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分鏡手稿在拍攝中有什麼作用?

之前看過一些導演們的分鏡手稿,比如徐克、姜文等,好奇這些手稿到底在電影拍攝中有什麼作用呢?


多圖預警。後文以《畫皮2》舉例
序:
所謂的分鏡手稿,其實基本上都會根據劇本及分場,請美術部門畫成分鏡頭腳本,再請導演確認;
難度再高一些、投資再多一些的,會請動畫特效部門和剪輯部門配合,給你直接剪一個動畫故事板(Layout)出來。(最後會具體以《畫皮2》為例)
又不是動畫大師,誰有空讓一個著名導演給你一張張畫分鏡頭?
當然小導演不認識分鏡頭的朋友的情況下,你還是乖乖自己畫吧。

當然老爺的畫在業內絕對業界良心,不過其實他還是以概念圖為主。

附送張藝謀英雄一張。

姜文,你看的懂的一張。

————————————————————————————

正文:
分鏡頭腳本的正常定義就不贅述了,什麼建築大廈的藍圖也好,使各種人領會導演意圖的工具也罷,
其實本質上說,就是一種溝通,因為圖像化/影像化的傳遞效果要遠遠強於文字。


而往極端了說,是為了成本的控制————錢。
一目了然,知道在混亂龐雜的拍攝現場,自己的職能該做什麼事。
所有動作、鏡頭、走位你在現場試,當然都能試出來,但這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而時間對於電影就是百萬級的燒錢。
分鏡頭腳本存在的意義,就是最大限度消除這些不穩定性。


雖然樓主問的是電影,其實就我的經驗,最最重視分鏡頭腳本,對分鏡頭腳本最為苛刻的正是廣告行業。而這,恰恰就體現了以上說的兩點:
1. 廣告商不是專業人士,他們需要一目了然知道你的影片最後會是什麼樣。
2. 跟實際製作單位接觸的往往是公關公司、製片公司或客戶的 Digital 部門,他們要準確知道每一分錢的轉化率,不容許時耗產生的成本磨損。

以上是分鏡頭的現實作用,而它的藝術作用則是因人而異。
比如:
1. 有的導演其實思路很不清晰,他就需要成型的分鏡頭來給自己定位。
2. 有的導演就擅長把不清晰的思路轉化成調性十足的影像風格,比如傳說中的王家衛,他當然有一定的設計腳本,但恐怕不會過多依賴於它。
3. 有的導演思路很清晰,他只是需要分鏡頭來作為片子的節奏風格的把控,那就可能會針對重要的幾場戲或幾個鏡頭單獨做分鏡頭的設計。比如我接觸過的岩井俊二的傳人,行定勛,他就只是在拍攝腳本中特別重要或感興趣的空白處,畫畫,然後和日本的攝影師、燈光師討論。
4. 我做紀錄片,不需要分鏡頭,因為更注重現場的「抓捕」。

至於其他的部分,我想當然因人而異,我僅以&<畫皮2&>舉例吧。
箇中奧秘,可以自行體會。
分鏡頭腳本:

效果概念圖:

電影畫面:

Layout 動畫故事板
前文說了,如果有大量資金和時間,會做 Layout,它的意義是完全三維動畫化,
導演可以在拍攝前就精確控制、測試時長,景別,故事節奏。提前就把現場要拍攝的所有情況過一遍。
實際上最後你只要到現場把 IPAD 投影出來,給大家看,大家照著動畫片拍就行了。
比如下圖,一開始的熊襲中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而調整後,可以使熊的形象更可怕一些。

結語,我亂說說哦。
任何工具的誕生都有其現實意義。事實上,在語言哲學中,我們知道,工具本身(語言)就已經決定了思想(內容方式)。
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其實早就不是作家式的創作,而更多是團體的工業品了,在這種情況下,分鏡頭腳本可能就是連接導演藝術理念和現實資本世界的重要紐帶,甚至是最後的遮羞布吧。
儘管對於我來說,這可能就失去拍片子的樂趣了,不過這就是大片,就是成本,投資和回報的博弈嘛。也是沒辦法的事。


所以我寧願轉向未知性最大的紀錄片。
因為在那裡,天空中漂浮著所有不確定的信號,告訴你,其實你壓根什麼也決定不了。
嘿,我就是這麼個受虐狂吧。


先說說問題所指的「分鏡手稿」,按「手稿」的定義來說,只有導演自己親手繪的原稿才能稱之為「手稿」,但放眼國內外導演中,能自己畫分鏡並還能稱為手稿而不是草稿的,掰掰手指頭也就那麼幾位大神,不具普遍性,所以我儘可能將問題中的「分鏡手稿」擴散作「分鏡圖」或「故事板」來回答。(以下統稱故事板)
首先一切的大前提是:故事板一定是為了方便導演與各部門溝通而存在的!
了解這個前提,就能理解同是分鏡,為何有的勾線染墨大氣磅礴,有的火柴造人渾然天成,因為他們這些手稿用來溝通的部門不一樣。
所以接下來我們就從主創部門的角度來反觀故事板的作用。
導演組:拍攝現場副導演的效率對拍攝進度至關重要,所以導演的故事板能讓副導演了解這麼一些事以提高效率:今天要拍攝多少鏡頭(什麼!明天要拍50個鏡頭!死定了!),這些鏡頭裡有多少全景中景特寫(哇!好多大頭特寫,鬆一口氣),鏡頭都什麼場景,什麼方位(哈哈!都在一個場景,還只有兩個方位!輕鬆輕鬆!),會出現哪些演員(神馬!?背景要帶上小明!?他在放假啊!),多少演員(哇擦!唯一的全景看起來起碼要500群演!!!撞牆死掉算了!),統籌這些鏡頭的拍攝順序,現場達到拍攝同時並有序準備下一個鏡頭。
攝影組:導演會通過故事板告訴攝影組一個分鏡頭的初步設想(參見火柴派分鏡),如果是運動鏡頭會連續畫上很多張,並標註上推拉搖移的說明。了解導演意圖後,攝影組可以根據這個方向去設計光線(室外夜戲!還各種全景!很適合我們發揮,唯一的困難是…我們沒多少燈啊!),選擇鏡頭(我要用長焦遠遠的調她調臉部特寫!以表現她不安的情緒…什麼?!那屋子就4平米?),準備器材(導演要全景俯拍!給我上大炮!…主任,你給我樓梯幹嘛?)。另有些攝影指導也會自己畫分鏡跟導演溝通(如前不久的《後會無期》就有秀出攝影指導的火柴人)。
美術組:因為故事板跟美術組設計場景道具常常是同期進行(有些電影故事板也會先於美術設計),所以會出現相互借力的情況,比如場景先出,導演會根據場景去發揮設計劇情(哇!好漂亮的景!乾脆設計個情節一把火燒掉好了!),通過故事板表現出來,美術組看到故事板會根據導演表現出的意圖有側重的加強(嗯…既然導演最後要燒掉…那應該不用做得跟設計圖一樣漂亮了吧…)。反之,有時候沒有場景的情況下,故事板也會根據導演的意圖做一些場面的設計(參見徐克的華麗派手稿),美術組再據此去設計(這圖不就是密密麻麻一群人嘛,還設計個啥,找個廣場一站不就完了!)。到了現場拍攝階段作用與副導演有重疊,即了解一天或者接下來所需要準備的服裝道具(明天要拍100個中介群毆?!沒衣服啊…副導…明天可不可以叫群演自帶黑西裝…)
動作組:這是一個劇組之所以需要故事板存在的兩大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接下來要說的特效組)。以下是筆者所了解的徐克導演就動作故事板的工作方式:起手動作戲的故事板並不需要一招一式的全記錄,而是需要抓住那些會讓人驚嘆鼓掌過目不忘的鏡頭(徐克稱之為「大畫面」),舉個極端例子如《黑客帝國》里的子彈時間(舉此例只為幫助理解「大畫面」的意思,是大畫面的上限之作,且不是動作組就能獨立完成的)。當導演對一場動作戲有了這麼幾個屌炸天的鏡頭設計後,動作組第一任務就是想辦法怎麼完成這些動作,接著導演會補充這幾個鏡頭之間邏輯聯繫的鏡頭,讓劇情看起來合理,最後以此故事板為本,動作組在此之上發揮,設計套招細節。
特效組:故事板之所以存在的另一個關鍵部門(甚至高於動作組),因為基於「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的理論…劇本中一個「飛天」可以是87版西遊記的孫悟空,也可以是好萊塢的鋼鐵俠,所以導演在與特效組溝通自己的想法時,沒有比一張圖放出來說「我要的就是這個」更好的方法了(這裡對故事板的畫面要求很高,火柴人帝國就默默退場吧),這裡故事板除了畫面,特效物體運動也是特效組評估能否完成以及報預算的關鍵(故事板里這龍明明就沒動!現在你要它走來走去!這得加錢!加錢!)。因此涉及特效組的故事板,都儘可能的在畫面上接近導演想法,並且表達清晰明了,一切順利的情況下,這也是故事板在成片中還原度最高的部分。
導演自己:故事板出來後,導演可以第一次在視覺化的層面上去審視自己的想法,在心裡做一次簡單的預演(因此現在故事板完成後都會做成一個動態故事板視頻,以初步掌握片子的節奏),心裡有譜後,現場拍攝能做出更好的發揮。
最後無論是精工派,火柴派,氛圍派還是幾何派,只要方便了導演的拍攝,都是對的;反之無利方便的話,就是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再加個愛因斯坦湊齊忍者神龜四兄弟來畫也沒戲…
一時所能想到故事板在電影拍攝中的作用大概這麼多,歡迎其他同學繼續補充。


劇本只是純文字,只能起到提示性作用吧。對文字的理解和想像,每個人的認識是不同的。而分鏡圖是把導演對成片的期待更直觀地展現給全劇組,讓各工種操作起來更直接更有效率。個人認為,分鏡圖還是清晰明確一些為好吧。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讀這樣的詩的時候,我們被詩句的情緒感染,但是這種情緒是模糊朦朧的,無法量化的。
-
換句話說,你可能從詩句中聯想到多重的模糊的畫面。而導演要做的是用畫面和聲音去營造詩句的情緒。
在創作中,文字劇本是不精確的,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字劇本是無法與創作團隊準確交流的,有什麼樣的場景,有幾個人,站什麼位置,怎麼樣的說,怎麼樣的哭。文學劇本不會面面俱到;文學劇本是無法準確計算成本的;文學劇本創作團隊是無法執行的,例如什麼樣的道具,什麼樣的燈光,鏡頭是長鏡頭還是大特寫。
分鏡是文學文字劇本視聽語言化過程中的提綱要領,可以將導演的創作意圖以類似多格漫畫的形式直觀展現。其最大特點是把模糊的帶有聯想空間的不精確的文字語言描述準確的畫面化處理,人物,衣著,道具,場景,鏡頭。無偏差的展現。一目了然。
給投資人,創作團隊,討論改進,核算成本等,
對於題主問的拍攝,分鏡是提綱挈領的指導作用,道具師場景師演員攝影師燈光等等以分鏡為藍本嚴格執行或再創作。


類似建築工程里的設計圖
layout性質的可以確定基本畫面的構成和構圖。分鏡性質的,可以確定每個鏡頭的時間,台詞,鏡頭運用等。
簡單來說,就是設計圖。


對這個行業從沒有太認真的研究過 在大二時候劇本被選中 黃袍加身做了回導演 因為劇本是自己的 所以編劇也是自己做 因為不喜歡學校配發的設備所以自己弄的所以攝像也是自己做 整個劇組13個人 11個雜務1個財務 完全說是次玩笑也可以 但是關於分鏡這方面我處理的還是很嚴肅的

首先是最根本的分解劇本

因為我個人的習慣緣故 我寫出來的劇本完全不是劇本 簡直是小小說 通篇1萬來字 對心情景色的描寫多於對劇情的推動 本來我是想過替換劇本的 因為之前寫過一個中規中矩的劇本被老師看中過 不過因為是在所有分鏡出貨後才有的想法 所以被老師扼殺 講之前分解劇本的過程 首先將劇情和多餘的語言描寫分割 先分割劇情部分 劇情部分確認無誤後在劇情分鏡稿中開始穿插其他鏡頭 例如:
分鏡13 無燈光 遠景 男二號遠遠走來
分鏡14 無燈光 仰視鏡頭呈角度 男二號走向男1號的背影
這就是最基本的劇情分鏡 但是在之後的完整版的分鏡稿中會出現更加細微的其他鏡頭
分鏡13 無燈光 特寫 男二號複雜的表情
分鏡14 無燈光 特寫 男二號緊了緊拳頭
分鏡15 無燈光 特寫拉遠鏡頭 男二號眼神鋒利 走向男1號
分鏡16 無燈光 近鏡模糊映射遠景 男1號在逗弄小狗 男二號仍舊走來
分鏡17 無燈光 仰視鏡頭呈角度 男二號走向男1號的背影
分鏡稿到這裡已經可以出稿 然後就是題主所說的手稿的問題了 查了下資料 好像國內導演沒幾個真正用手稿的 不過我還真用過幾次 不過我的也是草稿 算不得手稿

手稿最根本的用處在於溝通
在拍《騙子》的時候因為演員直接是從大一抓來的苦力 人家辛苦跟拍還不收錢 所以也下不了重口 更別說氣急了打臉了 所以很多時候都是心平氣和循循誘導 但苦於孩子確實不是干這個的料 女1號是個純粹小笨蛋 怎麼講也講不通 分鏡稿在她手裡就像天書 很簡單的一個鏡頭卻理解不了 這時候就需要手稿登場了 用一直更直觀的方法幫助演員了解你的想法 簡單地說就是他理解不了你文字所表達的抽象思維 那麼你就用畫或者其他更加直觀的方式來讓他理解你的形象思維 多數時候人腦並不支持兩者間的轉換 以下文字摘自《重生之小說巨匠》

包括韓朔在內,三個人都聽得驚訝不已,誰能想到像伊水安這樣一個一本書百萬銷量的頂級暢銷書作者,居然會卡文卡到哭。

「你們肯定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不過這卻是事實。」

「那你是怎麼處理這種情況的?」彌琥問。

「哭啊,就哭。」伊水安淺淺一笑,道:「然後說你問的問題,按照文學理論上的說法,那就是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轉換問題,故事的輪廓出現的時候,大腦會自動補足世界觀和背景,比如你幻想兩個人在一座城堡里對話,你的大腦會立即浮現出一座建築古樸神秘的城堡,但當你述諸於筆的時候,會覺得無從下筆,因為根本不知道從哪裡落筆。」

再笨的演員只要能夠通過直觀的方式來補滿他抽象思維上的不足也能抓准這個鏡頭的感覺 像現在出名的大腕兒 其實少有幾個天生就是做演員的料兒的 很多演員都需要和導演溝通才能抓准感覺 導演也需要用各種方法來傳遞給演員自己的各種腦洞
而分鏡手稿的作用不僅僅在於演員

如果攝像也是個笨蛋呢
我在拍攝短劇的時候並不存在這個情況 因為我導演編劇攝像三位一體 所以除去和演員的溝通我其實沒有感覺阻難 但是大型劇組可不一樣 除去合作多年的攝像 或者十分出色的攝像 大多數攝像對於劇本的理解是存在問題的 分鏡這東西 心情好的時候我寫的詳細 如下

分鏡119 燈光採用冷燈光斜面40度左右投射在角色側臉 鏡頭從腦後緩慢呈軸型移動到演員正面定格在近燈光對立位置 女1號冷冷地看著男2號

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有意思了 如下

分鏡124 無燈光 遠景移動拍攝 男1號出拳攻擊男2號

這時候多數攝像拿到分鏡稿的時候第一個反應就是小婊砸你踏馬搞我呢?但導演確實沒有搞你的意思 等到開拍的時候攝像忐忑的進入片場 導演開始就著這一個鏡頭講拍攝方法 兩個小時過去了攝像懵著上去拍了一場 然後導演耐著脾氣再講了一次 又拍砸 這時候導演就要拿起筆和紙揪著攝像的耳朵好好地講一下關於這個鏡頭的事情了

但總的講分鏡手稿也只是個基礎 我在拍短片的時候最開始十分滿意的分鏡稿在開拍後大修特改 最後拍完一看 其實沒有多少之前分鏡的模樣 畫了無數張草稿 卻沒有幾張是根據最開始的分鏡畫下的 拍戲 是個靈范活兒啊……


我覺得是導演讓大家直觀了解其腦洞的工具。


簡而言之 建築施工圖 效果設計圖


把按分鏡拍出來的東西剪輯一下,就是我們看到的東西~


我是做動畫的,動畫分鏡的概念應該跟電影差不多吧。分鏡的意義就在於,將每個鏡頭的機位運動,時間,人物布局提前設計好,整個團隊協商後確認通過,就可以直接拍攝了。如果沒有分鏡頭設計,片場臨時設計機位運動和布局豈不浪費時間。


不做分鏡咋知道拍啥?工程師厲害也要拿著圖紙對吧,拍電影開了機就是費用,提前不做好細緻的畫面安排難道現場找畫面感咩。。。。。


為控制最終的成片方方面面,也為節省成本,導演應該對即將拍出來的東西心裡有數,不能去了現場現看,前期做的越細中期後期越省時省力效果還好。


看一部電影從頭至尾都是分鏡頭,分鏡也是要劇本的,這個鏡頭從哪角度拍,那幾個鏡頭要拍出什麼意境,這都是分鏡的功能。手稿就是表格加場景板。


可以讓你在拍攝過程中不腹誹導演是個傻X,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別跟我說王家衛,王家衛你妹啊"


毛回答太全面了~簡言之是畫的人要把劇本圖形化的在腦子裡想像一遍,人物動作表情、機位、舞美、構圖等等都要考慮進去~再以分鏡稿形式呈現,讓各部門都初步知道如何呈現。從而便於拍攝~


導演初步的畫面構思,根據劇本而來的鏡頭感。


可以把《灌籃高手》的漫畫版看成分鏡手稿,TV版看成作品。BTW:井上雄彥也是大師

分鏡手稿應該就是作者事先對某個情節關鍵鏡頭的想像,一系列的手稿就像作品的骨架。最終呈現就是往骨架上填血加肉,可能創作的過程中會有部分改動,但是大方向是不會變的。

如果這麼說還不是太明白的話,簡單地說就是:你高考數學大題不會寫,先把用得到的公式默寫在上邊老師也會給你一半分。


徐克導演是具有一流水準的畫家,他藝術感非常好,想像力也非常的高超。他是技術大師,在很多電影里將特效運用的爐火純青,但其實特效是一個需要花費時間才能看到成果的東西,有可能在你腦海里已經想到那個場景運用特效之後的樣子,但你要如何與工作人員交流,如何讓他們很直觀的了解,這時候畫分鏡圖就是最佳形式。事實上,特效並不是現在才有的東西,幾百年前,米開朗基羅的畫從某種意義上說就特效,為什麼他能夠流傳,就是簡單和直觀。藝術大師的作品,其實我覺得電影導演,像徐克,就像是大畫家,他能用繪畫這種直觀的方式把他腦子裡那些很玄幻的東西表達出來,讓其他人一目了然,這對整個電影創作過程是非常有幫助的。

當然,像徐克這樣把分鏡圖畫這麼風騷的,單是分鏡圖就已經可以做藝術作品了。


推薦閱讀:

徐克和王家衛相比,為何後者更受國際電影界青睞?
徐克在《西遊》系列裡的「鬼馬想像」和張藝謀在《長城》里的腦洞到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口碑差異這麼大?

TAG:電影 | 藝術 | 導演 | 影視製作 | 徐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