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為什麼一生殺這麼多人?

今天中午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不由看得一身冷汗:

其明年(昭王十四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沈其卒二萬人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

四十七年,...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看完後細想下,覺得不少疑問:
1. 從上面的描述一看, 史記上記載的就殺了99萬人, 這個數目確實太驚人了。 白起為什麼這麼嗜殺?
2. 戰國末年大概有多少軍人? 是不是白起殺了這麼多人, 讓戰國末年幾乎都沒什麼軍人?
3. 以伊闕斬首二十四萬, 或長平斬首四十五萬為例,這麼大規模的殺戮是怎麼做到的? 難道每次都是騙人+坑殺?
4. 白起殺了這麼多人, 戰國各國是更加懼怕秦國,還是更同仇敵愾了?

附註: 昨天看如何評價商鞅時, 看到了商鞅制定了唯軍功是論的秦國法律,這可能也能說明一部分原因。不過為什麼其它將領沒有殺這麼多人, 就白起一人這麼特立獨行?


手機佔個坑先。
——電腦的分割線——

前情提要:
  秦國早早籌備著東向,秦孝公時期就已經初現端倪。這時秦開始染指魏與秦接壤的的河西一帶。秦惠文王時期在比較親韓魏的樗里疾、甘茂、張儀(張儀原本主張攻魏,參與對魏軍事行動後通過外交手段成功籠絡住魏國,後還代表秦赴魏任職。卸任後他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詐楚」)等人影響下,主要的發展方向變成了巴、蜀和楚(之前為吞併河西立功的公孫衍就是因為此處與秦國君臣產生戰略矛盾而被張儀等人擠走)。下一任的秦悼武王對韓用兵……這一段時期的戰爭記載已經開始頻繁出現斬首XX萬的字眼,秦國除爭地外殺人的意圖亦很明顯。
  實際上,從商鞅變法規定計人頭授爵起,秦國就已經有鼓勵殲滅敵方有生力量的傾向了。

正文:
  答主不是專業人士,所以不作分析,直接來看題主的疑問——

1. 從上面的描述一看, 史記上記載的就殺了99萬人, 這個數目確實太驚人了。 白起為什麼這麼嗜殺?

  1.數字遠不止100萬。例如白起拔郢時引水灌城,使楚國軍民死亡數十萬人。只是這個數字不是斬首數,沒算進去而已。
  管白起叫殺人狂未必靠譜。既然秦國律法要求作戰以斬首計功,那白起作為秦國軍事人物,打仗殺人就是他的本職工作,當然要完成。俗話說看一個人不是看他做什麼,要看他不做什麼嘛。長平之戰結束後他還特地把趙軍中240個未成年士兵放回趙國,這是一般的殺人狂會做的事嗎……題主可以自己感受一下。

2. 戰國末年大概有多少軍人? 是不是白起殺了這麼多人, 讓戰國末年幾乎都沒什麼軍人?

  2.具體數字很難佐證,只能通過一鱗半爪的記載推斷。
  魏國最盛時號稱有武卒(常規軍)20萬、蒼頭(不太正規的武裝,可看作類似民兵的戰鬥人員)20萬、奮擊(似為重甲步兵)20萬,廝徒(輜重兵)10萬。趙惠文王表示自己有(有不代表一定能出)100萬人。按蘇秦的說法,齊國最大的城市齊都臨淄有7萬戶,每戶可出3丁。那麼齊國光是臨淄一城就能湊出20萬人;齊威王時齊有城120座(並不都是臨淄、即墨、莒那種大城),我個人揣測齊在此時大約與巔峰時期的趙相當。秦國在長平之戰增兵到60萬時徵發人員中有不少是距長平戰場較近的新佔地人口,一是秦國本土已沒有太多後備兵員,二是就近徵兵可以節省運輸輜重的人力物力。大致可以判定一國不論人口多寡,一次戰爭可出動的人員上限在60萬左右,因為還要考慮運輸補給不便的問題,帶人太多是供不起的。至於一國有多少兵力、多少人口,囿於史料匱乏,很難考證。以前貼吧的前輩宣太后開過一樓元始二年(公元2年)戰國七雄故地人口分布情況【修改版】 根據此貼倒推上去可以估算當時的人口。
  各國的差距在其後備力量里才能明顯體現出來——說這些人都被白起殺光,那題主是太高看他(和秦國)了。

3. 以伊闕斬首二十四萬, 或長平斬首四十五萬為例,這麼大規模的殺戮是怎麼做到的? 難道每次都是騙人+坑殺?

  3.伊闕之戰的傷亡,據天涯的前輩瀟水9判斷,是韓魏聯軍發生了嚴重的潰敗所致。
  長平之戰的相關問題知乎上已有非常精彩的回答,我就不贅述了,給兩個鏈接。
白起真的坑殺了四十萬趙軍嗎? - 中國古代歷史
長平之戰,面對四十萬趙降卒,白起有沒有比坑殺更好的辦法? - 中國古代歷史
  題主如果不愛啃《史記》之類的書,只想大略了解一下先秦史的話,那可以看瀟水前輩的作品。答主會在文末附上他《青銅時代的終結戰爭》的選段,充作參考。

4. 白起殺了這麼多人, 戰國各國是更加懼怕秦國,還是更同仇敵愾了?

  4.即使山東六國意識到秦的暴力,也還是相互攻伐如故,不可能同仇敵愾。因為他們彼此之間就有許多不可調和的衝突,留給秦各個擊破的機會。題主有興趣的話可以了解一下戰國晚期頭號外交/間諜大牛蘇秦組織的充滿陰謀又精彩紛呈的合縱活動——這一段不能看記載有誤的《史記》版本,得看《戰國縱橫家書》。
  寫跑題了。說他們不會同仇敵愾,只要看長平之戰後又發生了什麼就清楚了——燕趙鄗代之戰。

附註: 昨天看如何評價商鞅時, 看到了商鞅制定了唯軍功是論的秦國法律,這可能也能說明一部分原因。不過為什麼其它將領沒有殺這麼多人, 就白起一人這麼特立獨行?

  其他人也有啊,只是數字可能沒那麼駭人聽聞。比如戰國中期,秦國的樗里疾在五國第一次合縱攻秦時就將三晉聯軍斬首8萬2千。戰國早期的齊魏馬陵之戰中齊也殺了魏10萬武卒,魏國元氣大傷。
  戰國名將破城隳邑、殺人盈野者甚眾,白起不是特例,只是在這方面他的成績讓別人難以望其項背而已。而且白起是戰國晚期的人物,各國之間的戰爭已升級成了國家級別的「國戰」。戰爭升級了,死者自然更多。

——我是下課來補充《青銅時代的終結戰爭》選段的分割線——
——我不是故意不貼正經資料的請見諒 ̄3 ̄各位看官有選擇地讀吧——

  須知,在冷兵器時代,兩個人手舞劍戟,正面打拚,致死對方的機會是一樣的。只有當一方轉身逃跑,才便於對手從側面和後背(這兩處沒有盾牌兵器和甲胄護衛),一傢伙搞死他。一個士氣旺盛的軍隊,即使抵擋不過,也可以在統一指揮下有秩序地撤退,這就叫「戰敗」。只要是這樣硬挺著敗下去,雖然有死,但數量有限。而士氣低落的軍隊,或者失去指揮的軍隊,則是轉身大亂,爭相逃命,這叫「潰敗」,或者叫「敗北」,那就情等著被敵人殺死了。死亡二十四萬,一定是發生了大潰敗。所謂兵敗如山倒就是這個道理。
  史書上也印證了這一點,「魏軍既敗,韓軍自潰,(秦人)乘勝逐北,斬首二十四萬」。死了二十四萬,這是潰敗的後果。
  如果硬對硬地一直迎面猛磕,自己死二十四萬,至少也可以給秦軍帶來十數萬的死傷。

——瀟水《青銅時代的終結戰爭》關於伊闕之戰

  長平之戰,趙卒死亡四十五萬,人們往往難以置信,提出置疑的理由通常有三個:第一個,趙國不會有四十五萬人馬。第二個,四十五萬人馬的給養運輸,當時做不到。第三個,四十五萬人殺起來,很難殺。
  我來逐條駁斥一下。
  據蘇秦說,臨淄有七萬戶,每戶可出三男子,「不待發於縣,而臨淄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也就是說,臨淄地區能徵發出二十一萬士卒。而臨淄、邯鄲歷來並稱。等量齊觀,邯鄲至少也能出十萬人,這是保守數字。另外,趙國還有上黨郡、太原郡、雁門郡、雲中郡、代郡、安平郡五個郡,其中上黨郡有二十四縣,太原郡有三十七縣,代郡有三十六縣,這是史書有明確記載的。平均以每郡按二十個縣計,則趙國六郡合計120個縣。每縣出兵三千人,則120縣合計三十六萬人。加上邯鄲等大都會的至少十萬人,所以,趙國湊出四十五萬人馬,不成問題。趙孝成王在《史記》中曾說自己有一百萬。
  事實上,根據我對先秦戰役兵力的統計,戰國七雄之間,每國的極限大約是五六十萬。
  趙軍四十五萬人的糧草運輸,到底需要多大民力呢?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解放軍投入了60萬兵力,為他們提供後勤支持的有整整543萬農民。平均9個農民供應一個戰士!但淮海戰役戰場範圍廣,機動半徑大,要運的東西也賊沉。而長平之戰屬於陣地戰,機動範圍小,從邯鄲到長平直線距離150公里,也不算遠。秦昭王后來曾以六十萬之眾遠伐楚國,秦昭王能支持這樣的遠途運輸。邯鄲到長平的短途,趙國人也應該能支撐。
  儘管如此,趙國後來曾「急請粟於齊、魏、楚」,說明趙國本土已經沒有糧食吃了。如果不是前線布置了四十萬之眾,當不至於把本土的糧食都吃光。
  其實,趙卒被坑殺的俘虜,當不足四十萬。一開始,趙兵原有四十五萬,廉頗先喪其五萬。在接下來的戰鬥中,發生大量戰鬥減員。據白起回憶:「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秦卒死亡過半,趙軍至少也應當陣亡過半。所以,趙軍最後投降時,當不足40萬之眾了,也許只有二十萬,而且含有大量非戰鬥服役人員,比如喂馬的、做飯的、修車輛器械的、搬道具的。所以,所謂坑殺,可能只有二十萬人。
  坑殺這二十萬人,秦軍不至於愚蠢到一個一個地挖坑,一個一個地活埋——那得消耗多少人工小時數啊。一戟上去戳死多經濟啊。從長平野外考古來看,白骨很多,有的胳膊大腿有明顯斷裂的痕迹,有的胸腔內遺有箭頭,還有的僅見軀幹而無頭顱,都堆積在自然溝壑里,當屬被集體撲殺而死。

——瀟水《青銅時代的終結戰爭》關於長平之戰


選我!!!

白起不是為了殺人而殺人。白起打仗的戰術和別人不同。別人為的是攻城。古代攻下城,就算大功。而白起是逆向思維,才取的是殲滅敵方有生力量為作戰目標,人都沒了,何以守城? 每丈都是分散瓦解,保衛,而不是強力攻城。當然,老毛子學到了,這是後話


白起肉又稱燒豆腐、高平燒豆腐。是山西省晉城高平市特有的傳統傳統小吃,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據說高平地區的谷口村(也叫殺谷),有一種烘烤的豆腐,叫做「白起肉」。

皆因白起心地過於殘忍,長平之戰更是慘絕人寰。擊敗了紙上談兵的趙括後,四十萬趙軍悉數向秦軍投降,一日之內,白起竟坑殺四十萬人。 當地百姓世代憎恨白起,為了祭奠被餓降遭坑殺的亡靈,就用菽飯作供菜,把豆腐當成肉,用爐火燒烤,用豆腐渣和蒜泥生薑調和成「蘸頭」,表示把白起的腦漿搗成泥,與豆腐一起食用,曰「白起肉」。可見其仇之深、其恨之深。後來這白起肉就逐漸流傳開來,成為燒豆腐,因此高平的燒豆腐最為著名。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082355/answer/175139173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119233/answer/174836322

秦國變法是復辟奴隸制,升一級獎勵一個奴隸,所以說殺那麼多都是嚇唬人的。

軍功首級又不是平民首級,是甲首才行,這是慣例。野戰一個5000人1000甲士的部,斬甲首2000將領才能升級,這些京觀就是計功用的,北京的燕國也有14個這樣的,每個2000以上頭顱,估計是樂毅滅齊的戰績

史記里秦軍動不動斬首幾萬,十萬,十幾萬,二十幾萬的斬首,只能是《史記》來源的《秦紀》的誇大。《秦紀》很多重複攻下同一座城的記錄,可見其避諱失敗,則誇張戰功也是可能的。先秦的兵力數字由於史料來源單一,大多不可考,但秦魏雕陰之戰確是個稀有的例外:
史記秦本紀:七年,公子昂與魏戰,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
史記魏世家:五年,秦敗我龍賈軍四萬五千於雕陰。
同一場戰事,雙方記載的人數卻有差異,魏軍才4萬5千人,結果秦軍斬首8萬。原因很簡單,魏世家裡的魏軍兵力數4萬5千人,來源於少見的魏國記載,而秦本紀的斬首8萬來源於秦國單方面的宣傳。《商君書》其有爵者乞無爵者以為庶子,級乞一人。其無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隨而養之軍。也就是戰國每個軍人都會帶至少一個奴隸上戰場,魏軍四萬五千,奴隸則有近五萬,魏軍的損失是八萬(六國奴隸被俘虜後一般不殺只是抓回去作為獎勵幫秦人種田),至少逃出了1萬。

伊闕之戰,24萬,韓國在西部只有4萬壯丁,魏國在西部只有8萬壯丁,韓國中東部有4萬甲士,魏國中東部有8萬甲士。白起要是殺光了韓魏西部的精裝男人,西部人還不和他拚命,怎麼可能韓魏還割地求和?就是因為甲士死光了,精壯農夫在白起手裡,所以只能投降。八萬甲士首級就需要八萬農夫奴隸作為獎勵

長平之戰,42萬,還留了23萬當奴隸獎勵3萬死士、10萬秦軍、10萬河內郡民,只幹掉19萬趙軍和不願投降的上黨民兵,白起自己就受不了,這可是司馬遷的祖先司馬錯記錄的一手資料。

可見之前留的更多,至少留一大半當奴隸,99萬估計70萬都當奴隸了。那個年代沒有別的獎勵手段,不給錢,就只給田和奴隸,但是軍隊打仗不可能沒有獎勵

史書有明確記載人數的,請信一半,沒有明確記載的,請不要過度腦補,戰國當時全國才3000萬人口不到,西漢近6000萬才人口飽和,生產力二者差不多,可見秦國是缺人的。秦律除了獎勵田還獎勵奴隸的,白起要這樣殺,秦軍打贏了也等於白乾活,得到田也沒人種了,這哪叫以戰養戰呢?

廉頗是前261年才進入長平的,這個史記年表有記錄,不是前262年,軍隊數量也只有20萬,大部分還都是民夫來修百里石長城,修完就回去種地。秦軍打下野王后,因為上黨郡是個盆地,所以不敢貿然進入,不然韓魏反打野王,秦軍就被封在死地里了,所以秦軍一直在攢糧食和修復加固野王,三年是指前261對恃、前260年長平、前259年邯鄲這三年,長平只打了六個月,因為大軍行軍所帶糧食不會超過三個月,所以雙方都斷過一次糧,但是等到過了青黃不接的時節,農民播種完運來新收穫的糧食,問題就解決了

初期秦軍動員了15萬,部分留守野王,負責運糧和留下修工事一點時間的勞役的農夫是軍人三倍,這個夢溪筆談有說,所以加起來是60萬。趙軍15萬,加上黨兵和農夫7萬(因為沒地了所以集體參軍),剩下的是運糧農夫23萬,趙國已經提前修好工事儲備好糧食,所以不需要那麼多勞役。勞役大部分不是長期留在戰場的,只是農閑時過來幫忙而已,戰鬥力不強也沒有盔甲

趙括就和馬謖以及花拉子莫國王一樣,沒輸過,心理承受能力差,一輸就亂,一輸就輸到底

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括擅長奇謀,但是因為長期當參謀,不參與實際事物,所以諜報保密能力差,動作太大,其計謀很快被白起獲知。趙軍精銳過河突襲時,秦軍敗退離河邊防線壁壘,但是山地防線早有準備堅守,同時另兩路敢死隊過河對岸攻取趙軍河邊防線壁壘,利用丹河和趙軍壁壘,把過河的趙軍包圍,兩邊再重兵堵上。另一隊騎兵隔絕趙軍大營里的農夫們與石長城的聯繫,並加派輕兵包圍兩處趙人。趙人被分割三地,隨著河內郡農夫的到來,秦人總數與趙人持平,趙括居然豬到遲遲不反擊,反而利用地形蹲守待援,但是六國豬隊友一個也不來救援,趙軍精銳被餓個半死,趙農夫軍團也突不出秦農夫軍團的包圍,但是大營畢竟有糧食。於是餓的半死的趙軍被坑殺,23萬農夫投降被賞賜給有功秦軍當奴隸

趙軍被分成兩段,一部全是農夫,白起傻了才去殺這些毫無戰鬥力的羔羊,秦軍打仗沒有獎勵錢的,都是獎勵田和奴隸,沒了奴隸有田也種不完,等於獎勵打了折扣,秦人又怎麼會在白起死後懷念他?你會懷念總是扣你工資的老闆?

您可以看看我的收藏的我的回答以及我的知乎文章,我就是做夏商周度量衡和編製的,秦軍主力軍人的大致數量還是可以有理有據準確估算的

夢溪筆談說的是脫離水路後的運糧需要軍人三倍的民夫才能運送。我說的參謀就是指他的理論能力,趙括年紀應該和趙王差不多,所以可能有參與華陽戰役的策劃。史記秦本紀源自秦紀,這個是主流觀點,秦紀不老實也是主流觀點,比如打下的城突然就第二次打下,中間怎麼丟的絕口不談,所以這裡四十萬應該也是宣傳而已,畢竟另外23萬農夫被分割包圍,殺了獎勵品就等於白乾活,只怕秦軍會直接滅了白起。別的都沒寫死了多少人,另外史記年表也有四十萬,但是史記年表對於千畝之戰也與晉世家不同,很可能不準確。二十三萬是按秦律(商君書和張家山漢簡)計算出的大概軍功人數,打下二章城的升級,參與隔斷的敢死隊不論死活必然有一級,這麼大的包圍戰秦軍全員活著的都升一級,近十萬河內郡農夫也答應了升一級,這就23萬了


我覺得,殺人的不是白起,是秦王,至於白起,他就是一個劊子手~

倘若秦王不想殺,白起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

武將的悲劇往往就在於這一點,替人背黑鍋~~


先佔個坑簡短的說。
第一,打仗糧食很重要,這些戰爭都是在其他國家進行的,後勤補給很重要。抓了這麼多人,不放就會每天消耗你大量糧食,放了回去拿起武器就繼續和你打,尤其戰國這種胡服騎射以後尚武風氣盛行的國家。
第二,這些坑殺的人數是有一定水分的,並不準確。白起時期,戰國各國人口總數約三千萬,白起一人殺掉三十分之一,這幾乎相當於當時幾個戰國人口總數,可信度不高。
第三,可能和白起作戰的思維方式有關吧,即以殺傷敵方有生力量為主。我們可以看到四十萬趙軍被殺後,各國幾乎再也沒發組織像樣的大決戰。如果不是秦國內部文武失和(白起怎麼死的),趙國才能喘息到信陵君竊符救趙,差一點就亡國了。
第四,殺降的方式。從我個人觀點來看,這個難點在於人太多。因此肯定要分批分次的殺,而不是一下全殺。今天在前村殺幾千,明天東山殺幾千。過個十天半月,剩下那些俘虜就可以一下子一起解決了。


白起就是玩殲滅戰的,況且秦要統一,不殺敵軍軍隊弱敵,還要等回去休養生息再跟你幹麼!


白起善於打圍殲戰。。註定殺人多,以長平為例,殺大概是最好的選擇:
趙國人善變,不殺有叛變的危險
幾十萬人秦國也沒有糧食養他們
還可以起到震懾作用
坑殺就是騙到一個地形有利的地方屠殺,長平之戰我猜是騙到一個山谷里,以發食物為名,萬箭齊發之類的
PS:震懾作用還是很明顯的,如果當時一鼓作氣,就能迅速滅掉趙國,感覺這種行為短期有利,時機一過就會激起反彈,他後來自己也分析了


雖然說史記里有些數字的記載不都是正確的,尤其是在用兵當年都會對外把人數誇大。但白起動輒數十萬的屠殺倒是事實,戰國時期,中國進入鐵器牛耕世代,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人口增加,出現了像大梁、邯鄲這樣的大型城市。為了取得戰爭的主動性,各國往往會派出數萬乃至數十萬人。而且像白起在長平之戰坑殺趙卒45萬,裡面有好多是不願降秦的上黨百姓,不全部都是士卒


之前在看大秦帝國,白起最後被賜死,並非因為其殺戮,而是不願意再殺戮,長平一戰坑殺45萬是任何一個將領都無法做出的決策,非君王意志不可為。


因為秦國實行了商鞅頒布的新法令,爵位待遇封地什麼的要按照人頭數來算。


大勢所趨,沒有白起也有黑起和紅起其他起,你要知道從秦孝公開始。秦國就積蓄國力,綢繆一統天下,秦惠文王時商鞅變法,實行軍功爵制,吞併巴蜀,把制度(清除了舊貴族守舊勢力對國家發展么阻礙)準備和糧倉錢袋子都塞滿了,長平一戰避無可避。即使換個主帥,秦國由於改革變法,生產力早已強於別國,當時的國家還是貴族把持著國家資源如何跟秦國論短長呢?沒有人能阻止一塊巨石從山頂墜落。


梁啟超先生曾經做過一個大致的測算,就戰國時期戰死的士兵總數大致在二百萬左右,根據《史記》上面的記載白起的屠殺人數大致在一百萬左右。

白起選擇大規模屠殺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商君的新法政策,商君的新法規定的是士兵可以通過軍功獲得爵位,計算軍功的方式就是人頭。

所以說白起的大規模屠殺,僅僅只是他很好的執行了這個獎勵軍功的國策。


其次是白起的作戰思想問題,白起的作戰思路是打大規模的殲滅戰,務求在一戰當中儘可能多的甚至全部消滅敵軍的有生力量。
在這裡也特作一個解釋,他屠殺40萬戰國降兵的背景情況是趙國的總人口數也就150萬左右,其中男丁數量大致在70萬左右,除去老弱病殘,剩下的青壯年也就是有生力量大致為50萬人。

而正是在這一戰之後,趙國便再無力抵擋秦國的虎狼之師了。

最後,在戰國時期沒有一種殺降不詳的意識,其實其他的國家也有趙進行過有組織的屠殺降兵的事件,只是相比白起的規模小了很多罷了。

所以綜上

白起的大規模屠殺,是一種在時代背景下的、有秦國的國家政策作為依託,源於白起的個人指揮作戰風格的戰略性清洗。


原因一:商鞅變法後秦國是以人頭來計功,而不是俘虜。當時各國所謂軍人大部分都是戰時為兵,平時為民,士氣不可能高,打的又是內戰。一次次都是全軍覆沒,與其說是勝利方高瞻遠矚消滅有生力量,不如說是從來就沒給過別人當俘虜的機會。而白起自身就是一典型的軍人,人命從來就沒在他的考慮範圍內。

二是當時俘虜的人太多,上黨不降讓白起深刻認識到秦國沒什麼好聲望,不能控制的話風險承受不起,只能一錯再錯。這導致了放棄原本可以作為選項的收編趙卒一鼓作氣消滅趙國。當時項羽就是類似理由殺光秦俘的。

三是中國古代沒有成熟的奴隸制度,俘虜沒有直接的經濟效益。若果是換成羅馬人,一個人的地位全看其奴隸多少,他們就是勒緊褲腰帶也會把俘虜帶回去的。

四。至於沒有糧食供養俘虜,這在當時真的不是最大的問題,只不過當時矛盾特別激化使得沒糧的理由看起來很像是一回事罷了。趙卒連遭大戰,不可能還有四十五萬人活著,秦軍也只剩一半,況且當時可以在周圍強制徵集糧食,包括齊國這樣的。在沒有經濟動力將俘虜送回秦國,也沒有動力講求人道主義的情況下,殺光俘虜是最簡單有效的選擇,反正死的暫時還不是自己人。


判斷了形勢,正確的採取了殲滅戰,消滅敵方有生力量,殺人只是手段,達成戰略目標就是勝利


不然呢?把人家放了,回去喘口氣過來接著拎刀子砍你的兵?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啊


這幾十萬俘虜,放下武器是民,拿起武器是兵。帶著這麼多俘虜,要派人看著他們,還要管飯,自己還有十幾二十萬秦軍要吃飯。雙方換將已經是補給線要撐不住了,這一下多出這麼多張嘴,還大大不打仗了


為什麼殺人,因為國家養不起辣么多銀。就醬。


到了戰國晚期,出現兩個大趨勢,一個是沒有正義的戰爭,儘管這從春秋就開始,但是到了戰國道德淪喪已經無以復加。另一個趨勢就是秦的強勢與貪慾,我們見過春秋戰國的其他霸主,比方說晉文公,但是他們很少這樣去殺人,原因在於這些國家沒有兼并天下的野心。而秦國是有的。為了建立新制度,必須大規模屠殺舊制度的捍衛者,在血泊與屍骨中建立他的郡縣制。


摧毀敵國的有生力量


@吳鍇 豆腐是漢朝發明的,黑白起之前請多查查資料。

白起為什麼殺那麼多人?

因為白起是軍事統帥,需要服務於秦要攻滅其它諸侯國的國家戰略,還有白起超前的殲滅戰思想以及不世出的指揮作戰能力。

白起有多厲害? 參考我在另一個問題下的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9150405/answer/80127573?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一將功成萬骨枯,江山都是靠鐵與血打出來的


推薦閱讀:

白起真的坑殺了四十萬趙卒嗎?

TAG:歷史 | 戰國時期 | 秦朝 | 長平之戰 | 白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