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詩怎麼流傳那麼多下來?

現在李白等許多詩人流傳至今的詩已經不多了,杜甫當時那麼貧窮,是如何讓那麼多詩文流傳下來的?


唐代的詩人李白傳世詩歌900多首,杜甫1400多首,白居易2900多首,王維、李商隱都差不多800首,杜牧900多首。存詩300首往上的詩人大把可數。

宋代的話蘇軾詩詞加起來傳世3000多首,黃庭堅1600多首,楊萬里4000多首,陸遊更多達9000多首接近一萬。

不知道題主所說的李白等許多詩人流傳至今的詩不多了是按照什麼標準計算出來的不多?杜甫的存詩是不少,但是在存詩數量上也不算什麼無人能及啊,就是正常的有詩集流傳後世的情況唄。


其實有至少三分之一未能流傳下來


不請自來,李白不算少,杜甫不算多,當然比李白多。
除了之前諸位說的原因,我瞎猜的,還有一個原因是「李白是走著寫的,杜甫是坐著寫的」,杜甫的詩,流傳下來的幾乎都是四十歲以後的,在成都草堂住的四年就流傳下來二百四十多首,而年少優遊時的詩基本沒有,不會是那時候不寫,大概是路上寫著玩,丟了。李白「在路上」的時間當然更多,所以大概丟的更多,不過李白太出名了(當時比杜甫名氣大得多),所以還是留下來不少。
寫吧,這些詩人應該寫的都不少,但很多「散佚」。那時又不像現在,可以存電腦里放網路上,紙也便宜。很多作品可能除了作者及幾個相關的人,就沒人看過。除了乾隆,留下詩詞最多的是陸遊,而陸遊家是開印刷廠的。乾隆更是有專人收集、整理吧。


乾隆笑而不語


不是杜甫流傳的多。
可能時上學時背誦杜甫的詩比較多造成了題主有杜甫流傳下來的詩比較多的假象吧。


首先老杜寫的還算比較勤奮。老杜雖然窮,但是很多時間還算比較清閑,而且也有過幾段過的還不錯的日子,所以就會有時間整理自己的詩,但是在當時不受重視還是丟了不少,比如年少時的詩一首都沒有流傳下來。到了北宋開始真正重視老杜的詩後,整理,注杜的人也開始變多了,不過也只剩下1400首左右了。從北宋到現在1000年時間裡,也只不過在1400首左右的規模上增加了十幾首,但是真實性也有待考證。


因為寫的好啊,這還用尋思嗎


杜詩在唐實不為所重,在宋自東坡始為所重,進而封詩聖。概因宋唐兩朝代相鄰年代不遠,文人所重視,便於收集耳。


李白很傲,其志原不在寫詩,往往隨寫隨棄,懶得抄錄整理。現存的詩稿,也有大量是他的好友,獲得贈詩的人,從各種途徑搜得白詩的後來人,他們不斷補充和整理的。有人說,甚至到了宋朝,還有新發現的李白詩。

呵呵,這就是大文豪的氣度。


推薦閱讀:

《石壕吏》中為什麼官吏不去抓杜甫?

TAG:文學 | 詩歌 | 唐詩 | 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