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黑色彌撒》 (Black Mass)?

德普大叔有沒有機會提名奧斯卡?


一次湊合的德普個人秀


一次湊合的德普個人秀。黑色彌撒的故事幾乎用原著小說名就可以說清楚——FBI和愛爾蘭黑幫不光彩合作的真實故事。德普飾演的白毛,在跟從小玩到大的基友同時也是FBI明星探員的約翰為了扳倒當時波士頓一手遮天的黑手黨,用了一個最為行之有效的方式——讓白毛取而代之。結果白毛在經歷了喪子之痛和喪母之痛之後,BT了,幹掉回力球老大不說,還在光天化日之下槍殺舉報自己的馬仔,簡直喪心病狂到不要不要的。


出於基友情考慮,約翰屢次在FBI無條件維護白毛,直到新一任長官走馬上任,得知風向突變的白毛,一直在外逃亡到2011年直到82歲高齡被捕,幾乎可以名列美國十大通緝犯中的幸運boy。


此次卷福飾演德普的弟弟——參議院議長,戲份不多,並且相當委屈,雖然並沒有跟弟弟黑白通吃,但是因為長期電話聯繫,導致卷福不得不下台。


因為白毛後期逐漸喪心病狂,不僅親手勒死了手下的情人,更是當面恐嚇馬仔,甚至跑到約翰妻子的房間去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

本片在黑幫情節的處理下,極力剋制,並且多處有致敬教父的意思。同樣地注重家庭觀念:跟母親玩牌、教兒子如何隱藏罪惡。同樣贏得本地人尊重和愛戴。然而本片也許過於偏重於此,導致整個愛爾蘭黑幫似乎就辣么幾個人,整天晃悠來晃悠去,要麼是白毛開著車帶他們兜風,要麼是他手下的馬仔又去殺了誰。警匪的勾結刻畫不夠、黑幫的勢力不明、甚至當你看到最後白毛竟然還能幫助愛爾蘭共和國輸出一大筆槍支的時候,觀眾甚至都要開始懷疑他是否擁有如此雄厚的資金和實力了。更別說他到了最後連殺人都開始親力親為的時候,感覺這個愛爾蘭黑幫還挺弱的,全然沒有義大利黑手黨的氣魄。


作為德普飾演的第四個真實原型改編的黑幫大佬,白毛的傳奇一生其實有很多人性的東西可挖掘,包括告密、家庭、義氣等等,但是本片偏偏像局外人的方式記錄了白毛一生的流水賬,多少有些令人惋惜。當白毛的母親死後,他跟弟弟在桌子上說的那一番話,簡直是敗筆。


[多圖劇透預警]沒有。這樣一個有傳奇色彩的好故事(黑色彌撒主人公原型--詹姆斯巴爾傑介紹(劇透) (黑色彌撒 影評)),拍的居然比《The departed》(無間道風雲)爛的多,編劇先得擔上責,然後是執導、剪輯,非常缺乏調度能力和推陳出新的勇氣,全片能稱道的只有配樂,能拿出來說一說的只有鏡頭了。

今天給大家玩個拉片。不過不是劇情拉片,用鏡頭拉,聊聊電影的Framing(構圖)、Lensing(透視)和Screen depth(置景區間),來探討其中的意趣。從鏡頭語言上來看,《黑色彌撒》具備傳統的好萊塢風格,也有向舊黑幫片致敬的意向,但是,止於平庸。

黑幫片的開頭如何處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影片的氣質,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教父》,以盛大的婚禮開頭,正符合原著的開篇語:「在巨大的財富背後,都隱藏著罪惡」。這個婚禮越奢華、越喜慶,越可反襯後續的凄涼和殘忍。而《黑色彌撒》的開頭呢?

一盤正在運轉的錄音帶,鏡頭在眼高(Eye height)的審訊人員和罪犯面部特寫,這是非常規矩的一個開頭,規矩到無可指摘,好像就是碎碎念:我要拍紀實,我要拍紀實,我要拍紀實…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切已經塵埃落定,開始從頭清算,這樣的感覺非常乏味。

然後進入酒吧敘事,鏡頭高度為Waist height(腰高),黑幫片酒吧場景最常用,遠近兼顧。

主角亮相,又是個特寫!雖然是做了背景處理(靠牆、弱光)和細節刻畫(配角不停的動作,主角端坐,只有眼神變化),德普也努力的秀表情,但實在不足以白描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接下來一幫人出酒吧處理打架,再次刻畫巴爾傑的時候拉出景深,強調其兇悍,到此影片開篇算結束了,總體氣勢比較弱,實在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此後劇情的發展由大量的對話來交待,影片用大量的淺景深鏡頭拍特寫和近景,讓觀眾注意談話內容,捉摸人物心態,這裡就不贅述了,這是最省力的一種拍法。這種拍法要拍好,首先要人物給戲,其次要敘事節奏張弛有度,十分頂多打個八分,沒有出彩。

你要問我覺得應該怎樣,我覺得不如多用超長焦去突出人物表情,就像《盜火線》里史賓諾蒂刻畫阿爾帕西諾那樣,可惜德普還弄了一雙藍眼睛,真是浪費。

接下來重點看一些場景。

室內拍攝,拉不拉窗帘是個很重要的信號,術語叫做Block the window。通過封閉的置景和晦暗的光線,既可以表現人物同樣陰沉的內心,也可以渲染氣氛隱喻其處境。但是我們看影片就明白了,導演總是在不合適的地方去把氣氛拉下來,等於在帶壞劇情,節奏被拉的鬆鬆垮垮。

相反的,如果帶上窗景來增加景深,則可增加另一種戲劇性。下面兩張截圖都是表現情節交待完後,人物獨處,內心彷徨惆悵。所用方法就是把焦距放遠,突出空間的縱深,近處失焦而模糊,鼓勵觀眾去關注演員在深景演出。問題是我們去關注了,然後呢?後續的表演沒跟上,你不是白玩了?

康納利和巴爾傑的會面,通過焦距轉換來敘事,觀眾可以通過變形鏡頭形成的焦外光斑逐漸清晰來轉移關注點,這種古老的手法來源於愛森斯坦,他的理論是用景深來代替剪輯,讓觀眾的眼睛自行游移來輔助完成。導演給了緊張的配樂,敘述警匪交易的達成,也給出了後續事件的進展,但是…給的太少了!才吸引觀眾來點精神,又神展開去談家務事了!

下面講點動作戲的布置,以上是巴爾傑第二次殺人的外景鏡頭。你拍外景,地平線的位置一般有三种放置方法:上三分之一、下三分之一和中線。很明顯,片中天空、湖水和草地各佔三分之一,選擇上三分之一,也就是橋的位置,那就是打算強調前景發生的故事。然後一行人一路走來,地平線的位置比例是不變的,只是鏡頭不斷的前推,把人物從中景變成近景,迅速完成這個敘事。

殺手下姘頭的一場戲,用旅館的狹長過道來做景深,進入房間後,女人已經快走到房間中央的位置上,巴爾傑開始勒殺,幾個後退步又回到門口,重新形成深景鏡頭。鏡頭繼續推拉,忽略殺人場景特寫佛萊米,這時候不見其人只聞其聲。完事後鏡頭反打拉遠,我們只能看到死者的小腿和佛萊米。這是比較典型的向舊黑幫片致敬,殺人不見血,不著墨於當事人的動作表情,而更多用環境渲染來體現壓抑、殘酷的氣氛。

以上這兩場,實話實說,單從鏡頭上我就可以早早預料之後發生的情節,所以要說拍的中規中矩就這點不好,沒有新意。

那麼有沒有哪些場景的設計讓人不能預判情節呢?有的。

這本該是一組非常完美的鏡頭剪輯,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司機先被一槍爆頭,巴爾傑順光進來,端槍就打,逼的布萊恩海朗倒車撞到車尾,驚慌失措;巴爾傑腳步不停,切個鏡頭示意走近車子,然後鏡頭低位,對方在地上掙扎恐懼,巴爾傑腳步逼近;側面中景,回低位上拉,再切正面中景,槍殺完畢,巴爾傑逆光離開。

可惜本來還算乾淨利落的一場戲,加上一個路人驚惶的鏡頭也就罷了,還非要再給個巴爾傑側過頭來觀望的鏡頭,再加上他坐車離開,顯得畫蛇添足,拖泥帶水。

淫靡勁爆的聲色場所和冷寂駭人的兇案現場交叉快切形成強烈對比,這個太常見不說了。

最後一場動作戲,簡單的正反打,人物表情切個鏡頭,敘事效果是展現巴爾傑的氣急敗壞、陣腳已亂。至此,整部影片的水平已經定型了。

最後一幕,年邁的巴爾傑顫顫巍巍,從一個樓梯過道進停車場被捕,這個場景設計的不錯,配合他窮途末路的狀態,鏡頭給了遠景,展示了一個落寞背影,暗示了他此時力量的喪失。

全片不算老生常談、真正談的上有創造力的一個鏡頭,是康納利在警局大樓與同事爭辯時,遠景和近景交叉,最後留他一人,又回到遠景,恰如其分的表達了他孤家寡人的狀態。

就這麼不溫不火、難脫窠臼的典型好萊塢鏡頭製作,加點致敬的成分,遠不足以使癱軟的劇情出彩,到底是浪費了演員的才華。我一直沒有看到警探康納利首鼠兩端的狡黠和瞞天過海時的心理鬥爭,只能看到他的軟弱驚惶;也沒有看到匪魁巴爾傑的深謀遠慮和他在警匪之間周轉敷衍的危情,對家庭事務的描寫對人物性格缺乏指向意義,只能看到他的心狠手辣。加之格局促狹、場景失調,把德普搞的簡直像一個混混,哪裡有點黑幫老大的風采?


我來回答一下吧。
從九、十月份開始,頒獎季日益臨近,瞄準奧斯卡的影片就逐漸發力並陸續上線了。在奧斯卡這樣一個名利場,投其所好就成了許多以奧斯卡為目標的電影共同的一個策略。學院口味短時間內的穩定性造就了一些影片濃郁的「學院風」,當然「學院風」並非一個貶義詞,雖有形態相似,但仍是品質的代名詞。

藏不住的「奧斯卡」野心
《黑色彌撒》絕對在電影籌備階段就是奔著拿獎去的。黑色電影,現實主義題材,零瑕疵的攝影與聲音,《建國大業》般的明星用法,試圖挖掘人性深度的設置,約翰尼·德普的無限賣力,全部的全部都是擺好了架勢要討學院歡心。只可惜所有的一切都顯得還不錯,過於的均衡讓人看不到任何亮點,反而吐槽聲讓人忘卻了它在視聽上的精緻。更為讓腐女們失望的是,約翰尼·德普與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基情並未如期上演,漫天的差評就怪不得誰了。
也許,太過於奧斯卡化就是它的失誤所在。學院的老爺爺們固然有他們陳腐的口味,但把口味轉化成創作中的標準就束縛了表達的自然。
當劇本改編於真實故事時,生活常態的真實和無處不在的細節就容易把影片拖向沉悶的邊緣,畢竟電影呈現的是戲劇,緊湊與起幅才會成為良好觀影體驗的來源。120分鐘的片長中,導演一直以一種向紀實文學致敬的心態呈現細節,以偏向生活流的方式控制節奏,所以絕大多數觀眾完全沒有讀出他的意圖,感受到的就是冗長與拖沓。這樣的情形下,即便攝影、聲音、音樂再怎麼進行「外在發力」,依然改變不了其內在沉悶。別忘了,它不是文青喜歡的歐洲調調,它是個純種的美國電影,走的是商業院線。另外,真實故事改編劇本共同要面對的困難就是故事發展缺乏推動力,好萊塢商業大片的慣常操作是有一個核心力量貫穿影片始終去推動情節發展,而真實的生活往往是沒有這樣的推動力的,假如編劇與導演沒有對真實故事很好的提取,整體影片框架就會偏散。

擰巴成「教父」的「傑克船長」
雖然德普並未像李奧納多那樣苦逼,但作為已經提名三次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紅毯陪走男星」,他一定很懂小李的玻璃心。所以這次《黑色彌撒》能明顯看出德普的發力。一絲不苟的禿頂髮型,冷峻的面容,時刻都在「凹」的衣著和墨鏡,句句話似乎都要殺人的語調和咬字。但不知為何,他嘴角每次揚起的弧線都會讓我不由自主地腦補出他彷彿在鏡頭外翹起的蘭花指。沒辦法,傑克船長的遺毒太深。
不過客觀的來說,德普這次的表演呈現了一個較高的水準,雖然沒有達到「神級」的層次,但倘若遇到奧斯卡的「小年」,完全有機會沖一衝影帝。只可惜這次電影的整體坑了他。德普飾演的「白毛」是個從街頭小頭目發跡的黑幫老大,他不是「教父」,他甚至很多次殺人都要自己動手,導演對這樣一個人物的定位本應是著墨於「決心出人頭地的精神病患者」,並且「精神病」本就是德普所擅長的。然而不幸的是,導演和編劇都跑偏了,他們把太多屬於「教父」的關鍵詞不假思索的堆砌在「白毛」身上,例如死去的兒子、家庭的溫情和街頭噬血的對比,就差那個殺人前無處不在的橙子了。於是德普為了更像「教父」,從頭到尾都是刻意的壓著在演,似乎想用外在的收斂製造更大的內在噴薄。本應更「精神病化」的「白毛」,悲催的被擰巴成了有點像「教父」的「傑克船長」。

《十二宮》的低配版
無論怎麼看,《黑色彌撒》都和《十二宮》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但豆瓣6.6和7.2的評分對比顯而易見,它也只是個低配版。
首先它們都是黑色電影,陰暗的攝影基調把帶有死亡氣息的黑色氛圍演繹的非常透徹。
其次二者都改編自真實故事,結尾都沒有什麼力度,一個只是給出了十二宮殺手的暗示性猜測,一個是用字幕說明了每個人的結局,雖然都是虎頭蛇尾,但明顯《十二宮》高級一點,帶有些許開放式意味。
整體影片的結構上,就像前面所說的,真實故事改編劇本容易結構偏散,但《十二宮》較好的處理了這個問題,它把原著小說作者Robert Graysmith作為角色安插在了影片之中,很好的構成了行文線索,所有的情節、細節都有原著小說作者在其中連接,通俗來講就是這個角色切切實實在其中幹事了,他的存在推動了故事發展,這樣結構就非常緊湊。而《黑色彌撒》雖然也用了類似手法,把對「冬山幫」成員的審訊穿插在其中,但這種穿插總會讓人懷疑是補救式的補拍——結構段落的連接有些破碎,通過刻意設置的輔線去彌補其中的不足。與此同時,《十二宮》更快的推進節奏也比《黑色彌撒》更為讓電影顯得精彩。

無論怎麼看,《黑色彌撒》都像是在完成拼貼與組裝,把該有的都拿出來、放進去,然後就完成任務。外在看來品質很高,實際呈現差強人意。其實「本是『傑克船長』,卻非要裝『教父』」這句話並非單單指德普的表演,整部影片給人的都是這樣擰巴的感覺,本來可以發揮特色,卻偏要弄得似乎很厚重一般,迎合學院的胃口。


約翰尼·德普、喬爾·埃哲頓、達科塔·約翰遜、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一部極力想要『沖奧』的學院派電影,以真人真事改編,大卡司助陣,攝影、音樂的極致考究,人物豐滿性格的設置,然並卵……
整個故事的劇本直接是抄下來的吧,忽略了電影基本原則,戲劇衝突,完全在平鋪直敘的講每件事,沒有看見矛盾,看見的只有冗長與拖沓!剪輯與調度不能說一般,只是達不到預期效果!不過忍著也要看完,故事是一個好故事,黑幫大佬的傳奇人生,總該是有點興趣的,所以本片應該是屬於德普叔個人show的電影,影片最大的看點也來自,能否幫他拿小金人(曾幾度陪跑)!
第76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第77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第80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那就說說白毛巴爾傑,一個很low的黑幫老大,現實意義的存在感!
德普的演技,應該會拿了吧,然而電影估計會拖後腿…………
拉線
————————————————————————
幕後花絮
該片是約翰尼·德普第四次出演有著真實原型的黑幫大佬的角色。
影片最初導演人選是巴里·萊文森,2014年斯考特·庫伯在《逃出熔爐》獲得好評之後,被聘為該片的導演兼編劇。
蓋·皮爾斯原來是Bill Bulger的扮演人選,在他退出後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出演。
主角原型詹姆斯·巴爾傑2011年被捕,他當時是FBI十大在逃通緝犯之一,FBI開出200萬美元獎金緝拿巴爾傑。
影片製作期間,現實中的(喬爾·埃哲頓飾演的FBI探員)作為「謀殺案從犯」的定罪被撤銷。
影片評價
該片是德普的個人秀,也是他自1997年的《忠奸人》以來的最佳表演,那也是一部黑幫電影(《TheWrap》評)。
德普通過直覺來觀察、抓住一切,然後在適當的時候一股腦釋放出來,他在影片中的表演比他此前的同類角色更能讓人信服,讓人意想不到,(《好萊塢報道》評)。
德普的表演無可挑剔,但同時也有用力過猛的嫌疑,因為巴爾傑的嗜血本性很容易就可以被他闡釋出來,《黑色彌撒》的亮點是所有的演員都表現給力,隨著故事推薦,他們始終抓著你的注意力,(《Hitfix》評)。《黑色彌撒》是一部中規中矩的電影,它有些部分非常的棒,但總體上感覺有點低於預期。(《CineVue》評)。
德普扮演臭名昭著的黑幫大佬是他從業以來最好的表演之一,這令人感到吃驚。其他幾位主演的表現同樣出彩,(《今日美國》評)。
斯考特·庫伯執導的該片是一部信息量大而顯得急促,但非常值得一看的黑幫電影,它有一個特別真實的故事。(《衛報》評)
電影沒有情感化的內核、較強的社會化定位以及粗俗的驚險戲碼,它恰好地限制了自身的程序化狀態。影片是一部好片,極具吸引力而且製作精良。(《視聽俱樂部》評)


完全是謀殺了原著的爛片。


雖然戴假髮,粘假牙,弄了個藍眼珠,貌似還減了點肥,外型犧牲不小,但是角色狠而不威,奸而不智,疑而不誠,愛而不深,孝而不感,情節平淡無奇,蜻蜓點水,雖然一大票資深熟面孔,但個個遊離在角色之外,表演毫無張力。
老媽死了以後吉米和弟弟坐在桌旁那場戲,我以為兩大戲骨要彪彪演技了,從昏昏欲睡中打起精神盯著屏幕,結果卷福低垂著頭,那副表情看不清是難過是憤怒是欲言又止還是疲憊不堪,這場戲就在吉米的喃喃自語中結束了,我愣了半天神才明白以上都是我腦補過頭,卷福整場電影里就是個連自己也毫無追求的陪襯。同理還有五十度灰的女主,莫名的醫院發飆戲,寧可我負天下人莫讓天下人負我的吉米的兒子被吉米老婆耽誤成了植物人吉米還可以淡定的坐在病床旁聽護士說毫無好轉(這句有點長),然後和老婆倆人打算受傷的人相互取暖的時候就被老婆要拔插管激怒了,沒看過的肯定感覺我的表述也沒啥不妥,看了的才知道這感情的轉折爆發是毫無鋪墊並無過渡,飆發的莫名其妙,如果前面的淡定是強忍悲痛,這裡的發飆是忍無可忍無需再忍,那拜託讓我看出來啊,感同身受啊!總之這部片槽點滿滿,要不嫌累可以吐一晚上。
德普是我男神,雖然現在的腰圍快趕上腿長了,我還是愛他,但是離開神經兮兮就沒有光彩的傢伙還是不要演人設正常的角色了,他黑白分明清澈乾淨的眼神不適合演「不折不扣的惡棍」。
最後回答題主,奧斯卡?別開玩笑了。


德普的表演確實讓我覺得不寒而慄,但我真的不信就那麼三四個人就稱霸波士頓了,這個所謂的幫也太小了吧。


相比起德普前一段的電影,這部可以算是精品了,不過衝刺奧斯卡。。來來來,我給你講個笑話。


中規中矩的一部根據真實題材改編的黑幫劇,講一個小地方頭目如何得勢最後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的故事,唯一比較突出的地方就是請了不少實力演員吧。
不評價德普在裡面的演技如何,這個角色在劇本中本身就缺少閃光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奧斯卡提名是不夠的。這種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黑幫電影,因為要考慮真實人物事件的還原性,受真實題材的拘束,導致缺少戲劇化情節,是這類電影的普遍硬傷。
再說觀眾的因素,主角的原型是美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十大通緝犯之一,這一賣點本身對美國人就有很強的吸引力了,但對於絕大多數還是第一次聽說Whitey名號的天朝人來說會覺得這部電影枯燥無趣也是有情可原。


看trailer 的時候還挺想看的 畢竟有那麼多好演員 可剛看完回家 我能跟你說前半部分無聊到我睡著了么 昏昏沉沉的睡了十幾分鐘吧…故事平鋪直述 只是說了個故事 沒驚喜也和自己wiki google 沒啥區別
奧斯卡………造型有可能吧 導演是沒戲了 男主………depp 估計也沒啥戲 簡單粗暴得不了這樣的獎啊


然而就德普自己而言,這部算是近年來好的作品了,拿到奧提要看公關如何,如果真的提名也還是擔得起的
至於配樂而言,配樂師junkie xl確實有不小的突破,學會了寫完整的旋律而且配器用的還行,但依舊是不及格水準,只能說和自己相比水平有長進


封面有GTA5崔爺即視感


我只是去看卷福的⊙﹏⊙


我一個哥們給我推薦這部片子,說是他心中目前排在教父之後的第二好的片。
好不容易看完了,感覺整部電影沒怎麼放開,人物表情,語氣等有相當強的模仿印記,如上樓有答主說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不過還是有幾個熟悉面孔。感覺怎麼說呢,德普演這個沒覺得特別出彩,換很多其他人都能演的好


題主不心疼小李子。


沒有。雖然很不願意承認,但是德叔趴大了。


劇情沒有輕重緩急,角色該體現出的特質也完全感受不到 最重要的是全篇格局太小 好好的黑幫老大地頭蛇看上去像是當地混混兼職模特一樣,FBI的內部鬥爭也沒什麼意思。全篇演技最棒的應該是John被新檢察官盤問那一部分 檢察官的敏銳和咄咄逼人都刻畫得非常棒 John的表現也很出彩。其他的部分都過於無聊,改寫成小說應該都比電影好看(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本片本來就是改編自Bulger的其中一本傳記)


沖著故事原型刷了兩遍,太平鋪直敘沒有一個爆點。德普演的不錯,可是實在太丑了,還是看卷福壓壓驚吧。


這是編劇導演和演員全都進教科書的電影,這本教科書至少有一個學生,就是《聶隱娘》。對比把仙俠拍成黑幫片的彼作,《黑色彌撒》做出了完美示範。
如果奧斯卡評委想證明自己的獎盃含金量仍然高過戛納必然會奉上小人兒。
~~~~~~~~~~~

多說幾句。
為什麼黑色彌撒可以做聶隱娘的教材?因為他們所追求的傳達信息手段是一致的,他們都刻意迴避電影程式套路與戲劇化衝突以迫近更真切的體驗,這點上彌撒比聶成功。


推薦閱讀:

The Lord of the Rings對世界的影響有多大?
為什麼沒人拍張國榮的傳記電影?
如何評價7月13號即將上映的《悟空傳》?
什麼是電影中的「人像掃描技術」?

TAG:電影 | 奧斯卡 | 影視評論 | 約翰尼·德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