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本質是什麼?
溝通目的分階段,終極目標為解決問題,過渡目標為表達想法,只要對方接收到就好。
核心是我提出,你了解,多次反覆,最後達成一致,並形成行動力。
如果不在一個頻段上,溝而不通,則為失敗的溝通。
若談到本質,我覺得溝通的本質就是解決問題。不解決問題的溝通毫無意義。
為了騙點兒贊同率,再寫兩句:
溝通是帶有目的性的,不管這種目的性是否在單方或雙方的頭腦中是一個明確的思路。比如,朋友溝通、夫妻溝通、領導與下屬的溝通、企業間的溝通,它必然是為了解決某些問題而產生的。
所以,問題沒有解決就意味著溝了,但沒通,於是沒有溝通。 :)
分享。
溝通就是互相分享彼此的信息,情感。要麼增加了信息,要麼讓雙方體驗某種情感。
以@采銅的回答為例,給領導敬酒拍馬屁讓領導體驗被奉承,明白你有忠心,「可用」;領導高興讓你體驗不被排斥,明白有前途,所以這算是很好的溝通。
至於閱讀,只是你單方面自己提升,作者不受益,所以只算學習/休閑,不算溝通。Communication,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組織)功能,這種功能用最簡單直接的表述應該是「連接」。
《小王子》的作者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說過一段深得我心的話:「In my civilization, he who is different from me does not impoverish me--he enriches me.」
溝通的本質是交換不同的意見,在交換過不同意見之後以達到:
豐富個人經驗(對個人來說);
解決問題(對team work來說);
驗證自己的猜想和被他人理解(對訴說者來說);
理解他人(對傾聽者來說)等等結果。
我很贊同說溝通是要帶來改變的,因為如果溝通不改變任何東西,那麼要麼是溝了但沒有通,要麼是說明溝通的雙方沒有差異性,而沒有差異性的雙方完全可以做到不溝通就能夠知道對方在想什麼,做什麼,這個時候似乎溝通就是多此一舉了,因為溝通了也都是已知道的事情,多麼無趣啊!
而且還有一點——通常怕改變的人也不願意與人溝通。因為溝通即意味了改變,這種被改變可能性嚇得那些頑固保守的人封閉自己的世界,斷絕了與外界得聯繫。
結尾用另一段我很喜歡話。
「Every significant human crisis begins or ends in a communicative encounter of one kind or another. It is here that differences are voiced. It is here that difference threaten. It is here that words may be heard. It is here that understanding may be reached, that men may cross the distance that divides them.」--By Dean C. Barnlund從社會學的角度,溝通是一種人存在的方式,是人的社會屬性的一個重要部分,人需要與他人溝通——信息交流、思想傳遞、情感釋放等等。
從溝通技巧來說,引用我很喜歡的話:
「溝通就是把自己正向與負向的想法,透過有效的語言或肢體表述,讓與此事件相關的其他人等,能夠理解你的想法,並做出相對應的調整。
有效的溝通應該是一種雙贏的遊戲,如何為自己、也為別人爭取雙方都感覺舒服的舒適圈,這才是溝通的重點。甚至,溝通過程中,為別人爭取舒適空間的位階優先性,甚至要高於為自己爭取,如此才能快速達成雙贏。」
在我們所有的活動與追求中,無非是學會愛與相處,讓自己和他人都獲得滿足和幸福。但是,我們往往發現,越想得到的東西,越可遇而不可求。於是,我們開始沮喪,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也不知道怎麼解救,惶惶不可終日。
我曾也為這個問題苦惱,直到後來看到《非暴力溝通》,它來自美國的盧森堡博士。如譯者在序言里所說,我起初也以為它是關於溝通技巧的書,沒怎麼在意;但當我開始閱讀時,卻發現了另一個我不曾了解和觸及的世界。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讓自己和他人都感到輕鬆、舒服、溫暖的溝通方式,是一種讓自己和他人都不受傷害的溝通方式。
作者說,如果我們從小就學習愛的語言,我們將會直接說出我們的價值觀,而不會指責他人。
而關鍵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在暴力,或者隱蔽暴力中成長的。由於缺乏了解,我們常常認識不到自身的暴力。我們認為,只有打人、鞭撻、殺人以及戰爭才算是暴力,而這類事與我們無關。
認識暴力,有助於理解非暴力。
通過軍事力量,征服世界其他地區,於事無補——因為恐懼無法帶來和平。
其實人也一樣,你試圖用指責、原則、說教、恐嚇、壓迫、威逼、沉默、逃避等方式,來讓對方做到自己想要的,以求心安和滿足;那麼你永遠只會得到一種感覺,那就是我最開始說的,越想得到就越遙不可及。
因為人面對不中聽的話,或受到無法接受的待遇時,會有四種反應: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我們通常只會有前兩種反應,因為這是自然反應,也是成長環境教會我們的反應。而非暴力溝通是讓我們學會後兩種反應,出於對事情本身的探尋,出於對自己和他人的愛。
一旦對自己和他人有了負面情緒或評價,我們看不到生命的美,我們就會忘記人是「特殊的生命」,而不是任何一種工具。如果我們習慣於將自己或他人視為工具——充滿各種缺陷的工具——就會產生自我憎恨,或者不滿和憎惡他人。
面對自己或他人的表現不完美——所有情緒和指責,都是尚未滿足的需要的可悲表達。
不管是自責,還是指責他人,或者被指責,其目的和原因都不在責備上,而是自己或他人的某種需求沒有被滿足。
比如,有人匆匆忙忙出門,忘記帶鑰匙,他可能會責備自己,或者責備他人,或者被責備。如果事情比較嚴重,責備就會變成懲罰,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做錯事情,就應該受到批評和懲罰。可是從來都沒有人想過,什麼是錯的事情,懲罰到底有沒有意義。
在我的印象里,錯是沒有標準的,只要有人說你錯了,他就可以批評和懲罰你。
語言使我們陷於是非之中。它擅長將人分類,把人看作好人或壞人,正常或不正常,負責任或不負責任,聰明或愚蠢,等等。而個人價值觀,又將很多事情對的或錯的,有意義的或沒意義的,道德的或不道德的……
這些都是很個人的認識。
而世界告訴我們,負面的就應該打擊和摒棄。
可問題是,你的價值觀和判斷有沒有問題?你這樣做的意義何在?你是想解決問題,還是想站在裁判的位置,享受那種快感和優越感?
我相信,對於我們想過好生活的來說,最終的目的都是解決問題,找到與自己和他人相處的方式,從此走上偶像劇般的幸福。
我仔細想了想,那些通俗到一片美好的小說,之所以大家喜歡看,是因為它在劇情里讓角色彼此滿足。如果再仔細想想,就又會發現,所有的愛都是基於彼此滿足才持久存在的。我們做不到小說里的心有靈犀,但我們可以找到一種溝通方式,讓愛不斷加溫延續。
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①首先留意發生的事情。②接著表達感受。③然後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④具體的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其四個要素的察覺,而不在於使用什麼字眼進行交流。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並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例如,它會說「歐文在過去的5場比賽中沒有進一個球」,而不是說「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辭彙表,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此外,非暴力溝通還對表達具體感受的詞語與陳述想法、評論以及觀點的詞語作了區分。
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對他人的指責、批評、評論以及分析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我們告訴人們,為了改善生活,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我們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在發言時,我們將自己想要的回應講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應。
由於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與別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時,我們需要請求他人的反饋。
另外得注意,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如果我們清楚地表達我們無意強人所難,人們一般會相信,我們提出的是請求而非命令。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註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我們情意相通,樂於互助。有些人用非暴力溝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際關係,還有人藉助它改進工作。
在實際的對話中,靜靜的傾聽、故事、幽默、姿勢等,使雙方的交流比書中濃縮之後的對話顯得自然。
如果我們只是想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那麼非暴力溝通並不是適當的工具。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於對生命的愛,而不是為了逃避批評和傷害。一旦人們相信我們看重彼此的感情,並能兼顧雙方的需要,那麼,他們也就會相信我們所表達的願望是請求而非命令。
PS:一點讀書心得和筆記,不是面面俱到,只是大體概括和記錄。如果你覺得感興趣,可以看看這本書,或許會有更多更深刻的感受。
我越來越意識到,很多痛苦和不幸,是因為我們的知識太少,也是因為我們的選擇。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可以選擇不痛苦和幸福,但你選擇了承受。所以很多時候,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沒必要讓別人負責,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所謂的無奈之舉,往往不是環境的問題,而是我們沒有知識和勇氣跳出這個局,去選擇和擁抱更好的生活。
溝通的本質是 說服對方。
說服的本質是獲得 認同 或 認同感。
溝通的本質是期望的互相調節。
太平洋在沒有風浪的日子可能就是面鏡子,人一旦跳進去就知道深淺難測了。覓知音,找認同感的行為就是人為挖溝。每個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出來溜達下世界就平坦啦,這就是溝通的本質。
溝通的本質在於:
1、解決別人問「你為什麼不跟我說?
2、解決我跟別人說」早知道跟你說下「
溝通的本質是(基於共識的)換位思考。
溝通的本質應該是獲得情感認同。
看了上面各位大神回答,但是我還有一些問題沒有想明白,如果說溝通的本質是為了解決問題,那麼很多女人們一天到晚沒有目的的溝通或者漫天的說話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呢?個人覺得溝通的本質應該是獲得情感認同。不論是你們的溝通是圍繞一個怎樣的主題,雙方有怎樣的觀點,最後得到怎樣的一個結果。但是雙方在溝通的過程中潛意識裡是一種表達內心訴求的過程,是一個情感的表達,希望得到對方的認同。
《女人的起源》中有關於很多女人溝通以及類人猿溝通的表述,個人覺得溝通是人類本能的一種產物,我們可以通過語言溝通,也可以通過動作或者表情溝通,但是這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應該從人的原始本能上來看待溝通。雖然很多時候溝通是為了解決問題,但是從本質上來說溝通是一種情感認同的過程。
溝通的本質,就是我們用語言或者文字向聽的一方傳輸我們的心理影像,而聽的一方在頭腦中通過對語言與文字的理解,再還原我們的心理影像。
但是,語言或者文字在傳輸心理影像上是有局限性的。而概念準確與邏輯嚴密能最大化地降低語言與文字的局限性,幫助我們更好的傳輸、還原心理影像。
這樣溝通的結果,一般會出現三種情況:
第一種:A的概念準確,邏輯嚴密,B在頭腦中完全還原了A的影像,這樣溝通就成功了;第二種:A的概念模糊,邏輯混亂,B在頭腦中部分還原了A的影像,這樣溝通就有問題,或質量低;
第三種:A的沒有概念,缺乏邏輯,B在頭腦中根本沒法還原A的影像,這樣溝通就失敗了。
說服。
如果這是一個職場題,那麼@thinkind的應該是最好的答案。但這題首先是AllenZhang提的,所以我們不妨發散得遠一些。
@采銅的答案最好,但竟然被摺疊了?@顧惜朝
我認為溝通的本質是信息的交換與情感的互動。
正如采銅所舉的第四個例子「如果終有一天你把千紙鶴送給那位女生,女生莞爾一笑」算作一種溝通,假設我今天買了一件新衣服,然後我穿到了公司,大家沒有評價,但有人在心裡覺得好看,有人覺得我發騷,有人看起來精神一亮,有人投來鄙夷的目光,我接受了這些信息,這是溝通。儘管並不一定是我所需要的溝通。
所以我認為,溝通是一種進行與外部世界發生互動的方式。這種互動不斷刺激我們在一個社群世界中的存在感。我個人認為,溝通就是「通過恰當的方式方法,了解和解決彼此的需求」
溝通就是以達成共識為目的的交流。溝通是一種交流。
交流的本質是思想的複製,傳播。
溝通由對象,動機,方式,效果組成。如果樓主問的是廣義的所有communication,那溝通應該是某些對象帶著某些動機達到某些效果的某些方式。。。(真理往往都是廢話 ;p)
- 對象:溝通主體可以人,機器,動物,物體……對象數量可以是1~+∞ (自己跟自己也可以溝通)
- 動機:即使沒有動機的瞎聊天,也有個動機是「打發時間」,溝通一定有動機。
很多人的回答只強調了動機,證明求助碰撞交流妥協……對,這些都是溝通的動機,但是這些要素都要乘以複雜的百分比,不能算溝通的共性。 - 方式:
映射可以是1-1,1-N,N-N;
方向可以是雙向單向正向反向環向……1-&>N是村裡大喇叭喊話 1&<-N是一群七大姑八大姨在催剩女結婚,1&<-&>N是舌戰群儒o(╯□╰)o;
載體可以是文字,語言,身體姿勢,代碼,動畫電影音樂……
工具可以是微信,書籍,手機,視頻模擬會議系統,胳膊腿嘴皮子,java Python C++,畫筆熒幕CD……
場所可以是實體/虛擬,地球/外太空……
時間可以是早中晚、春夏秋冬、UTC+1234567,周一大清早或周五晚上下班前……持續時長可長短、相對長短…… - 效果:
主要就是信息的傳遞啦,溝通中的情感因素也可以歸為信息的傳遞。傳遞完了再發生的效果,那就不是溝通的事情啦,那就是信息的事情。
比如,一個人因為你給他通過發簡訊分手而覺得你不負責任,這不是你溝通工具SMS的錯,而是你通過這個溝通傳遞出「我不想見你」「我懶得跟你費事兒」這個隱含的信息造成的。當然更多的不爽是因為「分手」這個信息造成的。
還有一些效果是溝通的其他要素造成的,比如時間太長的會議讓人厭煩,發生再周五下班前的問題一般人們都不想花時間解決……
思維同化。
假設每個人是一種顏色的雲,每朵雲都受周邊雲的影響而顯示一個混合以後的色彩。
所以:並不是所有的表達都可以稱為溝通。額,樓上說得都好複雜啊。我想回答得簡單點。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無非是保證了對信息,思想,情感這三方面的通暢。其實可以理解成一點,與他人互通有無,從而讓自己對原來的事物有更多的理解,對相同的情感有了更多的感受,對同一個目標有了不同的視野,同時也是一面鏡子,反映出自己當前的一些信息,思想,情感在別人頭腦中又是怎樣的一副光景
溝通分兩種,一種真的是去解決問題,工作中經常用到,儘可能簡潔,明了,把事情說清楚,分配好工作等等。這種需要理性能力,對於全局信息把控的好,思路清晰一般不會差到哪兒去。第二種是情緒的共鳴,這種溝通非常普遍,需求很大,很難。最經典的就是男女之間,要是弄混了可就一陣菊緊咯~
推薦閱讀:
※職場中,與人交流時是否真的應該多站在別人角度考慮問題,多顧及別人的感受?(老好人還是軟柿子)
※如何應對他人的辱罵才是合理,不失尊嚴?
※女性聽到怎樣的誇獎會感到很開心?
※為什麼明知不對,有時還會說出刻薄的話傷害到別人?該怎麼改掉這種壞習慣?
※銷售員拜訪客戶的時候,用什麼溝通技巧,才能跟客戶聊的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