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微博上轉發量最高的「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盡傾江海里,贈飲天下人。」?

微博上一片好評,不知大家怎麼看。
———
之前措辭隨意,從直覺上講了「盡傾」與「天下」給我的第一印象,不代表我就是只通過這兩個詞作出的判斷,引起了一些人的誤解。前幾個高票回答具體說出我當時覺得這續句不好的原因,一些回答也能讓我理解為什麼有人覺得它好。


一壺酒,以1000mL、酒精含量以50%來算的話,實際乙醇共有500mL。20℃下乙醇密度為0.789g/cm3,摺合394.5g,8.5631mol。

地球上的水資源約13.86億萬立方千米,而其中約97.5%是鹹水,其餘的2.5%的淡水中湖泊、河流、土壤中所容納的淡水只佔淡水儲量的0.33%,所以題干中「江海」中的「江」只能暫且忽略(無任何不恭敬的意思,如果將來報道有了偏差,等於你也有責任吧)。江海水的總量以13.86×97.5%=13.5135億萬立方千米計,這部分酒精倒入江海中,濃度大概是0.633mol/億萬立方千米,這看起來稀到不行吧,可理論上每億萬立方千米的水中就有3.816×10^23個乙醇分子。當這壺酒完全充分擴散到地球所有的海洋體系後,你拿一個26L的桶隨便舀上桶海水,裡頭就有來自你這壺酒的1個乙醇分子。

上述是不是太稀啦?而如果你只想和國人分享這壺酒的話,中國淡水資源共計28000億立方米,你若把這壺酒倒入中國淡水資源中,那可不得了了。充分均勻擴散後,你隨便在中國取1mL淡水,也就是半礦泉水瓶蓋的淡水,裡頭就有184167.8個這壺酒里的酒精分子!真的足夠中國人民分享共飲了~

於是,一、「盡傾江海里,贈飲天下人」理論上是真的可以實現的;二、阿伏伽德羅常數真的很大,分子真的很小,可以拿這個案例來教育剛接觸物理和化學的初中生;三,不跟我討論乙醇在水中的穩定性、揮發速度、擴散係數等等的話,我們還是好朋友。四,請愛護環境,別隨便往游泳池裡撒尿……

-


原句是「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韋應物的詩。換成「足以」詩意已經差了不少。
這兩句的風格是天然、高妙、淡而有味。
盡傾江海里,贈飲天下人。接的還不錯,挺有豪氣。但與前兩句風格銜接不是很自然,把原句的韻味沖淡了。後兩句其實更適合接「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李白詩)一類的句子。


「詩性未死」不代表「詩詞素養」合格

前幾天刷屏的「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系列,對於這件事,我接受信息的速度的確慢了點。

一開始我就看到了很多網友的吹捧,然後到知乎上結果又是千篇一律的吹捧,還什麼盛唐遺風,直追李白?我只想說,能不能不要睜著眼睛說瞎話?能不能不要表露出小學生的鑒賞水平?詩讀的少沒人會怪你,但詩讀的少,不知詩之美學為何物,只知皮毛千萬別跟風吹捧,盲從跟風,只會誤人子弟,貽笑大方。

我想問一句,什麼是盛唐遺風?君知否?

蘇東坡曾評價柳永的「減霜風凄緊,關河冷落 ,殘照當樓」高處不減唐人,那什麼是唐詩風骨?什麼是盛唐美感?什麼是盛唐氣象?是「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是「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別離情。」、是「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是「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我不得不感嘆:古人有個好處,那就是全都死了!如果他們還活著,看到你們吹捧的這些詩,只會泯然一笑。但我不能,我得說點什麼。

我看到一些對於這個事件的評價,有人講國人「詩性未死」,我很贊成。不過因為這件事才看出國人「詩性未死」,我倒是覺得,對於國人在詩性方面的了解還是太遲鈍了。詩詞或者現代詩歌在國人當中一直都大把人熱愛的啊,比如鄙人。

但是,我寫這個文章,想講的是,詩性未死跟詩詞基本素養是兩碼事。何以如此說?


好吧,OK!我來點評一下,還是拿網友推薦最多的兩首作品。
(1)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
閑約二鴻儒,黃昏扣柴門。
闊談三更後,把盞有餘溫。
醉眼四處看,皆為夢中人。

因為第一句是韋應物原著,我不點評,但還是忍不住,人家韋應物用來結尾的詩句被拿來開頭,真醉啊!第二句:閑約二鴻儒,活脫脫的劉禹錫「陋室銘」即視感!「黃昏扣柴門」讓我想起王維的「日暮掩柴扉」,作者潛意識裡想融合古人的詩句,結果水平不到,就成了東拼西湊之嫌了。而且意思不通,你約了兩個鴻儒,然後三個一起去茅舍中闊談喝酒到三更半夜對吧?但是你前面一開始又說你有一壺酒,足以慰藉風塵,你醉眼四處看就看吧,都是夢中人說的是你那兩個鴻儒?那你跟他們有什麼好談的?你說你意有所指,其實連自己都說不清指的是誰吧!尤其後面「醉眼四處看」不能忍,雖然不拘平仄,但是這五個仄聲用的也是醉了。
總結:人家古人寫詩,三大手法「賦比興」:直言其事、由心及物、由物及心。寓情於景,要麼以景襯情,要麼以物托志。這首什麼章法都沒,立意也沒,就一句景象描寫「黃昏扣柴門」還是直接借的王維的詩句,你直抒胸臆可以啊,但是前言不搭後語,主題不明確,只看到一些無病呻吟式的假裝風雅,結尾一句真像前幾年流行的非主流段子。其實風雅淡泊是最難裝的,古代裝得最好的是陶淵明、王維。
評分:唉,不傷很多人的心,我還是違心給個及格60。不能再多!罵我的,說我裝逼的也好,自己好好思考下,可以看看古人類似題材的詩句作為參考。還有就是了解下詩詞美學和表現手法。詩詞讀得少不能怪你們。當然,不可否認,該作者還是讀過一些詩的,但仍處於打油詩水平!
(2)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
但有庭上客,浮雲笑此生。

直接總結吧,浮雲,庭上客,笑此生?不知所云,真笑得出來么?最討厭這種裝豁達的了,還裝得如此失敗!這首詩無以為評,因為什麼內容都沒有。空洞的表達,你要表達豁達,起碼有個載體啊,你直抒胸臆,上一首詩至少有個「黃昏扣柴門」,給人一個畫面感,一個意象,雖然是借用的,但你什麼都沒,就直接有酒笑浮生,打油詩的水平!
評分:20,這二十分是給韋應物的原句。

總評:不單是這以上兩個,現今很多人寫的詩詞,立意、用詞都是陳舊化了,還在套用前人的作品,可以說仍然跳不出古人的框。而且不熟悉韻目,不知道詩詞的表現手法,不知道意境和美學,感情也不真摯,詩詞真的不是這麼寫的,不是像寫說說、現代詩一樣隨便。甚至,可以不要任何格律都行,只要寫得真的好。但顯然,達不到基本要求。國人詩性未死是真,但詩詞素養、古典美學知識卻太欠缺。
本評論文到此結束,不服來辯!當然歡迎投稿過來,也歡迎來罵。最後還得要說一句很重要的話,真要是對詩詞感興趣,不妨認真看看唐詩宋詞選集,不然還是別附庸風雅了,就像把雞湯當哲理的人一樣,有點low。最後,附送韋應物大叔的原著,大家仔細品讀,對比一下上面那兩首,看看我說的是對是錯。

杜子建本人也沒想到的是,自以為原創的詩,其實是韋應物的《簡盧陟》中的詩句。(最後面有翻譯)

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
澗樹含朝雨,山鳥哢餘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詩是言志的,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無論抒情還是言志,都是作者顯意的活動,我知道我的理想是什麼,我要說出來。網友那些作品很可惜沒表達出來,也沒表達清楚。詩必須形式與內容並重,文字、思想、感情、音樂、美,合起來才是一首詩。

為什麼現代人比較難寫出真正古典美學意義上的詩詞?除了語言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思想環境的巨大差距。還有缺乏對古典美學的認知和修養。境界是由思想、情感、文字、音律語感決定的,不是平仄對了那麼簡單。比如古代平仄分五聲,現在很多人只能精確到平仄對了就行了,而古人要精確細分到上平、下平、上、去、入。尤其是詞,講究音律,因為詞是歌詞,是來唱歌的。越是早期時越是如此,溫庭筠、吳文英、周邦彥、姜夔均是此中高手。

(2016/3/7)

……………………分割線……………………………

那些說直追李白的,李太白在世的,盛唐遺風的,還什麼盛唐水準的,你知道我看到後都快笑痛肚子了嗎?人家作者都被你們吹捧得不好意思了,你們還以為是謙虛。

哦,李白要是還能看到你們說話,估計會笑得活過來吧。

古人有個好處,那就是都死了!

對於詩盲來講,不說什麼了。既然說能夠比肩李白,那我默默帖幾首李白的詩,各位看官自己品味。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李白
【其一】
今日竹林宴,我家賢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後發清狂。
【其二】
船上齊橈樂,湖心泛月歸。
白鷗閑不去,爭拂酒筵飛。
【其三】
剗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
問我關於格律和平仄的,其實這個很難幾句講清,因為是一個系統的理論。
關於平仄:大家可以去網上閱讀或者購買王力的《詩詞格律》,也可以看看黃莽的《一天學會格律詩》,如果我來講的話,是很難幾句話闡述的。另外平仄是包含在格律里的,格律包括平仄,韻腳,以及格律詩的十六種格式……平仄簡單來說就是聲調的劃分,因為古代有四種聲調,平上去入……用普通話讀音來解釋的話,好比「花」第一聲,就是平聲……當然,今天的普通話沒有入聲字,而且古今的有些字平仄相反,比如今天讀平聲的,古代讀仄聲。


另外,我還是自己續接兩首詩,才更嚴謹,也更有說服力,不過要等我閑下來,這兩天儘快貼上來。其實韋應物的原詩是五古。

———————————————————————

2016/4/23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
盡傾江海里,贈飲天下人。

我為什麼不選這首評價,是因為跟如上兩首並無太大區別。開頭都是一樣的,差別就在於後面的續句。如果說「閑約二鴻儒,黃昏扣柴門」還有點意象,那麼「盡傾江海里,贈飲天下人」固然有一點氣魄,但卻空泛,沒有明確的抒情主體,一首詩不能意無所指,也不能不承上句的意思。你的慰風塵是指什麼?你為何要贈飲天下人?要知道「風塵」有10種含義……

1、比喻旅途的艱辛勞累。如詩云:「國步初返正,乾坤尚風塵。」
2、比喻紛亂的社會或漂泊江湖的境況
3、舊指娼妓生涯,淪落風塵。如南宋嚴蕊的《卜運算元?不是愛風塵》: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

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
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她原本是個妓女,與唐仲友有染,正好這個唐仲友反對朱熹理學,被朱熹彈劾,嚴蕊也被關進了大牢。這首詞是她出獄後所作。

4、被風揚起的塵土;5、比喻戰亂,戎事。如李瑞「京洛風塵後,鄉村煙火稀。「;6、塵世、紛擾的現實生活世界;7、宦途,官場;8、平庸的世俗之事;9、流言蜚語;10、風月場。


韋應物原詩,作於766年。「盧陟」是他外甥。他這個人,有過飛揚跋扈、風光無限的青少年時期,當時可是玄宗的侍從。後來親身經歷安史之亂,玄宗逃蜀,自己顛沛流離,那時起,他痛定思痛,反思自己,立志讀書寫詩。安史之亂平定後,先後任滁州、江州、蘇州刺史,蘇州刺史任滿後,朝廷沒有再給他安排新的職務,當時的他已年老多病,孑然一身,居無定所,貧病纏身,最後寄居在永定寺內,沒多久就病逝了。

其實,韋應物寫給盧陟的詩不止一首 ,還有《寄盧陟》、《與盧陟同游永定寺北池僧齋》,可見兩人交情深厚。

這首「簡盧陟」是告訴外甥自己的現狀,我來翻譯一下:
1、白雪:典故。大家自行查閱相關詞典。
2、知音:《文心雕龍》中所言:「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
3、恓惶:這裡指悲傷貌,並不是指忙碌。
4、淮海濱:徐州為中心的淮河以北。
5、一瓢: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
6、風塵:上面說了風塵有10種意思,本詩從字面上來看好像是指行路的艱苦勞頓。但遠非如此,當時的唐朝安史之亂剛剛結束三年,社會仍然不安定,就在這一年,同華節度使周智光反叛國家,不僅殺了陝州監軍張志斌,還吃了他的肉,屢殺朝廷安撫使者,向朝廷叫板:「吾離長安百八十里,夜眠不敢伸腳,恐踏破長安城;至於挾天子以令諸侯,唯我周智光能之。"唐代宗忍無可忍,密詔郭子儀伐周智光。好不容易消滅周智光,後蜀亂又起。可以說,作為一個心憂國家社稷的人,韋應物的詩不能僅從字面上去了解,風塵顯然也暗指國家戰亂、兵禍等。

(白話譯文,字面意思)

人生就像高雅的樂曲,卻難遇懂得欣賞的人。
在悲傷不安的羈旅中,失意流落在淮海之濱。
澗樹沾滿清晨的雨露,山鳥悲啼著春色將暮。
我只有這一瓢酒,願能慰解這一路艱辛勞頓。

人家杜甫說:「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大家都能理解他說這句話的意思,明白他為什麼要這樣說。雖然「贈飲天下人」初聽豪放,但經不起推敲,因為本身沒什麼內容。

而且重要的是不能承上句的意思。說實話,我不是去針對作者,只是反對那些無端吹捧的人。

———————————————————————

寫到此,終於終結了,原來的答案還包括平仄論,後來我刪掉了。那麼現在,已經完整了。我想諸位喜歡詩詞的朋友,應該沒有什麼要問的了。謝謝大家的支持和理解!有詩詞方面的提問和疑問可以艾特我,我會儘力解答,保證不敷衍了事。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盡傾江海里,贈飲天下人
從平仄來說,略有瑕疵但是還不算很過分。。。韻腳也一樣。

這兩段詩的主要問題在於:畫風不對。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這句來說,勾畫了一個歷經世事繁華,最後返璞歸真的隱士形象。差不多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我指的是意境,不是畫風。。

這裡有人說「足」和「可」的用法的問題,如果是「足」字,表明作者已經無欲無求,能夠喝這一壺酒,懷念和回憶過去的時光就可以了。如果是「可」說明作者還擁有其他很多的東西,但是現在只想用這一壺酒來回憶和懷念過去的時光。無論哪一個,接下面的畫風都不對。

盡傾江海里,贈飲天下人。
我覺得到了這個意境的人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在上句中「酒」和「風塵」已經被聯繫到了一起,酒就指代著過去的經歷,記憶等等東西,這種東西可以:獨飲群山外,笑盡天下人。
也可以:半杯凝碧水,清月憶黃昏。
唯獨想不通為什麼要:盡傾江海里,贈飲天下人。。。。。。


首先明確地說,我認為好。
第一眼看到這個句子時,我就被震驚了,驚艷!當時就截圖保存了,後來有陸陸續續看到不少續作,不能說都是垃圾,除了幾個搞笑的蠻有創意,其他的不太入眼。
高票回答里有認為這個續句不好,在於畫風和原來的兩句續不上,也有吐槽言語太大,不具備可行性等等。
對於前者,我是想認真答一下:
是的,畫風不同,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有借酒澆愁,平胸中塊壘,不問人世,逍遙自在之意。
我第一眼看,順手續句是:『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莫問消愁法,此事寧教人?』
但「盡傾江海里,贈飲天下人」也不然,一轉老莊式的自娛自樂,氣象開闊,出人意料。如果這兩句本就是原詩,那麼這不是首好詩,因為前後不協調,後兩句氣象太大,前兩句全然托不起,表達得也不是同一個感情。但正因為是續句,這兩句的逆轉便成了亮點,如果說有什麼能全然凌駕於安貧樂道、潔身自好,那就是心懷天下,達濟蒼生了,故而這兩句將前句壓得死死的,並且依靠這種對比,凸現了自己的胸懷,讓人過目不忘。
足夠了。
從先秦到而今,詩詞可謂浩如煙海,即使日日手不釋卷,一生又能讀多少?讀過的詩不說一萬也有八千,這麼多詩選里挑出來、大浪淘沙剩下來的一代名作中,又有多少真的讓人過目不忘?
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一種態度。不溫不火的詩,再工整,再嚴謹,於讀者不過過眼雲煙,讓人贊一句功底湊合。讀這樣平淡乏味者,還不如複習複習唐詩三百首,句句都強過一般人。但這個續句卻能讓人過目不忘,這就是價值。說沒有這個續句,所謂「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這般平凡的立意,連陶淵明不怎麼好的詩都比不上。我有空不如背背魏晉遊仙詩,又那有心記住這麼一句?但因為這個續句的轉折,我便記住了。
多少詞人騷客,一生筆耕,無一句傳世。是不夠工整,不夠嚴謹嗎?不是,是不夠鮮明。
其次,對於用稀釋的可行性來解釋的,不是很懂你們是不是壓根沒讀過詩。
這年頭,誰出點名都可以找點槽點,反正吐槽能力太差也沒人注意,迎合了不少人還能收點贊。
可惜,你們自己連一句讓人記住的話都沒有。


立意很妙


雖然讓我想到了前一陣看的「如何用一千元請一百萬人吃飯」這個問題2333


另外很喜歡「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三杯知冷暖,笑眼看醉人。」這個續句。


嘆國人詩性未死啊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狗尾續貂,鳳尾變雞頭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三杯吹牛逼,五杯不認人。


前兩句尚有幾分風骨;後兩句一股濃濃裝逼氣息,熏的我掩面不忍直視,一言蔽之,曰low。


題主對古風歌詞是有多大的偏見?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你也覺得齣戲嗎?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齣戲?
「莫怪詩成無淚滴,盡傾東海也須乾」,齣戲嗎?
「城壘前相壯,溪山勢盡傾」,齣戲?
哦對了,後兩句不太有名,作者分別是劉禹錫和王安石。

至於這句續句……我認為它是無可置疑的優秀,拿用詞貶低它純屬胡攪蠻纏(PS:樓上提到「透灑青史簡,同醉四千春」,和這一句比太顯刻意,我不喜歡),不過看著這個問題描述我不太想認真分析……等問題看起來有誠意一些了我再來更新吧。

——————以上是原答案——————

之前有一個答主的答案下有人提醒了我「我有一壺酒」這句詩不合近體詩的格律,但恰好切《水調歌頭》的詞牌,於是順手填了半闕水調歌頭,用的今韻。後來那個答主刪答案了2333……這半闕不放上來也浪費,就放這兒吧,隨手寫的,隨便看看_(:з」∠)_。
(補完了詞。)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
蓬舟來喚,正擬箕踞宴天人。
帝所珍饈才冷,不似凡間長藿,差可佐金樽。
夢醒三山去,露重層林深。

久羈旅,當遠眺,探星辰。
江河假我,長寄廿載寂寥身。
大塊秉燭應賞,疊巒屐杖踏破,待落魄誰聞。
幸友嶙峋客,對飲至崑崙。

順便,雖然問題改了,但是我發現其他諸位答主已經把該分析得都分析得差不多了,我就……不多此一舉了?


首先,曠達,豪情,確實有古人遺風。其次,感覺作者胸有溝壑,有豪氣,也有才氣。

再看現在古風圈很多動不動為紅顏取天下,為紅顏棄江山之類的詞曲。高下立判,有若雲泥。

放個杜聖的兩句,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避天下寒士俱歡顏。


給友人專欄寫的,在此順帶一貼。有上進心的可以看一下,玻璃心怕被踩的自動繞道。
怎樣續寫「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
之四關

那麼多人在續寫這詩句,積極是好事兒,但是想寫好,基本上很難。參與續寫並出了作品,得到別人誇讚的也不要驕傲,這題就出句「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而言,有四個限制,把它當成四關的話,你可以參照一下自己過了幾關。這四關不包括平仄,單就文字功夫而言。四關全過的人就去學平仄吧,不學可惜。

第一關「酒」。

這一關基本上人人都過了,知道續寫的下句應該有酒,沒有寫酒的,也會說喝醉了什麼的。至於語句不通的,也不用我來說,恐怕早就被人狂踩了。

第二關「慰風塵」。

這一關被刷掉了很多人,有些人根本就把「慰風塵」三個字架空了,寫什麼在家裡宴請,沒旅行沒風塵的。要記得你是續寫,寫不相干的東西,與上句就沒法相合,相互照應了,沒法形成一個整體,那就不是詩了,那叫湊句子。有的續寫內容還跟「慰風塵」相互衝突,有的寫慰的方式很奇怪,有的寫慰的對像其實人家未必需要。有的人乾脆喝醉了憤世疾俗一把,那慰的都不是風塵,是你那不甘不平的心啊。好了,我們來看一下唐代詩人韋應物是怎樣寫的。

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

澗樹含朝雨,山鳥哢餘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為什麼要用酒來慰風塵,「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無人安慰,人身以及內心世界都處在孤獨當中。

風塵在哪裡?「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艱難不安的戎旅,蹉跎的歲月,難免風塵滿身。有實質存在的風塵,也有虛指的歲月的風霜。

為什麼會想到以酒來慰風塵?「澗樹含朝雨,山鳥哢餘春」。因為看到澗樹有朝雨滋潤,山鳥有餘春可哢,於是想到我有一瓢酒喝,那也是不錯的。這種豁達的心態並不是無中生在,空穴來風,而是對所見所聞,來自自然界的一種感悟。

有人說韋詩本來就沒有多好,不好意思:那也足以秒掉你。

看看別人條清縷晰地講述,水到渠成地發出感慨。再看看你自己的作品,有沒有四處風洞,到處是斷章?

第三關,「足以」。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作為結句,在韋詩中它是水到渠成的感慨,但是非要頂作起句來續寫,應該寫些什麼呢?我也不知道寫些什麼才好?所以我也沒去挑戰這個難題,吃力不討好。我也沒看到有誰的作品能過這一關。「足以」的結句感還特別的瓷實,有人說改成「聊以」「可以」要好一些,結句感不會那麼強,確實好一些些,但也改變不了什麼。在續寫的時候應該考慮的方面一個也沒少。

第四關,「我」。

這也算一關?是的,「我」字會限制你,全詩必需以第一人稱來寫。非第一人稱語句統統不行。因為它出現在起句里,所以對後續的句子都有限制。作為末句的話,它對前文的限制反而沒那麼嚴重。來看例句: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

閑約二鴻儒,黃昏扣柴門。

闊談三更後,把盞有餘溫。

醉眼四處看,皆為夢中人。


「閑約二鴻儒,黃昏扣柴門」。約是「我」約,這個主謂賓句沒有問題,「黃昏扣柴門」也是主謂賓句,但是這個主卻是那「二鴻儒」,根本不是「我」。從「我」的角度來說只是聽到扣柴門的聲音。應該入詩的是「聽到扣柴門的聲音」。別說這是現代語法,古人不管,實際上古人在語法上限制更嚴。如果不限制的話,別人會以為「閑約二鴻儒,黃昏扣柴門」是說我約了二鴻儒喝酒,我黃昏時候去扣他們家的柴門。但是詩的首句不是在暗示:我出酒請人來自己家裡喝酒嗎?好吧,就算你帶酒去別人家喝,人家呆在家裡,你大老遠帶酒過去要求別人給你慰風塵?多奇怪。還有,難道這二鴻儒是住一塊的嗎?是一家人?雖然我很想吐槽這個「二鴻儒」的設定,當世鴻儒,一個還不一定有呢,還來倆,還住一塊是一家。也許你會解釋說:其實是有一個鴻儒比「我」先到了另一個鴻儒的家裡。難道你每寫一首詩填個詞寫個文章都要解釋這種問題嗎?有個規範,直接寫「黃昏聽到來人扣門的聲音」不是省事多了嗎?寫個詩你可能覺得沒什麼要緊的,但是寫公文呢?沒有語法規範得誤多少事。古人是「學而優則仕」的。所以語法要求是很嚴格的。你選擇寫入作品裡的,如果一開始就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那麼自始至終都應該是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如果一開始是從第三者角度出發的描寫,那也要保持始終。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從作者的角度,有些是看到的,有些是聽到的,有些是想像的內容,利用「人道是」「遙想」這類銜接性的辭彙,就能把各方面的內容完美的整合成一個整體。全詞從作者的角度敘述,保持始終。沒有出現他人角度亂入的現象。

像李清照這種不入仕的女性,填詞的時候在語法上也毫不含糊。而且遵循這種規範的作品,讓人讀來代入感極強。比如李清照的《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有不少人為「捲簾人」是丈夫還是侍女而爭論,這實在沒什麼必要。恰恰相反,選擇」捲簾人「入詞,而不選擇丈夫或侍女,有至少兩個好處(這是我目前能夠發現的,也許還有別的好處)

第一是描寫貼切,具有真實感。因為前句寫了「濃睡不消殘酒,」說明作者酒未全醒,從酒未醒的人的角度看,在模糊中只看到有人捲簾子,至於來人的樣貌,根本沒看清楚。這是完全真實,不作假的描寫。作者酒還沒全醒,心心念念卻在惦記經歷了風雨的海棠(有人說這是暗示發生過家庭風暴,這也是有可能的吧)。因為心裡惦記直接就問了來人,也不管是誰,可見作者惦念之深切。然而有些事情,雖然惦念深切卻也難以對他人道,而且往往也是說不清道不明的。這裡就用海棠受風雨的侵害來作為暗示。

第二個好處,別人在解讀的時候會產生二個分歧,不管作者有意還是無意,這二個分歧是實實在在的存在著。

比如說,解讀的時候,我們可以假設「捲簾人」是侍女,兩口子吵架,吵都吵完了,在侍女這個外人看來,又不可能離婚,日子還不是照舊。所以是「海棠依舊」。但是對作者這個當事人而言,雖然表面恢復平靜,但傷害已經形成,怎麼可能一樣。作者因為不滿對方的論斷而清醒,加以反駁,但是你反駁什麼?你只能是反駁海棠的「綠肥紅瘦」問題。你還有什麼可說的呢?你對著一個侍女,有些話你可能也說不清楚。

我們也可以假設「捲簾人」是丈夫,丈夫回答「海棠依舊」,那豈不是說只要表面能夠維持平靜,這位丈夫認為曾經造成的傷害可以一筆勾銷,這難免讓人生氣,作者一時被氣醒了,要鳴不平,然而爭執「綠肥紅瘦」的問題本身就是一種弱勢的表現。在那個時代,面對一個粗心大意的丈夫,你爭什麼呢?

因為這種分歧,詞的內在也變得更為豐富。

不談家庭因素,只是單說海棠,那也是不在意的人只看表面,在意的人才會關心海棠的真實境況,才會真正付諸感情。然而這種憐惜(或者說作者的自憐)也不能改變什麼,風雨依然強勢,隨時會再來,海棠只能被動承受自己的命運。古代社會對於女性的壓抑很多時候也是如此隱而不顯。因女性本身也未覺醒,認識到自己該有的權力,故而對自己的痛苦也是說不清道不明的(說來說去又兜回來了)。

如果有人亂捧說,你的詞賽過李清照,你要清醒一點。李清照是能把每一個字用到極致的人。安排入詞的人,事,物都是極為講究的。不是逮著哪個算哪個,胡亂堆徹。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一壺」也可能形成限制,但限制相對較弱,基本可以忽略。即便是寫喝的大醉的,也不需要在意一壺酒的酒力問題,寫很多人喝酒,也不必在意酒不夠。因為」一壺「也可以是虛指,並不限定必須是一壺。所以這個詞不算關。基本上能過前二關就不錯了。第三關慢慢動腦筋吧。能理解和把握好第四關,對寫詩填詞是有好處的,這個看起來容易,但是網上有不少詩詞高手也並沒能處理好這個問題。

再說一個動詞限制的問題,「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有」字對續寫下句的限制很弱,「慰」字對續寫的限制很強。但這還不是最強的。限制最強的是頂格的動詞,比如說: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望」字管下面一片。

我在別處的問題中看到有人貼出的據說是誰誰誰的評論說:「毛寫景如「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從長城看到黃河,一下看出幾千里地;

古人的詩詞是不允許這樣的。因為開頭一個「望」字已經限定了接下來的句子必需是實景描寫,也就是人眼能夠真實望見的景象,不能真正看到的,不要亂入。一下看出幾千里地,那是不可能的。這就是不實描寫了。寫詩但凡出現虛假成分,古人是會追究的,而且很嚴歷。就」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一句,有人還懷疑過,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半夜是否是真的有敲鐘,當然後來也有人證實了半夜是有敲鐘的。而《沁園春、雪》中的這句,並不是說作者沒寫好,而是理解的人沒搞清楚情況。此句中如果作者所望之時正好是站在能看到長城與黃河的位置,大河指的就是黃河,如果不是,大河就只是長城旁邊的一條大河而已。不應該是人眼看不到的幾千里地之外的東西。

而像這樣的景物描寫: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它是一種概括性的描寫,沒有植入「望」這種限制性的詞語,所以自由度比較高。因此在寫詩填詞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是否植入了限制性很強的詞語。當然也不是說應該避免植入這類詞語,而是要用好。比如舉例中的「望」字,它能強化所描寫景物的真實感,調節語氣,整合段落。整合段落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沁園春、雪》中整合段落的文字有:北國風光、望、須晴日、惜、俱往矣。這幾個詞,每一個都管制著一個小段落,如果沒有這些整合段落的文字,那就一團亂了,長篇尤甚。


原po本意是轉發抽獎給自己酒庄打廣告,說實話立意並不太高,但「盡傾江海里,贈飲天下人」一出,格局乃大。
我認為當代人寫詩,只要不是自稱是律詩絕句,那麼格律上有所差錯是沒有問題的。而所謂古風詞之所以遭詬病是因為它們通常的無病呻吟和詞藻堆砌。這兩句恰恰沒有這問題,續接二句境界寬廣,用典也不突兀,字眼也平實,不強求古語字句。因為境界胸懷之廣,也使得整首詩脫離了廣告的窠臼,我覺得,就因為這續接的兩句,這一首就確實可以作為一篇當代佳作了。


這個續句確實非常出色,十分制的話打八到九分是沒問題的。(其他句子到不了這個分數。)

而且這句子不但出色,更佔了直白淺顯的優點,一讀就懂,其中豪氣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受到熱烈追捧也就不足為奇了。

然而直白淺顯(文字鄙俗)又氣勢豪大,關鍵是詩還非常短,才四句,就必然顯得空疏粗陋。因此我給八分,或者再高一點給九分,不能給滿分。

缺點是兩條,文字稍俗,篇幅太短。文字俗,這條讀多了古詩的人應該很容易感覺出來,如果沒有感覺,我也不好解釋。篇幅短,這點很明顯,才四句,很難完成詩歌內部的邏輯構建。當然這詩的完成度已經很高,否則也不會得八九分。但還是嫌短,不夠盡興。

這兩條缺點,和李太白的詩一對照就可以看出來了。比如那首《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

不過還是得說,這續的兩句已經很好了。不能要求再高。

作者或許自己沒感覺,但這兩句的靈感來源應該就是霍去病傾酒於河同將士共飲的故事。這個故事很有名,電視劇演過,小兒書上也有。或許作者自己忘了,但潛意識中應該還留有痕迹。

詩接地也好。我有酒,可以慰人,突然轉折一下,要傾倒於江海,和天下人共飲。這一轉折出人意料,最後一句又圓了回來,內部自有邏輯。四句的詩,奧妙全在第三句上,這首接的確實不錯。

意思好,因而氣勢大,加上意思淺顯,讓人眾口一詞的稱讚也不出奇。

這詩讓我想起了前幾年很火的兩句話,「哥抽的不是煙,是寂寞」,「哥已不在江湖,江湖還有哥的傳說」,這兩句,如果調換下字詞寫進詩里,也是第一流的句子。高手確實在民間。

最後瀉藥。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盡傾江海里,贈飲天下人。

遊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去,今日水猶寒。

笑看前面一堆專家的解釋。


忍不住要說幾句。

試著把【足以】換成【可以】,【聊以】,體會三者感情上的差別,看看是否可以發現【足以】後面接他那兩句是不恰當的,【聊以】更是情感違和,而【可以】僅為勉強?如果體會不到,算我沒說。


賣酒不兌水,死了對不起鬼

——《東北一家人》


@acel rovsion R大點題了,我說兩句吧,
從內容上看,這幾句語義還不錯,完整,可以成篇。
形式上看,今體的話,格律不對,所以是古體,幾個常見的毛病,一是湊字,作詩講究惜字,特別是五言四句,追求字字如金,不可少,不可換,才佳,至少要含意豐富,現在幾句太單薄了,只有慰風塵三個字還不錯,有詩意,其他三句,感覺都是湊的,比如 第一句略白,第二句「足以」,稍重複,古人在詩里這兩字當一個詞用的少(宋以前未見);第三四句,「盡、傾、里」重複,「贈」重複,
如去掉幾個字,
一壺酒,慰風塵。傾江海,飲世人。
意思不影響,去掉的字既沒有增加含義,又沒有增加文采,這就不應該了。

試著改一下,

仙人遺我酒
酣飲慰風塵
歌罷傾江海
悠悠醉世人

不敢說好,更像一首詩了,總體感覺,可能是作者想出「慰風塵」三字,感覺不錯,遂湊了幾句成詩,但是另三句力有未逮,鬆散,拖沓,尚需提高。


古風歌往往是我為你盡傾天下還是沒有在一起好傷心啊;
這裡是我盡傾自己的酒倒在江海裡面贈給天下人。

這能一樣么?

含有天下二字的古詩詞有多少?都是古風歌詞?

反正就我淺薄的鑒賞水平,這一句的確是比大部分評論優秀的。

它的立意高,眼界寬,構思巧妙,胸懷曠達,豪邁不羈,很難得。

都說知人論世,我深覺這樣的立意,心中有點溝壑有點見識的人才能想到。
而囿於小確幸的人是很難想到的。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
浮生驚鴻去,添霜風雨身。
一夢千載逝,徒然尚清吟。
滄海幾度改,人世自可參。

試著續了一下,覺得不是很好續。「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確實很美!第一句放在尾聯,續起來應該會更容易一些吧。


推薦閱讀:

台湾作家九把刀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如何評價施咸榮譯本的《麥田裡的守望者》?

TAG:文學 | 古詩 | 古風 |