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國運」(任何角度上的)這回事嗎?

以前我不信有國運這回事。但是最近發生的一系列事真的太神奇了,上半年四面楚歌,最近各種危機居然一個接一個以各種奇葩的方式化解了。感覺中國什麼都沒做,危機就化解了一大半……

有人能解釋下有國運這回事嗎?玄學上的,經濟學上的,政治學上的。。。有什麼學說能解釋這種局面嗎?


這個問題正巧我以前也想過,結論是:有,但是在國家這個層面上,總的運氣依然是大致守恆的。

晚清的時候,曾國藩和自己的幕僚趙烈文有過這樣的對話:

曾國藩問: 「京中來人云:『都門氣象甚惡,明火執仗之案時出,而市肆乞丐成群。』民窮財盡,恐有異變,奈何?」

趙烈文回答說:「天下治安一統久矣,勢必馴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風氣未開,若非抽心一爛,則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顛仆,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曾國藩還不死心,說:「然則當南遷乎?」

趙烈文繼續打擊他:「恐遂陸沉,未必能效晉、宋也。」

曾國藩繼續心存幻想: 「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

趙烈文說:「君德正矣,而國勢之隆,食報已不為不厚。國初創業太易,誅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難知,善惡不相掩,後君之德澤,未足恃也。」

趙烈文最後的話:國初創業太易,誅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說的非常的中肯。清朝起自東北一隅,先是趁著李自成入京,崇禎上吊的機會過了山海關,收降了吳三桂。南明又因為黨爭離心力太強,幾乎兵不血刃的就趁著南明內訌,過了長江俘虜了福王。後來明朝的這些王爺又繼續內訌,直到最後死的差不多了,還剩下一個永曆帝才算解決了帝位傳承的爭端,然後國土也丟的差不多了。後來李定國就靠著西南一隅差點翻盤,清朝幾乎要同意和明朝南北分治,結果孫可望又和李定國內訌,活生生的斷送了南明最後的生機。

在此期間,原來明朝的軍頭旋起旋滅,像李成棟、金聲桓、王得仁,都是幫著清軍消滅了大量的頑強抵抗的明軍之後,然後因為各種原因又豎起反旗……這段歷史看著只有兩個字「荒誕」,如果寫小說這麼寫,肯定會被吐槽人物性格前後矛盾,轉折太大等等,但是歷史就這麼發生了。前明的降軍在給清朝當馬前卒的時候屢戰屢勝,勢不可擋,往往一旦反正,馬上身死軍滅。

好容易撲滅了各地的軍頭反叛,吳三桂也絞死了永曆皇帝。康熙小皇帝又冷不丁的要削藩。逼反了一心想過安穩小日子的吳三桂,一時間更是風聲鶴唳。也就是吳三桂老了,總想著和清朝劃長江而治,再年輕十歲,吳三桂直接隔絕南北,斷了長江漕運,然後清朝很可能又回到關外去了。即便如此,如果吳三桂晚死幾年,勝負還依然不好說。但是吳三桂又恰到好處的死了,他一死,人心散了,失敗也就成了定局。

清朝奪取天下的過程,還不夠逆天么?還不夠機巧么?這就是清朝立國的國運,已經不是「時來天地皆同力」可以形容的了。

但是奪取天下機巧的背後,是清朝統治的不穩定性。為了穩定統治,清朝對蒙古,對西藏都是以籠絡為主,即便是在中原地區,也只能主要依靠地主鄉紳來進行統治,所以清朝的統治浮於上層,基層基本靠自自治,一旦天下有變——比如太平天國和鴉片戰爭,清朝的動員力低下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既不能,也無力去發動被統治者。太平天國時期,不得不重用曾國藩,左宗棠等漢臣來籌辦鄉勇,幸好曾國藩是理學大師愛惜羽毛,清廷有驚無險的度過了一劫,後來列強全面干涉中國的時候,清朝也完全不敢用民族主義來激勵人民——這是最大的問題,如果這個時候是明朝皇帝,皇帝就可以有機會完成從統治者到民族主義象徵的華麗轉身——很多工業化之後仍然有君主的國家都是這麼做的,然後君主立憲也就順理成章了,皇帝之位也能代代相傳。但是清朝如果喚起了民族主義,就是要首先革自己的命了,所以清朝面對西方列強,只有被動挨打的份。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自布衣提三尺劍而有天下,無非漢,明與本朝而已。我曾經想過,如果當年君主立憲了,如果袁世凱沒有稱帝,中國真的發展的比現在好么?


還真的未必。那樣成長出來的中國,帶有太多前朝的影響,儘管一時不會流血,秩序會重建,但是這些根深蒂固的影響和傳統會讓中國的發展走更多的彎路。別的不說,我們都知道美國的民主制度還算是比較成功的,但是美國的政權是大陸軍一刀一槍的和英軍拼出來的。而美國扶植的民主政府呢?菲律賓又如何呢?沒有經歷過革命鬥爭的政治模式,很難正好是適合本土的政治模式。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東歐國家的總書記們抽著煙斗,坐在蘇軍的坦克上就「解放"了自己的國家,但是他們發現換了一個體制和意識形態,自己依然是蘇聯的衛星國;後來蘇聯解體,東歐又發生了以「天鵝絨」革命為代表的和平政變,很多國家想著抱歐盟的大腿,但是現在又怎麼樣呢?他們和歐盟的主幹國的差距依然不是一點半點的。自古以來,沒有靠施捨,靠援助能夠成為一個大國的道理。所以——得來輕易的體制,對國家和人民的影響也註定是不徹底的。

終歸得來太輕易不是一件好事。對個人而言,運氣好一點差一點可以差別很大,中了一個大獎的彩票,一輩子就可以享福了;被人狠狠的騙了一把,一輩子負債受罪,這些都是有可能的,因為人的生命太短了,很多時候人們獲得的經驗和教訓還不足以給人帶來好處,人就已經老去了;但是對國家而言,這世界沒有捷徑的,之前不該享的福享了,以後會因為享福的債而受苦;之前不該受的罪受了,以後會因此而少走一些彎路。

---------------------------------------以下有更新:

別的不說,就說說本朝自建國以來所做,第一,極大的消除了中國自古以來多神論淫祠傳統,無神論深入人心,根除了宗教對政權產生影響的土壤;第二,對儒家的批判。這一點評論區似乎有爭議,有人認為這是不好的。這個問題我就多說兩句:

縱觀世界,無論是中國,還是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本土文化裡面都有精華,都有糟粕,精華的部分往往是相似的,而各有各的糟粕。

1. 儒家思想蘊含的好的理念和道德規範,其實說出來,不光中國人,世界上大多數人都能夠理解並且認可,在其他國家的價值觀裡面我們也都是能找的到類似的描述的;比如要愛人如己,注重個人道德修養,要「慎獨」,要寬容,講信用等等。

2. 儒家思想的局限性,不經過清除是不會自己很快消失的。可能最終會消失,但是這個時間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比如儒家對森嚴的等級的推崇,對婦女的限制等等。可以看看東亞文化圈其他的國家,比如韓國和日本,人均GDP比中國高,比中國更「發達」,但是他們對女性勞動力的解放,就不如中國來的徹底。中國的婦女工作率一直在70%-75%之間,長期居於全世界第一位。當然我不是說,中國這個現狀就是很好,很完美,因為現代女性找工作升職的過程中,還是會有天花板的現象,但是相比其他的受到儒家文化影響深厚而沒有經歷過大批判的國家,我們國家對女性勞動力的解放上做的還是不錯的,當然提升的空間依然是有的,並且還很大。

3. 儒家思想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國和家之間的衝突。49年之前,中國還是沿襲皇權不下鄉的習慣,主要實行的是鄉老自治,這樣的話,大家族的壯勞力其實是受到族長約束,自主權受到限制,勞動力得不到解放,國家能夠從民間得到的支持也有限。本朝的土地改革,不光是分給了農民土地,並且組織建在了基層,直接擠垮了鄉老自治的傳統,中國統治的地基是農村,而農村之前的情況是形成了以宗族為單位的一塊一塊的小石頭,這些小石頭之間犬牙交錯,縫隙很大,所以地基不穩,而本朝做的事情,就是把這些小石頭統統碾碎了,然後活成了混凝土澆灌成新的地基。這樣的直接的好處就是讓國家的動員力直接上升了數個層次,同時也解放了大量的生產力。為什麼三大戰役能打贏?民心向背是一個方面,但是更主要是還是組織能力和動員力,因為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只靠民心,沒有組織的軍隊是打不贏的,而沒有動員力的軍隊是無根水,只會越打越少。

解放了婦女的勞動力,打壓了宗族勢力,並且讓現代的中國人可以更理性的更現實的看待社會,不會輕易的搞意識形態的鬥爭;就這幾條,已經足夠讓美國羨慕了。美國現在很多宗教勢力還在糾結要不要在學校里給孩子教神創論和智能設計論,近來的大選更是有人為了要堅持自己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正確去強烈的抹黑和攻擊另外一方的人;這都是正在現在的美國發生的事情,而在現在的中國,這種情況就很難發生,因為我們當年已經折騰過了。

政治家們永遠只是爭一日之短長,他們也必須爭一日之短長,因為他們的權力基礎——人民的耐心是有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人們喜歡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力看到最好的結果,但是國運綿長,有「時來天地皆同力」的時候,就肯定會有「運去英雄不自由」的時候。


歷史上有很多類似於「丘處機不去牛家村」的小說情節,一起事件通過類似於蝴蝶效應等連鎖反應,影響了整個國家的走向。

比如「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曾經6次入侵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地區,前三次自由城市聯盟都輸了。可1167年第四次,當時對手——倫巴第同盟軍只剩900人左右,眼看自己就要贏了,然而腓特烈一世的馬中了一矛,他墜馬受傷;士兵們誤以為腓特烈一世死了,於是軍隊潰敗。這也是自由城市聯盟第一次贏腓特烈一世,此後自由城市聯盟3戰三勝。不僅使得義大利北部的倫巴第地區,至今是歐洲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同時自由城市的倖存,比如米蘭、熱那亞等,更是為人類文明留下了制度的火種。

歷史上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有時候上天都會插一腿,比如颱風、地震、海嘯、瘟疫、冰川期、洪水等等。其中非常出名的例子,就是氣候對農民起義的影響,我之前還介紹過氣候和地質變遷對唐宋朝不同國運的影響。不過這裡我打算介紹個特別的案例,洋流和風向對奴隸海岸——貝南灣的影響。

當年歐洲殖民者之所以選擇在貝南灣進行奴隸貿易,不是選南非或者西非,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從貝南灣到美洲巴西等地洋流和風向使得1800公里的航行最快。由於貝南當地盛行奴隸貿易,當年別說同村親戚,就是同一個家庭的夫妻、兄弟或者父子,都有可能把對方賣給奴隸販子,因此直到如今,當地人之間還缺乏信任,經濟難有起色。

類似的案例,還有降雨量對美國各州農業的影響。降雨量會影響農業,近而影響了各州議會的商業與農業議員比重,商業和農業的平衡會影響議會對法官的任命以及法案的出台,從而影響了各州的司法制度。如今的美國農業比重早已微乎其微了,可當年降雨量對農業的影響,還影響著各州的司法獨立性。

在學術上還會用領導人「自然死亡」,比如領導人得癌症,或者飛機失事等偶然事件,測「國運」的影響。2005年經濟學家奧肯就曾經發過一篇文章,叫《Do leaders matter?》。作者通過領導人逝世,測度領導人對一個國家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中國的國運其實也深受此影響,比如當年著名的雙峰政治,兩位領導人熬誰活的時間長。兩人晚年都飽受病痛折磨,而年齡大較為開明的那位,居然還多活了2年,這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


哪有什麼國運?

不過是有些人默默奉獻的更多些而已。


北京西山森林公園無名英雄廣場。
西山公園位於香山八大處之間(閔庄路和香山南路路口西邊)

無名英雄紀念碑銘。

夫天下有大勇者,智不能測,剛不能制,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智甚遠,所懷甚大也。所懷者何?天下有飢者,如己之飢,天下有溺者,如己之溺耳。民族危急,別親離子而赴水火,易面事敵而求大同。風蕭水寒,旌霜履血,或成或敗,或囚或歿,人不知之,乃至殞後無名。

銘曰:嗚呼!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來兮精魄,安兮英靈。長河為咽,青山為證;豈曰無聲?河山即名!

人有所忘,史有所輕。一統可期,民族將興,肅之嘉石,沐手勒銘。噫我子孫,代代永旌。
公元二零一三年十月立。


如果指國家級別的幸運,我認為沒有國運,有的只是歷史的積累,之所以感覺到「國運」,是因為觀察角度和尺度的不同。

以單個國家為觀測角度,突然間的興衰的確顯得很「國運」。但是在大尺度的歷史視角上觀察,一切又顯得水到渠成。

題主所說的上半年中國外交好似四面楚歌,下半年峰迴路轉的確顯得有些神奇,但是放在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只不過是中美交鋒中一個回合下的反擊。韓國的五大支柱產業:半導體、造船、汽車、家電和石化無一不受到中國的強烈擠壓,想拉攏還是想打壓都只是個反應時間的問題。菲律賓政策轉變也是有著東南亞地區中美力量此消彼長的大背景。

放長遠來看,但凡重大歷史事件不都是憑空產生的,一定有其內在原因。

一、蒸汽機與工業革命
可能有人以為蒸汽機的發明和工業革命只是偶然發生在英國,繼而成就了英國的全球霸主。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在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前,早在一世紀的希臘與1679年的法國都有過蒸汽機的早期模型。但是為什麼只有瓦特改良並應用成功了?首先要發明改良,就要有足夠多的人去做,要有足夠多的人去做就要有足夠大的動力驅動。而英國當時已經成為了歐洲的海上霸主,殖民地提供了足夠的原材料和市場空間,海上貿易如火如荼,唯獨手工業作坊生產力跟不上,所以必然會導致對新生產方式的大量探索。而瓦特的研究正是在格拉斯哥大學的大量研究基礎之上進行的,瓦特的兩任資助者約翰·羅巴克和馬修·博爾頓也也都是企業主,有進行生產研究的動機。所以蒸汽機是資本主義大擴張下發生的,並不是哪個天才腦門一拍偶然間發明的,而由此產生的工業革命進而擴展為全球性帝國都不是偶然事件。

二、中國錯過大航海
這也是被很多人視為坐失國運的例子,而實際上中國並不是偶然間就放棄航海時代的。西歐當時缺乏金銀貴金屬,而與東方貿易又流失了大量財富,奧斯曼帝國崛起後控制傳統商路,對貿易收取重稅。基於以上兩點,探尋黃金與尋求避稅的貿易路線驅動了西歐的航海事業,進而導致了殖民開拓。那麼反觀中國,航海是否有足夠的利益驅動呢?答案是沒有,明朝的海上政策(看好了是海上政策,別再拿海盜什麼的說事兒了,閱讀要仔細),一方面是浩浩蕩蕩的遠航,一方面是嚴厲的海禁。看似矛盾,實際上是皇帝在進行壟斷,一方面構建大中華文明圈宣揚國威,進行朝貢貿易。一方面不臨海的地主階級(文官)沒有得到足夠好處,反而國家支出會損害他們的利益和理念,還要面臨沿海新興經濟對自身的威脅。自然會反對航海,以至於後來劉大夏直接把航海資料藏匿銷毀。所以中國並不是偶然之間就錯過了大航海,歐洲人也不是偶然間撞到了新大陸。都是有其內在的推動和阻礙力量。

三、911的發生與中國崛起
很多人都在說911的發生是天佑中華,可是你們似乎把中國崛起和911的掩護作用看得太重了一些。換句話說,沒有911的發生,中國一樣會起來。中國為了成為世界工廠做過長期的準備,大量受教育人口,基礎設施建設等等,最後加入WTO一切水到渠成,而且中美的經濟互補利益綁定、中國的最大市場地位都可以保證中國的崛起。911的確緩解了中國的軍事壓力,但是打鐵還要自身硬,不然怎麼沒見到911以後俄羅斯崛起。所以說不要把看起來偶然的事件看的會影響歷史進程一樣。而且911也不一定就是偶然事件,阿富汗四戰之地,為對抗蘇聯美國培養聖戰者,而其自身又推行霸權主義,911算是美國自食其果,由於中東無強國,對抗美國肯定是恐怖行為。總之,站在中國90年代備受打壓的感性觀察下,的確會有國家受到幸運女神保護一樣的感覺,然而站在大視角下,根本沒有那麼神奇,都是積累起來的歷史形勢。

四、日本偷襲珍珠港
經典的賭國運說法,可我看到的更多的是自不量力....山本五十六威脅反對偷襲的人如果不同意就引退不幹,日本在內部未能確定百分百把握情況下一意孤行。廟算者勝,未經過實打實的準備、內部意見也不統一就冒險開戰,這可以說是甲午海戰勝利下的路徑依賴,也是日本已經撐不下去情況下的狗急跳牆,總之不是把國家寄托在物理規律而是寄托在僥倖心理上了。

就寫到這裡吧,總之不要總去觀察一隻黑天鵝,更要注意那九十九隻白天鵝,大視角大尺度之下觀察,根本沒有什麼偶然,一定是有什麼原因在推動著歷史前進,上帝從來不擲骰子。


下面是乾貨:
如何評價美國與日本的關係? - 夏無感的回答 - 知乎


國家的國運體現不在強盛時的興旺,而在與對抗低潮時的災難,國運就像行船,順風開得飛快根本不算什麼本事。逆風的時候能不沉船,才是真正的國運。所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國家也是一樣。「逆風」才是佔據一個文明歷史的時間大頭。

很多人不愛讀近代史,確實,近代史就是「滿紙辛酸淚」
但這淚水不單單是痛苦,也有感動,讓人真正感受到什麼是國運。
當時,中國面臨最嚴峻地球上的侵略形式,同時也爆發了最激烈的反抗
除了主子爺外
漢族地主階級——洋務運動
上層守舊知識分子——戊戌變法
農民階級——義和團
資產階級——辛亥革命
革新知識分子——五四運動
無產階級——工農革命

中國上上下下,一個沒缺席,即使大家平日在利益上有不共戴天之仇,冷嘲熱諷,甚至要抄刀子。
但這個時候,每個人都不約而同的伸出手,死死拽住祖國,在最危險的時刻,我們放下一切,挺身而出,中國絕不能亡。

你們感動了嗎?感受到了么,這就是國運。


1942年6月4日中途島海戰中,赤城號被命中2枚炸彈,一枚擊中中部升降機附近並砸穿飛行甲板落入機庫爆炸,引起飛機庫內加滿油的艦載機和未運回彈藥庫的炸彈及魚雷殉爆,另一枚近失彈落入水中炸壞了船舵,儘管船員們進行了殊死的減災作業,但是未能控制火勢全艦電力中斷,失去指揮和航行能力,到晚間7點20時,鑒於堅持已無意義,艦長青木泰二郎下令棄艦,傷員和倖存人員向驅逐艦嵐號和野分號轉移。同時,請求下令擊沉赤城號。

加賀號總共被命中4發1000磅炸彈,其中一發直接命中甲板上的油罐車,巨大的爆炸力直接破壞艦橋,艦長岡田次作上校等艦上重要幹部當場死亡,炸彈和燃料所引發的大火讓艦上失控。下午2時放棄搶修,下達全員離艦命令,下午4時26分,火勢延燒到汽油槽引發大爆炸,艦體斷成兩截不久後沉入大海。

蒼龍遭到美國海軍航空隊的俯衝轟炸機攻擊,命中3發炸彈之後起火燃燒,隨後爆炸沉沒。

飛龍號被命中4枚1000磅炸彈(位置見立繪),爆炸點燃了機庫內準備出擊的飛機,引發大火。前部飛行甲板崩塌落入下層艙室,升降機則被爆風掀起砸在艦橋前方。大火切斷了輪機艙與艦橋的電話和通路聯絡,2123時引擎停機,2358時再次發生大爆炸。0100時驅逐艦捲雲開始接收天皇照和傷員。滅火中的加來止男艦長收到了輪機科全滅的報告(誤報),決定棄艦。

1943年6月8日12點10分左右,停泊在廣島灣柱島泊地的陸奧號三號炮塔附近突然發生爆炸,重達360噸的三號炮塔飛到與艦橋相同的高度上,艦體瞬間折為兩截,前段向右舷翻轉,幾乎立即沉沒;艦艉部豎立起來飄浮著,大約在6月9日2時,於主殘骸南方几百英尺處沉沒。

1944年6、7月間,在馬里亞納海域進行一次以航空母艦為主力的海空大戰,也是海戰史最大規模的航母大戰。6月19日上午,馬里亞納海戰正酣時,一艘闖入日軍編隊的美軍潛艇「大青花魚」號升起潛望鏡發現了日軍第一機動部隊旗艦「大鳳」號航母。「大青花魚」號在水下逼近「大鳳」號,到達攻擊陣位,一連發射6枚魚雷。一枚魚雷命中,損壞一部升降機並造成航空燃料泄露,最終因處理不當導致爆炸。

以上內容混雜摘抄自百度百科和萌娘百科。是不是有人要說天佑美利堅了。
在忽略掉事情的前應後果的時候,我們可以說這是國運在作怪,日本帝國主義逆天而為必自斃。但是反過來,日本的造船思想以及改裝航母本身的不可靠也決定了日本航母在美軍攻擊機面前的不堪一擊。二戰時日本相對落後的電子工業水平無法提供有效的雷達和聲吶用以對敵襲進行預警。日本相對孱弱的工業無法有效的補充持久戰帶來的損耗。這些致命的因素在面對擁有強大科技實力工業實力的美國時就顯得更加的明顯了。

所以,所謂國運,大概是強國的謙辭,弱國的借口吧。


我也不是謙虛
你說我們一個連黑鐵皮都得找霍英東先生從香港走私的這麼一個連基本的工業都沒有的一個地方,
這一百年怎麼從地獄裡爬回來的?

一戰,站隊沒站錯,當然自己國力慘不忍睹,也沒嘮著啥,還丟了青島給日本,但是,總比站錯隊要好一點

炮哥鼓吹十八省建國,然後···死了···

二戰,寧死不降

但是,這國運都是被動的

等到共黨有實力了以後後,是主動的
二戰結束後,東西德,印度和小巴,南北朝,南北越,以色列和中東,等等等幾乎都是一個小而強一個大而弱的分而治之,
中國也是打算這樣,但是
美蘇的精力陷在的柏林
卧槽,這機會!
立刻三大戰役百萬雄師過大江,哪怕是國民黨里貪官污吏陣前起義混進革命隊伍也顧不得了···

抗美援朝,避免了美蘇隔著鴨綠江對峙(拖老蔣的福,老蔣把旅順和大連賣給了蘇聯當軍事基地,美帝真打到鴨綠江,你就是打死也不敢讓蘇聯撤了啊),57年,蘇聯撤離旅順和大連

列印度,徹底把印度崛起給打斷了,印度的尼赫魯,也算是有四五層毛的功力,但是他是母的,遇到毛這個公的啊,就不靈了

美帝深陷越南,為什麼深陷?不敢過中國劃的線
於是深陷,然後蘇聯全球擴張,然後中蘇在珍寶島幹了一架
然後,卧槽美帝又不傻,這媚眼都拋到身上了還不懂?
立刻尼克松訪華··
中美緩和

打越南,中美聯手把一個想建立中南半島地區強國的越南的野心給滅了,想想中南半島一個地區性強國威壓新加坡堵住馬六甲會是什麼後果?

80年代造不如買買不如租,而且鬼都沒想到蘇聯居然崩了
就在大家頭疼卧槽美帝壓力全過來了怎麼辦

特么伊拉克打科威特去了!
而且中國必定崩潰也很風靡,美帝想了半天
還是控制石油才是王道·····

2000年,當時真心內憂外患啊

你妹的911了····

2008年以後,不管怎麼說,就是在遇到90年代2000年的事兒,也不怕了,不用等著中東鬧來轉移視線了

這就是我下邊說的:

國運這東西,有,你要有實力能抓住,比如一戰就抓不住,只能被動的等

第二,能力強,你可以爭取國運,比如中美緩和關係這一波

第三,論運氣,無非是康熙了
他的對手裡莫名其妙馬上風啊重病啊啥的死了個差不多······真是白白成就了他···
是吧,去西北,那貨馬上風了,勝利了
吳三桂,一路勝利,結果死了,兒子不能服眾,散夥了,敗了
鄭成功,早死,兒子,氣死····
等等等等···
這人品····滿清得天下過易啊···


不好意思,沒有。

每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聯繫,我們都是以以極其狹隘的後視鏡的角度觀察歷史,憑什麼能夠認為一條聯繫就比其它99999條更重要呢!

某不才,想以英國從1450——2015年的歷史來看看有沒有國運這玩意兒。

以下是進行分析的一些因素:

時間(英國歷史發展關鍵階段)

歷史(英國近代歷史關鍵階段的重大事件)

國運(以當時情況來分析國家命運)

上帝視角(以歷史後視鏡角度來分析)

時間:1450年

歷史:英國百年戰爭慘敗,即將被趕出歐洲大陸,5年後又陷入了四十年之久的紅白玫瑰戰爭。

國運:英格蘭吃棗藥丸!

上帝視角:英國擺脫了不切實際的大陸霸權追逐,開始擁抱海洋。

時間:1648年

歷史:三十年戰爭結束,老對頭法國確立歐洲霸權,英國內戰如火如荼,距國王查理一世被砍還有一年。

國運:國內亂臣賊子,國際大國林立,豈不悲乎?

上帝視角: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迎來高潮,歐陸的霸權戰爭為英國平穩完成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寶貴機遇。

時間:1680

歷史:英國海外擴張小成,國內因約克公爵的王位繼承問題引發議會政治分裂。
國運:內戰風雲似又起,大好局面恐喪失。前途未卜啊!

上帝視角:海外布局初建,光榮革命即將發生,歷史屬於光榮的大英帝國!

時間:17世紀上半葉(沒能找到一張當年的歐洲地圖)

歷史:歐陸風雲又起,以英國和普魯士一方,法國、奧地利和俄國為一方,即將展開世界霸權的爭奪。

國運:又尼瑪要賭?

上帝視角:英國皇家海軍的戰艦掌握著海洋,腓特烈大帝陸軍的刺刀則會將整個歐洲戳得千瘡百孔,剩下就是給法國人舉行一場隆重的葬禮了。

時間:1763年

歷史:英國贏得了七年戰爭,獲得世界海洋和殖民霸權,形成了以北美為中心的大英第一帝國。

國運:帝國一統天下,吾王君臨四海。

上帝視角:霸權之下是一個個心懷不滿的敵人(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法荷西向英宣戰,俄羅斯普魯士等國建立武裝中立同盟打破英國封鎖),12年後北美的一場革命便輕易地摧毀了這個帝國。

時間:1812年(沒能找到當年的英國地圖)

歷史:拿破崙確立歐洲霸權。

國運:「收起來吧,10年之內再也不用看(歐洲地圖)了。」——小皮特首相心灰意冷

上帝視角:法國佔領了歐洲卻已經透支了整個帝國,已經開始工業革命的英國和佔據半個大陸的俄國將會把拿破崙流放到荒島,同時期以印度為中心的大英第二帝國重建了。

時間:1900

歷史:英國治下的和平

國運:這個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帝國似乎將要繼續統治地球數百年。(當時歐美各國報紙在慶祝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周年就是這麼寫的,原文忘了)

上帝視角:帝國的工業產量被趕超,在非洲南部角落的與布爾人的戰爭將帝國的疲態盡顯,帝國的實力已經不再能夠保衛帝國的和平!

時間:1919

歷史:歐洲的燈光已然熄滅,一戰結束。建立了以英法主導的戰後國際秩序的凡爾賽會議召開,英國雖然受到削弱,但仍然保持海軍優勢和金融霸權并吞並了原德國殖民地。

國運:英國人民多壯志,繼續稱霸一百年。

上帝視角:大英帝國依然強大,但他的敵人越來越多,他的盟友越來越弱,他的競爭對手甚至比他還強大。

(注:一戰後澳大利亞加拿大就已經獨立,脫離帝國)

時間:1945年

歷史:二戰結束,形成了美蘇英三國主導的雅爾塔體系。

國運:「我的一邊坐著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丘吉爾。

上帝視角:英國贏得了戰爭,失去了帝國。世界的權力已經轉移到了新大陸和莫斯科。帝國頭上照耀了兩百多年的太陽終於落山了。

時間:1974

歷史:8年前的第二次中東戰爭,英國不敗而敗,龐大的帝國也被美蘇拆分的土崩瓦解。
此時,大英帝國國內經濟疲軟,英國病不堪重負。甚至八年後,阿根廷都試圖掀掉帝國最後一塊遮羞布。

國運:三流國家?

上帝視角:英國仍然是一個世界大國,仍然具有全球影響力,並在八年後狠狠地教訓了阿根廷。

時間:2015

歷史:先有蘇格蘭公投,後又脫離歐盟。還有........卡中堂老佛爺?

國運:一切放佛又回到1450年,媽蛋,吃棗藥丸!

上帝視角:我已瞎....

注:關於英國領土圖片來自:
華盛頓郵報:Map: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http://t.cn/Ry4pmFu
其它:圖片軟體pinterest

五百年的英國歷史。
從長時段的角度來說,對於一個大國來說真正的國運又是什麼呢?是歷史、傳統、民族、地理?還是一場戰爭、一位莎士比亞式的偉人?亦或是更加微不足道的所謂的一口油田,一次暗殺?

農民的犁、作家筆、士兵的槍、一次次民主運動的參與者、工廠里一個個工人,實驗室里的一次次實驗,我想任何國運在這些力量面前都微不足道。

數百年來英國國勢起起伏伏始終能夠成為大國俱樂部的一員,當然,法國、德國、俄羅斯均是如此,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能夠認為一件事情就能夠決定國運呢?

歷史上無數合力的結果,沒有國運A也會有國運BCD。大英帝國不是一天建成的,更不是一天衰落的,不是納爾遜一人締造的,也不是某個國王一人就弄塌的。

最後,望諸君努力,你我便是國運。

俄羅斯還有什麼可怕的? - 一條斑馬樹的回答 - 知乎


20年前,高考競爭比今天殘酷的多,鄉鎮青年的出路也比今天少的多,許多人真的把高考看成了華山一條路。為了考個專科補習四五年。最後「八年抗戰」拿到通知書(算上高中三年)的大有人在。我讀初中的時候,高三正班六七個班,「理(科)補(習班)」排到了11號,文科那邊還有四五個。每年8月補習班開學,班主任站在門口和很多學生打招呼的第一句話就是:

「又來了?咱們今年還有緣分」。

這就造成了一個特殊現象——高考大小年。

所謂「大小年」,原意是指果樹的產量波動。若是某一年的果子長的太重太甜(即「大年」),用掉了太多營養乃至破壞了樹木的正常生長,接下來一兩年都會沒什麼好果子吃(「小年」來了)。現在引申到高考上,就是說某個學校如果今年高考大獲成功,大多數學生都超水平發揮,報志願也很有分寸,導致錄取數量明顯超出平均數(大年),第二年進入補習班的好學生就會大大減少,總體上的高考成績將連續一兩年不得翻身(小年)。

某個高考「大年」後,幾個取錄取通知書的學生在教務處碰面,正巧他們的老師也在,聚在一起聊天很是開心。剛說起「大小年」的規律來,旁邊路過一個高二學生,聽到這件事大發感慨:

老天保佑我趕上「大年」!

一個資深數學老師笑罵:

讀高中了怎麼還不開竅?是因為這一屆每個人都做得好,才有「大年」,不是因為「大年」他們才出好成績!因果關係都想不清楚,我擔心你的高考啊。

所謂「國運」,不外如是。

補充:前面有高票答案說滿清皇帝後來生育力不行了,和國力興衰相關,所以要相信國運。這明顯是故意製造神秘主義氣氛。清朝中前期,皇帝幾乎每年都要去木蘭圍場主持軍事演習,鍛煉強度非常大,也有效地規避了夏季北京城的細菌滋生。清朝後期木蘭秋獮傳統斷絕,帝王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不經風雨,不煉筋骨,也不參與體力勞動,當然活不長,生不出後代。從這個角度說,溥儀接受勞動改造是很好的福利,宅男當吸取經驗教訓。前一陣子我正好整理了相關資料,發一段未登載的文字來看:

鑒於木蘭秋獮的軍事意義,以及對貴族集團的高強度鍛煉。大規模軍事演習和清朝的國運是一起興衰的——貴族集團的腐化會讓他們本能地抵制去圍場,而木蘭秋獮的間隔越來越長以至於消失,反過來也會加速軍事貴族集團的腐化,讓帝國上層喪失組織大規模軍事行動的能力,靠洋人和南方新軍打仗——這意味著清帝國的末日。


……康熙每年來承德行獵的概率是87.5%,扣除戰爭等偶然因素,幾乎是每年都來。雍正未曾行獵,乾隆行獵概率70%,明顯有懈怠的傾向,嘉慶就只剩下44%了。


實際上,嘉慶這44%也是他個人極力推行的結果。因為從乾隆晚年開始,整個貴族-官僚集團都極力反對皇帝去圍場,想把每年的軍事演習變成單純的避暑行動。若非嘉慶帝竭力動員,這十幾次行獵怕是也難以進行……


當滿清統治集團不再去承德打獵演習之後,皇族的生殖力和壽命直線下跌:


順治帝 24歲,死於天花.

康熙帝,69歲

雍正帝,58歲

乾隆帝,89歲

嘉慶帝,61歲

道光帝,67歲,

咸豐帝 31歲

同治帝 19歲

光緒帝 37歲

宣統帝 61歲


很明顯,如果不考慮前期順治死於天花(蠻族定居農業地區的常見結果),後期宣統帝溥儀得到了現代醫療技術的支持(以及勞動改造),清朝皇帝的壽命是直線下跌的,而生殖力下降的更快——順治24歲夭折,尚有8子6女。康熙35個兒子,雍正10個兒子,乾隆17個兒子,最後一個去木蘭圍場射獵(隨嘉慶)的道光9個兒子。一旦到了沒去過木蘭圍場的咸豐,就只剩下2個兒子了,唯一長大的是同治帝。至於同治光緒宣統,這三任皇帝雖然都活到了成年,但一個子嗣都沒留下,只能靠過繼的孩子來繼承皇位。可見木蘭秋獮對貴族集團尤其是皇族集團的鍛煉作用。

相關回答:

中國當代有哪些足以彪炳史冊、讓後人嘆為觀止的偉大發明或工程?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讀史時,哪些故事讓你動容?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運氣這東西總是存在的。而且照塔勒布的看法,少數幾個重大事件發揮了絕大部分影響。想想你人生中幾個關鍵選擇——到哪讀大學、進入哪個行業、在什麼公司上班、與誰結婚,是否如此?

對國家來說,偶然因素同樣不可忽視:

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跟英國本土煤礦滲水、經濟發達區域和煤礦距離有很大關係。美國登上全球第一寶座,跟它所在的地理位置免受世界衝突影響、北美擁有的土地礦產資源、吸引歐洲及非洲注入大量移民有很大關係。中東海灣國家,基本靠祖上佔領那些底盤下的石油發家致富。中國近十多年經濟增長,也跟恰逢國際貿易環境合適有很大關係。

這都是運氣,有先天決定的,也有恰恰撞到的。而且運氣發揮了重大影響

上面是運氣好的,運氣不好、國運不濟的例子更多:

崇禎在位十幾年,氣候不給力,幾乎每年都遇到災荒,導致農民起義不斷,四處救火不及,明朝最終覆滅。

另一個例子是日本。當前日本全球產業競爭力大幅降低:

2004年財富世界500強,中國公司16家,美國公司189家,日本公司82家;

十年之後,2014財富世界500強,中國公司達到100家,美國128家,日本降低到57家;

2015年財富世界500強,中國上榜企業繼續保持強勁增長,達到106家。美國上榜企業128家,數量與上年度持平。日本企業則降低到54家。

中國企業爬升,日本企業式微,很多新聞可以印證這個趨勢:三洋被並,東芝虧損,夏普虧損,索尼電視手機業務虧損,松下近年接連虧損……

日本三洋徹底消失 一代傳奇家電巨頭黯然退出歷史舞台__萬家熱線
東芝創紀錄虧損294億元,裁員人數已達10600人(圖)_網易新聞中心
夏普4月至9月虧損840億日元

原本家電是日本的拳頭產業,現在由於中國和韓國的崛起,成本更低、技術迅速提升,給日本企業帶來極大的壓力。2016年的現在尚且如此,2020年就更是另一番光景。

經濟不振,偏偏日本老齡化還全球最嚴重,人口在萎縮

日本是全球平均壽命最高的國家,同時也是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沒有之一。2015年,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佔總人口比例已經高達26.7%,每4個人中就有1個65歲+的老頭老太太。

同時生育率低,日本人口總體在下降。現在日本人有1.26億,預計2046年將跌破1億,2055年將跌破9000萬,同時老齡化率超過40%:

有人說,成功是1%的運氣加99%的努力,可那1%的運氣有時比99%的努力還重要。國家、人生都是如此,並無努力就保證成功的道理
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微信搜索未來知識圖譜(ID:futureknowledge),回復「投資未來」獲取《未來五年,這7個行業將爆發性增長》


正如 @十號胖狐狸 提到荷蘭這個例子。
有些國家具備了工業化的絕大多數條件,但戲劇性的是,工業化基礎所需的煤、鐵這兩項資源,很多國家是真的沒有,或少的可憐。

直到今天,煤、鐵礦依然是基礎工業最重要的資源。如果玩過P社的V2,你會發現在歐洲的傳統強國中,只有英、法、德、奧、俄這幾國天生擁有大量的煤、鐵資源。第二階梯的次強如義大利、西班牙、荷蘭、波蘭、奧斯曼,雖然開局迅猛,但從工業化開始,因為缺乏煤鐵這種資源,工業的發展相比上述列強就差了太多。
而工業進程的發展,會進一步拉大國家之間的差距,普魯士在整合北德意志邦聯後,工業實力躍居歐陸榜首。在之後的普法戰爭中爆發出了遠強於法國的實力,一戰二戰時期的國力優勢就更為明顯。

除歐陸列強之外,世界上只有中國(雖然給大清無數debuff,分裂成無數軍閥,但只要有一個強力的中央政府,天朝就是吊打世界的存在)、日本、美國這幾個國家具備上述條件,尤其是美帝,因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及人口,在二次工業革命取代了英國的工業革命領頭羊地位。


遊戲雖然是遊戲,但一定意義上還是體現了當今的國際格局。
如西班牙、義大利,重工業匱乏,在軍工體系上明顯不如英法德完整。印度雖大,但沒有多少煤、鐵,到今天基礎工業依舊發展緩慢。朝鮮是例外,北有資源南有資本,前提是南北合併,不然工業門類太單一。

只有中、美、俄(最弱),這種不缺人口,不缺基礎資源的國家,一旦成為世界工廠,就是先天的世界霸主。

我朝擁有數不清的煤、鐵資源,而且產量遠遠大於任何國家,如果沒有的話,也許是另一個印度了。


有這樣一種人,探討歷史的時候,總是用各種偶然來解讀既成事實。但是在談論將來的時候,一個個又義正辭嚴地借古喻今,彷彿過去的某些事情就可以預示未來的國運。我們把這些人叫做歷史虛無主義者,或者說,歷史神學家。


我覺得還是有的,尤其讀晚清史體會更深。

晚清最後幾個皇帝,都生不出孩子。咸豐皇帝有子兩人:其一為同治皇帝,僅活到十九歲,另一子出生當日就死了。同治皇帝無子,死後傳位給堂弟光緒。結果光緒皇帝活到三十多歲也沒生育。光緒皇帝傳位給堂侄宣統皇帝,宣統皇帝成了亡國之君,還是無法生育。

清朝後期的輔政親王也是如此,恭親王鞠躬盡瘁,且年輕時具有開闊的胸襟和眼界,才識過人。繼任的醇王雖然不及恭親王,倒也能處事公道,勤勤懇懇。再到後來的輔政親王是一個不如一個,庸庸碌碌,無才識又好內鬥。

王朝氣數將盡,縱使千般挽回,亦是徒勞。

————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熊群


當然是存在玄學意義上的國運的,
一個國家,出現了危機,然後轉危為安,顯然是國運使然。
一個國家,出現了危機,然後急轉直下,終於完蛋大吉,顯然過國運使然。
一個國家,一直沒出現危機,平平淡淡,顯然是國運使然。
一個國家,一直沒出現危機,突然有一天就分崩離析了,顯然是國運使然。
一個國家,……
發生的事情如日月經天,無法改變,這顯然是國運使然。
發生的事情簡直是巧合,純屬偶然,這顯然是國運使然。
……

你看,國運是顯然存在的。


不要聽風就是雨,這種封建迷信你再傳一遍,相當於你也有責任,這是倖存者偏差,每個國家和政權的發展,都有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當這個國家克服不了不利因素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她衰運纏身,而當一個國家勢如破竹的時候,我們就容易耶忽略掉不利因素,只要看到各種有利的方面,就會有時來天地皆同力的感覺了。

以國民黨和中共為例,國民黨是一個非常脆弱的政權,所以儘管有列強的大力支持,美蘇兩大國伺候他一個,卻總是被困難克服,然後就留下了國民黨總是在關鍵時刻功敗垂成的感覺,不由得讓人慷慨悲歌,感嘆出師未捷身先死,覺得張學良,日本,蘇聯,史迪威,馬歇爾都是中共的隊友。

而中共命就要比較硬,給點兒陽光就燦爛,你給我一個雞蛋,我還你一個養雞場,無論什麼困境都能扛得住,把優勢發揮到最大,就自然而然的讓人忽略了一整個西方世界和蘇聯都處心積慮的想搞死中國,忽略了新中國的經濟軍事文化都先後幾次落入到最危險的時候的階段。畢竟,「克服了的危機不能算危機」。

許多人感謝蘇聯送給中國的157項工業援助,視之為中國工業起飛的基礎,誰知道蘇聯曾經更大規模地援助國印度,結果呢,別說印度了工業了,連lca都沒飛起來。這難道是印度國運不行嗎?


準確到最近十年,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形勢下,中國形勢最穩,血條最長,在別的國家,經濟危機化為政治危機的時候還能維持局面,扛得美國延續八年的戰略進攻能量耗盡還猶有餘力。別人都裸泳了,你還在水裡撲騰,當然會給吃瓜群眾一種「別的國家怎麼都自爆了?我他媽太幸運了,一定是安拉保佑」的錯覺。


首先:我信!
我不否認中國有問題!
但是:韓國。日本。台灣省。美國。法國。德國。
pigs。遜尼派和什葉派和Isis是不是能襯托出點....

反觀中國犯罪率一如既往的低。
社會文化思想進步仍然很快。
經濟發展水平仍然保持較高速度。
沒有發生任何與周邊武裝衝突。
經濟合作和資本輸出穩步推進。
內部執政黨政治肅清力度加大。
中央監察委員會即將成立。

類比於世界隊友們的狀況。

我們自我改革讓我們的先進性越來越明顯
隨著美國最引以為豪的「美式民主」的逐漸黯淡。
中國獨體的東方文明價值觀
能更穩固的加強中國人的精神自信和文化自信。
從而更有利於推動中國的整體制度建設
中國能給的安全和平靜。
能給每個人相對平等的發展機會。
以及相對足夠的有機自由。


我由此敢斷言
中華國運借著這個世界亂象。已經來了!


歡迎去看老人家的《論唯心歷史觀的破產》
對通透思維方式的建設大有裨益!


關於這個問題,早就有高人說的很清楚很透徹了,命運要靠自我的奮鬥,也得看歷史的進程。一個人如此,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具體到中國,優越的地緣環境,數量龐大的主體民族和農耕文明帶來的大政府傳統,保證了中華文明有很高的下限。很多人不明白,我從人口的角度舉個例子。
抗日神劇里經常有「有血性的中國人是殺不完的」之類的台詞,長期以來我一直把這話當宣傳口號,後來了解了台灣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歷程,發現這句話還真不是宣傳口號,人太少地方太小,有血性的人真的是可以殺的完的,台灣就是被殺成了一座順民的島。而我們人多地大,迴旋餘地大,就是為什麼元朝建了100年都沒解決驅除韃奴的反抗,清末了還有人喊出來反清復明口號的原因。
太祖在共產國際大會上輕描淡寫說出來「大不了死三億人跟美帝國主義干到底「,結果把東歐小國們嚇的魂不附體,為什麼?因為這些小國歷經歷了太多被屠殺到屈服的歷史。

所以說到底,國運這東西,不過是國家文明面對挑戰時起起伏伏的表象,基本盤不行就容易翻船,基本盤比較穩就容易翻盤,這就是國運好壞的表現了。
相關答案:
蘇聯和美國的爭霸過程中有哪些錯誤? - 貓騎士的回答 - 知乎


已刪


每一個中國人,從出生就知道,我們曾經是世界第一,雖然我們現在不是了,但是將來也要再當世界第一。為了這個目標,我們願意奉獻出一切,乃至生命。從林則徐關天培,到孫中山黃興,到毛主席周總理,再到把生命留在三千里白山黑水裡的志願軍戰士,放棄學術生命回家的錢學森,莫不如此。

這就是國運。


話說清軍入關後,政治中心遷移北京,皇帝入主故宮。當時,找了一批風水大師,跟現在的醫生似的,會診紫禁城風水,大師們一合計,紫禁城的風水好啊,王氣所在,中軸線云云。然唯有一點不美,哪點不好呢,有個猴山,恐有孫悟空大鬧天宮之虞,怎麼辦?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紛紛出謀劃策。
拆了?拆了不行,會破了大格局。放點鎮物?一般東西鎮不住。用什麼呢?廟。神仙所居,這個夠大吧。可以。建個什麼廟呢?玉皇廟吧?不行,玉皇大帝弄不住孫猴子。那就如來吧,建個大雄寶殿,如來夠厲害 ,孫猴子也逃不出他的手掌心。也不行,為什麼?如來一下子把孫猴子拿住了,跟破了差不多。
大夥討論來討論去,最終討論出個人選?二郎神。二郎神的本事跟孫悟空差不多,而且根正苗紅。乃是不二人選。於是就興建了二郎廟,供奉二郎真君。
二郎廟內,有專人上香,保持一年四季香火綿延不絕。開始用小香,後來換了大香。
直至清朝末期,王朝風雨飄搖,二郎廟也疏於管理,香火竟然斷了。而清朝也被民國所取代。
亡清者誰?
猻中山,猿世凱。


推薦閱讀:

學塔羅該去再學些什麼來進步?
占卜塔羅牌更多的是尋求心理的安慰對嗎?
在知乎中作一個神棍是一種什麼體驗?
給人測完卦後對方問:「你算沒算出來我會不會給你錢?」怎麼辦?
有沒有一個地方(廣場、大樓、街道、酒店、村落等等),因為名字起的不好,或者所處風水不好,而經常出事?

TAG:國際關係 | 國際政治 | 占卜 | 玄學 | 國際局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