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偷渡陰平死守劍閣,是什麼讓他採用這樣的作戰方略,再求解讀最後防禦戰的過程?

在我心裡,三國時代分為三個階段,諸葛前,諸葛登場,諸葛後。第一階段最欣賞曹操,第二階段則是諸葛亮,最後一個階段便是姜維。張公子在某個問題中詳細解讀了姜維:我其實挺難想像:一個人要執著到什麼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裡,在如此狹窄的夾縫中,在如此難以逆轉的大勢下,不斷衝擊命運?僅論執著,他實在還勝過諸葛亮。

一個理想主義的偏執狂。

仔細想了一下自己喜歡的電影或者動漫:《李獻計歷險記》、《邊境風雲》、《秒速五厘米》……哪個裡面都能找到一個偏執固執倔強到令人發狂崩潰甚至無奈的主角。所以,對於姜維的崇敬,毫不掩飾。

張公子用一句話概述了姜維最後面對鍾會鄧艾二人進攻西川的防禦經過:哪怕面對魏國大軍壓境,他自己身在沓中,被鄧艾層層圍裹阻攔,他還是完美的殺過陰平橋、晃過諸葛緒、回到劍閣、守住了鍾會,簡直把魏國的西征計劃摧毀了大半。

那麼,求這段戰役的詳細解讀。
萬謝。


我承認張公子看的書很多,可是他真的不懂歷史,司馬法載:「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姜維就是好戰必亡最典型的例子,用他來比較諸葛亮的意志實在是故作驚人之語。國力懸殊不能作為失敗的借口,更不能作為情懷的理由,這場戰爭打的太差。劉備、諸葛亮、魏延、王平誰活著都不會這麼打。

大家可以對照一下谷歌地圖中漢中的地形,劉備定下的「錯守諸圍」 是在褒斜道、倘駱道以及出祁山道的出口建立圍守,憑著地形的優勢,敵軍進攻漢中無有利地方紮營進攻,秦嶺險峻的道路也使得敵人無法集中兵力就遭到迎頭痛擊,這就是所謂的拒敵於國門之外。兵力不足根本不是撤除「錯守諸圍」的理由,因為曹爽進攻漢中時,王平的兵力也不足,但他仍舊依照劉備的布防進行防禦。姜維已經解釋得很明白,就是要將敵人放進陽安口來打,派出一支部隊在漢中境內打游擊,漢、樂二城可以隨時牽制。可實際上卻是魏軍一旦進入漢中腹地,以優勢的兵力可以對各據點採取直接進攻,被動的根本就是蜀軍而非魏軍。

錯守諸圍的情況下漢城和樂城的作用是增援,這樣蜀軍在漢中境內作戰都能夠來去自如的活動。姜維把防守兵力退回到漢城和樂城,導致了鍾會大軍輕易進入漢中,在對二城完成包圍之後,鍾會立即派胡烈進攻陽安口,二城守軍全然無法派兵做出任何阻攔。不是說「錯守諸圍」的不會使漢中被攻陷,但不會像姜維的策略一樣讓漢中淪陷如此迅速。如果是依照劉備的布防,在鍾會軍陷入諸圍糾纏時,姜維怕是已經趕回了陽安口。再不濟姜維還能把鍾會阻攔在陽安口,昔年王平在興勢阻擋曹爽,也等來了費禕的援軍。蔣舒的倒戈絕非偶然,是有預見性的。蔣舒原本的防區是武興圍,正是姜維撤除了錯守諸圍,蔣舒才因為在任毫無作為被調到關城助傅僉防守。傅僉雖以身殉國,然竟能讓敵人輕易陷城,怕也是脫不了責任。蔣舒領兵到陽安口對胡烈投降,並非在關城倒戈。蔣舒投降是人品問題,姜維身為主將,如果蔣舒真的無能就應該罷免他,哪有撤了部將原來的職位,還要求其忠誠的道理?這是姜維用人不察之失。

《漢晉春秋》曰:蔣舒將出降,乃詭謂傅僉曰:「今賊至不擊而閉城自守,非良圖也。」僉曰:「受命保城,惟全為功,今違命出戰,若喪師負國,死無益矣。」舒曰:「子以保城獲全為功,我以出戰克敵為功,請各行其志。」遂率眾出。僉謂其戰也,【◎《通鑒》此句下有「不設備」三字。】

陽安口是隘口,關城更是增援陽安口的重鎮,按姜維原本的計劃是要將魏軍阻攔在陽安口之外。所以關城儲備的糧草是打持久戰所用,這一處淪陷給與了鍾會敢孤軍深入的理由,至少在短期之內鍾會還沒必要擔憂糧草。

◎胡三省曰:○自蔣琬屯涪,蜀之重兵在焉。關,關城也。

退守劍閣從來都不是姜維的首選,大家可看地圖。劍閣離陽安口約有150公里路程,這還是現代公路的距離。姜維退守劍閣意味著三分之一的蜀國已經讓給了曹魏。所有人對鍾會所謂的退兵持著太樂觀的看法,鍾會是可以退兵,但漢中絕不會交還給蜀漢。鍾會只是孤軍深入感到吃力,漢、樂二城雖然未淪陷,可是漢中腹地已在魏軍掌控之中,鍾會只要派一支軍隊守在陽安口,一部分部隊撤回長安,姜維是否能奪回漢中都是一個疑問,即便能奪回漢中,蜀漢的國力也無法再經歷下一次戰鬥,這就是張公子所謂的贏了一半嗎?

《三國志楊洪傳》記載:「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昔年諸葛亮和楊洪都認為奪取漢中,哪怕耗盡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也要一戰。此是蜀漢存亡之地,劉備、法正皆知其重要性,光是漢中淪陷這一點姜維就已經輸的一敗塗地了,如何還是贏了一半?

為何曹魏能抓到姜維在沓中這麼準的時機發動戰爭?因為262年時,鄧艾就在沓中附近的候和擊敗姜維,兩人一直在這一片區域對持,將天水太守王頎、隴西太守牽弘、金城太守楊欣以及諸葛緒同時調來圍剿姜維有經過詳細的計劃,因為金城距離沓中比較遠,不可能沒計劃的進攻,姜維對此卻毫無所覺。

在說姜維被吹上天的完美撤退吧。自王頎、牽弘發動進攻後,姜維就往強川口渡河,楊欣最有可能就是趁姜維渡河途中發動進攻,姜維是敗陣而逃,這一戰損失了趙雲之子趙廣。姜維使詐進攻諸葛緒後方,使諸葛緒後撤,成功的抵達了陰平,再撤回白水,他本應該前往陽安口,當時卻已經淪陷,因此姜維撤退的戰略目的是已經失敗了。

《三國志·姜維傳》:五年,維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維本羈旅託國,累年攻戰,功績不立,而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

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
《三國志·諸葛亮傳》:自瞻、厥、建統事,姜維常征伐在外,宦人黃皓竊弄機柄,咸共將護,無能匡矯。 裴松之引《異同記》: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

按照姜維防範於未然的計劃是否可行?廖化去和諸葛緒爭陰平橋頭不成,才令姜維使計騙走諸葛緒,讓廖化守住陰平橋頭,可保障姜維退路,並阻擋隴西進攻的魏軍。張翼防備於陽安口,可使其不至於輕易淪陷。這是姜維清野堅壁戰術最終部署,使敵人被阻擋在陰平和陽平之外。但險況也是如此,但凡陰平或陽平其一失守,就等同於同時淪陷,只能退守回劍閣。重門之意在於防範於未然,多處圍守的戰略位置可以彼此轉換,其靈活性要大於姜維的戰術。

再請看地圖,鍾會與姜維對持劍閣,陰平的地理位置何在?鄧艾敢走陰平小道是因為鍾會已經打到了劍閣,如果鍾會還被拖在漢中,鄧艾這條計策就無法實施。鄧艾的原本說得明白,他進入江油之後,姜維要不撤軍回防,要不鄧艾就佔據涪縣,對姜維進行牽制,鄧艾的本意是令魏軍攻陷劍閣。鍾會軍在劍閣,仍舊能派出田章走青川縣的道路進攻江油,伏兵被田章所破,劍閣也不是萬能的,至少魏軍打到劍閣的前提下,派遣小部隊進攻姜維後方和巴西郡絕不是問題。

姜維從頭到尾都處於被動狀態,連自己精心策劃的堅壁清野都沒能實施。即便諸葛瞻頂住了鄧艾進攻,漢中也已經失陷,奪回漢中必定耗盡國力,此還是最好的猜想,奪不回來又如何?

接下來是興勢之戰的對比圖。

大家可以更仔細對照兩張谷歌的地圖,秦嶺本就是天險,並非只有劍閣才無堅不摧。按照劉備原來的布防,魏軍無論走哪一條路進入漢中,都必然會遭到頑強抵抗。曹爽走倘駱道進攻漢中,在興勢、黃金就被擋住,空有十幾萬大軍,卻因為地形無法有效組織進攻。王平、劉敏僅三萬兵力能抵擋住曹爽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因為重門的關係,魏軍絕不敢越過圍守進攻,魏軍無法探清漢中具體兵力,導致中了劉敏疑兵之計。倘若魏軍在漢中腹地可自由活動,自是對漢中兵力瞭若指掌了。
費禕的援軍亦沒做反擊,只是加強險要的防守,令魏軍一分可戰之機都不給。姜維簡直就是想將敵人全部放進來全殲,再談談興勢之戰的結果吧,魏軍「牛馬騾驢多死,民夷號泣道路」,這還不是重點。由於魏軍屯田制的原因,大量士兵陣亡導致戰後必須讓大量士兵解甲歸田以保證農業生產,魏軍除去戰爭的傷亡人數,無形間還裁減了大量兵力。興勢之戰對曹魏來說已是重創,魏延昔年亦在反擊戰中大破郭淮、費耀,均不是姜維所說的適可禦敵而已。

結論只有兩點,一是姜維退守劍閣是無奈之舉,不足稱為將鍾會西征的計劃毀了一大半,按鍾會的預計就沒打算輕易滅蜀,所以才會商議退兵。有個魏國前兩次的大敗,鍾會輕易能夠進入漢中已經超越了曹真、曹爽。二則是鍾會即便不進軍劍閣,這場戰爭也是姜維輸了。姜維此舉甚有張學良的風範,然而漢中並非東北,退至劍閣已等同無路可退。這個國家也許註定要滅亡,但應該給予敵人最頑固的抵抗,有寸土不讓的決心。

《三國志·姜維傳》: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游軍并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於是令督漢中胡濟卻住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於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

《方輿紀要》卷五十六:興勢山在洋縣北二十里,亦曰興勢坂,山形如盆,外甚險,中有大谷,為蜀漢之重鎮也。

《晉書》:大將軍曹爽之伐蜀也,以帝為征蜀將軍,副夏侯玄出駱谷,次於興勢。蜀將王林夜襲帝營,帝堅卧不動。林退,帝謂玄曰:「費禕以據險距守,進不獲戰,攻之不可,宜亟旋軍,以為後圖。」爽等引旋,禕果馳兵趣三嶺,爭險乃得過。遂還,拜議郎。

《三國志·王平傳》:七年春,魏大將軍曹爽率步騎十餘萬向漢川,前鋒已在駱谷。時漢中守兵不滿三萬,諸將大驚。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敵,聽當固守漢、樂二城,遇賊令入,比爾間,涪軍足得救關。」平曰:「不然。漢中去涪垂千里。賊若得關,便為禍也。今宜先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勢,平為後拒;若賊分向黃金,平率千人下自臨之,比爾間,涪軍行至,此計之上也。」惟護軍劉敏與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諸軍及大將軍費禕自成都相繼而至,魏軍退還,如平本策。
【◎《通鑒》作「便為深禍」。◎胡三省曰:垂,及也。嗚呼!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其後關城失守,鍾會遂平行至漢中。王平謂「賊若得關,便為深禍」,斯言驗矣。】

《蜀鑒》論云:「蜀之門戶,漢中而已。漢中之險在漢,魏則陽平而已。武侯之用蜀也,固陽平之圍守,而分二城,以嚴前後之防。其守也,使之不可窺而後;其攻也,使之不能御,此敵所以畏之如虎也。今姜維之退屯漢壽也,撤漢中之備,而為行險僥倖之計。則根本先擾矣!異時鐘會長驅而入,漢中曾無一人之守,而敵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鄧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知者而後能見,嗚呼!姜維亡蜀也殆哉!」

《通鑒輯覽》曰:外戶不守,而卻屯以引敵,且欲俟其退而出搏之,真開門揖盜之見。劉友益以為維之失計,漢所以亡,良然。

胡三省曰:姜維自棄險要,以開狡焉啟疆之心,書此為亡蜀張本。


首先,姜維並沒有偷渡陰平,他走的是陰平橋頭嘛。
漢中的迅速崩潰姜維還是有責任的,姜維與魏延的漢中防務戰略是不一樣的,如果還是魏延那一套,鍾會想必還在一座山頭一座山頭的死磕吧,不至於長驅直入直接圍了漢,樂二城,輕鬆就打開了陽安關口,至此漢中已然陷落。漢中的陷落對小小的蜀漢打擊是巨大的,人心自危。現在只剩下劍閣了,大將軍,左右車騎,率領最後的精銳苦苦支撐。當聽說江郵城外出現大量魏軍時,我想當時大多數人的反應是劍閣丟了,心理最後防線迅速崩潰,但是馬邈依舊逃不脫責任,雖然人馬不及五千,但是迅速潰敗顯然有責,衛將軍諸葛瞻退涪守綿竹,讓開了險要山地,使得鄧艾大兵團得以展開,怎能不敗?自漢中丟失,蜀已無力按姜維戰略反擊,蜀滅是遲早的。
很久以前的問題了,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能看到。


推薦:魔力真髓《蜀漢最後的守衛者》,坑。

如果連漢都沒有了還守什麼呢?直接送給李特或者桓溫吧。


姜維在戰術上能力和鄧艾鍾會相當,但完全不懂戰略,按他的思路是打算以蜀一州換魏一州,嚴重互耗,甚至不惜拆調漢中應有防備,以弱耗強,安得不敗?
談姜維,就要談蜀國戰略的轉變。
事實上說三足鼎立是不恰當的。失荊州對蜀來說就基本失去爭天下的資本,沒資格說自己鼎足而立啦。當時東吳才是對蜀最大最嚴重的威脅,所以英雄劉備決定伐吳得荊州以重新獲得爭天下的資格。
孔明不能不勸更不能死勸。漢賊不兩立,所以要勸;伐吳有利,所以不能死勸。
為什麼說伐吳有利?吳蜀交兵,魏必觀戰。劉備目標顯然不是滅吳,而是要吳迫於魏軍強大壓力,還他荊州或荊州數郡。如勝,直接攻佔了幾郡最好,可以和吳換荊州地盤。若不利,只要相持一定時間,魏集結兵力到一定程度,吳抗不住壓力之下必與蜀和談,按實力對比歸還荊州一部分。可惜這場戰爭的結果是劉備不但直接速敗,還損失大部分有生力量元氣大傷,咱在遊戲里把這種戰局叫秒殺,當然史書上就無法出現孫劉和談了。
從魏來講,如果劉備大勝或兩敗俱傷吳有比較大的損失,魏會趁機伐吳,一舉滅吳都有可能,準備的兵力絕對是很強大的。劉備也根本不可能跟魏爭到多少戰果。倒是吳急忙還荊州給劉備求和,吳蜀再次聯手抗魏的可能性比較大。而劉備敗了,魏是不會讓吳趁機滅蜀的,準備的兵力也足以保證,吳不敢大舉入川,演義中是孔明以八陣圖提醒陸遜,當然陸遜也曉此理。
蜀就是在勝得利,平亦可得利,敗無憂的推演下,舉兵伐吳,可以說一點都不冒險,也就理解孔明為什麼不會死勸,至於說什麼「法孝直若在…」不過往死人身上推罷了。值得我們讚歎的劉備的志向顯然在爭天下,確是英雄。可惜大漢皇叔雙雄之一的劉備劉玄德戰術素養太差了。
劉備失敗/死後,從實力上講蜀已經退出了爭天下的行列,魏吳都有滅蜀的實力,蜀國戰略必須相應調整。諸葛亮目標首先就是保證蜀國不被滅,還要對爭天下保留希望和實力。怎麼辦呢?
…………………未完待續………………………?


單看一場戰役,姜維已經做到極致了。說到底,曹魏瞅准姜維遠在沓中,戰術上具有完全壓制蜀漢的可能,結果也確實是一擊即中。

姜維在沓中(黃皓閆宇搞的鬼),魏出擊。
魏方:鄧艾牽制姜維,諸葛緒截斷姜維回援的路途,鍾會進軍漢中。時機、戰術都恰到好處:即使鄧艾諸葛緒吃不掉姜維,等鍾會拿下了漢中,伯約就是案板上的肉,無非是分幾口吃、怎麼吃的事。
可姜維晃了諸葛緒一大跟頭:後者屯駐陰平橋,姜維便北進佯裝偷雍州,嚇得諸葛緒退兵30里,包圍圈成了破口袋,姜維抽身,據守劍閣。
注意看圖,姜維退劍閣的路線,和劍閣的地理位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拖得鍾會13萬軍隊彈盡糧絕,差點撤軍,這就是漲工資為何說姜維贏了大半。
接著,就是鄧艾的捨命突擊:鑿山,搭橋,修棧道,幾乎沒帶軍糧,實在無路可走,拿個毛毯包著自己滾下山去。鄧艾這一年69歲……老爺子吃什麼長大的,這身體。
過了陰平小道,就是江油(打醬油就這麼來的吧……)。其實只要蜀軍守上幾天,鄧艾全軍說不定都能活活餓死,可馬邈降了。
取補給,先敗後勝殺了回援列陣迎敵的諸葛瞻,GG。
馬邈不降,諸葛瞻不在野外迎敵,劉禪不降,蜀漢未必趕不走魏軍。這一仗高手間的對決,被三個亂入的菜鳥攪合了。話說回來,磕巴敢闖陰平道,說不定也算到了蜀漢無力抵抗。

關於姜維的選擇,個人覺得是唯一的可選項:從他被趕到沓中開始,漢中是丟定了。魏取漢中,必會拖住姜維,雖然姜維脫困,但漢中丟得實在太容易;漢中一丟,姜維若想反攻,很可能遭到前後夾擊,退守劍閣拖到魏撤軍,雖然丟了漢中,但至少大盤沒有丟光。

魏的戰略壓制、戰術布置都做得到位,姜維應對已經是不能再好,鄧艾奇兵出擊……從戰役上說,屬實精彩,不在個人勇武,而在輪番出招,質量奇高。

可惜可惜,後主投降,蜀將氣得拔劍砍石。
楊威利一己之力奇襲萊因哈特,羅嚴塔爾偷襲聯邦首府,圍魏救趙,聯邦降。
聯邦軍上下齊勸楊威利失敗後,怕不也是拔劍砍飛船的節奏?

三國菜鳥亂答,大家輕噴。


人有很多種,有些人不會努力,有些人會努力,也會認命,追求保住現在。

我覺得,孔明和姜維他們都是明知不可為而想博那一絲機會。

所以孔明才會耗費國力頻頻北伐

姜維判斷,拖是有機會維持一段時間,但只能耗費魏國錢糧,國力差距只會越來越大,拖等於死,只有大量殺傷魏國兵員,掠奪人口,才有希望。

順風的時候求穩,逆風的時候要拼

姜維面對的魏國不能簡單等同於劉備和孔明面對的魏國

哀嘆得隴望蜀的曹操,如果有穩定的後方,又怎會傻傻先棄蜀再丟漢中


推薦閱讀:

趙雲、霍去病、陳慶之三個人誰更擅長帶兵打仗?
諸葛亮說錯了嗎?
贾诩这个人应该怎么评价?

TAG:三國 | 季漢 | 姜維 | 曹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