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對壘兩軍的武將單挑發生的前提條件是什麼,是兩軍旗鼓相當時的潛規則,還是武將的個人選擇?
很難想像本來的群毆變成單挑,那些士兵多數情況下就是扮演拉拉隊的角色嗎。如果我的兵力比你足,為什麼主將要冒危險去應戰。雖說贏了有士氣加成,但感覺風險也不小啊。
沒有任何前提條件,全看作者心情。
三國演義第一回,劉關張三人領兵五百,對抗統兵五萬的程遠志。然後程遠志跟他的副將鄧茂丟下五萬大軍單挑,然後五萬人被五百人草割。
下一段作者想寫劉備也是有智商的,所以不能寫單挑了。
上一段話五百對五萬能破,現在多領了十倍的人,卻直接給一句話,賊眾見救軍至,分兵混戰,玄德兵寡不勝。
讀三國演義你要配上一句話,這樣可以保持良好的閱讀心態。
不要在意那些細節…………情懷
《三國演義》中常見的單挑,在《三國志》中並沒有見到記載。是小說筆法,熱血燃燒一下就是,不必當真。
前提條件當然是看作者安排(當然並不是看心情,也有章法)。小說自然要考慮情節生動和人物形象突出。有詳細描寫的武將單挑基本都是如此。
為了場面好看,考慮到羅貫中的素材也是前代話本戲劇故事裡來的,這些民間藝人自然也要考慮如何製造賣點和噱頭推銷自己的產品,比如「白衣人戰紫衣侯」(浣花洗劍錄)以及「超人大戰蝙蝠俠」,這種強強對決的精彩的動作場面自然是非常引人眼球的,在三國中比如耳熟能詳的「三英戰呂布」、「許褚裸衣戰馬超」這種情節。
第二種情況則是為了突出雙方其中一方的英勇,因此就不只是僅僅為了場面好看,也有塑造人物的考慮,一般只有主要人物才有這樣的待遇。比如戰績卓著的關二爺「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等等。這些情節中什麼華雄顏良文丑還有那六個不知何許人也的將統統都是為了用自己的生命來襯托關二爺超人的武力值,他們本身如何並不太重要。相似的例子比如「趙子龍單騎救主」等。不過這種情況下如果對手武力值不太高可能也就不詳細寫了。
所以作者詳寫武將單挑的部分自然是要有人物情節的需要,翻遍全書無論如何看不到作者用相當的篇幅來敘述兩個無名之輩單挑的,比如用一頁紙寫個「陳應戰鮑信」什麼的(胡亂湊了兩個人)。
如果從實際情況來考慮,武將單挑是有的,然而頻率既沒有那麼高,作用也沒有那麼大。戰爭是如此耗費國家資源,早期不發達的時候沒有職業軍隊,平時的農民戰時就是士兵,糧食裝備都是問題,隨隨便便就一擁而上群毆打贏打輸傷亡那麼多都實在是太虧了,而且往往大家也沒有太多要趕盡殺絕的理由(王朝更迭、民族衝突顯然就例外了),所以大家各派幾個人出來比一比要是打服了你,你對我低個頭、上點貢也不用流太多血,(春秋戰爭如此,西亞、希臘城邦時期大抵也如此,當然後來生產發展人口增加領導人野心膨脹就不這麼想了)。
以及戰爭作為一門專業技術發展到後來,單挑這種事情已經沒有太大實際意義了,兵種配合後勤保障、各種自然和人為因素的把握、戰略戰術計策的使用比戰場上武將單挑的作用大多了。而且將領的作用主要在於指揮,雖然很高的武力值也很重要,比如項羽前期也是能把劉邦打得落花流水,然而也沒什麼卵用,完全架不住劉邦有蕭何逆天的後勤一波一波補充兵員糧草和張良逆天的智商分分鐘弄個反間疑兵什麼的詭計。所以戰前單挑多半也就是出於主將個人英雄主義炫耀武力等有點虛榮的心理,有時候玩脫了指不定捅出什麼簍子,比如許褚裸衣戰馬超,打的可是開心,結果混戰起來,許褚臂中兩箭,曹軍大亂,折兵大半。所以後來的主將一般就不作死了吧。這個發生在春秋戰國那會,叫致師,屬於一種友誼性的。後來就。。。。
三國演義,何為演義,就是作者的描述寫法,如果按照真實的寫的話。一方10萬兵馬,另一方八萬,兩軍混戰,如何才能描述生動呢!講的是策略,軍事戰略。所以特別突出人物個性,描述寫出生動逼真的主角光環。
這就像碼農出身的CEO,誇他公司管理得好不如誇他代碼寫得好更能搔到癢處。
主角光環的作用
作為一個中低端將領關羽找你單挑,就算你敢上去拼,你就不擔心你軍師是賈詡?萬一你們單挑正酣的時候軍師下令放箭怎麼辦?1換1不虧啊。
三國志里印象中單挑很少,呂布單挑刺傷了郭汜,但是對方沒有如約退兵。
馬超試圖單挑曹操,被許褚一瞪眼嚇回去了。
不存在單挑,而存在於衝鋒,因為攻守都是武將在前。
因為老羅讓他們一定要單挑,書中人物再牛敢不聽上帝(作者)的?
推薦閱讀:
※諸葛亮知道關羽會放走曹操為什麼還派他去?知道關羽看不起孫權為什麼還讓他留守?取巴蜀他是非去不可么?
※諸葛亮未經過實戰,為什麼一出山就如此厲害?
※三國演義中一個回合是什麼?
※老年黃忠可平關羽,請問壯年黃忠是什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