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和西藥哪個比較對身體有益?

在網上看到一個博友的文章(我為什麼開始懷疑西醫西藥?http://dedream.blogbus.com/logs/158036254.html ),說的西藥的理性問題,看了後心裡怕怕的。不知道以後感冒了吃西藥好呢?還是中藥比較好呢?


為什麼西藥的說明書那麼可怕呢?因為它經過足夠時長的臨床試驗,把已知可以發生的危險都列在上面,雖然攤到用藥的個體上副作用發生的可能性相當小。
西藥往往是有明確治療機制和治療靶點的(比如某種酶,或者某種受體,不一而足),它或者針對疾病發生的病因治療,或者針對疾病導致的癥狀治療,針對局部,思維直接。
中藥講究一個「調理」,強調整體思維。不過請不要以為中藥沒有說明其毒副作用就小。比如雷公藤,已知其對肝腎均有明確損傷作用。想知道更多中藥對肝腎的損傷作用(因為這兩個器官是身體代謝各種化學物質的主要器官),提問者可以自行搜索。
提問者所引博文中有「中醫治生病的人,西醫治人生的病」的觀點,的確,中醫的整體理論值得推崇,當今的身心醫學與行為醫學多少弘揚了這種思維。但是,關於中藥和西藥,我想說的是,如果一個人吃了某種西藥然後掛了,至少我們通常能知道該葯是怎麼讓TA掛的;如果吃的是中藥,恐怕還真沒法一下就知道TA怎麼被毒死的。
同意@蕭 關於能不吃藥就不吃藥的觀點,比如患普通感冒了可以硬抗著多喝水多睡覺等個一周左右它就自己好了;或者也可以適當吃點對症的博文作者喜歡的抗感冒藥泰諾控制下癥狀以滿足日常生活要求而不用再追加抗生素。更重要的還是及時就醫(求你了,看西醫吧)、遵循醫囑。這最後一句,想到周圍人時而憤憤「看個感冒300多一盒葯50多」,我說著有點兒沒底氣。這是另一個問題了,不談。


看到有些「中藥愛好者」在誤導和瞎扯,還「什麼西藥是死的,中藥是活的」,嘖嘖.....我覺得作為藥劑師有必要澄清下……
脫離劑量的情況下談論副作用是耍流氓!!!
脫離劑量的情況下談論副作用是耍流氓!!!
脫離劑量的情況下談論副作用是耍流氓!!!
重要的事說三遍。是葯三分毒。中西藥都有副作用,但是安全劑量範圍內對你身體影響微乎其微。不要諱疾忌醫!
--------------------------------------------------------------------------------------------------------------------------------------------
但是中藥因為是天然藥物獲取,許多有毒成分不被鑒定,相比於西藥完善的毒理和葯代動力學試驗中藥未知成分或者混雜成分反而更加危險!中國人已經被食品中各種化學添加劑安全問題攪得天昏地暗,看到西藥的化學試劑就想當然認為天然植物成分要安全?
中藥其實就是中國的本草藥物志,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民族都有自己歷史上的本草藥物使用經驗。那麼所謂的中藥和西藥區別就在成分是否明晰
例如青蒿素,青蒿素是從青蒿中提取的。在提純之前就是中藥,因為青蒿裡面不可能只有一種「青蒿素」的成分,但是後來成分量化分析後,有效成分就是青蒿素,其他都是無關緊要的雜質。青蒿素被提取後就是西藥了;還有牛黃,人工牛黃就是把已探知的有效成分人工合成後搞出來的,但是和天然牛黃功效就差那麼一點。原因就是天然牛黃有許多微量成分,人類目前檢測手段鑒別不出那些微量的有效成分;再例如,台灣人,廣東人喜歡喝涼茶降火,結果許多私人不公開處方做的涼茶裡面有些成分是對腎臟有很大毒性的,結果廣東和台灣人洗腎(腎透析)的比例異常高(數據就不列了,就告訴你們結果)。

我天朝一直喊著中藥現代化,其實都是忽悠。現在搞的無非就是劑型轉變,原來煎煮中藥現在做成膠囊,片劑就是現代化了?真正現代化就是把中藥中有效成分鑒別出,剔除雜質和毒性成分,研究其毒理和臨床效應。這需要沉下心來一點一點細緻地深入地幾十年如一日的做研究慢慢提純剔除,這點在這麼浮躁拜金的社會環境下,科研人員和投資方根本做不到啊。相反日本的漢方醫學研究者早就甩我們老遠,他們可真是腳踏實地做學問。


摘一段維基: 華人社會常認為因中藥多屬天然藥物而認定其必然較西藥安全,但兩者作用有別,且中藥之化學成分較為複雜,西藥因成分單純,反而較易管控。且中藥亦有少數副作用較強的藥物,如馬兜鈴、川烏、篦麻子、蟾酥、硃砂等皆是,因此並沒有中西藥何者較為安全的問題,端看使用者的心態而定。

順便說下中西藥聯用的問題:
配伍合理,取長補短,可使療效增強,縮短病程,還能降低毒副反應;而盲目不當地進行中西藥聯用,可使藥效降低、消失、甚至毒副作用增加,引起葯源性疾病,延緩病程,甚至危及生命。

例子:
中藥黃連、黃芩、黃柏等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與抗生素聯用增強療效;銀花和青黴素聯用能減少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黴素的耐藥性,增強青黴素的作用;
中成藥蛇膽川貝液不宜與鹽酸哌替啶注射液、磷酸可待因合用,因蛇膽川貝液中含有杏仁甙,再與鹽酸哌替啶注射液、磷酸可待因聯用,增加毒性。


至於感冒用藥的么,由於國內醫院喜歡「聯合用藥」,動不動就用抗生素、點滴,再加個感冒藥、止咳糖漿,數量再X一下,還有檢驗化驗的費用,這主要是「以葯養醫」體系導致的,「看病貴」屬於另一個問題。

另外LZ可參考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34296


讓你看看具有中國特色的, 為保護祖國偉大傳統文化寶庫而制定的&<中藥註冊管理補充規定&>. 你就能知道中藥多麼的牛逼了.

自己定質量標準, 按幾千年前的古書解釋機理, 不用研究藥理毒理作用, 不需要檢驗臨床安全性, 可以跳過絕大多數臨床驗證, 改變配方工藝不需要重新驗證藥效, 還能夠對"疑難雜症"進行特殊審批.

轉自百度.

中藥註冊管理補充規定
第二條 中藥新葯的研製應當符合中醫藥理論,注重臨床實踐基礎,具有臨床應用價值,保證中藥的安全有效和質量穩定均一,保障中藥材來源的穩定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並應關注對環境保護等因素的影響。涉及瀕危野生動植物的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第三條 主治病證未在國家批准的中成藥【功能主治】中收載的新葯,屬於《藥品註冊管理辦法》第四十五條第一款第(四)項的範圍。
第四條 中藥註冊申請,應當明確處方組成、藥材基原、藥材產地與資源狀況以及藥材前處理(包括炮製)、提取、分離、純化、製劑等工藝,明確關鍵工藝參數。
第五條 中藥復方製劑應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組方,其處方組成包括中藥飲片(藥材)、提取物、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
如含有無法定標準的中藥材,應單獨建立質量標準;無法定標準的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應單獨建立質量標準,並按照相應的註冊分類提供研究資料;中藥提取物應建立可控的質量標準,並附於製劑質量標準之後。
第六條 中藥復方製劑除提供綜述資料、藥學研究資料外,應按照本規定第七條、第八條和第九條,對不同類別的要求提供相關的藥理毒理和臨床試驗資料。
第七條 來源於古代經典名方的中藥復方製劑,是指目前仍廣泛應用、療效確切、具有明顯特色與優勢的清代及清代以前醫籍所記載的方劑。
(一)該類中藥復方製劑的具體目錄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協助有關部門制定並發布。
(二)符合以下條件的該類中藥復方製劑,可僅提供非臨床安全性研究資料,並直接申報生產:
1.處方中不含毒性藥材或配伍禁忌;
2.處方中藥味均有法定標準;
3.生產工藝與傳統工藝基本一致;
4.給葯途徑與古代醫籍記載一致,日用飲片量與古代醫籍記載相當;
5.功能主治與古代醫籍記載一致;
6.適用範圍不包括危重症,不涉及孕婦、嬰幼兒等特殊用藥人群。
(三)該類中藥復方製劑的藥品說明書中須註明處方及功能主治的具體來源,說明本方劑有長期臨床應用基礎,並經非臨床安全性評價。
(四)該類中藥復方製劑不發給新葯證書。
第八條 主治為證候的中藥復方製劑,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用於治療中醫證候的中藥復方製劑,包括治療中醫學的病或癥狀的中藥復方製劑。
(一)該類中藥復方製劑的處方組成應當符合中醫藥理論,並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基礎,功能主治須以中醫術語表述。
(二)該類中藥復方製劑的處方來源、組方合理性、臨床應用情況、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內容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組織中醫藥專家審評。
(三)療效評價應以中醫證候為主。驗證證候療效的臨床試驗可採取多種設計方法,但應充分說明其科學性,病例數應符合生物統計學要求,臨床試驗結果應具有生物統計學意義。
(四)具有充分的臨床應用資料支持,且生產工藝、用法用量與既往臨床應用基本一致的,可僅提供非臨床安全性試驗資料;臨床研究可直接進行Ⅲ期臨床試驗。
(五)生產工藝、用法用量與既往臨床應用不一致的,應提供非臨床安全性試驗資料和藥效學研究資料。藥效學研究應採用中醫證候的動物模型進行;如缺乏成熟的中醫證候動物模型,鼓勵進行與藥物功能主治相關的主要藥效學試驗。臨床研究應當進行Ⅱ、Ⅲ期臨床試驗。
(六)該類中藥復方製劑的藥品說明書【臨床試驗】項內容重點描述對中醫證候的療效,並可說明對相關疾病的影響。
第九條 主治為病證結合的中藥復方製劑中的「病」是指現代醫學的疾病,「證」是指中醫的證候,其功能用中醫專業術語表述、主治以現代醫學疾病與中醫證候相結合的方式表述。
(一)該類中藥復方製劑的處方組成應當符合中醫藥理論,並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基礎。
(二)具有充分的臨床應用資料支持,且生產工藝、用法用量與既往臨床應用基本一致的,可僅提供非臨床安全性試驗資料;臨床研究應當進行Ⅱ、Ⅲ期臨床試驗。
(三)生產工藝、用法用量與既往臨床應用不一致的,應提供非臨床安全性試驗資料,並根據擬定的功能主治(適應症)進行主要藥效學試驗。藥效學研究一般應採用中醫證候的動物模型或疾病模型;如缺乏成熟的中醫證候動物模型或疾病模型,可進行與功能(藥理作用)相關的主要藥效學試驗。臨床研究應當進行Ⅱ、Ⅲ期臨床試驗。
第十條 對已上市藥品改變劑型但不改變給葯途徑的註冊申請,應提供充分依據說明其科學合理性。應當採用新技術以提高藥品的質量和安全性,且與原劑型比較有明顯的臨床應用優勢。
(一)若藥材基原、生產工藝(包括藥材前處理、提取、分離、純化等)及工藝參數、製劑處方等有所改變,藥用物質基礎變化不大,劑型改變對藥物的吸收利用影響較小,可根據需要提供藥理毒理研究資料,並應進行病例數不少於100對的臨床試驗,用於多個病證的,每一個主要病證病例數不少於60對。
(二)若藥材基原、生產工藝(包括藥材前處理、提取、分離、純化等)及工藝參數、製劑處方等有較大改變,藥用物質基礎變化較大,或劑型改變對藥物的吸收利用影響較大的,應提供相關的藥理毒理研究及Ⅱ、Ⅲ期臨床試驗資料。
(三)緩釋、控釋製劑應根據普通製劑的人體葯代動力學參數及臨床實際需要作為其立題依據,臨床前研究應當包括緩釋、控釋製劑與其普通製劑在藥學、生物學的對比研究試驗資料,臨床研究包括人體葯代動力學和臨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對比研究試驗資料,以說明此類製劑特殊釋放的特點及其優勢。
第十一條 仿製葯的註冊申請,應與被仿製藥品的處方組成、藥材基原、生產工藝(包括藥材前處理、提取、分離、純化等)及工藝參數、製劑處方保持一致,質量可控性不得低於被仿製藥品。如不能確定具體工藝參數、製劑處方等與被仿製藥品一致的,應進行對比研究,以保證與被仿製藥品質量的一致性,並進行病例數不少於100對的臨床試驗或人體生物等效性研究。
第十二條 變更藥品處方中已有藥用要求的輔料的補充申請,如處方中不含毒性藥材,輔料的改變對藥物的吸收、利用不會產生明顯影響,不會引起安全性、有效性的明顯改變,則可不提供藥理毒理試驗資料及臨床試驗資料;如該輔料的改變對藥物的吸收、利用可能產生明顯影響,應提供相關的藥理毒理試驗資料及Ⅱ、Ⅲ期臨床試驗資料。
第十三條 改變影響藥品質量的生產工藝的補充申請,如處方中不含毒性藥材,生產工藝的改變不會引起物質基礎的改變,對藥物的吸收、利用不會產生明顯影響,不會引起安全性、有效性的明顯改變,則可不提供藥理毒理試驗資料及臨床試驗資料;如生產工藝的改變對其物質基礎有影響但變化不大,對藥物的吸收、利用不會產生明顯影響,可不提供藥理毒理試驗資料,進行病例數不少於100對的臨床試驗,用於多個病證的,每一個主要病證病例數不少於60對;如生產工藝的改變會引起物質基礎的明顯改變,或對藥物的吸收、利用可能產生明顯影響,應提供相關的藥理毒理試驗資料及Ⅱ、Ⅲ期臨床試驗資料。
第十四條 需進行藥理研究的改變已上市藥品劑型、改變生產工藝以及改變給葯途徑的註冊申請,應以原劑型、原生產工藝或原給葯途徑為對照進行藥效學試驗(對照可僅設一個高劑量組)。
第十五條 新的有效部位製劑的註冊申請,如已有單味製劑上市且功能主治(適應症)基本一致,應與該單味製劑進行非臨床及臨床對比研究,以說明其優勢與特點。
第十六條 非臨床安全性試驗所用樣品,應採用中試或中試以上規模的樣品。臨床試驗所用樣品一般應採用生產規模的樣品;對於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製成的製劑,可採用中試或中試以上規模的樣品。
第十七條 處方中含有毒性藥材或無法定標準的原料,或非臨床安全性試驗結果出現明顯毒性反應等有臨床安全性擔憂的中藥註冊申請,應當進行Ⅰ期臨床試驗。 第十八條 新葯的註冊申請,申請人可根據具體情況申請階段性(Ⅰ期、Ⅱ期、Ⅲ期)臨床試驗,並可分階段提供支持相應臨床試驗療程的非臨床安全性試驗資料。
階段性臨床試驗完成後,可以按補充申請的方式申請下一階段的臨床試驗。
第十九條 臨床試驗需根據試驗目的、科學合理性、可行性等原則選擇對照藥物。安慰劑的選擇應符合倫理學要求,陽性對照藥物的選擇應有充分的臨床證據。對改變已上市藥品劑型、改變生產工藝、在已上市藥品基礎上進行處方加減化裁而功能主治基本一致的中藥製劑,需選擇該上市藥品作為陽性對照藥物。
第二十條 臨床試驗期間,根據研究情況可以調整製劑工藝和規格,若調整後對有效性、安全性可能有影響的,應以補充申請的形式申報,並提供相關的研究資料。
第二十一條 藏葯、維葯、蒙葯等民族葯的註冊管理參照本規定執行。民族葯的研製應符合民族醫藥理論,其申請生產的企業應具備相應的民族藥專業人員、生產條件和能力,其審評應組織相關的民族藥方面的專家進行。
第二十二條 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藥品的第一原則是有效性,也就是必須有穩定的療效,必須提供一系列療效證據。醫生個人觀點、患者主觀體驗、古代醫書的記載、傳說中的故事都不能作為療效證據。
西藥必須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獲得真實的療效證據才可能通過審批。而中藥則不需證據,目前所有的中藥都沒有真實的療效證據。世界上絕大部分中藥都是中國審批的,用違反藥品管理基本原則的方式審批通過。所以,歐美國家基本沒有中藥,如果有也只能當做食品銷售,不能聲稱有療效。歐盟對傳統藥物實行了極為寬鬆的簡易註冊方法,不需要療效證據,只需要安全保證。但也沒有中藥通過歐盟審批,因為幾乎所有的中藥都發生過安全性問題。
中藥和西藥確實是兩個體系的東西,最主要的區別是西藥確實有效,中藥則無一例有效。


西藥會告訴你毒副作用在哪裡,中藥會告訴你毒副作用尚不明確。


tm沒病就是有利。
不過如果是想活命的話,西藥當然更好。
當然了,為了信仰,腦袋掉了也是碗口大的疤。
幹了這碗硝芒,我們來世再會!


感冒能堅持的話,不吃藥最好。
因為感冒治不好,只能控制癥狀,大概意思就是「感冒吃藥7天好,不吃藥一周好。」

對於你說中藥西藥哪個對身體有益。我只能說是葯三分毒,「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絕對是騙人的。

其次,西藥肯定比中藥更加合理可控是顯而易見的。毫不誇張的說,吃中藥還是吃西藥取決於你相信風水算命相信五行還是相信科學相信數理化。


中醫粉總喜歡否定西醫中的盲點,大概就是拿自己有效的1%去否定別人無效的10%,大概就是「祖宗傳承5000年的東西,肯定有效果。西醫(現代醫學)才發展百年,科學不是萬能,人類相對於未知的宇宙還是很幼稚的」,這種非常反智的理論,難道因為宇宙之大真理之廣就不能探索了?抱著老祖宗一套落後的東西,人類遲早得像恐龍一樣滅亡。


首先你要認識到一個事實:人類的智慧到現在為止只揭開了生命奧妙的小小一個裙角,離關鍵部位還遠著呢。醫生在用非常有限的工具和精力同無限的疾病進行著殊死鬥爭,所以他們應當被尊敬。

西醫本來就是這樣,很多病研究的比較深入,但是暫時沒法治癒,只能通過長期用藥控制病情不讓其發展。

傷風感冒其實特別考究中醫水平的一種病,如果不能在兩劑之內治癒,就算失手了。


普通病毒性感冒還是中藥效果好,就算最保守的清熱解毒藥抗病毒也可以有效縮短病程。當然,維生素、大量飲水、多休息是必須的。


還有,別偏執,中醫西醫都是好的。沒有中醫底子別看劉力紅、火神派、養生節目,建議看《中醫入門》。


沒事少吃藥,好好吃飯均衡飲食最對身體有益。


就目前生產質量控制情況來,中藥安全性問題同樣令人擔憂。


差不多,都是化合物在起作用。


中藥只是好多毒性沒被證實罷了。中醫中藥只是靠經驗。而西藥腰經過無數的臨床驗證。才會列出種種的毒性反應。也是對病友負責


中藥治病養人,西藥治病救人


其實作為一個正在讀中藥學的本科生 以我對中藥的理解以及在課上學到的 中藥是有毒 比如半夏什麼的 但是配伍之後許多藥物的毒副作用會減弱 除此之外呢 中醫辯證論治 所以會針對不同的症來開不同的方子 並且不同時間有不同的方子 效果還是不錯的 舍友祛痘什麼的也是在省中醫院開的方子 效果挺不錯的 西藥的話 (雖然我是一直想學西藥的)但是大一 我也並不太知道什麼。。。 我想澄清一下我對中藥的理解


前幾天腹瀉 去某公立醫院看病 花了200多 打針80 開藥120 開的都是中成藥顆粒沖劑 後來回家泡著喝,我的個天 不說苦 那藥味是一股說不出的噁心 想到良藥苦口 捏著鼻子想一口氣喝掉 可是沒想到喝到一半就嘔了 就沒在喝了 。呵呵


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做判斷最有益


這個應該問有病不治的後果和吃藥的副作用那個嚴重吧?


關於「中藥和西藥哪個比較對身體有益」的問題太籠統,僅提供些一般的原則性意見。用藥應考慮用藥的針對性,也就是要解決身體的什麼問題。比如:用於生命搶救的,應當首選西藥;如果是用於身體保健或一般治療的應該考慮個人的意願和習慣。就後者而言個人認為:如果是懂中醫中藥的人用中藥,中藥比西藥好;如果是不懂中醫中藥的人用西藥,西藥比中藥安全。這要從中西醫不同的治療理念和方式考慮。中醫用藥的理念是——從人的五臟六腑氣血陰陽整體考慮,以葯之偏性糾人體之偏性,從而調動人體正氣祛除病氣。由此,不會損傷人體正氣並且提升人體陰陽氣血的平衡,可以說是用藥的最高理念。西醫用藥是——針對具體的病理、病位靶向用藥。靶向用藥有可能忽略人體的整體平衡,在治療某一病位的疾病時有可能帶來對其他臟器的損害,也就是」副作用「,這是西醫目前的發展水平所不能迴避的問題。但是,凡中藥皆有」性味歸經「,中醫用藥講求」辯證施藥「,如果是不懂中醫中藥的人不會」辯證「,把中藥的」性味歸經「用反,則會增大」人體之偏性「,這種情況中醫稱之為」壞病「,危害更大。故此,不懂中藥的人用西藥更安全,因為凡經過葯監局批准上市的西藥都有明確藥物靶向和病理、藥理實驗以及不良反應的監測記錄。僅供參考。


我要怒答這道題!只從中藥和西藥籠統概念出發,一句話就是:中藥是活的,西藥是死的。每一味中藥(包括礦物類葯)都是有性味歸經的,就是說它有自己所對應的大自然密碼,進入我們人體以後就和人體對應的經絡相通,然後在對應的位置上發揮作用。而西藥是死的,是合成出來的提取物,說白了就是可食用的化學製品。它進入人體後就像機器一樣執行指令,沒有情感,沒有生命

當然啦,如果中藥用的不對也是會起相反作用的,這很正常,醫術不高的中醫大夫沒有真正明確病人的診斷,不了解病人身體真正的情況就肆意用藥,那也是很危險的。這個道理西醫同樣適用。

所以就題主的問題,哪個更有益身體,我想我的答案很明確了。葯是一方面,還得看開藥的人。兩者缺一不可。

艾瑪,手機打字太累。其實這個問題以前導師就有問過我們,和不了解中醫的人,尤其是那些中醫黑溝通起這個問題來尤其費勁。。。


推薦閱讀:

太歲(生物)是什麼?

TAG:健康 | 醫藥 | 中藥 | 醫療衛生 | 西藥 | 醫學 | 中西醫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