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終樂章是否過於冗長?


我對卡拉楊63年版的第四樂章作了一個分析,這張CD的第四樂章分為兩段,所以在第四部分重新計時了。

第一部分
0:00 引子
0:09 原歌詞「不,這會使我們想到過去的苦難」(貝多芬後來把這幾句歌詞刪去了)
0:25 重複引子
0:34 原歌詞:「今天是勝利的日子——應當用歌舞來慶祝」

第二部分
0:46 重現第一樂章引子
0:57 原歌詞:「不,不,不要這個,要別的更愉快的!」
1:20 重現第二樂章詼諧主題
1:25 原歌詞:「不,也不要這個,這只是開玩笑罷了,要更好些、更美些的東西。」
1:44 重現第三樂章柔板主題
2:12 原歌詞:「這太纖柔了,要找一些使人振奮的東西!」
2:28 歡樂頌主題
2:33 原歌詞:「這才對了!終於找到了!」
3:04 弱奏歡樂頌主題。

第三部分
3:45 引入其他樂器,重複歡樂頌主題。
4:25 再次引入更多樂器,重複歡樂頌主題。
5:04 整個樂隊對歡樂頌主題加強升華。
5:43 對主題進行一次變奏。
6:07 介紹部分的結束句。

第四部分
0:00 本樂章引子重現
0:07 啊!朋友,何必老調重彈!(男中音宣敘調)
還是讓我們的歌聲
匯合成歡樂的合唱吧!
歡樂!
歡樂!
0:51 歡樂女神聖潔美麗(男中音歡樂頌主題)
燦爛光芒照大地!
我們心中充滿熱情
來到你的聖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們
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輝照耀下面
四海之內皆成兄弟。
1:17 你的力量能使人們(合唱)
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輝照耀下面
四海之內皆成兄弟。

第五部分
1:37 誰能作個忠實朋友,(多重唱,主題裝飾、變奏)
獻出高貴友誼,
誰能得到幸福愛情,
就和大家來歡聚。
真心誠意相親相愛
才能找到知己!
假如沒有這種心意
只好讓他去哭泣。
2:03 真心誠意相親相愛(合唱,主題裝飾、變奏)
才能找到知己!
假如沒有這種心意
只好讓他去哭泣。
2:23 在這美麗大地上(四重唱,主題裝飾、變奏)
普世眾生共歡樂;
一切人們不論善惡
都蒙自然賜恩澤。
它給我們愛情美酒,
同生共死好朋友;
它讓眾生共享歡樂
天使也高聲同唱歌。
2:49 它給我們愛情美酒,(合唱,主題裝飾、變奏)
同生共死好朋友;
它讓眾生共享歡樂
天使也高聲同唱歌。
天使也高聲同唱歌……(合唱,重複)

第六部分(節奏由4/4拍變6/8拍)
3:30 轉軍樂進行曲式。
3:41 維持主旋律,重新配器。
4:12 歡樂,歡樂,好像太陽運行,(男高音)
在那壯麗的天空。
朋友,勇敢的前進,
歡樂,好像英雄上戰場。
朋友,勇敢的前進,
歡樂,好像英雄上戰場
好像英雄上戰場(合唱,重複)

第七部分
5:06 對第二主題進行介紹,兩個主題交織形成賦格
雄壯有力、光輝莊嚴的色彩

第八部分
6:47 歡樂女神聖潔美麗(大合唱,對主題進行加強和升華)
燦爛光芒照大地!
我們心中充滿熱情
來到你的聖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們
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輝照耀下面
四海之內皆成兄弟。
你的力量能使人們
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輝照耀下面
四海之內皆成兄弟。

第九部分
7:38 億萬人民團結起來!(男聲合唱,第二主題正式出現)
大家相親又相愛!
8:03 億萬人民團結起來!(多聲部合唱)
大家相親又相愛!
8:25 朋友們,在那天空上,(男聲合唱)
仁愛的上帝看顧我們。
8:50 朋友們,在那天空上,(多聲部合唱)
仁愛的上帝看顧我們。
9:32 億萬人民虔誠禮拜,
拜慈愛的上帝。
啊,越過星空尋找他,
上帝就在那天空上。
(反覆以上)

第十部分
10:59 億萬人民主題進入,(合唱,歡樂頌主題變奏)
11:10 第二主題出現,兩個主題相互纏繞構成復調。
11:31 發展為四個聲部,六種復調,結構複雜性的極致。

第十一部分
12:36 以變奏形式重現第九部分。

第十二部分
13:30 歡樂女神聖潔美麗(重現歡樂頌主題)
燦爛光芒照大地!(經過重新配樂及變奏)
歡樂女神聖潔美麗
燦爛光芒照大地!
歡樂女神聖潔美麗
燦爛光芒照大地!
歡樂女神聖潔美麗
燦爛光芒照大地!
13:50 你的力量能使人們(四重唱)
消除一切分歧(重複)
14:11 在你光輝照耀下面(合唱)
四海之內皆成兄弟。
(重複以上)
15:01 柔板四重唱

第十三部分

15:54 尾聲,熱烈的快板

16:50 莊重緩和的壯板,為最後的狂歡準備

17:12 到達鼎沸的極急板,全曲在嗡鳴的歡騰氣氛中結束。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終曲樂章,顯然不是常見的交響曲里最長的一個,更談不上「冗長」——才25分鐘左右,相比後世布魯克納與馬勒等作曲家的作品來說並不算誇張。不過在當時,其長度可以稱得上是驚人了。1824年5月7日這部作品在維也納首演時,世人既沒有見過如此長的交響曲——按當時的演出習慣要接近一個小時才能演完(今天的習慣則是70分鐘甚至更長),而同時代的交響曲不過是15分鐘或20來分鐘而已,當時維也納的很多音樂會上都包含三四部交響曲,許多交響曲被用作音樂會的開場曲使用。

貝多芬預見到了交響曲這種體裁可以表達更深刻思想內涵的可能性,他也用自己的作品來實踐了這一可能性,於是交響曲從此開始成為音樂會上的「主菜」,開場曲的地位則被讓給了更短小精緻的音樂會序曲來承擔。比如1824年5月7日的這場歷史性的音樂會上,先是演出了《劇院落成序曲》,隨後是《莊嚴彌撒》中的幾個段落,最後是第九交響曲。

第九交響曲的終曲樂章「長」嗎?首先還是要看對長度如何定義了,因為這顯然是一個相對的量度。馬勒第三交響曲長達100多分鐘,人們還是可以在音樂廳里聽得津津有味,但有些只有幾分鐘長的小曲子我卻經常聽得如坐針氈。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是一部可以讓聽者忘記時間的作品,而且由於其中的內涵十分濃縮,簡直包含了人生百態、喜怒哀樂,因此再長一些也並不為過——我甚至想,如果貝多芬晚生百年,用更加現代的手法來重寫貝九,那聽起來該多過癮!


如果用一句話可以完整而精確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那麼大家應該都不想多說了吧。如果不能,則需要多說幾句,甚至幾段。如果想表達的好,還需要反覆斟酌,用什麼樣的詞,什麼樣的句式,什麼樣的修辭手法,要如何鋪墊。

音樂也一樣,只不過是用音符來表達作曲家所想。如果簡單短小的音符組合能夠反應貝多芬的想法,那麼他應該會把《歡樂頌》直接譜成藝術歌曲吧。而且最後一樂章也不是獨立存在的,它經過了前幾樂章的鋪墊與發展,才達到《歡樂頌》這樣的極致。那麼以貝多芬反抗、暴烈的浪漫主義精神來說,曲子也不可能是歡樂平和的歌頌,是經歷了重重的疑問、肯定,還要反覆肯定,甚至還有鬥爭,才達到無上的歡樂,達到極致,然後再有一個明白的收尾。所以最終樂章只是因為作曲家的表達顯得時間長,並不是真正的冗長。


本人作為一個馬勒主義者認為絕對不長,跟布魯克納大爺比也不算長,昏死,這個問題也太業餘了……


上面好多朋友提到了這兩個點:

1. 貝九非常偉大,不能用冗長形容,
2. 跟馬勒和布魯克納比起來,貝九的長度不算什麼
...

確實都沒錯~~不過有一個點好像一直沒人提到,我補充一下吧XD

我們先不分析貝多芬的創作思路、創作思想什麼的了...只留意貝多芬為了表達他的思想,在曲式上用了什麼手法。跟同時代或者稍早一點的交響曲一對比,你就會發現貝九有兩個很顯著的特徵和不同點

a. 貝九的終樂章與前面樂章有緊密聯繫,前幾個樂章的材料在最後樂章都有出現。

b. 貝九的終樂章單拎出來切開就是個交響曲,裡面有一大段奏鳴曲式,有一套變奏,有自己的scherzo,結尾那裡還有個賦格...

這樣看來,貝多芬很可能是第一個在作品裡面用到自引用(self-referential)以及遞歸(Recursion)思想的作曲家了(笑)。同時,重現前面樂章的材料、以及在樂章裡面重寫一個小型交響曲,可以想像工作量和樂章時長都會十分可怕...而演奏貝九終樂章只需要23分鐘,相比之下已經是相當緊湊的了~


不請自來
首先感謝@Devymex Wang 做的結構分析,可惜他並未說明其中表達的哲學以及這一樂章是否過於冗長以及為什麼。

首先貝九作為一首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交響曲,表達的固然是極為宏大而又崇高的理念。貝用這首交響曲徹底顛覆了以往人們對交響曲的理解,而其中的哲學,用一句話概括便是:

Alle Menschen werden Brüder (四海之內皆兄弟

說到這裡不免覺得自己說得有些太玄乎(劃掉
實際上這裡面的所有安排都有其目的。
首先抱歉有些地方沒有用中文翻譯,因為我找到的翻譯我都認為翻得不夠準確,上面那位知友給出的翻譯僅供參考,基本上是意譯。說實在想要真正理解一門不懂的語言的歌詞的含義是很困難的,最好的方法還是去學習這門語言,至少可以幫助理解作曲家的意圖。

首先,樂章一開始貝就用了一個極為暴躁、混沌而又短小精悍的引子。速度標記為Presto。
當觀眾還沉醉於第三樂章靜謐、優美的結尾,尚意猶未盡之時,這段引子彷彿給他們連著扇上好幾個耳光從夢中拍醒,告訴他們真正的高潮現在才要開始。

緊隨其後的便是一段大提琴+低音提琴的宣敘調。這一段極具表現力的宣敘調簡直就像是一個人在說話一般,而實際上對應的也正是聲樂部分男中音的第一句,這裡可以認為是embedded with(真的不知道中文怎麼說比較好TAT)那一部分的唱詞

O Freunde, nicht diese T?ne! (Oh friends, not these sounds!)

一段宣敘調過後是前三個樂章主題再現,而均只出現了幾小節便被弦樂低音聲部宣敘調打斷,告訴人們,我們想要的不是這樣的音樂。隨後便是一段陌生的旋律。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歡樂頌」的主題……變調形式,對「歡樂頌」的預示。

終於,接著便是由低音聲部引出的「歡樂頌主題」的一系列變奏,逐漸發展到整個樂隊合奏,在氣氛被渲染到最高潮時,貝再一次無情地用那個暴躁的引子打斷了這一切歡樂。

緊接著,熟悉的宣敘調再次出現,這次是由男中音伴隨著歌詞唱出來的宣敘調,這一段是貝自己寫的詞,非席勒詩歌里的內容。隨後便是大家熟悉的「歡樂頌」主題了,從男中音到整個合唱團,這一段的主要目的在於引入音樂素材並強調主題。這一段落隨著整個合唱團高亢的合唱而結束:

Wollust ward dem Wurm gegeben, (Even the worm was given desire)
Und der Cherub steht vor Gott. (and the cherub stands before God.)

從這一段歌詞中很容易可以看出這裡貝想強調的眾生平等的理念。

之後從突然的安靜中浮現的是充滿異域風情的大鼓、三角鐵、巴松管和Cymbal引入的土耳其軍樂。就如同貝在他的第三交響曲第四樂章中引入的土耳其進行曲一般,這裡使用的異域音樂不僅是對當時流行音樂的quotation,更是表達了全曲「四海之內皆兄弟」的中心思想。而歌詞也同樣營造了所有人民如同兄弟歡樂奔跑的氛圍。

軍樂段落結束後,由弦樂領入的賦格段塑造了極為緊張的氛圍,這一段也是我最喜歡的部分之一。多個聲部交織融合,將氣氛帶到最高點時,幾組純八度終止了這一切,為緊隨其後的大高潮作鋪墊。

「歡樂頌」主題再現,全世界人民再一次歡騰。這一段也是被引用比較多的段落,意在強調主題。

隨後是感人至深的「擁抱吧萬民」主題,再一次體現了「四海之內皆兄弟」的主旨。

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 (Be embraced, you millions!)
Diesen Kuss der ganzen Welt! (This kiss is for the whole world!)

之後的歌詞則充滿宗教意味,這裡放其中一段歌詞。

Ahnest du den Sch?pfer, Welt? (Do you sense your Creator, o world?)
Such" ihn über"m Sternenzelt! (Seek Him above the canopy of stars!)
über Sternen muss er wohnen. (He must dwell beyond the stars.)

我會告訴你們我簽名就是這裡來的么( ̄へ ̄)(其實我看的時候腦補的都是下面這一段)
接著音樂突然變得神秘而又ominous(跪求中文替換詞),重複了上面一段歌詞。注意這裡歌詞和旋律走向的配合。主居住在天空的高處,越過星空尋找吧,他定在星空的盡頭。而此處音樂也不斷向高處行進。

神秘莫測的宗教音樂段落結束後,是合唱團與管弦樂團交織的一段賦格,一遍又一遍「歡樂頌」主題的內容(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了↖( ̄▽ ̄")

此後基本上都是之前出現過的內容的再現與交織,最後逐步引入歡樂的極致,全曲的結尾了(我認為沒有那麼重要,便沒有仔細分析,靜等大神的意見)。

由此可以看出,整個第四樂章雖然是一堆「拼湊」出來的音樂,但其內在的哲學以及段落間的聯繫是十分清晰可見的,任何一個段落都不能被刪除。如果從歌詞、全曲的理念以及音樂哲學的角度來看這一樂章,大約不會再覺得這是個冗長的樂章了吧?


不長!!!!!!!
前面4個樂章,都是為5th做鋪墊準備爆發的,當聽到人聲時,我眼淚都快流下了,那是像壓抑的感情突然決了堤爆發出一樣。你不覺得4th和5th很像么,尤其是開始部分,感覺所有的一切都是在醞釀,壓制,在等待那一刻的爆發。
這是一個即將死亡的人描述出來的對生命的熱愛。


冗長是什麼意思?就是長且繁冗無聊。用來說說布魯克納或許是恰當的(當然那也只是聆聽者實在無法像布魯克納那樣去膜拜他的神和宇宙,所以才會覺得實在無聊)。用來形容貝多芬這個樂章實在不妥。


也不是什麼專業人士,憑著喜好來說幾句。最近,就在9月2日去了星海音樂廳聽了貝九,有點小小感受就說一下吧。

先說一下題外話。說真的貝九真的很長…但是聽完前四個樂章我心裡就只感覺到很不舍,期待了一個月的貝九就這樣子要聽完了覺得很不想離開。雖然很長,但貝九真的很成體系,就是說作為一個整體,在現場聆聽的時候其實完全沒有感覺到時間過得那麼快【當然也因為我很喜歡這首曲子

可以說雖然我聽貝九也不是很長時間,但真的是一聽就喜歡上了。
第五樂章主要就是歡樂頌合唱了,從男高音的聲音出來的那一刻真是有種淚奔的感覺,有因為前面積蓄太久的力量終於要爆發了,也有真的很期待終樂章【精華啊!】。之後一直唱啊唱啊到合唱了,合唱的時候更加驚人了,完全被那種人聲與樂器聲音合為一體的感覺所震撼了,耳朵被各種震撼心靈被各種震撼真的不長哦親…然後跳著說一些結尾部分地合唱,管樂引出的大合唱說實話讓我心情激動,簡直是最高潮。

【聽著黑色貝九來寫的呢…聽富大師的演奏的時候我都會不停揮動手臂搖頭點頭現在有點累…】

最後總結一句就是,我說了那麼多就是想表達,聽你喜歡的怎麼會覺得冗長呢…


你還沒去聽過馬勒和布魯克納……


1戴著耳機走著著急著聽交響2半躺聽著老唱機打著拍子3西裝禮服坐在金色大廳聽著交響。。。。。。。你要是覺得一樣長一樣的心情一樣的感受我絕不多言。。


74分鐘,剛好一張CD完整收錄,


貝九第四樂章的確時間微長,但多聽幾次會感覺每一段都十分精彩。
柴老司機的d小協第一樂章後面才是冗長好嗎(手動再見)


大家真是太有耐心了,我覺得提這種問題純粹是沒聽進去。。


我覺得太短了。每次聽的時候總想它能不能再長一些!因為那種震撼的感覺太珍貴了!


對於貝九這種從頭爽到尾 甚至越來越嗨的曠世精品 聽完簡直是意猶未盡 這要是算冗長 那布魯克納 馬勒 瓦格納這些還怎麼聽??


作為一個聽了三十年古典音樂的古典樂迷,覺得你這麼問好業餘


欣賞古典音樂其實是在練習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你要學會遷就作曲家。音樂作品當然有優劣的分別,那什麼時候可以知道它寫得好還是不好呢?聽懂它的時候。

如果不是行內的人士,懂得一首曲子是怎麼寫出來的,當然是一件不大實際的事,但是通過對的方式讓自己越來越接近於懂,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然後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發現自己原來的看法被推翻,但是完全沒關係,這些都是很自然的,人都是這樣,得到知識的過程也都是這樣,不需要因為這個事情去後悔或者去倔強。

就我現在的認知:

1. 冗長和長的成因是不一樣的。冗長的原因往往是寫作技法的限制,比如某某時代的人要從某個調轉到另一個調,幾個小節都轉不出去,純粹的功能性問題。或者是觀念的限制,比如某某時代的人硬要用在簡單的和聲進行上插入自以為時髦的變化,但實際上既沒有使得信息量增大,又破壞了結構的平衡,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但是我們說可以有更好的解決方法,或者更好的樂思去替代。但是,長就是另一回事了。古典音樂是一個構築在穩定的架構上,精心設計,完美封裝的音樂建築,也就是,不管他的寫作技法、音樂口味多老多落伍,命運交響曲,你一個音也動不了;勃拉姆斯第三交響曲第三樂章,至今沒有一個爵士改編版厲害過原版的。你就是簡單純粹地動不了它,它封裝好了。在這些曲子裡頭,即便我可能有一段固定樂思長到讓人窒息,只要這裡頭每一個音都沒有被浪費掉,都具有它們各自的角色,或者我對這組音的增減是為了達到節奏上的變幻,達到衍生和發展的目的,這些音就統統不算多餘的。如果每個音都存在得這麼有理有據,可是我就是消化不了它,怎麼辦?遷就作曲家,這跟啃魔幻現實主義的小說,道理一樣的。等到你學養累積到一定程度,發現我可以動它了,就像肖斯塔科維奇說的「穆索爾斯基的這處地方有『褶皺』,我把它抹平了」,那就恭喜,這是很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

2.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是一個什麼樣的曲子?去聽李斯特作的鋼琴版,你會感受到,貝多芬花四年打磨這首交響曲不是白花的。每個音都被碼到了最正確的位置。在交響曲裡頭大量使用復調寫法,莫扎特著名的第四十、四十一號交響曲就是教科書式的範例。貝多芬更是在第九交響曲里,讓復調手法的應用做到了畫風乾凈、織體充實、音效豐潤、自然調性和半音水乳交融。如果聽過勃拉姆斯的室內樂,或者肖斯塔科維奇的鋼琴重奏,你就可以明白這種效果是多麼讓人心馳神往。如果把這首曲子當作賦格、卡農、對位的百科全書,完全不算恭維。整首曲子,真的是整首曲子,尤其是第二樂章,不時迸發出能討好二十一世紀的耳朵的音樂元素,差不多能像爵士和弦或者浪漫主義晚期接近無調性的音樂聽感一樣,讓口味還沒有寡淡的你瞬間嗨起來。它像一個萬花筒一樣展現出音樂這門藝術各種吸引人的地方,可是完全建築在極其穩定、內在邏輯高度統一的框架上。譬如,第一樂章開啟了交響曲建築結構的拱門時代,但是和後來人的「拱門」樂章不同,高潮之後完全沒有進入垃圾時段,因為依然保留傳統奏鳴曲式結構,並且樂句之間緊密相連,所以越到後面反而越有料,展現出更大的信息量。末樂章其實是一個相當難寫的東西,因為整個樂章往往被當作一個大結尾來看待,於是大而無當爛掉的,沒有意義被忘掉的,不知道要不要回溯之前的東西的,實在太多。貝多芬在第九交響曲里所傳遞的信息是,我們可以用酒瓶新酒的辦法,擴充空間,保持古典樂章的架構。貝多芬繼第三交響曲之後,再次告訴世人怎麼去寫大交響曲,怎樣展現擴充樂章的意義。從音的本身來說,擴充的意義是更大程度地展現色彩和功能的平衡,統一和多元的碰撞;從內容上來說,更大的篇幅更能允許音的徘徊、疊加、變化,就可以在橫向和縱深上拓展出空間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深沉或者冥想。不嚴格地分類一下,徘徊被勃拉姆斯、馬勒、肖斯塔科維奇學去了,疊加被布魯克納學去了;其實這些東西他們都學去了,更加說明這些東西被開發出來,還是有意義的。

3. 這首曲子相當大的一個意義,就是貝多芬在告訴人們「回歸古典」。浪漫主義音樂如果想要不朽,是需要一個好的架構,好的建築形式,好的審美去框限的。這也是貝多芬晚年,以及後來所有具有決定性影響力的作曲家晚年孜孜不倦在做的事情。勃拉姆斯晚年的鋼琴曲、管風琴曲,就也在堅持這樣的態度。西貝柳斯晚年也去寫古典小品和宗教音樂了。勛伯格晚年回想起兒時聽到的溫暖的調性音樂,也禁不住提起筆來回歸調性。包括李斯特,聽過他彈鋼琴的人說他的琴聲極其樸實,而且彈巴洛克作品的時候每一個聲部清晰得不得了,原味還原當年的風貌。所以那些聽起來有點「學院派」的音樂,有很多至今被奉為不朽,因為只要你的理念足夠棒,加上一個漂亮的設計,沒什麼不好的。


長與不長都是自己感覺,可能每個人理解的貝九都與貝多芬本人不同,但這又什麼關係呢!重要的是這部偉大的作品帶給我們的持續的光明和激動。每次聽完貝九都會覺得胸里堵了前言萬語不從指尖傾瀉出來不痛快。朋友,既然你問了這個問題,想必也是感受到了這部作品驚人的魅力。這就足夠了,不必在意它是怎樣將感動傳染給你的,也不用在意這份感動多佔用了你多才時間。


你讓馬勒情何以堪


難道就我一個人覺得冗長么?算了今晚再聽一遍。


貝多芬的前八首交響曲和五首鋼協決定了他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第九交響曲決定了他是史上最優秀的作曲家之一。


推薦閱讀:

豫劇聽起來都是一種哭腔?
你為什麼學音樂?
就音樂而言,貝多芬和莫扎特誰的成就更好?
音樂的發展是不是越來越通俗化?從古典布魯斯爵士到現在的流行,這是人類品味墮落的表現么?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作曲家 | 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