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蘇軾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自從知道 十年生死兩茫茫 和 天涯何處無芳草 都出自他手後我也是懵了,,,


早年寫的一篇文章,希望對你有點幫助~


蘇軾:全能性的文化巨人

如果要評選宋朝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恐怕還不是歐陽修,而是一個名叫東坡居士的後輩,儘管歐陽修也很偉大,對宋朝文壇的影響也是深遠的,但相對而言,其整體的文化建樹是不如這位東坡居士的。

如果要評選中國歷史上最全能的才子,恐怕就不是唐朝的王維了,儘管王維也是一個全才,詩、書、畫、音樂樣樣都很精通,但在中國的文化史上就有那麼一個超人,無論是散文、詩、詞,還是書法、繪畫,樣樣都是當時的天下第一,這個人就是眉山的蘇子瞻。

如果要評選中國歷史上最可愛的文人,恐怕也不是李白,儘管李白也很惹人喜歡,也得到了後世士大夫們的廣泛喜愛,但要說到雅俗共賞,士大夫和平民都喜愛的恐怕就不行了,能夠做到這些的,恐怕唯有那個苦中能夠作樂且風趣幽默的蘇東坡了。

無論是東坡居士,還是蘇子瞻,還是蘇東坡,其實都是一個人,他就是北宋的蘇軾,中國歷史上全能型的文化巨人。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偉大的文學家、詩人、詞人、書畫家、政治家、哲學家、佛學家還有美食家,四川眉州眉山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並稱為「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超人那超凡脫俗的傳奇一生:

一, 天才的橫空出世

在今天四川省眉山市的蘇家故居里,其大門之上懸掛著這樣一副對聯,上聯是:一門父子三詞客,下聯為:千古文章四大家。上聯的「三詞客」指的當然是蘇洵、蘇軾、蘇轍了,而「四大家」指的就不是他們家了,而是指唐宋以來最傑出的四位散文家,他們分別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與蘇軾。也就是說,這上聯與下聯都寫有蘇軾,因此我覺得,這副對子主要就是講他蘇軾的。

唐宋八大家,顧名思義,就是指唐宋以來的八個人,在這僅有的八個人當中,他們蘇家一家就佔去了三席,不得不說,這實在是一個百年罕見的家庭。看來他們家祖墳葬得好,光發熱也許是不行的,得要噴火才行。而他們家大公子蘇軾,那更是五百年難得一遇的人才。

那麼蘇軾是如何成為這麼牛叉的人物的呢?他的早年家庭教育又如何呢?

很多人都認為,蘇軾之所以滿腹經綸、才華橫溢,那是來源於其父親蘇老泉的敦敦教誨,這固然是有理的,但是也不盡然,其母親程氏在蘇軾的成長過程當中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在前面講歐陽修時,我們說過,但凡偉大人物他都有一個賢良的母親,比如元稹,比如歐陽修。而蘇軾也有這樣一位賢良的母親大人,加上還有一位善寫文章的老蘇在教導,蘇軾想不成才都難。

關於蘇軾的早年教育,從他的詩文當中我們可以看出,老蘇對於這個小蘇那是很嚴格的。後來小蘇長到十歲時,老蘇便遊學四方去了,把小蘇的全部教育工作移交給了他的老婆大人,也就是蘇軾他媽程氏。程氏很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也是親自教小蘇讀書。《宋史》上說,蘇軾打小就很聰明,「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就是說,這小蘇很會讀書,聞古今成敗之事,一下子就能準確地說出其中的扼要來。

有一次,蘇軾他媽程氏讀了《後漢書·范謗傳》,大為感慨,深為范謗的捨生取義而感到欣慰。這時,在一旁的小蘇看到了,竟說:「軾若為謗,母許之否乎?」孩兒如果也想做范謗一樣的人物,母親大人可答應呢?

小小年紀,口氣還真是不小,這下可就要考驗程氏的教育能力了。

程氏當即就表示:「我兒如果真能成為范謗那樣的人物,那麼我又怎麼不能夠做范謗母親那樣的人呢?」我們知道,對於范謗的捨生取義,其母親是高度認可並且讚許的。

真是深明大義啊!能夠有這樣的老媽,蘇軾是幸福的。

待到小蘇弱冠之時,也就是二十歲,他已經博覽經史子集了,已經非常博學了,下筆千言,言之成理,他尤其喜歡賈誼、莊子等人的文章。賈誼,何許人也?西漢名士,才高氣短,善於寫政論性文章,如著名的《過秦論》;莊子自不必說,超脫神逸,物我兩忘,追求天人合一的超凡境界。可以說,蘇軾汲取各家之所長,養成自己才高且洒脫詼諧的個性。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年僅二十一歲的蘇軾進京參加了禮部舉行的科舉考試。

關於這場科考,我們在前面講歐陽修時已經詳細說過:就是在這場考試中,歐陽大人乃是主考官,他聽聞副主考梅堯臣先生髮現了一篇絕妙的文章,於是他也看了看,結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真真是好文章啊!於是便有意想把這位考生定為第一名。可老歐一時驚醒,這莫不是我那門生曾鞏所作?若把他定為了第一名,那別人豈不是要說我歐陽修徇私舞弊?這樣不好,還是把他定為第二名吧!就這樣,這位考生在瞬間就由狀元變成了榜眼。

這份考卷哪裡就是你那寶貝徒弟曾鞏所作呢?你歐陽修也忒自信了吧!結果一揭開大名,原來是一個名叫「蘇軾」的舉子。其實,歐陽修的門生曾鞏在這次科考當中既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第二名,不過好歹曾鞏也算是考上了。

勞歐陽大人的一時「公正」,蘇軾名列第二,也算湊合吧!後來蘇軾又參加了殿試,中乙科。自此,蘇軾在剛滿二十周歲時便高中了進士。

作為被主考官歐陽修錄取的考生之一,蘇軾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歐陽修門下的弟子了,這拜見恩師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於是,有一天,蘇軾就帶著自己的「拙作」去見歐陽修了。當時的歐陽修可是文壇泰斗,能夠得到他的讚譽,那完全就是一種至高的榮耀,可以使被贊之人很快名滿天下的。

其實,我們的蘇軾是很自信的,尤其喜歡賣弄自己的學識才華,拿文章去拜見歐陽修,很有這個意思。您老不是文壇泰斗嘛!看看我小蘇寫的文章,興許不比您差呢!當然,蘇軾絕沒有要與歐陽老前輩一較高下的意思,這其中有尊敬,有請教,還有一絲驕傲在裡面。

歐陽修當然是識貨的,他看了小蘇的幾篇文章之後,便搖頭嘆息,感慨道:「哎呀呀!三十年之後,恐怕天下再也沒有人記得老夫以及老夫的文章了。」言外之意就是說,三十年之後,天下間的文士們都只知道他蘇軾了,都只誦閱他蘇軾的文章了。並且,歐陽修還對他多年的文友梅堯臣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我呀!應該退出文壇了,以便讓這個年輕人出人頭地——這也就是「出人頭地」這個成語的來歷了。

——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啦!

小蘇自此名聲大噪,而使他名滿天下則還在於另一次科考:

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蘇軾參加了朝廷舉行的制科考試。

我們知道,唐朝也有制科考試,比如博學宏詞科、書判拔萃科、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等,那是在進士科考試之後,幾乎跟進士科一樣,每隔二三年便舉行一次,只有進士、明經及第的人才能參加的,通過了你才最終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但宋朝的制科考試那就完全不一樣了,考生在進士及第之後便可授官,無須再參加制科考試的,而制科也不是每隔幾年就舉行一次的,制科考試說白了,就是宋朝的一種特殊的考試製度而已。

據史籍記載,有宋一代,北宋與南宋加起來,大約共三百多年時間,但一共只舉行了二十二次制科考試,共錄取人數四十一人,掐指一算,也就是平均每次錄取二人。而兩宋加起來共錄取了進士四萬多人,相比之下,中制科的概率就好比是中六合彩特等獎的概率了,不,比它還要小。

不過,對於像蘇軾這樣五百年難得一遇的超級人才,這個制科考試也還是小菜一碟的。面對皇帝親自出的題目,蘇軾奮筆疾書,不一會就搞定了。仁宗皇帝一看,大加讚賞,破天荒地給了他一個第三等。

大家不禁要問了,怎麼才第三等?怎麼不是第一等、第二等呢?要知道,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些位置純屬擺設,而宋朝制科的第一等、第二等就是一個擺設,因此,這第三等就成了最高等級了。對於蘇軾的這一絕無僅有的光輝戰績,就連《宋史》上都由衷地發出了感慨:「自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惟吳育與軾而已。」就是說,宋朝自建立以來,只有兩個人入了這第三等,就是吳育和蘇軾了。而且我告訴你,這個吳育還是個第三次等,比蘇軾的第三等還差了一個層次。這樣的牛人真是古今罕見,文章寫得好也就罷了,沒想到應試也這麼牛。

對於這樣特殊的優秀人才,仁宗皇帝自然也就要特殊對待了,蘇軾作為剛大學畢業的應屆畢業生,是一個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毛頭小夥子,可朝廷竟給他安排了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一職。這是一個正八品的官職,按照蘇軾的資歷,只能給他派一個從九品下的不入流的芝麻小官,但蘇軾是天下的考試狀元,自然與其他人不一樣了。

好,自此,蘇軾便開始了他的為官生涯,開始為人民服務了。

二, 為人民服務

說到蘇軾的做官能力以及為政水平,那也是可圈可點的,比唐朝的很多詩人都要好。你讓李白去當官試試?你讓杜甫去噹噹看?我看多半都是不及格。究其原因,我想還是源於唐宋科舉考試的不同——

我們知道,唐朝的進士考試是以詩賦為主的,注重的是考生的文學才華,因此,能考上的多半都是些才子,都能吟詩作賦的,文人氣質很濃。毫無疑問,這樣的人多半不適合當官,因為才華與能力是兩碼事,這二者之間並不是等同的。當然也不排斥一些牛人,比如張九齡、李紳等人。

不過要說到宋朝的科舉,那就完全不一樣了:宋朝的科舉不再是以詩賦為主了,而是更加註重策論,也就是對當時的一些國家政治問題或者刑罰,以及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問題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考的是這個。所以,能夠考上的舉子,就不僅要有文學才華了,更重要的是要有施政能力。因此我們看宋朝的那些大文豪、大詞人們,他們往往在為官上都很牛,在地方上他們能造福一方,在中央他們也能有一番作為,比如歐陽修、司馬光,再比如王安石、范仲淹,他們都稱得上是卓越的政治家。而我們的蘇軾也是一樣,他無論是在地方上還是後來在中央工作,都很有一番作為。

下面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話說蘇軾在密州擔任知州期間,有強盜作案,於是,當地的治安主管部門安撫使便成立了專案組,對強盜作案一事進行調查抓捕。只是這所謂的專案組,其實就是由一些驕悍的兵卒而組成的,他們以抓捕盜賊為名,私闖民宅,開展大搜查運動;不僅如此,他們還誣陷老百姓家中藏有宮禁之物,這當然是要「沒收」的,一旦見老百姓稍有反抗,這些兵卒們便格殺勿論。

這哪裡是為民做主的警察啊?這比強盜還要強盜!

這一伙人見自己搶了東西又殺了人,心中不免有些害怕,於是紛紛逃散了,不回去復命。

面對這樣嚴重的形勢,老百姓紛紛跑來告訴了蘇軾蘇大人,希望蘇知州能夠為他們做主,並說這一夥大頭兵還要作亂的,望大人想個法子把他們統統給抓起來,將他們繩之以法。

蘇大人一看他們呈上來的控訴書,眼睛骨碌一轉,立馬做出了一副很不以為然的樣子,接著就將那一紙訴狀扔在了地上,露出很不屑的神情,說:「我看不至於吧!一定是你們誣陷!」

老百姓看後直搖頭,貪官一個啊!

那些殺人掠貨的兵卒們一聽這話,都放心了,看來老大人很有覺悟,於是一個個又都出來了,不再藏匿了。好,蘇大人等的就是你們,蘇軾馬上派人把他們一個個都給抓起來了,殺頭的殺頭,坐牢的坐牢。老百姓拍手稱快,看來老大人真是睿智,演技真是高啊!

這第二個例子便是蘇軾帶領民眾抗洪搶險的故事了:

話說蘇軾在擔任徐州知州時,有一年正趕上黃河發大水,只見當時那個嘩啦啦的黃河水啊向東流,奔騰到海不復回。兩岸的堤壩抵擋不了黃河的這種氣勢,做千里潰堤狀,在曹村這個地方決了口,一路泛濫到了水泊梁山,流入到南清河,匯聚在徐州城下。水位上漲迅猛,一發不可收拾,眼看這徐州城就要變成汪洋大海了。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徐州城裡那些有錢的富人們開始行動了,他們當然不是抗洪救災,而是要出城避難。

面對這種情況,蘇軾拿起了大喇叭,對著他們是一番慷慨陳詞,說:「你們這些富人都出去了,老百姓必然會受到動搖,這樣一來的話,太守我和誰一起守城呢?那樣的話,這徐州城必破無疑。現在有我在這裡,洪水就一定不能沖塌城牆!只要我們同心協力,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富人們於是又都被趕進城裡去了。緊接著,蘇軾去了當地的武裝部門——武衛營,對他們的卒長說:「如今眼看洪水就要衝壞城牆了,事情緊急,你們雖是禁軍,現在姑且給我出力,聽我指揮。」

卒長應聲答道:「太守身先士卒,抗洪搶險,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應當效命。」於是,他就率領著兵卒們拿起畚箕、鐵鍬等工具出去,築起了一條東南長堤,這條長堤從戲馬台開始,直到城牆。

雨一直下,日夜不停,蘇大人也沒顧得上休息,也是日夜不停地堅守在大堤之上,在此過程中,他還學起了人家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老百姓感動了,眼淚哇哇的。最終,在軍民的共同努力之下,徐州城總算是保住了。

儘管蘇軾沒有聽過毛主席的敦敦教誨,也不知道「為人民服務」的深刻內涵,更不了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但他卻都做到了。相比之下,當今中國的某些官員,雖然整天把這些大道理、大口號掛在嘴邊,但一干起事情來,那就------那就不好說了,頂破天不過是拿著個大喇叭吼兩聲,然後繼續摟著小情人睡覺去了。

此外,蘇軾為人民服務還相當具有藝術性:

據史料記載,蘇軾出任杭州知州時,有一次,遇上一個案子,案情是這樣的:張三向李四借了一筆錢,用來做扇子生意,可誰曾想,杭州連日來陰雨不斷,張三這扇子生意自然是慘淡無比,可是李四卻不管,堅決問他要賬。張三沒錢還他,李四隻得將他告上了法庭。

按理說,這案子還不簡單,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沒錢拿房子抵押就是了——這是一般庸官以及現在的法院乾的事,到了蘇軾這兒那就不一定了。蘇大官人聽完之後,略微沉吟了一會,說:「張三,你把那沒有賣完的扇子全都呈上來。」接著,只見蘇軾在那些扇子上面分別畫上了山水花鳥以及各色花卉,然後又對張三說:「去,把這些扇子再拿出去賣,一把賣三百文,賣完了就去還債吧!」

經蘇軾的妙筆一畫,這些滯銷的扇子自然是一售而空了,債呢也還清了,房子呢也不用抵押了,豈不是兩全其美?

在蘇軾徐州屆滿之後,朝廷又任命他為湖州知州。蘇軾來到湖州以後,先是上表稱謝,然後便繼續開始為人民服務了,可是他卻不知道,就在這時,一場驚天大陰謀正在慢慢向他逼近——

三, 驚天大陰謀「烏台詩案」

應該說,蘇軾之所以會輾轉在各個地方當知州,回不了朝廷,也不想回朝廷,那是因為總的來說,蘇軾屬於舊黨中的一員。這箇舊黨,也稱保守黨,是相對於王安石的新黨而言的。

宋神宗即位之後,很想有一番作為,也力圖改變北宋長期以來積貧積弱的狀況,於是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了,王安石以及追隨王安石的諸多官僚便被稱之為「新黨人物」,他們所組成的黨派也就是所謂的「新黨」了。

當蘇軾出任湖州知州時,新黨的領袖人物王安石已經被罷相了,這時的王安石已年近六十,閑居在金陵。而舊黨的領袖人物司馬光也辭官在家。宋神宗儘管將王安石給罷免了,但依然對他很尊敬,對他所倡導的新法也依然在貫徹執行,將他罷免不過是為了顧全大局而已。

因此,朝廷裡面仍然是以新黨占統治地位的。只是山上無老虎,猴子稱霸王,王安石走了,他以前的那些追隨者們自然也就上位了。只可惜這些人就沒有王安石那樣的君子之風了,說白了,都是些小人,比如說其中的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應該說,王安石變法之所以最終失敗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王安石用人不當,他的周圍總是圍繞著一些小人,這些小人根本就不是為了富國強兵才追隨他王安石的,而是為了自己升官發財。

現在他們當政,加上又有神宗皇帝的支持,他們自然找各種借口嚴厲打擊那些舊黨人物了。他們還想樹立一個典型,殺雞給猴看,以達到殺一儆百的效果。他們最終找到了蘇軾,因為蘇軾名氣大,又是舊黨的得力幹將,對於像司馬光那樣的領袖人物他們是惹不起的。

好,他們鎖定了目標,接下來就該出擊了,但是如何來定蘇軾的罪名呢?他們想到了蘇軾寫的詩文。因此,李定、舒亶、何正臣這哥幾個便不遺餘力地收羅起了這方面的證據,甚至就連蘇軾的一篇《湖州謝上表》,他們哥幾個都能閉門在家研究好幾個月,可真夠有毅力的。經過他們的層層推理,最後得出結論,蘇軾在這篇上表中,誹謗朝政,譏諷新法,藐視皇上。

他們一起上書神宗皇帝,說盡了蘇軾的壞話,要求神宗嚴懲,最好是將蘇軾給咔嚓了,免得他毀壞了皇帝的一生英明。神宗當然不會相信,但又要考慮到這幾位新黨大臣的感受,於是就說,那你們就派人去調查調查吧!

好,等的就是您這句話,緊接著,這些小人便派人快馬加鞭地去湖州抓人,生怕他蘇軾跑了。蘇軾正準備在湖州大展拳腳以為民請命呢!不想卻來了這檔子事,可憐的他還以為自己這次是在劫難逃了,於是便對公差說,容我跟我的家人告別。為首的官差冷冷地說道,那還不至於,接著二話不說,就把一代大文豪給五花大綁拷走了。

在押赴京城的途中,路過長江岸邊時,蘇軾幾次欲投江自殺,可轉念一想,又怕連累了家人。如果我們的蘇學士真的投江死去的話,那麼那幾個陷害他的小人將是歷史的大罪人了,萬死都不足以贖其罪,應該被凌遲、被千刀萬剮。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俺們的蘇軾真是比那竇娥還要冤啦!

——這就是北宋歷史上著名的文字獄了,也叫「烏台詩案」。所謂烏台,指的就是御史台,因為這件案子後來是由御史台來審理的。

蘇軾被押往了京城開封,接下來等待他的就將是嚴厲的審判了。那些小人收羅了蘇軾的全部詩歌文章,並作曲意解讀,說這首詩是在誹謗朝廷,說那首詩是在譏諷新政。最後竟屈打成招,逼得我們的蘇學士簽字畫押了。

這時,營救的呼聲從各處傳來,甚至就連在金陵的王安石都坐不住了,他給神宗皇帝寫了封信,為蘇軾求情。

北宋在建國之初,趙匡胤就曾頒下詔書,切不可因言論而殺士大夫,神宗皇帝自然也不敢。最後,英明神武的神宗終究還是將蘇軾給放了,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饒,神宗將蘇軾貶到了黃州,擔任黃州團練副使一職,大約相當於是地方武裝部的副部長。但這僅僅是個虛銜,蘇軾是沒有實權的,非但沒有實權,蘇軾甚至就連官俸也沒有,說白了,他就是一個帶罪的囚犯。

——一樁赤裸裸的文字獄「烏台詩案」最終宣告結束!

另外說一下,由於蘇軾是被貶的犯人,所以在黃州連個住的地方都是沒有的。因此可以說,在黃州等待蘇軾的將是一場艱難的旅程,那麼我們的蘇軾將是如何度過這場人生的危難的呢?這便要看蘇軾的人生哲學與瀟洒作風了。

蘇軾在這裡開始反省自己的性格缺陷了,正是有了這種自我反省與洒脫的情懷,蘇軾才在黃州創作出了許多流傳後世的千古華章來,一場偉大的文學盛宴就此拉開了序幕——

四, 黃州赤壁的千古華章

我們說過,國家不幸詩家幸,我們又說過,窮而後工,我們還說過,文章憎命達。范仲淹被貶了,寫出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名句;歐陽修被貶了,也寫出了《醉翁亭記》這樣的好文,寫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樣的絕唱。

那麼我們的蘇軾呢?蘇軾在被貶黃州之後又寫下了什麼呢?相對於范仲淹與歐陽修來說,蘇軾在黃州更是寫下了亘古未有的絕唱來,一首首詩、一首首詞、一篇篇文章,都在宋代的文學史乃至中國的文學史上划出了一道道最為光彩奪目的星光——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臨江仙·夜飲東坡醉復醒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

後赤壁賦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

  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

  ------

曾經有一位記者問余秋雨,您最喜歡蘇軾的哪些作品,余先生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是蘇軾被貶黃州之後寫的。記者接著問,也就是《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及前、後《赤壁賦》嘛?余秋雨聽後感到很高興,忙說是。由此可見,這些作品對後世文人士大夫包括對現今人們的影響。

先說上面這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乃是宋詞豪放派的奠基之作,一提宋詞,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也許就是它了,至於這首詞的影響,也就不用我在此多說了。

至於這前、後《赤壁賦》,那更是古文中的精品,尤其是這《前赤壁賦》,堪稱絕唱中的絕唱,它將寫景與抒情並舉,將人文關懷與哲學思考融為一體,成就了散文中的絕世精品。

要說我們還真得感謝那些小人,真得感謝宋神宗,沒有他們的「幫助」,中國的文化史會少了多少光彩奪目的篇章。

關於蘇軾在黃州的生活態度,歷來為後世的人們尤其是學者們所津津樂道,成為後世文人士大夫苦中作樂的典範。這期間有著許多關於蘇軾的逸聞趣事,這當然是所謂的佳話了。

可以說,關於蘇軾的佳話實在是有很多,蘇軾與歐陽修之間的師生情誼是千古佳話,與他的弟弟蘇轍之間的兄弟情誼也是千古佳話。但有一點卻讓後人感到有些遺憾,那就是他與王安石的關係。

我們知道,蘇軾之所以被貶黃州,那是因為受到了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的迫害,儘管王安石並沒有參與,後來甚至還替蘇軾說清了,但蘇軾與王安石之間的梁子早在十年前就結下了。

作為那個時代的兩位風雲人物,同樣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樣都是那麼讓人尊敬,可是這兩位偏偏就是合不來,老是在一起互掐對方。關於這哥倆的故事,我們還得從頭說起。

五, 相逢一笑泯恩仇

前面我們說過,蘇軾總的說來算是舊黨分子,是保守派的得力幹將,但他又並非像司馬光那樣完全否認新法。對於新法的某些內容,比如說免役法,蘇學士還是舉雙手贊同的。這一點王安石可能未必知道,至於那位砸缸的小朋友那就更不知道了。

蘇軾作為一名舊黨人物,曾經遭到過新黨的迫害。但風水輪流轉,今天是新黨執政,明天就該舊黨掌權了。北宋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極力推行新法的宋神宗去世,其子趙煦即位,是為宋哲宗。當時的宋哲宗還不滿十歲,這樣,便由宋英宗之後、神宗的母親高氏以太皇太后的名義臨朝攝政。這位高氏一向都是反對新法的,她上台後,立即重用保守派的領袖司馬光,讓他擔任宰相一職。司馬光執掌大權之後,全盤否定新法,提出廢除。這時的舊黨人物蘇軾也被朝廷重用了,蘇軾對於司馬光全盤否定新法感到很惱火,便跟他理論。可砸缸的司馬光一直都認為蘇軾是堅定的保守黨,這下可好,居然也跟自己唱起了反調。司馬光勃然大怒,大罵蘇軾,蘇軾豈能示弱,也大罵他是「司馬牛」,回家以後還罵不絕口,嘴裡念念有詞的。可見蘇軾是持有一顆公正之心的,沒有任何個人情感因素在裡面。

關於蘇軾與王安石的關係,我們還得來具體說說:

王安石,字介甫,比蘇軾年長十六歲,兩人都是一代人傑,又都受到過歐陽修的提攜。

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蘇軾從地方上回到了朝廷。當時的王安石已經被神宗皇帝任命為參知政事了,開始主持變法。然而蘇軾對於這個變法整體上是持否定態度的,他認為,變法固然是需要的,但絕不能像王安石這樣雷厲風行地去實施變法,他主張要循序漸進,一步一步來。所以王安石很討厭他,他呢?也不喜歡王安石。

——這當然只是彼此的政見不同罷了!

為了不讓小蘇破壞自己的變法大計,王安石讓他做判官告院。

熙寧四年,王安石著手改革科舉、興辦學校,為變法培養專業人才。於是,神宗皇帝就下詔,讓翰林學士、知制誥以及史館的工作人員討論討論,整理出一個可行性方案。誰知俺們的蘇學士馬上上書皇帝,大發議論,說這樣不好、那樣不行,總之,不宜改革科舉,再次惹得宰相王安石很是不爽。王安石為了推行自己的科舉改革,決定讓蘇軾滾出朝廷,派他做了開封府的推官,想用一大推的公務來困擾他,讓他忙死,最好是活活累死,免得礙手礙腳的。可是結果證明宰相大人這次又錯了——以後每次只要王安石一上書推行新法,蘇軾就跟著上書說這個新法不行,有著諸多不利的地方,至於推官一職他照當,而且當得還挺稱職。

其實,無論是王安石還是蘇軾,其出發點都是為了富國強兵的,這中間當然沒有個人感情因素,蘇軾並不是因為看他王安石不爽才反對新法的,而王安石也不是因為討厭蘇軾才專門整他的。不過,到目前為止,這哥倆圍繞著新法那是爭得面紅耳赤的。王大宰相是越看蘇軾越不爽了,而蘇學士呢?也認為他王安石不是好人。

關於新法的實施,王安石與蘇軾之間的另一個主要分歧還在於用人上:王安石為了最快時間實施新法,迅速提拔和任用支持新法的官員,也沒有時間來考察這都是些什麼鳥人。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奔著升官發財來的,是為了榮華富貴,屬於投機分子。蘇軾旁觀者清,就看到了這一點,而王安石卻被蒙在了鼓裡不知道,其實他的周圍早已布滿了小人,這也是後來導致他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

面對蘇軾的一再上書反對,最終王安石忍無可忍了,他叫來了御史謝景溫同志,讓他彈劾蘇軾,結果卻是一無所獲。蘇軾深感自己不適合再呆在朝廷里了,於是要求外放為官,這樣,蘇軾便來到了杭州,擔任杭州通判一職。

此後近十年時間,蘇軾都輾轉各地,先後擔任密州知州、徐州知州以及後來的湖州知州,直到「烏台詩案」的發生。

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神宗皇帝覺得蘇軾人才難得,想重新啟用他,將他從黃州團練副使量移到離京師開封很近的汝州但任副使。蘇軾的仕途開始出現轉機,有東山再起之勢。

蘇軾還未到達汝州就上書皇帝,稱自己身體不適,加上又有田產在常州,因此願意在常州為官。神宗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在去常州上任之前,蘇軾途經金陵,決意去拜訪一下昔日的政敵、現已退隱江寧的王安石。

應該說,蘇軾此次去拜見王安石是有其政治目的的,畢竟王安石的政治影響力很大,儘管他當時已經不是宰相了。

毫無疑問,他們這兩位巨人的此次見面,又成就了北宋文壇的一則千古佳話——

當時的蘇軾是坐船去的,登岸之後,當他站在長江岸邊遠遠望去時,就一眼看見了昔日的宰相王安石了。只見當時的王安石騎著一頭小毛驢,正慢悠悠地向蘇軾走來。蘇軾趕緊迎了上去,王安石這時也下了鞍。

蘇軾一上來就笑著說:「今日蘇軾穿著這一身素服來見宰相大人,實在是罪過罪過!」

王安石也笑了,說:「量這等繁文縟節豈是為你我這種人所設置的?」

這一年,蘇軾四十八歲,王安石六十四歲。

這時的王安石再也不是那個精明強幹的宰相了,反而更像是一個孤獨的老頭。但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一個歷史性的會面,讓那些同時喜歡王安石又喜歡蘇軾的後人欣慰不已。

蘇軾此次金陵之行一共待了有一個多月。兩位巨人一同游金陵,一起賦詩唱和,王安石甚至還勸說蘇軾就在金陵安家得了,彼此還能做個鄰居。總的來說,這二人在金陵相處得很是融洽,儘管談話時彼此之間都有所保留。

臨別之時,王安石親自來想送。最終,一段由政見不同而引發的恩怨已煙消雲散,留給後人的則是無盡的欣慰與感慨——真是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啊!

六,來世還要與你做兄弟

王安石當然不是蘇軾的兄弟,蘇軾的兄弟是蘇轍。

蘇轍,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宋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比他老哥蘇軾小三歲。

說起這哥倆的兄弟情義,那更是為後世的人們所傳頌的千古佳話了。下面我們先來看一首很著名的詞作: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水調歌頭》,我想只要是中國人就沒有人不知道的,它是蘇軾在中秋之夜所作,為的就是懷念自己的弟弟蘇轍。

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在蘇軾杭州屆滿之後,他主動上書朝廷,要求出任密州知州一職,這樣一來,在距離上,他就跟在山東濟南為官的弟弟蘇轍很近了。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蘇軾準備去濟南看望蘇轍時,卻因道路受阻去不了。於是,在一年的中秋之夜,蘇軾舉杯邀月,想念弟弟之情溢滿了酒杯,這樣,一首千古絕唱也就寫了出來。

沒有真切的兄弟情誼,沒有血濃於水的親情,我想這首詞是不會感動你我的。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烏台詩案」爆發。在河南任職的蘇轍提前得到了消息,於是,蘇轍馬上派出了信使,讓信使晝夜兼程、馬不停蹄地趕往湖州,提前告知蘇軾,請他做好準備。

——這是什麼?蘇轍這麼干,通俗的說,叫著「通風報信」,嚴重的說,那就是泄露國家機密,屬於違法行為,是要受到黨紀處分的,會被開除黨籍的,也就是撤銷官職。但為了兄長他豁出去了。另外,蘇轍還立即上書朝廷,要求朝廷撤銷自己的所有官職,以贖兄長之罪。後來,蘇轍終因這次事件而遭到了貶謫,被貶筠州。

而作為兄長的蘇軾,在得知自己被捕之後,可能無生還的希望時,他第一個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老婆,也不是自己的兒子,而是他的好兄弟蘇轍。在東京的獄中,蘇軾寫了一首長詩,以此來表達自己與弟弟蘇轍的生死情誼: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

——節選自《獄中示子由》

你我兩人今世做了兄弟,現在我可能要先走一步了,希望我們來世還能做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

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垂簾聽政的高太后病逝,年僅十八歲的宋哲宗開始親政。他大力提拔新黨人物,打擊貶謫舊黨人物,企圖繼續實行他父親宋神宗的新法。

蘇軾和蘇轍作為舊黨人物,自然也都遭到了貶謫,蘇軾被朝廷一貶再貶,直貶到了廣東的惠州,也就是今天的廣東惠州,而蘇轍則被貶到了廣東的雷州。

當時的蘇軾要從河北的定州千里迢迢趕往廣東,由於沒有任何積蓄,盤纏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於是蘇軾便厚著老臉問自己的弟弟借。其實哪裡是借,那就是要。老哥有難,好弟弟蘇轍自然責無旁貸,他一下子給了老哥蘇軾七百萬文錢。這在當時來說,可是一筆很大的數目,要知道,蘇轍也得趕路,也需要盤纏。

據《老學庵筆記》記載,當時這哥倆在滕州這個地方見面了,兄弟二人都在貶謫途中,情緒自然不太好,尤其是蘇轍,不免唏噓短嘆的。但蘇軾就「沒心沒肺」的了,看起來一直都很樂觀。可誰知後來蘇軾又遭到了貶謫,直接給貶到海南去了,也就是當時的儋州。蘇軾可要漂洋過海了。

在所有的舊黨人物中,蘇軾被貶得最徹底,且哲宗皇帝規定,蘇軾永遠不予再錄用,儘管蘇軾曾經還當過他的老師。

於是蘇轍又送他兄長去海南,兩人一路走得很慢,送到海邊時,蘇軾笑著對蘇轍說,老哥要出海了,要看看那海外的風景。蘇轍則苦不堪言,想今日一別,不知何年才有機會再與兄長相見了。的確,這就是蘇軾與蘇轍的最後一次相見。

後來宋哲宗病逝,蘇軾遇赦北還,可誰知當他走到常州時竟一病不起了,幾個月之後便與世長辭。在彌留之際,他囑咐要讓自己的弟弟蘇轍替他寫墓志銘。蘇轍則於宋徽宗政和二年去世。

這裡順便說一下,在民間傳說中,蘇軾還有一個妹妹,名為「蘇小妹」。非但有蘇小妹,甚至還為她配了個情郎,她的這個情郎就是大詞人秦觀。故事講得十分有趣,只可惜我們的蘇軾真的沒有這麼個妹妹,這只不過是後世喜歡蘇軾的人杜撰出來的罷了。

總之,蘇軾與蘇轍這兩兄弟在中國的文化史上是非常獨特的,他們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他們一起讀書,一同考中進士,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都屬於舊黨人物,都同時達到了政治生涯的巔峰,也都同時被貶,最關鍵的還在於他們都視對方為畢生的最重要的知己。這當然是千古佳話了。

說到蘇軾被貶廣東惠州,後來又被貶儋州,這就不得不來說說蘇軾晚年的政治生涯了:

七,十年生死兩茫茫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江城子》

這首詞是蘇軾為紀念自己的亡妻王弗而作的,言詞哀切,飽含深情,讀來令人垂淚,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便道盡了蘇軾自亡妻離去後的辛酸與悲歡。

不過要說到蘇軾晚年的宦海生涯以及生活狀況,我以為用「十年生死兩茫茫」來表述則更為恰當:

公元1085年,年幼的宋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舊黨領袖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遭到打壓,被貶的被貶,罷官的罷官。蘇軾作為舊黨要員,自然也就得到了升遷,他在短短的一年之間,便由一芝麻小官一躍而成了三品大員,任翰林學士知制誥。

不過當他看到舊黨人物拚命壓制新黨人物以及盡廢新法時,蘇軾又感到了不滿,加上當時舊黨執政後,也暴露出了許多的腐敗問題,對於這些,蘇軾都上書皇帝對此等不正之風進行抵制。至此,蘇軾又把舊黨給得罪了,加上後來又鬧出來個「蜀洛朔黨爭」,這一切都使蘇軾疲憊不堪,心力交瘁。因此,他再次請求外放為官。

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蘇軾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出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兵馬總督。在闊別多年的杭州,他在西湖搞了一個重大的水利建設,並築起了一道堤壩,這也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蘇堤」了。

蘇軾在杭州的幾年過得是很愜意的,他也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宋哲宗元祐六年,蘇軾又被召回朝廷,擔任吏部尚書一職,這可是所謂的天官啦!但蘇軾最終還是因為與某些當權者政見不合,又要求外放,這樣,蘇軾又來到了潁州擔任太守。

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支持舊黨的高太后去世,試圖恢復新法的宋哲宗開始親政。蘇軾作為舊黨人物,其晚年的政治厄運開始了——

蘇軾先是由定州太守兼河北西路安撫使一職貶為左朝奉郎知英州,再由英州知州貶為建昌軍司馬、惠州安置,後來再由建昌軍司馬貶為了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無論是英州還是惠州,都遠在離定州萬里之遙的廣東境內。

蘇軾是一路從河北的定州往廣東趕,一路被貶,還沒趕到廣東呢!就由原來的正三品大員貶為了芝麻小官,並且還是蠻荒之地,還不得簽書公事。

當然,對於心胸狹窄的宋哲宗來說,這還遠遠不夠——

宋哲宗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在惠州這片蠻荒之地呆了三年之久的蘇軾又被貶了,這會哲宗皇帝給他來了個徹底的:貶為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也不得簽書公事。這個瓊州就在今天的海南了。如果說廣東的惠州是蠻荒之地的話,那麼這海南在當時來說那就是不毛之地了;如果說這寧遠軍節度副使是一芝麻小官的話,那麼這瓊州別駕一職就更不入流了,乃是一九品的小官,比那七品芝麻官還要小許多。

這時的蘇軾已經整整六十歲了!

要說當時的海南那可真是個「好地方」啊!在蘇軾寫給他朋友程秀才的一封信里,我們可以略知一二,蘇軾在這封《與程秀才書》中這樣寫道:「食無肉,病無葯,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冰。」

瞧瞧!這是什麼地方?當時的海南可不比現在,現在那是旅遊度假的聖地,什麼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還有一位老船長;可在宋朝那會呢?沒有肉吃,生了病也沒有葯,房子沒有,冬無炭燒,夏無冰泉,對於蘇軾這樣愛說笑的大文豪來說,還沒有個能說說話的朋友,至於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那更是扯淡。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我們的蘇軾仍然樂觀地呆了三年之久。據說他每天一早起都要迎著海風梳理頭髮,中午的時候便靠著窗戶午休,晚上臨睡的時候總是要洗腳,還勤剪指甲。

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年輕的哲宗皇帝一命嗚呼,其弟趙佶即皇帝位,是為宋徽宗,由宋神宗的皇后向氏聽政。向太后一邊開掉跟自己政見不和的新黨宰相章惇,一邊將元祐年間被貶的舊黨人物召回。蘇軾先是被調回廣西廉州安置,後又改為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後又復任朝奉郎一職。

蘇軾先是漂洋過海回到了大陸,後又一路北還,可謂是舟車勞頓,一路顛簸,加上他早已年過六十,哪裡還經得起這般折騰,於是在走到常州時便一病不起了。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7月28日,一代文化巨人蘇軾去世,終年六十五歲。

巨星隕落,飛鳥為之盤桓,草木為之含悲,世人皆為之動容。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書畫家,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型文化巨人。

千古之後,再無蘇軾,千年之間,唯此一人!

八,樣樣都是天下第一

那麼我們為什麼說蘇軾是全能型的文化巨人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樣樣都是天下第一的蘇東坡,大家請記住,這裡我所說的第一指的是在兩宋時期。

先來說古文創作,也就是散文:

我們知道,唐宋八大家是寫古文最牛的八個人,那麼蘇軾是不是兩宋時期最牛的散文家呢?我覺得這得先問問人家歐陽修。所謂千古文章四大家,指的是韓、柳、歐、蘇,蘇軾自然是「三蘇」中的佼佼者,比他老爸蘇老泉以及弟弟蘇轍都要厲害,比王安石、曾鞏也要厲害。

關於這一點,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與感性》一文中也說的很清楚,他說:

「唐宋號稱八大家,而後世尤崇韓、柳、歐、蘇。其中道理,當有專家深入分析。若以知、感兼擅為多才的標準,來權衡八大,則蘇洵與曾鞏質勝於文,幾無美文可言。蘇轍最敬愛兄長,也確有幾篇傳世的感性美文,亦能詩,堪稱多才。剩下一個王安石,能文之外,兼擅詩詞,當然稱得上多才。不過就文論文,他筆下的感性固然勝於老蘇與曾鞏,但比之四大,卻也較為質勝於文。」

余光中先生的意思很明了,就是說,如果要評散文的知性與感性結合得最好的,恐怕還是四大家——韓、柳、歐、蘇。現在只剩下一個問題了,那就是歐陽修與蘇軾究竟哪個更好呢?

這實在沒有標準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然而我還是認為蘇軾的文章要略勝一籌。就拿兩人的代表作《醉翁亭記》與《赤壁賦》來說吧!雙方在知性與感性上都達到了很好的效果,都結合得很好。在歐文中,我們能感覺到的是歐陽修的那種閑適的心境以及嬉遊的快樂,更深層地挖掘一下,也不過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而蘇文《赤壁賦》,則是讓人感覺到蘇子在暢遊的同時,與客人們發出了某種人文關懷與哲學思考。「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思想家中筆下經常出現的,不足為奇,而人文關懷與哲學思考卻很少提及,所以說,《赤壁賦》顯然要更勝《醉翁亭記》。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說蘇文要強於歐文的原因了,說白了,只不過是立意要更為高遠罷了。

第二說詩:

宋詩歷來都是被後人所瞧不起的,關於這一點,錢鍾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一書中說得很明了,但不可否定的是,宋詩的成就是僅次於唐詩的。

說到宋詩,有幾個人是不得不提的,他們分別是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遊以及楊萬里。

其實,確切說來,在宋詩的世界裡是沒有公認的老大的。北宋時,蘇軾與他的學生黃庭堅並齊名,後來黃庭堅又開「江西詩派」,成為宋詩中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後來又出現了所謂的中興四大家,指的是南宋前期的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遊四位詩人。蘇軾的詩清新豪健,為宋詩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則是毋庸置疑的。

第四,我們來說說書法:

這個就比較簡單了,眾所周知的「宋四家」分別是指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簡稱蘇、黃、米、蔡。順便說一句,其實這個「蔡」,一開始指的並不是蔡襄,而是宋徽宗時期的太師蔡京,但由於他的政治名聲太壞,故而將他的臭名給註銷了,改為蔡襄。

從以上排名我們就可看出,蘇軾是第一位的。另外,同樣作為宋代書法大家的黃庭堅也認為:「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而蘇軾手書的《黃州寒食詩帖》,便是舉世聞名的「天下第三行書」了。大家會想,怎麼才是天下第三行書?因為這「天下第一行書」是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這「天下第二行書」則是唐代顏魯公的《祭侄文稿》。

第五,說說蘇軾的繪畫:

蘇軾的繪畫自然不是宋朝第一,但他在寫意畫方面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尤其是他畫的那個《怪石枯木圖》,乃當世一絕,極受後人推崇。

最後,我們來說說蘇軾作為美食家這個身份:

蘇軾應該是中國最早的美食家了,作為中國歷史上一位超一流的美食家,蘇軾給我們留下了不少的美味佳肴。

當然,我們這裡所說的美食家,並不是說他一生糟蹋過多少龍肝鳳膽、山珍海味,赴過幾回滿漢全席的宴會。主要是說他能夠真正懂得食物的價值,了解每一種食物的妙處,即便是粗茶淡飯,他也能品嘗出無限的滋味來。當然,也要吃得夠廣、夠雜才行,還得能吟詩作賦,用語言把食物的妙處、吃喝時的美好體驗一一表現出來——這些對於蘇軾來說,無疑都是小菜一碟的事。

由於熱愛美食,中年時期的蘇軾也發福了,成了一個大腹便便的蘇胖子了。他也有著胖子們的共同愛好,那就是吃肉。蘇軾最有名的吃肉故事,當然是發明「東坡肉」了。

此外,蘇軾還是哲學家、思想家、佛學家,說他是全能型的文化巨人,一點都不誇張。

九,誰人不愛蘇東坡

對於這樣一位千古文化巨人,應該是很難讓人親近的才對,但事實恰恰相反,蘇軾是極容易親近的,加上他又愛多管閑事,因此他一生都很多朋友。不像王安石,很驕傲,所以一生沒多少朋友。這也正是蘇軾難得的地方。

的確,蘇軾得到了無數人的喜愛,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無論是文人學者還是平民百姓,都喜歡他,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觀了。用蘇軾自己的話說,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乞丐平民,能夠有這樣的性情,蘇軾得到古往今來無數人的喜愛也就不足為奇了。

蘇軾不僅具有曠古爍今的絕世才華,還有著高貴的人格品質,最關鍵的還在於他有一顆平常之心,在面對困境時所表現出來的樂觀洒脫的生活作風。在黃州時他是這樣,在海南時他還是這樣。關於這一點,可是有著很多很多有趣的小故事,下面就讓我們來說幾則:

蘇軾在被貶黃州的時候,寫了一首很著名的《豬肉頌》打油詩,詩是這樣寫的:「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裡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便是東坡肉的烹調法了。

蘇東坡後來任杭州太守時,深受百姓愛戴,因而這「東坡肉」也跟著沾光,名噪杭州,成為了當地的一道名菜。

蘇東坡在黃州,一居數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這哥倆正舉杯暢飲間,蘇東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語。佛印順勢望去,只見一條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隨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水中。兩人面面相覷,不禁大笑起來。
大家看懂了嗎?我就糊塗了,這有什麼好笑的?

原來啊!這是一副啞聯,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屍(東坡詩)。 豈不妙哉?
後來蘇軾復官後,仍不改幽默本色,有一次,他跟劉貢父在亂侃,胡吹海聊的:「想當年我在牢里時,每天吃的都是三白飯,照樣很香甜,我看世間美味亦不過如此!」

劉貢父很好奇,便問:「什麼叫三白飯?」

蘇軾答道:「一撮鹽,一碟生蘿蔔,一碗米飯,這就是『三白』了。」

此事說過蘇軾轉眼也就忘了。一日,蘇軾突然接到劉貢父的請帖,邀蘇軾去他家吃皛飯,蘇軾欣然應約。但等蘇軾到了才發現桌上只有鹽、蘿蔔和米飯,這才恍然大悟,知道被劉貢父給戲弄了。

又過了幾天,劉貢父也接到了蘇軾的請帖,邀請他去吃毳飯。劉貢父知道蘇軾要報復,但又好奇,又想知道這「毳飯」到底是什麼,到底還是去了。劉貢父到了蘇軾家以後,蘇軾就開始和他說話,對請客吃飯一事隻字不提。就這樣,蘇軾陪著他劉貢父從早上聊到了晚上,從日出直聊到了日落,可憐我們的劉貢父,餓得是前胸貼後背。最後,他實在忍不住了,便催問蘇軾道:「毳飯呢?」

蘇軾慢吞吞地答:「鹽也毛(冇,即「沒有」的意思),蘿蔔也毛,飯也毛,豈不是『毳』飯?其實你一直都在享用著啊!」

劉貢父驚愕之後,兩人同時大笑。

這也就是蘇軾令人敬佩的原因了,因為他可親可近。

余秋雨在《山居筆記》中說,他最喜歡的古代文人便是蘇東坡;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中也表示,蘇軾是他最欣賞的古代文人;而已故的台灣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則也是蘇軾的忠實粉絲,為表達自己的這種敬仰之情,他還專門為自己的這位偶像作傳了,即《蘇東坡傳》。由此可見,蘇軾在後世文人學者心中的崇高地位。

可以說,千百年來,人們對於蘇軾的喜愛經久不衰。蘇軾的立身處世原則、蘇軾在面對逆境時的達觀向上,這一切,都為中國古時的文人留下了一個絕佳的範本,這也正是蘇軾的千古魅力所在了。


談談我的理解,最近在讀日本文學,覺得中國古代文學太健康,太積極,太有正能量了!和日本文人對比,談談蘇軾!

隨筆而寫:
理想落空,富貴如夢,少年轉瞬成老丑,青春一去不常有。俄而疾病纏身,孤身老去;眾人嫌棄,骨肉別離。

昨日誌得意滿,擁得紅顏醉;今朝親友命喪,無處話凄涼。這是不可逆的人生軌跡,每個人的生活悲劇。

我們一邊蔑視相愛人的幸福,一邊嘲笑自己的孤獨。
我們一邊殘忍傷害對我們最好的親友,一邊找著心安理得的借口。
我們在求而不得中孤獨迷惘,在得到心之所想後,痛覺人生如夢,隨即幻滅絕望。

正嘆世態炎涼,哪知世事無常。這是人性的醜惡。

你看,川端筆下的江口老人,為了排遣接近死亡的恐懼和對青春流逝的哀戚,一次次撫弄姑娘姣好的肌體,一遍遍吸沁姑娘如花的芳香。而這不會醒來的「睡美人」,最終等著的是與荒淫好色的老人埋葬。

你看,芥川筆下的家丁,為了存活人世,扒下色衰的老婆子全部衣服,逃遁人世。

他們知道,地獄中有火山冰海,刀山血池,但這人世的惡鬼猙獰,閻羅密布卻勝似地獄。於是,一死百了,這是川端康成的升天台,芥川龍之介的升天台,也是諸多彷徨絕望的日本作家的升天台。

日本文學,其境過寂過頹過幻,不可久念,乃閱之而去。

回到一千年前的有宋一代。
你瞧,山色若隱若現,像回到了了廬陵歐陽公的詩中。
你看,波濤洶湧,竟然吹著白髮蒼蒼的漁夫翩翩起舞,可有趣了。
你聽,宋玉是多麼可笑,聽不懂莊子的天籟之音,硬要說風呀,竟然還分公和母。

哈哈哈哈……
耳畔傳來了蘇氏兄弟爽朗的笑聲。

積貧積弱的國家,窮苦勞累的百姓,無處言懷的志向,冤枉委屈的貶謫,積壓在了蘇氏兄弟心中。

和川端不同,和太宰治不同,蘇氏兄弟不簡單,他們走進了罪惡的人世,又自由的走了出來,散發著裂碎一切黑暗醜惡的耀世光芒。

他們淡化生活的坎坷,無視人性的醜惡,他們看到的是自然的美好,是永恆的美好,是大自由人眼中亘古不變的美好!

千年後,黃土一剖。而清水悠悠,夕陽依舊。

盡情享受江上清風,山間明月,極視聽之娛,窮耳目之勝,坦蕩於世,不以物傷性,隨緣而去,乘風而來。去哪裡,我們才會不開心呢?

人性,人生,無常的,不可捉摸的,對於朗朗清風,自然乾坤,如滄海一粟,若九牛一毛,終歸如殘骸蟻髏,湮滅幻滅!

如此看,學數學還是學文學,單身或者戀愛,考研或者工作,有用或是無用,又有什麼區別呢?快哉樂哉,心定剛好。

境界到了!


蘇東坡:夢到愛妻,深夜哭醒

回顧一生,他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洒人生

文| 烈酒封侯

圖| 來自網路

1

夢到愛妻,深夜哭醒

夜半,他夢中驚醒,清淚掛兩行,

夢中,他夢到了自己的結髮之妻,王弗,

那年,他19歲,她年方16,年輕貌美,知書達禮。

那一年,19歲的蘇軾,在青神古中岩書院求學,

老師王方是青神鄉貢的進士,桃李天下,

眾多學子中,蘇軾品學堪稱一流。

有一日,中岩主持和尚與老師王方帶大家春遊,賞山水春色,美不勝收,利用春遊機會,老師想為中岩寺中的這汪碧池取一名,使魚池能為古剎增色。魚池清澈見底,澄潭一泓,人拍手潭上,池中游魚聽掌聲而躍出水面。文人秀士與學子們爭相取名,有人叫「藏魚池」,也有人取名「引魚池」,還有人取名「跳魚池」,老師皆是搖搖頭。

最後,王方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人群中的蘇軾,這位才華出眾的學生,蘇軾非常謙虛地對老師說:晚生才疏學淺,言恐不中,既然有命,不敢違背。池中魚兒很解主客之樂,喚之即來,呼之即雲。於是大筆一揮,一氣呵成「喚魚池」三個字。老師一聽,非常高興的說:妙哉,「喚魚」,既新且雅,有聲有色,博得眾人齊聲喝彩。

正好在這時候,王方的愛女王弗,在閨房中也題名「喚魚池」,讓貼身丫環送到了池邊,眾人開卷,沒有不驚訝的,蘇軾與王弗,可謂是不謀而合,王方情不自禁地說:「此乃天緣之合,韻成雙璧。」

老師非常讚賞蘇式的才華,便將愛女王弗許配給了他。兩人交往之初便情深意篤、恩愛有加,並於1055年喜結伉儷,他們的愛情故事,曾為眉州城的一段佳話。

遊學中岩文采露,投箋題名巧韻同。

千古聯姻結佳話,筆落蒼岩耀光華。

婚後,愛妻陪伴自己讀書,整日在側,終日不去,自己偶爾在讀書的時候睡著了,她便從旁溫柔的提醒,才子佳人的絕配,夫唱婦隨,心心相印,然卻只得十一年相伴,王弗隨蘇軾官居京師,不幸於1065年5月亡故,琴瑟十一年,飛鳳匆匆一去。

哭醒後的蘇軾,難掩對愛妻的思念,凄楚哀惋,久蓄的情感澎湃奔涌,不可遏止。

於是,他起身,寫下了這首悼亡詞。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初讀這首詞,不知有多少人,讀著讀著,就哭了,為蘇軾的愛情故事,也為讀者自身內心藏有的思念,蘇軾,用一首千古傳誦的悼亡詞,在這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回憶著往事,一幕一幕驀然來到心間,久蓄心懷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而不可遏止。如是乎有此夢,如是乎有此詞,真實而自然。

本期,本號 烈酒封侯,便來聊一聊這位絕世大文豪的人生。

2

少年成名 百年第一

一提到蘇軾,人們自然而然便會想到他那些膾炙人口的詩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些流傳千古詩句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而對於生活中與官場上的蘇軾,很多人其實了解的並不多,蘇軾,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人,他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與他本人的個性與為人,到底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蘇軾出生於1037年1月8日,老家在眉州眉山,他是初唐大臣蘇味道的後代,蘇味道是河北欒城人,所以蘇軾的祖籍,其實是在河北。蘇軾的祖父是蘇序,蘇序有三個兒子,蘇澹,蘇渙,蘇洵。蘇洵便是蘇軾的父親,

蘇洵也是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蘇洵生下蘇軾的時候,為他取名為「軾」,「軾」為車前扶手,他的父親想要蘇軾,默默無聞卻可以扶危救困,有著不可或缺之意。蘇軾的為人,非常的豁達,非常的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好美食,你經常吃的東坡肉,便是因他得名,平日里蘇軾還非常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在1056年的時候,蘇軾21歲,他與19歲的老弟蘇轍,跟著自己的老爸蘇洵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他們從偏僻的西蜀地區出發,沿長江東下,歷時一年多,終於到達了目的地進京應試。

當時,是歐陽修主要負責此次的科舉考試,他可是當時的文壇領袖,小試官是詩壇宿將 梅堯臣。第一次參加科舉的蘇軾,面對策論題目《刑賞忠厚之至論》,一氣呵成寫出了《 刑賞忠厚之至論》,透過那洒脫的文字,蘇軾那清新洒脫的文風躍然紙上。歐陽修看到試卷的時候,非常的喜歡,很欣賞這篇文章,當時候歐陽修誤以為這麼優秀的試卷,肯定是自己的得意門生曾鞏所答,洋洋得意之間,便要將這份試卷列為第一名,但是落筆前又一想,自己給自己的學生弄個第一名,似乎有那麼一丁點的不合適,於是乎便排了個第二名。

就這樣,蘇軾本來是第一名的好成績,卻在歐陽修的一念之間,變成了第二。後來歐陽修才知道,自己的弟子曾鞏,並非第二,也非第一。屈居榮獲第二的這位考生,原來是只有21歲的蘇軾。不管怎麼說,蘇軾首次參加科舉,便一舉中了進士,當然,他的弟弟蘇轍也是同登進士科。自古,科舉考試便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就是說好考生,哪怕是五十歲才中了進士,也算是牛哄哄的,而這兄弟倆中進士的時候,一個19歲,一個21歲,可謂是少年成名天下知。

在這次考試的試卷中,蘇軾的答題中,有一句:「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梅兩人既嘆賞其文,卻都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後來歐陽修問蘇軾這典故出自哪裡,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

其實,這是蘇軾自己杜撰的一個故事,歐陽修聽後,不禁對蘇軾另眼相看,他的的豪邁、敢於創新深深的讓歐陽修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蘇軾第一年參加科舉並榮登第二,使得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之後在京師,他每次有了新作,文章便會立刻傳遍京師。他們父子三人,可是當時的大紅人。

可是正當他們準備要大展身手時,家鄉傳來了母親病故的噩耗,兄弟兩人隨即跟著父親回鄉奔喪。兩蘇的母親,她連自己的兩位兒子考中進士的消息都沒有等到就去世了,這不能不說是蘇東坡心裡一個巨大的遺憾。守喪期滿之後,他們才又返回京師。

之前21歲的蘇軾中進士還不是最牛的。下面才是蘇軾最牛的一次!

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制科考試與科舉考試可不一樣,科舉考試每三年一次,而制科考試是不定期的,制科考試是宋朝的一種特殊的考試製度。制科考試的程序要比科舉考試繁瑣複雜嚴格的多。參加制科考試的人員是由朝廷中的大臣進行推薦的,沒有推薦根本沒有機會參加,推薦之後,首先還要參加一次預試。最後,才由皇帝親自出考題。制科考試的選拔相當的嚴格。據說整個宋朝三百多年的歷史中,科舉考試選了4萬多進士,而制科考試只進行過22次,成功通過的人只有41人。

而在整個宋朝的制科考試中,這41人算是相當厲害的人了,而這41人中,最牛的當屬蘇軾蘇東坡。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是第三等!第三等最牛?是的,請看制科考試的等級規則。

制科考試分第一等、第二等、第三等、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第五等。其中第一和第二等為虛設的,也就是永遠不會有人考得。第三等是最高等,第五等是最差等,如果你考了第五等,也就是說你可以拜拜了,沒你什麼事了。

整個三百年,所有參加制科考試的人中,為第三等的人只此一人,便是蘇軾。剩餘最高的一位就是一個叫吳育的,得到了第三次等。所以說蘇軾為「百年第一」。

3

被貶黃州 千古絕唱

蘇軾因為得了百年第一,被朝廷授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這個鳳翔府的轄地相當於現在的陝西寶雞、岐山、麟游、扶鳳、郿縣、周至等市縣。蘇軾在這裡為官四年,四年後還朝,判登聞鼓院。治平二年,他的爸爸蘇洵因病去世,蘇軾、蘇轍兩兄弟扶柩還鄉,又是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再次還朝。

這時候,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這時候,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開了京師。朝野舊雨凋零,蘇軾再次回到京師所見到的,已然不是他21歲時所見的那個樣子。當然,王安石是一位很有理想的不可多得的人才。

王安石變法:是在北宋宋神宗熙寧年間進行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於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變法立制,富國強兵,欲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為原則,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北宋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1085年,宋神宗死後司馬光出任宰相,徹底廢除新法,連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廢除。

蘇軾本身便是那種有什麼說什麼的人,1071年,他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因而得罪了王安石,王安石很憤怒,便讓御史謝景在皇帝面前說蘇軾的過失。

蘇軾看到局勢對於自己也是越來越不利,於是請求出京任職,離開京師的是非之地,之後三年他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後又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蘇軾在這些地方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還是取得了不少的成績。這一離京,便是九年!

不過在1079年的時候,蘇軾43歲,也就是調任湖州知州的那段時間。在任上,他曾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

其實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寫出來的文章,筆端常帶感情,難免加上自己的個人色彩,他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說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說他「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蘇軾這是在諷刺朝廷啊,莽撞無禮,明顯是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死有餘辜。

之後,這些人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上下,一片倒蘇之聲。蘇軾剛剛在湖州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 烏台詩案」。

烏台詩案,這是蘇軾人生的巨大打擊,也是蘇軾一生的重要轉折點。在烏台詩案中,那些新黨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不可。朝廷上下,殺蘇軾與救蘇軾的聲音同時展開,朝中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皇帝,有許多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當時的王安石也已退休在金陵,他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這場詩案,最後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以從輕發落,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這場詩案,大文豪蘇軾坐了103天的牢房,其中有好幾次都是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曾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來到今天的湖北黃岡市,蘇軾當上了一個沒有什麼實權的朝廷官員,甚是低微,經歷過這場風波,也使得蘇軾變得心灰意冷,到任後心情經常的悶悶不樂,因為是無實權,也有閑時間,所以他也經常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散散心吃吃燒烤什麼的。

也就是在被貶黃州的這段時間,蘇軾為了寄託自己內心無法派遣的謫居思想,寫出了許多名流千古的佳作。其中包括《 赤壁賦》、《 後赤壁賦》和《 念奴嬌·赤壁懷古》。

名句欣賞
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說到蘇軾最具有這種英雄氣格的代表作

首推這篇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 ,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⑿。故國神遊 ⒀,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

4

東山再起再被貶 為官一任築蘇堤

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車輪到達了1084年,那一年,蘇軾離開了黃州,奉詔前往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永遠的離開了他。

前去汝州的路上,因為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自己能不能暫時不去汝州,而是先到常州居住,這一請求,被朝廷批准了。正當他準備要南返去常州時,皇帝神宗駕崩了。此時的蘇東坡,也管不了那麼多了,還是一路驅車去了常州。

常州是的好地方,水網交錯,風景優美。蘇軾在這裡,既沒有饑寒交迫的煩惱,又可以享受美里的景色,過得還是蠻愜意的,在這裡,可能是蘇軾生活的最舒心的一段日子了,這裡遠離了京師的官場紛爭,能與家人、友人朝夕相處。也就是在這裡,蘇軾終於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以後的終老之地。

1085年,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皇帝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也再次被朝廷啟用,先是朝奉郎知登州。之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便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再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連續升遷的蘇軾,應該也算是東山再起了,不過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又表現出了自己的個性,他認為這些新興勢力與所謂的「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提筆向皇帝提出諫議,抨擊朝政。

為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再次遭誣告陷害。蘇軾啊蘇軾,最後的最後,自己成了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的一個人的陣營,無奈之下,蘇軾再度自求外調。

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來到了杭州。

杭州的西湖,由於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崶台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

蘇軾來杭州之後便率眾疏浚西湖,據說動用了民工20餘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作為標誌,也就是現在的三潭映月。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6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蘇堤在春天的清晨,煙柳籠紗,波光樹影,鳥鳴鶯啼,現在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蘇堤春曉」。

杭州蘇堤

蘇東坡一生築過三條長堤,「東坡處處築蘇堤」。蘇軾被貶潁州時,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並築堤。1094年,蘇軾再次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來到了惠州安置。這時候年近6旬的蘇軾,日夜賓士,千里迢迢奔赴被貶之地,他到到目的地之後,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畢竟他蘇東坡,早已名聞天下。

為官一任,就是要做點事情的,蘇軾把皇帝賞賜給他的黃金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並修了一條長堤。為此,「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人們歡慶不已。如今,這條蘇堤在惠州西湖入口處,像一條綠帶,橫穿湖心,把湖一分為二,右邊是平湖,左邊是豐湖。

5

1097年,這時候的蘇軾,已經是年已62歲了,他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

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

蘇軾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蘇軾在這裡辦學堂,介學風,以致當時有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蘇東坡至儋州,從蘇軾學。在宋代100多年裡,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裡的姜唐佐就舉鄉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

在這裡,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

時至今日,儋州還有許多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這些都是當地百姓為了表達對蘇東坡的緬懷之情,你可能不相信,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永州安置。1100年的時候被朝廷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1101年8月24日卒於常州。去世前的蘇軾留下遺囑,要讓把他葬於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上瑞里。所以後來,蘇軾的兒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謚為「文忠」。65歲的蘇東坡,永遠的離開了世界。

雖然他一生波折,大起大落,但是他也一生豪邁,敢言敢說。

蘇軾在文化上,為後世留下了諸多的精神財富。

他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被後世所認可,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遠遠超過了蘇文和蘇詩。雖然蘇軾現存的362首詞中,大多數詞的風格仍與傳統的婉約柔美之風比較接近,但已有相當數量的作品體現出奔放豪邁、傾盪磊落如天風海雨般的新風格,如名作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東坡

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6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面是筆者認為蘇東坡最豪邁的一首詞,提出來以供賞析。

文章的最後,提一提蘇軾作為美食家的事情吧。

在宋人的筆記小說眾,有許多記載這蘇軾發明美食故事。其中東坡肉流傳最為廣泛。蘇軾在杭州做官時,在杭州西湖,築蘇堤。當地的老百姓非常感謝他。過年時,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由於豬肉太多,所以蘇軾指點家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然後又分送給大家吃,後來有的飯店便模仿做出蘇東坡分送的肉來賣,取名為「東坡肉」,賣的的還挺好,於是乎好多飯店都開始做「東坡肉」,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

本文發表於公號,烈酒封侯

本文內容部分史料整理自

《蘇軾傳記與集評》

《宋史》

圖片來源於網路

點擊下面藍色字體閱讀往期文章

— END —

點擊下面藍色字體閱讀往期文章

儒學史上最後一個開宗立派的宗師級人物

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一尊精神偶像

張幼儀,不好的婚姻卻使她成長,遇到了最好的自己

國士無雙者,唯大將軍韓信

陳寅恪,有這麼一位教書匠,大師之後再無大師

杜甫說:如果能重來,我要選李白

蘇東坡:他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洒人生

杜月笙:上海青幫 「流氓大亨」,去世前燒毀全部欠條,並告戒後人不得追債

李小龍的傳奇人生,一掃病夫龍骨傲,唱他萬遍警來人

— 是非成敗,人生豪邁 —

— 堅持走心,堅持長得好看 —


近日終是讀完了張振玉譯著的林語堂《蘇東坡傳》,說起這樣的傳記,當時台灣李一冰教授所著《蘇東坡傳》更能反映東坡先生浪漫驚奇的一生,可一來我與林語堂先生素有緣分,二來在林先生詼諧生動的筆下或許可使東坡先生更為傳神。如此正如「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無論傳記如何寫,上下乘終歸是取決於讀者罷了。
林語堂自己講史家不應文過飾非,他卻活生生將這部傳記寫成了小說,其中故事多有他臆想,而他自己亦如我這般對東坡盲目崇拜,為此他過於責備荊公之德,倒將荊公扁得一文不值了,竟引例:王安石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或許林先生筆下完美的蘇東坡正是他最理想的完美人格,正直心懷大道卻又聰穎詼諧。要說還原東坡先生的一生,僅從此書淺淺幾句倒也難得,但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浮光掠影的看過,才是赤壁旁數千古風流人物的偉岸身影。

『詩詞』
記得子瞻最喜與子由的風雨對床之約,很多的好詩詞也是誕生其間,即便猿吟鶴鳴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無意間得罪權貴,他也不改本色。他的詩詞中往往有著汪洋大海,不講辭藻的煊赫,平素的文字也可以使人讀到潸然淚下,引經據典恰如其分,尋常讀者往往披覽篇章才可尋其典故聞其真義。可人偏偏愛極東坡詩詞,他繼承之學,摒棄華麗辭藻,頗有建安風骨的遺風,少了慷慨悲涼的氣色,倒是不減了遒勁的風骨。他的詩詞往往大方,即便身處逆境,卻可一蓑煙雨任平生。他會因亡妻而作「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這般斷腸之辭,也可因思念子由而作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願,如此敢愛敢恨,不說他活的多麼驕傲,只因他活的真實,故而筆下詩詞能寄予鼓舞人心的力量。葉燮《原詩》中評價蘇東坡的詩詞「東坡之詩,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作為豪放派代表詩人,他的大多詩都有豪邁豁達的風格,情至深處也會纏綿悱惻,這正是讓蘇東坡的文學形象變得豐滿。更令人稱道的是東坡詩詞,淺讀可學遣詞造句,深研可學至理真知。蘇東坡平素如道家的清靜無為,內心卻信奉儒家忠義仁道,卻又愛研習佛家之理。集百家之長的東坡,行文之間往往微言大義,字句間蘊含著星辰宇宙的運轉,他可以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以頌赤壁之景,又以景至人由月下江江上月推出變與不變的辯證觀(蓋將自其變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早期的蘇詞,豪放不羈,官貶光黃時,自由開闊,晚期的蘇詞,則更多的在詩詞間繪描著生活的波濤,《定風坡》中的此心安處是吾鄉,文字的力量,從如鐵馬冰河到如穿牆檐水再到此時的春風化雨,已經潤物於無聲。當蘇軾的詩詞到了「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時,世人已經難以望其項背了。

『為人』
談及蘇東坡的形象,多數人拘泥於語文課本上的豪放派詩人清廉官員,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氣魄,亦懷有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壯志難酬,他修浚西湖六井、沈公井,修浚運河。歸究下來不過是清廉的賢臣和優秀的詩人。如此淺嘗輒止的認知倒也顯得淺薄。蘇軾是個治學嚴謹的人,卻不是個刻板的人,大多人以為蘇軾科舉應試時因為歐陽修所以為曾鞏之文避嫌而為第二,實則蘇軾此文亦有其瑜中之瑕,「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此堯與皋陶之典故為蘇軾所杜撰,然有趣在於蘇軾解釋為「帝堯之聖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他並不拘泥於史書,而是以史書推及史實,將史書沉鬱的文字讀活,真正理解了史書的真義。蘇子尚不拘泥於字裡行間的隻言片語,我們又何必字字斟酌,或許真正的蘇子就如林語堂筆下那般肆意瀟洒,苛求嚴謹反而落了下乘。東坡活的肆意瀟洒是面對坎坷時的泰然,遠離皇都,遠離喧囂,他只鍾情山水,神仙固有之,難在忘勢利,他羨慕陶潛悠然見南山的閑適,嚮往荷月帶鋤歸的生活。隨時光流轉,他像極了陶潛,徜徉山野田間,人間有味是清歡,唯一的不同是他的詩詞比陶詩多了幾分仙風道骨,也是源自於他的人生態度。他竹杖芒鞋行於林葉之間,也無風雨也無晴,自然的風雨難成坎坷,那人事的風雨更不足羈絆。他如蓮花清塵出世,卻不避世,比之陶潛之逃避,他心中不忘的是忠義,上可忠君下可濟民,既力排奸臣擾政亦通運河免稅賦,上下通達,他又超脫物外,聞塵掃盡根性空,不須更枕清流派。

『親友』
東坡的奇,其中必然少不了三蘇的故事,鉛若朴華的蘇洵,淡泊平和的蘇轍,一門三蘇的詩作使整個宋朝的文學脫胎涅槃成為並列於唐詩的璀璨鑽石。蘇軾的才氣,來源於行文樸素含義雋永的蘇洵,蘇軾的才氣,升華於與蘇軾書信往來不絕的蘇轍。可以說,沒有蘇洵和蘇轍,也就沒有如今耀爍古今的蘇軾。
蘇軾的友人眾多,最為人稱道的應該便是黃庭堅,秦觀,佛印,參寥。他們性格迥異,有的沉穩大方,有的留戀風月,他卻能與他們處之泰然。林語堂這樣講,君子之交淡如水,我思慕的人也曾這樣對我講過,君子之交淡如水,水沒有刺激的味道,卻讓人永遠不會對之生厭。水可有波濤似江河,亦可有涓流似溪泉,如冰如雨如雪,又如雲如霧如霜。正是東坡以水待人接物,方使不同人的鋒芒柔和相觸而非鋒矛相對,才有如此多的文豪大家如流觴曲水的詩詞相和。
以東坡之才氣,豈無風月相伴。東坡以三萬株松木「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來祭奠髮妻王弗,十六結髮相伴過東坡的鮮衣怒馬的少年時光,才可十年生死兩茫茫。梅開二度的王閏之,歷經烏台詩案,黃州貶謫,在蘇軾的宦海浮沉中,與之同甘共苦25年,亦不辜負「我曰歸哉,行返丘園。曾不少許,棄我而先。孰迎我門,孰饋我田?已矣奈何!淚盡目乾。旅殯國門,我少實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侍妾王朝雲,陪伴東坡末年的顛沛流離,與東坡琴瑟和鳴是為紅顏知己,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東坡的風月情事亦有詩情畫意,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若強做比喻,他如風,不流連塵世浮華,他如水,不眷戀繁華萬千,他如夢,不使俗人堪得透徹,他如月,不論古今中外共一輪嬋娟,他如光,點亮了五千年華夏最絢爛的章節。


十一世紀文化圈亞洲第一人。


對他不是特別熟悉,不管他什麼樣的人好像和我們都沒多大關係,只記得每個詩人都懷才不遇!哈哈


是值得欽佩的一個有趣的人。
有明顯的性格弱點,正因為如此,我們覺得這廝和我們很接近。他樂觀知命的人生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來講一段年少時期愛慕蘇公的故事。
蘇軾作為我古今上下五千年男神,甚至逐一打敗了當紅各大偶像成為我心中第一順位。必須是,真實不做作的清麗脫俗,和,絕對的不按套路出牌。

有很多我信口拈來的小故事,喜之而記,歷歷在目,尤昨日爾,列之,博諸君一笑:

1.蘇軾年少時,和弟弟還有程家小哥哥四人玩作詩,前二人作詩
「亭松宴仰如醉,夏雨凄涼似秋」
很文藝很厲害格調很高?
蘇家二兄弟對視一眼,接了下去:
蘇轍:「有客高吟擁鼻」
蘇軾(那時候叫子瞻):「無人共吃饅頭」
就是你高雅來我庸俗 俗點多好
人間紅塵 喜逢際會 俗世洒脫,又何必看開

人都說讀人如讀書,讀書似識人,那一日模糊憶之,似在草間樹下,若你初見這個容長臉兒的清秀少年,如此高調,少女奇之。

後見這少年禮部科考成名,鮮衣怒馬游東京

2.坊間傳聞,這少年郎考試引經據典,所用絕妙,歐陽修老先生一時稱奇,閱卷後私下請教蘇軾,蘇軾回「想當然耳!」(當然這是其中一個版本,看看考試瞎編一個典故的 老祖宗任性開先河啊)

又傳這少年,歐陽修先生閱卷見到答卷實在歡喜,但是古代的考生信息和現在一樣封的嚴實,歐陽先生一嘀咕,「這般文采,莫要是我那學生曾鞏的考卷,若取為第一,不是要讓人質疑我以公濟私,暗地裡提攜我門下?不可不可,還是降一點名次罷」於是與狀元失之交臂

而又傳,老先生不久後嘆「三十年後,就無人再提老夫了!」天下文豪之位,當為軾耳。

宋仁宗仍在位之時閱蘇文,歡喜說「我為宋朝未來找好了一個宰相!」當然後來未成,其弟官至宰輔,也是命運之嘲。

3.再說蘇軾進京考試之前,他爹是個中年二三十歲才開始讀書,(看看咱這些二十一二畢業就不讀書了的人 )考了一輩子試沒考上的人,然而散文位列八大家。

啊不對我是想講八卦的,扯到爹了也就順便講一講。
好我現在還是要繞回八卦來:
話說我這個少年人兒蘇軾啊,年紀輕輕,就娶了個媳婦,蘇家的女人……各個都是要把我掰彎的節奏,蘇母明事理教育兒子成才,蘇媳婦兒聰明玲瓏心,知書達禮,對人情品性通透,蘇後來的續弦面相品性平凡然而……還有他的小妾……他的小妹還有姐姐……媽呀一下子寫太多我慢慢來……這不妨礙當時的年少的我萌生嫁給他的想法哈哈哈,畢竟他是個有趣的人兒~

蘇姐蘇八娘嫁人早,然而遭到夫家虐待,早早去世,蘇軾一生對她丈夫程之才恨之入骨,哪怕京城官場相見,也不冷不熱。

蘇軾是這麼著,傳聞有段時間做噩夢(當然還有關於簡上人還有他初戀等故事,看的時候感覺有點邪門不太真實,就跳過不說了),掙扎未醒之間見一女子,心情稍緩夢裡便烏雲轉晴,反覆多次之後他忍不住拉住女子問其姓名,女子不語,在蘇軾手上寫下,三川弓。
他醒來,實在想不通,三川弓是什麼,直至後來去離鄉稍遠的地方,認識一個女子叫王弗,他某日忽反省,便驚問王弗寫名字的寫法。

王弗便答,你是怎麼知道,我寫自己名字筆順先寫橫,後寫豎,正好拆分開便是「三川弓」?
哎呀這事兒呀,就那麼地成了。
定親之前,照例要算姻緣八字,算命先生這一算,給了段周易的卦辭(小時候我真信這個還特地上網學算卦……還纏著我會算命的爺爺教我……不過……還是要相信黨相信科學啊!):
卦辭為「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蘇母一聽心裡有點嘀咕,難道是嫁過來圓不了房,要十年?那還怎麼抱孫子?

嘀咕歸嘀咕,還是嫁了,風光大嫁。
我們後來都知道,蘇軾和高中政治課本裡面客觀唯心主義的程家二兄弟程頤程顥不對盤,蘇軾娶妻,美人嫁才子,迎親途中在橋上便揭了蓋頭,咦不對為什麼要當眾揭?眾人無暇思考這個問題,因為蓋頭下的新娘,太太太太太太太好看了。
從此當地便有了過橋揭蓋頭的風俗。(這個我也不知道準不準確,沒有考究過)
但是後來程家嫁女就尷尬了!
因為有二女,奇醜。
這個蓋頭,不揭。
(蘇軾:這個鍋,不背。)
於是說什麼不合禮義道德,硬是取消了這個習俗。成婚當晚嚇死一個丈夫,另一個第二天去了青樓從此不歸家。程家教育女兒:要守婦德!於是女兒們乖乖沒有改嫁過了一生成全了貞節名聲。

可惜「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暗指十年亡妻,遺子離世。

再說續弦王閏之,為王弗堂妹,蘇軾娶王弗是王閏之還小,且閏之之名也是蘇軾取的,自小便羨慕蘇王二人夫妻情深,認為蘇軾有擔當能託付,暗戀蘇軾。蘇軾亡妻之後,媒人介紹,勸解蘇軾,閏之雖樣貌不及王弗,女紅針線拿手,性格溫順,適宜居家。
便成,閏之書讀不多,性格很好,後來朝雲還小時進家,便一起生活。

朝雲應是蘇軾路過風塵鄉,見一年紀還小的姑娘,眉目像極了王弗,就贖了身,帶回家。


————————( ??? ? ??? )——————————————
啊……好晚寫不動了……欲知後事如何,且聽小女子下回分解(關扇,鞠躬~)

關於題目的正答,我爸的話說,蘇軾就是傻 (他研究宋代詩詞,有著書本來想推薦打廣告,後來一想不對,這樣一來不就暴露身份了嗎(? ′?` ?)哈哈哈我才不傻,好了話說回來我就是想說明他答這個還是有一定權威性的)


看到這個話題,忍不住想來說兩句~

人的性格複雜,好處壞處一句兩句難講。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用他的成就、生平來映照,即便巨細無遺也未必就能說清。

我只能說,在我心裡他會是一個很好很好的朋友。有趣,有才,有眼界,有胸懷,有擔當,有真性情,有赤子心。你想要的一個知己好友,生死之交可以有的,他都有。無論什麼時候身邊出現這樣一個人,值得以一生去結交。

子瞻算是我的偶像和人性的嚮往,所以我看見的大概也是很主觀的,見諒。

未能生在一個時代,不能耳聞親見,很遺憾,所以也只能通過作品去了解他。若你有興趣,推薦你讀王水照先生的《蘇軾傳》,以及子瞻的所有作品。



段子手


如果說李白是那掛銀河,那蘇軾就是神州大地。


昨天中央九播出了關於蘇軾的紀錄片,講述得很詳細,可以去看看


如果《仇池筆記》真的是蘇軾寫的,那麼請看:王介甫先封舒公,改封荊公。《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識者曰:「宰相不學之過也。」 下面是王安石的《封舒國公謝表》 臣某言:伏奉制命特授開府儀同三司、封舒國公者。發號端門,外覃慶賜,疏恩列辟,俯逮空餐,舞手均歡,捫心獨幸。(中謝。)伏念臣久孤眷遇,當即譴訶。曠歲籲天,尚辭榮而未獲;新恩賜國,仍席寵以有加。唯茲邦土之名,乃昔宦遊之壤。久陶聖化,非復魯僖之所懲;積習仁風,乃嘗朱邑之見愛。鴻私所被,朽質更榮。此蓋皇帝陛下道冒群才,彌天之所覆;恩涵庶品,並物之所包。以厘事備於郊宮,而惠澤均于海宇。故雖幽屏,弗以遐遺。顧冒昧之不貲,豈糜捐之可報。臣無任。 沒別的意思 我就是想略黑蘇軾一把


東坡先生集中反映了古代文人仕與隱、進與退深刻地現實矛盾和內心衝突。一生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詩、文、書、畫皆佳的才子形象。崇道學仙的飄飄身姿以及東坡命名的酒肉所透出的人間煙火氣,無不表現出他複雜多面的人性。他的詞文道出了人生無寄感和空漠感,讓我們讀了長長嘆一口氣!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推薦閱讀:

蘇軾最愛的是王弗還是朝雲?
應該如何看待蘇軾對衛青的評價?
蘇軾比得上莎士比亞嗎?
把周杰倫的中國風歌曲,播放給蘇軾這樣的古人大家聽會怎樣?
如果嫁給蘇軾,蘇大公子會一生只娶我一個人嗎?

TAG:蘇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