義。退一步說,這也反映當年冷戰時期台灣緊靠美國「自由世界」的立場,羅大佑及許多歌眾對西方亦不持批判態度,而是很自然地與「西風」同悲。
[5] 粵語「誰」、「哪」,「邊個」猶謂「誰人」,然而此處「個」仍用國語發音。較通順的解釋是「不論哪兩個人在牽手,演出什麼悲歡離合,總有不變的結局」,「不變的結局」指向各種宿命思想。當時羅大佑赴香港發展,和香港影業開始合作,〈愛人同志〉也是為1988年開拍、1991年上映的電影《棋王》(將以文革為背景的鍾阿城小說《棋王》和以1980年代初期台北為背景的張系國小說《棋王》合起來拍的一部片)所作,這可以解釋羅大佑為什麼在這首國語歌裡加入了這一句粵語詞,惟從歌詞本事來看,此一「邊個」似不見有非如此用粵語雜入不可的理由,或許只合以音韻上的順口考量來解釋。
[6] 電影《棋王》的版本將C段放在B段後面,文意便不如專輯版通順。
[7] 參見〈閉上眼睛,就看到中國的未來─從《十月圍城》談羅大佑的《愛人同志》與《東方之
珠》〉,《流行詞話》3期(2011年9月),頁24。
[8] 參見馬世芳、吳清聖:〈解讀羅大佑〉:「〈童年〉從一九七六年開始寫,花了將近三年才完工,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如何精確地讓歌詞和旋律密合、又不失去口語的質感。這首歌成為羅大佑創作上的分水嶺,自此「詞曲咬合」成為他最重要的創作課題之一:不管訴求的訊息多麼強烈,他都會細心讓旋律和字句一體交融,讓音樂成為主角。」
[9] 「禰」的大寫。我個人不建議在第二人稱用字上特別區分你、妳、禰。
[10] 參見胡又天,〈歌詞要領:結構篇(二)〉,《流行詞話》4期,頁13-14。
[11] 計有〈現象七十二變〉、〈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東方之珠〉;2004年〈美麗島〉也有「滄海遺珠」
[12] 或作「今天的歡樂將是明天永恆的回憶」,也有專輯歌詞本作「創痛」唱片卻唱「永恆」者;現場表演,則是唱「創痛」(如2002年羅大佑北京演唱會)或「永恆」(如2011年台北縱貫線樂團演唱會)的都有,大約羅大佑本人也無法決定以何者為準。平心而論,「永恆」較順口但詞意平庸,「創痛」則可能過強地為此戀情定性,有違全篇追求灑脫的意圖,音韻上也比較拗口。
轉一篇◆關於陳升超越羅大佑◆(標題有點狂)
自從羅大佑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出版 並且一舉以黑衣墨鏡的形象成名後,羅大佑 便成了精緻、超俗音樂文化的代名詞,每隔 一段時間,總有歌手自詡為羅大佑風格或被 拿來和羅大佑相比,如黃舒駿、李壽全、盧 昌明、黃安、鄭智化等人,但總是無法及的 上羅大佑的衣角,原因多是因為羅大佑是全 面性的歌手,不但曲子不落俗套,文字的駕 馭能力也傾近於專業作家的水準;更重要的 是,他的觀察細膩,心懷悲憫,歌曲裡充滿 了人文精神。而前面所說的歌手,往往不能 面面俱到,特別是歌詞及人文精神的缺乏。
而陳昇呢?不但具備上述三種特質,甚至在 第三項─人文精神及社會觀察上,是遠遠超 越羅大佑的,特別是後期的羅大佑。
讓我們打個有趣的比方,若把羅大佑比為天 下雜誌,則陳昇的風格會接近以前的人間雜 誌。
羅大佑的批判多是觀念性的、中產階段觀點 的、輪廓的、全面性的、政治的,如我們熟 知的「亞細亞的孤兒」、「超級市民」、「 現象七十二變」、「遊戲規則」等,而陳昇 的批判多是描述性的、下層階段觀點的、微 觀的、點狀的、社會的,如「細漢仔」、「 一百萬」、「老爹的故事」、「溫柔的迪化 街」、「少年夏不安」等。羅大佑的中產階 級的、觀念性的批常流於情緒及煽動,甚至 在所謂的後羅大佑時期,或許因為和台灣脫 節已久,或許因為音樂製造如工廠化般的量 產,羅大佑已漸漸少在作品裡批判了,最近 的音樂作品如「首都」、「原鄉」等有極大 部份的詞並非羅大佑所寫,而陳昇,不但在 描述社會狀況上很有成就,並且因觀察角度 的開闊在來也出現了許多線性的、全面性的 批判,如「達邦!我的鄉」、「壞子」。
在歌詞文字能力方面,羅大佑在國語歌曲上 的寫作功力是無庸置疑的,但在台語文字能 力方面,則壤鎮遠遠不及陳昇:「原鄉」裡 許多首台語歌都藉助於李坤城可為明證。
種種種種,陳昇在音樂的表現上絕對不輸羅 大佑,甚至遠遠超越後期羅大佑,但,為何 陳昇在樂壇及聽眾心目中的地位卻遠遠不及 羅大佑?同樣不上電視打歌,同樣電台的播 歌率低,同樣批判,為何陳昇的歌總是沒有 羅大佑賣的好?
問題在於,陳昇的歌沒有進入聽者的耳中、 心中,大部分的聽眾只讓旋律在耳邊輕輕溜 ,過經由也用來看周星馳的電影、聽劉德華 的音樂的主控情緒及直覺的左腦判斷陳昇的 音樂不是能讓他爽的音樂,而拒不進入陳昇 苦心經營的音樂意境。
或許滾石對陳昇的音樂能做到目前的銷售成 績已感到滿意,或許陳昇並不在意唱片是否 賣的好,但是,我總覺得,如此優秀的音樂 不能讓大部分的聽眾聽到真是可惜的事情, 同時也使台灣的音樂水平一直停留郭富城、 劉德華等偶像的感官時期。
滾石真的應該認真思考如何把陳昇的音樂推 銷給大多數用器官思考的聽眾了。
作者/蔡瑞麟 原載:93.11.01群際動態雜誌羅大佑,也許是華語流行音樂人里,唯一接近「流行音樂家」稱號的人,但也僅僅是接近。
羅大佑是少數還在世就已經被推上神壇的音樂人,他的聲名來自於兩方面,一是80年代的風靡,二是80年代之後受他影響的音樂人成長起來走至台前,把控了流行音樂的話語權。
這批人包括了台灣的李宗盛、伍佰、五月天,香港的林夕、黃耀明,以及大陸的高曉松。
羅大佑為林夕頒發金針獎
前者讓羅大佑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言人,後者決定了,即便未來十年二十年再無一人聽羅大佑,他的地位依然只會越來越穩固。
大部分人在談論羅大佑的時候習慣於談論他的社會性,他的《之乎者也》《亞細亞的孤兒》《皇后大道東》。
這些與政治關聯的作品振聾發聵、難被模仿與超越,也容易模糊後來者的視線,讓人們忽略羅大佑在其他題材上的成就,特別是給予他更多表達可能性、並使羅大佑抵達更多受眾的電影配樂,以及傳唱至今的校園民謠。
《是否》《滄海一聲笑》《滾滾紅塵》都是羅大佑標誌性的配樂作品
而中國人對題材的津津樂道,又使人們過分強調詞作主題意義,在對音樂人的評價中,將旋律創作放在一個容易被忽視的位置。
私以為,羅大佑,若不先是作曲家羅大佑,那麼關於他的一切的一切,都不會成立。
------------------------------------
一、作曲家羅大佑
沒有旋律,就沒有流行,即使在這個對歌詞看重甚過旋律本身的國度,也是如此。
在羅大佑借歌表達「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的心聲之前,若無同這些吶喊同樣有力的旋律與編曲相和,怎麼會產生震顫人心的效果?
鹿港小鎮
但在當時的台灣樂壇,雖然民歌運動掃除了60年代台灣由於版權漏洞而抄襲翻唱成疾的狀況,但卻未在旋律上有重大突破,依舊沿襲民歌,曲風柔和,元素單調,並逐步走向「風花雪月,靡靡之音」的死胡同。
羅大佑,曾也是這其中的一員。但台灣社會的變遷、價值觀的瓦解,讓《童年》式的柔和民謠不能承載他的憤怒,深受西洋搖滾和古典音樂影響的他,選擇另闢蹊徑,石破天驚地讓大鼓小鼓、電吉他、木吉他、貝斯和鍵盤在歌曲中共同交織,讓流行音樂變得有力起來。
甚至在以鄭愁予《錯誤》為詞的抒情性歌曲中,也大膽引入搖滾唱段,突破了情歌同質化的處境。
一年之後,蘇芮效仿羅氏音樂打破傳統女生唱法,融入西洋和搖滾音樂元素,也引起了巨大效應。羅大佑和蘇芮帶領的音樂風暴直接催生了WAX CLUB的問世,受這個俱樂部帶來的影響,86年年底成功地舉辦了首屆"台北新音樂節",而在這屆音樂節和大賽中,湧現出了包括庾澄慶、趙傳、李亞明、東方快車在內的日後華語樂壇中堅力量。
可以說,如果沒有羅大佑開拓性的舉動,華語流行樂不會有如此之多的可能性。
但羅大佑在作曲上的開拓意義不止於此,他的每一張專輯都在不斷探索不同的風格,並日趨成熟。
最具標誌性的是1988年,羅大佑沉寂四年之後的回歸樂壇之作《愛人同志》,在這張專輯中,羅大佑的視野從台灣轉向整個黃種人族群,對中華兒女命運的關照。
為了迎合這樣的心境,羅大佑開拓性地創造了以五聲音階為基,以大調起頭,之後漸進到古典大調的東方曲式,並深切影響了後來的創作者,比如,李宗盛的《鬼迷心竅》《你走你的路》等。
正是由於這些前無古人的啟發式創造,才讓羅大佑有了遠高於同時代歌手的影響力,才使得羅大佑由作曲人升格為作曲家。
------------------------------------
二、作詞家羅大佑
在流行音樂創作中,曲是1,詞是0,1決定生死,0決定高度。
羅大佑既寫出了一個完美的「1」,又擁有許許多多的「0」。他是是毫無疑問的詞作家,題材類型多元,格局宏大,且跳脫了傳統流行音樂歌詞的寫法。
他的《之乎者也》中出現了在此之前流行樂中絕不會有的文化關懷、社會良心、抗議、評判、反省和思考,他在《穿過你的黑髮我的手》《你的樣子》中放入的連綿情思,他在《童年》回憶兒時的野趣與童真,在《現象七十二變》《侏儒之歌》中辛辣諷刺……
這樣廣闊的視野與格局讓後來者們望塵莫及,這種望塵莫及感不僅在於這種帶有知識分子氣息的觀察與體悟,對個體要求之高,還在於,就算有如此體悟,將吶喊的字詞與旋律完美結合,也是一個浩大工程。
為什麼詞句如此通俗的《童年》,羅大佑卻寫了五年?不僅是對具有畫面感意象的篩選上,而且在於詞曲咬合上。
所謂詞曲咬合,簡單來說是詞的聲調走向與旋律音調走向相同,唱歌如同說話,有娓娓道來之感,且不會出現聽錯詞的現象。漢語,由於本身四聲調,朗讀即有音樂性,這種音樂性會與已作好的旋律相衝突,所以,詞曲咬合相當困難,八聲調的粵語更是如此。
而羅大佑對詞曲咬合的強調,又影響了後來的林夕,林夕曾說,在進入音樂工廠之後,才漸漸注重曲與詞的水乳交融,由此創作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除了詞曲咬合,羅大佑影響深遠的,還有他的長句歌詞和三段式結構。
高曉松曾盛讚羅大佑在歌詞創作上的開拓意義,他說,在羅大佑之前,歌詞都是短句式的,像「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我愛你有幾分」。羅大佑拋棄了押韻,輔以長句來寫,「為何夢中清清楚楚我看到的你簡直像看到的我自己」。
而羅大佑的三段式副歌,則是在重複中稍作改動,既有了記憶度,又不會有批量生產的「罐頭歌曲」之感,比如《光陰的故事》就是這樣的典型。
從「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到「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兩個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淚的青春」,再到「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憶的青春」,既讓人記憶深刻,又寫出了時光流逝之感。
------------------------------------
三、流行音樂家?或許還不是。
這些成就,讓羅大佑成為最接近流行音樂家的人,但也終歸只是接近而已。
不是羅大佑做得不夠,只是,正如莎士比亞的地位是四百年來不斷地解讀、翻拍、改編給的,音樂家這個頭銜,也是後人給的。
鮑勃·迪倫是對羅大佑影響最大的音樂人之一
《滾石》雜誌可以自信滿滿地將披頭士、鮑勃迪倫成為流行音樂家,因為他們不僅影響了自己的時代,而且顯著影響了後來者,這種影響生生不息。
但羅大佑不是。
當代華語流行創作依然是西方影響顯著大於東方,如羅大佑一般的音樂人給了流行樂本土化的啟示,但出於環境的原因、時代的影響,卻未真正讓華語流行樂長出獨屬於自己的參天大樹並開花結果,得以綿延。
崔健曾說,叫醒了就該站起來,若叫醒了沒站起來,甚至倒回去繼續睡,那叫醒的那個聲音將失去任何意義。
音樂人最好的歸宿,是在音樂中永遠留存下去,即使名字被忘記。如果只有一遍一遍語言的討論,關於過去那個時代的回憶,甚至只能存在於文獻資料里,即使擁有了神,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這片土地上,離真正流行音樂家的誕生,不知還要等多少年。
===========
答主能力有限且腦袋常死機,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以及,
插播一條小廣告,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愚樂(likejokes)
一首侏儒之歌就知道他是條漢子
音樂人,但能進文學史。
為大眾服務,但骨子裡是個文人。
愛人同志手執台北紅玫瑰,而風兒在鹿港小鎮輕輕地吹。
我一直喜歡把自己很喜歡的一些人做對比,比如李宗盛和羅大佑。網路上也曾經有兩者之間的比較,大體說來是李宗盛像是杜甫,羅大佑似李白。竊以為這比喻未必恰當,卻也無法再提供更好的了。少時覺得羅大佑的詞變幻莫測,很是有韻味。而李宗盛的詞卻乾癟清淡,從來沒有大畫面的修辭和比喻上演。長大之後慢慢地發現,能用平凡詞句就道盡人間喜怒哀樂的,亦是能人。其實和武俠里無招勝有招的道理是一樣的。
有時候感覺,羅大佑和李宗盛都像是一個慈祥的父親,用美麗的文字教會自己的小女兒許多人生的道理。可是羅大佑用的是古代的駢文,絢爛華麗,描繪出許多動人和殘酷的畫面給人看。李宗盛則恰好最懂得平淡是真,看似樸實的語言卻說盡世間的蒼涼。
許多人會質疑他的唱功,這一點我也不可否認。我想有一類人就是天生的歌者比如王菲張學友,而還有一類人,雖然無法以聲調取勝,卻可以用感情打動人心。因為他們在唱歌,而你聽見的,是自己的故事。
其實叫他華語樂壇的教父不為過,曾經覺得周杰倫在作曲上的才華能跟他有一拼,但作詞就弱很多了,批判性的歌少很多。
一句閑外話,有人說過兩首歌寫盡愛情,一是紅豆,一是海上花。推薦閱讀:
※你覺得周杰倫的婚禮和黃曉明的婚禮哪個比較高逼格?
※千古絕對:半山半山雪的下聯是什麼?
※有哪些生活中的小樂趣?
※如何評價楊冪直播三次打掉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