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外在評價系統,害怕別人拒絕我的好意,所以不敢主動和別人親近。還有一方面害怕自己的真心被嫌棄,也害怕自己對別人足夠好了,那個人還是不把我當朋友。如果我的回應得不到好的回應,我就覺得自己不應該發出聲音。可能跟成長經歷有關,我父母很少尊重我的想法,如果我提出需要,他們會指責我。還有他們已經離婚了並各自組家庭,我連哭鬧都被父母說成是自私,從來沒有活過我自己的想法。


謝邀。

低自尊者由於害怕別人的評價,所以不敢真實的表達自己,形成了被動退縮的性格習慣,從而導致較少的成就感與價值感。這可謂是低自尊的惡性循環。所以,形成對評價性想法的距離感,改變消極被動的性格習慣,是改變低自尊的兩條思路。


正念禪修是培養對於評價性想法的距離感的一個途徑。每次當自我批評或評價性的想法冒出來時,讓自己回到當下(比如去關注一下呼吸的感覺,或者做該做的事情),並允許那些想法的存在,不做干預,只是觀察,等待著它們的消失與變化。當對於評價性想法的距離感培養出來之後,也便不太害怕它們了。此時,可以逐漸發展出一種新的態度:允許評價的存在,但我還可以表達我自己。這種新的態度會讓一個渴望表達又羞於表達的低自尊者衝破評價的阻礙,積極的表達自己。


低自尊者往往希望外界來滿足自己,而缺少主動爭取的習慣。所以改變低自尊的第二個途徑是要行動起來,去表達自己,獲取積極的關係,體驗到成就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的修正消極的自我感覺。


一位三十多歲的男醫生,為低自尊及權威恐懼來尋求心理幫助。他有一個哥哥,從小哥哥受到父親的重視,而他只能仰望著父親,因為他很少得到父親的注意。他很努力地學習,成年後他成為了一個外科醫生。在科室里有一個年長的主任,他對主任既敬重又畏懼,基本上是言聽計從。在主任面前,有時他甚至表現得像一個唯唯諾諾的奴隸。在無數次諮詢中,來訪者反反覆復地談到在主任面前的謙卑與害怕,有一次諮詢師反問到:「難道你只是在那邊等待著有一天主任改變對你的態度?你不能主動做些什麼去改變這個現狀嗎?」這個令他驚訝的反問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他一直停留在被動與消極狀態,希望有一天主任改變對他的態度,而卻沒有勇氣去主動做出改變。


努力做些改變,哪怕是一點點。每一次主動發言、搭訕、聊天,或者積極爭取到某個機會,或者恰到好處地拒絕,這些主動的行為及相伴的成就感均有助於改變一個人的低自尊感。試著把這些主動的行為記錄下來,去回憶和體驗當你主動表達時的成就感與效能感,慢慢地讓主動變成一種新的習慣。


別人所認識的,未必是全面的自己。


自己所表現的,也未必是內在的自己。


社會評價僅供參考,印象管理還要努力。


對自身基本的判斷都沒有,也很可悲呢。


我本來是想寫一堆東西來說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之類的問題。


可是我反過來想先問問題主,你自己是個有亮點,有優點的人嗎?你有專註和擅長什麼事情嗎?你有一直堅持做一些事情嗎?你有自己感到驕傲並且認為值得被別人尊重的特點嗎?你能夠用令人愉快的方式付出和關愛他人嗎?


成長經歷,父母關係,自我認知,這些東西都只是我們認識問題的角度,但卻無法幫我們實現實質性的改變。把自己困在心理分析的小圈子裡,最後你要麼扭曲自我認知,要麼把問題歸因於他人,但是人的行動是可見的,不能忽略的,客觀而又有說服力的。我感覺你已經足夠清楚自己的問題了,既然你真的那麼在乎別人的看法,那麼就用實際行動做出一些,客觀上難以辯駁,真心讓人感到認可和尊重的事情來。


"你的生命就像你的家,因為你的不堅持,卻讓別人進來布置,但是你不要忘了,在裡面住一輩子的還是你自己。 "


俞老師說的很好,但我想談談一點粗淺的看法:不是較高自尊與低自信的衝突嗎?!建議,第一階段先強制性拉低自尊與低自信相匹配,目的是減少內心衝突。第二階段,根據個人情況探討低自信的成因,制定針對性諮詢方案並實施。第三階段,鞏固諮詢效果,由提升自信進而恢復相適應的自尊水平。。。。。。心理諮詢實踐中個人體會,首先要最大程度解決求助者內心衝突減輕痛苦,使其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然後才能循序漸進實施諮詢方案。個人觀點,歡迎探討!



最近恰巧也遇到了一位突然評價我的大神。聽完他的話,內心崩潰了一會兒(沒戳,我就是有點玻璃心),後來又理性分析了一下。過程如下:
本人數學題不會,找大神。
大神秒答,我佩服。
急忙整理步驟,我積極。
大神凝視良久,不屑說:
不要為了趕時間,寫這麼快,容易錯,要從容。



我愕然。
這可是我從小學開始養成的良好習慣啊!帶著它,我一路考進大學啊,他竟然說it is wrong!!!



鬱悶了一段時間。突然發現,不過是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而已。

他錯在,把自己習慣套在別人頭上,我錯在,太把別人的話當回事。

我高中老師的一句話,一直被我深記在腦子裡。

『你的手能寫多快,你的腦子就能動多快。』

而自己就是典型的A型人格,追求效率能給自己帶來無比的快感。做什麼都渴求一個全神投入,全力以赴。

那又管他什麼事呢?

對待別人的評價,接受並改變之前,先考慮一下自身情況,的確有錯,那我改,沒錯,就當路人隨便瞅了你一眼,誰會因為路人看了自己一眼,而揪住人家不放呢?

畢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哈哈哈。。。
附寶圖一張___


滾蛋吧!認可君!
讀《可愛的詛咒》有感。
新年後第一個周末,上了六天班,好不容易盼來了周末。但是領導開早會時笑著問我,要不要去招聘會體驗一下招人。我開心地說,好啊好啊,還從來沒去招過人呢。

一直合作的老師,在微信上發來消息,這周末要開始錄製荔枝電台的節目了,你周末什麼時間方便。我頓時傻眼了,哪有時間啊,但是早就答應了幫忙錄節目,總不能臨陣脫逃。

老公說,天氣不錯,這周末去打球吧。我很想去打球,嘴上說著好啊,這個安排正合我意,心裡卻打鼓,好像沒有時間啊。

真是一個忙亂無措的周末。我在周六早上7點的地鐵里翻開了這本《可愛的詛咒》,看得心煩意亂。很明顯,我就是一個中了「可愛詛咒」的人,是一個生活在「期望的牢籠」中的人。「通常會覺得自己被淹沒在別人的期望中,而且完全不知道該如何以其他方式生活。事實上,就連想到改變,比如拒絕某個請求,都會覺得害怕。」

是的,我很害怕拒絕,我怕拒絕了領導,他會覺得我不上進,拒絕了老師,他會對我失望,拒絕了老公,他會覺得我不夠愛他……你呢?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你會像我一樣恐慌緊張嗎?

一切從「可愛的孩子」開始,「關於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以及該怎樣為人處世,很多深深植根於腦海里的觀念源自我們的童年」。我的「死板的個人規則」是內心深處希望得到「權威人物」的認可和讚賞,這本書把我帶回到九歲那年的五一勞動節。

爸爸帶著我和妹妹在自家後院搬磚,不一會,爸爸就表揚了妹妹幹活又快又好。聽到爸爸對妹妹的表揚,我更加努力地搬磚,汗水一直往下淌,也來不及擦一把,但是爸爸一直沒有誇讚我,那種失落今天想來依然深切。現在回頭看,爸爸無意中的一句讚賞對還未具備理性思維能力的我來說,造成了一個誤導。我把無條件的父愛當做了有條件的愛。「愛,可以是有條件的,也可以是無條件的」。無條件的愛意味著沒有附加條件,有條件的愛是「我只在你做某些事或不做某些事情時愛你」。 爸爸,在九歲的我心目中是絕對的權威人物。我認為自己做的不夠好,所以沒有得到表揚。

每個人生階段,都有不同的「權威人物」出現,甚至只是身邊的一個普通人,我都在意他們是否喜歡我,是否認可我,我是一個「認可追求者」。一直很辛苦地學習、工作,希望得到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讚賞的話語。對於權威人物的要求,我從來不敢說「不」,其他人的要求,哪怕委屈自己,我也盡量「遵旨」。

作者說,可愛的詛咒能夠生效就是因為不夠自信和堅定。「在任何給定的關係或情境中,我們的反應都與信心有關,而這主要取決於早已形成的一整套觀念、情感趨向及處理問題的方式。」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接受的是肯定、足夠的愛和認可,長大成人後,他也會認為自己是被值得愛和珍惜的;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被否定、打壓或者忽視,長大後,他更有可能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愛,不值得被別人尊重,更沒有權利說不。

書里的諮詢者,包括作者自己,都是深陷「可愛的詛咒」的人。本書共十一章,前幾章說明了「可愛的詛咒」如何產生,如何影響到諮詢者的生活,後面幾章列舉了多種具有實操性的解除」詛咒「的方法。

」你也有好好愛自己的權利「,先從愛護自己的身體開始。認真聆聽身體發出的每一個信號,違背自己的意願,按照別人的期望去做事時,身體會出現怎樣的反應。記住身體的提示,看看對自己隱瞞了哪些真正的渴望感覺。

通常,可愛的人總是把時間、精力、金錢和愛奉獻給其他人,唯獨不給自己留一點點。「試著做你自己的父母」,當你在遭受困境時,要給內心深處的孩子無盡的愛和鼓勵;「一日三好日誌」,記錄生活中的小事,從中挖掘自己的價值,尋找讓自己覺得幸福快樂的東西;「你值得這世上所有的美好」,尋找能夠讓自己建立起積極的自我感覺的活動,並投入其中,不會因為別人的請求改變自己的計劃……

「敢於讓人失望」,「別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因為那些好意思為難你的人,都不是什麼好人。」第二個周末,老師打電話讓我跑幾十公里去幫他做一點技術工作,我拒絕了,這是我第一次說「不」,特別痛快!而他,也並沒有像我所料想的那樣會生氣。這個小小的試驗讓我信心大增。

雖然這本書並沒有藥到病除的功效,因為植根於內心深處的死板個人規則著實頑固,需要很長時間的實踐和努力,但是一想到自己擁有好好愛自己的權利,想到自己可以大膽說不,可以練習著讓自己越來越勇敢自信,這種感覺真是棒棒噠!

滾蛋吧,權威人物的認可和讚揚!滾蛋吧,別人的眼光和看法!我要對內心深處一直藏著的九歲小女孩說一句」你真的很好「。

附:個人權利法案的內容(我把這作為愛自己的宣言!)

我有權表達自己的感受、意見及價值觀。
我有權做自己。
我有權說「不」。
我有權犯錯誤。
我有權改變自己的主意。
我有權說「我不明白」。
我有權覺得自己對其他成年人的問題不負有任何責任。
我有權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我有權不依賴別人的認可。


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看待自己。自己覺得怎麼舒服怎麼來。你本來就是自由自在的。不必擔心任何人的眼光。當讚美不能堆砌你。詆毀不能擊垮你。還有什麼能讓你小心翼翼。患得患失呢?


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我 我是天使也是魔鬼


反思自己,看看你別人說的是否是真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傳播學有個結論叫第三者傳播效應:如果我對女生說我愛你,她八成會覺得我在說謊;如果說她旁邊的人對她講,『』我感覺他特別愛你,他在那裡等你等了一個小時耶!『』女生心理就會(xu)福(rong)感(xin)爆棚。
反過來,如果女生在跟男生談戀愛時候,她的朋友一直在講,他其實是一個自尊心過強的人,他是一個不寬容的人,他是一個blabla,女生很快就會懷疑她跟男朋友的關係。
這種情況適合所有的人際關係,包括上下級。
另外,我覺得,如果別人惡意評價自己,是非常不爽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對於沒有過多經歷過人性黑暗面的年輕人。但其實所謂評價是個很輕易改變的事情,別人對自己有惡評只是因為利益沒有跟自己在一邊,這種情況非常容易扭轉,你們利益站到一邊時候ta一定是會稱讚你的。
所以做一個高價值的人,學會適量分享價值。你的所謂敵人會很快站到你的一邊。


即使是蚌,也不會總是開著殼。
偶爾打開一次,眼裡揉一粒沙,消化一年半載你能得到顆漂亮的珍珠。
一直露著肉風吹雨打會死的。

你生來就有殼,不要怕它們閉起來會撞到別人。


關我屁事


跟題主相反,因為我是愛評價別人的人。嚴重到自己在做事情的時候,腦袋裡都是對a.b.c君的各種各樣評價。感覺是因為自己習慣了,以前周圍都是這樣的人,我的家長,朋友都在評價他人。我很被動,因為周圍人比較強勢,我就習慣跟在別人屁股後面,現在長大了,別人叫我跟,我都不想跟了。
雖然我的腦子習慣了評價他人,但是我的心不想這樣做,別人從評價別人的生活中獲得快感,我得到的都是痛苦,那我為什麼要這樣,別人愛怎樣怎樣唄,哪怕你周圍的人愛評價他人那就讓他們說去吧,言語是箭,但是只會射殺對他敞開的人,自己的腦子和心靈是開關,我不想就不要開了。
其實別人喜歡評價他人,和愛吃甜食,吃辣,有種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了獲得快感,快感沒了,就要一直重複做這件事情。而我不是這樣的人,我就按我的性子來,找到自己快樂的事情做,比如一個看看書吧,背背單詞,用學霸虐虐自己啊,這是答主覺得快樂的事情,題主也應該去找到屬於自己快樂的事情去干。
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很重要,最怕的是習慣跟在別人屁股後面,別人做什麼你也做什麼,有自己的主心骨,就沒有那麼在乎了。管別人怎麼看我,我又不看別人,我也不靠別人,大家抱團只是相互利用,相互安慰下,這種時光,在人的一生中占的分量很微小的,所以讓它控制住自己,不是很無聊嗎?自己努力,成功失敗都是自己的,我心安,就有力氣走下去了。



認清自我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實際行動固然重要,但是用來認清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手段,並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和正面評價。尋求別人的認可和評價本身就是認清自我的障礙。


一個人在我們眼裡是黑是白,完全是我們自己的立場問題,覺得是白的時候,比屁股還白,覺得是黑的時候,比腋毛還黑。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逍遙遊》
共勉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說一個親身經歷吧。我媽媽在我14歲的時候和我爸爸離婚了。之後媽媽處過幾個對象,名聲也不太好了。我一個很好的朋友的媽媽因此不讓自己的女兒跟我玩。我高中的時候她女兒和我一個學校,她是這個學校的後勤。我和她女兒見面都要背著她(我也是女的)。就因為我媽媽風評不好,我和她打招呼叫阿姨,她都當做沒聽見,高冷的走過去(她女兒和我認識六七年了,她也早就認識我)。因為這個事,我受了不小的打擊。感覺媽媽做錯事,影響到我了。我對媽媽的印象也改變了。中學時候世界觀還沒有形成,這件事對我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我覺得要保證你能夠分清楚,如果你對別人的評價不滿意或不高興,是因為你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還是純粹對別人給你的建議感到不爽。如果滿意,也要想想他是不是僅僅敷衍你。我其實是對別人的意見比較介意的,但我也會反思問題是否真的出在我身上。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必太介意但也要反思自身。其實問別人這種問題還可以從側面看出這個人對你是否真的關心。

本人文采不佳請諒解~


推薦閱讀:

我很自卑,我一直活在過去的陰影之中我該怎麼辦?
過度關注自己 總覺得別人在看自己。?
幾乎只網購,有「實體店恐懼症」,「現實購物恐懼症」是因為自己自卑嗎?
為什麼窮慣了就會自卑?
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怎麼辦?

TAG:心理治療 | 心理 | 心理諮詢 | 自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