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和趙括的差別為什麼這麼極端?

韓信和趙括,一個是戰國末期,一個是漢朝初期。同樣熟讀兵法,為什麼作戰的時候反差那麼極端?一個國士無雙百戰百勝,另一個紙上談兵被坑殺四十萬人。像韓信這樣的古人,讀了兵法和謀略,怎麼就這麼厲害?


趙括本該受到尊重

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的關鍵戰役,戰神白起優勢之下取得慘勝經此一戰威名更盛,而臨危受命盡了自己最大能力的少將軍趙括卻背上了「紙上談兵」的千古大黑鍋。真是逃不出成王敗寇的歷史鐵律和簡單粗暴的標籤主義。
不明真相的群眾只知道有「紙上談兵」這麼個典故,有這麼個趙括可以時不時地拿出來用於提點後輩或者嘲笑他人。真是千古奇冤。作為失敗者的趙括不受讚賞無可厚非,可歷史遠非一個成語故事那麼簡單,趙括不是不堪大用的紈絝子弟,而是臨危受命的少年英傑。最終他沒有創造奇蹟,但長平之戰的失敗應該是弱趙對於強秦的失敗,而不僅是趙括對於白起的失敗。
秦強趙弱是明擺著的事實,趙國最後的失敗其是一種必然。換將與否的差別在於可能廉頗堅守能敗得慢一些,趙括出擊敗得快一些罷了。我認為趙括在兩千多年前的長平已經盡了他最大的努力,當時無論趙國是誰做統帥,都未必能做的更好了。打仗,尤其是長平之戰這種賭上國運的大戰役,打得是什麼?打得是經濟,是實力,是綜合國力。我不是說統帥的個人素養對於戰爭的勝負不關鍵,只是這場仗打得遠遠不止是統帥的個人素質。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基本上形成了封建君主專制集權制度的雛形,而且可說是傾舉國之力於耕、戰。到長平之戰前夕,變法已近百年,秦國國力早已今非昔比,從前的西陲小邦已然具備了問鼎中原的實力,在國力上,秦已然遠邁東方六國。
  而趙國的實力在當時戰國七雄之中,只屬中下等,遠算不上超級大國。不說和強秦相比,比齊楚都猶有不如。而趙國比起西陲秦國又有一天然的大劣勢,即地處要衝,北有胡林、匈奴,東接強齊,南臨悍魏,西邊更是有虎狼之秦,所謂四戰之地,整日兵連禍結。整天打仗的地方更加難以休養生息,韜光養晦保存實力。
  要說趙國唯一還算值得稱道的就是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改革了落後的軍事指揮思想和武器技術之後,軍隊的作戰實力還算過得去,這也算是趙國能跟秦國來場決戰的基礎。但是秦國自商鞅變法實行了軍功授爵以來,上陣也是人人死戰,斬敵手機別在褲腰帶上繼續衝殺,說著都令人聞風喪膽,虎狼之師也不輸趙軍。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長平之戰的起因。
  公元前265年,秦昭襄王採納范雎的建議,開始實施著名的「遠交近攻」之策,首先對弱小的韓國大舉進攻,相繼佔領了韓國的少曲、高平、南陽、野王,並阻斷了韓上黨郡與韓國本土之間的聯繫。韓王知上黨不保,索性獻郡與秦求和自保。然而上黨人寧死不歸秦,太守馮亭與部下商量,覺得將軍事重鎮上黨獻給趙國,既不讓秦國得利又能促成韓趙聯合抗秦,何樂而不為。
  但這一舉動卻是給了趙國君臣一個燙手山芋:若不接受,上黨乃是軍事要地,那等於送上門的肥肉不要;接受上黨,則是完全不買秦國面子,虎口奪食,必定要與秦國正面衝突。基於此也有人認為馮亭獻上黨乃是以鄰為壑之計,挑起秦趙之爭來保全韓國。因此,趙國群臣就要不要接受上黨而相爭不下。最後趙孝成王採納了平原君趙勝的建議----派兵接收上黨。於是,秦趙之戰事已在弦上一觸即發。
  這可到了真正要比拼實力的時候了,首先是兵力對比:當時秦軍總數超過100萬,長平一戰,先後投入大約60萬兵力。趙國總兵力約60萬,長平之戰投入大約50萬。(這裡的兵力應該是包括了後勤運送補給的民夫等非作戰部隊,這個比例應該還是挺大的),兵力雖有差距,但也還不算特別懸殊。
  上黨作為軍事要地,易守難攻,趙軍算是佔據地利。也是靠這一點吧,趙軍才能在兵力、戰力都不如秦軍的情況下與之周旋較長時間。
  因此,總體說來,戰爭剛開始的時候,秦軍佔優,但並沒有壓倒性的優勢,趙軍並不是毫無機會。趙勝他們也不是傻子 ,如果打起來毫無機會他也不會力主接受上黨了。

  戰爭開始階段秦軍主帥是王齕,趙軍主帥是廉頗。小規模地作戰幾次,趙國都占不到便宜,畢竟實力還是有差距。廉頗百戰名將,見勢不好於是深溝高壘,避而不戰。在不佔地利的情況下,秦軍也沒有太好的辦法,畢竟也不具備圍城或者強攻的實力,只能小打小鬧打拉鋸戰。秦軍畢竟虎狼之師 ,戰爭打了幾個月後,以損失慘重的代價漸漸蠶食了趙軍的地利優勢。雙方進入了更加平靜的相持階段。
  大戰到了這一步,對雙方來說都已經是一場苦戰。這時候比的不僅是士兵的韌性和將領的耐心,更最重要就是國力,即經濟實力的比拼後勤保障,糧食補給能否耗得起跟得上,成為了這場戰爭勝負的關鍵。而這才是趙國與秦國最大的差距。秦國經過近百年的變法,獎勵耕戰,青壯年戰時為卒,閑時為農 ,秦國的糧食儲備已然極其雄厚。而趙國本身國小又居四站之地,並沒有攢下太多的家底。打這樣的大仗,幾十萬青壯年勞力在前線不事農耕,反而還要大量消耗糧食儲備。時間久了,秦國也耗不起,更何況是趙國。而且除了糧食供給,後續兵力也是大問題,趙國投入50萬幾乎已是舉國之力,再也無兵可用了,而且也總不能把李牧在北方抵禦匈奴的部隊也拉到長平。所以,秦軍可以等,不會貿然犯錯出擊,但趙國漸漸已經撐不住了。這個時候,趙王臨陣換將究竟是不是中了離間之計,就很難說了。而秦國散布謠言的本意,也是不想再過多消耗國力,希望戰爭進程能夠快一點,希望趙國率先犯錯而已。但是就算慢一點,秦國也一樣能打贏,縱使趙國堅持不換將(當然即便不換將也不可能一直堅守),廉頗對上白起也未必討得了好,他對王齕即已是勉力支撐。召回老成持重的廉頗,對於趙王也已是無奈之舉,換一個能速戰速決的人,賭上國運,成敗在此一舉。

當此時,趙國除了馬服子趙括之外,還有沒有別的更好選擇呢?
  當時趙國軍事人才的確是不少,有趙奢、廉頗、趙勝、李牧、樂毅、田單等等。長平戰時,趙奢已死,而趙括多年隨軍,年少成名,在軍中也頗有威信。平原君趙勝的能力更多長於後勤與外交,指揮作戰實並非所長。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雖能征善戰,但他要戍守北方防備匈奴,責任重大,分身乏術。燕國來的樂毅乃是一代名將,但其時已年老多病,不能再出征。安平君田單也算是戰國時期的風雲人物,但他自齊歸趙不久,雖頗受禮遇,被拜為相,但畢竟是客卿,難以服眾,在軍中的威望也是遠遠及不上趙括。
  而趙括為何是合適之選呢?他自幼隨父親在軍中,喜愛兵道,勤于思考,對於戰事頗有獨到見解,趙奢也經常會向他問計。(其實感覺這點確實和馬謖挺像)
趙奢曾率兵攻齊麥丘,久攻不下。但是趙王限期足月破城,趙奢無計可施,十分苦悶。而趙括此時獻計,主張善待俘虜,通過俘虜了解到了麥丘糧草不繼的重要情報,然後對俘虜以優待,並放之回城。俘虜回城後講說趙軍的好處,動搖了齊國軍心。趙括又派人將糧食用拋石機拋入城中,一舉使麥丘軍心、民心大亂,紛紛倒戈,不幾日齊軍將領便為眾所殺,麥丘城不攻自破。能使出這樣的攻心戰術,可見趙括絕非普通的二世祖。(這攻心戰術與馬謖更像了。。。)趙奢舊部對其心服,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由此可見,趙王走馬換將,趙括已是唯一的最佳選擇。
其實臨陣換將,而且是換下了廉頗這樣宿將,趙括能夠服眾已頗顯其能了。

  最後,讓我們再看看趙括在長平戰場上的表現:
  趙括到達前線後,即開始組織反擊,收復失地。秦王知趙軍換將,也偷偷用戰神白起換下了王齕,也可見秦國對於趙括的重視。趙括對於這一點一開始是不知情的,他不知對手變成了白起,這可算得上是趙國情報系統的嚴重失誤。這樣一來,白起知己知彼,而趙括則是知己不知彼了,先輸一半。
  當時情形:白起在西,趙括在東。白起身後是沁水,河寬水深,水流湍急,趙括身後是丹水,河面也很寬,但水很淺,可涉水而過。兩軍南為太行、王屋兩座大山,為秦軍所控制,北面是太行山脈,上面有幾處關隘,秦趙各自控制幾個。整個戰場居於盆地之中。
  趙括為決戰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先命皮牢趙軍出擊,控制沁水,然後揮師向東,與主力一起夾擊白起。趙括又命令駐守晉陽的趙軍南下,保護皮牢趙軍,並威懾河西空虛的秦國本土。做好這些安排,趙括才率主力出擊。趙括這些安排其實是沒有什麼失誤的,問題是他沒有料到趙軍沒有足夠的執行力來實現他的戰術。
  決戰開始,趙括大舉進攻,白起軍撤退到沁水東岸,背水死守。然而,此時趙國的皮牢、晉陽兩軍卻都被秦軍擋住,沒有完成趙括事先的安排,對白起的夾擊沒有形成。於是趙括軍屢次沖陣都無功而返,兩軍難分高下,如絞肉機般廝殺。趙括見夾擊態勢沒有形成,就想退回長平,但白起軍死纏爛打,毫不放鬆。就在兩軍難分勝敗的關鍵時刻,趙軍糧食先絕。趙括只好棄車保帥,命一支趙軍斷後,掩護大軍東撤回大本營。然而眼看就到長平,前方卻忽然出現一支秦國援軍,截住了趙軍的去路。此時白起已經追了上來,趙括反而被夾擊了。此時他只有涉丹水東撤,然而就在趙括剛到丹水河邊時,意外卻發生了:丹水突然間變深了,無法徒步涉水而過。原來,秦軍另有一軍挖渠引來了黃河水,一下子提高了丹水的水位。就這樣,趙括陷入重圍。
  此時戰場形勢變成了沖與堵的矛盾,趙括軍拚命想要把秦軍的包圍圈衝破一個缺口,長平、晉陽、皮牢的趙軍也拚命向趙括靠攏,各路秦軍則拚命阻擊,另有秦軍威脅邯鄲,令後方趙軍不敢來救。秦軍的危局在於,一點被破,則可能導致滿盤皆輸;而趙軍則已被圍困,糧草斷絕。
  經過數日大戰,趙軍仍無法突圍。此時趙軍無糧日久,戰馬也已殺光,甚至到了殺老弱病殘為食的地步。要知道在斷糧長達四十多天的時間趙軍沒有大亂。趙括想盡一切辦法,曾派刺客行刺白起,可惜僅僅刺傷白起,未竟全功。趙括又從趙軍中選出一個和自己相貌極其相似的人,穿自己的鎧甲,打自己的旗號,率一軍向晉城方向突圍,而自己則率主力向長平突圍。秦軍射死假趙括,以為趙括已死,於是對真趙括軍進行招降。趙括將計就計,率軍詐降,而秦軍也未完全放棄戒備之心,雙方假受降真會戰,最後一場惡戰,再次死傷無數,趙軍終因多日無糧,力竭而敗,趙括身先士卒衝殺死於亂軍之中。趙括死後,各路趙軍群龍無首,這才投降,隨後便是世人皆知的秦軍坑殺40萬降卒(對這一數字我一直存有疑問的,趙軍何以到了那個時候還有四十萬人呢?)。

  縱觀長平之戰,趙括的表現並不是一個酒囊飯袋,他並沒有犯什麼大的過錯,皮牢趙軍未能控制沁水十分可惜,趙軍自此就失去了獲勝的機會,只能轉而求自保。而最後趙軍的失敗,最重要的原因無非是兩點:一是糧草不濟,二是兵力不足。秦趙兩軍主力接戰,趙括雖未實現自己的意圖,但在於白起的對戰中也始終未落明顯下風。而從兵力上看,秦軍除主力白起軍外,尚有多支部隊,分別用於阻擋趙皮牢、晉陽軍,穿插包圍趙括軍,挖渠引黃河水,阻擋趙長平留守軍,威脅邯鄲,另外在沁水、丹水之上還都有水面部隊。其中尤其穿插包圍趙括軍的秦援軍,更是兵力充足。而趙軍除主力之外,其餘各部都實力不濟,能自保已經不錯,難以對主力有真正的幫助。趙括在這種不利形勢下,已經充分地消耗了秦軍的有生力量,秦軍獲勝也是一場慘勝。趙括這一戰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據說白起戰後遍尋趙括屍首不得,只找到了趙括的鎧甲和佩劍,白起傷心不已,將趙括鎧甲厚葬,取趙括劍自用。後來還對秦王說,自己率50萬大軍圍趙括20萬軍,傷亡過半才獲勝,實是前所未有之事。趙軍主力斷糧多日,人相食而鬥志不懈直到趙括戰死軍心才亂,趙括用兵實在是有獨到之處。秦王則說,長平一戰,秦軍慘勝,然而趙括死,白起存,這才是秦國的大勝。雖說這段對話沒有足夠的史料作為支撐,但是依據長平之戰的真實情況,卻說得上是在情在理。
  總的來說,長平之戰,趙王因為國力不濟,不能用廉頗的固守之計,只好以趙括代替廉頗。而趙括主動出擊,並不是完全沒有勝機,可惜沒有知己知彼,而且趙軍糧草、兵力都不足,這才無力回天。即使如此,趙括也大量消耗了秦軍的有生力量,沒讓秦軍佔到大便宜。因此要趙括為長平之戰的失敗負責,實在是無理的。我們應該明白,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趙括在長平已經盡了最大努力做到了很好,換了別人,恐怕也無法做得比他更好。我們如果只是盯著一個成語故事看歷史,那對於趙括真是天大的冤屈了。

題主拿韓信比趙括,其實縱然把韓信拿到那時候的長平,也未必能比趙括做得更多。


你讓韓信人生第一仗就跟白起杠,未必。。。


永遠都有為趙括洗地的。洗地的方式無外乎輸了只不過是因為對手是白起,背了所謂的黑鍋,如果假以時日,必然是一代名將。這種論調不值一哂。

我也沒打過仗,如果我穿越,帶領趙軍,最慘結局也跟趙括一樣,全軍覆沒自己兵敗身死而已,但這不等於我帶兵失敗,只是因為對手是白起,而是因為自己乾脆不知兵。

任何名將都有第一戰,很多慧眼識人的人都能看出來一個人優秀,需要的不是簡歷一樣的軍事成就,而是整體的狀態,即各種因素的綜合。蕭何看得出韓信的優秀,楊素韓擒虎牛弘看得出李靖的優秀,房玄齡看得出杜如晦優秀都是這種例子。一個真正的優秀的人才,有時候不需要打仗或實際作出事業才被別人發現。


首先,蓋棺定論的說,趙括是一個很糟糕的軍事統帥,甚至可以說是古代軍事鍵盤俠的代表人物。有人說趙括跟馬謖一樣,當參謀不錯,事實上趙括連參謀都當不好。後面我會解釋。


我不打算從軍事角度來論證長平之戰到底趙括打的如何。第一,我不是軍事家。第二,事後諸葛亮打的軍事論斷對於實際情況和面對的信息來說,一點意義沒有。嚴格來說,軍事家的水平不能用一場戰役,一個觀點或者一個事實來論證。比如伊闕之戰廉頗認為不能打,而趙奢認為能打且打贏了就認為廉頗不如趙奢。或者虎牢關前,李世民由隨機的戰略觀察轉為對竇建德的打擊就簡單認為屈突通撤退的建議是不正確的。或者在李靖對突厥獲得戰術戰略勝利會後,李世民派唐儉和談,而李靖抓住機會滅了dong突厥,因此認為李靖比李世民強。

但是,就算不從長平之戰如何打的。都能通過其他的描述,了解到趙括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一個軍事家,首先是人,然後再談是什麼樣的統帥。在史記有關廉頗藺相如的列傳。介紹了趙括和趙括作為軍人的缺點。老爹趙奢,藺相如和他老媽分別點出來一條。趙奢認為,趙括輕談戰爭,把生死大事說的如此輕易,因此不能帶兵打仗。藺相如認為趙括只知道讀老爹的兵法,卻不能隨機應變。他老媽認為趙括作為主帥領兵出征前,求田問舍,作威作福,與他老爹趙奢當年分財產與手下,與士卒同甘共苦完全不同。這些特徵的集合,我沒在中國古代任何一位名將身上看到過。根據這些表現,我實在看不出來趙括有什麼可能成長為一個優秀的軍事統帥。


有人上了大學,會造飛機坦克大炮
有人上了大學,只會打飛機


就像現在華爾街上的基金經理,基本上同樣都是差不多的大學畢業,學的東西也差不多,畢業實習經歷也差不多,那為什麼有的成了股神,有的是基民毒藥呢?所以我覺得,很多時候你不能因為兩個人背景看起來差不多而斷定這兩個人能力也差不多,不能因為兩個人都熟讀兵法就斷定兩個人的實際指揮能力也是一樣的。我讀書不多,只能從《資治通鑒》來答。從《通鑒》裡面可以看出,雖然趙軍總體戰鬥力可能不如秦軍,但是廉頗一直堅守不戰,保證補給不斷,跟秦軍拼消耗,而趙國也一直在跟其他國家談判求援。如果這樣下去,秦軍撐不住的概率很大,畢竟野戰他國,糧食遠程補給,消耗驚人,與那個時代較近的《孫子兵法》已經描述過這一點了。事實上《通鑒》裡面也側面說了,秦國的確是拼不起消耗戰的,所以寧願出重金賄賂趙國高層,只求讓趙括領兵趕緊出來送死。而趙括也做到了這一點,率精銳突擊冒進,都不知道給自己留接應部隊免得被敵人襲擊兩翼包了餃子,與大部隊切割開來,活活一個常凱申運輸大隊的將領水平,對各種風險的預判都極其不到位,也沒有想過失敗之後應該用什麼後招,完全被白起牽著鼻子打,跟逗小孩兒似的。最後倒是書生意氣,壯烈無比,親自突圍,可以人家秦軍根本懶得理,直接一頓亂箭射死拉倒了。至於韓信,完全配得上漢高祖對他的評價,當世人傑,無出其右。用兵彷彿鬼魅,出其不意,從來沒聽說過會犯諸如自斷補給、自陷包圍圈之類的低級錯誤。

所以我個人覺得,趙括是中國歷史上無數紙上談兵的先驅,而韓信是少見的軍事天才,從戰場上學習,再運用到戰場上去,兩者除了都讀過兵書,簡直沒有別的相同點了。


孫子兵法有雲,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韓信和趙括的區別也許在於此,兵法最終都是死的條文,誰能隨機應變,因敵變化靈活變化,誰就會取勝,若是死守教科書,只有死路一條,這個無論秦末還是漢初甚至直到現代,也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讀到題主這個問題,我搜索了一下趙括,突然腦洞大開,韓信和趙括的區別也許不僅僅在於對兵法的理解上,更重要的是史書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條記錄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這是趙括的父親趙奢評價自己兒子的一句話,意思是 用兵是何等重要的事?關係到無數士兵的生死,而我的兒子談論起來竟好似如此容易,如果我國不用趙括還好,如果用他為將,使我國大敗的必是他無疑了! 歷史上,像趙括這種藉助祖輩的餘蔭輕易混到高位的衙內公子哥,也許談論起理論來頭頭是道,往往軍隊中積年宿將也不是對手,但是他們有致命弱點:的來既然容易,失去必不珍惜,手下的士兵對他來說不過是棋子,甚至不過是數字,所以這種人往往用兵輕率不負責任,放在自己身上倒還好,最多不過傷害自己,可是在戰爭中呢,誰為無數喪子喪父的家庭來負責?想那趙括,一接廉頗的指揮權,立即全盤更改廉頗預定的戰略,這還不算,史書有載 易置軍吏也就是立即全部更換上下人員,個人推斷這和後來糧道被劫脫不了干係,從而直接導致了40餘萬大軍被秦軍包圍,也為後來大敗埋下了伏筆,白起詳敗走直接襲擊趙軍糧道,將趙軍分割成兩塊,其實在古代戰爭中,被圍不一定意味著絕對的失敗,不說40餘萬大軍不可能全部被消滅,即使只有一半有生力量能逃出去甚至返回本國,那就還有再度重來的機會,戰爭有許多種,有的不動筋骨即使戰勝也對全局沒有什麼影響,可是長平之戰是什麼級別的戰爭?這是滅國之戰,趙括的應對之策呢?史書記載 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明白了吧?趙括自己率領小部分精兵親自出戰,被秦軍輕易射殺,趙軍群龍無首遂降秦軍,繼而被全部坑殺,長平之戰以秦國大獲全勝而告終。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單獨和秦國全方位對抗。抱歉有點激動,因為長平之戰發生在我家鄉,對這場戰爭的意義再清楚不過。
說過了趙括,再說韓信,韓信的出身有多卑微相信大家都知道,還要提一句,儘管要窮的依靠別人才能吃飯,但是韓信給自己的母親辦喪事專門找又高又寬敞的地方,因為他將來要一萬戶人家給他的母親看守墳地!這讓人。。只能感嘆也許有人天生就是來做大事改變世界的吧,結合後來著名的胯下之辱,這樣的人心中大概藏有火焰吧,韓信在項羽手下是從一名默默無名的小兵做起的,這就決定了韓信的風格,能靈活運用兵法,能不顧一切追求勝利,能為了最終目標允許暫時失利,最能體現韓信作戰風格的,莫過於背水一戰了,背水作戰,在兵法中可是被稱為絕地的,百分之百失敗,在趙括看來也許絕對無法理解吧,可是在韓信手中居然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井陘一戰大敗敵軍,需要解釋的是背水一戰並非是普遍理解中的僅僅依靠勇氣就能反敗為勝,韓信其實還是用計了,就是這麼奇妙,用的居然是白起對付趙括的老法子-詐敗,韓信詐敗,敵軍傾巢而出追擊並搶奪戰利品,這是韓信埋伏的騎兵突入敵軍空營插上己方旗幟,輕易取勝。話說題主選的這個題目很奇妙,韓信用的戰術居然和打敗趙括的白起有異曲同工之處,還有巧合不止這點,韓信對陣的,正是復國後的趙國,,趙國居然倒霉到兩次都栽在我國歷史上堪稱 軍神 級別的名將手中,雙方對陣主將水平嚴重不平衡,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至於韓信的評價,我們藉助一下百度百科: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
作為歷史中的無數巧合,韓信與白起在某種程度上很相像,包括用兵如神,下場悲慘,後人憑弔無限憧憬,都有軍神的稱號,可是單論韓信與趙括,根本不具有可比性,甚至可以說趙括的錯也許是不應該在那個時間出現在那個戰役那個戰場,他的出現本來就是一場錯誤。


一個從基層干起,一個直接任命高級指揮官。
一個了解他的對手(韓信可是在項羽身邊卧底了好幾年),一個不是很了解。
一個初期被當做垃圾股,一個初期被當做績優股。
一個一出場遇上的只是些黃金段位,一個一出場就遇上了最強王者。
然後被最強王王者打爆了……白起,就是秦區的最強王者,另一個是王翦。趙區也有最強王者,李牧,廉頗。可惜趙區團隊產生了分歧,堅持不用最強王者當輸出。
不是我軍太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


趙括,理論知識紮實,紙上談兵無人能及。
韓信,同樣學理論出身(熟讀兵書)

趙括的失敗在於,上天沒有給他失敗的機會,一次失敗就成千古恨。
而韓信,從小兵干起。他有很多機會去發現實踐中會出現的問題,有很多機會去驗證他所學的理論和修正他所學的理論。了解他所學理論存在所需要的條件,對理論的理解更深。
軍事理論畢竟只是前人總結出來的戰爭普遍規律,實際應用還得看個人理解。
缺乏實踐經驗,很多常識問題都可能被忽略。

趙括就好比剛畢業的大學生,理論知識豐富,上崗去實習的時候總是會遇到很多問題的。
但如果有機會失敗,憑藉豐富的理論知識,"知識裏手"總會比小白進步的要快很多。


出道時同樣是面對一時名將,一勝一敗,高下立判。


趙王遂以趙括代頗將。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王不聽。初,趙括自少時學兵法,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則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乃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鄉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
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稱,妾請無隨坐!」趙王許之。

翻譯:

趙王中計,便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大將。藺相如勸阻說:「大王因為趙括有些名氣就重用他,這是粘住調弦的琴柱再彈琴呀!趙括只知道死讀他父親的兵書,不知道隨機應變。」趙王仍是不聽。起初,趙括從小學習兵法時,就自以為天下無人可比。他曾與父親趙奢討論兵法,趙奢也難不倒他,但終究不說他有才幹。趙括的母親詢問原因,趙奢說:「帶兵打仗,就是出生入死,而趙括談起來卻很隨便。趙國不用他為大將也還罷了,如果一定要用他,滅亡趙軍的必定是趙括。」待到趙括將要出發,他的母親急忙上書,指出趙括不能重用。趙王問:「為什麼?」回答說:「當年我侍奉趙括的父親,他做大將時,親自去捧著飯碗招待的有幾十位,他的朋友有
幾百人。大王及宗室王族給他的賞賜,他全部分發給將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理睬家事。而趙括剛剛做了大將,就向東高坐,接受拜見,大小軍官沒人敢抬頭正臉看他。大王賞給他的金銀綢緞,全部拿回家藏起來,每天忙於察看有什麼良田美宅可買的就買下。大王您以為他像父親,其實他們父子用心完全不同。請大王千萬不要派他去。」趙王卻說:「老太太你不用管,我已經決定了。」趙括母親便說:「萬一趙括出了什麼差錯,我請求不要連累我治罪。」趙王同意了趙母的請求。


給趙括洗地的鍵盤俠好好看看這個!!!


看爐石直播的感觸寫到這,大家別說我偏題。
爐石是個運氣遊戲,牌不好怎麼都贏不了,這沒錯;但這不妨礙我們努力打好每一回合,有勝利的希望就去抓住,不管多渺茫。牌手能做的也許沒有牌堆多,但牌是死的,人才是活的。
「知天易,逆天難」,諸葛亮的話用到這永遠沒錯。
那麼趙括是個什麼樣的牌手?答,臨場應變有餘,組牌定略不足。或者說趙王根本沒給他定策的機會,他的選擇只有上陣主動進攻,或者在家觀兵參議。沒有趙括還有廉括、藺括、田括,而唯一勝算的苦守求援,是趙王親口否定的。
所以我覺得他算不上優秀的將領,畢竟輸了;但這輸的鍋,不該他背,沒必要責備太深。
韓信不一樣。韓信不是君王的代言人,也不是主戰方面軍司令,正面一直劉邦自己在扛,他是作為別動隊出去壓制諸侯、爭霸北方的。韓信打的一直是爭取贏得漂亮、強化勢力的順風仗,是經濟仗,而不是生死存亡全力一賭的主將決戰。事實證明韓信能滾雪球滾到項羽都無力回天,卻沒人知道換他在劉邦的位置會怎麼樣,還能不能守那麼久。
別只用成敗論英雄,很多時候情況不同,難度不同,適合的人也不同。趙括跟韓信面對的局面差別太大了,實在沒法比。

其實趙括最像姜維吧,臨危受命,在敗勢戰爭中統兵不統政,努力聲張自己存在的繼承者。所以,我們可以說趙括不如諸葛亮遠矣,但和韓信,沒那麼明確的指標可比。
——畢竟韓信反叛沒開始就被暗殺了,沒機會證明他打劣勢仗有多高明,可惜。


趙國沒有蕭何,沒有關中糧倉,打個毛


項羽同樣熟讀兵書,卻敗於韓信。這就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吧。。


打仗還是要看對手


趙括比韓信有種,韓信比較懦弱膽小,因此不願意置身險地,趙括則信奉勇敢果斷之類的雞湯,上來就率兵突圍,結果被人射死,講道理四十萬人,他驅使士兵送死自己怎麼著也突圍的出來,可是禮義廉恥和尊嚴讓他不忍丟下士兵逃跑,趙王也逼他不能再繼續對峙下去,趙括死更多的是運氣。

而且趙括本來就和韓信差別很大,趙括是名門之後,從小飽讀詩書錦衣玉食,要什麼有什麼,還有個親爹天天可以問答,因此理論功夫比較紮實,加上當時列國敵對,相對眼界較小,不能實地考察和經歷。

韓信是破落王孫,沒人看得起,從小就一本孫子兵法和幾本初級爛大街書籍,窮的要命,也沒見韓信跟人交談時引經據典,不是說孫子兵法就是說項羽如何如何,說服陳希謀反時也沒扯之前趙國如何如何,而是單純的說巨鹿的地形。。可見並不算是熟讀兵書,從小兵做起,積累實用經驗慢慢龍傲天而已,兩個人的起點就天差地別。

另外樓上,項羽也並不飽讀兵書,項梁教他萬人敵,他未幾日,不得竟學,因此他的作戰方式非常陳舊,靠自己發明的大兵團作戰而橫行天下。韓信還天天跟部下討論孫子兵法,跟張良一起整理兵書,項羽可沒有這方面記載,他連當時大老粗都能拽兩句的孫子兵法都未曾討論過。。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戰爭 | 韓信 | 兵法 | 趙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