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為什麼一入京就能號令群臣百官,廢立皇帝呢? 僅僅一個外臣為什麼像空降大宰相? 難道他兵特別多?
關於董卓廢立的話題,我在我的作品中寫的很詳細,願意慢慢看的朋友,可以移步:
《你所不知道的三國故事》目錄 - 知乎專欄《靈帝篇》第八章 立志革新
介紹一下靈帝在188年留下的東漢政府這個攤子,還原了史書上真實的社會環境。
《何進篇》第四章 圖滅宦官 第五章 功敗垂成
這兩章是以何進的視角,分析政變之前的各種歷史人物關係。
《董卓篇》第三章 政變全程 第四章 董卓進京 第五章 擁立新帝
這三章是以董卓為視角,解讀了政變前後乃至廢立的全過程。
同樣的,我的解讀結論是前無古人的。
覺得我寫的不錯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專欄,
懶得去看的朋友,可以直接往下看,我簡單的講一下本題的內容。
——正文——
正文開始前,還是必須要說兩句:
1我陳述的每個史實都能找到史料依據,看過史書的自然知道,沒看過史書的可以裝作知道的樣子。對我的陳述有疑問,可以帶著史料來質疑,我會回應的,如果只有想像力,對不起,我沒空陪你一起展開想像的翅膀,做一個歷史發明家。
2我寫的每個推論,都能找到史料依據。我會列出來的。
一、188年全國概況
首先,明確一點:靈帝在中平五年(188年),是進行過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重置州牧、設西園軍、遠離宦官 ,重用名士。這番舉措使得全國各地的叛亂趨向好轉。
這也為第二年何進掌權後,才能騰出手打擊異己,圖謀政變奠定了政治環境基礎。
1.《宦者列傳》中,靈帝親信張讓等人的種種劣跡,到了中平五年(188年)戛然而止。例如本年宦官子弟的楊黨貪污案(事見《蓋勛傳》),也是靈帝疏遠宦官的佐證。
2.范書《賈琮傳》中「詔書沙汰刺史、二千石,更選清能吏」正是中平五年(188年)的事。
3.除了賈琮出任冀州刺史,同時還有很多名臣名士得到重用,並在全國各地發揮著重要作用。
a因為得罪宦官被雪藏三年之久的皇甫嵩重新掌兵出征涼州,取得陳倉之戰的勝利。
b陶謙為徐州刺史,平徐州黃巾。
c黃琬為豫州牧,平陸梁地區叛亂。
d劉焉為益州牧,平益州黃巾。(雖然不是劉焉的戰功)
e長沙太守孫堅平零陵三郡。(雖然孫堅早於之前上任)
f劉虞為幽州牧,收服烏桓,用幾個月時間平定了鬧了兩年的二張叛亂。
g蓋勛為京兆尹,與皇甫嵩坐鎮長安,討伐涼州叛軍。
h丁原出任并州刺史,南匈奴另立新單于,雖然流亡單于於夫羅不服,但內亂暫告一段落。
i西園軍上軍別部司馬趙瑾討平益州巴郡板楯蠻叛亂。
二、189年何進秉政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漢靈帝駕崩,少帝繼位,大將軍何進與太傅袁隗共掌尚書台。
四月,何進殺蹇碩,董重、廢董太后,完成權力統一。
約五月,以幕僚袁紹的建議為起點,何進考慮與汝南袁氏合作,一同剿滅宦官,完成陳蕃竇武當年未竟事業。
在這個大環境之下,何進徵辟名士為幕僚,取得階段性成果。
陳志《荀攸傳》:何進秉政,征海內名士(荀)攸等二十餘人。
之前就在雒陽的人:
劉表、袁紹、袁術、桓典、張楊、張遼、何顒、種劭、盧植。
大概是跟荀攸一起新來的人:
張承、鄭泰、荀攸、華歆、荀彧、鮑信、逄紀、王允、王匡。
綜合一下,其中有據可查,幫何進參與出謀劃策的幕僚:
袁紹、陳琳、王允、荀攸、何顒、逄紀、鄭泰、王匡、鮑信。
三、何進密謀事
在何進確定下政變大方針之後,何進找何太后商議,可是何太后拒絕合作。
約六月,何進採納袁紹的建議,徵召外兵進京逼宮。
由何進派出去,從雒陽出發至外地徵兵者共五人。
①王匡至徐州徵調五百強弩。
②鮑信至兗州泰山郡徵兵。
③毌丘毅至揚州丹陽郡徵兵,劉備隨行,途徑徐州下邳國。
④張楊至并州徵兵。
⑤張遼至冀州徵兵。
將外地軍隊調往河南雒陽附近,共三人。
① 東郡太守橋瑁從東郡至成皋縣。
② 武猛都尉丁原從河內郡至孟津,放火鬧事,託言誅殺宦官。
③ 并州牧董卓從河東郡至關中上林苑。
其中,因為鄭泰、盧植等人的強烈反對,何進對董卓敬而遠之,拒絕其進京。
約七月至八月上旬間。
橋瑁進軍成皋,丁原火燒孟津後,何進提拔其為執金吾,進京任職。
袁紹私招董卓進京,何進得知,派種劭先後兩次勸阻,最終董卓退兵至雒陽城西二十里幾陽亭處。
董卓進京時兩次上書朝廷,也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何太后下詔,罷免宦官。
何進讓虎賁中郎將袁術選拔兩百名虎賁軍接替宦官。
宦官們惶惶不可終日,以為何進是中間派,便去求教出路,何進勸他們告老還鄉。
張讓不以為然,通過兒媳婦(何太后之妹)傳話給舞陽君,再由舞陽君勸說何太后允許張讓等人回宮,何太后居然聽從。
與此同時,司隸校尉袁紹打著何進的名義,抓捕地方上違法的宦官子弟。何進頓時處在兩難之地。
四、政變事-八月二十五日
八月二十五日下午,何進至長樂宮再次勸說何太后下詔罷免宦官,這次談話被張讓等人偷聽到了。
傍晚,何進出宮後,又被宦官騙至嘉德殿前,斬殺。隨後張讓率先發動政變:
a派人佔據尚書台,罷免袁紹、王允,任命樊陵、許相接替。
b控制住皇帝劉辯、何太后、陳留王劉協。
c給宮中所有宦官發放武器,守衛皇宮。
何進部將吳匡、張璋在宮外久等何進不回,得知變故,便率先攻打宮門,虎賁中郎將袁術隨後加入其中,放火燒門。羽林中郎將桓典可以推測也參戰(以事後得封賞可推)。
袁紹在政變之前,就私募私兵千餘人,也立刻投入戰鬥。
車騎將軍何苗,也率部參戰。
【八月二十六日】
南宮被攻破,張讓等人挾持何太后、劉辯、劉協至北宮崇德殿,在轉移過程中,尚書盧植斥責段珪,段珪釋放何太后。
袁紹下令關閉宮門,屠殺宦官。
奉車都尉董旻與吳匡等人在朱雀闕下,攻殺何苗。
【八月二十七日】
袁紹與叔父太傅袁隗,將樊陵、許相騙來殺掉。
北宮被攻破,張讓、段珪等人挾持劉辯、劉協從谷門出逃,逃往北邙山。
此戰,宮內宦官被屠殺者達兩千餘人。例如,袁紹與王匡在承明堂殺趙忠、高望兩人。
約傍晚,尚書盧植、河南府掾閔貢等人騎馬追擊張讓。在黃河邊,張讓、段珪等人絕望跳入黃河。
當晚,閔貢等人帶著劉辯在雒舍歇息。
董卓大概到這時候才得知消息,率軍前往雒陽。
【八月二十八日】
天未亮,董卓軍抵達雒陽城西,又得知皇帝在北邙山下,於是前往迎駕。
當時文武百官已經迎駕,董卓仗著兵多,厚著臉皮混入其中。
五、董卓進京
從這裡開始,我做的解讀是前無古人的。
第一,很多人以演義故事為印象藍本,認為董卓仗著兵多,「出入宮庭,略無忌憚。」
第二,很多人不相信陳壽的行文簡略,而採信范曄整理的內容,認為董卓是耍了點小聰明,才奪得雒陽兵權的。
首先,演義印象必須破除,其次,范曄採納的是司馬彪《九州春秋》的故事梗:董卓用瞞天過海之計,讓雒陽人都以為有很多涼州兵進京了。
范書《董卓傳》:初,(董)卓之入也,步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恐不為遠近所服,率四五日輒夜潛出軍近營,明旦乃大陳旌鼓而還,以為西兵復至,洛中無知者。
這個故事是有bug的,最大的bug就是時間。
從8月28日進京到9月1日廢立成功,不過三天時間,原文中的「率四五日」根本就對不上了。
其他雒陽夜禁、門侯等規矩,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也就是說董卓操作起來也是難度重重。
1.這件事(瞞天過海之計)真實發生幾率很低。
2.即使這件事是真的發生了,那也絕對不是8月28-30日之間事。
3.董卓奪取雒陽軍權事為真,但不包括這件事。
4.所以,董卓上位絕對與這件事無關,與吞併二何、殺丁原兩事多少有關。
再看史實:
在28-29日之間,董卓就當上了司空。殺丁原,吞併并州軍。何進、何苗余部也歸於董卓。
30日,董卓找袁紹、盧植商議廢立。
9月1日就廢立成功。
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董卓沒有參與政變的功勞(政變結束後才到場),憑什麼能干擾朝政,當上司空?
很多人還是會認為是因為:董卓兵多強勢。
而我考慮的是另外一個方面:太尉袁隗的認可 。
1.董卓是袁隗故吏。
2.董卓是袁紹私招的。
3.鮑信勸袁紹除掉董卓,袁紹不從。
4.董卓找袁紹談廢立,袁紹居然跑路了!
5.按照靈帝遺詔,何進與袁隗共為託孤重臣,何進一死,只能是袁隗在政變之後掌政,董卓能當上司空,袁隗怎麼可能沒出力呢?
我這個猜測發出來後,很多人一下子也覺得難以接受,紛紛質疑我,後來,我還是找到了一個有力的佐證:
《太平御覽·卷196·居處部二十四》引《續漢書·獻帝紀》:昭寧元年(劉辯8月28日回宮後,改元昭寧),董卓住兵屯(顯)陽苑,使者就拜司空。
這是司馬彪《續漢書》中獻帝紀的佚文,范曄並未採錄入《後漢書》中。
在這裡,我們看到:董卓帶兵迎駕,但是沒能進入雒陽城,而是停駐在城外顯陽苑,然後是城內派使者出城,拜董卓為司空的。
由此可見:董先生能當上司空,是按照基本法來的。
城內的使者,也只能是袁隗掌控的朝廷派出來的,別無他人。
再者,董卓在城外,如果在城內沒有政治勢力扶持,他如何能吞併二何軍隊,如何能勾結呂布殺執金吾(負責雒陽城內安全工作)丁原?
所以,袁隗任命董卓進京為司空,默許他為軍權代理人,所以二何軍隊歸附,呂布也看出歸附董卓才有政治前途,於是殺丁原投奔董卓。
後面繼續分析。
二更【廢立之事-前】
1.袁隗、袁紹在史書解讀中的弱化。
董卓當上司空之時,除掉遠在幽州的太尉劉虞、司徒空置,朝廷就一個上公太傅袁隗和董卓兩人站在權力的頂端了。
很多人覺得袁隗可能是個慫包,才向董卓投降的。袁紹逃跑,也是認慫。
這是一種對演義、范曄《後漢書》塑造故事後產生既定印象,是可以破除掉的。
我們可以考慮這樣幾個問題:
a.8月27日,袁隗參與政變,詐殺出身世家的高官樊陵、許相,他心狠不狠?
b.怎麼就到8月28日,他會向城外的董卓認慫,派人送出任命司空的詔書?
c.董卓帶兵進京,只不過三千人。按照後世王朗的奏章中提到,東漢帝國雒陽政府軍接近一萬人。這個數字尚不包括兩大將軍府的士兵、張遼、王匡這些外兵,袁紹的私兵,按兵數來,袁隗需要認慫嗎?
d.袁紹在8月26日至28日三天,在宮內指揮各路人馬大開殺戒,血流成河,怎麼三天已過,「瘋狂殺戮buff」消失,對於一個姍姍來遲,手無寸功的董卓,慫了?
顯然,強行解釋董卓以強勢奪權,這個邏輯從其官職、兵力上都是無法解釋得通的。
強行弱化袁隗、袁紹的態度也與史實不符,很難想像,一個前兩天還凶相畢露的叔侄兩人,莫名其妙對一個外人認慫。
2.大將軍府的屬官在政變之後的處境如何?
鮑信徵調外兵進京,也是在政變結束後抵達的,可以說是跟董卓同時抵達。
袁隗為何不提拔鮑信,而提拔董卓?
——因為董卓是袁氏故吏,鮑信則是大將軍何進府的人。
同時,鮑信勸說袁紹殺董卓,袁紹拒絕,鮑信則跑路了。
無獨有偶。前幾天還和袁紹並肩作戰的王匡,在政變成功之後,居然也不要封賞,也直接跑回老家了。
鮑信和王匡都是大將軍何進府的屬官,可見,政變之後,大將軍府的屬官是被排除在封賞第一順序之外。
若想得到好處,必須投靠董卓。所以,呂布殺了丁原,投奔董卓,換來官職封賞。張遼也是如此。
3.袁隗為何不提拔兩位侄子(袁紹、袁術)為軍權代理人?
這個問題只能腦補了,從資歷上看,董卓這個身經百戰的涼州名將,比「生於京師,體長婦人」的袁紹,董卓顯然在軍事層面上有著更豐富的領導經驗。
從關係上看,袁隗提拔董卓,動機自然是提拔故吏,並認為董卓這位故吏會遵照「門生故吏」的遊戲規則(當然此時他沒想到以後會被其反噬)。
袁紹的司隸校尉本來就是要職,如果提拔其掌軍,袁隗必然又要考慮另外一個人選擔任司隸。
袁術為虎賁中郎將,在後期封賞中,是拿到了後將軍這個軍職的,董卓是拿到了前將軍一職,可見,袁隗讓袁氏族人(袁術)掌兵也是必然之勢,只不過排在董卓之後,如此看來,終究還是資歷問題。
4.袁隗在廢立之際的地位在史書中被弱化。
回到董卓找袁紹談廢立,這個事發生在8月30日。
這是一個會議上的談話,具體內容,不同的史書上寫了不同的內容,但是歸根結底:兩個人鬧掰了。
袁紹是絕對不同意的,而董卓把廢立之議交給太傅袁隗,袁隗是同意的(事見袁紀)。這說明什麼?
廢立之事,董卓必然要和袁隗搭檔,袁隗是繞不過去的大佬。
袁紹走的時候,也是找借口:我去找我叔父袁隗商量一下。
因此,我們在討論廢立之時,一廂情願地把袁隗當成一個只會簽字同意的擺設,於情不合。
(後面我還會舉證,證明袁隗的地位是逐漸被董卓削弱,這並非兩三天,一蹴而就的事。)
我們知道下一件事,就是袁紹跑路了。
問題在於,如果袁隗不同意廢立,袁紹還需要跑路嗎?
難道不是叔侄二人發揮出前幾天屠殺宦官的果敢決斷,直接下詔廢掉董卓,發動各路人馬一同反董嗎?
袁隗沒這麼做,顯然,袁隗是同意廢立的,袁紹跑路,只能是與叔父在政見上不同意見的決裂。
三更【廢立之事-後】
董卓執意廢立的動機,我在下面這篇回答中講得很清楚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點開看。
董卓想專權,為何要立聰明能幹的劉協? - 知乎在這裡,我分析一下董卓在廢立之後兩個月(9-10月)所做的事,還原一下他是如何反超袁隗的。
9月1日,廢立之時,按照史書記載的流程,主持儀式的是某位尚書(可推測是丁宮),尚書宣讀詔書後,由太傅袁隗上去把劉辯請(gan)下龍椅,再把劉協送上去。
隨後,尚書又宣布廢何太后。3日,何太后遇害。
12日,董卓為太尉,領前將軍(掌軍),封郿侯(鄉侯升級為縣侯)。
在這個月末,董卓與黃琬、楊彪三人一同上書,為陳蕃竇武案翻案昭雪,給政變的後續影響畫上句號。
董卓為司空時就有了開府徵辟他人的權力,以史書上記載來看,何顒、鄭泰這種原大將軍府的屬官也被他收入府中,從外地被徵辟而來的,最著名的要數蔡邕了。
董卓在9-10月間,如何壯大自己在朝廷中的影響力,想當然,無非是拉攏名士,蔡邕則是董卓最青睞之人,蔡邕為董卓也出了不少力。
比如很少人會去看蔡邕為董卓寫的《表相國章》(見《蔡邕文集》,內容為上書朝廷,表奏董卓為相國)
按照史書記載,董卓是在11月1日登上相國之位的,同時獲得「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特權,他九十多歲的老母親都封了池陽君。
可以推測,蔡邕的《表相國章》應該是創作於十月份,傳為董卓專權造勢。其中內容有三處值得注意的地方:
及至差功行賞,(董卓)辭多受少。近臣幸臣一人之封,戶至萬數。今者受爵十有一人,總合戶數,千不當一。非所以褒功賞勛也。
蔡邕沒有點名是誰得到了萬戶侯,董卓當太尉時,郿侯的戶數並不多。
今月(十月)七日,(董)卓又上書,辭疾讓位,乞就國土。
十月七日這天,董卓還惺惺作態,要告老還鄉。
太傅(袁)隗,以舊典入錄機密事;尚書令(馬)日磾,先輩舊齒,德更上公;(尚書)僕射(王)允、故司隸校尉、河南尹,尚書張熹,已歷九列;魯旭侍中,牧守宣藩。剖符數郡。
蔡邕提到在董卓即將登上相國之時,至少袁隗在名義上還是排在群臣之首,並有「錄機密事」的權力,也就是掌控尚書台的權力。
所以說,9-10月間,董卓在朝廷中的勢力是逐漸超過袁隗,這才為11月1日登上相國奠定了基礎。
史書上把董卓專權解讀成9月1日(廢立)之前,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四更【反董事件時間表,鹹魚解讀】
8月28日
董卓進京。(確定)
董卓拜司空。(推定)
8月29日
董卓吞併二何部曲,呂布殺丁原。(推定)
鮑信勸袁紹殺董卓未果,逃亡。(推定)
8月30日
董卓與袁紹談廢立事,袁紹不從,逃亡。(確定)
盧植反對廢立,免官。(確定)
袁術拜後將軍。(推定)
董卓上報廢立事,袁隗同意。(確定)
9月1日
董卓、袁隗完成廢立。(確定)
廢何太后。(確定)
9月3日
何太后死。(確定)
9月12日
幽州牧兼太尉劉虞拜大司馬,司空董卓改任太尉,兼領前將軍。(確定)
9月13日
楊彪為司空。(確定)
9月21日
黃琬為司徒。(確定,考慮黃琬任命書與楊彪同時發出,21日為從豫州抵達雒陽時間)
三公(董卓、楊彪、黃琬)上書朝廷,為陳蕃竇武案昭雪。(確定)
參與政變的很多人得到封賞(如桓典、閔貢),
外地名士入京(如荀爽、蔡邕),
如韓馥、張邈、張咨、孔伷、孔融等人官拜州郡。
逃亡外地的大將軍府故吏,王匡起家拜河內,鮑信拜泰山,
另有袁紹拜勃海。
曹操拒絕驍騎校尉,逃亡。(推測)
10月7日
董卓上書言退。(確定)此後為自己奪權造勢。
11月1日
董卓拜相國。(確定)自此,董卓反超袁隗。
後將軍袁術逃亡。(推測)
太傅掾袁迪棄官至廣陵。(推測)
12月
曹操、衛茲在陳留起兵反董。(確定)
在此之前,張揚先起兵於上黨,王匡、鮑信枕戈以待。袁紹為韓馥所困。
廣陵太守張超帶功曹臧洪至陳留,袁迪代領廣陵。(推定)
閏12月(無事記載)
初平元年(190)正月
張邈、張超、臧洪、孔伷、橋瑁、鮑信等人在酸棗誓師。(確定)
橋瑁偽三公書開始流傳各地。(推定)
2月
董卓殺弘農王劉辯,朝廷西遷長安,董卓坐鎮雒陽。(確定)
二月社屠殺事件,可以解讀為董卓對酸棗聯軍的敵視。(確定)
3月
朝廷至長安,袁隗、袁基滅門。(范書獻帝紀確定)
2-5月
韓馥聽從劉子惠之言,寬待袁紹。冀州亦籌划起兵,聯軍擁袁紹為盟主。
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南陽太守張咨,迎困於魯陽的袁術領南陽。
自此,反董之勢興起。
6月
朝廷(董卓)派出使者團勸和,分別出使河內(王匡)、魯陽(袁術),以何談失敗告終。(推定,范書獻帝紀為6-10月事)
7-9月
酸棗聯軍進軍成皋,滎陽汴水之戰,敗北。(推定)
袁紹率冀州各郡人馬誓師討董。(推定)
10月
孫堅北上,梁東之戰,敗北。(推定,原文為冬)
11月
董卓用聲東擊西之計,渡河擊敗王匡軍。(以蔡邕奏章推定時間,在11月18日之前)
12月
盟主袁紹對反董失望,與韓馥商議,擁幽州牧劉虞另立朝廷,劉虞拒絕。
——後話——
更多細節就在我的專欄里,歡迎關注。
你所不知道的三國故事 - 知乎專欄我也不敢打包票說我寫的一點錯誤都沒有,就這幾年的經驗來看,肯定還是會有的,就史實方面的錯誤,歡迎指出來,感謝!
要談史,肯定要遵照史實記載來發揮;在史實記載空白的地方,想像一下,也沒有問題。
不喜歡看書,但喜歡用想像力說史、甚至發明歷史的朋友,還是少說兩句,免得怪我脾氣不好。
以上諸位的回答都很好,本人聊附驥尾,補充一點。
事實上,董卓進京之前,和朝中的士大夫群體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宦官,或者說,宦官背後的皇權。
漢靈帝上台以來,做了這樣幾件事:誅殺竇武,打擊外戚勢力;重新發起桓帝朝的黨錮之禍,壓制以經學世家為首的士大夫階級;廢宋皇后,立「家本屠者」的何氏為皇后;重用身邊的中常侍。
統而言之,無一不是打擊其他政治勢力,加強皇權的手段。
於此同時,被打壓的外戚和士大夫並沒有消停下來,而是始終試圖進行某種程度的反擊。以王允入獄一事為例,儘管有大將軍何進(外戚)、司徒袁隗(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司空楊賜(楊修祖父、弘農楊氏、四世三公)的聯手營救,靈帝依然決定大赦天下,不赦王允。然而,就是在這麼明確的政治指向下,王允依然「至明年,乃得解釋」。被釋放後,王允害怕遭遇進一步的報復,「變易名姓,轉側河內、陳留間」,在洛陽附近,漢朝政治心臟邊上潛伏,而這一地區,正是士大夫勢力集中的地方,王允能在這一地區逍遙,和當地世族的支持脫不了干係。
如果說王允的事情還是世家大族對他的消極庇佑,那麼張儉的事情就是對東漢政府、對靈帝的權威的正面對抗了。竇武被殺之後,張儉遭到通緝。在逃亡之路上,張儉「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士大夫群體不惜正面對抗靈帝權威,也要對張儉進行保護。
在這個重要的當空,靈帝去世,為各路政治勢力提供了機會。以何進、袁紹為代表的士大夫、外戚群體同以何太后、何苗、張讓為代表的皇權派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在這個過程中,何進、何苗被殺,少帝出奔小平津,以汝南袁氏為首的士大夫急需一個軍事上的強人來打擊宦官,穩定局面。
這時候,董卓橫空出世,迎回少帝,誅殺宦官;以司空的身份,會同太尉楊賜、司徒黃琬為黨錮之禍中受害的竇武陳藩等人平反;廢黜和宦官親近的少帝和何太后。在進京之初,董卓做的都是士大夫集團希望他做的事情,在很大意義上,此時的董卓和士大夫階層的利益是一致的,當然能夠號令百官。
此時的董卓,在做了士大夫集團希望他做的事的同時,也扛起了所有道德上的黑鍋,同時對世家大族卸磨殺驢的可能估計不足,其自身實力又夠強,難以被一下扳倒,這導致了後來的董袁反目,以及後續的關東群雄討董卓等一系列政治事件。
董卓可以控制洛陽城。
主要是因為董卓進入洛陽城後,洛陽禁軍選擇站在了董卓一邊。因為史書上明確記載,董卓進入洛陽城後,大將軍何進、車騎將軍何苗的部屬,都歸降了董卓。[注]
[注]:俄而進及弟苗部曲皆歸於卓。
何進、何苗死後,洛陽禁軍為什麼不選擇站在曹操、袁紹一邊,而是選擇了站在董卓一邊?這個分析起來比較複雜,我們暫且繞過。但是不管什麼原因,既然洛陽禁軍選擇了站在董卓一邊,董卓可以控制洛陽城,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更主要的是,董卓又在此基礎上,通過收買呂布,接管了并州丁原的部隊。[注]
[注]:卓又陰使丁原部曲司馬五原呂布殺原而並其眾,卓兵於是大盛。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丁原被呂布火併後,丁原的部隊為什麼不選擇站在曹操、袁紹身後,卻選擇跟著呂布站在了董卓身後?這個分析起來也比較複雜,我們暫且也繞過。但是不管怎麼說,董卓以涼州大佬的身份,率領涼州軍人進入洛陽,先接管了洛陽禁軍,又接管了丁原的并州軍隊,想控制洛陽城,自然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因為我們看到的相關歷史,都是曹操、袁紹為代表的士大夫所記錄,所以這段歷史看起來就不可思議了。
一切是顯然的,既然曹操、袁紹是代表帝國根本利益,又在洛陽城擁有根深蒂固的勢力,為什麼洛陽禁軍在群龍無首之際(何進、何苗死後)、丁原的并州軍人在群龍無首之際(丁原被呂布火併後),都不支持曹操、袁紹,還要支持邪惡化身的董卓呢?
這種問題,在傳統歷史上,只能用一個童話故事來解釋了;總而言之,這是因為董卓玩了一個小把戲,於是把大家都唬住了;於是曾隸屬何進、何苗的洛陽禁軍、曾隸屬丁原的并州軍人,都選擇了站在董卓一邊。[注]
[注]:董卓之入也,步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恐不為遠近所服,率四五日輒夜潛出軍近營,明旦,乃大陳旌鼓而還,以為西兵復至,雒中無知者。俄而進及弟苗部曲皆歸於卓,卓又陰使丁原部曲司馬五原呂布殺原而並其眾,卓兵於是大盛。
其實呢,這種說法純屬扯淡。
要知道,董卓派出城的將士,第二天需要全副武裝、大張旗鼓的返回洛陽城。「明旦,乃大陳旌鼓而還」,這意味著,董卓需要每天把眾多將士、武器、裝備悄無聲息的運出洛陽城。董卓率領三千人生地不熟的涼州軍人,是怎麼做到這一點呢?
更主要的是,袁紹、曹操作為洛陽城的地頭蛇,擁有眾多得天獨厚的條件;如果董卓率領三千小弟進入人生地不熟的洛陽城,玩了幾個小把戲,就能逼得袁紹、曹操只能跑路。那在條件對等時,曹操、袁紹還怎麼與董卓斗啊?因為,雙方的智商恐怕得差幾十條大街啊。
看董卓的歷史,我常常會想到袁世凱的歷史。在康梁一系、孫文一系寫的歷史裡,袁世凱也是把壞人、無能之類詞刻在了腦門上。
這樣的袁世凱為什麼能爬上朝代舞台的正中央呢?顯然是因為他走了狗屎運。如果歷史留下的原始資料有限,而且康梁、孫文一系能有效控制輿論,那袁世凱的歷史形象就這樣定格了。
但是,現代歷史留下的原始資料實在太多了,而且後來再也沒有一個利益集團能有效控制輿論了,所以讓衛道之士痛心疾首的歷史翻案風愈演愈烈,在這種背景下,人們終於發現,把許邵說曹操的話用在袁世凱身上,應該也是非常恰當的。總而言之,袁世凱那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換而言之,沒有那兩把刷子,袁世凱哪可能站在那個時代的舞台正中央呢?
其實,董卓與袁世凱,有著驚人相象的地方。
第一、他們崛起的背景,都是正義之士重創了邪惡的利益集團。結果呢?卻讓一個走了狗屎運的軍閥,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總而言之,士大夫集團清洗了宦官,如果沒有意外,天下百姓就將走出水深火熱的困境,而開始了全新的生活了。問題是意外隨之而來了,因為萬惡的宦官集團倒了,一個腦門上刻著壞人兩個字的董卓出場了,從此天下百姓開始了更水深火熱的生活。
再總而言之,革命黨人推翻了萬惡的滿清政權,如果沒有意外,天下百姓從此就將走出水深火熱的生活,而迎來一個嶄新的明天。問題是,意外隨之而來了,因為萬惡的滿清政權倒了,一個腦門上刻著壞人兩個字的袁世凱出場了,於是老百姓的噩運才剛剛開始。
第二、他們都是迅速控制了中央政府,但隨之而來就是地方大佬,紛紛起來反叛他。董卓廢立皇帝的結果,就是傳說中的十八路諸侯討伐他;袁世凱稱帝的結果,就是在眾叛親離中死了。
於是,等待大家的不是一個繁榮富強安定的社會,而是一個戰亂無休無止的社會。面對此情此景,大家似乎只能感嘆,世人到底有什麼罪過,老天為什麼人讓這種走了狗屎運的壞人登場呢?
他們最大的共同點,那就是都臭名昭著;在歷史書中,都是以標準的反面角色形象出場。總而言之,壞人、無能兩個詞刻在他們的腦門上。
如果有什麼不同,僅僅是因為袁世凱生活在現代,所以關於他的原始歷史資料多的去了,所以後世的人為袁世凱翻案時,相對比較容易;就是人們把袁世凱的基本履歷簡單羅列一下,人們也會知道袁世凱絕不是一個單純的反面角色。
為什麼董卓控制洛陽城的過程,會被記錄的如同兒戲呢?顯然是因為客觀記述董卓制洛陽城的過程,很容易讓人感覺董卓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反面角色。
因為類似的原因,董卓的對手控制輿論後,自然會刻意模糊董卓控制洛陽城的原因、過程;於是董卓控制洛陽城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玩了幾個非常幼稚的、可笑的小把戲。
於是在傳統歷史書中,董卓的對手,都跟傻子沒有區別。因為董卓的對手,只要有幾個正常智商的人,就不會讓董卓控制了洛陽城。
最簡單而言,我前面分析了,只要曹操、袁紹有著正常人的智商,在洛陽城內掌握著龐大的情報系統、軍政資源,就絕不可能讓董卓的軍隊一會調出洛陽城,一會又進入洛陽城,竟然會毫不知情。
再簡單而言,只要曹操、袁紹一伙人有著正常人的智商,以他們對洛陽城的控制力,就絕不會讓洛陽城的禁軍,莫名其妙的都投靠了董卓。
再簡單而言,只要曹操、袁紹一夥有著正常人的智商,就算他們無法阻止呂布火併丁原,也應該可以阻止丁原的小弟都投靠董卓啊。
更主要的是,只要何進、袁紹有著正常人的智商,就絕不會調董卓到洛陽啊!
從這層意義上,我們通常看到的相關歷史,那實在幼稚的如同童話故事了。總而言之,出場的歷史人物一個比一個傻,你只要會玩一點小把戲,就可以改寫歷史。所以就因為董卓會玩小把戲,即使只是率領三千小弟進入洛陽城,在很短的時間內,也有控制了帝國中央政府。
當然了,也正因為這種原因,所以許多人在看歷史時,總免不了要有一種要穿越的衝動,因為到了那種遍地都是傻子的社會中,以我們正常人的智商,想不發達,也實在太難了。
如《九州春秋》所載,董卓是一位很有謀略的將軍,利用手下三千兵力從夜裡潛出城外白天進城,如此反覆之下使不明真相的人以為董卓兵力很多。殺何苗也是董卓的計策,憑藉著何苗平日里與何進不合的傳聞,董卓派弟弟董旻勾結何進的部將吳匡謀殺何苗,這吳匡不僅跟曹操、袁紹一起誅殺宦官,還是蜀將吳班之父,後又買通呂布謀殺了丁原。
僅僅作為一位擁有強兵的軍閥頭領是不可能容易掌控東漢政權的,董卓是憑著自己的權謀奪取了東漢實權。
需要補充的是董卓兵不止多,而且很強。東漢末年的主戰場一直都在西北和東北,這兩個地方是當時朝廷最精銳的部隊。按《英雄記》記載:「卓數討羌、胡,前後百餘戰。」是名副其實的百戰之將,更有六軍上隴西,五軍敗績,卓獨全眾而還的實力。
董卓麾下徐榮就曾擊敗過孫堅、曹操,董卓說關東諸將都被打敗了,唯有孫堅還敢惹我,但長史劉艾說孫堅用兵不如李傕、郭汜。討伐黃巾的名將朱儁就是瞬間被李傕所擊敗。呂布、胡軫、徐榮又盡敗於李傕、郭汜之手。郭汜更是曾以數百弓兵大敗過李傕數萬人。其實這很合理,董卓掌握的是西線精銳之師,以山東諸侯那些招募的士兵根本不足以相提並論,唯有孫堅也是討伐過羌族,鎮壓過長沙叛亂的戰將,才擊敗了呂布、胡軫。
在與諸侯交戰時,徐榮、李傕、郭汜、胡軫這些人物還是董卓次一級的將領,董越,段煨,牛輔才是董卓的三大將。而汴水之戰中僅僅徐榮為董卓軍主將,山東軍有參戰的袁紹、曹操、鮑信、張超、張邈均被打得大敗,如果兗、豫之師包括劉岱、孔伷、橋瑁的話,那諸侯更是沒臉可提了。董卓入京後唯一能制他的還有平定黃巾的名將皇甫嵩,皇甫嵩當時手下有三萬精銳,但他仍不敢跟董卓硬幹,怕是董卓的部隊實在太強了。
《鮑勛傳》注引《魏書》:(鮑信)官至少府侍中,……大將軍何進辟拜騎都尉,遣歸募兵,得千餘人,還到成皋而進已遇害……信乃引軍還鄉里,收徒眾二萬,騎七百,輜重五千餘乘。是歲,太祖始起兵於己吾,信與弟韜以兵應太祖……汴水之敗,信被瘡,韜在陳戰亡。
《三國志?臧洪傳》注引《九州春秋》曰:「初平中,……英雄並起,黃巾寇暴,和務及同盟,俱入京畿……未久而袁、曹二公與卓將戰於滎陽,敗績。」
《典略》則曰:「兗、豫之師戰於滎陽」董卓是個極具軍事才華的將領,他在隴西時籠絡羌中豪帥,為羌人愛戴;抵抗韓遂馬騰,立有戰功,官封前將軍、斄鄉侯。朝廷兩次欲調離董卓,董卓均以借口推託。
我在這三國演義中董卓為何廢帝? - 范西迪的回答細分了朝堂之中的六股勢力。
漢靈帝死後,戚宦之爭愈演愈烈,朝堂之中合計有六股勢力:
一、以董太后、驃騎將軍董重為首的河間董氏外戚勢力。董太后為漢靈帝之母,撫養孫兒劉協長大,漢靈帝意欲廢長(何太后之子劉辯)立幼(即劉協),與董太后意願相同。董太后與宦官勾結,圖謀廢立。
二、以蹇碩為首的宦官勢力。蹇碩深受漢靈帝信任,被任命為上軍校尉(西園八校尉之一)。漢靈帝不滿何進擅權,欲扶植蹇碩誅何進,並廢長立幼。蹇碩在宦官中權力極大,難免受到其他宦官的嫉忌,最終成為趙忠的棄子,死於非命。
三、以張讓為首的宦官勢力。張讓、趙忠等宦官禍亂朝綱,賄賂公行,又與何進及世家大族勢不兩立,但權力不如蹇碩,又猜忌蹇碩。
四、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何進獨攬朝廷大權,與袁紹等世家大族聯繫緊密,意欲除盡宦官,獨掌朝綱。
五、以何太后、何苗、舞陽君(何進之母)為首的外戚勢力。何家並非鐵板一塊,何進與何太后雖為兄妹,卻是各懷鬼胎。何太后不滿何進擅權,與張讓的宦官勢力暗中勾結,以扼制其兄野心。當然何太后也不願意消滅何進,畢竟何進是何家外戚的基礎,可歷史的力量不是她能決定的。
六、以袁紹、袁術為首的世家大族勢力。袁紹的世家大族掌握了西園八校尉外除蹇碩那支外的其他七支,袁術是虎賁中郎將,掌握了另外一支禁軍。與宦官勢力不共戴天,與外戚何進聯合,意圖剷除宦官。
這六股勢力中河間董氏和蹇碩支持劉協,何氏、世家大族們支持劉辯。張讓等宦官首鼠兩端,最開始與蹇碩勾結,後來反而出賣了蹇碩。掌握軍隊的有:何進、何苗掌握了京師衛戍部隊(北軍)、蹇碩統領了西園軍(禁軍),但袁紹、曹操等在西園軍握有大權、袁術掌握了虎賁(禁軍)。
蹇碩董太后死後,西園軍落入何進手裡。何進欲誅宦官張讓、趙忠等,如捏死一隻螞蟻一般,不料何進優柔寡斷,竟要徵求妹妹何太后同意。宦官被迫賄賂何苗、舞陽君,攀援何太后,結成一黨,以圖自保。何太后也忌憚哥哥獨斷朝綱,架空皇帝——自己的兒子劉辯,因為劉辯的權力就是她的權力。
何進屢次欲殺宦官,均為何太后阻止;何進不敢貿然攻入宮廷,袁紹等出了個餿主意:引外兵進京逼迫太后就範。於是何進就西召前將軍董卓駐關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發動他所在郡的強弩手,召東郡太守橋瑁駐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光照得城裡通紅,揚言要誅殺宦官。何太后仍不准許。
并州丁原率軍入洛陽,與袁紹會合,拜為執金吾。王匡、橋瑁這些人野心沒董卓大,聽說要玩大了,就說你們還是另請高明吧。而那廂西邊董卓一個野心勃勃的涼州將軍,卻直接殺奔京城來了。
張讓等宦官索性狗急跳牆,誘殺了何進。袁紹袁術等世家大族率領西園軍與丁原并州兵會合,殺盡了宦官,此後又殺了何苗、舞陽君等。至此張讓等宦官勢力、何進、何苗、舞陽君等外戚勢力剷除殆盡,僅剩下何太后苟延殘喘了。
等到董卓抵京時,戚宦之爭已經結束了。董卓面對的是何太后殘存勢力、袁紹袁術等世家大族勢力。
董卓進京,率領步騎不過三千人,自嫌兵少,怕京城人士不服;隔四五日,便派遣兵士半夜潛出出四城門,明日高舉旌鼓而城,號稱"西兵復入至洛中"。大家頓覺得董卓的兵馬數不勝數。
於是董卓逐步實施妙計:
一、利用京城百官對董卓恐懼心理,趁機接管了何進、何苗的部曲,包括北軍、西園軍。西園軍袁紹被迫單騎離京(其弟董旻是奉車都尉,與吳匡共殺何苗,是董卓能奪取軍權的重要原因)。
二、收買呂布,謀殺丁原,兼并了丁原并州兵。
三、在此基礎上,廢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廢何太后(此後鴆殺),立漢獻帝劉協,起到一石四鳥作用:
1、徹底接管京城軍隊,徹底清除何太后殘餘勢力。何進、何苗等死後,何家勢力大減,但不排除何太后聯合世家大族死灰復燃。董卓索性落井下石,廢了何太后,接管了京城原來何家控制的軍隊,將何家連根拔起。
2、遏制世家大族,樹立威信。袁紹對董卓揮刀相向,世家大族是看不上這外來軍閥的,所以董卓廢長立幼,大大樹立了威信。
3、獲得擁立之功,從世家大族手裡奪回政治合法性。世家大族通過殺伐宦官擁護漢少帝,獲得政治合法性。董卓廢了劉辯,消解其合法性;扶立劉協,自身又有了擁立之功。此外,董卓借董太后之死,扳倒了何太后,扶植劉協,秉承了漢靈帝及董太后之遺願,更增強自身合法性。
4、扶植傀儡皇帝,獨斷朝綱。劉辯背後有何太后,何太后還可以攀援世家大族,以形成一股背後勢力;劉協自打漢靈帝、董太后、董重與蹇碩死後,在朝中毫無根基,董卓可輕輕鬆鬆操控朝局,獨攬權柄,遏制世家大族,「挾天子以令諸侯」,適當時刻可行篡逆,踐祚稱帝。
經此,董卓的勢力籠罩了洛陽京城,當然董卓的行為也存在巨大的風險:
1、董卓通過高官厚祿收尾了原來何進、何苗、丁原的部曲,但這些軍隊對董卓的並不忠心。所以丁原舊部呂布被王允挑唆後,再次反水,聯合眾軍,誅殺董卓。
2、儘管董卓進京後仍重用王允等世家大族,但董卓作為外來軍閥卻獨攬大權的行為為世家大族不齒,董卓徹底站在世家大族的對立面,袁紹、袁術等舉兵討伐董卓,而董卓掌握的軍隊實力並不足以抵擋討董大軍,最終被迫遷都長安。在長安後王允反水。
兩段原話已經說的很明白了:
《九州春秋》:卓初入洛陽,步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不為遠近所服;率四五日,輒夜遣兵出四城門,明日陳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復入至洛中」。人不覺,謂卓兵不可勝數。
《三國志》:靈帝崩,少帝即位。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誅諸閹官,太后不從。進乃召卓使將兵詣京師,並密令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內。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臣輒鳴鐘鼓如洛陽,即討讓等。」欲以脅迫太后。卓未至,進敗。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將其眾迎帝於北芒,還宮。時進弟車騎將軍苗為進眾所殺,進、苗部曲無所屬,皆詣卓。卓又使呂布殺執金吾丁原,並其眾,故京都兵權唯在卓。
結合起來看就是,董卓沒想到何進這麼廢。直接就跪了。匆忙中的確沒那麼多兵,只能士兵悄悄派出去,大搖大擺開進城,反覆多次,穩住局勢。在這段時間裡,何進兄弟的士兵看到董卓的強大,紛紛投靠。所以董卓很快就在京一人獨大了、
因為在短短三四個月之內,京城中的最高層人物幾乎都在內鬥中被殺了。其中包括十常侍、健碩,以及十常侍殺死何進之後任命的三公、重臣。甚至中低層的太監也全部被屠殺。東漢一百多年來,太后、皇帝都靠太監掌權,太監死光了,朝廷出現大量的權力真空。
外戚方面,也是全軍覆沒。包括靈帝之母董太后、驃騎將軍董重(都是劉協的支持者)。董卓進京後,跟董家認親,並擁立劉協。大將軍何進、車騎將軍何苗也被殺死(劉辯的支持者)。何太后已經成光桿司令。而且她的親信太監和兄弟互相殘殺,她估計已經精神崩潰。
文臣方面,並沒有德高望重能夠領導全局的人。本來太傅袁隗威望足夠,但他就是個混日子的官僚,指望不上。其他人,比如袁紹、袁術,資歷不夠。曹操之流更是不行。
皇帝劉辯本來就被何進架空,加上年紀小、性格軟弱,也指望不上。
董卓軍職是前將軍,何進、何苗等死後,他已經是軍中第一號人物。他帶兵進京,有護駕之功,自然成為京城中一強大勢力。
何進、何苗死後,為何他們部下的禁軍不願支持何進的心腹袁紹,卻願意支持跟他們毫無關係的董卓呢?
這是個懸案。我猜測,京城禁軍跟太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首先,何苗就很親近太監,並明確反對殺死太監。何進的部下,跟太監也會有聯繫(所以他不太信任自己的部眾,要調外兵入京)。何進的部眾有一部分還是屬於健碩的,這更是一支跟太監有關聯的兵力。
袁紹袁術屠殺太監後,讓很多禁軍官兵不滿。他們最終願意跟董卓合作,也不願跟著袁紹干。
這樣,董卓的兵力已經佔據絕對優勢,沒人能阻止他了。因為他就是特別多兵,大將軍何進誅閹官反被殺了,他弟弟車騎將軍何苗被何進軍攻殺,兩軍無主,而董卓挾持少帝入了洛陽,這兩支軍隊或者在考量之下投歸了董卓。丁原時是左金吾,有一定兵馬,收買呂布殺了丁原這支軍隊也歸了董卓,整個洛陽就他有刀槍,雖然王公貴族,被把握在手裡,權利不過一紙空文,有何用處?更何況皇帝被抓在手裡,部分效忠漢室的大臣如皇甫嵩等只能跟著,投鼠忌器。
第一,西涼軍隊戰鬥力強,京城很多官員沒裡面沒有軍權。
第二,羽林軍站隊時選擇了董卓,斷絕了京城的進一步內亂。
第三,董卓本人是一個極其優秀的軍閥,他進京的名義還是為了維護皇室的,政治正確。
第四,當時京城內亂,董卓是大家的主心骨。
第五,董卓當時還不是奸臣臉,至少明面上不是。
我給大家看一個我寫的小說裡面的思路。
靈帝死後何進以外戚身份統領百官,和宦官發生了第一次衝突,擊破了蹇碩伏殺他的計劃。蹇碩伏誅,同時扶立皇子辯繼位,是為漢少帝。隨後張讓希望扶持靈帝生母董太后對抗何進還有何皇后,結果何進尋找理由罷了董太后的位置,逼死了董太后的哥哥——國舅董重,但是十常侍卻因為臨機決斷投靠了何皇后被保了下來。
這裡可能有人要問了,為什麼何皇后要保十常侍呢?這裡可以參考之前王莽的舊事,王莽就是以外戚身份篡位的。何況何進與何後不過是同父異母的兄妹。好像是何進他爹先生了何進,然後老婆死了,另娶了一個,也就是舞陽君。舞陽君自己和前夫生了一個兒子,叫朱苗,嫁過來之後就改信了何,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何苗,然後這對夫妻真正的孩子就是何皇后了。也就是說其實他們三兄妹的關係並不一定就和諧,根據二三合力干老大的規律,也許這時候何苗和何後走的比較近,來對抗如日中天的何進。綜上所述,這個時候何進在何後眼裡才是最大的威脅,那麼她保十常侍無非是有利用對抗何進的心思,畢竟按之前記載,十常侍是掌權者,那麼諸多諸侯明顯跟他們有點關係,比如董卓就是賄賂他們抱住官位的。
這個時候袁曹一力攛掇何進對付宦官,於是宦官提前下手,砍了何進,但是他們沒想到袁曹他們也撕破了臉,帶兵攻破了禁宮。於是宦官帶著攝政太后,皇帝,外加皇位繼承人陳留王出逃,走半截丟了太后,再走下去皇帝和陳留王也丟了,然後被追殺gg。
這個時候之前早就到達附近的董卓獲得了天子和陳留王,隨後趕到的諸人也就沒了辦法。請諸位想想,如果你是他們倆,大半夜被親信的宦官,嚷嚷著大臣們造反了,帶著出逃,然後一無所有。這個時候董卓跑過來,說我是忠臣啊,你們放心,有我在沒人能動你們,你們信不信?不信也沒轍啊,兩眼一抹黑的。當然後面追過來的袁曹可以嚷嚷叫董卓交出這倆人,那董卓也可以毫不客氣的嚷嚷回去,說你們一堆廢物辦事不利,居然害的天子夜奔,還有臉沖我嚷嚷,然後表示老子信不過你們這群廢物,老子要親手把天子送回去。這樣他做為地方軍閥進京的理由就無可挑剔了,袁曹還敢直接興兵犯駕不成?
隨後作為實力派,同時不至於碾壓袁曹諸人的情況下,袁曹也不會有先發制人的理由。董卓面個聖的問題不大吧。這個時候你再想想你是何後,無論是之前的假想敵還是自己的手下通通都不見了,剩下了袁曹他們,你是不是覺得自己被耍了?是不是懷疑之前一堆幺蛾子都是袁曹這幫子人搞得?不然為什麼殺來殺去偏偏就他們剩下了呢?這個時候董卓出現了你會不會有一種救星的感覺?比如董卓之前跟十常侍關係不差,十常侍又跟皇室綁定,然後董卓還是一個怎麼看都適合拉進來,然後自己尋機在中間玩平衡的角色?注意這個時候攝政,皇帝外加繼承人陳留王都回來了,何後無疑擁有了中央政府的權威。那還等什麼,趕緊給董胖子加官進爵,拉他進權力的遊戲啊。
於是這個時候董胖子名分也定了,拉攏禁軍不就理所當然了?你說你們是聽董胖子的還是聽袁曹那幾個小鬼頭的?這tm還用得著選嘛?然後干丁原不也一個意思?老子就是中央政府代理人,呂布不想成反賊就給我並了丁原。嗯,這個時候權力的天平就失衡了,董胖子一家獨大,然後之前的歪腦筋就起來了。何後本來準備借他的威勢好好教訓袁曹這幫子不知天高地厚的。沒想到董胖子怕她以後圖謀自己決定幹掉她了。
那方法呢?回溯到之前董太后被罷免,何進的理由是桓帝無後,大家選了靈帝繼位,但靈帝其實只是個侯爵的兒子,所以他老媽其實只是侯爵的妻子,只是因為靈帝繼位才被尊為太后。那靈帝現在掛了,董太后也就不能算太后了,所以回到之前侯爵的封地才合理。那董胖子想了半天只有幹掉少弟才能廢掉何後的太后位置啊。沒錯,不要相信什麼陳留王看著比少帝聰明這種屁話,倆小屁孩大半晚上沒睡覺,能顯出什麼聰明?跟陳留王同齡的諸葛亮這個時候也沒聽說多聰明啊。所以純粹是董卓對廢立有需求,才有後面的事情。
但是廢立有風險啊,至少百官要支持啊。正好這個時候何後發威,董胖子趕緊稱病不出。那何後也就沒了底氣對袁曹下手,百官也必須去巴結董卓,不然董卓出來感覺分分鐘要完啊!這個時候董卓就沖所有人嚷嚷,我知道你們得罪了何後 ,怕被她收拾,我也不喜歡她決定幹掉她,同意的跟我一起上,你們要不同意我就去她那邊干你們!那你們說作為百官應該怎麼做?
這就是我的小說里有關董卓入京的全部內容。
就是因為董卓有兵權咯
董卓初入京 鮑信就勸袁紹趁他遠來疲憊 搞他一下 但袁紹擔心董卓兵多 沒敢搞
結果沒幾天 董卓就提議廢立了
當時也就手握西園軍的袁紹不怵他 敢和他嗆聲 說「天下健者,豈惟董公」
可是後來還是怕打不過董卓 孤身逃到冀州去了
真實的歷史已經沒法還原了,董卓的形象被三國演義搞的太差了,真實的董卓肯定十分牛逼的,呂布也是十分牛逼的。
能團結一批人,跟著自己掌控那麼大的地盤,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發出勤王命令後,董卓老早抗命令不服從調動其他地方多年,全部是騎兵速度最高第一個進京,還是遇到皇帝逃命,袁在京大肆屠殺宦官,出現權力真空正好填補,西北部落呂布殺董卓後不是殺來京城問罪,說明西北全部是董卓的人
當時的背景是大將軍何進謀誅諸宦故招各地守將進京,宦官狗急跳牆殺何進,袁紹袁術等年輕將領率兵盡殺諸宦。
所以,董卓成事的第一個原因,是因為他正好碰到了政治空虛的有利時機。東漢政權一直以來都是由宦官和外戚輪流把持政權。皇帝年幼,宦官和外戚勢力被一掃而空,這樣的權力真空給了董卓時機。
第二,就是上面幾位說過的,董卓的西涼兵戰鬥力強,從之後曹操平定西涼的反覆叛亂上也能看出端倪。再加上董卓又比較狡猾,所以打敗了如丁原之流的其他挑戰者。
這都得從中平六年新君之爭說起。以下是本人論文節選。漢靈帝劉宏有皇子兩人:史侯劉辯和董侯劉協。劉辯為何後所生,故為外戚何氏所擁護。劉協之母王美人早亡,為宦官蹇碩所擁護。東漢政治以宦官和外戚專權為顯著特點,因此從表面看來,此番新君之爭似無異處,仍為外戚宦官之爭,但若深入剖析就會發現此次爭鬥大有不同。何氏出身寒微,非四姓小侯。何氏得寵多賴宦官之助。陳蘇鎮指出:「自竇武被誅、宋氏憂死後,影響東漢政治格局的陰、郭兩大外戚集團退出歷史舞台」,「何氏一家甚至大多站在宦官一邊。」何氏與宦官張讓、段珪等人關係十分密切。劉協為董太后所養,有「董侯」之稱,因而又有外戚董氏之擁。「票騎將軍董重,與何進權勢相害,中官挾重以為黨助。」因此新君之爭的雙方並非可以簡單標籤化地以「外戚集團」或「宦官集團」加以命名。何氏與董氏均是出身寒微的新進外戚,其必須藉助宦官勢力進行上位,因此在靈帝時期外戚勢力和宦官勢力已經趨於融合。外戚與宦官對立的舊有鬥爭形態至此已然轉變為複合勢力圍繞二宮展開鬥爭的新形態。為了方便表述,我們姑且稱之為「何氏集團」與「董氏集團」。
由於平定黃巾有功,何氏集團代表的何進權勢尤大。「中平元年,黃巾賊張角等起,以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五營士屯都亭,修理器械,以鎮京師。張角別黨馬元義謀起洛陽,進發其奸,以功封慎侯。」隨後何進升任大將軍掌控了羽林與五營禁軍,其弟何苗亦因平定中牟之亂進位車騎將軍、濟陽侯,何氏由此大軍在握,權傾朝野。在立儲問題上靈帝明顯傾向於董侯劉協,但以驃騎將軍董重之力難與何氏相抗衡。於是靈帝便提拔宦官蹇碩,設立西園八校尉。「是時,置西園八校尉,以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為中軍校尉,屯騎都尉鮑鴻為下軍校尉,議郎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校尉,淳于瓊為佐軍校尉,又有左右校尉。帝以蹇碩壯健而有武略,特親任之,以為元帥,督司隸校尉以下,雖大將軍亦領屬焉。」蹇碩由此得以擅兵禁中而對何進加以制約。
漢靈帝駕崩之前將劉協託付給蹇碩。蹇碩忌憚何進,密謀召其入宮省圖之,不料事泄。何進稱疾不入,引兵入屯百郡邸強行逼宮。由於何氏集團有宦官張讓之流居于禁中,內外受制的蹇碩放棄抵抗,聽任劉辯繼承皇位。何進立即處死了蹇碩和董重,董太后也隨之去世。何氏集團由此取得了新君之爭的勝利。不出數月,事情急轉直下,何進竟為宦官所殺,故趙翼有疑:「至靈帝崩,何後臨朝,立子辨為帝,後兄何進以大將軍輔政,已奏誅宦官蹇碩,收其所領八校尉兵,是朝權、兵權俱在進手,以此盡誅宦官,亦復何難?」欲釋此疑須從何氏集團內部加以分析。
董氏集團失利打破了靈帝時代建立起的權力平衡,何氏集團一直被掩蓋的內部矛盾由此激化。新君之爭的餘波即是何氏集團內部宦官與豪族士大夫的爭鬥。何氏集團是一個以外戚為主導,聯合宦官和豪族士大夫的龐大政治集團。何氏賴宦官得寵故有依附於何後的張讓、段珪等人不復贅言。此處詳述豪族士大夫之事。何氏取得豪族士大夫的支持多賴黃巾之功。何進以大將軍統攝諸將出平黃巾,當時出征的諸將:皇甫嵩與朱儁為常設的左右中郎將,董卓為東中郎將,盧植為北中郎將,均為新設。張金龍指出:北、東中郎將是為平定黃巾臨時設立的,為後世四方中郎將制度的濫觴。何進掌禁軍而中郎將以禁軍出征,說明何進與諸將有著密切的統屬關係。臨時的授權統御更是拉近了雙方的關係,盧植為漢之大儒,董卓為涼州豪族均是頗有實力威望的人物。此為以軍事統屬關係獲得豪族士大夫的支持。黃巾事起使黨錮解除,士大夫再次出仕。何進由此大得士大夫歡心,得以廣辟賢士,如袁紹與劉表皆為何進掾屬。此為以解除黨錮、徵辟賢才獲得豪族士大夫的支持。何進由此成為了集團內豪族士大夫的代表。
在豪族士大夫的支持下,何進「素知中官天下所疾,兼忿蹇碩圖己,及秉朝政,陰規謀之。」何進自然遭到了親近宦官的何後與何苗的反對。何太后言「中官統領禁省,自古及今,漢家故事,不可廢也。且先帝新棄天下,我奈何楚楚與士人對共事乎?」何苗言:「始共從南陽來,俱以貧賤,依省內以致富貴。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與省內和也。」由於何氏集團內部的分歧,何進不能如逼迫蹇碩般輕易調動集團核心武力,由此轉向尋求豪族士大夫的武力援助。
此時何進的重要助手即是汝南袁氏一族,袁隗為太傅與何進共參尚書事,袁術為虎賁中郎將,袁紹為中軍校尉。與何進親信部曲一道,二袁成為何進誅滅宦官的中堅力量。為了逼迫太后就範,何進亦尋求地方下屬的援助。何進聽從袁氏之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西召前將軍董卓屯關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東發其郡強弩,並召東郡太守橋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誅宦官為言。」接著何進更換京城長官以袁紹為司隸校尉,以王允為河南尹開始強制糾察宦官,太后被迫罷中常侍小黃門,只留何氏私人守省中。
被逼上絕路的宦官張讓、段珪等人在省中殺害何進。袁術、袁紹與何進部曲吳匡聞訊後將兵攻入宮省,盡誅禁中無須之人。何苗亦因不同心,為吳匡所殺。張讓段珪趁亂脅迫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外逃小平津,尚書盧植和王允部下閔貢追擊,宦官或被殺死或投河。董卓將兵趕到,從北芒迎回。何進集團的內鬥以外戚與宦官的兩敗俱傷告終。
二、對峙洛陽:董卓與二袁
內部鬥爭導致大權獨攬的何氏集團分崩離析,權力的真空反而將之前處於從屬地位的豪族士大夫推向了前台。由於領袖何進的被害,其下屬也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局面。此時的洛陽城軍事勢力十分複雜,可考者如下:
董卓。九州春秋曰:「卓初入洛陽,步騎不過三千,不為遠近所服;率四五日,輒夜遣兵出四城門,明日陳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復入至洛中。』人不覺,謂卓兵不可勝數。」董卓入洛陽其兵不過三千,可見董卓的確是以部下身份前來援助何進的。
袁術袁紹。袁術此時為虎賁中郎將,「主虎賁千五百人,無常員,多至千人」袁紹數歷禁衛武職虎賁中郎將、中軍校尉至司隸校尉。二袁此時掌握著數千禁衛精兵,但由於剛剛經過盡誅宦官鬥爭,實力稍有削弱。
丁原。丁原本為并州刺史,「何進欲誅中常侍趙忠等,進乃詐令武猛都尉丁原放兵數千人,為賊於河內,稱「黑山伯」,上書以誅忠等為辭,燒平陰、河津莫府人舍,以怖動太后。」後丁原進入洛陽轉任執金吾,「掌宮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丁原掌并州精兵又專宮外警戒之職,其實力不可小視。
盧植王允。盧植曾任北中郎將,宦官挾持皇帝出逃時盧植曾將兵追擊,但考慮到此時已轉職尚書,故其能掌控的士兵應當不多。王允早年以豫州刺史擊破黃巾,此時擔任河南尹,即洛陽的地方長官,曾派河南中部掾閔貢跟隨盧植追擊宦官,因此具備一定的實力。但考慮到王允之前受張讓陷害入獄,中平六年(189年)才重新入職洛陽,其根基稍顯不穩固。
何氏余部。大將軍何進和車騎將軍何苗的部曲不在少數,但由於領袖被誅故皆群龍無首的狀態。其可考者如吳匡、張璋皆參與誅宦戰鬥,又如王匡、鮑信此時募得泰山精兵剛剛抵達洛陽。由於何氏曾掌握了左右羽林與五校禁軍,但此時典軍的具體武將已不可考,我們姑且將其均歸為何氏余部。
「進、苗部曲無所屬,皆詣卓」何氏余部歸附董卓使洛陽局勢急劇變化。而促成此事的關鍵人物是董卓的弟弟奉車都尉董旻。「苗、紹乃引兵屯朱雀闕下,捕地趙忠等,斬之。吳匡等素怨苗不與進同心,而又疑其與宦官同謀,乃令軍中曰:『殺大將軍者即車騎也,士吏能為報仇乎?』進素有仁恩,士卒皆流涕曰:『願致死!』匡遂引兵與董卓弟奉車都尉旻攻殺苗,棄其屍於苑中。」何進被殺,吳匡歸罪於何苗,袁紹卻容忍何苗,可見袁氏與何進部曲此時已產生了縫隙。吳匡除掉何苗聯合的重要力量就是董旻。何苗被誅,其部曲自然被吳匡等人所收編。董卓進入洛陽後虛張聲勢,給人造成了實力強大的假象。再通過董旻的牽線,何氏余部自然就加入了董卓陣營。
同時應該注意到鮑信、王匡並沒有歸附董卓而是親近袁氏。「進遣騎都尉太山鮑信所在募兵,適至,信謂紹曰:『卓擁強兵,有異志,今不早圖,將為所制;及其初至疲勞,襲之可禽也。』紹畏卓,不敢發,信遂還鄉里。」「匡字公節,泰山人。輕財好施,以任俠聞。辟大將軍何進府進符使,匡於徐州發強弩五百西詣京師。會進敗,匡還鄉里。」可見何氏被害後何進余部分為了親董派和親袁派,造成這種分化的原因在於何進接納豪族士大夫方式有所不同。如前文所述董卓以軍事下屬身份為何進接納,而吳匡張璋皆何進部曲亦是何進軍事下屬身份,因此成為了親董派。而王匡、鮑信與袁紹一樣都是通過辟召方式進入何氏集團,因此成為了親袁派。董卓適時出擊將親董派收歸己用,而袁氏的猶豫不決卻使親袁派離洛反而削弱了己方勢力。
此時丁原的傾向就成了關鍵。董卓曾任職并州刺史、河東太守很可能與丁原有交情,而丁原得以進京居要位又得益於袁氏的獻策,加之丁原實力不俗,完全可以自成一派,漁利其間。處於優勢的董卓為了進一步掌握局面便引誘呂布反叛,兼并了丁原的軍隊。關於這一問題方詩銘已有詳述不復贅言。董卓由此在洛陽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故京都兵權唯在卓」。
掌控了軍權只是起步,要想實現對朝廷的全面控制就需要全面消除何氏集團的影響建立起董卓集團的絕對權威。何太后與少帝劉辯的存在必然會使何氏集團再度凝聚起來,而董卓集團起初也是何氏集團的一部分,何氏集團的復興必然會從內部分化董卓集團的力量。與其待其恢復元氣,不如趁其新創直接廢帝立新。劉協之母王美人早亡,其所仗董氏集團又在新君之爭中被殲滅,加之年齡較小更便於董卓控制。
董卓咨袁紹以廢立之事,袁紹不從。《獻帝春秋》詳述此事,並言董卓大罵袁紹「豎子」「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袁紹更是橫刀而出。裴松之以為此時董袁相謀略說明雙方尚和,而因意見不和袁紹出言激烈不合常理,故以此記載為妄。然范曄卻采其言,故《後漢書》所述與之相近。裴氏之惑在於不解此時洛陽局勢。隨著董卓集團取代何進集團的步伐加緊,二袁成為其在京城最後的軍事威脅。但是雙方尚未撕破臉皮故可相謀略,董卓也以此嘗試和平消化袁氏的力量。袁氏斷不能接受董卓獨大的局面,因此袁紹進行了強烈反對。董卓忌憚袁氏的聲望與武裝,不敢加害袁氏,但終究還是激化了雙方矛盾。董卓決定解除袁氏的武裝。「董卓之將廢帝,以術為後將軍。」職掌宮內宿衛的虎賁軍是袁氏所倚仗的重要軍事力量,袁紹卸任虎賁中郎將後由袁術繼任。董卓授袁術後將軍乃明升暗降,意圖讓袁氏交出虎賁軍權。袁術赴任就喪失了武裝,不赴任就給了董卓興兵討伐的理由。在名義和實力上都處於劣勢只有逃離一條生路,袁紹出奔冀州,袁術出奔南陽,由此拉開了漢末軍閥混戰序幕。
九月,董卓廢劉辯為弘農王,立陳留王劉協為皇帝,即漢獻帝。反對董卓廢帝的尚書盧植被免官,「隱於上谷,不交人事。」王允亦被卸任河南尹,轉任太僕。太傅袁隗等袁氏宗族被董卓殺害。至此洛陽城內其他軍事勢力或外逃或被兼并,董卓集團全面掌握了洛陽局勢。
要之,漢靈帝年間外戚與宦官趨於融合,並圍繞兩名皇子展開鬥爭。靈帝去世後何氏集團取得新君之爭的勝利,隨即展開了內部鬥爭並以外戚與宦官的兩敗俱傷而告終。權力的真空讓何氏集團中處於從屬地位的豪族士大夫:董卓與二袁趁機起勢,董卓逼走二袁實現了對洛陽的控制。
槍杆子出政權啊老弟
由於宋皇后死了,漢靈帝在民間選妃,畫師向秀女們索賄,何進送給畫師一個大豬頭,所以畫師就把她妹妹何花畫得美若天仙;而當畫師向莫小貝索賄時,莫小貝故意回應道:「你以為我也有生豬肉給你么?你以為你是誰喲,孔聖人才有資格收冷豬肉呢。再說了,豬豬那麼可愛,怎麼可以吃豬豬?」說話還用鼻子哼哼幾聲,把畫師氣的。
於是畫師就把莫小貝畫成一個大豬頭。
下一場戲:
漢靈帝做夢夢見漢桓帝憤怒地對他說:「宋皇后有什麼罪過,而你卻聽信重用邪孽之徒,讓他們斷送了她的性命?今日宋氏已到天上自訴冤屈,上帝動怒,你罪責難逃。」夢境的內容十分明白清楚。漢靈帝醒來後十分恐懼,他以此事向羽林左監許永詢問說:「此夢有什麼徵兆?吉祥不吉祥?可以消除不祥嗎?」許永回答說:「宋皇后與皇上一同繼承皇位,以母儀親臨天下,歷年已久,四海之內都蒙受她的教化,從來沒有聽說有什麼過失和惡聲。而皇上偏聽讒毀嫉妒的言辭,使她蒙受無辜之罪,身遭誅戮,禍連家族,所有臣妾,都為抱怨痛惜。從前晉侯夢見大厲鬼,披長發達到地面,是因晉侯殺了厲鬼的祖先。天地之間的道義是明白清楚的,鬼神是難於欺騙得了的。應當為宋皇后改葬,再以喜事相衝,使冤魂得到安息。讓宋皇后流放了的親族返回原籍,以期消去因此而遭致的咎衍。」
漢靈帝沒有採用許永的建議,不以為然,反而突而生起一股難以言說的*,見宮內四周全是太監,更無一個可人兒。
漢靈帝悶悶不樂,在未央宮蹓躂,正好莫小貝經過,漢靈帝要寵幸她,莫小貝不知道他是皇帝,雙方經過一通掙扎撕扯,等到終於把莫小貝的褲子脫下來時,漢靈帝已經萎了,氣得他掉頭便走。
下一場戲:
莫小貝回到宮女到房間,看到何花等人都在剪褲子,莫小貝問何故?何花解釋說,皇上昨夜想臨幸一個宮女,嫌脫衣解帶太費勁,下令後宮所有女人都必須穿開襠褲。
莫小貝拒絕剪褲襠。
時值冬月,十一日將至,漢靈帝決定與民同樂,要在宮內舉行一個集市,莫小貝等宮女負責到宮外採購。這時候年僅14歲的劉備正在他的「阿迪耐克專賣店」叫賣他和母親自產自銷的草鞋,莫小貝試穿之後覺得這款草鞋造型新穎,穿著舒適,於是就進了一大批貨帶回宮。另一邊何花則在劉備的母親那兒買了席夢思,據說此席用薰衣草織成,有*助孕等神奇功效。
農曆十一月十一日那天,未央宮內熱鬧非凡,漢靈帝在後宮仿造街市、市場、各種商店、攤販,讓宮女嬪妃一部分扮成各種商人在叫賣,另一部分扮成買東西的客人,還有的扮成賣唱的、耍猴的等。而皇帝自己則穿上商人的衣服,裝成是賣貨物的商人,在這人造的集市上走來走去,或在酒店中飲酒作樂,或與店主、顧客相互吵嘴、打架、廝鬥,好不熱鬧。大家玩得不亦樂乎。
莫小貝進的草鞋很快就賣光了,她得了一筆錢銀,也充當顧客去逛別的店,出於對兵器的愛好,她選購了一把方天畫戟。
正當宮裡一片歌舞昇平之時,一條大黑狗從天而降,宮中無人能敵。大黑狗衝到靈帝跟前,吐下一卷竹簡就轉身,尾巴搖了三下,隨後消失不見。
漢靈帝緩過神來,展開竹簡一看,發現是漢光武帝劉秀的手跡:
當年王莽篡漢之時,孫悟空被壓到五指山下,年幼的劉秀經常去看望孫悟空,逗猴玩。吃過劉秀摘的桃子香蕉,孫悟空過意不去,就教了劉秀一些法術。
這時,劉秀的紅顏知己——呂母——的獨生子呂育,因為完成不了王莽的一個徵稅的任務,要判死刑,呂母問劉秀有什麼辦法,劉秀就又去五指山請教齊天大聖。
孫悟空說,一會兒二郎神來看我,你就負責給我倆倒酒,然後如此這般……劉秀依言行事。
二郎神被灌醉之後,劉秀領著哮天犬來到監獄裡,說是為呂育踐行,偷偷地施展了移魂大法,把呂育的魂魄換到了哮天犬體內。
雖然兒子的命保住了,但今後卻是以一條狗的形態存在的,所以呂母一開始是拒絕的。關鍵是狗怎麼娶妻生子呢?
劉秀拍胸脯說我保證給呂育找一房媳婦兒,呂母說得了吧,你自己現在都還是單身狗一條,你還給我兒子找老婆呢。
孫悟空和二郎神說老太太,我們都看得出劉秀不是一般人,他的將來不可限量,你不信讓劉秀立個字據,我們給他作保。
呂母說你倆一個返祖一個畸形,咋就看得出劉秀將來會好呢?
孫悟空說我有火眼金睛啊,二郎神說我有三隻眼啊;再說你能不能不要那麼負能量,就不能盼人好么?
——這就是這卷竹簡的由來,所以上面除了漢光武帝的手跡,也還有齊天大聖和楊戩二人的簽名。
漢靈帝思量,那這大黑狗——呂育是管我要媳婦兒來了,該把誰嫁給它呢?
皇帝讓敬事房把所有未被他寵幸過的嬪妃宮女的名冊畫像要來,看到莫小貝的畫像時不禁莞爾一笑,這女的長得跟豬頭一樣,正好配那大黑狗!
於是莫小貝就嫁給了呂育(大黑狗)。
她出嫁那天,皇帝一看,這不是那天他想臨幸而不得的那個宮女嗎?皇帝把腸子都悔青了。乃下令殺了畫師,曝屍三日。
畫師獲罪之前,和丁原是一對好朋友。
這個畫師除了擅長人像,還擅長花卉,他畫花注重寫生,所以愛花,養花。
丁原年輕時在畫師家裡做園丁。二人是因花結緣,出於對丁原的賞識,畫師不忍讓丁原繼續做園丁,舉薦他去做執金吾。
而現在畫師死了,丁原自然是悲憤交加,但是他又不敢怪罪皇上,於是就把仇恨轉移到呂育和莫小貝身上。
丁原帶著一支小分隊就去屠呂育,把莫小貝和大黑狗都乾死了,吃著狗肉,想著以後的天下大勢會怎麼樣。
丁原想,這天下大勢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正自矜自嘆之際,忽聞一聲嬰兒啼哭,循聲而見,乃一猙獰可怖之男童,遂取名「布」。
多年之後,這個長著人模狗樣的孩子,持著母親留下的方天畫戟手刃仇人,此為後話。
其實就是軍隊的實力
董卓的3000西涼兵=中原30000兵
董卓當時有三千人馬跟隨,後面在河東應該囤積了數萬以上的人馬,並且迅速在第二三四天加入洛陽,這才是長安兵馬投靠董卓原因
至於士族掌控不了軍隊,掌控西園衛的曹操袁紹居然控制不住這支精兵嗎?這支靈帝搞出來的東漢最後野戰軍被袁紹曹操統帥了那麼久應該成為他們的人,雖然頭領是個太監,單就曹操袁紹後來發展看二人完全認識並有能力掌控住西園兵馬,那麼掌控這支軍隊的士族應該可以迅速幹掉擁有三千人的董卓啊,其他京城兵馬也不可能傻的投靠人馬少的外來人董卓啊,所以應該是董卓不止三千人馬,後面幾天從河東迅速調來了剩下的大量人馬,所以并州和洛陽禁軍會投靠董卓。
而之後有十幾萬人馬的董卓當然掌控了中央
董卓進京是何進的手筆,何進一系的人自然在最初把他當成一個團體的,等到後面再想反對的時候,人家氣候已成了。
推薦閱讀:
※關羽和黃忠在戰場單挑的時候頗有英雄相惜之感,為什麼封五虎上將時關羽得知黃忠在列時很不高興?
※假如鳳雛未死,蜀漢有可能一統天下嗎?
※三國演義對壘兩軍的武將單挑發生的前提條件是什麼,是兩軍旗鼓相當時的潛規則,還是武將的個人選擇?
※諸葛亮知道關羽會放走曹操為什麼還派他去?知道關羽看不起孫權為什麼還讓他留守?取巴蜀他是非去不可么?
※諸葛亮未經過實戰,為什麼一出山就如此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