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有「近鄉情更怯」的感覺?


可能這是一種內心持有的堅定的歸屬感的突然喪失吧。
「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支撐自我走下去的力量中包含故鄉的包容與故鄉人的愛護,讓遊子即使命若萍草也感覺彷彿長出了一些細小的根來抓住土壤,個人情感是處於一種陡峻的平衡中的。而回鄉是打破這種平衡的,回鄉,舊時的記憶翻湧出來,由離鄉期間深夜獨思感到的模糊的溫暖變為尖銳鋒利的感傷,尖銳鋒利是因為時間流轉,舊時事物都變得不是熟悉的面貌,這個實際的當下的故鄉並不是我腦海中構建的那個故鄉,多年依仗的歸屬感霎那被抽離,一時認清了卻接納不了事實,有些膽怯惶恐也是合乎情理的。


「今年回家嗎?」

「什麼時候回去啊?」

每一個游弋在外的人經常聽到這樣的問題,尤其是在每年的年底。今天是臘月十三,離過年似乎不遠了,前兩天爸媽打來電話問我什麼時候回家?我說二十九回來,爸媽很無奈,說弟弟妹妹們已經放寒假了、在外工作的親戚也都回來了,家裡很是熱鬧,慢慢有過年的氣氛了。聽到這裡,我腦海里已經慢慢浮現一些畫面了:各家開始置辦年貨,弟弟妹妹每天湊在一起一邊胡鬧一邊被催著寫作業,熟悉的小道上人和車越來越多,門口路過的鄰居們的腳步也越來越慢,到了晚上各家串個門兒打打麻將咵咵天。這些印象都是每年回家時發生過的場景的重疊,一說到回家,可能就會自然的浮現。

以前還在上學的時候說到回家,我想到的可能只是家人、朋友,我熟悉的街道;慢慢長大,提到回家我想到的東西越來越多,記憶里的範圍也越來越大,很多我以前沒有在意過的東西都會在我的記憶裡面出現。後來我想其實隨著人們的長大和出走,你和你曾經呆過的地方聯繫就會越來越少,以前在家裡所有的地方都是你的活動範圍,可是離開家後跟你有聯繫的就只剩下親人和小圈子了,所以在你的記憶里範圍才會越來越大。總結來說,這就是家、家鄉和故鄉的區別。離家幾天,你可能會說我想家了,就像寄讀學校的學生一樣;慢慢長大一點,來到其他城市工作了,慢慢可能會體會到想念家鄉的感覺,就像我一樣;隨著年歲的增長和歲月的沉澱,可能會體會到故鄉的感覺。

談到對於家鄉或者故鄉,很多人能想到的情感就是鄉愁,鄉愁可能是余光中那樣的:我在這頭你在那頭,這種鄉愁是回不去的傷感;鄉愁也可以是魯迅描寫的那樣的: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對於我來說,感受是這樣的:我非常想念她,某個時候很想看到她,可當我真正回去之後,她又不是我想像中的樣子,總有些許落差;所以每次回一趟家之後心裡總有一股說不出的難受。我想會有人比我對於家鄉的情感更複雜。

曾看到過一篇文章,作者這樣描述過年回到家的生活:一桌牌局,兩個久別可見的面孔;三斤白酒,四個溫暖舌尖的家鄉菜;五個同學,KTV里唱不夠的老歌,僅此而已。而我希望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是在這些之外還有人跟我談王小波,還有人跟我談互聯網,還有人跟我談社會的變革。或許這些曾經都有,但只是在家鄉永遠體會不到了。

這種對於人和故鄉之間這種複雜的情感,澳大利亞的環境哲學家Glenn Albrecht在一場演講中,從榮格心理學(Analytical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一個心理學現象的新名詞——solastalgia,從詞根來看,它是由solace,desolation和algia組成。它是一種痛苦或病態,它是一個人對如今的故鄉產生的孤獨感,卻無法得到慰藉的複雜情感。

我很喜歡台灣心理學家陳俊霖對它的中文詮釋——「鄉憂」。

鄉愁,終究還有個鄉可以回去解愁,「鄉憂」則往往是在緬懷著一種家鄉再也「回不去了」的環境殘局(陳俊霖,2012)。

簡而言之,它是一種身在家鄉的鄉愁。就像于堅在《故鄉》里寫道:

從未離開,我已不認識故鄉。

故鄉不是一個簡單的地域代稱。相反,故鄉是一個人完完整整的生活體驗,它包括過去,現在,以及將來,甚至是一種對未來生活希望的感悟。就是因為它如此豐富的內涵和不可替代的意義,故鄉不僅是家,更是滋養、治癒我們身心的良藥,豐富我們精神世界的濃湯,更是我們心中最溫暖和柔軟的角落(D.Bird Rose,1996)。

美國的Aldo Leopold(1949)再此之前提出一個概念「 Land health」, 是指一片土地對個人的自我治癒及重生的能力。就是大家經常會有的體驗,回一趟家,簡簡單單的生活幾天,啥都不幹,卻感覺被治癒了。

鄉憂,產生源於環境的變遷,這種變遷影響這一個人對故鄉最直接的聯結。它是一種複雜而又真實的情感體驗,這種體驗出現於過去和現在斷裂,或開始斷裂的矛盾糾結。所以,在回到故鄉後,總會忍不住去走走從前的那條街,吃吃那家熟悉的早餐或夜宵,和老朋友去老地方許久,會給你提供一種安心的保證:你和故鄉是有聯結的。

造成鄉憂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人為的(Glenn Albrecht,2005)。一場地震、火災、戰爭,抑或是故鄉的快速發展(在中國的小城鎮尤為常見)致使曾經故鄉的模樣不復存在。然而,隨著媒體和信息全球化讓當代人這種鄉憂的情愫越發模糊。對故鄉有濃厚記憶,或經歷巨大時代變遷的父輩、祖輩可能會更有感觸。

現代社會多用懷舊(nostalgia)或思鄉(Homesickness)來解釋人離開地理空間上的那個「家」所產生的情感,常見的應對方法就是回顧過去(looking back),用一種積極的方式去聯絡自己的過往。但其實,故鄉可能再也回不去了。多數經歷鄉憂的人會受到這種孤寂和惆悵帶來的負面影響,除了一般的負面情緒及萎靡不振,還有可能導致嚴重的身體及心理健康問題,如疲勞、嗜酒、抑鬱、自我封閉,甚至自殺(Glenn Albrecht,2005)。

那麼如何來應對鄉憂呢?

對於每個人來說,故鄉都其特別的屬性和回憶,並沒有模板式的答案給所有人。我想,用看似雞湯的說法來給出這樣幾個參考吧。

首先,讓故鄉成為你成長的動力。

故鄉,始終會是一個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它會以另一種方式繼續陪伴著你:可能是你無法改變的飲食習慣,可能是你的口音,可能是你最為看中的某個節日,可能是你下意識的選擇。它總是會不經意從某個角落跳出來,離不去。故鄉,並不是回不去,而是一直在一起。

然後,擁抱故鄉吧。

真幸運,過年,這個非常有儀式感的節日,讓我們不得不有一個信仰,一定要回家。哪怕不回家,也總忘不了用故鄉的習俗來懷念和慶祝。這個死死印在我們骨子裡的文化符號,讓我們再一次擁抱故鄉。

正如魯迅所說,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鄉是給自己留下美好回憶的地方。因為離家太久,家鄉在自己心中還是離開時的印象,而這些年對家鄉的消息一無所知,害怕聽到一些不好的消息。


因緣巧合,今天有機會又回到五年前離開的B城市做半天停留。這裡有我青春的回憶。本想隨便散散步,誰知腳步卻不知不覺地移向當年住過的地方。

那是一個十分破敗的小區,牆壁斑駁陸離。曾經我和幾個同齡人一起住在其中的一家。我們的生活像愛情公寓里那樣,嘻嘻哈哈吵吵鬧鬧,有人成了閨蜜兄弟,也有人成了戀人情侶。就像那句話說的:最好的朋友就在身邊,最愛的人就住在對面。不同的是,我們的屋子很破,很破很破。

那時的日子每天都很開心,青春飛揚,帶著小小的期待,因為同一屋檐下有我喜歡的男孩,我和他一起出去玩一起去上班。閑的時候室友們你洗菜來我做飯,玩桌游,談理想,相親相愛宛如一家人。然而大家終究各自奔前程,前前後後離開了這個破舊的房子,也逐漸斷掉了聯繫。

如今我已有了可愛的女兒,我知道的他們也各自結婚,擁有自己酸甜苦辣的生活。

今天,我本只想在陽光下湖水邊散散步,然而等我意識過來,卻已經走到了破小區的樓下。我本以為過去的都記不清了,然而站在樓下的一剎那我卻回想起了很多很多。我本以為時過境遷我不會再有任何感覺,然而我卻站在樓下,猶豫要不要上去。

幾節台階,彷彿很長,我走到電梯口,手懸在半空,停了一會兒,按下按鈕,彷彿過了很久,腦海里放電影一般閃過很多片段。最終,門開了,我的腳卻不動了,很怕踏進去後又陷入更多的回憶,又怕看到物是人非,心中不勝感慨。愈是走近一步,心情就愈是矛盾,心中的怯懦也愈多一分。就像我,走了兩個小時未曾停歇,卻駐足門口轉身離開了。

我終於還是沒敢上去看一眼,這種情感大概就是「近鄉情更怯」吧,雖然這並不是我的故鄉,但我在這裡曾經有過故事,這裡有我獨特的回憶,是我鍾愛的地方。這種離開所愛之地很多年,再回去想看又不敢看的心情是一樣的。


推薦閱讀:

錢被偷以後怎麼緩解心情?

TAG:心情 | 家鄉 | 心理陰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