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稱益州為「天府之國,沃野千里」而到了出師表又說「益州疲弊」?

這中間數十年到底產生了多大的變化?


謝邀。

《隆中對》分析天下形勢時,整個語境,是把益州和天下其他十來個地盤做比較的。
說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是強調利於農耕。前面說荊州,則是強調四通八達、要衝之地。

《出師表》說天下三分,益州疲敝,這是把益州和魏和吳那麼浩大的地盤做比較。
而且益州之,在於劉備入蜀、取漢中、東征等十年征戰,民力不太雄厚;之,則是地處邊陲,不比中原多人物俊傑
其實和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這樣的農耕天堂不矛盾——農耕天堂也不代表是文明中心嘛。

好比公元一世紀羅馬人,一邊吐槽說埃及高盧是邊陲蠻夷之地,一邊也承認這兩個地方可以發展成糧食產地。

好比我們說一個女孩,前凸後翹身材好,天香國色;但近來老熬夜有黑眼圈,而且張口就是髒話不算太文明,好是好,還是不能忘記北伐去開發新的姑娘啊……一個道理。


212年,劉備正式開始打益州
214年,益州內戰兩年,才打下來
215年,跟孫權鬧矛盾,戰瓦口關,漢中不穩
219年,獲得漢中之戰的勝利
220年,關羽戰敗
221年,出征夷陵
222年,夷陵戰敗
223年,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
225年,南征孟獲
掐指頭算算,連續13年的時間,巴蜀有過一個安定的專註發展內政的時期么?
連續13年的戰爭,國家實力當然不行


荊州,北據漢沔,利進南海,交通四通八達,為當時南北東西之交通樞紐,你有沒有發現整個三國之爭,其實就在於誰得下荊州,先是劉表降了曹,曹得荊州,赤壁大戰劉備趁勢奪荊州,再到最後關於失荊州,而歸於東吳手中。曹失去了荊州後,從此不能一統南北;劉備失了荊州後,從此江河日下。亮言:荊州,執天下之牛耳,得荊州著得天下。確實是這樣,如果關羽沒失去荊州,還用六出祁山嗎,因為亮深知,祁山路窄,糧食運輸跟不上,所以亮雖然每次和司馬懿交戰都贏,但是很快又不得不班師回朝,就在於後方物資配備跟不上,如果當時荊州還在亮手中,以荊州交通之發達,物資從荊州直接運到隴西一帶3內可達,而且配合主力祁山大軍,合力攻取隴西大營,從後方攻下長安,再直搗許昌(這條進攻路線劉邦親測成功過)。我突然想起亮在得知關羽失荊州時的一嘆:斷荊州,霸業休矣。亮前後對益州的描述原因就是:有荊州,天府之國,沃野千里;失荊州,益州疲敝。


這個問題其實挺有意思的,之前掃過幾次都沒注意的說……順便,題主觀察很仔細啊,贊一個~

看到這個問題第一反應是得了便宜還賣乖啊!不過仔細想想不無道理,「天府之國,沃野千里」主要還是針對地理、環境、資源的角度來評價的吧,而「益州疲弊」針對的元素更多傾向於國力、人力吧,當時蜀國內鬥嚴重、人心渙散,疲弊二字說的恐怕還是輕了吧。


拋磚引玉,期待大神更詳細地解釋一下。


在你窮的時候,100萬就是巨款,當你有了更大的格局和志向,100萬就是一筆小錢了,應該想法掙更多。。。


史念海《河山集一集》中《論諸葛亮的攻守策略》的這段分析或許可以解釋題主心中的疑惑

隆中《對策》於益州的估計顯然是失之於過高。《策》中一則說,「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再則說,「民殷國富",好像預料到取得了益州之後便徹底解決了軍餉民食的問題。實際上卻不是如此的。本來益州的富庶已久為一般人所公認,尤其是在董卓之亂以後,中原各地殘破不堪,而益州一隅距離中原過遠,沒有受到中原兵災的影響,還保存著舊日的元氣,更是值得人們的羨慕,但是富庶也不是沒有條件的,人口的多寡常常會影響到食糧的充足與否。東漢末年,中原的亂離,愈顯得益州的安謐,因而成了中原人士避難的樂園。劉焉、劉璋父子的人蜀,就是基於這個理由。其他的人士更是多得不可勝數。我們這裡不妨舉出一兩個特別顯著的例子。許靖和劉巴的避難就很可以顯出當時一般人的打算。許靖本是汝南(今河南省東南部)的名士,竟不惜冒犯險阻,遠繞吳、會,越海而至交州,又輾轉而達於益州劉巴雖是隸籍零陵(今湖南省西南部),距蜀不遠,但他因為道路修阻,竟也繞道交趾,再至益州。後來劉備人蜀,更引來了大批的僑寓人士。我們由《三國志·蜀志》所紀人物的籍貫,就可以看出這個趨勢。《蜀志》自諸葛亮以下至楊戲止,有專傳者計五十六人、有附傳者計十六人,共計七十二人。其中除二人失載籍貫者外,尚餘七十人。而此七十人之中,隸籍益州者僅二十三人。是劉備之幹部,益州以外之人士竟當其全體三分之二,足征其時僑寓於益土者的眾多。我們知道,在東漢季年的時候,部曲的風氣已經大盛,豪門大族庇蔭的門下為數甚眾,一位稍有社會地位的人士來到這裡,所帶來的部曲不知凡幾,合起來實在相當可觀。再由劉備人蜀來說,隨來的數目更是十分龐大禮益州本地人士並且因此而對於外來的僑人常表示不滿,甚而至於排斥。可知這個問題在那時已演變到嚴重的階段了。人口的增多當然要消耗大量的糧食,這不能不使益州的富庶為之減色。這種因為人口的超過飽和點而使糧食不足的情形,大概是諸葛亮在隆中對劉備陳述他的大計時所未曾預料到的事情。

在當時稱道益州富庶的人們好像都是未到過益州的,這顯示著他們不明白當時實際的情形。就以《三國志·蜀志》所載的來說,蜀中人士自炫益州的富庶的實在不多,偶爾有幾個人,也都是些泛泛之辭,並不是什麼具體的說法。當時益州人口增侈,不惟增加糧食的消耗量,同時也減少國家的收人。我們已經說過,那時候部曲的風氣已相當的盛行,而人蜀的人士所攜帶的部曲更是相當的多。這些在社會上有地位的人士和豪門大族的部曲,向來對於國家只享權利而不盡義務,國家的租稅,他們是不大理會的。這樣,國家的收入當然相對的減少。還有一端,也是國家租稅減少的原因,這就是當時的達官貴人盛蓄奴婢,蔭庇逃戶六使國家正式的租稅轉而人於私家的囊橐了。或者有人要問,既然在東漢末年一直到劉備人蜀的時候,遷徙到益州的僑民是如此的眾多,當然有助於農業的發展,為什麼益州的糧食還是供不應求呢?我們已經說過,當時遷徙到益州的僑民有許多都是達官將吏的部曲,這些部曲在軍事方面的意義遠超過於經濟方面的意義,所以他們可能是消費者。況且蜀中對外,征戰頻仍,這行軍對壘,轉輸軍實,在在需要巨大的人力,蜀漢對於這方面常常感到不足,而有向外掠取的事實。這一層我們留到後面再說。人民既然從事於戰爭,如何能讓他們安居畎畝,從事農作呢?食之者眾,生之者寡,如之何而能不患不足呢!再說連年的用兵,人口的損失當然不在話下。這些原因之外,再加上逃戶的眾多,其結果反使益州的人口數目在表面上急劇的減少。《續漢書·郡國志》記載順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益州的人口,計有戶九十七萬六千二百五十七,口七百二十四萬一千二十八。但是到了蜀漢亡時(公元263年),後主送給鄧艾的降表,卻只說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土十萬二千,吏四萬人。前後相較,所差別的是如何之大。所以劉備人蜀前後,遷徙到益州的僑民雖多,對於農業並沒有什麼補助;後期的征戰頻仍,反使人口急劇的減少,而使農業愈趨於不振。在劉備初人益州的時候,益州的局面或者曾經有過小康的歲月,但這只是暫時的而非永久的。且其時劉璋初亡,益州未遭巨大的破壞,故不至於立感睏乏,然其時明眼的人士已漸體會到此種缺糧情形的嚴重。法正的一再勸劉備北取漢中,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後來後主即位,諸葛亮正厲兵秣馬,準備大舉,卻偏偏於這個重要關頭,「務農殖穀,閉關息民」,「休土勸農唚。並且還以後主的詔令,「勸分務穡,以阜民財",這其中的消息當可不言而喻。諸葛亮又與其主簿杜微書,也殷殷以「閉關勸農,育養民物"為言的,其苦心也就可知了。這種糧食不足的情形,真出了諸葛亮在隆中時的預料,實際上妨礙到他的經國大計。劉備入蜀之初,不能妥善的籌備計劃,而令關羽以荊州之軍輕餌強敵,致使北伐的策略不能不徹底的改弦更張,或者是這種糧食不足的問題,對他掣肘所致。這樣說米,隆中的《對策》只實現了前一半,而後一半是失敗了,所成功的僅是霸業,而興復漢室的鴻圖則沒有達到目的。諸葛亮執政未久,就出師南征。何以如此?最大的原因就是為了解決當時的糧食問題。我們在這裡不必一一指出南中各地何者產糧豐富。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反證,來證明南中確是富饒,而且後來蜀中的軍糈民食也確是倚靠著南中各地的供給。《蜀志》諸葛亮本傳上就曾明白的說過,「南中平後,軍資所出,國以富饒"。同時由另一路出兵的李恢,所獲亦殊不少,就是在鄧艾人蜀之際,蜀中君臣也曾計劃著遷都到南中去。可見南中諸地在當時的確是益州一個倉庫。南中諸地不僅是益州的糧食倉庫,並且其他各種物產也一樣的豐富,這也是諸葛亮不能輕易把它放過的一個原因。


一個是宣傳報價,一個是實際結算


天府之國,沃野千里說的是四川物產資源豐富,這是帝王之資。

益州疲弊主要來自關羽大意失荊州和劉備夷陵之戰的失敗所致,損失的兵力(地盤小人少 )和渙散的軍心。


天府之國,沃野千里,沒錯。但不代表這種富庶可以支撐蜀漢以一州之力撼動大魏。


隆中對是對益州的單獨評價,「益州疲弊」有和大魏對比的含義,自然不一樣了。


一對工作不錯收入挺高的小夫妻,談戀愛的時候日子過得很滋潤,可一旦買房結婚生孩子之後,各種開銷都大起來,馬上捉襟見肘。
劉備剛入川的時候確實風光了一陣子,接著荊州,夷陵,南中叛亂神馬的,各種幺蛾子都出來了。再厚的家底也架不住折騰啊。


1.隆中對:孔經理來新入職的。給老闆描繪前景,肯定天花亂墜啊。看,益州潛力大收益肥,就劉二表看著,我們拿了一年業績翻番,三年上市啊! 2.出師表:孔經理是來要政策的。說,成都市場飽和,請老闆配齊人員經費,我到中原開新公司吧,靠老公司上不了市啊。 故,形勢目的不同,說的話也不一樣。


一個指自然環境。一個指政治形勢。不矛盾。


就像某國報告一樣。上任時,基本都是缺點,告訴天下人,他接手一個怎樣困難的攤子。卸任時,告訴所有人,他能力有限,但堅持做了幾件困難的事,總體情況有所好轉。

就是指說話的時候不一樣,環境不一樣,所以,才會有此一時,彼一時的說法。

諸葛亮遊說劉備拿下益州,所以,使勁說益州的優點。後來,擔心劉備吃喝玩樂成土豪,又說益州的缺點,目的就是讓劉備匡扶漢室。這才是諸葛亮的雄心抱負。


一句話回答:他自己折騰成這樣的……


先看下諸葛亮隆中對原文吧。

亮答曰:「荊州北據漢、沔(miǎn),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zhòu],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簡單說,諸葛亮的大戰略是先跨有荊州益州,結盟孫權,安撫當地居民,待「天下有變」時再兩路出擊,才漢室可興。

但到了出師表寫作的時候,天下有變嗎?沒有,魏明帝雖然連他父親都不如,但九品中正制保證了魏國上層統治的穩定性,非但如此,蜀漢因為失去了荊州,連兩路出擊都做不到。

談到這裡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隆中對的益州和出師表裡的益州雖是同一個益州,但其對蜀國的戰略地位卻不同了,前者里它是荊州前線的重要後方,是帝國的的一部分,後者里它已經蜀漢所能擁有的全部,即使到這個時候,若僅求偏安防守,四川盆地的物產尚可滿足。奈何蜀漢在諸葛亮時期追求的不是偏安,而是偏霸,六出祁山對魏國而言不過在帝國的邊緣撓撓癢,卻遠遠超出了益州物產所能承受的上限。


格局的問題,隆中對劉備相比東吳孫權北方曹操就像條家徒四壁的流浪狗,那時候益州就是塊大肥肉,性價比高戶型好。等出師表的時候,蜀國的勢力分配不可能均勻,又因荊州益州派名仕內鬥,導致這好好的老家,變成糟糠二手房。時代總是會變的,要沒有鄧小平爺爺畫了個圈,深圳現在都是打魚的。


隆中對是將益州提升到天下三分之中的一極的戰略地位,益州疲敝既有經濟原因也有政治原因。
隆中對時是提出天下三分的戰略,荊州不穩,是用戰略的眼光將益州拔高到作為與北魏東吳抗拒的大本營地位,且當時益州作為西南重鎮,在劉璋的治理下較為穩定,農業基礎好,土地資源豐富,故為沃野千里。
出師表時,劉關張這三個蜀漢政權的創始人皆已身亡,對外失去荊州的這個重要的據點,對內夷陵之戰後劉備親信大多隨軍陣亡,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爭端不斷,諸葛亮只能內部不斷調和平衡,連年的備戰征戰也消耗了大多的農業經濟資源。故益州疲憊的原因既有戰爭帶來的經濟原因,也有劉備集團內部內耗的政治鬥爭原因。
出師表的目的也是將蜀漢政權的內部矛盾轉移到外部,諸葛亮只有緊抓北伐這個政治正確的大旗才能穩固蜀漢的內部結構。


時移,事易。


荊州沒丟 分配合理 沃野千里 帝王之資

荊州一丟 內部矛盾 軍政疲弊 進退失據


人口基數不夠,能夠自保,但是補給線太長,漢中爭奪戰曹操把人口都遷到自己地盤了,關鍵還是要維持蜀漢的部隊,人口實在不夠,夷陵之戰後遺症。


推薦閱讀:

漢獻帝的後代真的東渡日本了嗎?
在電影《瘋狂的麥克斯4》里,不朽喬的死亡,將會給廢土世界裡的人帶來以前民主還是新一輪的廢土獨裁?
為什麼當下對公知和魯迅的評價差距巨大?
為什麼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被廣泛的演繹成戲曲小說故事?
法家諸子的下場大多很慘,是偶然還是必然?

TAG:歷史 | 三國 | 諸葛亮 | 三國演義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