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上杉謙信是怎樣一個人?

上杉謙信真的是如此完美的一個人嗎?「戰國最強」,「只為義戰」,「不近女色」,「重人倫,尚氣節,好學問」。


江戶時期岩垣松苗在《國史略》中,評論謙信:「然觀其平生所為,則祝髮披緇,不畜妻妾,不茹葷腥,儼然持律僧也。而至行軍略地,則殺人盈野,血流為河。未嘗有勤王濟世之志矣。加之棄祖先之胤,養螟蛉之子,其屍未寒,生禍鬩牆,與國破嗣絕者,僅一間也已。智計雖多乎?膽勇雖壯乎?徒足以行強暴於一世已。」

飯田忠彥也在其《大日本野史》中聲稱:「謙信為治,傷於嚴酷,任意殺戮,人不自安。」


日本戰國時代的【大義】和大家心中的以及江戶時代儒學盛行後的大義沒什麼關係,上杉謙信屠城、販奴、濫殺、好戰、打秋風,這在當時都黑不了謙信,她基友武田信玄不也是四處攻城、濫殺?投降的人,男的送去金山,做奴隸、礦工,女的也送去金山——做慰安婦。

謙信不遠千里上洛,納貢稱臣,在地方上高舉朝廷大旗,連近衛前久都跑去支持,這便是大義,同樣信長公修繕天子御所,供養公卿,抬出朝廷四處討逆,也是大義。

北條家一公二民,夠仁義吧?抱歉,無視朝廷調停,得罪了公方、管領還想跑?

我屠城、販奴、濫殺、好戰、打秋風,但我知道我是好姑娘。真正的賤人喜歡裝無辜、假正經、喜歡戴諏訪法性兜。男人膚淺,都只看表面。所以,他們只能錯過好姑娘,然後被賤人騙得痛不欲生。只有女人才能看出誰是真正的小婊砸!——上杉謙信


@AsuraSD 謝邀。有幾張圖。

先是謙信公在信野創造中的劇照:

在下自高中開始閱讀昭和時代的日本戰國武將小說,從最一開始便傾心崇敬上杉不識院真光謙信公。這一方面是因為海音寺潮五郎(原名末富東作,司馬遼太郎文學上的老師和父親)的一部天與地對謙信公的刻畫,另外一方面是對於長尾-上杉一門北陸豪傑自越後到會津米澤光輝的武門傳奇發自內心的拜服與神往。

海音寺潮五郎在天與地的前言中如此評價概括謙信公:

「比較人物格局及事業的大小,顯然信玄勝過謙信,但談到魅力這一點,我則認為謙信較多。武田信玄太無懈可擊,他總是精密的算計,準備永遠贏得成功,他最大的缺點就是用心太過。與之相反,謙信是一輩子都在冒險邊緣的人,他那颯爽的男性氣概令人佩服。
我天生任性,不願向人低頭,因此不論生在哪個時代,都不可能做人家的家僕,寧可做個默默無聞的百姓。但如果我不幸陷入勢必從人的地步時,我想我一定會選擇做謙信的家僕。」

日本史學家坂本太郎如此說:

「在諸多戰國武將中,上杉謙信無疑是最突出的一個。他的魅力不但在其天才的軍事指揮才能,更多的來自於他的人格。在殺戮無常的亂世,謙信始終保持個人本色,重人倫、尚氣節,實屬難能可貴。」

在下最為喜愛的評價,大概就是「願成為謙信公的家臣」一句。在下人生中最為黑暗無望的時刻,上杉朱雀、九曜巴紋、刀八毘沙門天、亂龍始終指引著我。雖然時代不同,然而謙信公是我此生唯一的主公,謙信公也是我生命和心靈的老師。

——————————————

那麼自應仁之亂到元和偃武的這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上杉謙信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呢?

首先,上杉謙信,原名長尾景虎,性別男,性別男,性別男(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不要因為他身高156你們就以為謙信是御姐),1530年出生,越後春日山城(今新瀉上越市)人士。

改名狂魔,最早叫長尾景虎,後來叫上杉政虎,上杉輝虎。後人所熟悉的上杉謙信乃是剃度出家後法號,上杉入道謙信。

想要了解一個真實的長尾景虎,是必須要從他的爸比,從他的家庭說起的。先說一句,謙信公的統率戰鬥能力和他的爹相比不相上下;而謙信公對於娶老婆生孩子感到不熱衷一輩子守身如玉這一事實估計和命運對於越後長尾氏的報復有關。

——————————————

謙信公的爹是當時的天下第一梟雄長尾為景,日史中下克上的殿堂級名人。不開玩笑地說,宇喜多直家和齋藤道三和織田信秀的下克上,和長尾為景的下克上相比,在難度上來說簡直不是一個次元——幾乎是兒戲一般的小打小鬧。不論是陰謀、統率、武功、還是政略上,為景都要遠勝於同時代的任何人。按大阪雙陣後,因武勇而受到德川幕府感謝狀嘉獎的上杉家臣水原常陸介親憲的話說:

「我等追隨謙信公時,歷大戰小戰不計其數,其酷烈無可相比者;縱不期生還之惡戰,亦未足得一感狀。今之戰猶如小兒投石打鬧,彷彿賞花游山而得褒賞。」

換今天的話是:你們都弱爆了好么,謙信公牛逼,毘沙門天大法好。

然後,這就是他爹,

再說一遍:此人乃是,史無前例的天下第一梟雄。討死兩名直屬上司(其中包括一位關東管領),在完全沒有大義名分的情況下完成野戰中百人勝萬人壯舉,而最重要的是:此人的下克上過程中遭遇了一次完全慘敗並東山再起——就憑這一點,遍觀日史也無人能出其二。

時為1507年,當時的越後守護(越後國本質上是關東管領山內上杉氏的分國)上杉房能昏庸殘暴,長尾為景作為家老進諫反被懷疑要謀反。於是長尾為景想了想,太正好了,那就刀了他吧。一場大戰,房能眾叛親離戰敗自殺,房能養子上杉定實成為傀儡守護,為景依然是作為守護代攬權。

上杉房能吃了便當這事兒當然沒完,他的親哥是上野國的關東管領上杉顯定。丟了領土死了娣娣,這還了得,於是一萬五千人A了過來,這還不算越後的各個豪族的兵力。於是長尾為景大敗,僅以身免,跑到了佐渡島。然而僅僅一年後,為景就捲土重來,在親族高梨政盛的幫助下以七百人反攻「大陸」,上杉顯定竟然敗死。

我們看看那段歷史上的其他人物。毛利是扮豬吃虎先後從屬於大內和陶晴賢忍了好多年後最終突然發難,嚴島一役逼陶晴賢無念。而美濃平原上的織田以及齋藤也就是美濃國以及尾張國的內亂。宇喜多則是耍陰謀趕走了主家。他們都是一次性成功的。

為景這裡是砍了一路,而且失敗了都跑到佐渡島上了他還能再反攻「大陸」,三位數打五位數,敵人還是直屬上司,為景打的連大義都沒有的戰爭的結果就是逼關東管領敗亡……所以足見謙信公的爹爹是何等牛逼到破表的人物。

而且,越後民風剽悍的程度直逼哥譚。這些下克上的主面臨的敵人的等級也是差了很多的。

從越後到越中,從上野到北新濃,無人不知你的淫威。整個越後國實際上都是被這樣的一個超級強人壓制著,所以自從1510年後為景的餘生就是在不斷鎮壓國人豪族反叛中度過的。

這也就有了一個影響深遠的問題——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家臣化這個過程是無法實施的。後來為景隱退也是為了避免進一步的激化矛盾樹敵,然而他的行為卻無法真的開展越後豪族的家臣化。

相比較來說,相模北條氏根基深厚,早就完成了家臣化;武田氏最出名的「甲州次度法第」明確的指出武田晴信就是天,就是地,就是銀舍利子,就是道路,就是神,就是我們的館主大人,晴信/信玄大法好。

所以很多人片面的認為謙信公御臣能力不足,這並不能說是完全正確:在謙信公上台時,影響範圍幾乎是半個越後國的揚北眾(代表人物有本庄繁長,色部勝長,中條藤資,黑川清實,竹俁慶綱,新發田兄弟)還沒有完全臣服——這是什麼概念?我有半國,你們這群貨有半國,打起來誰也不好看。自己的姐夫長尾政景還擁兵自重。而更嚴重的是北信濃已被武田氏蠶食殆盡,北信濃不保,接下來就會和武田發生直接衝突。

我們也不要忘了長尾景虎成為越後國主時的年齡:19歲,1548年。19歲統率一國,可以和他爭這個位子的都是他的叔叔伯伯乃至爺爺級別的人物。能坐穩了位子,就很不錯了。景虎公能坐穩越後國主之位,也是和他出眾的軍事才華相關的。

對於國內豪族的做法大概就是:寫個盡忠的文書就好,我也就不天威降下寸草不生了。

謙信公在執政初期實在是沒有時間也沒有功夫去管內政事務。另外,初期越後國沒有擴張的情況下,僅僅以宗教信仰加感謝狀就能團結北陸群豪,這難道是御臣能力政治能力不足么?這麼年輕的一國之主,面對這一個鬆散的「越後豪族軍政同盟」僅僅這麼做就沒出大亂子,這就很不錯了。

謙信公在執政中期以及以後事實上致力於開發越後,且成績斐然:道路整備,國府春日山城城下町開發,與南蠻和明朝通商,領內金銀山開發,紙鹽紡織品貿易,以及為後人詬病的奴隸買賣。關於越後經濟力,下文會進一步著墨,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上杉謙信屢次用兵,與他對於領內的經濟開發的成功是分不開的。毘沙門天是軍旅、行者、商人的保護神,果然也是如此。

當然,謙信公政治能力上被後人減分的主要原因還是出在豪族反叛與一向一揆問題,可以說越後一出亂子肯定是武田信玄搞的。謙信公被這搞的心灰意冷以至於數次撂挑子想去高野山出家——這其實也是謙信公作為戰國大名的不適格之處,你不能說走就走啊。

中後期,北條高廣和本庄繁長屢次反叛,但最終都被謙信公為首的眾北陸豪族擊潰,且每一次謙信公都並沒有趕盡殺絕。本庄繁長最後死心塌地跟了上杉家;北條高廣與兒子景廣則是站錯了隊,御館之亂時景廣戰死,高廣出奔武田、瀧川、北條,1587年前後孤獨的死去。

後人對於謙信公政治能力上另外的一個嚴重的減分就是謙信公至死也沒有立下繼承人。這一點,我們就要從謙信公的家庭觀念上入手。

——————————————

我們來說一下謙信公的家庭問題。

謙信公一輩子沒有娶老婆娶小妾生孩子。對於一國的國主,群豪之首,北陸百萬石大名,到死了都沒有規定下繼承人實在是太過於不該的一件事情。

不過就算立下了繼承人,也恐怕是日後更大的悲劇的伏筆。

有人曾經和在下討論御館之亂是否真的會發生,在下的看法是不論謙信立下北條三郎還是立下長尾顯景,御館之亂都會不可避免的爆發。你看看南部家,你看看小早川家,你看看蘆名家,蒼天饒過誰!

北條三郎也就是上杉景虎,那踏馬是北條氏康的兒子啊卧槽。長尾顯景也就是上杉景勝,那踏馬是最早想要和謙信公爭越後國主之位的謙信公的姐夫長尾政景的兒子啊卧槽。這倆人誰上越後群豪都得犯琢磨都得哆嗦啊。這都踏馬是叛臣宿敵的兒子啊,謙信公你心太寬了。

謙信公始終沒有立下繼承人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兩個:
1,謙信公真的是以身獻給了神佛。謙信公中二了一輩子,我是神,我是毘沙門天的人間代理,我是北陸守護神,我是當世第一名將,我戎馬一生身體很好,繼承人什麼的慢慢操心唄,不怕。

結果喝酒喝得高血壓腦溢血了,49歲,猝死。萬萬沒想到啊。

2,謙信公實在是沒有一門眾。豐臣秀吉好歹到最後混了個豐臣秀賴(大阪野爹團露出了諱莫如深的笑容),而謙信公親生的一兒半女一個沒有,兄弟也都沒了,就剩個姐姐。一門沒得可立,而四個養子立誰也不合適,怎麼著都會發生內亂。

沒有一門眾啊朋友,這是戰國時代啊朋友,謙信公兄弟、老婆、親生孩子都沒有(不過一門眾甚至都能同室操戈),就這樣還能戎馬一生加善終,這算非常不錯了。

當然了,四個養子最後撕逼掐架在一處得另說。不過你看看黑田長政,再看看信長的兒子們,以及北條氏康的兒子們——足見兒子生得多,兒子生的牛逼,兒子生的多而且牛逼也沒有什麼卵用。該亂還是得亂,該鬧心還是鬧心,該家門斷絕還是家門斷絕。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那麼謙信公為啥不結婚呢?你再怎麼虔信神佛,在日本的佛教體系裡面也不耽誤你娶老婆生娃啊。

是因為謙信公好男色么?歷史上並無明確記載,而且事實上好孌童一事,所有的戰國大名所有有點權勢的人都在搞,包括武田信玄德川家康織田信長。如果說完全就是彎到娶不了妻生不了孩子,這實在是太讓人無法想像。

一種比較靠譜的說法是謙信公一生中有三段情緣,一者為千葉采女的女兒伊勢姬,一者為近衛前久之妹絕姬,一者為直江景綱之女直江浪。而絕姬是謙信公的初戀,謙信公上洛時見到此女,驚為天人,定下婚約,有朝一日定要迎娶。然而絕姬早夭,謙信公神傷一生,無法釋懷。然而這種說法也缺乏史料的佐證。

在下以為,一切的原因出自於1545年的黑田秀忠叛亂。當時景虎之父長尾為景屍骨未寒,而長尾景虎的二哥三哥:景房,景康,都死在了叛亂中。十五六歲的景虎,在他最中二的年紀里,家破人亡,春日山城都被翻了個底朝天。

這件事情給少年景虎帶來了一輩子的創傷,很有可能景虎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就開始被玩壞了。

景虎大概是在想這些東西:

父親以武力征服領內,可是人一死武威也就隨之而去,用力量去征服這個世道肯定是不可以的,只能帶來更大的悲劇。然而沒有力量,像大哥長尾晴景那樣,世道將會繼續這樣子下去。而發生這一切的下克上的血腥悲劇的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室町幕府的衰落,人心不古,利欲熏心,不吃人就不能生存。而使這一切悲劇結束的方式,就是要回歸往日的秩序。


而此刻的我卻如此的渺小無力,我只能懇求神佛與忠臣良將的庇佑。


那麼毘沙門天啊!賜予我力量吧!指引我前進吧!(中二Mode,ON)


謙信公一生無妻無子,其原因正是因為他把自己全然的奉獻給神明,他認為如果不能改變匡扶這個渾濁的世道,那麼就算有妻子兒女,也無非是更多煩惱與苦難(家臣的事兒他都懶得管,沒法想像謙信公有老婆孩子啊)。只有自己的武功與毘沙門天的庇佑,才可以滌盪這個渾濁的世道,恢復舊日的秩序。這也是為什麼上杉謙信在領土拓張上慾望寡淡,卻又對於關東管領大義名分上洛理由守護代身份這些東西極其執著。

如果初戀早夭這點兒再加進來的話……嗯,反正沒有人能阻止你改名加中二下去了。

——————————————

我們再來說一下軍事

上杉謙信的軍事能力是壓倒性的強大,這一點基本上沒有人會質疑。以一國之力,在北條最鼎盛時刻橫掃關東,讓坂東武人顏面掃地;在武田最鼎盛時刻,謙信公和信玄公川中島五次撕逼,第四次討死武田信玄之弟武田信繁(信繁之死甚至都可以說是武田滅亡的原因之一)和山本勘助(這個人歷史中是否真的存在是一個疑問)並砍傷信玄;

而與信長的手取川之戰,在下抱持疑問態度,因為這場戰爭恐怕並沒有真的發生在歷史中。

僅從野戰戰績來看,謙信公一生沒有敗績,這得益於謙信公出兵神速,出手一定有斬獲,對於士氣的拿捏和戰局的估計極其準確,使用不同兵種在不同距離上輪流衝擊敵人(也就是車懸)使敵疲乏,退兵時機把握恰當。

謙信公救援唐澤山城一役與川中島一騎討也體現了他戰場上無比的勇氣與出眾的武勇。

謙信公一生對於領土慾望寡淡,所以並無很多攻城上的戰爭記錄,唯一有的幾次反而讓人感覺謙信公攻城下手。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一下。

但是上杉謙信如果並不是在越後而是在甲斐,武田信玄不是甲斐起家而是佔有越後,那麼在下則會深刻的懷疑上杉謙信的軍事能力是否真的如此強悍。

越後一國,按照太閣檢地來看,是39萬石。戰國時代,每萬石能動員250-350兵。那麼39x300=11700。不太到12000人。這個基本符合第四次川中島撕逼時謙信公所能動用的最大兵數——另外,那個時候的謙信還佔有北信濃一部份,北上野一部份,越中一部份。

但是不要忘了,檢地石高和實際石高可以相差很大,而且石高是一個農業估計產出的數值,開墾發展的結果可能會大大的超出這個數值,而且通常來說石高(表高)並不包括商業貿易和礦產產出。也就是說,坐擁日本傳統銀舍利子產地、佐渡金山、越後麻織的謙信公實際的石高恐怕要遠超紙面數據。

所以,我越後武人,灰常,灰常,灰常的任性——打去唄,有的是錢,一開始手頭就攥著將近一百萬石呢。

所以說,武田要是不拓張,僅憑甲斐和諏防那是絕對不夠和謙信公撕逼的,加上諏防和信濃大部,這才和上杉謙信軍旗鼓相當。至於北條,關八州的石數實在是太過於龐大了,這也是為什麼謙信公窮其一生也難以攻下小田原城。

上杉家鼎盛時,越中幾乎全境,能登幾乎全境,北上野一部,北信濃一部,越後本國。原哲夫畫花之慶次的時候甚至胡扯說「上杉家是200萬石的超級大名」,我心說,哎呦卧槽,沒準真的可以有。

所以說謙信公的武略,就是被這富饒的越後國支撐的。

而剛才列舉的領土雖然說已經超越了越後本領,但是佔據這些地方持續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一場御館之亂後,基本上上杉家就回到解放前了。

http://homepage3.nifty.com/ksatake/fkunu1.html 這個網址是一個表格,關於日本各藩國石高數目。

明明擁有著得到天下的資本,卻對於領土拓張沒有強烈的用心;與北條氏媾和導致關東眾將最終惡評上杉氏,鬧了個吃力不討好的結果;與武田家的戰爭看上去更像是意氣用事,五戰不分勝負,只是白白的消耗著國力;拿下有史以來最廣闊的領土後,既無想法,也無壽命去繼續保有;一生之中為了大義,所過之處血流成河屍山血海,然而到最後卻絲毫不為家臣和家門的繁榮著想。

看到自御館之亂後到改封上杉氏的慘狀,自己心中實在是深感惋惜。

——————————————

這種經濟上的富餘支撐了越後上杉軍多年的軍略……倒不如說,是以謙信公為首的越後諸將無比任性的各種胡來。

出去打仗不為了開拓領土而是為了幫別人奪回領土,為了大義。因為大義謙信公一生十四次出兵關東。十四次啊卧槽,這付出和最終佔領的領土的回報是完全不成正比的,這得多任性才能這麼干。

第二次川中島合戰武田上杉對峙兩百多天——耗得起,就是這麼任性。五十歲就算是晚年的戰國時代,把三分之二個一年的時間扔在這麼個破事兒上,太任性了。

二十七歲時謙信公被領內領土紛爭搞得心灰意冷撂挑子去了高野山,要出家。這一舉動嚇竄了越後諸將,諸將最後獻降書納順表好歹是把他勸了回來。依然是兩個字:任性

集結十萬人以上打到小田原城,最後未能下城,撤兵時刻單槍匹馬帶著酒帶著碗跑到兩軍陣前,下馬坐下,豪飲開始。
北條氏康後來回憶——在人群中,你是如此的出眾,你就是我的越後美人!

然而,就是,打不中。

「給敵人以狠狠一擊!」
火槍都打到手腕上了!!!居然就這麼跳了彈!!!打要害都不穿!!!這是什麼人???
「我們未能擊穿敵人的裝甲!!!」

呵呵呵,裝逼如風,常伴吾身。
你傷不了被毘沙門天庇佑的吾人!

咿~~~震驚的北條氏康。「閣下這等裝逼手段,是在下輸了!」

北條家的這位親!!!我就問你!!!約不約!!!

北條氏康已經再也無法壓抑臉上的紅暈,連氏康疤彷彿都要滲出血來。
約約約!!!約一輩子!!!
你就是那北空之中最璀璨的星!!!

以後我要給你生猴子!!!(咦?)

所以說,你得特別特別中二,特別特別任性,還要特別特別好運,還得自帶神佛庇佑光環,還得堅信上天不肯摧殘自己這個偉大的藝術品,你才能幹出這種事兒來,而且還有命活另外幾十年。

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勵志的故事。

後來越相同盟的時候,今川氏真提議斷絕對武田氏的海鹽供應(武田氏是內陸山國)。上杉謙信表示:與公(武田信玄)戰,以刀劍不以食鹽。向武田開放食鹽買賣。多麼的任性。


氏康表示:「貴方喜歡就好咯。」


有興趣的話大家也可以去查一下謙信公的各種鎧甲。謙信公好美酒華服,也是挺任性的。


當然,最任性的事情莫過於飲酒過度而死。


人能把逼裝到這個份上,實在沒法不讓別人心馳神往。
太任性了。


——————————————


謙信公愛喝酒,謙信公善於打仗,謙信公愛名刀美酒華服名馬,謙信公任性,謙信公中二,謙信公極富正義感,謙信公無比的虔敬神佛。

還有呢?那大概就是謙信公敏而好學。謙信公可以流暢的閱讀以及寫作漢文,精於詩文琴曲。自幼在林泉寺學習,讀老莊孔孟,讀兵法書籍。後來還聽大納言公光講解源氏物語伊勢物語。和歌也能來。

關於源氏物語,具有講解能力的另外一位上杉家名人,就是天下第一傾奇者大武邊者前田慶次。所以以「讀戀愛小說的謙信公一定是一位菇涼」來質疑上杉謙信性別的人……我就不說什麼了……

前田慶次正脫光了褲子對你開嘲諷。

而且話說回來源氏物語裡面講了五段亂倫的故事……這……戀愛小說……嗯……夠臉紅心跳的……

攻陷能登國七尾城時,謙信寫下日本至今最有名的賞月漢詩《於能登對月有感,九月十三夜陣中》:「霜滿軍營秋氣清,數行過雁月三更;越山並得能州景,遮莫家鄉憶遠征。」

謙信公的辭世詞:「極樂地獄之盡必有光明,雲消霧散,月懷心中。四十九年一睡夢,一期榮華一杯酒。」

寫的難道不是非常的好么?

——————————————

所以,這等一流的人物,實在是讓人心馳神往。

武略政略雖不算十全十美,但實屬第一流;
虔敬神佛,亂世中以道義為準則行事;
極其瀟洒任性,愛喝酒,愛穿衣打扮;
敏而好學,文武雙全;
一班子家臣猛的如狼似虎;
戰術上能教同時代第一流的武將做人。

讓人怎麼不追隨謙信公呀。

最後最後,在這裡分享謙信公出陣之詞:

運が天にあり。鎧が胸にあり。手柄が足にあり。何時も敵を掌にして合戦(がっせん)すべし。疵付くこなし。死なんと戦えば生き、生きんと戦えば必ず死するものなり!
家を出ずるより帰らじと思えばまた帰る。
帰ると思えば、ぜひ帰らぬものなり。
不定とのみ思うに違わずといえば、
武士たる道は不定と思うべからず。必ず一定と思うべし。

武運在天。鎧甲在前。功勛在腳下。時時刻刻都將敵人放在掌心開展合戰。
習慣了傷痛。以必死之心作戰則可生還,抱著想要生還之念作戰則必戰死沙場。
不想著歸鄉則能夠歸來,想歸鄉者必成不歸之人。
雖思想無恆常之道,但身為武士則不能心有動搖。應一以貫之。


1.上杉謙信允許過奴隸買賣
2.可能策劃謀殺了姐夫長尾政景(懷疑政景有謀反的傾向。)但是並沒有明確的證據。而之後沒有親子的謙信收養了政景的兒子。
3.中了反間計處死了家中功勛勇將柿崎景家(也有考證並沒有這回事,景家死於疾病。)
4.沒有明確繼承人問題(雖說是暴斃,沒時間……),導致越後內亂。


其實,戰國時代,大義這種東西……還是太浪漫了。真要堅持大義到死,就不會後來再和小田園北條家結盟了吧?更多的時候,看成是出兵的口號就好。


設想一下,在那個充斥著侵略、欺詐、以下克上、弒君、甚至弒父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幾乎蕩然無存的年代,如果有這樣一個領主,他以情義、道義、甚至天下大義為立身之本,而且在擁有這樣的高尚人品的同時,還有著出色的統率能力和武力,那麼很容易理解,人們對他的第一印象一定是佩服、敬仰、以及崇拜,總的來說肯定是正面的。
客觀地說,以上描述以事實居多,如果只是希望對人物有個大概了解的話,完全可以到此為止,相信這也是大眾觀點。而如果真正的想追究真實的上杉謙信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是否如此完美,請繼續看下面的內容。
------------------------------
關於這個問題,答主有一些不同的見解。

日本對上杉謙信這個人物廣泛關注的肇端,應該追溯到幕末時期。因為江戶幕府的創始人德川家康崇尚的是武田信玄的甲州流兵學,而恰好上杉謙信是武田信玄的對手,並且是為數不多的能與之平分秋色的對手,於是幕末的藩主以上杉謙信的兵學為原型復興了越後流兵學。後來明治時期為了消除幕府的影響,便大力宣傳幾乎一切與幕府一系相左的文化、歷史人物等等,一直到日本侵略戰爭的時候,謙信也是作為日軍很多將領的偶像與人生目標的存在,「軍神」這一稱號也是這個時候正式確立的。而既然是大力宣傳,也就免不了對人物品行、能力以及戰績的誇大,所以我之前說「上述描述以事實居多」,暗含了「不可盡信」之意。

品行
在人物品行上面的誇大,基本已經包含在在蔣永傑的回答中了,答主還有幾點需要補充:
1.上杉謙信一度以武田信玄流放父親大逆不道為借口來抨擊對手,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上杉謙信本人也是靠著流放兄長才得到了長尾當主的這一位置,不論是什麼原因也好,他確實流放了自己的親哥哥。
2.同時代的關東武將太田資正也對上杉謙信有如下評語:「謙信公之人品,八分乃賢者,二分為惡人。恣肆怒氣,行事怪異,是其"惡";除此而外,勇猛而無欲,清靜而無邪,廉直而無私,明敏好察,慈惠待下,喜聞人諫等,是為其善。雖有微瑕,不足掩其輝,實乃絕世罕有之良將。(此條節選於百度百科)

能力以及戰績
而日本人對於上杉謙信的能力的認識,我覺得還是比較客觀的,水分比較少。從年紀輕輕就統一越後、到對關東地區的多次作戰、到第四次川中島之戰,無一不彰顯著他天才般的作戰能力,但是縱觀上杉謙信一生大大小小數十場戰鬥,凡是取得輝煌戰績的,大多是野戰(如對關東大名的救援戰、川中島合戰等等),至於攻城戰(如小田原攻略戰)卻鮮有大勝的記載。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上杉謙信的軍事能力也主要側重於野戰、閃擊戰等,與其宿敵武田信玄相比,上杉謙信的攻城戰技巧並不高超,這也許是跟其一生極少侵略他人領地有關。而上杉謙信之所以一生未曾有過大的侵略戰爭,除了侵略與自己所奉行的大義相違以外,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就是他處理內政的能力實在是不敢恭維,越後的內部動亂以及越中地區的一揆一度讓他疲於奔命。總結其一生大概可以概括為,驍勇善戰、指揮有度、久經沙場、百戰不殆;一揆四起、領內動蕩、長於軍略、短於政治。

至於不近女色,答主覺得這是個人愛好問題,在此不做討論。
------------------------------
除了這些客觀對事實的引用與分析,答主還有一些個人對於上杉謙信的看法。
在我剛接觸日本戰國的時候,也就是以信長、太閣、無雙系列為主要信息來源的時候,我對謙信的印象就是:軍神、戰場上的絞肉機、自帶光環的男人、有情有義,和題主的理解差不太多。而現在接觸日本戰國也有8年;關於日本戰國的知識更多地是來自於書籍和網路論壇;
並且了解到各式各樣戰國武將的時候,答主對於謙信這個人物更多的感覺是——另類,或者客氣一點的,與眾不同,另一個感覺就是——矛盾。
在戰國這樣一個弱肉強食,利益大於情義的時代,你不對別人下手,別人就會對你下手;你寬恕了一個叛徒,你就可能看不見明天的太陽。所以戰國時代主要還是以織田信長、武田信玄這種不斷擴展的大名為主,在這樣一個環境下,這些大名的存在也十分正常,就算想清白的活著,可能慢慢也會被同化。
但偏偏上杉謙信這個愣頭青,非要宣傳什麼大義、正義,而且他不光自己以身作則,別人的事也要管(武田侵攻信濃、北條稱霸關東),但卻又奈何不了他們(川中島之後武田憑藉將軍冊封正式獲得信濃守護一職;北條與上杉則是在關東拉了一輩子橡皮筋)。
當他的宿敵遭受鹽荒的時候,明明可以隔岸觀火,卻偏偏還要給人送鹽過去,說是為了領內的百姓不致受苦,不得不說看起來真的是十分良心、博愛的一個領主。但就是這樣的一個看似淡泊名利、憂國憂民的人物,卻對於「關東管領」一職狂熱之至,不惜以越後一國之力支撐其三番五次名義上的「維護關東地區的秩序」,而其實是侵略關東的戰爭。要不是在關東掠奪糧食和關東諸將的支持,恐怕這樣的戰爭早已將國力耗費殆盡,試問這個時候上杉謙信有沒有想過關心一下自己領內百姓的生活、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發展經濟提高百姓生活質量與維持領內治安上?
而最諷刺的是,他最終在發現自己確實無法根除北條之後,面對與自己打了一輩子的敵人,居然就拋棄了一直站在自己一邊的關東諸將,和北條同盟了...這個時候跟北條撕破了臉死心塌地跟著上杉混的佐竹、里見和關東諸將只能默默流淚。(關東諸將:「哥哥你說好的大義呢?」)

上杉謙信確實是這樣的一個人,一個另類、矛盾而又有趣的人物。

以上


看了百度百科對獅心王理查德評價,我感覺上杉謙信也有幾分相似。

理查是那個時代理想的國王,全神貫注於十字軍東征,保衛祖先的領地。他對政府管理事務並沒有興趣,他是個偉大的戰士,戰鬥中身先士卒,對於自己安全的不關心使他在戰鬥中受傷而死亡,他是佼佼的國王和英明的統帥。長期以來,理查被歌頌為十字軍的「英雄」和「深得民心」的君主,這都是歪曲事實的美化。在東侵過程中,他大肆燒殺搶掠,在阿卡城中一次就屠殺了2,000多無辜的穆斯林。他從不曾親理國政事務,只是把它當作榨取軍費的泉源,把英格蘭人民辛勤創造的財富,大量地在戰爭中耗費掉。從這一意義來講,他的「獅心王」稱號是恰如其分的。 他的名氣很大,但實際影響除了與薩拉丁的戰爭與和約改變了地中海東岸的局部政治格局之外,留下的只是騎士精神和浪漫傳說。在軍事方面,他行軍作戰的勇氣和領導才華卻是真實可信的,他向世人證明了他是少數能夠組織和協調兵源繁複的十字軍兵力的將軍,他的軍事表現亦令他成為中世紀最傑出的軍事指揮官之一。

其實只需要改動一部分,就差不多可以把它當作對上杉謙信的評價了
上杉謙信是那個時代理想的大名,全神貫注於徵服關東,保衛祖先的領地。他是個偉大的戰士,戰鬥中身先士卒,對於自己安全的不關心使他在戰鬥中受傷而死亡,他是佼佼的大名和英明的統帥。

長期以來,上杉謙信被歌頌為日本戰國的「英雄」和「深得民心」的守護,這都是歪曲事實的美化。在東侵過程中,他大肆燒殺搶掠,在武藏山根城中一次就屠殺了3000多無辜的童女。

他不曾良好的整頓國內的政務(在位期間居然沒發現有佐渡金山!!!),只是把它當作榨取軍費的泉源,把越後人民辛勤創造的財富,大量地在戰爭中耗費掉。從這一意義來講,他的「越後之龍」稱號是恰如其分的。 他的名氣很大,但實際影響除了與武田信玄,北條氏康的戰爭與和約改變了東海道的局部政治格局之外,留下的只是武士精神和浪漫傳說(送鹽)。在軍事方面,他行軍作戰的勇氣和領導才華卻是真實可信的,他向世人證明了他是少數能夠組織和協調兵源繁複的關東眾多國人眾兵力的將軍,他的軍事表現亦令他成為日本戰國最傑出的軍事指揮官之一。
------------------------------------------------
我記得高中做過一篇關於獅心王里查的英語閱讀理解,有道題是理查是個什麼樣的國王,答案C是說他是個保護了國內人民安全的國王,D說他是個好鬥的(aggressive)國王,我選了d被判錯,老師解釋為啥選C是因為他一直在外作戰,戰國始終沒有燃燒到英國本土,所以的確保護了本國的安全。
要這麼說的話,謙信也是如此。他一生14次入侵關東,5次川中島,8次入越中,3次攻能登,偶爾還和東北的大寶寺義增,蘆名盛氏打打醬油,周圍的敵人沒有不被折騰過的,但無論怎麼打,越後的人民始終沒有受到絲毫的損害。
上杉謙信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是不屈不撓的一生,由於一直受到各種各樣勢力的牽制使得他在任何戰場都不怎麼放得開手腳,但他又不能停止戰鬥,否則別說外敵,揚北眾就能把他家給折騰垮,所以他也只能在戰鬥的路上一條路走到黑。最終還是在在四面楚歌的環境中保存了自己的地盤。我對他的早逝還是很感到惋惜的。

希望毘沙門天能夠永保越後的安寧


上杉謙信在文學影視作品的烘托下被日本稱為越後之龍,並且將他塑造成一個非常講求仁義的大名,那麼該如何去理解他的這個仁義的使用呢?這是筆者關注的重點。

上杉謙信(1530年2月18日—1578年4月19日),上杉謙信是長尾家的嫡子,原名長尾景虎,當時長尾為景退位將家主位置傳給了嫡長子長尾晴景手中,沒有繼承權的上杉謙信被勒令出家,前往春日山的林泉寺中修行,在這段期間上杉謙信確實接觸了很多宗教思想,但是事情也未那麼簡單發展。

他的父親長尾為景死法有爭議,一種說法是死於去平叛一向一揆的過程中,這樣一來越後國變得更加混亂,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又為了鎮壓越後的勢力,哥哥長尾晴景將弟弟送到了栃尾城中,上杉謙信得到了母親家族勢力與城代本庄實乃等人的照顧才勉強穩定下來。

但是天賦異稟的長尾景虎卻逐漸展露自己的才能,在1545至1546年連續打退了企圖叛亂的豪族,使得他的地位逐漸穩固起來,本來想將弟弟扔到外面賦閑自己穩坐家主位置的長尾晴景卻遭到家臣反對,反對者希望立長尾景虎為家主。

那麼是否真的如此呢?

一方面這種想法可能確實存在,但另立新主對於其他家臣來說是有好處的,並且由於長尾景虎的地位不夠穩固,很多人對他亦有輕慢之心,想通過立新主獲得更大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忍受弟弟的長尾晴景對上杉謙信發難了,但是沒有想到的是他卻戰敗了,這樣一來真正的守護代上杉家的家主上杉定實就出面進行調停,又由於自己沒有子嗣,所以傳位給長尾景虎,至此他獲得了越後國的守護代地位。

之後幕府將軍給他送來了身份地位的象徵白傘袋和毛氈鞍覆,等於承認他的守護代地位,這使得上杉謙信獲得最初的成功。

但不滿他得到守護位置的另一勢力長尾政景發動叛亂,之後被上杉謙信打敗,由於他的妻子是上杉謙信的姐姐,被免除死刑,等於上杉謙信收復了他的家族,而長尾政景的兒子就是之後的家主上杉景勝。

在接連打敗比自己強的勢力後,原來被人瞧不上的年輕人上杉謙信統一了越後,在這個時候信濃地區也出現了變化,武田信玄由於連續擊敗信濃勢力,大有向北擴張的目標,於是長達五次的川中島合戰爆發。

那麼該如何看待這場紛爭呢?想要更好的看待就要分析雙方所使用策略的不同,武田信玄所使用的是法家改革,由於逐漸創造《甲州法度次第》也就是武田家的法度,使得武田信玄成為真正的戰國大名。

這裡就是雙方的根本區別,在當時的時代有兩種認定標準,第一種是獲得幕府的承認成為守護代,上杉謙信就是得到了幕府將軍足利家的承認成為越後守護,而另一種就是巧取豪奪,雖然武田信玄也取得了守護代,但武田信玄則是通過改革使得自己事實上獨立於幕府的制度。

那麼兩種有何不同呢?

上杉謙信所依照的是幕府的制度和規範來進行操作,但武田家通過自家法度的建設,則使得他們遵守的是自己的法度,也就是武田家如何分配獲得封地則由家主來決定,這意味著武田家的武田信玄可以通過擴張然後實現分封與其他勢力進行聯盟關係,家臣真正跟隨的是武田家,而上杉家臣則跟隨的是幕府任命的官員。這是武田的優勢。

上杉謙信為什麼那麼的堅持自己所謂的道義呢?所謂的「義」並不是他真的相信自己所信仰的事情,而是將「義」逐漸變化為一種標準,其實這可以理解為上杉謙信的一種法度,即相信他的「義」則是站在他一邊的勢力,不相信者則是站在另一邊的勢力,由於他小時候其實沒有得到家族的幫助導致他不能簡單的去擁有地位,這使得抓住某一種虛無的思想則形成了他指鹿為馬的思想,在上杉謙信一生中實際上也在進行擴張,所謂的不貪圖別人的地位,只是沒有得到更好的出兵理由。

而「義」的使用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在於他所率領的家臣和部隊大多都會聽命於他,這讓他的「車懸之陣」獲得了成功。

那麼什麼是車懸之陣?

車懸之陣是一種交替進攻的陣法,這種陣法沒有任何的奧秘可言,為何只有他能使用的出呢?因為車懸之陣所真正考慮的並不是戰法的演練和戰法的配合,關鍵在於部隊的相互信任上,車懸之陣講究讓部隊的先鋒發動突擊,整個陣法全部以突擊作為交戰的方式,只是先負責突擊的人,一旦發動突擊有兩個問題,第一是後面的部隊是否會進行攻擊,以及發動攻擊的人是否在修整後繼續攻擊。如果先發動攻擊的人後面的軍隊沒有跟上或者逃跑,那麼發動攻擊的人可能陷入敵軍的包圍或者側翼容易遭受到打擊,這樣一來就會覆滅的風險,另外後發動攻擊的人需要先發動攻擊的人修整過後仍能發動攻擊。

這意味著整個軍隊都需要一個和相互信任才能使用此戰術,所以在通過「義」將勢力進行劃分的基礎上,上杉謙信的軍隊大多都是以支持他的勢力為主,不支持他的勢力往往不會被他重用,這也使得上杉謙信軍隊往往以精兵為主。

在介紹了兩方的戰術後再來看川中島合戰,第一次合戰引發後,武田信玄利用戰術將上杉謙信軍隊擊敗,但雙方的軍隊大多是以一種相互試探的方式進行,所以第一次川中島合戰結束,第二、三兩次合戰雙方都在進行一個博弈與對峙的階段,即武田擅長於勢力的調配和調動,上杉擅長軍事的直接交鋒,這使得雙方沒有進行決戰的信心。

在期間武田始終用各種招數招降上杉的勢力,這迫使上杉謙信需要一場決戰,而對於上杉謙信的咄咄逼人,武田與上杉之間需要一場決戰,再加上被北條家擊敗的關東管領上杉憲政躲入上杉謙信的勢力中,被迫轉讓了家族勢力,使得長尾景虎獲得了關東管領以及上杉家的地位,更名為上杉景虎後又得到了正親町天皇賜予天杯和御劍。等於實際獲得了進出關東的權利,

這便是第四次川中島合戰交戰的背景。也是關東和信濃地區誰取得勝利的決戰,在這個基礎上上杉謙信破釜沉舟的殺入武田腹地,進入絕境妻女山中,此山在武田修建的前線基地海津城附近,自絕生路的上杉謙信留下了3000人左右的預備隊在後方預備,自己則坐等對方進攻,由於上杉謙信獲得了關東管領以及他勢力的上升,武田則必須與他交戰。

在這種基礎上,武田信玄使用了啄木鳥戰術,由於此戰術的提出人有爭議故不做陳述,然而實際上啄木鳥戰術一種謊言,按照計策表面的策略來說,武田家軍隊要派出別動隊進攻上杉家將對方趕出來,武田信玄則布陣在對方歸路上進行掩殺。

實際上這種說法不足為信,作為別動隊的人數超過1萬,家主軍隊只有8千左右,如果上杉謙信主動下山則可能造成武田信玄的被動,實際上上杉謙信也就在等待武田上山,他通過另一條山道果斷選擇下山,留下拖延對方別動隊的軍隊後,主力與武田進行決戰。

也就是說武田家的啄木鳥戰術是一種漂亮話,真實的想法是讓別動隊負責發動主攻,不管能否將上杉擊敗都要纏住對方,等雙方交戰後在山下的武田信玄就會以逸待勞等著上杉謙信,沒想到的是對方主動下山造成了武田信玄的被動,雙方拼殺的結果是武田信玄穩住了戰線,使得別動隊獲得機遇前來增援,雙方以一種看似平手的方式結束了爭鬥。

實際上筆者認為勝利的一方是上杉謙信,因為他主動選擇挑起戰爭,並且他置之死地而後動使得武田家變得非常艱難,在這一次合戰後雙方實際上再難交戰,第五次川中島合戰以一些小規模戰鬥為結束,之後雙方都轉變了思路,武田家開始向今川家的方向前進,上杉謙信則前往越中和能登地區。這意味著雙方都不再以關東和信濃地區作為爭端的焦點。

在之後他獲得了這些地區的控制權,而在之後與織田家的交戰中,上杉謙信因為突發病症腦淤血死在了廁所之中。

那麼該如何看待上杉謙信呢?

上杉謙信以一個弱勢的家族出身為起點,通過創造了自己的對於「義」的解釋權來區分勢力,通過符合自己價值觀「義」的勢力來成為自己的助力,最終他的優勢在於他的戰鬥能力上,但他的劣勢同樣在於他的「義」也鎖住了他的擴張空間,導致他與武田信玄很難分出勝負,最終雖然也進行了擴張,卻沒有等到最後的勝利出現即死去。

上杉謙信並不是一個堅信「義」便是自己為人之道的家主,相反是一個善於征戰和權術的家主,只是他的「義」即是他的助力也是限制他的韁繩,在兩者之間徘徊的上杉謙信最後留下——四十九年一睡夢,一期榮華一杯酒;生不知死亦不知,歲月只是如夢中。後離世。
(PS:喜歡或者對我的觀點感興趣的話可以加QQ群27704239來一起討論,同時也可以關注下微信公眾號博通聊聊(微信號:botongliaoliao)來關注我的更多文章)


每年的2月2日,「越後之龍」上杉謙信都要一直高昂著頭顱,顯得非常英武。
直江景綱問道:館主大人為什麼要在這一天一直抬著頭呢,不累嗎?
謙信道:二月二,龍抬頭。


謙信公一生最大的敵人不是武田也不是北條,而是領國內林立的豪門。長尾得國不正,豪族不服,更有揚北眾尾大不掉。因此謙信公需要不斷的對外戰爭來凝聚人心,需要輝煌的軍功來壓制豪族,更需要不停的上洛以及接二連三的關東征伐來提升家格。
1北信是越後的門戶,謙信公不可能將咽喉要地拱手讓人,把希望寄托在敵人的仁慈是非常愚蠢的。那些說謙信公不該和信玄公纏鬥在川中島,應該提前上洛的言論可以省省的。


是一枚絕倫逸群的、在男權社會裡殺出一片天的弱女子


小說里的上杉謙信之強悍、仗義近乎古龍武俠小說人物【小李飛刀】李尋歡,但其實只是一位粗暴、嚴重缺乏政治才能的軍閥罷了,且從其一生作為看,還頗好虛名。


最強 就要學 你可能知道就是景虎也不希望你們和我們去吵他 所以這些東西還是在心裡修行的好 越往前修行越接近
各位 都修行謙信修到什麼程度了? 我們都是謙信的信奉者 謙信也最不喜歡私心 武士道里也有解說
我們不要因為逞強好勝就把武士道的本質丟棄啊 如果哪一天我們為了修習最強力量而吵起來也是謙信不願意看到的
我們只有一步一步的向前修行謙信 如謙信般謙虛

來看這帖子的 哪一個不是謙信的信奉者 我們只是一微小部分的力量 都在心裡默默的給自己許下宏願 都有修行武士的精髓力量的覺悟 都有 對武士的自己的看法

我們不太可能會把力量凝結在一起 但是 我們都在等 等自己的武士力量 到時候我們不一定不是敵人 可能會是「商戰」 可能會是「戰爭」

武士 要凝結在一起才有力量 凝結武士的必須是一顆赤誠的亂世的武士心


這個 只有謙信能做到極致
看到你們對武士最強的力量的討論 我很激動 因為我們在大體上是同一種人 對武士有顆敬重和修行的心 茫茫的現代化的世界裡 還有你們和我在惦記著武士力量 製造著亂世武士的環境


他不是戰國最強,每個戰線他都有過多次失敗,越中信濃關東。

他從不為義而戰,從防止武田侵略越後的川中島,到爭搶陽光下的名分的小田原。

他不是不想近女色,(這個是未經證實的野史,略過)

他從不重人倫,尚氣節,好學問,上田長尾和府中長尾都遭到過禍害,也會把將軍的求援當耳邊風。喜歡收集鎧甲刀劍多過詩書。

謙信是一個沒有安全感(從小被送去出家,兄弟在叛亂中被殺,兄長要剷除自己),虛榮(吹牛拿下越前,打仗所向披靡),氣量小(嫉恨武田大郎突襲本陣,長尾藤景和本庄繁長邀功),不容人(殺掉除了古志長尾外所有冒頭的長尾),自卑(瘸腿),無奈(利用宗教手段籠絡家臣,在強敵環顧的情況下想殺出重圍),狡詐(利用幕府提供合理出兵懿旨,但是對義輝要求置之不顧),躊躇(豁達的詩詞和無法實現的志向)不斷戰鬥一生的一個普通人。但正因為他平凡狡詐無奈自卑虛榮才讓我們更深切體會到生命的重量。


大多數壞事金吾將軍都說了。
我只是來吐槽的。
一看到這個題目我就想到了「一片純白」明智光秀,我們都應該少看點小說,小說里不只有龍傲天,還有義薄雲天。


對於孫伯嚴同學的觀點,提出幾點異議。

首先對於川中島激戰無意義論,提出這個觀點感覺是被各種文學作品忽悠的結果。

老虎攻略信濃用了10年你說有沒有意義。

首先為什麼要打川中島,不是說村上義清請上杉謙信去他就馬上去了,而且還去得如此徹底。

真的是因為義字當頭?開玩笑,戰國亂世講義的估計活不過兩集。

武田軍已經打到北信濃了,南邊是甲相駿同盟,武田想在拓土只能照木曾義仲那樣走北陸上洛。

北信領地是上杉和武田的接壤處,武田都打到這裡了,姐姐再不出兵真想讓周邊的豪族國人都倒向武田么?況且越後領土長,且大,國人林立。姐姐剛上台不久憑什麼團結各豪族,只能靠對外的戰鬥以及不斷提升自己的逼格(上洛)。

姐姐不把武田打回去弄一個緩衝帶出來就會把春日山城直接暴露,不打行么。

至於關東之戰,說是11萬大軍,但本來團結的就是一些牆頭草,也就原先從屬山內上杉的上野,武藏豪族有心攻打北條。從屬公方的都是出人不出力的,聯軍的威力從來都大大小於一個整體的威力。

關鍵此時武田又築好了海津城,戰略上被老虎爆了,如果還在關東堅持的話不說老家被抄,北信濃估計就真被老虎吃下去了。姐姐還想在關東耗下去,只怕出現兵變,到時後路一斷連家也回不去,就算回得去,老虎不趁勢干你?

至於說後期川中島再無戰事,一方面是北信已徹底被老虎吃下,另一方面則是今川的衰落,老虎可以走東海道,川中島已不再是兩家必爭之地。倘若魔王桶狹間沒成功,今川上洛成功。老虎必定只能一條老路走到底,川中島必定還有第六,第七次。


推薦閱讀:

《浪客劍心星霜篇》中日甲午戰爭劍心應陸軍卿山縣有朋之請前往中國,幹啥?來打仗嗎?
為什麼宮本武藏沒有像冢原卜傳和上泉信綱那樣被稱為劍聖?
為什麼中國的古代建築沒有日本或韓國樣式的推拉門?

TAG:日本 | 日本歷史 | 日本戰國 | 上杉輝虎謙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